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戰已經打響怎麼回事

經濟戰已經打響怎麼回事

發布時間:2022-12-08 08:27:19

㈠ 經濟戰爭是什麼。

一般以戰略資源為主,要挾他國,以牟取暴利。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㈡ 全球經濟拉響衰退警報,全球經濟這是怎麼了

此次全球經濟呈現倒推的趨勢,主要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除此之外,全球居民的消費能力大不如從前。

經濟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一個國家如果在經濟這方面無法有長足的進步。那麼在不久的未來,這個國家必然會走向崩潰的地步。在全球歷史上,也有許多國家是因為經濟發展狀況不良好而消失的。因此我國對於經濟這方面的問題是十分看重的,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我國能夠在短短十幾年當中,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這背後是離不開全體企業以及工人的努力。

全球經濟呈現倒退趨勢。

根據經濟組織的調查,全球各地域的經濟水平都在呈現倒退的趨勢。相比於之前各個國家經濟的增長趨勢,已經大不如從前。甚至有的國家經濟增長呈現了負增長,這對於地區和平穩定以及國家發展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因素。

㈢ 2018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及2019年預判:困難重重打響經濟保衛戰

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增長6.6%,較去年下降了0.2個百分點,從整體趨勢來看,四個季度呈現經濟增速逐步走低的態勢,從一季度的單季增速6.8%降至四季度的6.4%,經濟增長速度回落偏快。

2018年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64734億元,增長3.5%,較去年下降1.5個百分點,糧食連年豐收,農產品總量穩定增長,總量足夠滿足居民正常生活所需,但農產品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日益提升的居民生活水平,且糧種安全問題仍然高懸,這都是2019年加快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的重要抓手。

2018年全年第二產業增加值366001億元,增速為5.8%,較去年下降了0.1個百分點,但對比一季度的6.3%,降幅還是較為明顯的,采礦和建築業是二產增速下滑的主因,製造業增加值全年保持在了6.2%的水平,高出工業0.4個百分點。

觀察第二產業具體行業產出數據,工業產出對GDP增長的拉動力依然是最強的,通過我們的估算,工業拉動GDP名義增速3.1個百分點(GDP名義增速9.7%),但較2017年4.3個百分點,大幅下滑了接近1.1個百分點,工業產出對GDP增長的拉動力已經大幅下降,可見動力不足情況嚴重,全年工業產出305160億元,同比增長6.1%,僅次於2016年6%的水平,是 歷史 次低水平,對於依賴實體產業推動經濟增長的中國,工業產出增速的低迷對GDP增長是重創。從單季的數據來看,四季度工業產出已經創下 歷史 同期最低水平,增速僅為5.7%,其單季拉動力也僅為2.5個百分點。

與當前需求矛盾的是,居民物質需求遠未達到頂峰,第二產業產出增速卻顯現疲弱,這說明當前第二產業產出結構出現較大問題,其根本原因是大量低收入勞動力仍然未享受到城市化帶來的利好,導致第二產業對外貿的依賴仍然較強,產業發展方向仍不清晰,外需轉內需進程緩慢。另外,在基礎材料、高精尖 科技 產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方面也是中國的缺版,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非一息之功,加快推進二元結構調整是根本出路。

2018年全年第三產業增加值469575億元,增長7.6%,較去年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政策主動調整的基礎上,房地產業與金融業低速增長,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成為第三產業主力,全年產出增速達到30.7%。不過,信息技術服務業單獨做為一個產業發展有其局限性,應以實體產業作為基礎,發揮輔助帶動作用,但從2018年我們對電子製造業及醫葯製造業企業的調研情況來看,信息技術服務業對製造業發展的推動作用還顯不足,比如,部分製造業企業仍然無法以低成本解決研發與生產之間的異地溝通銜接問題。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信息技術服務業與製造業的合作空間無限量。

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中國新興高技術產業的代表,目前對經濟的拉動力仍然偏弱,政策扶植不能放鬆,在財政補貼、減稅等政策推進的同時,金融體系如何支持民營資本,解決其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對後續新興高技術產業更好更快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2018年,全年工業增加值增長6.2%,較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三大門類中,采礦業產出增長2.3%,扭轉了去年負增長的態勢,回升3.8個百分點,製造業產出增長6.5%,較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是拖累工業產出的主要因素,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出增長9.9%,較上年上升1.8個百分點。

2018年全年,高技術製造業產出增長11.7%,遠超6.2%的工業總水平,是支撐工業產出增長的主動力。從具體行業看,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出快速增長,增速達高13.1%的水平,但2018年底該行業出口增速明顯下降,外需不足或是2019年影響該行業產出的主因,其次是專用設備製造業,產出增長10.9%。

汽車 製造業是拖累工業產出增長的主要行業,從現有數據來看,2018年,我國 汽車 累計產量為2780.92萬輛,同比下降4.16%; 汽車 累計銷量為2808.06萬輛,同比下降2.76%,我國 汽車 產業出現28年來首次負增長。同時,共享出行企業批量死亡、 汽車 製造業遇全球范圍內大裁員、庫存激增導致相當比例的經銷商虧損,2018年是中國 汽車 製造業的寒冬。不過,行業洗牌也是推動產業升級發展的最好方式。我國 汽車 製造業魚龍混雜,洗牌將使 汽車 製造企業清醒的認識到什麼才是最有利於市場長期 健康 持續發展的關鍵。

三駕馬車方面,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35636億元,增長5.9%,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增長9%,出口總值24874億美元,增長9.9%。

出口及消費是助推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出口增速雖然在年底大幅回落,但全年仍然維持在了9.9%的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是正向作用,但與2017年的兩位數增長相比,已經明顯勢弱。投資則受需求不足影響,加之政策主動調整,成為三駕馬車中拖累2018年經濟增長的主因。

