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首先我們要承認,和任何事物一樣,GDP也有它的優缺點。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曾感嘆GDP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自然它有很多優點,這里且不去說它。至於缺陷,作為經濟總量指標,人們批評最多的一般是以下幾點:它不能衡量社會成本,不能衡量增長的代價和方式,不能衡量效益、質量和實際國民財富,不能衡量資源配置的效率,也不能衡量分配,更不能衡量諸如社會公正、快樂和幸福等價值判斷。
題不在於GDP是否有優缺點,而在於人們對其優缺點的態度,是誇大它的優點,同時放大的缺陷,還是實事求是地對待它?在這方面,兩種不同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就鮮明地體現出來了。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能夠引導人們客觀地對待GDP,而錯誤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則有可能把對幹部的考核,鎖定在GDP上。可惜的是,過去我們就犯了後一種錯誤。
長期以來,在一些官員心目中,說到發展,就是簡單的經濟數量的增長。於是,我們看到,在很多地方,一系列跟經濟相關的量化指標,與官員的升遷獎罰緊密結合在了一起。在這種以升遷為動力的片面政績觀引導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就演變成「以GDP為中心」,把「發展是硬道理」錯誤地理解為「增長率是硬道理」、「GDP增長是硬道理」,GDP被放在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以為它能解決一切問題,從而對官員的考核,也唯GDP是瞻,任何其他指標,例如教育、文化、衛生、環保等等,統統都要為GDP讓路。
這樣,在現實中,GDP獲得了政策上、體制上、文化上的全面支持,只要經濟增長了,其他一切都好說,「一俊遮百丑」。由此也就有了官員對GDP的頂禮膜拜,製造出許多「王懷忠」式的政績工程。但另一方面,在追求GDP的過程中,老百姓的利益卻常常被官員們有意無意地所漠視。
從上面的簡單分析來看,在GDP與政績觀的關系中,政績觀是因,GDP是果。有了錯誤發展觀和政績觀的指導,才會出現「數字出官」的現象。所以,要糾正實踐中的「以GDP論英雄」,首先需要改革的是片面或錯誤的政績觀。其次,才是改進GDP的缺陷。對此,筆者認為,不能像某些批評所說的那樣,給GDP來個徹底否定,恰恰相反,是還其本來面目。否則,我們就會「因噎廢食」,犯過去同樣的錯誤。事實上,即使在湖州,針對外界對取消GDP指標的錯誤解讀,該市市委書記楊仁爭特別強調,取消GDP指標不是說GDP不重要,而且現在取消並不意味著永遠取消,在今後完善考核指標的過程中,GDP可能會被重新提起。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在改進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同時,引進其他反映和衡量社會經濟福利水平的指標,以彌補GDP的缺陷。在這方面,一些專家和國際組織正著手編制一些新的指標體系。比如,薩繆爾森就提出過純經濟福利(凈經濟福利)的概念,其內容是,在GDP的基礎上,減去那些不能對福利做出貢獻的項目(如超過國防需要的軍備生產),減去對福利有負作用的項目(如污染、環境破壞和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同時加上那些對福利做出了貢獻而沒有計入的項目(如家務勞動和自給性產品),以及閑暇的價值(用所放棄的生產活動的價值作為機會成本來計算)。聯合國環境署1995年也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指標,包括社會(目標是消除貧窮)、經濟、環境、政府組織及民間組織等方面的指標。據悉有關部門也正在考慮用綠色GDP來替代GDP。也許過了不久,我們就可以用一個更完善的指標體系來衡量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的福利水平了。
不過,至少到目前為止,在所有的經濟指標里,還沒有哪個指標能完全替代GDP,而且,即使以後有了新的指標體系,GDP從「總分成績」變成「單科成績」,它也是最重要的單科。何況,GDP的歷史證明,它是一個有用的經濟指標。因此,對待GDP,不能因其缺陷和一些官員對它媚俗的態度,而簡單粗暴地將它一棍子打死。如果這樣的話,就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沒有一種指標本身是絕對萬能的,沒有漏洞的。倘若不能徹底扭轉指標背後指導思想和操作層面的人為的不協調,樹立統籌協調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不管採用什麼指標,都是會出問題的。
2. GDP的缺陷以及缺陷應如何糾正
一、GDP的缺陷:
1、由於GDP用市場價格來評價物品與勞務,它就沒有把幾乎所有在市場之外進行的活動的價值包括進來。特別是,GDP漏掉了在家庭中生產的物品與勞務的價值。
2、GDP沒有包括環境質量。設想政府廢除了所有環境管制,那麼企業就可以不考慮他們所引起的污染而生產物品與勞務。在這種情況下,GDP會增加,但福利很可能會下降。空氣和水質量的惡化要大於更多生產所帶來的福利利益。
