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央行為實體經濟提供更高質量支持,實體經濟對國民經濟有何影響
有關部門將對實體經濟提供更高質量的支持,而實體經濟對我國的經濟影響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實體經濟還可以幫助我國經濟在國際上穩定局面。例如在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全球的大部分國家經濟增長都屬於負增長的狀態,唯獨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在持續正增長,主要得益於我國的實體行業和實體經濟所佔的比重是非常大的。疫情對實體經濟的發展雖然有著一定影響,但從長期的角度而言,實體經濟仍然可以很好的挽回疫情所帶來的窘境,甚至可以化危機為機遇。
B. 什麼是實體經濟,什麼是虛擬經濟此兩者又有什麼區別
虛擬經濟的形成 虛擬經濟經歷了5個主要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是閑置貨幣的資本化,即人們手頭的閑置貨幣成為生息資本。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間的商務借貸行為。例如,甲向有閑錢的乙借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約定到期後甲向乙還本付息。借據,就是虛擬資本的雛形,它通過借還循環運動而取得增值。這時乙並未從事實際的經濟活動,只是通過一種虛擬的經濟活動來賺錢。 第二階段是生息資本的社會化,即由個人之間的借貸發展到銀行和有價證券。隨著社會的發展,作為中介的銀行出現了。人們把閑置貨幣存入銀行,銀行再轉貸出去生息,人們還可以用手中的閑置貨幣購買各種有價證券來生息,這時人們手中的有價證券就是虛擬資本。 第三階段是有價證券的市場化,即形成了虛擬資本進行交換的金融市場,金融市場進而由股票、債券逐步發展到期貨交易。早期的虛擬資本最大的問題在於缺少流動性,從而妨礙了閑置貨幣向生息資本的轉化。有價證券市場化以後就可以根據其預期的收益而自由買賣,從而產生了進行虛擬資本交易的金融市場。 第四個階段是金融市場的國際化,即虛擬資本可以進行跨國交易,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19世紀中葉美國等債務國政府和鐵路公司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金融市場上發行利率固定的債券,但直到20世紀初才出現了比較大規模的跨國證券投資。20世紀六十年代以來,股票、債券、外匯等金融商品的交易陸續出現了期貨交易方式,1973年還出現了期權交易。 第五階段是國際金融的集成化。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國經濟之間的依存程度大大提高,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漸增大;二是隨著因美元脫離金本位而導致浮動匯率制的形成,金融創新的增強,虛擬經濟的規模不斷增大;三是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虛擬資本在金融市場中的流動速度越來越快,流量也越來越大。以上三個因素促進了各國內的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間的影響也日益增大,可以說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地步。 虛擬經濟的特徵 虛擬經濟系統有這樣幾個特性。一是復雜性。虛擬經濟是一個復雜系統,其主要組成是自然人和法人,他們按照一定的規則在金融市場中進行虛擬經濟活動。每個人都有獨立決策的自由,但又不能不受到其他人的決策和環境的影響。以股票市場為例,投資者何時買進和賣出股票是由他本人自主決策的,但這個決策不可能不受到其他人的影響,也不可能不受到政策等環境因素的影響。雖然在系統中由於組分之間的非線性作用而容易產生混濁現象,但由於系統的自組織作用而可以呈現一定的有序性和穩定性。 二是介穩性。虛擬經濟系統是一種介穩系統,即遠離平衡狀態,但還是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系統。具有耗散結構,必須要靠與外界進行資金交換才能維持相對穩定。比如股票市場,必須有買和賣,新資金不斷注入,股票市場才能生存。虛擬經濟的介穩性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虛擬資本的內在的不穩定性。二是來自貨幣的虛擬化。貨幣與金本位和金匯兌本位脫鉤以後,已經不再具有真正能以某種實物來衡量的價值了。政府可以用印鈔票的方式來調節貨幣供應量,沒有了以前的貨幣退出機制。這時貨幣的價值只能用其購買力來衡量,而它又受到貨幣的發行量、利率、匯率、人們的消費行為等因素的影響,因此貨幣的虛擬化會增強虛擬經濟的不穩定性。三是來自正反饋作用。從理論上說,股價上升會減少對股票的需求,由於買的人少了,股市供求就自動平衡了;但由於股市中存在著正反饋作用,股價上升後,許多投資者對股市前景樂觀,會有更多的資金進入股市來投機,由於需求增多,會促使股價進一步上升。這種正反饋作用會造成放大效應,使虛擬資本的價格大起大落。從而加劇了虛擬經濟系統的不穩定性。 三是高風險性。可分為客觀風險和主觀風險。近年來,由於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從過去數據中預測將來方面取得了不少進步,但仍然不可能完全准確地預測未來,這就存在著客觀風險。主觀風險來自於人們對預期收益主觀估計錯誤。股市發展是靠人們樂觀的心理預期來支撐的,如果股市中沒有投機、泡沫和風險,就不是股市。投機者不是看未來收益的折現,而是看買賣的價差。有投機就必然有泡沫,有泡沫就必然有風險。這就是主觀風險。這種風險有正反饋作用,很容易被放大,造成恐慌。