通過計算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我們注意到,今年四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增速已經跌至6.3%的水平,較三季度大幅下降了3.3個百分點,6.3%也創下2007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同時,三駕馬車中,投資與消費增速均創下2007年一季度以來最低水平,可謂斷崖式下跌。出口增速雖然不是 歷史 同期最低,但也重新跌回個位數增長。

2018年進出口總值46230.4億美元,增長12.6%,其中,出口總值24874億美元,增長9.9%,進口總值21356.4億美元,增長15.8%。貿易差額3517.6億美元。全年進出口總值增速較上年上升1.2個百分點。

但年底進出口現巨變,從三季度的15.7%跌至四季度的4.9%,其中,出口增長4.7%,較三季度下滑7個百分點,進口增長5.2%,較三季度大降15.3個百分點。四季度,進出口增速雙降是四季度的特點。

從四個季度的走勢來看,前三季度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雖有波動,但整體保持較快水平,到四季度,對主要貿易夥伴出口均現突降,其中,四季度對美出口增速為7.41%,較三季度下降了5.36個百分點,對出口增速的拉動力從三季度2.53個百分點下降到四季度的1.42個百分點,降幅是主要貿易夥伴中最大的,達到1.12個百分點,其次是歐盟,四季度對歐盟出口同比增速5.62%,較三季度下降6.83個百分點,拉動力從三季度2個百分點下降到四季度的0.9個百分點,另外,對東盟出口同比7.58%,增速下降9.88個百分點,拉動力從2.04個百分點降至0.96個百分點。

中美貿易摩擦是目前中國外貿面臨的最大問題,在中美關系不確定的情況下,為對歐洲、東盟地區出口也蒙上陰影,大量企業在前三季度搶出口是導致四季度出口增速大降的主要因素,而中美貿易摩擦這一不利因素在2019年還將繼續發酵,美國壓抑中國高技術發展的意圖不會改變,而且,在遏制中國製造業2025戰略上,美歐有共同訴求,已經形成隱性同盟,將對中國發展2025戰略的具體產業政策形成掣肘,可以預見,2019年對外貿易風險將與日俱增,是拖累中國經濟的主因。

中國是推動全球原油需求增長的主力,不僅是原油,國際能源署發布《天然氣市場報告2018》預計,到2019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目前,美國油企目前每日出口150-200萬桶原油,到2022年可能提高到約400萬桶/日,未來10年全球石油供給增長預料有80%以上來自美國,同時,受非常規油氣革命的推動,美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產氣國,將貢獻大量的天然氣新增產量和出口增量。可以想見,2019年中美之間在能源領域的博弈將日益激烈,求同存異才能雙贏。

2018年,全年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35636億元,增長5.9%,延續了2010年以來的下降趨勢,2018年較2017年下降1.3個百分點。2018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佔GDP比重為70.6%,較2017年下降了6.4個百分點。投資增長乏力是受政策主動調整投資結構影響,為高技術產業創造更大空間,但也要承認,目前國內改革阻力較強,政策落實需要多部門合力,改革效果顯現仍需時日。

民間固定資產投資總額92387億元,增長8.7%,民間投資將全年投資穩定在了5.9的水平。但從我們估算的四季度數據來看,民間投資可持續性面臨困境。通過我們的估算,2018年全年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名義增速僅為3.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正式數據為8.7%),較2017年大幅回落了6.2個百分點。同時,民間投資佔比GDP的比重從2017年的46.5%下降到2018年的43.8%。民間投資前三季度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四季度的突然下滑,顯示企業對經濟的擔憂正在深化。特別是在美國加征關稅政策正式實施後,外需前景暗淡,國內分配改革遲緩,非實體產業過度搶占資源,內外需雙降,實體產業已經進入寒冬。

2018年,從投資分類看,製造業投資總額約21.2萬億,基建投資約14.5萬億,增速分別為9.5%和3.8%。2019年基建投資仍然是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抓手,但重點必須放在提升製造業投資方面。在總量上,製造業投資總量保持穩定,民間投資是主力,加快分配改革是重點;在結構上,高技術產業是投資重點,嚴防過剩產能死灰復燃。

2018年,全年房地產投資完成額120264億元,增長9.5%,較上年上升2.5個百分點。同期,房屋新開工面積增長17.2%,較上年大幅攀升了10.2個百分點。從銷售的數據來看,2018年,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長1.3%,但商品房銷售額增長12.2%,商品房價格現回升,同時,待售面積增速跌至-11%的水平,庫存繼續走低。數據顯示房地產市場似乎有所回暖,2018年三、四季度,房屋施工面積增速明顯回暖,預計2019年商品房供應速度將有所加快。

正如我們前文提到的,三萬億流動性未能拉動實體產業增長,定向降准效果大打折扣,且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及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看,2019年樓市調控雖然還是維持"房住不炒"的原則,但提出分類指導、因城施策。我們建議,2019年房地產市場政策必須從緊,針對居民住房領域,加大保障房供應的同時,嚴防資金過度迴流。

2018年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380987億元,增長9%,其中,全國網上零售額達到90065億元,增速達到23.9%。其中,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34717億元,同比增長9.1%;鄉村消費品零售額39582億元,增長10.4%。

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增長6.5%,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9853元,增長6.2%。與2017年相比,居民收支增速均保持穩定。

穩就業是2019年穩增長的頭等大事,穩就業就是穩消費,進而穩增長。2018年12月5日,國務院《關於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若干意見》正式發布,但財政支持力度不大;同時,對小微企業的支持也仍顯空洞。當然,僅靠單一政策很難起到效果,穩就業需要一系列政策支持,特別是在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方面,地方政府、稅務總局、財政部、央行需要攜手並進,解決民資生存困境,提升民企增加就業崗位的意願,擴大居民收支,為培育內生性經濟增長動力發力。

