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中國如何引領經濟

中國如何引領經濟

發布時間:2022-12-08 23:38:37

『壹』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經濟新常態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為轉方式、調結構提供根本動力。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國需要主動作為,而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管清友認為,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修修補補的體制機制調整,而是自我革命式的全面革新。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的破除,將打破利益固化籓籬,解除限制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激發經濟活力;經濟增長機制轉換和宏觀調控體系完善,將為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和根本保障。伴隨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微觀活力將進一步釋放,新的增長引擎將被打造出來,我國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將具備更堅實的制度基礎、更充沛的動力源泉。
管清友對中國經濟網記者表示,首先是改革基本經濟制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包括國資國企改革(理順國企與出資人以及國企內部的關系,提高國企運行效率)、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和地方政府關系,降低企業稅收負擔)、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簡政放權、強化市場)和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從貿易開放到投資開放,從製造業開放到服務業開放,探索負面清單管理)四大關鍵領域。
其次是改革人口和戶籍制度,改善勞動力供給,包括放開「單獨兩孩」,逐級放寬戶籍限制等。
第三是改革金融體系,改善資本供給,包括理順價格(利率和匯率市場化)、健全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和深化開放(推進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國際化)等。
第四是改革土地制度和城鄉管理體制,改善土地供給,重點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推進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貳』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該如何引領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潮流

當今中國提出一帶,一路,是引欲世界共同富裕發展各國經濟潮流的重大舉措!

『叄』 如何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新常態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全球化紅利等傳統經濟動力逐步減弱,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成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重點在於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制度活力、規避資源錯配釋放要素潛力、激活微觀主體夯實創新動力、挖掘消費潛能發揮市場引力。
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制度活力
我國經濟正面臨過去30多年快速增長積累的風險的凸顯和釋放,既受國際經濟形勢不確定性影響,也受到自身經濟體制性約束。要化解短期困難、引領經濟新常態,關鍵在於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但提高效率的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在觀念、體制、機制方面還有很大改進空間,主要體現在: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干預過多和有效監管缺位並存、財稅與金融體制不完善、民間投資與創新動力不足等制度性障礙。為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必須破除制約市場主體活力和要素優化配置的體制性障礙,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強勁的制度動力。釋放制度活力,一是以行政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實現由政府主導型經濟體制向市場主導型經濟體制轉換。二是必須充分發揮價格機制、供求機制和競爭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最大限度地為不同經濟主體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三是完善市場監管體系,規范市場經濟秩序。
規避資源錯配,釋放要素潛力
中國利用勞動力、資金、能源等傳統要素驅動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傳統要素的資源錯配造成了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間的缺口,發揮要素潛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潛力依然巨大。由於要素價格機制不完善、政府管制、要素流動限制、市場分割以及財稅體制等因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受到限制,導致嚴重的資源錯配。直接表現在行業間和行業內要素回報率差異很大以及區域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為規避要素在行業間的錯配,釋放要素潛力,就需要:完善勞動力、資金、能源等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規避要素市場扭曲,實現要素在各行業間的合理配置;打破行業行政壟斷,拓寬私有資本准入領域,以實現資源在各行業的自由流動。從生產要素的產業內配置看,國有企業的整體效率低於民營企業,向國有企業傾斜的政策,以及國有企業在金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的強大的話語權和資源獲取能力,使得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擁有更加豐富的資源,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為此,需要營造不同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也需要深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育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激活民間投資,進一步釋放被抑制的要素潛力。從生產要素的區域配置看,重復建設導致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趨同仍妨礙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為此,需要改革財稅體制和財政分配格局,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向著合理方向發展。也需要通過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推動產業結構的空間合理布局,優化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
激活微觀主體,夯實創新動力
創新是改進質量效率、進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引擎,創新動力的釋放又依賴於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激活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成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核心內容。只有足夠的創新壓力和充分的創新收益,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在強化創新的必要性方面,著力點在於規避「尋租獲利」「投機獲利」以及「低質產品獲利」的空間,構建「只有創新才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首先,通過簡政放權等規范政府行為、降低尋租空間,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調動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其次,打破行政性壟斷,規避投機空間。這就需要拓寬行業准入,告別「高度集中」和「行政性壟斷」,走向「充分競爭」,迫使企業以創新求生存。再次,理順要素價格,壓縮同質、低質產品的利潤空間。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會導致廠商在隱性補貼的成本體系中弱化創新動力,保障了低質產品利潤空間,固化了企業對低價要素的路徑依賴。在保障創新的可行性方面,著力點在於降低創新成本、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需要通過透明、有效的產權保護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通過透明、開放的金融系統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撐,通過放寬對創新要素合理流動的諸多限制使得創新要素合理集聚,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的政策環境。
挖掘消費潛能,發揮市場引力
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規模和不斷釋放的內需潛力,是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和重要動力。從需求規模看,中國巨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可以支撐起任一產品的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從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需求結構看,隨著我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內涵、結構與規模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市場需求結構不斷升級,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由物質性消費為主向服務性消費為主轉變。這為技術、產品結構的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需求保障。為挖掘這一巨大的消費潛能,要把促進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不僅需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以確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模式、支持發展網路銷售等新業態,釋放有效需求。

