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
在經濟學領域,很多人會認為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是針鋒相對的矛盾;事實上,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就像是一顆樹上結出的兩種不同的果實。
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是一樣,即二者都是對市場運行規律的研究,但是研究問題的角度和方向卻是不同的。
傳統經濟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麼樣子,是對市場宏觀趨勢的把握;而行為經濟學研究的是,真實市場實際是什麼樣子,是對市場微觀運行的探索。
也正是由於二者研究方向這一底層邏輯上的差異,致使它們分別長出了不同的果實——傳統經濟學指導我們如何去探索市場長期的價值規律;行為經濟學要求我們更加關注一定時期內人的錯誤行為,以及如何利用這些錯誤行為在逆向操作。
所以,很多時候,對於具體的經濟學現象和問題,我們都需要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配合運用。
比如,對於個人投資這件事情,傳統經濟學是理論基礎,學習傳統經濟學就好比熟讀《孫子兵法》,能夠從中找出內在的、長期的規律。
但如果只懂紙上談兵,無疑是不能指揮戰斗的;因此,學習行為經濟學,就是為了面向實戰,通過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行為,來制定自己的應對策略,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也正是這個道理。
努力將傳統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融會貫通,我們對於真實世界中的各種經濟行為的理解,就能提升到一個全新的維度。
❷ 經濟行為的定義是什麼
一般說的是行為經濟,行為經濟學是一種實用的經濟學,它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起來,以發現現今經濟學模型中的錯誤或遺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的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及偏好一致基本假設的不足。
2000-2005期間2000-2005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至少有三位被視為「行為經濟學家」——阿克勞夫、史密斯、謝林,以及至少有一位被視為是「計量經濟學家」的行為經濟學家——麥克法頓。
❸ 行為金融學和行為經濟學的區別
行為金融學是行為經濟學的一個分支。行為金融學研究范圍狹窄,通常只專注於證券市場的股票交易;
行為經濟學研究范圍廣闊,只要涉及人的理性行為和部分感性行為就可以納入這個學科的研究范圍中。
❹ 跟劉潤老師學行為經濟學(四)
這是劉潤老師「五分鍾商學院」第四周的第四篇學習筆記:行為經濟學之「概率偏見」
概念:概率偏見
定義: 我們的直覺和客觀事實經常是不一致的。行為經濟學家把我們自己以為的概率稱為心理概率,心理概率和客觀概率不吻合,就叫做概率偏差。
案例: 三門問題
你有幸參加一個抽獎活動,從三扇門A,B,C裡面選一扇,如果門後有特斯拉,車就歸你。你選擇了B,不知道裡面有沒有車。這時主持人打開了另外兩扇門中的C,沒有車,這時,主持人問你,你是堅持選擇B,還是換一扇門,選擇A?
很多人都認為,不用換,因為剩下兩扇門中獎的概率都是50:50。這就是我們的心理概率。
其實,換門,中獎的概率更大。為什麼呢?
我們把門分為兩組,一組是你選的,一組是非你選擇的。每一扇門中獎的概率是1/3,所有你選的一扇門是1/3,非你選的有兩扇門,總共就是2/3的中獎概率。這時,既然知道,C門裡面沒有車,而你的B門概率依舊保持1/3,這就意味著A門中獎的概率是2/3。所有必須換門。這就是客觀概率。【這不意味著你換了就一定會中獎,而是,按照這個概率,你一直玩下去,中獎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概率偏見的原因:
1)代表性偏差,就是我們常說的以偏概全。 比如,
*最近有個老太太跟我說,孩子去農村比在城市裡上幼兒園好,她兩個孫子,老大在城裡,老二在農村,結果老二比老大優秀很多。因為在農村,孩子可以跟親人更頻繁的接觸,享受親情,還能親密接觸大自然。
*你懷孕了,你發現哪裡都是孕婦,懷孕的人真多。
*會游泳的人淹死了,人們會覺得,其實淹死的多是會游泳的。
*你買了大眾的車,你發現路上跑的多事大眾車。
*團隊里的同事生的多是女兒,就得出了搞IT的容易生女兒
2)可得性偏差,也就是我們說的眼見也不一定為實 。比如,
*飛機失事了,你覺得坐飛機太危險了。(事實上,飛機失事比路面交通概率低太多)
*去了醫院,看見很多病人受病魔折磨,你覺得生命實在太脆弱了。
3)沉錨效應,就是我們說的先入為主,憑第一印象評判人和事。
*你看一個公司的前台小姐非常優秀,你就會覺得這家公司非常牛掰。
*一個新來的員工,剛開始表現不好,你就會覺得他能力很差。
我們會形成概率偏見的本質原因是,我們的大腦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有兩種模式: 一是省電模式,即直覺。 凡是曾經處理過的事情,大腦就想節省能量,不去思考,用以前處理過的方式再處理類似的事情; 二是費電模式,即理性思考 。理性思考違背人性,費時也費力。
運用:我們如何做商業決策呢?