2018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增長2.1%,其中,食品價格增長1.8%,非食品價格增長2.2%,食品價格的大幅攀升與非食品價格的穩定增長,共同支撐2018年CPI增長保持在2%的水平,較上年上升了0.5個百分點。

食品價格方面,蛋及鮮菜價格是今年上漲的重點,蛋類價格全年上漲12%,鮮菜價格全年上漲7.1%。非食品價格方面,醫療保健價格領漲,漲幅為4.3%,隨著中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數量的增加,醫療保健價格偏高將長期持續。同時,交通和通信大類雖然整體保持在了1.7%的水平,但其中的交通工具用燃料價格大漲12.6%。

2018年,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增長4.1%,同期,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3.5%,購進價格連續兩年高於出廠價格,顯示工業企業利潤進一步承壓。

從出廠價格分類看,2018年,生產材料增速明顯下降,降到4.6%,其中,採掘業降幅達到11.9個百分點,原材料工業價格增長6.3%,較上年下降5.2個百分點,加工工業價格增速較上年下降2.6個百分點。內外需不足持續困擾中國經濟,原材料及工業品價格漲幅並未從供給端向需求端傳導。

當前,我們並未看到居民價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但對於工業品購進及出廠價格在2018年的大幅回落不能掉以輕心,當前經濟結構調整仍需加速,投資、消費、出口均顯現弱勢,需求不足可能引發的通縮必須引起我們的警惕。

2018年,全年經濟增長維持在了6.6%的水平,實現了6.5%左右的預期發展目標。但四季度經濟增長降至6.4%,在過去的十多年,只有兩個季度的GDP低於6.5%,分別是2008年的四季度和2009年的一季度,主因國際金融危機。這是金融危機後第一次季度GDP增速低於6.5%。多種原因疊加造成當前形勢,中美貿易戰、去杠桿、去產能、環保等,且政策彈性不足。經濟增速的下行趨勢將延續到2019年。

外需方面,中美貿易摩擦已經由經濟領域向全球地緣政治領域蔓延,美歐在遏制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有共同的利益訴求,2019年中國商品出口與技術進口必然受到重大影響,且這一影響恐將持續相當長的時期。

內需方面,隨著外部需求的不確定性增強,對國內實體產業將產生嚴重影響。自2008年以來,虛擬經濟持續膨脹,2017年這一勢頭有所抑制,在"三去一降一補"的政策引導下,到2018年初,中國實體產業呈現回暖的跡象,但到2018年下半年,虛進實退的態勢再次顯露,實體產業迎來寒冬。中國要解決14億人口由低收入向中等收入邁進的問題,實體產業在未來幾十年都必須是支撐中國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同時,國內二元結構改革必須加快推進,但經濟增長動力的培養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金融如何為實體產業服務,而不是搶占實體產業發展空間是卻2019年必須解決的難題。

2019年經濟困難重重,打好經濟保衛戰,防範和抵禦金融風險,進一步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在警惕通縮的情況下,財政與貨幣政策必須謹慎。對此我們建議:

1、保持人民幣匯率靈活至關重要。 在2019年經濟需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背景下保持人民幣匯率靈活至關重要,利用匯率貶值對沖可能出現的外需快速下滑。一方面,堅持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在外需相對較好的情況下,允許人民幣適當升值,為外需疲弱時間人民幣貶值創造條件。另一方面,保持資本流動整體穩定不能僅靠人民幣升值,應適當運用行政手段,防止資本大進大出。

2、加快推進分配改革,提振實體產業盈利能力。 提振實體產業、增加居民收入核心在於必須加快國內經濟結構改革步伐,特別是分配改革。分配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資金過度流入金融領域,實體產業資金緊缺情況並未緩解,據資金監測機構EPFR最新報告顯示,去年外資流向中國股票型基金凈流入達到350億美元,位居全球主要新興市場榜首。資金過度集聚助推行業間利潤差距繼續擴大,且二次分配手段仍然匱乏,收入分配結構依然扭曲。因此,2019年,決策層必須嚴控金融領域杠桿,監控資金流向,提高入市門檻,行政手段嚴格抑制金融泡沫產生,防止金融領域風險在2019年集中爆發。同時,稅務部門配合加大稅收整治力度,增加、完善二次分配手段,推動分配改革加快進程。

3、加快推進二元結構改革,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2017年,約有2.4億農民工進城務工,這部分勞動力在服務城市化的同時,並未享受到城市化所帶來的利好,且這部分勞動力連帶的教育、養老等需求也未得到釋放。統計局公布的2017年鄉村人口數量為5.77億人,也就是說保守估計還有5億人消費需求未被合理釋放,因此,加快二元結構改革是提升居民消費,提振實體經濟的根本出路。

4、加快直接融資制度建設,推動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試點。 2019年1月,發改委出台措施支持優質企業直接融資,在經濟轉型升級之際,提升直接融資比重對於金融更好的服務於實體經濟,助推新興產業發展作用尤為突出。目前已有30家民企正抓緊准備債務融資工具的發行工作,央行要進一步擴大民企債券融資支持工具試點。但直接融資仍然面臨制度建設相對滯後的問題,不僅包括退市制度、市場監管、區塊分割等,統籌全局的發展戰略也仍然有較大的完善空間。