3、GDP也沒有涉及收入與分配。人均GDP告訴我們平均每個人的情況,但平均量的背後是個人收入的巨大差異。
由此可見,就大多數情況,但不是對所有情況而言,GDP是衡量經濟福利的一個好指標。
4、GDP概念是源自於交換產生財富的原理。這個原理的基本條件是:交換必須自願;交換必須不妨礙第三人;交換必須在兩個清晰的產權主體之間真正發生。
假定不符合這三個條件,那麼所得出的GDP數值的准確性恐怕就得大打折扣,或者說GDP的數據就會有瑕疵。如強制交易的GDP、妨礙他人的GDP、出口創造的GDP、投資產生的GDP 、消費帶來的GDP等等都會影響GDP的總有效積累。
二、GDP的缺陷糾正:
1、累計數據的修訂:
中國對季度GDP數據修訂的方法是比例銜接法,即利用年度基準值與年內四個季度匯總數的差率調整季度數據的方法。
比例銜接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現價和不變價增加值分別進行銜接,GDP、三次產業增加值是銜接後的行業增加值的匯總。即,銜接後的農林牧漁業季度現價增加值為第一產業季度現價增加值。
將銜接後的工業和建築業季度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第二產業現價增加值;將銜接後的第三產業各行業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第三產業現價增加值;將銜接後的三次產業現價增加值加總,得到銜接後的季度現價GDP。不變價GDP和不變價三次產業增加值的銜接方法與現價相同。
2、環比數據的修訂:
由於季節調整的對象是時間序列數據,因此,當時間序列中任何一個季度數據發生變化時,都會影響季節調整的結果;在時間序列中加入最新的一個季度的數據,也會使以前季度的環比數據或多或少地發生變化,這是模型自動修正的結果。
根據季節調整原理,一般情況下,離最新數據時間較近的時期,數據受影響較大;離最新數據時間較遠的時期,數據受影響較小。為便於用戶使用,在發布當期環比數據的同時,會通過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修訂後的以前季度的環比數據。
(2)經濟增長度量指標有哪些缺陷擴展閱讀:
按照《國家統計局關於我國季度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和數據發布程序規定》,以及《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改革》的規定,中國季度GDP核算分為初步核算、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三個過程。
通常,年度GDP初步核實和最終核實後,要對季度數據進行修訂,稱為常規修訂;在開展全國經濟普查,發現對GDP數據有較大影響的新的基礎資料,或計算方法及分類標准發生變化後而對年度GDP歷史數據進行修訂後,也要對季度GDP歷史數據進行相應修訂,稱為全面修訂。
2003年國家統計局發布《關於我國GDP核算和數據發布制度的改革》,完全規范了GDP數據,發布的GDP分為初步核算數、初步核實數和最終核實數三類,通過各類普查對GDP數據定期修訂。
自2003年啟動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開始,至2013年為止,五年一次的全國經濟普查共經歷了三次,歷次全國經濟普查都對前期國民經濟數據特別是GDP做出了修訂。
3. gdp這一指標的缺陷有哪些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第一,GDP沒有計入家庭為自己提供的無償家務勞動,不能充分、正確地反映社會勞動的成果;
第二,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成本。也就是說,GDP不能衡量增長的成本,也不能衡量環境惡化的社會成本;
第三,GDP不能充分反映物質滿足人民需要的普遍性;
第四,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全面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幸福和幸福等價值。
拓展資料:
一、GDP的三種核算方法分別是:生產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1、生產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產出-中間投入(物質產品投入+服務投入)。
2、收入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勞動者報酬+固定資產折舊+生產稅凈額+營業盈餘。
3、支出法。計算公式為:國內生產總值=總消費+總投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貨物和服務出口-貨物和服務進口)。
二、GDP(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常被認為是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狀況的指標。 GDP核算有三種方法,即生產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國民經濟生產活動成果,理論上三種方法的核算結果相同。 每個時段公布的GDP都有其特定階段的含義和特定的價值,不能因為在不同時間公布的數據不同,而懷疑統計數據存在問題。當然,中國在GDP的計算體繫上也有一些缺憾,例如中國長期採用的原產生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統計核算體系,從實際情況看,不少地方已經滯後於時代的發展了。
