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什麼
市場經濟主體是指市場活動或商品交換行為的參與者,它包括商品的生產者、經營和消費者。
1、生產者:是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即企業或者廠商。
2、經營者: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3、消費者:是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
(1)對經濟市場協調的主體是什麼擴展閱讀:
市場經濟的局限性如下:
1、當漲價時,賣方會自發的加大生產投入;當減價時,賣方會自發的減少生產投入,這就是市場的一個特點:自發性。
2、市場的范圍之大使得誰也無法客觀宏觀的去分析觀察,參與者們大多以價格的增幅程度來決定是否參與,與參與程度,這就體現了市場的第二個特點:盲目性。
3、參與者盲目自發的投入生產,而生產是一個相對於價格變動耗時較長的一個過程,所以我們常能看到一種商品降價後,它的供應量卻在上升,這就是市場的第三個性質:滯後性。
4、我們在購買時只能先付款後消費,由於商品種類繁多,我們並不是每次都能在購買時直接看到消費的效果,而事後使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利益的代價很大,所以市場還具有第四個性質:欺詐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市場經濟
Ⅱ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市場主體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場的主體是一切市場客體的佔有者或市場交換的當事人。 社會主義市場體系是指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生產方式人中,由具有不同功能的各類市場在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中所形成的有機統一體。
Ⅲ 請問我國市場經濟的主體與客體是什麼分別由什麼來規范
難道你也修了 標准化?
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主體是什麼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主體是企業。
企業是最重要的市場主體,其中既有生產有形物品和服務的生產性企業,又有進行商品交換的商業企業,實現商品位移的運輸倉儲企業,融通資金的金融企業,提供信息和管理服務的咨詢企業,以及其他中介機構,這些企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主體。
Ⅳ 如何理解我國宏觀調控法的主體
在公權力領域,任何權力的行使都不能缺少主體的存在,當然宏觀調控權也不例外。國家雖然享有宏觀調控權,但其權力的行使是需要藉助一定的組織或機構的,於是國家享有的宏觀調控權便分化成許多的分權力,例如宏觀調控決策權、宏觀調控執行管理權、宏觀調控監督權等,分別由不同的機構或組織來行使。我國憲法第62條第9、1O款,第67條第5款,分別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對國家預算享有決策、審批的權利作出規定,這就是一種宏觀調控權主體行使宏觀調控權的法律體現。
宏觀調控權主體並不是單一的,而是由決策主體、評估主體、執行管理主體、實施主體、監督主體等多元主體所共同構成的一個統一體。宏觀調控權主體就像人體的各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相互獨立,自成體系,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同時又需要各個部分相互聯系在一起,共同發揮作用。一項宏觀調控決策制定之後,就需要有具體的機構去實施。實施的效果如何,就需要有具體的機構去評估,為更好的進行下一步宏觀調控積累經驗。而沒有對實施的機構進行相應的管理和有效的監督,那麼宏觀調控的目標就難以實現甚至落空。所以宏觀調控權主體具有多元性
分類依據
對於這個問題,有的學者從經濟法律理論研究的「二元」基本假定,即在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二元結構基礎上來分析,把宏觀調控法的主體分為兩類,一類是對市場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體,即所謂的「調控主體」;一類是在市場經濟活動中接受宏觀調控的主體,即所謂的「受控主體」。其中「調控主體」就是宏觀調控權的主體。
有的學者從一元的角度來分析宏觀調控權主體,即從宏觀調控權主體內部進行分析。一是根據主體所承擔的職能,實際上就是明確具體哪些國家機關具有宏觀調控權。這種分類依據是通過對權力主體的宏觀調控的職能的考察來分析。如果一個國家機關具有宏觀調控的職能,那麼它就是宏觀調控權的主體,反之,如果不具有宏觀調控的職能,它就不是宏觀調控權的主體。需要強調的是,某一國家機關具有某一宏觀調控職能是由市場經濟基礎所決定,「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形成現實基礎,每一個歷史時期由法律設施和政治設施以及宗教的、哲學的和其他的觀點所構成的全部上層建築,歸根到底都是應由這個基礎來說明的。」_1 宏觀調控權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新型國家經濟權力,同樣,宏觀調控權主體的產生和存在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而不是人們的主觀臆斷的結果。另一是根據相關的法律確定主體所具有的宏觀調控權,即依法對宏觀調控權在各國家機關進行配置,由於某一國家機關依法所享有的宏觀調控權不同,進而所承擔的宏觀調控的職能也不同,它在整個宏觀調控權主體結構中所處的地位也就不同。目前,我國沒有統一的宏觀調控法,關於宏觀調控權的規定主要體現在我國憲法、立法法和其它相關的法律中。某一國家機關能否進行宏觀調控,對何種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都是由法律所規定的,非經法律規定或授權不能成為宏觀調控權的主體。
基於經濟法律理論研究的「二元」基本假定,對宏觀調控主體的分析過於籠統、抽象。只是單單地指出「調控主體」是宏觀調控權的主體。沒有對宏觀調控權的主體進行進一步的劃分。在具體的宏觀調控活動中,很容易造成調控主體之間的權責不清、採取的調控措施不力等問題。
