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哪些方面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對國內多個行業都造成了較大的沖擊,其中對餐飲業、旅遊業、交通運輸業、教育行業等行業的沖擊可以說是最大的。
疫情期間,國內絕大多數省市均關閉了餐飲業,餐飲消費收入成斷崖式下跌,部分餐飲門店破產倒閉。旅遊業進入了「冬眠」期,國內各大旅遊景點遊客稀少,賓館遊客入住率跌入谷底。
疫情比較嚴重的地區採取封城,封路和封居住小區等策略後,人員出行受到限制,鐵路交通,航空運輸,公路客運均受到了較大的沖擊,另外國際航班班次也大為減少,交通運輸業經濟損失較大。
對進出口型企業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進口零部件進來難,出口零部件難出去的矛盾和問題較為突出,部分出口型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也是較大的,其中,對教育界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時至今日,除初三因要中考開學外,幼兒園、小學、初一和初二開學的極少;高中除高三學生大多恢復了上課外,高一、高二學生也大多未開學;大學開學率仍舊不高。
對文化和體育界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原定體育賽事因疫情被取消或延期舉行;原定文藝演出大多由直播改為錄播,現場觀眾席基本上無觀眾。另外,疫情較重地區因大多數醫院病房都改造為新冠肺炎病房,非新冠肺炎患者就醫難的問題比較突出,這類患者因醫療資源擠兌。
有少數人未能及時住進醫院就醫,導致個別患者病情加重而去世,這一點是比較遺憾的,有點令人惋惜。另外,民眾的就業率有所下降,降低薪資在部分企業還時有體現,造成部分百姓收入有所減少,甚至極少數人至今還無收入來源,只能靠政府的救濟度日。
其他方面:
另外,受疫情影響,國內人口流動相對偏少,少數企業用工短缺的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等等。這些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㈡ 疫情對國內各行業的影響有哪些
受疫情影響較大有五個行業。
一、旅遊業——旅遊業現狀是國內旅遊相關收入幾乎腰斬。
二、娛樂影視業——娛樂影視行業包括電影院,KTV,桑拿浴室等基本上這幾年一直處在關關停停的狀態。
三、餐飲服務業——新冠肺炎疫情對餐飲業的沖擊不言而喻,多少門店的倒閉,停業以及縮減體量。
四、線下培訓行業。
五、交通航空運輸從業。
㈢ 疫情對經濟帶來的影響
1、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需求和生產驟降,投資、消費、出口均受明顯沖擊,短期失業上升和物價上漲。防控疫情需要人口避免大規模流動和聚集,隔離防控,因此大幅降低消費需求。工人返城、工廠復工延遲,企業停工減產,製造業、房地產、基建投資短期基本停滯。一旦被WHO認定為疫區,出口可能受較大影響。2003年二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速較一季度大幅快速回落2個百分點。
2、對中觀行業的影響:餐飲、旅遊、電影、交運、教育培訓等行業沖擊最大,醫葯醫療、在線游戲等行業受益。2019年春節檔票房58.59億,2020年春節檔顆粒無收。2019年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4日至10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實現銷售額約10050億元,2020年同期受損嚴重。2019年春節假期,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4.15億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139億元,2020年同期銳減。1月底交運行業出行人次減少約七成。房地產行業暫停銷售活動。建築業、金融業、農林牧漁等行業受波及。簡單估算,電影票房70億(市場預測)+餐飲零售5000億(假設腰斬)+旅遊市場5000億(完全凍結),短短7天,僅這三個行業直接經濟損失就超過1萬億,佔2019年一季度GDP21.8萬億的4.6%,這還不包括其他行業。
3、對微觀個體的影響:民企、小微企業、彈性薪酬制員工、農民工等受損程度更大。
4、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短期利好債市,利空股市(醫葯、在線娛樂除外),但中期仍取決於經濟基本面和趨勢。
5、長期影響:政府治理將更透明,生產生活業態將朝著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風險中醞釀機遇,或將催生新的業態。
㈣ 疫情三年對於實體經濟有什麼影響
三年的疫情對於線下實體經濟有著巨大的影響,三年疫情導致線下實體經濟個體商戶面臨著入不敷出、甚至倒閉的危險。對於製造業、工農業等大量依賴線下生產的行業,以及餐廳、商場等線下服務業而言,全社會進行居家隔離的行動使這些實體經濟被按下了暫停鍵。
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傷害非常大。傳統服務業幾乎完全停擺,酒店旅遊業整體上都已經處在停業的狀態,而交通餐飲業也是如此,這些行業虧損都很大,都處在被動運行的階段。就好比春節來說,春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本來春節是我國的旅遊高峰期,而從疫情情況來看,疫情基本上使得當時春節期間的旅遊行業無法開業。而且,春節期間也是飲食消費的集中期,而疫情使得幾乎所有大型聚餐聚會都無法舉行,進而給餐飲行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對於工業的影響同樣也很大,例如對於疫情爆發地或者是中、高風險地區來說,許多工廠停工停產,廠內的貨物堆積無法銷售或者買家的訂單無法按照約定完成,導致買家也無法正常運營,廠內資金無法周轉,工人工資無法按時發放。
