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二條戰線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求這道論述
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
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妄想依靠優勢兵力和美國支援,消滅共產黨武裝,但事與願違,國民黨軍隊軍事上連連失利,致使政治上、經濟上危機不斷加深,引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
1946年12月24日,北平發生了美軍士兵強奸中國女大學生的事件。美軍的暴行激起了全市人民的公憤,北平學生率先開展了反美示威運動,這一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得到全市人民的支持,隨即迅速發展為全國規模的反美、反蔣愛國民主運動。
「抗暴」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美蔣。它拉開了此後兩年多壯烈的學生運動的大幕,標志著蔣管區人民斗爭的新高潮,成為第二條戰線的起點。
(1)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危機是什麼擴展閱讀:
意義: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證明廣大工人、農民、市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開明紳士、愛國華僑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等,都逐步站到了中國共產黨一邊。
第二條戰線的形成,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軍軍事戰場的斗爭,對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貳』 國民黨的統治為什麼會陷入全民的包圍之中並迅速走向崩潰
1.國統區經濟崩潰。由於連年戰爭,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已經瀕臨崩潰,物價飛漲,鈔票貶值。經濟崩潰直接導致民眾生活質量下滑。國統區人民自然厭惡國民黨統治。
2.戰略失誤。從最初的全面進攻到重點進攻,再到全面防守最後到重點防守。國民黨的戰略上出現一連串失誤。
3.土地問題。共產黨解決了當時最廣大農民的土地問題,將原本地主的土地直接分給農民,從而得到了農民的支持。這一點國民黨由於政黨性質而無法做到。也就失去了農民的支持。
『叄』 試論解放戰爭階段國統區經濟的嚴重衰退情況。
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在1948年陷於絕望的崩潰狀況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的經濟嚴重衰退,以致崩潰,表現在財政、金融、工商和農業等各個方面。由於經濟波動政治,政治影響軍事的連鎖關系,經濟危機加深了國統區的政治危機,導致了社會總危機。這樣,由於經濟危機不可緩解,引起社會總危機的不可緩解,最終導致了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總崩潰。引起國統區經濟崩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但是,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官倒」盛行,是導致國統區經濟總崩潰的一個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一)「官倒」盛行,促使投機性商業空前發展,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生活,加速了國統區經濟崩潰的進程。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於1946年6月底,挑起了全面內戰。為了籌措戰爭經費,國民黨政府大量增發紙幣,使通貨急劇膨脹。許多國民黨的官僚、軍人都在抗戰勝利後的「劫收」中發了橫財。「他們除了大肆揮霍外,還握有大量的貨幣成為游資,尋求出路。在當時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下,他們感到:儲存銀行怕變水;投入工商業又擔心時局的不安定,因此,大量游資都集中於市場上的囤積居奇,投機倒把」,使投機商業、囤積居奇成了利潤最大的行業,社會上出現所謂「工不如商」、「以商養工」和「商不如囤」的現象。
