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德國如何跟上英國經濟

德國如何跟上英國經濟

發布時間:2022-12-09 03:34:52

A. 德國和美國是如何在不到半個世紀就追上大英帝國的

‍‍

從國家制度上來講。英國、美國和德國都建立起了一套比較完善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制度不見得一定是民主的(比如德國的二元君主制就遠遠談不上「民主」),但它保障了工商業資產階級能夠獲得其在之前較難獲得的國家話語權,從而保證自己的權益,推動國家出台了很多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甚至有時是戰爭,一戰的爆發,與德國容克們的鼓動不無關系)。從人口素質和科技水平來看。三國都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識字率水平。而在技術上,英國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中,可謂是遙遙領先(相對比,法國在第二帝國時期,才完成工業革命,實現了全面的工業化;而德國可能還要到統一之後),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美德已迎頭趕上,英國反倒稍有些落後,並沒有站在工業革命的第一梯隊,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大部分重要發明,大都出自美德科學家和發明家之手,且德國極其重視科技的作用,甚至大規模使用技術間諜這樣的非常規手段獲取技術。在資源方面。英國固然有本土的煤礦和廣闊殖民地提供的資源,美國在其廣袤領土上,重要資源也絲毫不缺,而德國魯爾區和薩爾區的煤鐵資源,完全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何況還可以通過進口來獲取資源。人口。在其他方面,美德都已至少是不遜色於英國了,人口數量便成為了二國超越英國的決定性因素。二國在19世紀人口增長都極為迅速(美國還有大量移民的優勢),一戰前夕(1913年),美國人口達到9651.2萬,在西方列強中僅次於俄國(而俄國雖然人口眾多,但國民素質低下,科技水平極低,社會及政治制度落後,國內各種矛盾又很激烈,難以將其人口優勢最大限度上轉化為發展優勢),而德國緊隨其後,人口達到了6697.8萬,而此時英國本土人口只有4600萬,同時法國人口增長極為可憐,僅有3979萬人口(考慮到18世紀末,法國人口大概佔到了歐洲人口的五分之一),這個排列順序,與各國當時的工業水平是基本吻合的。大量的人口意味著更多勞動力和更大市場,以及戰時更多的兵員,美德已在其他方面趕超英國,又具有先天的人口優勢,其國力超越英國自是必然之勢。

‍‍

B. 英國和德國哪個強

英國位於歐洲西部,由大不列顛(包括英格蘭、蘇格蘭和威爾士)、愛爾蘭東北部和一些小島組成。橫跨北海、多佛海峽和英吉利海峽,面向歐洲大陸。海岸線總長11450公里。

C. 德國的經濟是怎麼樣超越英國的

第二次工業革命 德國的工業化方式截然不同於法國。由於政治上不統一、交通工具不良、行會強大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德國開始時發展速度很慢。但是,1871年以後,德國工業以巨人般步伐前進,使歐洲其他所有的經濟。包括英國的經濟,都落後了。1871年,德意志帝國的建立,促成了這一驚人的進步。同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獲得,使德國豐富的自然資源又增加了寶貴的鐵儲備物。德國還佔有這樣的優勢:一開始就擁有比英國較陳舊的設備更有效的新式機械。而且,德國政府還通過建立運河網和鐵路網、必要時提供關稅保護和津貼以及制定能培養出一連串馴練有素的科學家和技師的有效的教育制度,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我概括能力不強,您老參考參考~~~~