『肆』 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

引領經濟新常態,必須著眼於我國中長期公平可持續發展,充分把握經濟新常態的內涵,深刻地認識到我國開始進入經濟新常態的歷史新時代。
引領經濟新常態的核心是牢牢把握經濟發展的大趨勢,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緊緊抓住我國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要以經濟的轉型升級為主線全面深化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不斷適應國際國內的新變化。

『伍』 如何引領經濟新常態

在新常態下,人口紅利、資源紅利、全球化紅利等傳統經濟動力逐步減弱,培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成為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重點在於通過深化體制改革釋放制度活力、規避資源錯配釋放要素潛力、激活微觀主體夯實創新動力、挖掘消費潛能發揮市場引力。
規避資源錯配,釋放要素潛力
中國利用勞動力、資金、能源等傳統要素驅動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長,但傳統要素的資源錯配造成了實際產出和潛在產出間的缺口,發揮要素潛能促進經濟發展的潛力依然巨大。由於要素價格機制不完善、政府管制、要素流動限制、市場分割以及財稅體制等因素,資源的自由流動和有效配置受到限制,導致嚴重的資源錯配。直接表現在行業間和行業內要素回報率差異很大以及區域間的產業結構趨同。為規避要素在行業間的錯配,釋放要素潛力,就需要:完善勞動力、資金、能源等要素的價格形成機制,規避要素市場扭曲,實現要素在各行業間的合理配置;打破行業行政壟斷,拓寬私有資本准入領域,以實現資源在各行業的自由流動。從生產要素的產業內配置看,國有企業的整體效率低於民營企業,向國有企業傾斜的政策,以及國有企業在金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等行業的強大的話語權和資源獲取能力,使得國有企業比民營企業擁有更加豐富的資源,降低了資源配置的整體效率。為此,需要營造不同經濟主體公平競爭的環境,也需要深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育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以激活民間投資,進一步釋放被抑制的要素潛力。從生產要素的區域配置看,重復建設導致不同區域產業結構趨同仍妨礙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為此,需要改革財稅體制和財政分配格局,促進區域經濟結構向著合理方向發展。也需要通過打破地區封鎖和利益藩籬,推動產業結構的空間合理布局,優化經濟發展的空間格局。
激活微觀主體,夯實創新動力
創新是改進質量效率、進而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關鍵引擎,創新動力的釋放又依賴於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因此,如何激活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成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核心內容。只有足夠的創新壓力和充分的創新收益,才能從根本上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在強化創新的必要性方面,著力點在於規避「尋租獲利」「投機獲利」以及「低質產品獲利」的空間,構建「只有創新才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首先,通過簡政放權等規范政府行為、降低尋租空間,讓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讓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調動微觀主體的積極性。其次,打破行政性壟斷,規避投機空間。這就需要拓寬行業准入,告別「高度集中」和「行政性壟斷」,走向「充分競爭」,迫使企業以創新求生存。再次,理順要素價格,壓縮同質、低質產品的利潤空間。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環境等生產要素的價格扭曲會導致廠商在隱性補貼的成本體系中弱化創新動力,保障了低質產品利潤空間,固化了企業對低價要素的路徑依賴。在保障創新的可行性方面,著力點在於降低創新成本、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需要通過透明、有效的產權保護體系和創新激勵機制確保創新的預期收益,通過透明、開放的金融系統為創新提供資金支撐,通過放寬對創新要素合理流動的諸多限制使得創新要素合理集聚,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的政策環境。
挖掘消費潛能,發揮市場引力
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規模和不斷釋放的內需潛力,是引領我國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和重要動力。從需求規模看,中國巨大規模的國內市場需求潛力,可以支撐起任一產品的規模經濟和技術創新,從而帶動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從需求結構看,隨著我國由生存型階段進入發展型新階段,城鄉居民的物質文化需求內涵、結構與規模都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內市場需求結構不斷升級,由模仿型排浪式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由物質性消費為主向服務性消費為主轉變。這為技術、產品結構的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需求保障。為挖掘這一巨大的消費潛能,要把促進居民消費作為擴大內需的著力點。不僅需要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以確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也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改善消費環境、創新消費模式、支持發展網路銷售等新業態,釋放有效需求。
借鑒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4/11/c_127678179.htm

