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 [1] ,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文名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海峽兩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動 [2] 是指由國台辦認可並指導,由四川省梓潼縣承辦的,以文昌文化為紐帶與台灣同胞開展的文化經濟交流交往活動。這項活動始於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兩岸交流更加頻繁,幾乎每年都有以台灣文昌宮廟為主的代表團前來祖庭朝聖、參訪。活動的舉辦對於促進了海峽兩岸文化交流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昌文化 [3]
是以儒、釋、道三教哲學思想和文昌梓潼神神靈崇拜為核心,綜采百家,融合三教,忠孝為綱,扶植斯文,化淑民心為任,慈心濟世,宏仁勸善為核心價值導向和行為規范,在意識形態潛移默化影響人們思想行為,實現天人合一,人天協調的地方民俗文化。它發祥於梓潼,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和寶貴的精神遺產,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應用價值,我們應批判地繼承和吸收,用來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文昌文化的形成 [3]
自唐宋朝以來,文昌帝君張亞子受到文人學子的虔誠崇拜和封建朝庭的推崇。凡有學宮的地方皆建有文昌宮,文昌宮便成了學子們終年祭祀的神聖殿堂。文昌祭祀在清朝成為國家祭祀。從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道家劉安勝採用扶鸞手法,撰成了《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至公元1961年台灣呂祖師使用同樣手法撰成了《文昌帝君褻字罪律》止,歷經八百餘年,陸續有道家、佛家諸弟子,使用同一手法,以文昌之名,撰成了《文昌帝君陰騭文》、《清河內傳》等各種版本、注本達八十餘種凡200餘萬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內涵
文昌文化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 [4] 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做人、行善」,
涉及倫理道德、科舉教育、文學藝術、民俗民風等諸多領域。其所倡導的思想不僅包含儒家思想的內容,更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中華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形態,是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
文昌文化的影響
古往今來,文昌文化遠播華夏大地,在祖國大陸和港澳台地區都有著廣泛的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現存文昌宮祠440餘座。北京的文昌廟,為五壇八廟之一,也稱文昌帝君廟,又名文昌梓潼廟,有大小殿堂樓屋89間。在四川西昌禮州、湖北恩施、江西興國、青海貴德、河
西、雲南騰沖、台北民生西路,香港九龍等地,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文昌宮廟。台灣除供奉文昌帝君神像的10餘座廟宇外,還有現保存完好的文昌宮40餘座,每逢文昌帝君聖誕,都會舉行盛大的「三獻禮」儀式,表達對文昌帝君的虔誠。隨著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推動和天下華人的尊奉,其影響力逐漸越過國門,在海外華人圈得到普遍傳播,在歐美以及日本、韓國、朝鮮、越南、菲律賓、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地都享有盛譽。
Ⅱ 20多年來。海峽兩岸緩和與交流的具體表現有哪些
具體表現如下:
1.兩岸政治互信不斷鞏固
第一,兩岸雙方堅持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立場。
第二,國共兩黨高層互動機制不斷深化。
第三,兩岸在國際社會的關系由陳水扁時期的激烈對抗轉向大幅緩和,有利於兩岸增強政治互信。
第四,兩岸溝通管道與平台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大。
2.兩岸制度化商談取得重大突破
3.兩岸經濟關系步入制度化軌道
第一,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進程取得重大突破。
第二,兩岸金融合作出現新的突破。
第三,兩岸雙向投資取得新進展。
第四,兩岸貿易快速增長。
4.兩岸文教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第一,兩岸文教交流領域拓寬,規模擴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第二,兩岸文教交流層級不斷提升。
第三,兩岸教育雙向交流得到深化。
5.兩岸社會交流加深,人員往來頻繁
第一,中央及省部級高官訪台規模擴大,頻率加快,敏感性降低。
第二,兩岸民間交流與行業合作朝主體多元化、規模擴大化、領域拓寬化推進,頻頻創下新紀錄。
第三,兩岸同胞在災難面前互伸援手,體現了血濃於水的同胞情誼。
第四,部分民進黨重量級人士突破該黨限制,主動來大陸參訪。
6.兩岸軍事互信展開積極探索
7.台港關系進入"政經互熱"新階段
第一,台港分別成立官方機構,進行對口協商與交流。
第二,台港高層官員交流取得突破。
Ⅲ 海峽兩岸在經濟文化方面有哪些交流
目前,兩岸文化交流已從早期的人員互訪、召開研討會等,發展至新聞交流、交換出版物、藝文展演、技藝觀摩、傳習教學等,其交往的密切頻次,交流的范圍、數量或層級,均日益提升,交流結構也從過去精英取向的民俗技藝、體育和學者交流活動,逐步推廣到以基層民眾為主體的宗教、科技和青少年活動。僅僅2008年,就先後舉辦了「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暨歌仔戲展演」、「放歌海西——中國福州海峽兩岸首屆合唱節」(台北合唱團摘得「金茉莉」獎)、「海峽兩岸李時珍醫葯文化與產業發展研討會」,成立「海峽茶葉交流協會」等大量的文化交流活動。但從文化創造的方面來看,目前卻成果寥然。大家想一想,這些年,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有哪些大的文化產業合作項目在運轉,有哪些學術研究合作課題在進行?所以,我對目前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交往情況的第二個判斷是,文化傳播力度加強,文化創造,特別是文化產業合作亟待加強。