D. 英國和德國的不同發展特徵

英國的發展道路:漸進式

英國財相布朗最近聲稱,工黨執政的九年是英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九年,這在英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目前,英國經濟的年增長率為2.5%,通貨膨脹率僅為2%。作者在英國的調研和講學的歲月里,英國近年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給作者和不少人都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英國何以能做到這一點呢?不少有識之士都在探索這個問題,難怪世人對英國發展道路表現了那麼濃厚的興趣。
和平革命影響三百年
什麼是英國發展道路的特徵呢?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那就是「漸進式的發展模式」。
要說清楚這一點,還得先把我們的視線拉回到三百多年前英國發生的「光榮革命」。學過世界史的朋友都知道,在1688到1689年之間在英國發生了一場尖銳的政治斗爭,正是通過這場斗爭,英國終於實現了對王權的限制,樹立了議會至上的權威,從而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體。事實上,這是一場取消專制的極為深刻的革命,然而它又是以漸進的方式通過和平手段而非採用暴力實現的,這也就是為什麼它被稱之「光榮革命」的緣故。「光榮」的意義就在於可以用和平手段解決的問題,就不必訴諸暴力;可以用漸進方式達到的目的,就無需採取激進手段。
這場光榮革命的意義是極為深刻的。它絕不僅只是為工業革命在英國的誕生創造了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條件,而更是為此後英國三百多年來的發展提供了和平漸進變革的模式,使得從此英國社會始終得以在和平的環境中穩步前進。這個作用對英國此後的平穩發展和對世界的啟示都是十分重大的。
懂得妥協穩步前進
英國這個民族最不喜歡走極端,所以在這個國家沒有法西斯這種極端主義生長的土壤;在解決尖銳的矛盾中,它不追求用一方大勝,另方慘敗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即使勝負多寡不一,也以各有所得為宜。
英國人懂得妥協,認為變革與保守原本是跑在不同軌道上的兩股力量,他們最終可以在一個特定的利益融合點上統一起來,矛盾雙方彼此都做出理智的讓步,避免事態走向極端,從而通過和平漸進的方式逐步地實現變革的目的。英國人相信過時的傳統中也會保有好的東西,所以他們不喜歡那種激進的砸爛的做法,認為這樣會把哪怕是殘存的好東西也破壞掉。英國人不喜歡沿著抵抗力大的方向走,一遇到這種狀況每每迂迴而行。英國歷史上最悠久的智庫費邊社的著名思想家韋伯夫婦在其代表作《資本主義文明的衰亡》中用明白無誤的語言說:那樣會使得「不只是舊秩序的弊端,而且連同它的物質的、知識的、道德的成就均將喪失殆盡。」在英國人看來,在前進道路上不乏許多大路障,能繞過去的,還是繞過去好,不要硬拚以節省自身力量的消耗。
英國人搞改革非常重視穩步前進,他們骨子裡似乎有一種不怕慢只怕站的思想,做什麼事都講究循序漸進,有時甚至會令外人感到是否呆板了一點。然而英國人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該做的工作都做了,該改革的也改革了,從而向歷史交出了自己合格的卷子,什麼也沒有拉下!這一點英國十八——十九世紀的大思想家葛德文已說過:「不要給得太快,也不要給得太多,但要不斷地給我們一些東西。」
溫和改革注重雙贏
現今,英國也在不斷地改革,它的改革深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然而不論是政權改革,市場機制改革、公共事業改革,無不採取漸進模式。為了讓讀者對英國改革的漸進模式有更深切的感受,這里我們不妨以高教改革為例加以闡明。
大家知道,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英國要想建成「新英國」,就必須在大力培養優秀人才上下功夫。怪不得貝理雅對教育改革高度重視,而就中對如何培養高級人才尤為關注。英國為了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以加速培養高級人才,迫切需要大量資金,以增加高教投入,擴大受教育面,改善大學教師待遇以及解決師資短缺等問題。你看,一方面是高教經費不足,另一方面是國家財政無力額外撥款,而增加稅款顯然又是不可能的。那麼怎麼去解決這個矛盾呢?
英國工黨政府苦思冥想,決定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推出一項適當增加本國學生費用的改革措施,規定從2006年學年起,英國各大學可按自身的實際情況和講授課程的內容,每年向學生徵收不超過三千英鎊的學費,但此項學費無需在就讀期間繳納,而由政府先行墊付,待學生畢業後在其年薪超過15,000英鎊時再開始逐步償還。而對那些工資待遇不佳,致使畢業25年後,仍無法全部還清債務的學生,其仍欠債務部分可予免還。英國經濟學家曾為學生畢業後需要償還的這筆學費做了一次框算,大部分學生可在畢業後的10-15年內還清債務。BBC的一項報告也指出,對於一個年薪18,000英鎊的大學生來說,每星期的還債額不過5.19英鎊,僅為兩瓶啤酒的代價。
人們從這個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到這樣幾個特點:(1)這一改革是溫和的,它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支付能力。(2)它是漸進式的,當局為這一目標的實現繞過了難點,留足了時間。(3)它是雙贏的。政府通過改革可以擴大受教育面,提高高校教學質量,便於完成政府提出的讓更多社會成員受到更好的大學教育的目標;而學生也由於教師待遇的提高得以聆聽更多優質教師的講課,同時也因學校實驗室、圖書館的日益充實而受益。
教育改革如此,其它領域的改革也都貫徹了漸進的精神,正是這種漸進的發展模式造就了近現代的英國,使這個島國得以始終走在歐洲和世界的前列。你看,法治化、民主化、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這其中的哪一「化」,英國不是都走在了時代的前面嗎?