由於新冠病毒的蔓延,國家或者省市級頒發的防控疫情報告,各大實體經營賣家都需要購買或者安裝防控設施,對於入不敷出的實體經濟更是難上加難。消費者嚴格執行個人疫情防控,居家隔離,外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離,高風險地區和疫情爆發地更是封城,封區,封村,對於實體經濟來說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疫情對於實體經濟的各個行業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新冠病毒的到來對於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巨大,一環挨著一環,環環相扣。
㈤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作者:朱家禾
來源:《商情》2020年第32期【摘要】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關乎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和社會前景。本文主要針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向進行分析和判斷。【關鍵詞】新冠疫情 ; 經濟影響 ; 一帶一路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現和後來的集中爆發,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均帶來了明顯沖擊。受疫情影響,各行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一、疫情的產生和對當前經濟的主要影響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後稱「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為了避免疫情快速擴散,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採取強力措施,升級疫情防控級別,除了武漢和湖北進行封城外,全國各地都採取了高級別的防控措施,從交通、人員流動、小區街道治理、公共場所封閉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將疫情控制,極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對比當前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國採取的措施既堅決有力、效果明顯。與此同時,由於防控措施的升級,各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商業流通、社會娛樂、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活動全面大幅度壓縮或者全面停止。這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具體分析如下:一是傳統的以人流密集型行業受沖擊最為明顯。受防控措施影響,全國的大部分地區的客運交通、旅遊、餐飲、社會娛樂、KTV、商業場所都在疫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進行大規模封閉或減少營業規模、壓縮營業時間,這些行業的整體經營額均大幅度下降,相當數量的經營業主出現虧損或者停業。二是生產型企業的開工率不足。受內外需求影響以及人員限制流動等多方面的影響,相當數量的企業無法正常開工或者開工率不足。許多成本高啟的企業無法維持正常的運行,部分企業讓員工放假在家。這導致生產型企業的資金周轉出現困難。三是內外需出現下降。據相關專業人士分析,按新型肺炎疫情對生產要素供給的影響限於一個月,資本要素和勞動力要素供給將分別減少4650.2億元和104.9億元,2020年GDP總量減少5660.3億元,GDP增速較基準模型降低0.61%。當疫情影響為兩個月時,雖然生產要素成比例減少,但GDP總量將減少11633.8億元,GDP增速降低1.25%。而當疫情影響為三個月和四個月時,GDP增速分別為3.79%和3.20%,這說明隨著時間的增加,新型肺炎疫情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會在成比例增長的基礎上會更加惡化。由此可見,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還是相當明顯。
二、中國採取積極措施恢復經濟運行效果明顯面對疫情的嚴峻形勢,黨中央、國務院及時採取有力措施,採取的措施非常明確而具體,主要體現了以下三個方面:堅持防疫與恢復生產兩手抓。一方面內防反彈、外防輸入,嚴防疫情出現反復,另一方面抓經濟活動的恢復。為了確保經濟活動的快速恢復,中央將疫情進行分類處理,全國分為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三種地區,以縣域為單位進行劃分,切實保障經濟迅速恢復。同時,中央採取進一步下調企業增值稅、延長汽車領域優惠政策等手段,扶持相關行業盡可能減少因為疫情而造成的損失,政府還會通過實行增值稅稅收優惠等方式緩解企業短期融資問題。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線上經濟得到迅速發展。疫情的影響,對傳統線下產業來說面臨著巨大的困難,但對於互聯網企業,恰恰是一場千載難逢的機會,以網路購物、餐飲外賣、生鮮配送、遠程辦公、遠程教育等「線上經濟」更加火爆。以淘寶、京東、拼多多為主要代表的線上電子商務企業,營業額同比大幅上升接近50%。在疫情緩解後,線上線下結合的帶貨模式,也使得更多的生產廠家、農業產品得到迅速推廣,線上明星人物加線下明星產品,使相當的企業快速走出了困境。推動醫療健康、快遞物流等產業迅速發展。經過疫情的檢驗,中國的醫療產業、產品迅速發展企業,口罩、呼吸機、防護服等大量的醫療器械、產品成為國外的搶手產品。全球都在中國進行搶購,這使得醫療產業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國家統計局1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65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下降6.8%。國民經濟運行態勢得到基本穩定,避免了大幅度下降。三、強勁的發展韌性和民族精神,支撐著中國經濟長遠發展向好雖然經濟受到短期的沖擊,但中國具有著強勁的發展韌性,經濟回復水平會迅速恢復。這主要是基於以下幾點分析:
中國的經濟體量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中國目前已經是第二大經濟體,GDP佔全球的比例30%,是世界經濟的重要增長極。更為重要的是,中國有著全產業鏈,除了個別的特殊高端產業,幾乎所有的生產環節都能夠在中國完成。這使得中國既有著獨立於世界的生產能力,又有著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一帶一路」戰略為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是中國審時度勢、著眼長遠,面向世界的一項重大戰略,是中國向世界經濟作出的重要貢獻,也是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重要步驟。當前,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大力支持「一帶一路」國家的抗疫工作,向「一帶一路」國家提供醫療物資和技術、抗疫經驗支持,在共同抗疫的過程中,進一步凝結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情誼,這將為疫情過後「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打下堅實的基礎,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穩定的支撐,使中國經濟有了更加長遠的發展基礎。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支形成對中國經濟的有效支撐。中國是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歷史上經歷了太多的苦難,無論遇到多麼困難的局面,中華民族總是能夠從困難中站起來。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正是這種民族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歷經鴉片戰爭、抗日戰爭、地震、洪水、亞洲金融危機等等重重考驗後,仍然在世界舞台上屹立不倒。此次疫情雖然短時期對中國的沖擊較大,但在歷史長河來看,依然只是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次短暫的波折。中國經濟就像一片汪洋大海,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會掀翻大海,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浪,中國始終在這,這也是中華民族能夠保持長期繁榮的最根本的基礎,更是中國經濟長久發展的定海神針。總之,中國經濟長期穩定向好的格局將不會改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一定能夠實現。
¥
5
網路文庫VIP限時優惠現在開通,立享6億+VIP內容
立即獲取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龍源期刊網
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當前經濟的影響
作者:朱家禾
來源:《商情》2020年第32期
【摘要】如何正確看待疫情對經濟社會的影響,關乎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正確走向和社會前景。本文主要針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對未來的經濟發展走向進行分析和判斷。
【關鍵詞】新冠疫情 ; 經濟影響 ; 一帶一路
2019年12月起,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現和後來的集中爆發,對中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均帶來了明顯沖擊。受疫情影響,各行業的經營狀況都不同程度受到影響。
第 1 頁
一、疫情的產生和對當前經濟的主要影響
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後稱「新型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國蔓延。為了避免疫情快速擴散,黨中央、國務院迅速採取強力措施,升級疫情防控級別,除了武漢和湖北進行封城外,全國各地都採取了高級別的防控措施,從交通、人員流動、小區街道治理、公共場所封閉等各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防控,迅速有效地將疫情控制,極大的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對比當前國外疫情的迅速蔓延和失控,我國採取的措施既堅決有力、效果明顯。與此同時,由於防控措施的升級,各企業事業單位的生產活動、商業流通、社會娛樂、餐飲等以線下為主的活動全面大幅度壓縮或者全面停止。這對經濟的影響是非常直接的
㈥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是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控制疫情,國家採取了停工停產、居家隔離等一些政策,很多人面臨失業,給我國的實體經濟帶來了巨大的負面沖擊。
實體經濟,指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價值總量,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立身之本,是人通過思想使用工具在地球上創造的經濟。包括物質的、精神的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流通等經濟活動。包括農業、工業、交通通信業、商業服務業、建築業、文化產業等物質生產和服務部門。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識、信息、藝術、體育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和服務部門。