Ⅳ 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有什麼意義
第一,需要我們認真地總結歷史經驗,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回顧兩岸關系的風雨歷程,其間取得的積極成果和寶貴經驗值得我們珍惜,其間經歷的種種曲折和沖突值得我們深思。冷靜梳理兩岸關系的歷史脈絡,准確把握兩岸關系的本質屬性,深刻認識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重要意義,更加自覺地探索兩岸關系的內在規律,更加堅定地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
第二,需要兩岸雙方發揮政治智慧、積極面向未來。兩岸關系在面臨難得發展機遇的同時,也存在著歷史遺留問題和今後難免遇到的新問題。兩岸應做到積極抓住和切實用好機遇,冷靜務實地對待和化解分歧,保持和推動兩岸關系發展。古人說,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今天,對於兩岸雙方來說,謀全局,就是要以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為重,以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大局為重。只要真正秉持和認真貫徹「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理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道路就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第三,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需要積極探索加強兩岸交流合作的新思路、新方式。通過兩岸同胞多年努力,兩岸交流合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人員往來之頻繁、經濟聯系之密切、文化交流之活躍、合作領域之廣泛、共同利益之擴大,都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今天,兩岸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呈現出巨大的潛力和廣闊的前景。可以說,兩岸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攜手合作、共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從如何為兩岸同胞謀福祉、為台海地區謀和平、為全體中華兒女謀利益出發,積極探索交流合作的新思路,不斷拓寬交流合作的新領域,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並依靠兩岸同胞共同付諸實踐。
第四,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應更為努力地推動兩岸直接「三通」進程,更為努力地促進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合作,更為努力地推進兩岸同胞和社會各界的交往.擴大兩岸同胞的共同利益,厚植兩岸同胞的共同文化根基增進兩岸同胞的手足親情,讓中華民族精神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進程中煥發新的光彩,世代永續傳承。我們理解、信賴、關心台灣同胞,尊重台灣同胞愛鄉愛土的情感、當家作主的願望,將繼續實施和充實惠及廣大台灣同胞的政策措施,切實維護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對於一些由於對大陸缺乏了解而對發展兩岸關系存在誤解、疑慮的台灣同胞,我們都將以誠相待,歡迎他們來大陸訪問、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努力實現兩岸同胞大團結,促進兩岸關系大發展。
第五,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加強與台灣各黨派、團體和各界人士的交流,共同致力於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對於那些曾經對「台獨」抱有幻想、主張過「台獨」甚至從事過「台獨」活動的人,我們熱忱歡迎他們回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上來。
Ⅳ 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意義有哪些
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擔任台灣地區最高領導人之後,兩岸關系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兩岸關系發展史上,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的簽訂是一個里程碑,這是兩岸領導人對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貢獻。然而,我們看到兩岸僅僅經濟的交流還遠遠不夠,一是經濟的交流並沒有將兩岸人民的心靈拉近,二是兩岸的和平發展局面並不牢固,因此,兩岸人心的交流提上了重要的課題。
人心的交流如何實現?馬英九做出了最准確的解答。
在《2008贏回執政權》的演說中,馬英九特別指出,「文化上,我們不應自外於中國。無論語言文字、歷史情感,海峽兩岸人民應該共用先人留下的偉大遺產。台灣不應『去中國化』,而應勇敢地承認我們的文化與歷史根源。同時,我們應有開闊的心胸,吸納中國大陸在內所有的思想文化,以涵養這塊土地,成長茁壯」
馬英九2008年當選台灣最高領導人後,就曾親臨孔廟參與祭孔祀典;2009年還親自主祭「遙祭黃帝陵」典禮,成為國民黨到台迄今首位親自赴祭的台灣最高領導人。