學好數學,尤其是概率與統計。 有辦法驗證的概率,不要依靠直接,而是要去計算。【學習材料推薦:數學->可汗學院;統計->《深入淺出統計學》】
對於沒有辦法驗證的概率,求助於專業人士,也不要依靠直接的直覺。
【內參有一期關於什麼時候依靠直覺,什麼時候依靠分析的文章,文章建議:在環境穩定的情況下,因果關系不容易發生改變的領域,比如會計,圍棋等,經驗積累很重要,經驗積累的越多,直覺越准;而外部壞境一直變化的領域,如股票基金,就不能完全依靠直覺,需要做分析】
如果覺得好,點個贊再走唄!
如果你還有興趣,可以參考 小丫Stella「五分鍾商學院」學習筆記匯總 查看更多內容哦!
❺ 知道行為經濟學和傳統經濟學差哪了嗎
最近跟朋友討論一個話題,說假如上帝給了我100萬,這100萬需要跟另外一個人分享,且要另外一個人同意我的分配,如果不同意,那這100萬就誰也得不到。
我問朋友,假如我拿99萬,只給你1萬,你同意嗎?朋友說,我不同意,我接著說,你要不同意你可一分錢也拿不到?但對方說,我寧可拿不到也不同意。
這讓我很奇怪,因為如果換了我,估計就同意了,因為有總比沒有要好吧?
最近看了一本書,叫《贏家的魔咒》,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的經典著作,他在這本書裡面解釋了這個問題。
我的思維模式其實偏傳統經濟學的立論基礎(理性人假設),主要體現在以下二點:
第一、傳統經濟學關於理性人的定義,即人在選擇的時候總會權衡利弊。
第二、傳統經濟學關於人自私性的定義,即人在選擇的時候總是利己的。
從以上兩點來解釋我的分配和選擇,其實是合理的,即分配方案最大化的利己。如果換過來,我是被分配者,我也會接受分配方案,因為通過權衡利弊後,接受分配方案要比不接受更有利。
那為什麼朋友不會這么想呢?這本書也給出了答案—— 有限理性悖論 。
意思很簡單,就是傳統經濟學立論中的理性人假設是有限的,並不能推之四海而皆準。為了證明這一點,書中提到了一個經典實驗,這個實驗被行為經濟學家稱為「最後通牒」,實驗是這樣的:
通過實驗不難發現,傳統經濟學中的假設確實存在有限性,相比而言,行為經濟學就更接近人性本身,所以在股票投資、產品營銷領域,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會更適用,因為股票價格的漲跌、產品被不被購買,都受人的行為習慣影響,而非純理性選擇的結果。
這就像行為心理學裡面講的「錨定效應」,當一件商品價格100元時可能無人問津,但當價格變成原價1000,現在打一折,只需100元時,就會有很多人關注。
你看,售價其實沒有變,就因為把錨定點調整一下,就會促成購買。售價本身是理性分析的結果,對應的反饋應該是不去購買,但現實情況是,大部分人都會被錨定點影響,而忽略真實價格本身,最終形成購買。
某種意義上來講,傳統經濟學更適用於在宏觀層面上的政策制定,一旦落到具體事情上,比如投資股票、營銷方案就要更多依賴於行為經濟學,這就是它們的不同之處。
❻ 行為金融分析是什麼
行為金融學是金融學的熱門邊緣交叉學科,是金融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
它的特點是將心理學融入到金融學中。
它從微觀個體行為以及產生這種行為的心理等動因來解釋、研究和預測金融市場的發展。這一研究視角通過分析金融市場主體在市場行為中的偏差和反常,來尋求不同市場主體在不同環境下的經營理念及決策行為特徵,力求建立一種能正確反映市場主體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行狀況的描述性模型。
行為金融學的成功分析案例:股市上的「羊群現象」,用標准金融學就無法解釋,而行為金融學就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現象。
❼ 行為經濟學-結果偏見/適應性偏見/雞蛋理論/凡勃倫效應
1. 概念 :
一旦某個人取得成功,人們往往認為其過去的所有行為都是正確的。但是成功者自認為的那個經驗,也很有可能是他沒有獲得更大成功的絆腳石。
2.危害:
以小概率可能性 的成功推廣到員工中,那麼使得整個公司的成功成為小概率的事件。
錯誤的歸因,正確的執行,導致不可挽回的失敗。
3.避免:
3.1 使用 歸納法 進行由果導因的過程後,再用 演繹法 進行由因導果,看是否也是成立的。也就是因果是否為 充分必要條件 。
3.2 通過三個問題來確認
a.這個成功真的有一個可控的原因存在?
b.分享者真的知道這個原因的存在?
c.分享者引以為豪的,會不會恰恰是這個寶玉(成功案例)上的瑕疵呢?