5、擴大財政赤字總量,更好的發揮財政補貼作用。 一方面,財政赤字規模適度擴大,另一方面,提升財政補貼效率。在財政赤字方面,2018年財政赤字規模大約為2.6%,如果2019年上升到3%,財政赤字規模約在3萬億,如果一半用於減稅,2019年減稅規模約較2018年增長15%。15%的增速較往年還是比較高的,但對於穩定中國經濟增長恐怕仍顯不足。因此,提升財政補貼效率是2019年財政工作重點之一。在避免不必要的政策內耗的基礎上,針對重點產業領域,堅持市場化原則,對產業鏈內優秀核心企業進行扶植,擴大產業鏈,提升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及就業的拉動力,同時,優化國家創新體系的布局和結構,加大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力度,這對地方政策的執政能力也是考驗。另外,2019年預計會有2萬億的地方債用於基建投資,對於財政穩增長起到一定的作用,並可吸納部分剩餘資金,降低金融風險。

㈣ 美聯儲驚魂夜後多家亞洲央行出招,金融戰爭打響了嗎

是的,金融戰爭打響了!如今一些國家的金融政策,其實就是金融戰爭,這種戰爭比實際的戰爭更可怕,兵不血刃,很多國家就是在這一漲一跌中,國家財富被洗劫一空

美聯儲的行動對於全球金融都有著重大影響。在美聯儲連續三次大幅加息75個基點的決議下,全球的央行基本上都坐不住了。尤其是這20年來的一些新興國家央行,如果不採取有力的加息手段,或者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干預手段,那麼很有可能資本外流會加速,匯率持續會大跌。

但對於美國來說,最重要的是要維護本國的利益,現在他們的最大關注點還是通脹率的有效下降,否則這個聖誕節有可能民眾會更加強烈的攻擊美聯儲的政策,而現在到來的中級選舉,則對民主黨更為不利。

㈤ 美國提出「復征」鋁關稅,這又要出什麼幺蛾子

美國特朗普就在之前提出了要求,對中國出口的商品增加1000億美元的額外關稅,這無疑對於中國的市場是一個打擊,想來也是,美國真的是太不要臉了,一旦有什麼事情就開始實行經濟制裁增加關稅,以此來限制中國對於美國的出口,想要逼中國就範,我們知道美國和中國的經濟戰已經打響了很久了,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也一直在你一拳我一腳的往來中,並且兩者之間的斗爭在不斷的升級。


而美國政府現在要和中國討論鋼鋁問題,那麼就很有可能特朗普可能會再一次提高鋼鋁在美國的稅額。而美國發起這次談判的主要原因是,之前中國對於美國的大豆,其他農產品,汽車等物品增加了關稅稅率大約為25%。而美國表示希望能夠知道,為什麼中國要對這些物品增加額外的關稅。這些語氣看起來好像非常的平和,貌似是美國在向中國服軟,但是你仔細的看卻發現並不是這樣,美國其實完全就是在質問,或者說是在為他之後增加,中國的鋼鋁關稅進行鋪墊。

㈥ 中美經濟戰是怎麼回事

准確的說,目前中美貿易戰,是由美國挑起的,因為美國國內中期選舉的需要,3.23日特離譜簽署對進口產品加征600億美元關稅,引發中美貿易大戰,最近美國又加碼到1000億美元;特離譜叫板中國,有來無往非禮也。中國政府奉陪到底,中國快速回應反制措施,對美國大豆、豬肉、飛機、汽車等,對等反制加征關稅,中國公民支持政府才是維護自己最大利益。政府不便說不便做的,民眾可以說到做到:咱們大家團結一心,堅決抵制美貨,支持反制美國,既不當漢奸賣國賊,也不袖手旁觀,打贏這一場沒有硝煙的人民戰爭。

㈦ 中美經濟戰

現在的問題不是經濟戰不經濟戰的問題

大家關注的問題好像都在傾銷、反傾銷上面了,但是大家有沒有想到,美國的金融危機現在已經過去了么?美國政府有那麼多經歷跟中國來搞經濟戰,而不去搞國內的經濟危機?

我個人的意見以為:

就中國目前掌握的外匯儲備,已經足夠與美國開展經濟戰,但是政治力量上、綜合國力上,中國尚不具備開展經濟戰的實力。同時,美國現在忙於解決國內的經濟危機,也沒有空閑來搞經濟戰,不處理好國內經濟問題,就出來瞎搞,別以為共和黨是吃素的。再有一個,歷來民主黨親和中國,共和黨排斥中國,所以綜合以上幾點,在奧巴馬的這個幾年裡面,兩邊開展經濟戰的可能幾乎不可能。

那麼為什麼又那麼多的反傾銷呢?

愚以為,美國經濟經歷這次風暴,可以說已經動搖了一定的根基,已經不足以領導全球經濟,同時歐洲要崛起,中國要發展。如何處理好這兩邊的問題,讓美國在三方博弈中,取得最佳利益才是最關鍵的,而這個裡面,中國的因素占據了很大一個變數。美國現在既要中國支持其國際警察的地位,又要中國的外匯給以美國經濟危機買單,中國作為小弟弟,前幾年當然可以仍讓,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所以矛盾就爆發了。不過不會擴大,三方都在找一個平衡點。我相信,這次貿易摩擦後幾個月,就會有一次全球性的領導人聚會,