實體經濟始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產生的影響:
1.我國第一季度的GDP同比下降6.8%(國家統計局),開創自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增幅。
4.由於疫情,不能出省甚至出市,有很多有疫情的地區採取就地隔離,對旅遊業的經濟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5.在當時的疫情之下,我國的製造業也面臨巨大的困難。疫情先是降低國民的消費熱度,比如疫情造成國內服裝需求量減少,於是服裝行業陷入困境。零售品銷售額巨幅下降,輕工業受影響。從需求端來看,紡織服裝,電子商品、傢具、家電需求量下降,從供給端來看,廠房勞動密集型高,所在地處於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大省,這是製造業要面臨的問題。
6.雖然在短期內,餐飲業會面臨破產、倒閉等問題。但長期來看,餐飲、旅遊、文娛這些服務業所受的長期影響不是特別大,畢竟,即便現有的企業虧損倒閉,也動搖不了服務業的根本,因為一旦疫情過去,這些行業的需求還是會重新釋放。
㈦ 中國對外經濟對疫情產生的影響
疫情沖擊將導致中國對外投資持續減少
對於新冠肺炎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安邦咨詢(ANBOUND)曾經指出可能會給本已受阻的中國經濟帶來更多麻煩。在壓力之下,中國未來的發展策略和發展重點,將會更多轉向國內,這意味著中國在經濟和地緣政治上的「走出去」進程,可能會不得不有所放緩。
實際上,在疫情之前,由於國際貿易摩擦的加劇,中國對外投資已經出現了放緩的趨勢。雖然中美之間達成了第一階段協議,但中國對外投資環境並沒有得到緩解,美國政府對於中國海外投資的審核和限制正變得日益嚴厲,這已經影響了中國在海外的投資。從2019年的情況來看,中國對外投資已經開始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1171.2億美元,同比下降9.8%,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06億美元,同比下降8.2%。近日安永發布的《2019年全年中國海外投資概覽》顯示,2019年中企海外投資繼續延續下降趨勢,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及宣布海外並購分別下降9.8%及31%。
從微觀層面來觀察,中美貿易戰使得中國外部經濟環境惡化,許多國家對來自中國的投資也帶有更多質疑和排斥,再加上近兩年中國監管部門收緊了對外投資的審批,都支持中國對外投資放緩這一趨勢。也有分析認為,中國對外投資減少的原因,除了中國企業出外投資面對更嚴苛的監管審批外,還與中美貿易戰使中國的外幣供給縮減有關。在對美貿易更加平衡的情況下,中國進一步擴大進口會使得中國的外匯儲備進一步縮減,也就減少了投資需求的資金。
從區域來看,中國對外投資的區域變化也非常明顯。安永的數據顯示,亞洲躍升為中國海外第一大並購目的地,占投資總額的近三成。除了亞洲和非洲錄得逆勢增長外,中企在其他各大洲的並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特別是在歐洲和北美洲的並購分別大幅度減少,下降近六成和三成,分別創2014年和2012年以來的新低。雖然歐美國家的競爭比較激烈,但市場化程度較高,投資風險較低,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投資收益受到保障。而目前投資增長較快的「一帶一路」地區,仍處於市場發育階段,投資風險會比較大,尤其是之前大量的基建投資周期很長,回報較低,給後續投資的持續帶來難度。
近期對海外投資和中國的外部戰略發展帶來巨大影響的還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安永表示,2019年貿易壁壘的增加和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等對全球的商業信心和經濟活動造成影響,2020年初,英國確認脫歐,海外不確定性因素有所減弱,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中國海外投資的市場形勢還有待對疫情控制情況進行評估。由此看來,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帶來的經濟活動的停止,必然使得對外投資活動受到遲滯。但疫情過後,中國經濟的「內向」會使得對外投資的放緩趨勢進一步加劇。這種情況下,包括「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都會受到影響。安邦咨詢曾指出,原因在於疫情後的國內市場需要建設,需要補充資源,需要「療傷」,這時適當收縮對外投入的資源、暫緩經濟「走出去」的步伐,也是順理成章的調整。疫情將推動中國的經濟重心「向內轉」,會使得海外投資節奏被拖慢和延長。
這種「內向化」並不意味著中國對外開放的收縮,中國仍需要通過開拓中國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來吸引海外的投資和商品,特別是加強國內市場對「一帶一路」國家的吸引力正在加強。目前來看中國實際使用外資正保持穩定增長。今年1月的數據顯示,中國實際使用外資(不含金融行業投資)達到126.8億美元,同比增長2.2%。主要投資來源地中,新加坡、韓國、日本投資同比分別增長40.6%、157.1%和50.2%;「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東盟實際投入外資金額同比分別增長31.3%和44.8%。可見,發展國內市場對於對外開放和中國企業「走出去」仍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安邦咨詢看來,新冠肺炎疫情的變化帶來對外投資放緩的趨勢被進一步加強,這和中國政策和經濟活動的「內向」有著直接的關聯。在中國的疫後重建過程中,中國對外投資持續減少,至少會成為今年之內的一個重要趨勢。