孔、宋等豪門,大肆進行商業「官倒」。宋氏控制的台灣糖業公司,以低價收購台糖,其成本連同運費每市擔才5萬元,但轉銷上海後,1946年6月中旬開價為7.3萬元,到月底竟抬高到12.3萬元。他們還利用政府貸款從事商業投機。1946年4月,國民黨政府發放「糧貸」10億元,孔、宋系統的商業公司成了受貸的主要公司。他們利用得到的「糧貸」,高價搶購糧食,使上海市場的米價,很快由每擔3萬元跳到6.3萬元。
投機商業的空前畸型發展,不僅游資和銀行資本大量向商業資本轉移,產業資本也向商業轉化,大型工礦企業都爭相辦公司,在流通領域里大顯身手,以至出現了許多工業廠礦,雖然掛的是工廠的牌子,實際上搞的是投機商業;有的則把生產當成副業,而把經營黃金、外匯和緊俏商品的投機作為主業。甚至「國民黨軍隊中的高級將領們,也利用職權,扣住軍餉鈔票不發而去倒買黃金,從中獲得好處。」這種狀況下的整個社會再生產過程必定陷於一片混亂。「中小工商業,沒有豪門背景,分不到生產『貸款』,為了保本保值,就只好丟開生產,設法把流動資金移來購進一些與生產無關的物質,好多企業都在風潮中破了產。」這樣一來,物價如火上加油,漲得更快更猛。以上海市物價為例:以1948年8月總指數為標准,11月漲了25倍多,12月漲了35倍多,1949年1月漲了128倍,3月漲到4000多倍,這時的物價,已不是一天一漲,而是一天數變。「通貨惡性膨脹,物價飛漲,導致工商業資金無法周轉,借款利率隨貨幣貶值而提高,加以原材料價格昂貴,產品滯銷,工廠、商店紛紛倒閉或歇業。……上海三千餘家大工廠,1948年開工率僅為20%。」生產企業的停產與倒閉,造成工人失業人數大量增加。工人失業,失去了工資收入,總體上減低了勞動人民的總購買力。物資總供給量與總購買力的雙重下降,必然導致生產的萎縮與經濟發展的停滯不前。搞生產的越來越少,各類商品越來越奇缺,商品越奇缺,物價越飛漲。這樣的惡性循環,嚴重擾亂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推動著國統區的經濟加速崩潰。
(二)「官倒」盛行,引起了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導致社會成員心態失衡,民怨四起。打著合法旗號,干非法勾當,是一切「官倒」的共同特點。他們利用手中的權力,通天的渠道,可以獲得各種各樣的「許可證」、「特許函」,也可以藉助各種冠冕黨皇的名義,取得充足的外匯資金。
宋子文內閣於1947年4月改組以前,就是憑借在行政院及其各附屬部門享有的特權,為所欲為。中國孚中實業公司,是宋子文辦的最大的貿易機構,該公司主要經營汽車、高檔日用生活奢侈品等,其中又尤以經營汽車為主,因而盈利大。據該公司自己的報告說,他們用50%以上的外匯從美國購買汽車,再在國內倒手高價賣出。宋子文利用手中的權力,以政府的名義公布汽車進口的各種禁令,而他的孚中公司卻可以逍遙法外。
如1946年3月4日,宋子文宣布禁止車價在1200美元以上的汽車進口,4月29日又宣布禁止載重1噸以上之輕便卡車進口,吉普車當屬應禁之列,但孚中公司卻在5月以後還進口745輛吉普車。凡屬禁令以內的車,在國內市場的價格,就可以任他們隨意抬高,因為只有他們手中有「貨」。他們還利用掌管「美援」的特權,將大量的「美援」據為己有,連當時的美國總統杜魯門也大罵「他們都是賊,……他們從我們給蔣送去的38億美元中偷去7億5千萬美元。他們用這筆錢在聖保羅搞房地產投資,他們有的房地產就在紐約市。」
所以,以蔣、宋、孔、陳四大家族為首的國統區少數擁有黃金、外匯、物資、地產的有權有勢的特權階層,物價上漲永遠跟不上他們投機利潤的上漲,越是在國民經濟混亂不堪,走下坡路的時候,他們的私人財富越是容易膨脹起來。「他們的財富,他們的洋房建設在老百姓的屍骨之上。」而「少數達官貴人衣香鬢影,以車代步,住著深宅大院,」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
在國民黨統治區,廣大人民群眾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的收入,遠遠落後於物價的增長幅度。他們「還居住在破爛不堪的工棚和小茅房裡,更有成千上萬的人無家可歸,流浪於街頭巷尾,淪落在荒野溝洫之中。一點不假,他們是一支乞丐大軍,甚至連穿一雙草鞋都不敢奢望。」成都的小學教師,每月工作約250小時,拿不到100萬元,平均每小時只有4000元,而當時寄一封平信卻要5000元,喝一碗茶水也要12,000元。成都8000多名小學教師不得不忍飢罷課,上街請願。就是大學教授也瀕於無法生活的境地。在北平,就有大學教授因生活所迫而自殺的。
「靠著私人或政治關系而發橫財之輩,不是逍遙海外,即是倚勢豪強如故。」他們驕奢淫逸的生活,與絕大多數人食不裹腹的鮮明對照,使「老百姓人人裝著一肚子悶氣,」社會成員心理嚴重失衡,民怨四起。蔣介石挑起全面內戰後不久,國統區人民就奮起反抗,「1947年,上海、天津、北平等30多個大中城市,有320萬人參加斗爭。搶米風潮不斷發生,1947年5、6月間席捲了蘇、浙、贛、皖、魯、豫、鄂、川、湘、粵等省的四十多個大中城市,飢民們搗毀糧店、政府機關,甚至活捉了當地縣長。」國統區人民形成的反對蔣介石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使蔣介石處於全民包圍之中,加速了其統治的全面徹底崩潰。