對國際政治局勢重新洗牌。

㈧ 現代生物技術在解決21世紀人類社會面臨的重大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加入WTO在我國經濟生活中是件大事,它既帶給我們巨大的發展機遇,也使我們遭遇到巨大的挑戰。外貿形勢說明:一場曠日持久的、空前慘烈的經濟戰已經打響。與生物技術密切相關的農業、醫葯等產業的狀況也不容樂觀。在這種激烈競爭形勢下,中國企業必需學會積極發現並認真構築自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優勢,在這當中打造企業自身的技術優勢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令人欣慰的是,在新世紀向我們走來的時候,生物技術掀起了它的第三個浪潮。1999年在「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寫到:繼醫葯和農業之後,廣泛認為工業生物催化將是生物技術的第三個浪潮。還有,1999年底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召開了一個學術討論會後出版了一本題為「新生物催化劑:21世紀化學工業的基本工具」的專門性書籍。這些跡象表明:以生物催化為核心內容的工業生物技術在支撐新世紀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的技術體系中的地位已經被提到空前的戰略高度。筆者認為:正在向我們走來的「生物技術的第三個浪潮」對我國21世紀的經濟發展將是個不可多得的機遇。本文將討論這次技術革命的社會需求、技術內涵、具體實例以及這個新浪潮對產業結構所可能帶來的影響。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證明,一次技術革命的出現必然與以下兩個因素有密切相關:首先要有對新技術革命的強烈的社會需求;其次是必需擁有充滿活力的創新技術。

1 社會需求

恩格斯說過:「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10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當今人類社會面臨人口、環境、資源、疾病等多種危機。人類急需從這些危機中擺脫出來,進入一個理想的可持續發展的軌道。在這個過程中,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高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將可能發揮重要作用。

1.1 環境壓力

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迅速惡化,環境污染已經成為制約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水環境方面,根據近年我國政府的環境公報的統計數據,我國年廢水排放量達416億噸,其中工業廢水排放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各半。中國主要河流有機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主要湖泊富營養化嚴重。我國近岸海域海水污染嚴重,近海環境狀況總體較差,海洋環境污染惡化的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作為海洋污染的綜合指標之一的赤潮,僅1999年,中國海域共記錄到15起。

在大氣環境方面,全國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1857萬噸、煙塵排放總量1159萬噸、工業粉塵排放量1175萬噸。中國的大氣環境污染仍然以煤煙型為主,主要污染物為總懸浮顆粒物和二氧化硫。少數特大城市屬煤煙與汽車尾氣污染並重類型。酸雨污染范圍大體未變,污染程度居高不下。

在陸地環境方面,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7.8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累計貯存量64億噸。工業固體廢物的堆存佔用大量土地,並對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二次污染。削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是我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些地區已經形成垃圾圍城、藍天綠水不再的可怕局面。

以上情況說明:我國環境污染的規模已經達到十分嚴重地步。尋求已污染環境的治理措施,發展防止新的污染發生的技術已經成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當務之急。

微生物是自然界基本的循環器,微生物及其酶系可以有效分解纖維素、木質素、脂肪、烷烴、芳香烴、某些人工多聚物等等,因此微生物可以在造紙、石油化工、紡織印染、食品加工、炸葯、冶金、殺蟲劑、除草劑、洗滌劑、電鍍、生活污水等污染環境的治理中發揮巨大作用。例如最成熟的活性污泥廢水處理技術就是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毋庸置疑,生物技術是解決環境污染的一種基本工具,它能提供保護環境、恢復環境所必須的許多手段。

近30年來現代生物技術的多數內容已經滲透到環境工程領域中。有應用前景的領域包括廢物的高效生物處理技術、污染事故的現場補救、污染場地的現場修復技術、可降解材料的生物合成技術等許多方面。具體環境生物技術內容包括構建高效降解殺蟲劑、除草劑、多環芳烴類化合物等污染物的高效基因工程菌和具有抗污染特性的轉基因植物,無廢物、無污染的「綠色」生產工藝,高效污水處理生物反應器,廢物資源化,PCR技術及其他環境監測技術等。以上內容涉及重組DNA技術、固定化技術、高效反應器技術等單元技術及其技術組合的應用。

環境污染治理產業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市場,1990年為1900億美元;2000年為3100億美元,世界市場平均增長率達5%。但是其中環境生物技術(主要指微生物菌劑和部分環境監控工程)所佔市場分額還十分有限。

1.2 資源壓力

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資源壓力。我們應該十分清醒地意識到「一次性能源的末日已經不遠」已成為一個無須更多爭論的前景。石油剩餘儲量1400億噸,而年開采量為32億噸,計算下來43年告罄!

在交通運輸能源結構中石油大約佔97%,隨著石油資源不可避免的枯竭,在過去20年中,無論政府或工業部門都在十分積極地開發交通運輸的代替燃料。一個正在成長、但尚存爭論的替代燃料是發酵法生產的乙醇。任何農業國家都可以用現行技術生產燃料乙醇,其中美國發酵生產燃料乙醇的原料是玉米葡萄糖,而巴西則是蔗糖。汽車製造商目前生產的汽車都可以用混合有10%或85%燃料酒精(E85)的燃料。巴西用甘蔗年生產120億升乙醇,以22%比例與汽油混合,或者可用近100%的乙醇。美國用玉米年生產50億升乙醇,上百個加油站能提供E85號燃油。

目前的問題是需要政府的財政補貼才能維持燃料乙醇的正常生產。令人高興的是從非食品植物發酵生產燃料乙醇的研究取得可喜進展。通過預處理、酶的應用和發酵工藝的改進,把各種農業下腳料,諸如玉米、稻、麥秸稈、甘蔗廢料、廢紙等統稱為「biomass」的一些物質轉化為燃料乙醇。這樣一來,有希望進一步降低燃料乙醇的生產成本。歷史上酒精的價格曾經從每升1.22降到0.31美元。如果酶法加工和生物量利用技術得以進一步改進,預期到2015年,價格還會降到0.12—0.13美元。樂觀地估計,到時候即使沒有政府的價格補貼政策,乙醇也可以取代汽油。