http://lw.taierman.com/Economic/guoji/21_51_12_902.html

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並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敗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對德國人始終能夠在經濟方面保持異乎尋常的活力,學者們普遍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德國人在基礎理論,重工業,化學,精密儀器,以及軍事武器製造方面的成就,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能夠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期內,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幾個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或許能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不過,與英國相比,德國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犧牲其農業。一旦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其農產品開始威脅德國農業的基礎——穀物市場時,德國政府便使用關稅等方法對農業進行援助。雖然這種保護是由於物價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費用上漲才使用的,但它卻使德國的農業能夠在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從新的農業發展中獲益,並能穩步地發展。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穀物和馬鈴薯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一倍。產量的增加部分地來自耕地面積的增加,但主要還是其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結果。根據統計,1878-79年間的產量與1901-1910年間10年間的平均年產量進行比較,平均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1.35噸提高到1.86噸,黑麥從1.06噸提高到1.63噸,土豆從7.11噸提高到13.51噸。

盡管農業部門在不斷地吸收新技術以利於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但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依然產生了。如同其他工業化社會一樣,農村生活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場離開土地的大逃亡開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這種變化的原因十分簡單:城市需要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自然嚮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環境。下表顯示了這種人口變化的趨勢:

各部門就業人口變化表;

年代 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業人口百分比
農業和林業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業和手工業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業、交通和服務業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當然,西方學者尚無法得出十分精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工業和農業已經交換了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地位——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而農業日益下降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中的小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容克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財產並不斷地擴大,但他們不再將土地租給農民,而是僱傭自由勞動力做工,這使得很多新技術有可能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從1820年至1875年,小麥和黑麥的產量翻了一倍。 同時,德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下表可以看出這種變化:

德國經濟結構圖:1850-1913。

各行業在國內生產所佔的份額(馬克) 各行業所僱傭的從業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農業 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礦業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運輸 0.7 2.1 6.4 1.1 2.0 3.6
服務 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 2.9 3.3 5.1
總計 9.6百萬 15.7百萬 45.6百萬 15.1百萬 19.4百萬 30.2百萬

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
二,以鐵路建設為龍頭的工業化進程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與英國相比,德國的經濟起步有十分明顯的不同,英國在農村中勞動力解放是與農業生產力的增長和生產率的提高同步發生的,並為工業化所需要的市場購買力作好了准備。但德國的農業由於技術落後,農業生產率沒有提高,因此農村群眾的購買力也沒有相應的增加。結果,在德國推動工業化的動力與英國相比是來自完全不同的方向,即來自鐵路建設方面,也就是來自工業本身。由於德意志關稅同盟把德國大多數地區聯合成了一個統一的銷售區,鼓舞了國家和私人企業主進行必要的投資,開發這一地區的交通並將其聯結起來,這樣才能使它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化的資本雄厚的經濟區。1841年,著名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在反復強調一個好交通網對一個國家富強的意義以後又寫到:「關稅同盟和鐵路系統是聯體雙胎,同時出生……有相同的精神和意識,它們相互支持。」「價廉、迅速、可靠、定期的客貨運輸是把國民財富和文明推向四面八方的最強大所杠桿之一。」 同這位學者一樣,魯爾區的企業家哈爾科特也認為,鐵路是一國財富的源泉,是一種為整體利益克服局部利益的團結精神的開路先鋒。鐵路建設確實是卓有成效的實行工業化的真正的發動機。1835年7月7日,德國開通了第一條客運鐵路,1850年,德國的鐵路已經有6000公里。

德國的工業化大躍進是隨著1840-50年代鐵路網的修建和魯爾地區發現巨大礦藏而開始的。鐵路的修建帶動了鋼鐵工業、煤礦工業與機械工業。德國的煤礦從1820年的1.3百萬噸增至1850年的5.1百萬噸,到1913年的190百萬噸,加上87萬噸的褐煤,幾乎佔了整個歐洲大陸煤產量的三分之二,生鐵在1826年超過了10萬噸,1867年超過一百萬噸,而到1913年超過了13百萬噸。鋼產量從1870年的126000萬噸增為1913年的17.6百萬噸。生產組織的規模很大,很現代並具有很高的效率。例如,1900年時至少有24個魯爾的煤礦的年產量超過了500000噸,1902年,德國平均每個鋼鐵工廠的產量為75000噸,而英國僅為40000噸。