『陸』 為使中國繼續引領世界經濟發展的措施有哪些

中國通過哪些努力引領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是:■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 ■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不僅要看到我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期待 ■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1: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是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堅持正確義利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念和舉措,順應時代潮流,符合各國利益,增加了我國同各國利益匯合點。2:是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發展中國家定位,把維護我國利益同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結合起來,堅持權利和義務相平衡,不僅要看到我國發展對世界的要求,也要看到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期待。3:是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推動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

『柒』 中國靠什麼發展經濟

中國經濟韌性好、迴旋餘地大,宏觀調控的手段多,只要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了,中國經濟就能行穩致遠,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就是要堅持好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要建立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所以發揮科技創新體系,特別是技術進步,以及制度創新等這些因素,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當中,將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也是我們今後要去努力推動的一個重要任務。

從未來發展來看,中國經濟進入新時代,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實施全方位開放發展的戰略布局。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開放從原來的沿海開放到內地開放,從海上開放到陸上開放,從東部開放到西部開放。這樣一個全方位開放格局,也是我們今天講的中國經濟要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

所以我們說,實施好「一帶一路」建設,帶動中國經濟全方位開放發展,最終在多種所有制結構和分配製度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資源配置方式的引領下,在科技創新驅動,以及全方位開放格局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將逐步從高速增長邁向高質量發展,中國必將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邁向經濟強國。

當前我國經濟形勢:

當前,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並且戰略機遇期在新的形勢下具有新的內涵,總體上時和勢在我們這一邊。但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充滿各種變數,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中美經貿摩擦升級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一定負面沖擊,國內結構性矛盾仍比較突出。

面對這種情況,有的人產生了悲觀情緒,出現了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果真如此嗎?「風物長宜放眼量。」如若我們提高站位、拉長歷史、放寬視野,從全局看局部、從未來看當下、從世界看中國,辯證理性地分析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就一定會得到客觀、准確的結論。

從全局看,基本面還是穩中向好。古人有訓,看待問題切忌一葉障目、管中窺豹,否則就會以點概面、以偏概全。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但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增速、就業情況、物價指數、工業利潤等主要宏觀指標處在合理區間。更為重要的是,我國持續優化經濟結構的效應已初步顯現出來,經濟的「顏值」越來越高,「氣質」越來越好,「活力」越來越強。