現代化工中差不多全部人工高分子聚合物的出發原料都來自石油或煤炭。全球龐大的化學工業對一次性礦業資源的過分依賴,使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資源短缺形勢更加雪上加霜。2002年6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剛剛閉幕的Bi02002國際大會上有一個專題討論會,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認為:一個全球性的產業革命正在朝著以碳水化合物為基礎的經濟發展。科學家們已經預測:當今高分子化工的碳氫化合物時代將逐步讓位於碳水化合物時代。目前正在開發的多聚乳酸、多聚賴氨酸、多聚羥基丁酸、燃料乙醇以及各種功能寡糖等可視為這個碳水化合物時代來臨的前奏。

2 技術平台

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生物技術基礎性研究工作的帶動下已經建立了基因工程、蛋白質工程、代謝工程、組合生物合成、生物催化工程及其他一系列工程體系和技術平台。這是第三個浪潮又一個必要條件。以下本文以發現新酶為例,簡述這類技術平台的科學內涵。

對於工業目的,生物催化劑的吸引力不外乎高效率的催化作用及對底物結構嚴格的選擇性。

當然,另一方面,生物催化劑用於工業目的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首先,酶雖然有其令人滿意的周轉數(turnover numbers),即單位活性位點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催化產生較大數量的產物。可是大多數酶的分子量很大,卻只有一個唯一的活性位點。這樣一來,單位質量的催化劑的催化效率有時候就顯得很低。其次,酶一般是不大穩定的,在大多數工業系統中則很難採用這種脆弱的催化劑。最後,現有技術水平尚難保證以工業規模生產出各種物美價廉的生物催化劑。以上三條可概括為酶的可用性、穩定性和可生產性。在考慮把生物催化劑用作工業酶之前,以上三個難點必須加以克服。因此人們急需發現或創造新一代生物催化劑。近年,由於在新技術方面取得了許多新突破,又重新燃起了人們對酶在工業上應用的巨大興趣。

發現或創造新一代生物催化劑的技術平台包括天然生物多樣性的篩選、基因組測序、定向進化、噬菌體展示、理性設計、化學修飾、催化性抗體和核酶等。這里僅就與發現和創造新工業酶密切相關的前四項內容作些介紹和討論。

2.1 生物多樣性

自然界蘊藏著巨大的微生物資源,但是人類至今對極端環境微生物(extremophiles)和未培養微生物(unculturable microorganisms)兩個資源寶庫涉足不深,所以研究開發潛力極大。

可以預期,人們能從嗜酸、嗜鹼、嗜冷、嗜熱、嗜鹽、嗜壓等等極端微生物中獲得許多有價值的酶、蛋白質以及其他活性物質。在過去幾年中,隨著重組酶生產技術的開發,使人們有可能從更廣泛的來源獲取更廉價的酶。近年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極端微生物培養技術的進步,更得益於把極端微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常用受體微生物宿主能力的提高。如此一來,人們有理由相信:在溫和、便宜的生長條件下就可以生產出對極端環境具有耐受性能的生物催化劑來。

另外據知,能夠在實驗室培養的微生物的種類僅占自然界中微生物總數的不到1%!也就是說,還有99%的不可培養的微生物等待著我們用非常規手段加以研究。作為微生物資源研究和開發領域里的一個重大探索,可以採用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方法,繞過菌種分離純化這一步驟,直接在自然界中尋找有開發價值的微生物基因。把來源於未經培養的微生物的DNA克隆到業經培養馴化的宿主生物體中,然後用高通量篩選技術從重組的克隆里篩選為新酶編碼的基因。

微生物世界展示給人類如此巨大的機會使我們興奮不已,一些有識之士指出:未知的微生物世界或許是地球上最大的未開發的自然資源,能充分利用這個微生物資源寶庫的國家必將取得發展的先機。

2.2 基因組測序

隨著DNA測序能力的提高,對序列的分析能力也得到加強,於是可以發現許多新的基因。通過同已知基因序列進行比較來推斷新基因表達產物的基本酶活性。當然目前的技術水平還不足以推斷出這些酶性質的許多細節。因此必須表達這些新發現的基因,以確定它們在一個特定的過程中是否確實有用。假定,從一種生物體來源的所有的酶在它的正常生長溫度下都有功能,那麼來自超級嗜熱微生物的DNA序列就能成為尋找在沸點附近仍然有功能的酶的合理起點;同樣可以認為,嗜冷微生物的基因則可能成為在零度仍然具有功能的酶的可能來源。

網際網路最新資料表明:大約60種微生物的基因組序列已經完成,另外還有近200種微生物基因組預期很快就可以完成。測序工作的努力已經揭示了數萬個新基因,主要的是編碼酶的一些基因,其中大約三分之一可以被歸到「有功能」的家族裡,這是一個十分豐富、而且每天都在增加的新工業酶後選者的來源。相信隨著基因組時代的到來,將會有大量新的工業酶被人類發現。

2.3 定向性進化

在以發現工業酶為主要目標的所有技術中,定向進化(directed evolution簡稱DE)可能是最強有力的一種。DE是一種快速而廉價的發現各種新酶的方法。這類新酶在特定的條件下應該比天然酶工作得更好。DE模擬自然進化,這種進化取決於從多樣性群體中選擇合適「個體」,這里的「個體」就是酶。DE是定向的,意思是研究者通過一步步改進使選擇的各種酶要符合一定預期的標准。DE從克隆擬改進的酶的基因起始。分離到的基因通過體外突變使其多樣性得到加強。然後,克隆這些突變株的DNA,並且在通常的受體中表達,分析表達產物的酶活力,選擇最好的變異株克隆。它的基因又作為下一輪篩選的新起點。使用這一方法需要掌握兩項重要的支撐技術,即DNA重排(DNA shaffling)和高通量篩選技術。