(三)「官倒」盛行,毒化了社會風氣,嚴重削弱了國民黨本身的力量。解放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區盛行的「官倒」現象,是國民黨政權走向衰敗的重要表現之一。國民黨內各級文武官吏以至軍警特務,紛紛投資經商辦廠或從事投機倒把活動。如倍受蔣介石器重的國民黨軍上將蔣鼎文,在南京開磚瓦廠,在上海辦輪船公司,還派親屬到美國經營橡膠園、到香港開辦貿易公司。國民黨文武官吏經商辦廠,絕大多數無非是利用職權假公濟私,或竊取經濟情報搶先買進賣出,或套購外匯,或偷稅漏稅,或貪贓枉法,敲詐勒索等。
這種以廣大民眾、中小工商業者的貧困、破產、飢餓、死亡為代價劫奪財富的手法,嚴重毒化了社會風氣,使整個社會陷入無是非、頹廢沉淪的狀態中,使本已存在的社會危機日趨嚴重。「官倒」的盛行,引起了國民黨組織內部的鬆懈渙散,派別之間為了私利相互爭斗,「有些部隊為爭奪交通工具運送鈔票搶購黃金,經常發生爭執,甚至雙方開火交戰。」從而搞得綱紀盪然無存,嚴重削弱了其自身的力量,加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滅亡的進程。
『肆』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統治區經濟崩潰的原因。
錯誤的金融政策,以及腦殘的經濟手段!比如以大量的美元、黃金來穩定物價,而不是關注於物資生產和調度。鼓勵投機,搞殘實業,用大量進口物資而不是自主生產緩解物資不足,致使黃金美元飛速蒸發!
『伍』 簡述國民黨在大陸政權崩潰的原因
政治反動
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利益,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長期進行反共內戰與人民為敵。
經濟失敗
戰時統制經濟曾使「大後方的戰時工業顯示了中國工業史上創紀錄的發展速度」,「一度推動了中國內地現代化的進程」;但這種超經濟的國家干預也破壞了市場經濟自身的秩序,導致民間資本嚴重萎縮、國家資本過度發展甚至吞並民間資本。戰時統制經濟與腐敗、通貨膨脹的關系密切。
內部腐敗
國民黨既不能實現向現代法理型政黨的結構轉變,又喪失了革命黨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在意識形態內聚功能減弱、組織結構渙散和政治無內部制衡與外在監督的情形下,逐漸趨向腐敗。表現為貪污腐敗、組織渙散、派系爭斗的政治腐敗是國民黨統治垮台的根本原因。
(5)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危機是什麼擴展閱讀:
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農村經濟破產和其失去農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中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封建自然經濟很難真正打破,直至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才引起自然經濟的解體。這就決定了商品的選擇性和市場價格結構的不合理,造成進口工業品和出口農產品的不合理 交換,限制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市場的擴大。
到30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造 成農村金融枯竭。抗戰勝利後的通貨膨脹使早已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迅速擴大,農民實際收入大大減少,農村進一步貧困化。
南京政權統治時期,封建主義因素始終被大量保留,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相對微弱,半殖民地因素卻影響巨大。由此導致,中國民族產業資本的積累異常貧乏,商業資本很難向工業資本轉化,反而常發生工業資本向商業資本的逆轉。民族產業資本的稚弱和工商結構不合理。
『陸』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是:
1、官員腐敗,不得民心
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正面戰場上出現了一系列大潰敗,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難。而國民黨的官僚資本主義,卻乘機大發國難財,國民黨統治腐敗不堪。
2、派系斗爭,內部分散
