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起什麼作用
我個人覺得所謂的國有經濟只能起到一個穩定的作用。就是和所謂的黨指揮槍桿子是一個道理的。國有經濟就是黨指揮經濟。這樣便於掌控。國有經濟發展就能帶動發展。國有經濟退步也會影響經濟的發展。所以這也是國家為什麼偏重國有經濟的原因。便於掌控。私人的就不行了。私人賺完錢把錢都拿走了就不好掌控了。當然有優勢也會有劣勢。劣勢就是國有經濟缺乏創造力。以上都是個人言論不代表那個經濟學科和學家的觀點。
㈡ 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是什麼
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們黨在深入探索和全面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在需求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在產業結構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在要素投入上,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2)經濟發展可以帶動什麼發展擴展閱讀:
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反映了我們黨對經濟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增長主要是指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它以產出量的增加作為衡量尺度,而發展較之增長具有更廣泛的含義。
既包括產出擴大,也包括分配結構的改善、社會的變遷、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選擇范圍的擴大和公平機會的增加。經濟增長強調財富「量」的增加,而經濟發展強調經濟「質」的提高。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僅包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即從主要依靠增加資源投入和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的粗放型增長方式,轉變為主要依靠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實現經濟增長的集約型增長方式,而且包括結構、質量、效益、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轉變。
㈢ 經濟發展帶動了什麼
使得
下降, 就業率上升,財政蛋糕越來越大,
更加完善,
更加全面完善 同時使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企業更加快速發展。
㈣ 發展經濟的意義
發展經濟的意義:
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努力發展我國經濟可以積極擴大內需,提高內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有利於更好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濟發展使得人類的人均壽命增,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滿足,使人們的精神生活更豐富多彩。
㈤ 經濟發展是怎麼帶動就業的
當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起來以後,人民的購買力會普遍上漲,需求也會水漲船高。同樣的就會帶動消費和餐飲服務業的興起。當消費和餐飲服務業十分發達時,需要大量的服務人員充實到該行業中,這就變相促進了就業。
㈥ 經濟是怎樣帶動市場的發展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中國市場經濟發展模式的運作,也付出了很大成本。以土地的資本積累為例,其後遺症就非常突出。現在我國中西部地區重大群體事件頻發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普遍低價征地行為引起的。同時,當前中國工業化發展開始進入新的階段,一方面從全國總體看處於工業化中期發展階段,另一方面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已出現向後工業化階段發展的勢頭,工業化轉型和增長方式轉變的趨勢逐步擴展。在新的發展條件下,國家主導型市場經濟模式自身存在的問題和矛盾,就越來越多地顯露出來。集中表現在兩個問題上。 國有壟斷經濟部門的發展和民營經濟部門的發展不平衡,導致出現某些逆向市場經濟發展的傾向 改革開放30年,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國有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後的發展更為迅速。根據2007年5月國資委網站公布的數據,僅國有重點企業的資產已達到16.0748萬億元,加上四大國有銀行的資產22.5萬億元,總量為38.57萬億元,相當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6倍。如果把金融、電力、電信、鐵路、航空、石油、煙草、鹽業等29個政府壟斷行業的資產統統算上,這個總量還要大得多。中國民營經濟的資本總量到底有多大,由於統計口徑和方法不同而有較大差異。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權威統計,在2007年企業實收注冊資本中,國有企業資本佔48.1%,國內私人企業、港澳台企業和外商企業的資本分別佔28%、7.3%和8.7%。如果這個統計數據是真實的,那麼可以判斷,我們今天的所有制經濟主體仍然是國有制。 伴隨國有制經濟重新日漸強大,民營經濟和國有經濟對市場資源吸納程度的差別越來越大。以投融資為例,根據2007年的研究分析,城鄉居民儲蓄的92%以上進入國有銀行賬戶,民營企業僅能獲得國有商業銀行貸款總額的1.5%,而國有商業銀行投向中小個體私營企業的貸款只佔全部貸款總額的1%。民營企業的大量投融資行為只能倚賴高息運作的地下金融。 這里更值得研究的一個問題是,在每一輪經濟波動和政府宏觀調控過程中,國有壟斷部門的企業由於資金和資本實力比較雄厚,經濟活動受到的影響較小,行業萎縮和企業倒閉的現象非常罕見,而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日子則特別難過,企業倒閉相當普遍。