鐵路是德國比法國發展得更快的一個部門,而且這種發展是在全德統一之前就開始的。所以德國鐵路的特點是有很多小的中心,而不是如同法國那樣有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規劃和基礎。

德國的這種特點反倒成為它經濟發展的一個十分有利的因素,因為它的鐵路完全是以經濟為目標而發展起來的,以民族的需要而迅速發展。政府規劃建設,私人也進行投資,兩者的共同投入加快了德國的鐵路建設的速度。德國鐵路的大規模建設開始於19世紀40年代,前後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度發展,這種鐵路發展對德國工業革命的重要性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德國的工業革命……看來是隨著鐵路作為主導部門的不平衡發展。」 鐵路投資作為國民凈投資的比例在1851-4年為11.9%,1855-9年為19.7%,而在1875-9年達到了25.9%的高峰。起初,對鋼鐵和機械的巨大需要超過了德國的生產能力,不得不從英國和比利時進口,但隨著德國鐵路交通網的形成,德國的鋼鐵和機械生產能力也隨之發展,這種發展為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860年起,德國作為鋼軌進口國的局面開始改變,從1860-5年,德國每年有23000噸鋼可用於出口,1866-71年,更增為150000噸。

通過銀行的貸款,德國的鐵路建設從未遇到過資金短缺的問題,德國政府在這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政府擔保銀行的投資收益不致受到侵犯,並使得那些獲利較低的鐵路得以修建。由於政府的參與,至1914年時,德國政府已控制了整個鐵路網。

德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將重工業的發展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與英國相比,重工業以采礦業為龍頭,而采礦業的起步則是以洛林地區豐富的礦藏開始的。雖然在采礦業德國並未趕上它的老對手英國,但卻與以美國相等的速度發展著,所以在歐洲來說仍然是很快的。德國的煤產量從1871-1875年間的年平均3450萬噸上升為1913年的19150萬噸。在同一時期,褐煤的產量從970萬噸上升為8750萬噸,鐵礦石的產量上升為2870萬噸。 采礦業的發展推動了鋼鐵工業的發展。生鐵的產量在1871年估計為160萬噸,在1910年已達到1480萬噸。1900年,當英國的生鐵產量達到910萬噸後,超過了德國的850萬噸時,德國在鋼鐵產量方面則以740萬噸超過了英國的600萬噸的產量,1910年,德國的生鐵產量為1310萬噸,而鋼產量則為1300萬噸,與歐洲的其他國家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德國充分利用了它的重工業發展的優勢,在其他產業部門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英國和法國等最早起步的工業國家。其具體的一些指標為:1,在不太長的時期內建立了它的十分完整的鐵路系統,其鐵路長度從1870年的18887公里增至1912年的60521公里;2,建立了一支世界上最龐大的商業貿易艦隊,其蒸汽動力的船隻從1871年的81994萬噸增至1913年的4380348萬噸,3,迅速地擴大了自己的機械製造工業,使德國在很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最大的機器輸出國之一,而軍事工業在機械工業中所佔的重要性也在日益增加。1912年,克魯伯公司在埃森就僱傭了68300工人。在同一時期,德國的電氣工業和化學工業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僱傭的人口看,這兩個行業的工人總數並不是很多,但由於其擁有的先進技術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力,使其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它們在工業中所佔的比例。

事實上,早在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前,德國的一些重要企業就已經開始發展起來了。1816年,德國最早的鑄鋼廠之一的克魯伯工廠因為負債而停產,1818年其創始人弗里德里希·克魯伯使它恢復生產後,在1826年被迫將工廠轉交給他的兒子,但情況仍然沒有起色。所幸的是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建立後,德意志的經濟開始起步,1834年,由於鐵路的修建,克魯伯接受第一批鑄鋼車輪的訂貨,於是,工廠的轉機出現並開始了真正的發展。1831年,其工廠的工人才11人,1849年已經增加到683人,至19世紀中葉已經超過了1700人。而這時克魯伯已經不但供應車輪,而且還生產火炮,並且有半數以上是供應外國的。