國民黨從建黨開始,力量就比較渙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中就混進了不少地主和舊官僚。二次革命的失敗,其中組織渙散是其失敗的一項重要原因。
3、經濟崩潰,眾叛親離
經濟總崩潰起因於浩大的內戰軍費開支。軍費支出過大,財政赤字靠增發紙幣來彌補,導致惡性通貨膨脹和財政金融的崩潰,這是促發國統區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
4、發動內戰,背離民心
日本帝國對中國長達十四年的侵略,給剛剛統一的中華民國帶來了無窮外患,八年抗戰的勝利是中國近代一百多年來反抗外國侵略者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大大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5、外交失敗,美援斷絕
蔣介石是親美派,一直推行追隨美國,依賴美國的政策。美國是民主制比較健全的國家,但在處理國際事務時美國卻是一個積極對外侵略擴張,插手別國事務的列強。
(6)國民黨統治區的經濟危機是什麼擴展閱讀:
全面清除李登輝分裂路線影響,回歸「一個中國」路線。強調國民黨對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始終如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追求兩岸和平穩定關系,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建構台海和平區,在台灣優先的前提上,逐步邁向民主、自由、均富的統一。
兩岸擱置政治爭議,從事制度競賽,走向全面政經建設,形朔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現代化國家。積極恢復兩岸制度化協商,加強全方位交流,推動城市交流、政黨交流、高層互訪。推動兩岸經貿松綁,促進兩岸資金、人員及資訊移動透明化,創造國際企業策略聯盟的環境。
『柒』 國統區為什麼會發生經濟危機解放區有嗎
主要是經濟治理能力不足,收不上多少稅,只能開印鈔機加上肉食者的投機和無法有效控制農村,結果就是惡性通貨膨脹。
解放區實際上也有通貨膨脹問題,但走的是統治經濟路線,收實物稅,同時以行政手段打擊囤積居奇
問題可控
『捌』 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經濟狀況惡化及其原因
國民黨統治區政治經濟危機空前嚴重的原因: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簽訂後美國加緊經濟侵略;②四大家族的野蠻掠奪;③反革命戰爭的巨大消耗,軍費支出劇增。對國統區經濟危機加深的具體表現和原因1.蔣介石在美國支持下,下令召開的國民黨一黨包辦的「國民大會」和大會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是非法的,它破壞了政協協議。國民黨在其軍隊佔領晉察冀邊區首府張家口的當天就下令召開「國民大會」,使廣大民主人士和人民群眾從事實中看到國民黨不要和平、不要民主,把同情放到了共產黨一邊。2.中國共產黨和各民主黨派針對國民黨企圖建立一黨獨裁統治並使之「合法」化而召開的「國民大會」,採取了堅決反對的態度,拒絕參加會議和拒絕承認所謂憲法。「國民大會」遭到了全國人民的反對,蔣介石集團陷入了更加孤立的困境。。3.國民黨單方面破壞了抗戰期間建立的國共合作關系及簽訂的停戰協定,使國共關系徹底破裂
『玖』 在國民黨統治下為什麼會通貨膨脹
因為國民黨當局混亂無序的經濟接收和過早地放棄對物價、分配、資金等管制。
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國民黨當局混亂無序的經濟接收,給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大批工廠、企業、商店在接收中倒閉、停工,使戰後經濟喪失了恢復活力的能力,也為之後的惡性通貨膨脹埋下了伏筆。
另一個導致國統區經濟混亂、物價飛漲的原因是南京政府在國民經濟尚未恢復、國內經濟秩序還處於極其混亂的時候,便急急忙忙地把戰時所採取的各項管制措施一律予以廢除。
在國家政治、經濟秩序尚未恢復常態以前,過早地放棄對物價、分配、資金等管制是極為有害的,這使社會久久不能走出無序狀態。
抗戰勝利之初,國民政府擁有600萬盎司黃金,9億美元,接收的敵偽產業摺合法幣10萬億元,相當於當時法幣發行額5569億元的20倍。
此外,還有美國給予的剩餘物資約20億美元,這些完全可以用於整頓稅收、平衡財政收支、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國民黨政府沒能抓住機會,反而昏招迭出。
當時,上海物資奇缺,同時由於道路破壞,法幣也奇缺,導致暫時性的通貨緊縮。市場上出現了1法幣兌換200儲備券(汪偽政權的貨幣)的情況。