這樣一輪一輪下來,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實力比較就越來越不平衡。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統計數據,1991年-1998年,我國個體工商戶的年均增長率為11.3%,但1999年只比1998年增長了1.28%。從2000年開始出現絕對量下降,1999年-2004年減少了810萬戶。這種在一定程度上出現的國進民退的狀況,對當前的社會就業與創業、產業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等許多方面,正在產生深刻影響。 這一切都說明,中國經濟的真實市場化程度,可能遠不像許多研究報告講的那樣高。 毫無疑問,國有制企業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很大的。2002年-2006年,國有企業的利潤總額從3786億元增長到12242億元,年均增長34.1%;上繳稅金從6794億元上升到13937億元,年均增長19.7%。但是另一個統計分析數據也告訴了我們另外的情況。1998年-2005年,大型國有企業的年均利潤和年均上繳稅金分別增長了30%和20.1%;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年均增長分別為18.6%和16.6%;城鎮單位勞動報酬、城市居民收入和農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增長分別為9.9%、8.7%和4.6%。這就是說,國有企業對經濟總量增長的貢獻很大,對中央政府稅收的貢獻也很大(約為30%左右),對國民收入水平增長的貢獻卻十分有限。這種增長方式的一個必然結果就是,國有資產增值和資產收入會越來越大,政府的財政收入會越來越多,國家會越來越富,但大多數老百姓卻沒有足夠地分享到這種增長成果。
㈦ 提升三種能力,保持工業經濟發展持續向好!工業經濟可帶動什麼
要想保持工業經濟發展出現持續良好的狀態,一定要提升科技研發能力和提升產業協同能力以及提升品牌推動能力。工業經濟可以帶動實體經濟的發展,也能夠促進多方面發展。
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著重要的地位,現在的工業是強大的,還要推動技術的進步,才能有更好的載體依託。提升技術研究的能力主要是個性化便利化和綠色化,現在的技術研究投資是需要持續加大的,這樣才能夠有更多優秀的科研人員。提升產業的協同能力也同等重要,一定要優化工業產業體系,讓內部變得更加暢通,從而形成結構平衡和數量平衡,最終變成高效互動的發展格局。也需要注意品牌的推廣能力,形成自己的一種正面反饋機制。
㈧ 我國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給我國帶來了哪些好處
我注意到你問的是「經濟體系」,而不單只是「經濟」,所以下面回答也是體系。首先,經濟體系的發展不一定會帶來好處,只有正確的體系才能帶來發展。歷史上的例子太多了,不解釋。
其次,1、推動了民間資本的活躍性。因為我國目前的經濟改革是朝著「國退民進」的方向去的,沒錯,這過程很慢,但是一直在前進中。而這幾年民間資本大量湧入投資界也是一個表現。2、促進了社會的穩定。經濟發展才是硬道理,只要生活好,誰都不想鬧事。3、促進我國對外的貿易發展。因為我國的市場經濟起步是80年代的事,只有三十多年,而且還有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在很多問題上0和外國的市場有些對不上軌道。而經濟體系改革更加有利於剔除掉不適合的因素,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
親,覺得有道理的話,能不能關注一下「金融窩窩族」這個號,裡面對於國際新聞每天進行更新,可以讓你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更顯得見聞廣博,知識積累深厚,你獲得了知識,我有了業績,互助互利,謝了。。
㈨ 經濟發展快有什麼好處
1、有利於在短期內提高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加快經濟發展,擴大經濟規模;
2、對於社會發展的各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可以積累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相關事業的開展;
3、有利於積累國民財富,在總體上提高國民的收入水平;
4、在快速發展,可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縮小與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
什麼是經濟法發展?
經濟發展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福利增長過程,它不僅是財富和經濟機體的量的增加和擴張,而且還意味著其質的方面的變化,即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的創新,社會生活質量和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簡而言之,經濟發展就是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持續高級化的創新過程或變化過程。
隨著生產社會化、知識功能化與社會經濟化,經濟結構已經復雜化,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在內涵和外延兩方面逐步趨同,GDP增長已經不能真實反映經濟增長,即使經濟增長也離不開經濟發展,當今時代經濟增長只有抽象的意義;用GDP來計算經濟增長、衡量經濟發展已經落後於時代的要求。經濟發展是價值的發展不是金錢的增長,是效益的發展不是效率的增長,是全面的發展不是片面的增長,是辨證的發展不是線性的增長。「經濟發展」概念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區別開來,把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一起來,把經濟學定位為發展經濟學,使發展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
經濟發展的含義?
就當代經濟而言,發展的含義相當豐富復雜。發展總是與發達、與工業化、與現代化、與增長之間交替使用。 一般來說,經濟發展包括三層含義: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