4. 經濟增加值評價缺點有哪些
經濟增加值(EVA)的缺點:
1、 歷史局限性,
EVA指標屬於短期財務指標,雖然採用EVA能有效地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為,但管理者在企業都有一定的任期,為了自身的利益,他們可能只關心任期內各年的EVA,然而股東財富最大化依賴於未來各期企業創造的經濟增加值。若僅僅以實現的經濟增加值作為業績評定指標,企業管理者從自身利益出發,會對保持或擴大市場份額、降低單位產品成本以及進行必要的研發項目投資缺乏積極性,而這些舉措正是保證企業未來經濟增加值持續增長的關鍵因素。從這個角度看,市場份額、單位產品成本、研發項目投資是企業的價值驅動因素,是衡量企業業績的「超前」指標。因此,在評價企業管理者經營業績及確定他們的報酬時,不但要考慮當前的EVA指標,還要考慮這些超前指標,這樣才能激勵管理者將自己的決策行為與股東的利益保持一致。同樣,當利用EVA進行證券分析時,也要充分考慮影響該企業未來EVA增長勢頭的這些超前指標,從而盡可能准確地評估出股票的投資價值。
2、信息含量,
在採用EVA進行業績評價時,EVA系統對非財務信息重視不夠,不能提供像產品、員工、客戶以及創新等方面的非財務信息。這讓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平衡計分卡(BSC)。考慮到EVA與BSC各自的優缺點,可以將EVA指標與平衡計分卡相融合創立一種新型的「EVA綜合計分卡」。通過對EVA指標的分解和敏感性分析,可以找出對EVA影響較大的指標,從而將其他關鍵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與EVA這一企業價值的衡量標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條貫穿企業各個方面及層次的因果鏈,從而構成一種新型的「平衡計分卡」。EVA被置於綜合計分卡的頂端,處於平衡計分中因果鏈的最終環節,企業發展戰略和經營優勢都是為實現EVA增長的總目標服務。EVA的增長是企業首要目標,也是成功的標准。在這一目標下,企業及各部門的商業計劃不再特立獨行,而是必須融入到提升EVA的進程中。在這里,EVA就像計分卡上的指南針,其他所有戰略和指標都圍繞其運行。
3、形成原因,
EVA指標屬下一種經營評價法,純粹反映企業的經營情況,僅僅關注企業當期的經營情況,沒有反映出市場對公司整個未來經營收益預測的修正。在短期內公司市值,會受到很多經營業績以外因素的影響,包括宏觀經濟狀況、行業狀況、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狀況和許多其他因素。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僅考慮EVA指標,有時候會失之偏頗。如果將股票價格評價與EVA指標結合起來,就會比較准確地反映出公司經營業績以及其發展前景。首先,採用EVA指標後,對經營業績的評價更能反映公司實際經營情況,也就是股價更加能夠反映公司的實際情況。其次,兩者結合,能夠有效地將經營評價法和市場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准確反映高層管理人員的經營業績。
5. GDP指標體系有沒有什麼缺陷這些缺陷應該如何解決
有。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反映經濟走勢最重要的指標,但它沒有扣除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所造成的損失。這些缺陷是沒有辦法解決,只能說在核算GDP值時把這些問題考慮進去,所以經濟學家提出綠色GDP的概念,來彌補核算的差錯。
6. gdp指標有哪些缺陷
GDP指標的缺陷一般認為有以下四點:
一是GDP 不核算家庭為自己提供的沒有報酬的家務勞動,不能完全正確反映社會的勞動的成果;
二是GDP不能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和資源消耗的代價。也就是說GDP無法衡量增長的代價,不能度量因環境變壞所付出的社會成本;
三是GDP不能完全反映物質滿足人們需求的普遍性;
四是人均GDP還掩蓋了收入差距的擴大,不能反映財富分配的公平性,不能綜合反映人均生活質量,不能衡量快樂、幸福等價值判斷。
雖然,單純利用GDP指標來衡量地方官員的政績,有助於激勵地方政府官員努力實現更多物質產出的積極性,但有可能會導致諸如生態環境和竭澤而漁的短期行為。
供參考。
7. 將GDP作為核算和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有什麼缺點和不足
缺點和不足分為以下幾點:
1,GDP指標對經濟活動反映不全面。GDP指標只對於有市場價格的產出進行統計,而對
於不用來交換的經濟活動不統計,因此,那些不經過市場交換的但卻十分有用的產品和
服務就無法被計入GDP指標之中。
2,GDP指標對於由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效應不進行統計。經濟增長勢必對環境造成損害,
使人民生活質量下降。但這一負面效應卻沒有被GDP指標統計進去。
3,GDP指標對產品和勞務的銷售、實現情況不能夠反映。
4,GDP指標對一個國家的財富變化不能准確反映。
5,GDP指標對居民經濟福利的反映不夠全面。