4.總結:
對於獎金和優秀員工的獎勵,按行為經濟學中的定義,應該分別頒發給業績最佳以及打法成功幾率最大的員工。對於獎金是對結果的獎勵,優秀員工是對記得打法最值得推廣,也就是對未來價值創造最大的獎勵。
但是現時的大多數公司都把獎金和優秀員工發給業績最好的人,也就是結果導向,或者可以說是成王敗寇。可以理解為公司把目光放在活好今天,也是這類公司最現實的生存方式。
沒有最好的行為,只有最合適的行為。對於獎勵這塊,活過今天後,更合適的是逐步地推向分類獎勵,比如設置多幾個獎項,如金點子獎,或者可以更好激勵更多的人。
1.概念:
人們對好的,壞的環境,最終都能適應的強大的行為心理。又常稱為習以為常。
2.危害:
對好的東西適應後,就會喪失應有的幸福感;對壞的東西適應後,就可能喪失對好壞的區分以及擺脫壞的東西的影響的動力。
3.避免的手段:
打破自己和別人的適應性。 具體做法有三點:
a.延長幸福感。 通過階段性給予的方式,延長客戶的幸福感。比如把原本給客戶送的禮品,分在各個重大日子送。
b.意外幸福感。 不斷提供變化的刺激,給客戶意外的幸福感。比如累積簽到一定積分後,有一次抽獎機會,獎品隨機,給用戶意外的驚喜。大激勵要有規律,小禮品要由驚喜感。
c.對比幸福感。 善用相互比較,讓用戶獲得對比帶來的幸福感。比如對不同等級的會員當面提供差異化服務。
4.總結:
適應性偏見 ,是人們對事物(如獎勵)習以為常後,與初次得到該獎勵時的程度的幸福感之間的差異。偏見即差異的意思。
我想到了一個事例,一個飲食店對其老客戶每次吃飯都提供一份免費的配菜,這是久而久之就成為老客戶心裡覺得理所應得的權利,那種幸福感盪然無存。
或許可以提供一次方案:老客戶每過來吃三次飯,就有一次抽獎的機會,有可能得到一份免費的配菜或者不中獎。這樣的意外幸福感,同樣的成本下,激勵的效果截然不同。
1.概念:
也叫宜家效應。 消費者對於自己投入勞動、情感而創造的物品價值產生高估的價值判斷偏差現象。
其來源於美國生產企業對其蛋糕粉的銷售問題,當拿走蛋糕粉中的蛋黃,提供半成品時,蛋糕粉銷量快速提升,因為主婦們覺得需要自己投入配製的蛋糕粉才是她們真的想要的蛋糕。其實需要加入蛋黃這個動作加深了用戶的勞動投入,因此產品價值發生了高估。
2.現象:
a. 投入的情感,勞動越多,高估的程度越高。
b. 當消費者嘗試親自製造產品中途放棄而未最終完成的情況下,宜家效應消失。
3.手段:
a.提升用戶有參與感。 對產品的設計,建議能體現在最終的產品身上。
b.讓用戶付出勞動。 7030法則,半成品完成70%的工作,用戶投入30%的勞動。
4.總結:
a. 為何從蛋糕粉中抽走蛋黃成分,非其他。個人覺得蛋黃相比於其他成分,普通用戶獲得的更加方便和處理起來更加簡單。如果需要的是某些添加劑,那麼也許就是弄巧成拙了。
b. 當領導者要懂得畫半圓。根據員工的能力,把這個事情的「圓」畫到不同的程度,並逐漸地把自己畫的部分降低,這樣員工才會擺脫你的依賴,自己想辦法畫越多的部分,同時付出了勞動,對其完成的工作部分的有更高的估值(當然如果過度膨脹,也要適時地提醒),提升對工作的認同感。
1.概念:
商品價格定得越高越暢銷。
2.原因:
滿足消費者炫耀性心理。
3.要點:
a. 要滿足消費者炫耀心理才成立,無論對富人或者窮人。
b.貴不是目的,能炫耀而且不露聲色地裝才是核心。
c.利用凡勃倫效應,可以用於治病救人,為用戶提供貴則更有效得心理作用。
❽ 如何理解「行為經濟學」和「心理學」差異
1. 第一, @陳乎一說的對:應該比較「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而不是「心理學」。這是因為廣義的心理學有很多分支,比如臨床心理學,數學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他們之間的區別比較明顯,當然跟行為經濟學不一樣。
2. 但是社會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很像,這兩個領域有很多相同之處。舉一個例子,如果你是行為經濟博士生,你可以研究情緒對決策有什麼影響;如果你是社會心理學博士生,也可以做同樣的實驗。所以如果要一個簡單的定義來區分它們,這個定義不存在。
但是我們仍然能找到一些小的區別,比如一些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話題,是不屬於行為經濟學范疇的,比如:
-性格有幾個主要的成分?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美國的小孩子學到的名詞比動詞多,中國的孩子動詞更多:Putting the 「Noun Bias」 in Context: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and Mandarin
-最高興的人一般花更多是時間在社交上:Very Happy People
-人類的道德觀有幾個主要成分?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我不是說,「如果你是行為經濟學家,你不能研究這些話題!」 而是說,這些不是最典型的行為經濟學的話題。
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一般注重決策(尤其是跟市場決策有關)和對社會或者經濟有較大影響的問題。社會心理學包括這些,但是也包括更理論的東西,比如上面的「性格有幾個主要成分?」 的研究。
所以如果有人給你一篇文章,說你只能把它放到一個框里,這是不對的。有很多研究既屬於社會心理學又屬於行為經濟學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