應從一元的角度對宏觀調控權的主體進行分類。首先,確定宏觀調控權主體的法律依據,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劃分為不同的宏觀調控權主體。調控主體具體享有哪些宏觀調控權,應該由法律的明確規定或授權。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里的「法律」應該是憲法、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頒布的行政法規。其他的地方權力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經濟特區的規范性文件都不得對宏觀調控權主體作出規定。其次,由於宏觀調控權的產生與存在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完全依靠法律對宏觀調控權主體所作的規定,很難適應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我國目前法律體系不完善,法律法規不健全,希望依靠法律對宏觀調控權主體作出詳細的規定更是不可能。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某一國家機關所承擔的宏觀調控職能會有所變化,這種職能的變化體現到相應的法律中會有一個時間的問題。為了更好地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宏觀調控,就需要依據主體所承擔的宏觀調控的職能對宏觀調控權的主體進行分類。把法律的分類依據與職能的分類依據兩者結合起來。對於法律有明確規定的依法律,對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則依某一國家機關所承擔的宏觀調控的職能。
Ⅵ 不同經濟形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
1、從世界經濟發展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市場經濟的實質是交換經濟,市場經濟條件下,第三產業與市場的聯系最為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史顯示,隨著經濟的發展,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心是後移的。產業結構具有從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化的特徵,其演變重心大致為: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輕重結合的高技術加工業—現代服務業。而第三產業、服務業恰好是第三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發達國家這種狀況更加明顯,包括第三產業在內的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高,對經濟的貢獻也越來越大,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著經濟發展的水平。
依各國經驗,一國第三產業產值佔GDP比重的高低與該國的商品與服務的市場化程度呈正相關。因此,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也是衡量一國經濟市場化程度的重要指標。我國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偏低,其產值地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世界經濟整體水平和經濟水平相似的發展中國家。第三產業的這種狀況不僅影響了自身的發展,而且影響了整個國家經濟的持續發展。
2、改革開放後,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我國產業結構的演化趨勢同各國工業化過程中的一般規律基本一致,但第三產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產業,且產出佔GDP的比重也沒有明顯擴大。
經研究發現,我國於80年代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三產業發展速度也有大幅提高,產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但進入90年代,第三產業比重沒有明顯增加,第三產業、餐飲業的份額也僅在8%徘徊。反映出第三產業發展相對不足,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整體偏低。
3、第三產業地位偏低的深層原因。第三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偏低與第三產業發展水平有直接聯系。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嚴重滯後於國民經濟發展的總體進程,這使得在經濟體制轉向市場化以後,隨著對第三產業領域控制的放鬆,各種所有制形式和各種類型的資本及勞動力大量湧入第三產業產業,其中尤以個體第三產業為甚。這種變化在推動第三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的同時,也帶來第三產業企業細小化程度加劇、規模效益低下、技術進步程度緩慢等一系列問題,嚴重阻礙了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優化。
另外,第三產業活動本身的特點,如第三產業資本有機構成過低,行業准入門檻不高等,也在客觀上對那些資本量小、資產專用性較弱的投資形成較強的吸引力。相對於第一、二產業,第三產業並不特別需要體力和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勞動力,因而,自然成為解決社會就業的一條重要出路。結果是大量低素質的勞動力集中在數量過多、規模過小的第三產業企業中,使第三產業的發展表現出嚴重細小化、分散化的趨勢。
最後,第三產業的產出效用就是加快了生產者的流通速度,分散了生產者的風險,使購買者方便經濟地購買。因此,第三產業產出只有與其它產出相結合,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這也決定了第三產業產出的增長要在相當程度上受制於其他產業的增長。