馬英九在2008年「就職演說」、紀念「823炮戰」50周年時的講話中都明確表示,「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並指出「兩岸的和解雙贏是中華民族對世界和平的重要貢獻」。
2009年10月,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與台灣本土文化結合」,豐富了「中華文化的模式」,發展出了「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2010年7月8日下午,台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在台北接見了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將於9日率團出席在廣東舉行的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的的代表團成員。馬英九說,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是在5年前國共兩黨設立的意見溝通平台,參與的人士不限政黨,討論的議題觸及經貿、農業、文化、教育、交通及旅遊等各層面,對兩岸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相信在中華文化的指引下,應有智慧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
馬英九對中華文化的重視,找到了兩岸人心交流的突破口,根據馬英九前前後後的論述,我們不難得出如下幾點:
第一、台灣是中國的,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是文化上潛在的力量,這需要挖掘。
第二、兩岸的和解首先需要文化上的溝通交流,從這一點出發,兩岸人民都需要站在中華民族的高度上審視兩岸文化交流。
第三、文化具有廣泛的特性,這一特性足以深入到兩岸人民的心靈。
從這個意義來看,馬英九的視野具有一定的高度。實際上大陸對兩岸文化交流一直持積極的態度。2010年9月5日蔡武在台灣訪問的中華文化聯誼會名譽會長蔡武在基金會舉行的歡迎午宴上表示,我們願意以更加開放、務實的態度,努力構建兩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我們將虛心汲取此次論壇達成的共識和提出的建議,努力轉化為兩岸文化交流政策,為兩岸同胞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9月6日蔡武在「兩岸文化論壇」開幕式上指出,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繁榮不能僅僅依賴物質方面的互利,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不能夠替代文化的交流與思想的溝通。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還存在一些壁壘和障礙,需要兩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營造鼓勵和支持兩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圍,共創互利共贏新局面。將秉持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品格,願以更加開放、務實的態度,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努力構建兩岸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推動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
就此,蔡武提出四點意見與建議:
第一、凝聚共識,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在兩岸成功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之後,深入探討、協商簽訂兩岸文化交流協議。
第二、深化交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第三、搭建交流平台,不斷拓展交流領域。
第四、加強產業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統攝作用,它可以超越地域、階級、種族、時代的界限,兩岸文化的同源性也可以消除兩岸隔閡,增進兩岸共識,增強兩岸團結。台灣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同樣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這也是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的現實基因。通過教育、科技、藝術、傳媒等各項交流達到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繁榮中華傳統文化,增進文化認同的目的。
為此,筆者認為應著重加強如下幾方面的具體交流。
第一、我們應該採取那些能夠使兩岸同胞有更多接觸的交流形式,比如,宗教、影視、旅遊、新聞、出版等文化交流就能使更多的民眾參與其中。因此,應該加大力度發展這些方面的交流。
第二、應該充分發揮旅遊文化的作用,通過以下途徑發展兩岸的旅遊文化交流:實現旅遊信息網路化,通過設立網頁,提供旅遊文化資源、旅遊服務信息;
第三、盡管每年有大量的台灣同胞到大陸旅遊、探親、經商,但是絕大多數的台灣同胞仍沒有機會來大陸。他們對於大陸的了解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可見,新聞媒體對介紹、宣傳大陸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加強兩岸新聞交流可以更好地增進兩岸民眾的溝通,有助於消除隔閡,推動兩岸和平統一。我們必須採取切實有力的措施,進一步發展兩岸的新聞交流:加派在兩岸互訪的記者;加大關於對方社會和人民生活的報道,豐富報道內容,吸引更多觀眾;拓展兩岸新聞界的聯誼活動,開展兩岸新聞報道比較研究。
第四、兩岸文化的交流,從人員對象講,應是全面性的,越廣泛越好。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誰掌握了他們,誰就掌握了未來。能否加強對台灣青少年的中華文化教育,能否增強中華文化對他們的凝聚力,是能否實現兩岸統一的關鍵。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台灣青少年的文化交流。