電氣工業的發展是與威納爾·馮·西門子和埃米爾·拉特瑙的名字聯系在一起的。西門子是一個靈巧的發明家,他在1867年設計並製造了發電機並將其用於電氣化鐵路上。在與西門子的合作下,拉特瑙在1883年成立了德國愛迪生電氣公司,後來逐漸脫離了西門子而成為獨立的德國通用電氣公司。這兩個公司推動了德國電氣工業的發展,並具有強大的技術創新能力。

化學工業的起步不同於電氣工業,這是因為德國早已形成了化學實驗的傳統。不過,化學工業的決定性發展是在德意志帝國時期內完成的,很多化學工業後來合並為德意志中央染料公司並一直保持到現在。這個染料公司在德國的化學工業中一直處於十分領先的地位,德國的染料、化學制葯以及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此期間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加上德國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使德國的化工產品享有了國際性的聲譽。
正是由於這些大公司的規模性發展,使德國的工業能夠後來居上,迅速地趕上並超過了先起步的英法等國。
三,銀行與卡特爾

如果不充分考慮到銀行的作用,那麼任何對德國工業化的思考都是不完整的。可以這樣認為,德國工業的迅速發展與德國的銀行業形成的獨特系統有很大的關系。與英國、美國和法國相比,德國的銀行系統為德國的工業化提供了最有力和最成功的刺激。在德意志,銀行的含義與英國是不同的,在這里,銀行是一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與投資信託的聯合體,而這個聯合體只有在中央銀行的支持下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一戰以前,具有代表性的銀行,只將其較少部分的資金投入政府的債券,另一部分則投資於商業票據,這些票據得到了德意志銀行的承認,因而被認為是一種流動儲蓄。不過,德國銀行的資金大多是直接投資於工商企業和用於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的發展或資金的籌集都要通過某一銀行來進行,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國際性的財團。銀行或財團控制股票或債券以固定的價格發行,並將其盡量出售給公眾。其結果是銀行通過自己的職權保留了對工業化商業公司股票和債券的潛在所有權,這就使其具有了直接干預工商業運行和管理的能力。

為處理商務或為商人提供短期貸款和交易上的服務,德國從1835年開始逐漸出現了比較集中的銀行與金融系統,但其在19世紀中期以前還是比較原始的,私人銀行為數不多,且缺乏規模較大的銀行。改變這種局面的決定性的第一步是1846年普魯士政府將柏林的皇家銀行轉變為普魯士銀行,並賦予它發行紙幣的權力,這成為德國銀行朝著現代方向發展的標志。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它便轉變為中央銀行,其任務是維持新建立的金本位制。與英格蘭銀行不同的是,它擁有很多分行,並隨時准備在遇到麻煩時支援其他銀行,作為回報,其他銀行也必須接收更加先進的管理系統。

不過德國銀行的最大特點是其資金的來源,由於官方的刻意關照,德國銀行家主要依靠自己的資金而不是儲戶的存款,所以他們願意進行較為中長期的工業投資,並自己承擔風險。這樣,他們也就比英法的銀行家更有興趣直接參與工業公司的管理工作。

這樣的金融服務對整個迅速擴張中的工業有著特殊的意義,尤其是在鋼鐵、煤礦、電氣、機械和重化學工業等需要大量資金的行業更是如此。正是由於德國銀行的這個特點,保證了德國工業化較高的增長率,而銀行業也由此得以迅速地擴張,並在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結果銀行業忽視的那些行業如紡織等,其發展的速度則在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

銀行本身的發展也出現了集中的趨勢,1913年 德國銀行業的發展基本上被4家大銀行所控制。但大銀行投資對社會的發展起著更加有利的作用,如在住房等的建設方面就是如此。此外,各種歷史文獻證明德國銀行對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這種貢獻不僅在於它為重工業提供了大量的風險資金,而且在於銀行直接參與了企業的管理和運作,提高了企業的效率。

為了確保在市場的風險中渡過難關,各家銀行都必須擁有一大筆資金。但德國銀行的資金大部分都用於了投資,所以它們的存款大部分也來源於它們投資的企業。由於越來越多的資本流入了工業,在1850年左右就已經出現了一大批私人銀行,而這些銀行也由於德國工業的發展而迅速地發展起來。由於這一特點,德國銀行一開始就與英美銀行不同,它不是作為商業信貸的借貸機構而建立,而是作為對工業提供資金的投資機構而發展起來的。按德國學者的看法,德國銀行在1848年以後對工業的投資顯示了一種革命的精神,這些私人銀行家 在當時是資本市場萬能的主人。德國第一家現代銀行集團在1848年建立不是一件偶然的事件,這種革命性的工業投資思想十分明顯地受到了普魯東思想的影響,他提出為了工人的利益組織工業銀行,而其特點在法國的信貸銀行中還可以發現。