『捌』 如何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新常態

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拓展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格局新面貌。發展理念是否有效,要看它是否契合實際、推動發展。這「五大發展理念」,契合中國發展實際,必將引發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深刻變革。
用合規律合目的的發展理念指引未來,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夯實根基開辟道路。發展理念能否管長遠,要看它能否經受住歷史檢驗、持續推動發展。「五大發展理念」合規律合目的,必將引領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繼續指引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堅持創新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一
創新是歷史進步的動力、時代發展的關鍵,位居今日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之首。用以創新為首的「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發展居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託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於什麼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因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核心位置」與「第一動力」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把創新發展放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歸根結底依靠上下同心、全社會一起努力,推動創新發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堅持協調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二當今中國,處理復雜經濟社會關系如同彈鋼琴,統籌兼顧各方面發展如同指揮樂隊,只有協調,才能奏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交響曲、民族偉大復興進行曲。「五大發展理念」把協調發展放在我國發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堅持統籌兼顧、綜合平衡,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補齊短板、縮小差距,努力推動形成各區域各領域欣欣向榮、全面發展的景象。協調發展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協調發展理論的創造性運用,是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和升華,為理順發展關系、拓展發展空間、提升發展效能提供了根本遵循。歷史必將證明,把握好「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做到協調發展,我國發展之路就會越走越寬廣。
協調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協調與失衡相對立。歷史上,失衡的發展、失衡的體制使一些國家落入「陷阱」、陷入災難。協調發展理念,是認識把握協調發展規律提出來的,是總結中外經濟社會發展經驗教訓提出來的,是正視我國發展存在的不平衡問題提出來的,目的在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行穩致遠。
促進區域、領域、兩個文明平衡發展。協調與整體關系密切。協調的范圍是整體,協調的方式是發揮整體效能,協調的目的是增強發展的整體性。作為發展理念,協調有其明確內涵和要求,主要是著力解決我國長期存在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整體功能最大化。
將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以協調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協同意識、補短意識,把協調發展貫穿於發展各方面、全過程,讓協調出動力、出生產力、出合力。
堅持綠色發展——「五大發展理念」解讀之三綠色是生命的象徵、大自然的底色。今天,綠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民有所呼,黨有所應。將綠色發展作為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個重要理念,作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基本理念,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玖』 如何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新常態,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因此,做好今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工作, 推進萬盛科學發展、轉型發展、加快發展,准確把握萬盛實際,科學認識當前形勢,是基本前提;歷史地、辯證地、全面地、科學地審視、領會和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是關鍵。
認識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必須保持經濟較快增長、盡快做大總量,更加註重質量效益,更加註重長期可持續;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產業結構,更加註重轉型發展,更加註重結構調整;必須加快動力轉換、促進創新驅動,更加註重發現新增長點,更加註重培育新增長點;必須尊重經濟規律、適應市場需求,更加註重市場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市場主體地位。
適應新常態,推動新發展,要以建設全市煤電化工基地、全市新型材料基地、全市生態旅遊度假基地和渝黔合作先導區為主攻方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轉型發展、富民興區」總任務,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盡快做大經濟總量,注重質量、尊重規律,崇尚實干、狠抓落實,突出改革創新、長期可持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加快三大經濟發展區建設,推進工業集群化、旅遊全域化、城鄉一體化,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依法治區,促進全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事業興衰,關鍵在黨。新形勢新任務對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要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推動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觀念、體制、方式方法與時俱進。加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謀劃,提高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強管理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素養,做好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引導工作。我們要主動適應新常態,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尊重規律,崇尚實干,不斷推動萬盛經濟社會取得新發展。

『拾』 當今中國如何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1要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經濟體制

改革的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必須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