第五、當今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互聯網的廣泛使用讓交流無國界。我們應充分利用這些技術,使兩岸的文化交流跨越空間上的障礙,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進程。我們必須充分利用網路手段,為未來兩岸和平統一創造條件,營造一個更加有利、和諧的氛圍。
兩岸文化交流在新時期理應得到更加突發猛進的發展,這就需要兩岸人民共同努力。
Ⅵ 海峽兩岸經濟直接合作有哪些舉措
兩岸經濟進一步交流與合作需要經過兩個階段:
一是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
二是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主要指改變目前因政策管製造成的間接、單向、不平衡的兩岸經濟往來格局.由於台灣當局長期以來的管制政策,兩岸直接、雙向、全面「三通」迄今尚未實現;大陸輸台產品受到台灣當局歧視性政策限制,1200餘種工業品和800餘種農業品被禁止輸入台灣,這也是大陸在兩岸貿易中長期巨大逆差的主要原因;台商到大陸投資的諸多限制尚未完全放開,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金融領域、高科技領域的投資仍受到台灣當局的嚴格管制;大陸企業到島內投資還基本沒有放開.這種不正常的兩岸經濟關系格局極需改變.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是指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過程中,在解決功能性議題的同時,對兩岸經濟活動進行制度性安排.建立制度性的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需要兩岸進行充分對話與溝通,凝聚共識,在以海協會和海基會為主的框架下舉行協商,達成協議,做出安排,建立穩定的溝通協調渠道與合作機制.在這個制度性框架下,應包括直接「三通」、金融合作、投資保障、避免雙重征稅、建立共同產業標准、知識產權保護等重要議題,並尋求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長期發展之道.
Ⅶ 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發展現狀以及取得的成效,經驗,發展趨勢如何
兩岸經濟合作伴隨著兩岸關系的風風雨雨、曲曲折折,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多年來,兩岸各方順應民意、緊跟時代脈搏、集成多方智慧和力量,不斷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向更寬領域、更大規模和更高層次邁進。兩岸經濟合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利益,合作、發展、共贏,共同培育中華民族經濟、建設美好家園(博客,微博)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得到了兩岸同胞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從而牽引和推動著兩岸關系不斷向前發展。兩岸經濟合作是兩岸關系的「壓艙石」,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推進器」。
兩岸經濟合作現狀
兩岸經濟合作在經過起步、發展階段後,進入了突破性進展階段。2008年以來,我們按照「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思路,全面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加快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和機制化建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極大地促進了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和擴大,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通航、通郵、通商)。兩岸兩會恢復接觸商談以來,兩岸簽署19項協議、達成多項共識,著力解決兩岸在「三通」、金融、農產品(000061,股吧)檢疫檢驗、知識產權保護、投資促進與保護、貿易自由化等眾多經濟領域合作中存在的制度性問題,建立了聯系溝通機制,為相關領域的合作掃除了制度性障礙。成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一系列協議,推進了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進一步提升了兩岸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程度,為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兩岸經濟繁榮發展的合作機制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1、ECFA實施和後續商談受到各方關注,各項工作有序推動,兩岸同胞更加堅定了對兩岸經濟合作的信心,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效應逐步顯現。一是ECFA早收計劃落實情況良好。ECFA貨物貿易早收計劃於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截至2013年3月,台灣享受ECFA關稅優惠貨物103844票,貨值149.0億美元,關稅優惠50.29億人民幣(約合8.18億美元);大陸享受ECFA關稅優惠貨物46163票,貨值824.36億新台幣(約合28.0億美元),關稅優惠27.2億新台幣(約合9511萬美元)。2013年1月1日起所有早收清單內產品關稅已降為零。2013年1至6月,台灣企業享受關稅優惠約3.14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大陸企業享受關稅優惠約2963萬美元,同比增長13.4%。服務貿易早收計劃執行取得了重要成果。早期收獲計劃執行良好,進一步促進了兩岸貨物貿易規模的擴大,加速了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帶動了兩岸產業合作的發展,不僅為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機制性保障,也對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兩岸經濟關系,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營造了有利環境。二是ECFA後續協議商談進展順利。在ECFA框架下,在簽署涵蓋多個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協議基礎上,2013年又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協議商談正積極推動中。三是兩岸經合會機制更加順暢。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例會形式和內容不斷豐富,溝通效果越來越好。四是兩岸互設經貿社團辦事機構。我機電進出口商會在台設立辦事處,台灣貿易中心在大陸設立3個經貿辦事處。