由於這種特點,德國在1849年就出現第一家礦業股份公司,由銀行與工業界聯合起來共同發展工業。在這種活動中,銀行並不總是提供一切貸款,很多資金也是由一些個人提供的,但銀行把所有這些關系聯結到一起,使其在工業的發展中發揮了持久的影響力。隨著德國工業的全面發展,銀行幾乎在每一個新的領域都參與了開發與發展的活動,並在每一項工業的發展前景中成為一個主要的因素。銀行的這種權力不僅來自它所持有的這些企業的股票,而且來自於自己顧客的支持。銀行憑著其公認的權力和作為保險人的影響力,積極地參與了工業的決策,並委派自己的職員加入公司的董事會。而大量的工業業務由銀行職員承擔,工業企業也通過銀行董事擁有了自己的商業顧客。

像克魯伯公司和斯森公司這樣的大型重工業企業,最初原本是完全獨立的,但逐漸地也與銀行的關系日益密切,而一些主要的銀行也相互競爭著與這一類的大公司建立密切的聯系。這種趨勢發展到後來,每一家大銀行都至少與一個以上的大型重工業集團建立了緊密的聯系。 而銀行與企業的這種聯合的趨勢加快了銀行和企業在各自的領域的集中的趨勢,使得德國的壟斷財團的規模迅速地超過了老牌的英法等國。銀行的合並加速了工業的集中,由於銀行的逐步集中,越來越多的銀行集中投資於幾個有限的產業,或是幾個行業,但它們在生產技術上是相互聯系的,而這種趨勢很自然地有助於壟斷集團的形成,其結果是,銀行運用其影響力加速了德國的工業組織的規模化和卡特爾的形成。

德國同時迅速成為了一個企業和商業機構聯合與合並的中心國家。盡管許多小的公司仍然存在並積極地發展著自己的業務,但由於德國強調發展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加上政府的支持,為新的大公司和卡特爾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環境。1870年時,超大型公司如克魯伯等已經控制著德國金屬、礦產、以及軍火和造船等行業。這些行業巨大的資本需求鼓勵了德國的投資銀行與這些大公司結合以保證自己的利潤。一些新發展起來的行業如化工與電氣行業,很快就被兩到三家企業所控制,其原因就在於它們得到了投資銀行的支持。這些大公司如西門子等,不僅在國內發展了若干小的分公司,而且在國外也發展起若干分支,成為國際性的壟斷公司,由於其雄厚的資本實力和飛速發展的前景,使得這些壟斷集團不僅能夠有效地控制市場的需求,甚至能夠不顧市場力量的左右而自行地設定某類產品的價格。 實際上,鋼鐵、煤炭以及一些其他的重要的工業資源和產品,在德國乃至整個世界都被一些著名的卡特爾所控制,其價格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壟斷公司所決定的。這是在工業化發展的第二梯隊中生產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也使得英國古典式的純粹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戰略成為了歷史的陳跡。

卡特爾是西方普遍存在的一種壟斷組織,與英美不同的是,在德國的這些壟斷性組織得到了德國政府的支持。在某些行業,卡特爾甚至成為生存的必須方式。1905年,大約有385家卡特爾,而到1907年,它們已經控制著全國50%的鋼,74%的煤和70%的紙張市場。 到20世紀以後的時間里,德國內部的卡特爾的趨勢在進一步加強。卡特爾的數目從1923-24年間的1500個增加到1930年的2100個;法本公司在1926年以後控制了化學工業;到1926-27年時聯合鋼鐵廠已經重新集合了四家最大的鋼鐵生產商;並且在1929年德意志銀行和貼現會社合並以後,德國的三家銀行控制了幾乎全部銀行系統。1933年德國政府更通過一項法律,要求各公司參加各自所屬部門的卡特爾,使德國的資本主義的組織徹底系統化了。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或許認為競爭對於提高效率是有益的,但德國的卡特爾式的工業化證明,這種民族國家式的集約化競爭手段是其在國際競爭和經濟增長方面最成功的組織方式,因為它能夠同時考慮到橫向和縱向的合理化措施。