㈧ 2020年新冠疫情對全球的影響是什麼
這次新冠疫情會給中國與全球帶來怎樣深刻的影響?自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爆發,至今已有兩年了。疫情對中國與全球實體經濟企業的影響是巨大的,總體上看,現階段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的影響很大,其沖擊的渠道主要有以下五個。
1.經濟衰退
這幾年,整個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增長停滯。 根據2020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由於新冠病毒的爆發,世界經濟可能會以2009年以來的最低增速增長.美國2020年一季度開始GDP收縮4.8%,終結了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張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0年4月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認為,世界經濟已陷入「大封鎖」,預計今年全球經濟萎縮3%,其中發達經濟體萎縮6.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萎縮1%,衰退程度遠超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期。
2022年,在全球通脹高企、金融環境可能收緊以及俄烏沖突背景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近日同時下調了對於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其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2022和2023年全球增長預期從4.4%和3.8%下調至均為3.6%,世界銀行則將今年的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4.1%下調至3.2%。從目前看,全球經濟衰退不可避免,這次全球大流行不僅僅是全球公共衛生危機,而是嚴峻的就業危機和經濟危機。同時,新冠疫情可能導致更多人失業;在美國,申請失業的人數創下歷史新高,標志著世界上最大經濟體之一的十年擴張已經結束。
再來看中國的經濟情況。當2020年疫情爆發時,中國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6.8%。受全球疫情沖擊,世界經濟嚴重衰退,產業鏈供應鏈循環受阻,國際貿易投資萎縮,大宗商品市場動盪。國內消費、投資、出口下滑,就業壓力顯著加大,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金融等領域風險有所積聚,基層財政收支矛盾加劇。
進入2022年3月以來,中國疫情出現反彈,且病毒傳播呈現出點多、面廣、頻發三大特徵。今年2-3月以來,疫情影響促使深圳和上海兩大全國經濟中心先後採取區域封鎖等隔離措施。盡管這一舉措對限制疫情的傳播發展已經起到關鍵性作用,但從經濟影響來看,這將直接導致製造業及服務業勞動力供給出現階段性短缺。同時,交通物流的封鎖和限制將影響勞動力和原材料的正常流通,並進一步對廣大中小微企業形成沖擊。而且,動態清零政策要求對局部聚集性疫情進行快速嚴格防控。這意味著城市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將受到影響,人員的流動和聚集下降將直接影響餐飲,零售,旅遊及房地產銷售等服務行業。考慮到上海和東南沿海經濟大省持續受到不同程度的疫情困擾,中國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將階段性放大。
2.全球市場動盪
疫情爆發以來,富時、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日經指數均出現大幅下跌。2020年3月18日,美國股市再度暴跌,觸發本月第4次、史上第5次熔斷,這也是道瓊斯指數近3年來首次失守20000點。受疫情影響,紐約證券交易所宣布從3月23日起關閉交易大廳,完全轉向電子交易。美國股市10天內發生4次熔斷,而美股自1987年熔斷機制建立以來共發生過5次熔斷,上一次還要追溯到1997年。美三大股市市值一度縮水20萬億美元,相當於美國GDP總量。道瓊斯指數自2017年以來首次跌破2萬點。歐洲和新興市場股市也經歷多次熔斷,英國、德國、法國等國股指累計下跌一度超過40%,進入技術性熊市。全球市場避險情緒大幅上升,信貸市場信用風險增大。如此陣仗,讓89歲的巴菲特也驚嘆活久見,巴菲特可是股神呀,活了這么久,什麼大風大浪沒有見過,但也讓他感嘆這太不正常了。網友們還替他開啟了段子接龍:
2020年3月8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一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9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兩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12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三次美股熔斷。
2020年3月16日,巴菲特:我活了89歲,只見過四次美股熔斷,我太年輕了……
2020年3月18日……
還有網友調侃道:「巴菲特說一輩子就看見五次熔斷,我10天就實現了四次,看來我要比股神厲害。」
雖然疫情對股市的沖擊是短暫的,但若疫情持續蔓延,全球股市將進一步受挫。這幾年的股市表現也是如此。
3.全球產業鏈突發中斷