2、推動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與有效監管,兩岸銀行、證券、保險(放心保)等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取得了一系列具體成果。兩岸建立了金融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台灣人民幣業務正式開辦,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兩岸金融界交流熱絡,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措施已納入服務貿易協議。截至2013年8月,11家台灣地區銀行設立大陸分行,其中6家在獲准開辦大陸台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基礎上,獲准擴展人民幣業務服務對象范圍,這其中又有3家獲准籌建同城支行; 3家大陸銀行在台設立分行。設立3家兩岸合資基金管理公司; 23家台灣金融機構在大陸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大陸開放在大陸居住、生活的台灣同胞投資A股。大陸新批准籌設首家台灣地區銀行大陸子行。隨著兩岸金融合作的不斷深化,兩岸資金流動的綜合效益將更加突出。
3、積極探索兩岸產業合作模式,加強制度化、機制化建設,全面推進兩岸產業合作。兩岸不斷探索有規劃指導、有政策支持、有產學研共同參與的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下設的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和順暢。在多方努力下,兩岸分別成立了「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組建了宏觀經濟、能源石化裝備、金融、文化創意、信息家電、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成長型企業等7個產業合作推進小組,這為進一步推進兩岸產業深度合作,激發兩岸民間企業合作動力提供了機制保障。兩岸成功舉辦2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和9屆兩岸電子信息產業技術標准論壇,達成的多項兩岸產業對接發展共識,有利於兩岸產業的務實合作。LED、TFT-LCD、無線城市、汽車、冷鏈物流等產業合作試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探索兩岸產業合作路徑和方法打下了基礎。
4、努力適應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形勢,兩岸同胞對兩岸交通、通訊合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兩岸交通、通訊不斷有新的發展。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後市場需求強勁。自2013年8月起,兩岸空中客運直航班次由每周616個增加到670個。貨運直航班次由每周56個增加到68個。兩岸直航航點增加為64個(大陸54個,台灣10個)。大陸和台灣海上直航港口分別達72和13個。海上直航客、貨運量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廈金(廈門—金門)海纜正式開通使用,福淡(福州—淡水)海纜於2013年1月正式建成開通。
5、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不斷向前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兩岸投資便利和貿易自由,兩岸投資貿易穩步增長。2013年1-8月,兩岸貿易額為1332.09億美元,同比上升27.4%,依此估算,全年兩岸貿易額有望接近或突破2000億美元。大陸繼續是台灣第一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2012年兩岸貿易額為1689.6億美元,比1992年兩岸貿易額74.10億美元增長22.8倍,年均增長114%;比2008年兩岸貿易額1292.2億美元增長30.76%。2008年-2012年兩岸貿易額年均增長7.7%。截至2013年7月,大陸累計批准台商投資項目89166個,實際使用台資金額584.7億美元。截至2013年8月,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項目175個,投資金額突破10億美元。 大陸繼續是台灣對外投資的第一大目的地。大陸9省市開放台灣居民申辦個體工商戶。
6、切實關注基層民眾尤其是台灣農漁民的利益需求,加強兩岸農業界的交流,兩岸農業合作成效明顯。大陸赴台采購農產品制度化、常態化機制不斷完善,協助台灣農漁產品銷往大陸的渠道不斷拓寬。大陸對台南學甲區虱目魚開展整體采購以來,越來越受到當地台灣同胞的歡迎。大陸開放進口台灣大米,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繼續擴大。兩岸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類形式交流日益活躍。兩岸正積極推動進一步擴大農產品貿易,更加重視兩岸農業新品種、新產品研發和新技術交流,研究推動兩岸商簽農業合作協議。