四,政府與教育

學術界傳統的觀點一般認為,德國有一個干預性很強的政府和一個主動積極的官僚體系,很多文獻都強調德國政府在其工業發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尤其是普魯士政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所起的積極作用

E. 「大國博弈」工業革命之後,德國要如何應對「一夜暴富」的英國呢

前言:

英國在率先實現工業革命之後,發展出了自由貿易,並與其他還未跟上腳步的國家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產業落差。這也就能讓英國對其他國家形成經濟上的降維打擊能力。這樣一來,英國的受益面就變得非常大,十分利於本國的發展。但是這對於其他國家來說就是一件很不舒服的事情,所以他們就必須得想方設法地去對抗英國的降維打擊。

那麼它們到底該怎樣做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拿德國的反抗思路來舉個例子。而想了解德國的反抗思路,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19世紀前期德國重要的經濟學家弗利德里希 · 李斯特。為什麼要說他呢?因為他的理論就已經代表著工業革命時代德國對英國的反擊思路。

總結:

英國所開展的自由貿易,對歐洲其他國家形成了我們所說的降維打擊。而德國在對英國的反擊過程中,先從理論再到實踐,實行了李斯特的國民經濟學的路線,最終成功實現了對英國的反擊。當然了,我們不得不承認,在工業革命之後,德國面對「一夜暴富 」的英國,其態度還是比較積極的。當然了,也許這個時間間隔有些長,但無論怎樣,最終它還是走到了工業大國這一行列中。

F.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業能迅速趕超英國的政治經濟原因

英國後期批判現實主義最傑出的小說家和詩人托馬斯·哈代所著的《綠蔭下》、《遠離塵囂》、《還鄉》、《卡斯特橋市長 (1886),長篇小說《德伯家的苔絲》和《無名的裘德》。

現實主義小說家和戲劇家約翰·高爾斯華綏以19世紀末英國社會為背景,以福爾賽家族幾代人的生活為題材,寫出了一部宏大的英國資產階級盛衰史。它們主要是兩組三部曲:第一組三部曲《福爾賽世家》,包括《有產業的人》、《騎虎》和《出租》;第二組三部曲《現代喜劇》,包括《白猿》、《銀匙》和《天鵝之歌》。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所著的《托洛—一邦蓋》是描繪倫敦小市民生活的,

還有就是英國傑出的現實主義戲劇家喬治·肖伯納,他吸收易卜生的社會問題劇和阿里斯托芬以來的歐洲喜劇傳統,創作了51部現實主義劇本,其中大部分都是描寫19世紀末期或20世紀初期英國社會生活的

G. 19世紀後期德國工業產量在一戰前超過英國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電氣科技最先由德國和美國大量應用,科技上領先英國。作為後起的資本主義帝國德國完成統一民族爆發出強勁的上升勢頭,而且為謀求海外市場和 殖民地,德國大肆擴軍備戰,軍工對工業拉動明顯。而英國保守的經濟不能很快適應新科技帶來的技術革命和經濟轉變,龐大的殖民地也使英國不用新技術一樣擁有大量財富。所以英國國內資本一直沒有像德國那樣大力發展新興工業。

與德國如何跟上英國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個男人厲害了第一次美女叫什麼 瀏覽:453
該怎麼選擇子孫的幸福 瀏覽:4
沿著幸福路往前走英語怎麼說 瀏覽:592
事業單位年薪制怎麼發工資退休了還有嗎1 瀏覽:289
愛情公寓是怎麼建成的 瀏覽:137
婚姻不是跳板什麼意思 瀏覽:947
婚姻不易且結且珍惜是什麼歌 瀏覽:497
抖音里有哪些美女寫真號 瀏覽:258
漂亮女人就該拼事業怎麼回懟 瀏覽:990
玩石頭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495
美女在上海是干什麼的 瀏覽:736
幸福小區保潔怎麼選 瀏覽:760
玄興國際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248
成都婚姻服務公司哪裡好 瀏覽:845
事業編哪些單位冷門 瀏覽:592
中年夫妻怎麼相處最幸福 瀏覽:900
有酒無糟是個什麼故事 瀏覽:627
普通事業人員是什麼意思 瀏覽:67
株洲經濟形勢如何 瀏覽:445
未婚的婚姻是什麼意思 瀏覽: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