2.4 噬菌體展示

該技術最初是用於鑒定和分離蛋白質的一些結構域,該結構域能夠牢固地結合到別的分子上。但是近年這個核心技術又經過進一步設計和發展,致使擬被改良的酶在理論上也可充當被鑒定和分離的靶子。噬菌體展示最簡單的形式涉及把小段靶子DNA,(該DNA應該是突變和篩選的靶子)插入噬菌體的基因組中,其插入位置要求其編碼的蛋白質結構域能夠出現在噬菌體顆粒的表面上。靶子基因的突變導致各種不同的結構域在表面上展示,如果各種不同的結構域的任何一個能足夠牢固地結合到一種固定化底物上,則編碼這個結構域的顆粒便粘到這一固定相上,藉以把它們從未結合的結構域分開。然後把結合的噬菌體從固定化的底物上洗脫下來,收集之,增殖之。重復這一過程則可以增加獲得具有優良品質酶的幾率。

3 兩個實例

以下結合本實驗室的研究工作舉兩個實例。一個是酶制劑L—天冬醯胺酶;另一個是氨基酸,L—天冬酸。這兩個例子在我們討論的生物技術第三個浪潮這個主題下有一定的代表性。

3.1 L-天冬醯胺酶

作為抗白血病首選葯物的L—天冬醯胺酶早就用大腸桿菌發酵的方法生產,但是生產和應用至少存在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細胞形成酶的能力很低;另一個問題是酶在體內半衰期短。這兩個問題的存在導致葯物生產成本過高,加大了患者的負擔。

本實驗室藉助基因工程技術提高了酶合成能力,首先從大腸桿菌獲得編碼該酶的基因,體外重組之後再轉化到大腸桿菌體內,不同的是強化了上游調控元件,便大大提高了酶合成能力40多倍!

本實驗室解決半衰期短和穩定性差的策略是制備L—天冬醯胺酶—抗體的融合蛋白。首先從噬菌體抗體庫中篩選得到L—天冬醯胺酶(ASNase)的保護性抗體scFv46,然後構建融合蛋白scFv-ASNase及ASNase—scFv。穩定性測定結果表明:這兩種融合蛋白比天然ASNase的抗蛋白酶降解的能力強,並將天然ASNase的體外半衰期由2小時分別提高到9小時和6小時,另外,二者對高溫及低pH條件都具有較強的抗性。通過計算機模擬技術,預測了融合蛋白ASNase—scFv及scFv—ASNase的三維結構,並與報道的天然ASNase的三維結構進行比較分析。通過結構分析並結合上述的實驗結果,提出scFv的保護機制是scFv的空間阻礙效應(如封閉蛋白酶作用位點)與改變酶分子靜電勢表面的綜合作用結果。

藉助完全基因組序列信息進一步提高L—天冬醯胺酶的穩定性的新嘗試。通過近年中國科學院一個科學家小組的不懈努力,完成了一種極端嗜熱微生物長達2689443 bp全部基因組的測序研究工作。為進一步提高L—天冬醯胺酶的穩定性並延長該葯的體內半衰期,我們在這方面作出了的新努力,即試圖藉助完全基因組序列信息,從一株極端嗜熱微生物中尋找穩定性更好的L—天冬醯胺酶。

本實驗室已經測知E.coli L—天冬醯胺酶的氨基酸序列及為其編碼的基因核苷酸序列。在上述極端嗜熱微生物的完全基因組序列資料庫中搜尋E.coli L—天冬醯胺酶的結構類似物,結果在No.967號基因編碼的蛋白質中,發現了一個一級結構與L—天冬醯胺酶十分相似的蛋白質。其中35%(115/323)的氨基酸完全一樣,另有52%(171/323)的氨基酸相似。因此,有理由相信在這株極端嗜熱微生物中很有可能存在一個與E.coli L—天冬醯胺酶有類似功能的蛋白質。又鑒於該基因來自極端嗜熱微生物,預期這個蛋白質還將會具有更好的熱穩定性。當然,一切結論將留待通過對該基因的克隆、表達、產物的分離和功能分析的結果予以最後的證實或澄清。

3.2 L—天冬酸

通常的生產方法是用富含L—天冬酸酶的微生物細胞,經過固定化處理後,將底物反丁烯二酸轉化為L—天冬酸。本實驗室早期也曾作過一些工作並且投入生產應用。在2000年柏林生物技術大會上得知,日本一個公司採取一系列改進措施,使生產工藝水平大大提升了一步。首先為解決酶合成能力低下問題,也是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提高合成能力50倍;固定化酶的通透性問題因採用離子交換性質的材料而得以解決;反應熱—反應器設計及降低反應溫度,從37℃降低到20℃;消除了污染環境的副產物硫酸銨,代之以能重復使用的反丁烯二酸銨;正在開辟L—天冬酸的新用途,用於製造多聚L—天冬酸酶。這個經過改進的新工藝既是先進的、高效的,又是綠色的、環保的。使這一產品的生產工藝幾乎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代表了21世紀傳統產業改造的方向。

4 產業結構

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社會經濟發展所遇到的一些重大障礙有待工業生物技術去解決;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形成了一批先進的技術平台;許許多多實例說明生物技術的第三個浪潮正在向我們走來。我們相信:在這第三個浪潮中,中國和世界工業生物技術產業結構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

上世紀工業生物技術產業格局大體上包括抗生素、維生素、氨基酸、有機酸、(醋酸、乳酸、檸檬酸、衣康酸、蘋果酸、葡萄糖酸等)、酶制劑、單細胞蛋白、溶劑(丙酮、丁醇)、乙醇、核酸、核苷酸等等。傳統產業的全面技術改造:向高產、優質、高效、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過度,還肯定誕生一批新產業,包括生物材料產業、生物能源產業、生物化工產業及環境生物技術產業等等。