此外,內部交易、莊家操縱、信息披露不真實等違法行為的存在,也會造成虛擬經濟的高風險。 四是寄生性。虛擬經濟系統是由實體經濟系統中產生,又依附於實體經濟系統的。它的寄生性表現在其運行周期大體上取決於實體經濟的運行周期,但短期的背離是可能發生的。由於虛擬與實體兩種經濟系統之間聯系緊密,在實體經濟中產生的風險,例如產品積壓、企業破產等,都會傳遞到虛擬經濟系統中,導致其失穩。而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例如股票指數大落、房地產價格猛跌、銀行呆賬劇增、貨幣大幅貶值等,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影響。在市場經濟中,實體經濟已不可能脫離虛擬經濟系統而運行。 五是周期性。虛擬經濟的演化大體上呈現出周期性特徵。一般包括實體經濟加速增長、經濟泡沫開始形成、貨幣與信用逐步膨脹、各種資產價格普遍上揚、股票與房地產價格不斷上升、外部擾動造成經濟泡沫破滅、各種金融指標急劇下降、人們紛紛拋售實際資產和金融資產、實體經濟減速或負增長。這種周期性並不是簡單的循環往復,而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虛擬經濟總是處於膨脹、泡沫生成、泡沫破滅、緊縮或者崩潰這樣一種循環運動中。 實體經濟是硬體,虛擬經濟是軟體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實體經濟。馬克思論述資本循環過程是,先用貨幣資本通過交換去僱工人、購買原料、機器、建廠房,然後通過生產變成產品,產品通過流通變成商品,商品經過交換才能再變成貨幣。我認為,這一過程就是實體經濟。而虛擬經濟是指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的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這是貨幣資本不經過實體經濟循環就可以取得盈利,簡單地說,虛擬經濟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 目前虛擬經濟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實體經濟。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世界平均年經濟增長率為3%左右,國際貿易年增長率在5%左右,國際資本流動的年增長率在25%左右,全球股票總價增加了2.5倍。我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1997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是140萬億美元,到2000年底是160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DP總和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膨脹。 實體經濟是經濟中的硬體,虛擬經濟是經濟中的軟體,它們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研究虛擬經濟的意義 研究虛擬經濟不僅有理論上的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一方面是因為虛擬經濟的規模在迅速擴大,而我國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國外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相比,規模還比較小。股市市值最高的時候也僅相當於GDP的55%,而且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流通股,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也相對較小,金融衍生物基本上還沒有發展,我國還沒有像紐約的華爾街、英國的倫巴德街等那樣大規模的金融中心。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在如何駕馭虛擬經濟方面還缺乏經驗,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國在虛擬經濟方面面臨著嚴峻的挑戰。例如在資金運用方面,對於如何利用利率差和時間差,我們還有一些經驗,而對如何利用流動性差、組合差、風險差,在收益性、安全性與流動性之間取得最優的平衡,我們就知之不多了。此外,我們對如何認識和處理虛擬經濟系統中的風險也缺乏經驗。我們要認真研究虛擬經濟的運動和發展規律,特別是要研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以充分發揮虛擬經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並盡量防範和消除它的消極影響。
C.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者的差異在於有沒有根基,實體經濟是有根源的,比如說現在的製造業工業它本身就是有產品的煉鋼企業,人家的產品就是鋼鐵,鋼鐵賣多少錢,人家這個企業收益是多少錢與鐵礦石之類的息息相關。但虛擬經濟它理論上有一定的實體經濟根源,但實際上它是受到市場交易條件的變化影響的。
還有一種叫做沒有實體依據的虛擬經濟,比如你從市場上購買的金融資產,你買基金的時候,買股票的時候,那個東西它有現實依據嗎?可能有人會說了你買那公司的股票,那公司經營好不好不就影響了股票的價格嗎?但是真的就只有這一個影響嗎?同一時間賣的人特別多,買的人特別少,處在買方市場,這公司股票價格是不是飛速下跌,受到經濟危機影響是不是就通貨膨脹不值錢了?他不是只受到公司經營的影響,他也是虛擬的不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