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利益於比較優勢理論的運用。可以說,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你在為各國疫情重創、美股暴跌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時候,火馬上就要燒過來了。或許你沒有親戚同學在美國,你沒有購買美股,美國的疫情似乎和你毫無關系,然而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沒有如此簡單——美股大跌,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毫無疑問也損失慘重。
中國平安下跌 13%、微博下跌 19%、阿里巴巴下跌 10%,網路下跌 21%,股價下跌公司就需要改善財報來繼續維持股價。在疫情需求抑制的情況下,裁員就是縮減成本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或許失業離我們並沒有那麼遙遠。一個簡單的邏輯——國際疫情水深火熱,國際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而直接後果就是我們東莞的工廠的訂單就會被撤掉,我們的工人就會失業回家。全球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美歐英是以服務業為主要輸出的經濟體:更多輸出技術、品牌;
中日德意是以中高端製造業為主要輸出的經濟體:更多輸出產品、實物;
而其他國家則主要輸出上游產品:更多輸出石油、原材料。
以中國為例,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遊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據不完全統計,《財富》雜志1000強企業中94%經歷了供應鏈中斷。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供應鏈是一副多米羅骨牌,任何一塊倒掉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4.各國龐大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的隱患有可能不斷顯現
面對疫情,全球各國都在想辦法解決。很多人覺得既然疫情主要就是怕帶來流動性危機,那直接放水不就得了,美元是美國自己印的,又怎麼會出現危機呢?其實對於這點,也真的不是大家想想的那麼簡單。對於給實體注入流動性,像美國的兩萬億刺激計劃那樣,無法就是分成兩塊,一個是給老百姓放錢保民生保消費。但是放少了,可能信用卡等債務都還不夠,放多了,企業又沒生產,時間一久就很容易出現資金多貨幣少而出現通脹的問題。
而給企業放水也是一樣。因為一旦隨著消費的恢復和企業的復工,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速度就會恢復,而此時對銀行來說,其實是有錢放不出去的情況下,那就很容易出現全面通脹的局面。
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是簡單的放水或某個政策就能解決的,其根據影響時間的長短產生的傷害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各種政策的把控上也是會有一定的後遺症。假如沒有放到關鍵點上,那就會出現過量的資金流入地產和金融市場導致新的風險點出現。而又解決不了實體經濟的問題。
在社會總需求因為疫情明顯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當下,各國在實施貨幣政策刺激的同時,新的財政刺激政策也在發力,財政政策很可能可以也應該扮演比貨幣政策更重要的角色。
為什麼疫情期間或疫後財政政策更為積極和重要呢?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學家,凱恩斯,英國的財政經濟顧問,在1931年世界經濟在蕭條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挖坑理論,當然這個挖坑,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給別人下套,設陷阱。而是無事找事做。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當經濟不行時,大家都沒事做,當然也沒有收入,那們政府就僱傭一此人把好好的馬路挖一些坑,然後在把這些坑修好,有人說,這不就是沒事找事嘛,但也正是這無事找事,才讓人們有事做,有事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費,才能拉動經濟運行。
針對這個挖坑理論,有很多人杜撰很多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據說是杜克大學的胡佛教授講述的:「1934年在華盛頓的一家酒店的房間中,當我正准備與凱恩斯共進晚餐時,他善意地諷刺了我在擱架上挑選毛巾而避免弄亂其他毛巾時的小心謹慎。他用胳膊一掃一下就將兩三條毛巾掃到了地板上。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確信與你非常謹慎地避免浪費相比,我對於美國經濟更加有用,因為通過弄亂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業。」
古老的道理說,與人方便自己方便。凱恩斯卻說,刻意製造的麻煩是可以幫助別人的。這裡面的邏輯就是凱恩斯主義常說的「挖坑理論」——顧客弄亂毛巾,酒店就必須多雇服務員來整理,而服務員崗位增加,更多的人通過當服務員獲得了收入,他們的消費又刺激了其他行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一系列的拉動效應。
歷史上,在很多經濟危機時,都用過這個挖坑理論,最為典型的就是羅斯福新政,當時處於1931年的經濟大蕭條,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後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co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亦稱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