6,GDP指標對其增長部分是由國內民族企業拉動的還是由外資企業拉動的不加區分。
7,GDP指標的增長並不一定能帶來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
8. 用GDP作為經濟衡量標準的缺陷有哪些
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和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1、GDP不能完全反映經濟活動的總量。
GDP統計的是有市場交換行為、能體現市場價值的經濟活動,不能反映家務勞動、公益活動等在日常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的非市場經濟活動;也不能覆蓋一些不易統計或難以計算價值的經濟活動。
2、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活動的質量和效益。
一些政府主導的投資項目效率低下,有些甚至剛竣工就成了產能過剩項目,這些項目雖然計入GDP,但卻屬於無效投資,不會帶來社會財富和福利水平的增加。
3、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結構。
如果單看GDP,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估算,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中國的GDP高居世界第一,佔全球比重達32.9%,而美國只佔1.8%,歐洲30多個國家加起來也只有24.9%。然而當時中國的GDP中絕大部分是農業,而西方國家通過工業革命大大提升了工業化水平及軍事實力。
1860年,英國的現代工業生產能力相當於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業化水平是中國的15倍。
4、GDP不能准確反映社會分配和民生改善。
全球GDP總量已超過70萬億美元,而英國慈善組織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目前世界上最富有的85人,掌握著全球將近一半的財富,相當於底層35億人財產相加的總和。
「GDP只能大致反映社會財富的蛋糕『有多大』,不能反映蛋糕『怎麼分』、人們『吃得好不好』」,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說。
5、GDP不能准確反映經濟增長對資源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
砍伐樹木時,GDP在增加;排放廢氣時,GDP也在增加——GDP反映增長,卻不反映資源耗減和環境損失。
9. GDP的缺陷是什麼
(一) GDP的缺陷如下:
1、GDP不能完全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水平。有一些不通過市場卻能對人們生活產生重大影響的經濟活動就不能通過GDP來反映。
2、GDP不能反映一個國家的產品和服務結構。如一國重視武器的研發,一國用於基礎設施的建設,對於人們生活水平的影響差別就很大了。
3、GDP不能反映產品和服務的進步。 如因技術的進步而降低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GDP反映不出來。
4、GDP統計有一定的誤差。而且沒有考慮給環境帶來的污染和資源的消耗。
GDP就是國民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一個國家(國界范圍內)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格。GDP是國民經濟核算的核心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狀況重要指標。
(二)GDP的內涵:
第一,國內生產總值是用最終產品和服務來計量的,即最終產品和服務在該時期的最終出售價值。一般根據產品的實際用途,可以把產品分為中間產品和最終產品。
所謂最終產品,是指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可供人們直接消費或者使用的物品和服務。這部分產品已經到達生產的最後階段,不能再作為原料或半成品投入其他產品和勞務的生產過程中去,如消費品、資本品等,一般在最終消費品市場上進行銷售。中間產品是指為了再加工或者轉賣用於供別種產品生產使用的物品和勞務,如原材料、燃料等。GDP必須按當期最終產品計算,中間產品不能計入,否則會造成重復計算。
第二,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市場價值的概念。各種最終產品的市場價值是在市場上達成交換的價值,都是用貨幣來加以衡量的,通過市場交換體現出來。一種產品的市場價值就是用這種最終產品的單價乘以其產量獲得的。
第三,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僅指市場活動導致的價值。
第四,GDP是計算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價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第五,GDP不是實實在在流通的財富,它只是用標準的貨幣平均值來表示財富的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