兩岸還搭建了兩岸企業家交流高端平台,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已建立長效機制,兩岸各類經貿交流蓬勃開展。為幫扶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大陸各地各部門繼續出台措施幫助台資企業發展,幫扶力度不斷加大,部分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進展。為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兩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大陸設立了平潭綜合實驗區,賦予其一系列特殊優惠政策、措施,平潭綜合實驗區及其所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扎實向前推進。
兩岸經濟合作發展趨勢
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國際經濟形勢和兩岸各自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對兩岸經濟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兩岸經濟合作有機遇也有挑戰,總的講,機遇大於挑戰。一是復雜多變、結構深度調整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形勢,對任何一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監管機制、運行效能、創新活力、抗風險能力及市場容量等綜合經濟體質的標准越來越高,兩岸經濟進行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愈加突顯。二是大陸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新一輪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全面升級的發展態勢對推進兩岸經濟多層次、寬領域、大規模的深度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助推力。三是台灣經濟的優勢、特點、發展瓶頸,以及對外部性依賴的加重趨勢,對兩岸經濟關系發展有著現實而緊迫的需求。
毫無疑問,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繼續鞏固深化、不斷開拓進取的大背景下,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使兩岸投資更加便利和均衡,貿易更加自由和活躍,市場連接更加緊密和規范,生產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和安全,是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方向。沿著此一方向和趨勢,逐步實現階段性目標,最終實現兩岸經濟一體化是可以預期的。
但兩岸經濟合作也存在著脆弱的一面,需要引起兩岸同胞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克難前行。但島內總是有一股政治勢力不斷在製造障礙。推進兩岸經濟關系進一步發展的任務仍然繁重。
今後工作重點
我們要在做好各項既有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推動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不斷加強和完善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機制化建設。賦予現有的合作方式、形式和機制更多實質內容,取得更多實際成效,為兩岸經濟進一步融合打下基礎。
二是推動盡快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目標,積極探索充實和擴展ECFA的內涵,促進兩岸雙向投資便利和貿易自由化。兩岸應優化各自投資環境和相互投資結構,在相互開放、有效監管、協同創新、運行效能上有新突破;確保兩岸資本雙向流動的便利和安全,在積極引導資本為實體經濟服務方面有新舉措;深入研究兩岸貨物貿易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的開放領域和監管機制,在兩岸貿易自由化程度上有新成效;探索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中國(上海)自貿實驗區等與台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對接發展,力求達到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兩岸產業合作站位要高、內容要實。准確把握國際產業深度調整下的兩岸產業合作方向,在著力加快兩岸新興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方面,爭取有若干成功大項目作支撐。共同打造中華經濟品牌、共建行業產業和產品標准,創新產業合作發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在打造和延伸具體產業價值鏈的過程中,將共同研發融入到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
Ⅷ 如何深化兩岸經濟交流
一是台商對大陸投資穩步增長。
二是兩岸貿易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穩定。2016年1月至11月份,兩岸貿易額為1613.8億美元,同比下降4.9%,但降幅小於同期大陸整體對外貿易降幅。大陸仍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
三是台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的環境不斷優化,實習、就業崗位增加。台商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踴躍布局,拓展市場。
2017年大陸繼續出台一系列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措施,國務院將出台進一步擴大和吸引外資,包括台資的政策意見,還將採取進一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賦稅成本的措施,這些都將為台商投資和兩岸經濟合作提供更廣闊空間。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共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