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

控制力、

影響力。

毫不動搖鼓勵、

支持、

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

公平參與市場競爭、

同等受到法律保護。

健全現代市場體系,

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深化金融

體制改革,完善金融監管,推進金融創新,維護金融穩定。

2

)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

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

3

)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根據我國經濟發展的狀況,考慮世界科學技術加快

發展和國際經濟結構加速重組的趨勢。

以市場為導向,

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

產業,

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

基礎產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

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

優先發展信息產業,

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

的高新技術產業,培育和扶持新的經濟增長點,是調整和優化結構的重要方面和必然選擇。

4

)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

展一體化是解決

三農

問題的根本途徑。

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加

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

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

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

加快發

展現代農業,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深入推進

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

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著力促進農民增收,

保持農民收入持

續較快增長。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

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改革征地制度,

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加快完善城

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

形成以工促農、

以城

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

5

)要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

開放戰略,

完善互利共贏、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要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

展方式,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創新開放模式,堅持出口

和進口並重,提高利用外資綜合優勢和總體效益,加快走出去步伐,統籌雙邊、多邊、區域

次區域開放合作,提高抵禦國際經濟風險能力。

6

)我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經濟上要趕上發達國家,就要保持必要的發展

速度,但更要注重增長的質量,努力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走既有較高速度

又有較好效益的經濟發展路子。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7

)積極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長期的、基本的立足點。以國內需求為主促進經

濟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國,又是一個發展中國家,

在加快經濟建設,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過程中,

各方面的需求潛力十分巨大。

面對國際市場

日趨激烈的競爭和世界經濟的復雜變化,

立足國內需求,

可以使我國經濟發展有較大的迴旋

餘地,

增強抵禦國際經濟風險的能力。

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

根據形勢需要實施相應

的宏觀經濟政策。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逐步提高消費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

8

)我國正在實現工業化,又面臨信息化的浪潮,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

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

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走新型工業化道

路,

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

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

資源消耗低、

環境污染少、

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

要正確處理高新技術產業和

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

9

)把可持續發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把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結合,推動綠色發

展,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10

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要隨著經濟發展不斷增

加城鄉居民收入,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

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人民

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適應新形勢要求的衛生服務體系、

醫療保

健體系和防疫體系,

著力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

提高城鄉居民的醫療保健水平,

提高城鄉

社會事業的發展水平。

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

鞏固扶貧成果,

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

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

11

)就業是民生之本。積極擴大就業,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徑,是我國當前和今

後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

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

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把

改善創業環境和增加就業崗位作為重要職責。

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

拓展就業渠道,

開就業門路。

加快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

完善就業服務體系,

建立以勞動者自主就業為主

導、以市場調節就業為基礎、以政府促進就業為動力的就業機制。依法加強勞動用工管理,

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高度重視安全生產,保護國家財產和人民生命的安全。

要關心和解決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生活和再就業問題。國有企業要積極挖掘內部潛

力,多渠道分流富餘人員。國家要在財政、稅收、金融、工商管理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支

持下崗職工積極創業。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

提高下崗職工的素質和技能。

引導下

崗職工轉變觀念,

努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新形勢。

要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離

退休人員的基本生活費和基本養老金。

12

)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13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促進國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14

)堅持搞好宏觀調控,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

閱讀全文

與中國如何引領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個愛情怎麼這么復雜最火文案 瀏覽:172
94雞和鼠96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443
婚姻好不好看什麼時候看 瀏覽:616
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 瀏覽:937
大林木命自身婚姻什麼狀況 瀏覽:698
美女舞蹈家叫什麼 瀏覽:530
美女房子在廣州什麼地方 瀏覽:232
婚姻中出軌該怎麼做 瀏覽:958
中國現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瀏覽:380
做教師需要考事業編制是什麼 瀏覽:70
跟你走進幸福里哪裡可以聽 瀏覽:784
以前的事實婚姻是同居多少年 瀏覽:803
重慶美女去哪裡旅遊 瀏覽:97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看多久 瀏覽:168
父母包辦婚姻怎麼舉報 瀏覽:380
事業工勤工種哪個好 瀏覽:568
有什麼是寫愛情的書 瀏覽:932
事業單位招人bs是什麼的簡稱 瀏覽:548
印度經濟衰退怎麼辦 瀏覽:5
如何提升經濟發展後勁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