上海官方乘機建議將法幣和儲備券的兌換比率定為1:200,當時任經濟部次長的何廉極力反對。何廉指出貨幣兌換應該以各地的物價指數為基礎,以局部市場的價格來定官方貨幣比率,實際會造成貨幣貶值,使淪陷區人民一夜之間破財丟產。
『拾』 國民黨統治崩潰的原因
一、政治反動說:代表了封建地主階級、官僚資產階級、帝國主義的利益,背叛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長期進行反共內戰與人民為敵。
二、經濟崩潰說:認為財政經濟的總崩潰導致南京政權的敗亡,提出經濟崩潰說:抗戰勝利後,國統區的經濟由於美國的經濟侵略、四大家族的殘酷掠奪和內戰的巨大消耗而陷入嚴重危機,幣制改革使經濟加速崩潰。財政經濟的總崩潰,既推動國統區民眾起而為生存斗爭,也加劇了國民黨內部各派矛盾的激化和軍事與政治的危機,導致南京政權敗亡。
三、未來得及制度創新終至合法性危機說:把中國放在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現代化進程的大背景下考察,提出未來得及制度創新終至合法性危機說:中國是在龐大的人口壓力和自然資源的相對短缺、亡國滅種的生存危機、政治衰敗和國家四分五裂的背景下開始現代化起步的。南京政權面臨來自外國列強、地方勢力和民間社會三方面挑戰,來不及實現制度創新,厲行政治、經濟、農村等各方面改革以滿足社會各階層的願望和要求,只得向專制體制回歸;於是喪失現代化導向,不但無法化解抗戰勝利後的參與爆炸危機,反而發生合法性危機,最終被以中共為代表的自下而上興起的革命力量擊敗。南京政府對社會的抽取超過了社會可資抽取資源的限度,引發社會對抗;政府在集權的同時不向社會盡提供公共物品的義務,也無力通過制度創新完成變革,結果喪失政治轉型的歷史機遇,失去合法性基礎。
四、全能主義政治推行失敗說。學者們把視角上溯至清末,指出從傳統官僚帝制到現代中央集權科層制之間必須經過集權(傳統)——分權——集權(現代)的過程,才能實現現代化的啟動。民國以來至30年代的權力分散和政治無序,誘發了全能主義政治的產生。但國民黨的全能主義政治在權力凝聚與分散兩個層面都犯了錯誤。政府偏重從地方收繳權力而不注重決策的分層化,造成在中央能夠控制的權力網路,決策過分集中於行政中樞,特別是蔣介石個人,權力運作中人治傳統更起作用,制度化水平低下。國民黨在本應分權的社會層面卻強化了對社會的控制,並對地方勢力施行削弱和消滅政策。結果是被剝奪殆盡的民間社會喪失了推進現代化的基本動力,地方勢力與中央政府愈演愈烈的暗鬥明爭貫穿南京政權之始終,削弱其統治。於是全能主義政治走向全面衰敗,出現改朝換代的革命。
五、腐敗說。、國民黨既不能實現向現代法理型政黨的結構轉變,又喪失了革命黨必須具備的基本要素,在意識形態內聚功能減弱、組織結構渙散和政治無內部制衡與外在監督的情形下,逐漸趨向腐敗。表現為貪污腐敗、組織渙散、派系爭斗的政治腐敗是國民黨統治垮台的根本原因。蔣介石的觀點認為國民黨軍隊腐敗根源於黨的腐敗,推論出國民黨腐敗是該政權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國民黨的腐敗與抗戰勝利後的劫收結合起來,劫收是南京政權失敗的原因。國民黨政權腐敗的政治根源有三:一是清黨和向舊軍閥勢力妥協,使該黨的性質發生根本變化,喪失革命精神和活力;二是刪除三民主義中的革命成份,失去抗禦腐敗的思想武器;三是國民黨政權的政治體制在設計和程序上的弊端,使其缺乏應有的制衡機制,基層組織渙散。
六、私有制說。認為南京政權失敗原因在於所依靠的生產資料私有制及其意識形態,這決定了他們為滿足私利必然損害和犧牲人民利益,必然失去人心,走向敗亡。
七、失去農村(民)說。認為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迅速崩潰,農村問題、特別是農民的土地問題未解決具有決定意義。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民占人口絕大多數,農民問題的核心是土地問題。而南京政權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它不可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科舉制度的廢除造成農村精英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豪強惡霸逐漸占據底層權力中心,鄉村階級沖突加劇。到南京政權統治時期,政府窮於應付各方面挑戰,對農村底層的控制更加微弱,政府職能在農村基本只體現為征糧、征賦、征丁,加劇了與農民的緊張關系。渴望土地的農民在共產黨的土改措施下被大規模動員起來,成為改朝換代最強大的社會資源。
八、綜合因素說:
1. (1)南京政權缺乏統治基礎。1927年後國民黨失去了工農的支持;作為該政權社會基礎的土豪劣紳又不能同其真正合作;民族資產階級在綁架、勒索政策和官僚資本的吞並下逐漸與南京政權分手;軍隊也因清黨而失控,素質低下、紀律敗壞,不堪依靠;從而失去建立一個國家的起碼條件。(2)盡管國民黨建立起一個現代形式的政權,但派系紛爭、貪污腐敗、行政效率低下與該政權相始終,統治機器一直不能正常運轉。(3)地方割據勢力始終作為一支強大的異己力量存在,使南京政權的統治受到嚴重削弱;解放戰爭時期,占軍隊多數的地方軍隊的瓦解,是直接促其軍事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地方實力派與中央的長期對抗,「割據分權行為破壞了國民黨政權的政令軍令統一」,是南京政權覆亡的必然性因素之一。南京政權本應施行民主政治以整合地方力量,實際卻是對地方勢力施行削弱和消滅,引起對方如法對抗,損其統治,促其崩潰。黨政權遭到全方位重創,加之共產黨的有力競爭,該政權崩潰的步伐大大加快。(4)南京政權處在中國由傳統到現代、由亂到治的轉型時期。社會動盪不定、戰亂頻仍;人口遷徙極為頻繁,人口過剩的巨大包袱伴隨政權始終;政府未能在不同的利益集團間公平地分配社會資源和財富,產生大量的社會問題,導致整個社會陷於惡性循環的混亂中。對外,南京政權還要時時應付來自列強的嚴峻挑戰。在國內外諸方面、多種壓力下,加速了該政權的崩潰。南京政權覆滅是由許多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政權的階級屬性、社會基礎、政治行為模式、政黨及軍隊狀況是其崩潰的必然性因素。抗日戰爭、政治民主化騙局的敗露與內戰的挑起是其失敗的兩個偶然性因素
2.南京政權統治時期,封建主義因素始終被大量保留,資本主義在中國的地位和作用相對微弱,半殖民地因素卻影響巨大。由此導致:第一,中國民族產業資本的積累異常貧乏,商業資本很難向工業資本轉化,反而常發生工業資本向商業資本的逆轉。民族產業資本的稚弱和工商結構不合理,使中國:(1)始終未形成資本雄厚的產業資本家集團,民族資產階級無法對抗帝國主義、官僚資產階級的經濟傾軋和專制政治的壓迫。這是南京政權能實行政治獨裁和文化專制,在政治上失去民心的經濟根源。(2)產業不發達、經濟基礎薄弱,使中國時常遭受帝國主義的經濟壓迫、掠奪和各種投機行為的侵害,很難經受長期戰亂的考驗。這是南京政權崩潰的一個基礎性經濟原因。第二,官僚資本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勢力強大。近代中國,無論官僚資產階級還是民族資產階級絕大多數都是由封建地主階級分化出來的,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封建性和投機性。官僚資本憑借權勢、採用超經濟強制進行獨占,所形成的壟斷不是建立在生產發達和集中的基礎上,而主要是從商業和銀行業投機起家的,沒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做後盾。到國民黨統治後期,官僚資本的投機性更為嚴重,實力弱小的民族資本迫於通貨膨脹和官僚資本侵吞的壓力也紛紛效仿。結果整個社會無人生產,全去投機,經濟一片混亂蕭條,直至崩潰。官僚資產階級的強大為南京政權的崩潰埋下伏筆。第三,貪污猖獗。封建制度下貪污普遍,且官僚多用特權去經商撈外快。特權轉化為經濟行為的結果,必然導致貪贓枉法、政治腐敗。封建主義既被大量保存,故在南京政權統治下貪污、化公為私、劫收等丑劇層出不窮,「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的大破局」最終呈現。第四,殖民地經濟特色顯著。(1)中國近代工業絕大多數分布在東南沿海沿江地區。這種帶有顯著殖民地經濟特色的工業布局,使中國在抗戰初期就喪失了90%左右的近代工礦業,2/3以上的交通運輸線和占收入85%以上的地區,工業基礎和財源損失慘重,加之龐大的戰爭消耗,兩者相加所形成的巨大虧空,給國民黨政權的經濟基礎以毀滅性的打擊。為平衡戰時收支,只好採取通貨膨脹政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導致該政權財政崩潰的一個直接原因。(2)由於中國官僚、地主、商人三位一體,封建自然經濟很難真正打破,直至近代外國資本主義入侵,才引起自然經濟的解體。這就決定了商品的選擇性和市場價格結構的不合理,造成進口工業品和出口農產品的不合理 交換,限制了農產品的商品化和農村市場的擴大。到30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造 成農村金融枯竭。抗戰勝利後的通貨膨脹使早已存在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迅速擴大,農民實際收入大大減少,農村進一步貧困化。這是國民黨政權統治下的農村經濟破產和其失去農民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
九統制經濟失敗說:戰時統制經濟曾使「大後方的戰時工業顯示了中國工業史上創紀錄的發展速度」,「一度推動了中國內地現代化的進程」;但這種超經濟的國家干預也破壞了市場經濟自身的秩序,導致民間資本嚴重萎縮、國家資本過度發展甚至吞並民間資本。戰時統制經濟與腐敗、通貨膨脹的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