㈨ 打仗前的徵兆 戰爭打響前的五大徵兆

戰爭打響前的五大徵兆

1、打仗前的徵兆一,頻繁軍演。國家打仗前的第一個徵兆就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正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為了檢驗軍隊質量,同時起到威懾他國的作用,他們往往都會在一些特殊的日子,以軍演的形式去給全球展現軍事力量。但如果頻繁進行軍演,極有可能是戰爭來臨前的信號;

2、打仗前的徵兆二,軍事部署。如果真的要爆發戰爭,國家完全可以借著軍演的幌子進行軍事部署,尤其是當軍演的地點選擇十分敏感的地帶,那麼可能就是國家在做戰前准備。假使附近居民看到有軍事行動,諸如運輸坦克等,切忌要格外注意信息保密,不要在網路上分享;

3、打仗前的徵兆三,經濟危機。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是世界上許多戰爭打響的原因之一。一個國家想要擁有更好的發展,必須得有雄厚的資金做支撐,一旦全國性的爆發經濟危機,百姓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時間一長,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動亂。有的國家為了轉移民眾注意力,很可能會製造戰爭;

4、打仗前的徵兆四,輿論導向。凡是戰爭都會講求出師有名,因此,一個國家如果准備打仗,它必然會想辦法得到民眾的支持,而在網路發達的今天,顯然輿論就是集中聲音的最好辦法。當我們看到輿論出現明顯導向時,戰爭可能就要打響;

5、打仗前的徵兆五,挑釁別國。如果一個國家在世界各地四處挑釁,不斷釋放危險信號,那麼可能就代表著這個國家有著一顆蠢蠢欲動的想要發動戰爭的心。如果以上徵兆同時出現,對於全球而言,勢必不是一個好消息,一定要提高警惕;

6、雖然說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和平年代,但還是不可缺少居危思安的精神,鬆懈就會被別國發現漏洞,因為國際形勢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各種因素的變化,說不定哪一天就會發生戰爭。特別是近兩年國際上發生了許多大事,一些有野心的國家按捺不住,試圖提高國際地位,在這種背景下,我們不得不防;

㈩ 中日會打經濟戰嗎

經濟戰,已經開始打了,不過暫時還停留在民間自發,當是經濟戰打起來後,中國必定是穩操勝算,因為日本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太高了,至於政府開打經濟戰就不太清楚會打那種牌了,經濟戰的牌很多,必須考慮出牌後是否會影響到中國經濟的發展,不過如果打農副產品經濟戰的話,中國不但不會損失而且,還能藉此機會狠狠撈一筆,據專家介紹日本農副產品基本來自於中國,如果這個時候中國斷了給日本出口農副產品,那麼日本在3天之內,商品價格會提升至少5倍,一個月內,日本每個人民將餓肚子。而等他們再次求中國的時候,中國農民就可以藉此契機將價錢提高出售,以此來平衡日本人先前對農民百姓的剝削。要知道,雖然中國出口農民依賴日本進口,就算不出口給日本還可別處可以出口,不過日本就不一樣了他必須完全依靠中國的農副產品存活,而且這些資源也只能來自中國,因為從別國進口的代價太高了就當當運輸費他們就出不起,所以經濟戰可以打,而且如果打的是農副產品經濟戰不但不吃虧,反而還很有賺頭,而且是永久性的賺頭。所以如果國家開打經濟戰我個人是完全支持的,雖然短時間內會使得國民對外銷售量減少,可是待日本求我們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價錢翻倍,這樣經濟戰期間的損失就能很快彌補回來,而日本則必須永久性的無條件的接收有中國農民指定的經濟價格,所以價格的主動權由原來日本說了算變成有中國說了算,日本可以說你不買就算了我可以到別出賣,可以這個別處是不存在的,所以最後撐不住的時候還是得求中國賣給他,中國就不一樣了,中國不賣個日本人還可以賣個被的國家,所以有足夠的籌碼說,你不買就算了我可以賣給別的國家,到頭來,小日本只能被迫接受中國的價格。所以經濟戰從長遠利益來講不但不損失反而能大大增加中國國民收入,事物對等,中國收入增加,日本也會因為收購價格的提升收入減少,收入減少日本各大財團支持日本右翼分子擴充軍隊反華的力量就會相對減弱,而中國對日本的依賴程度也會因此提升,所以溢出大於弊出,經濟戰完全可以打

閱讀全文

與經濟戰已經打響怎麼回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這個愛情怎麼這么復雜最火文案 瀏覽:174
94雞和鼠96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443
婚姻好不好看什麼時候看 瀏覽:618
湘妃竹的故事是什麼時代的傳說 瀏覽:937
大林木命自身婚姻什麼狀況 瀏覽:698
美女舞蹈家叫什麼 瀏覽:530
美女房子在廣州什麼地方 瀏覽:232
婚姻中出軌該怎麼做 瀏覽:958
中國現經濟處於什麼階段 瀏覽:380
做教師需要考事業編制是什麼 瀏覽:70
跟你走進幸福里哪裡可以聽 瀏覽:784
以前的事實婚姻是同居多少年 瀏覽:803
重慶美女去哪裡旅遊 瀏覽:978
中級會計職稱經濟法看多久 瀏覽:168
父母包辦婚姻怎麼舉報 瀏覽:380
事業工勤工種哪個好 瀏覽:568
有什麼是寫愛情的書 瀏覽:932
事業單位招人bs是什麼的簡稱 瀏覽:548
印度經濟衰退怎麼辦 瀏覽:5
如何提升經濟發展後勁 瀏覽: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