綜上,說明我國經濟商品化、市場化程度還很低,必須深刻認識到商品流通業對啟動市場、促進需求,推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在我國現階段,第三產業作用不僅表現在產出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上,同時第三產業發展對孕育市場關系、完善市場機制以及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均有重要作用。
1、第三產業對生產者和消費者具有銜接和協調的作用。從現實的經濟活動中發現,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障礙實際上已經成為市場供求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生產者與消費者無法在價格上達成一致,原因之一在於他們之間缺乏一個緩沖和協調的市場主體。市場經濟條件下,這個主體就是獨立承擔流通風險、降低交易成本的第三產業組織。他們是對最終交易價格最有發言權的市場力量,可以起到使供求價格趨於協調的銜接作用。
同時,市場經濟要求經濟資源的市場配置佔主要地位,各種利益主體必須通過市場交換出售產品和獲得資源。生產的發展要看市場,以需定產,市場需求是第一位的。在商品流通過程中,誰越接近於消費者,誰就越能正確了解消費者,越能捕捉准確的需求信息。因此,第三產業對生產、消費起到能動的調節作用。
從消費者角度看,第三產業的發展推動物流配送業發展,同時新的零售業態的出現節約了消費者的時間、金錢成本,相應地增加了消費者的閑暇,更大程度地滿足了消費者需求。
2、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充分就業是所有國家宏觀經濟的重要指標。中國是勞動力供給大國,在經濟改革中,中國社會遇到的一大問題就是失業問題。在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湧入城市,同時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下,第三產業對勞動力的吸納作用便尤為重要。
必須強調的是,第三產業對勞動力吸納的作用和能力是有邊界的。首先,過多地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對第三產業發展不利。第二,一定時期第三產業的就業規模也是受當時的社會規模及社會化、專業化程度制約的。在制度體制尚未健全的經濟發展時期,第三產業就業規模的無限擴張容易導致第三產業流通秩序嚴重混亂,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大力促進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同時,應加強產業內部結構優化,並注重第一、二產業發展對支撐第三產業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3、第三產業對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推動作用。在18世紀的英國,推動工業革命的真正動力是第三產業貿易。在當時,生產規模的擴張極大地受到市場需求的限制,是第三產業貿易為工業革命做好了准備。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工業化進程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隨著製造業生產規模大、相對集約的趨勢與消費購買量小、相對分散的特點,在商品空間、時間以及具體品類、特色上產生的矛盾呈日益擴大之勢。這就要求第三產業組織在規模、數量和質量上必須以一定速度增長以匹配工業、製造業高速增長的要求。
某項產業能否順暢地獲得生產要素、銷售產品,不僅關繫到自身能否正常運轉,而且還決定著相關產業鏈能否正常運轉。在這種情況下,各產業之間以及各產業與市場之間越來越需要專門的中介機構建立起高效、有序的協調機制,第三產業無疑是充當這一角色的重要力量。
4、第三產業具有促進市場體系發育和完善的作用。第三產業是反饋消費者需求信息的第一道環節,最終產品的價格也是在商品市場上形成的,各類要素市場能否清晰無誤地反應和折射需求並有效定價,在相當程度上,都取決於商品市場的價格機制是否及時性、准確性和效率性。因此,沒有發育成熟、富有效率的第三產業體系和中介組織,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體系。
Ⅶ 市場經濟最基本的主體是( )。 A.企業 B.政府 C.部門 D.家庭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市場主體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生產和交換活動的組織和個人。它包括家庭、企業、中介機構、事業單位和政府。在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主體中,企業是市場存在與發展的最基本的主體。因此,本題答案選A。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Ⅷ 市場經濟的三大主體是什麼_謝謝
市場經濟主體是指市場活動或商品交換行為的參與者,它包括商品的生產者、經營和消費者。
1、生產者就是能夠作出統一的生產決策的單個經濟單位,即企業或者廠商。2、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他經濟組織和個人。經營者是向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的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經濟組織,它是以營利為目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並與消費者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
3、消費者是以個人消費為目的而購買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社會成員。
市場經濟(又稱為自由市場經濟或自由企業經濟)是一種經濟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及銷售完全由自由市場的自由價格機制所引導,而不是像計劃經濟一般由國家所引導。
Ⅸ 市場經濟的主體是什麼
政府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之一,是經濟生活的管理者和調節者,但並不是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