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宋朝時期的經濟水平怎麼樣
宋朝的經濟水平真的還挺高的,財力雄厚,同任何一個朝代相比都能說得上話。真正開始走向鼎盛時期是在宋朝的第三個皇帝任位期間,也就是宋真宗時期。宋朝的皇帝除了個別,還都是勵精圖治的好皇帝。宋真宗一生勤勤懇懇,立志要開創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除了皇帝,還有一幫忠心為國的好朝臣,君臣一心,很快,宋朝的局面變得開闊起來。
宋朝也在軍事上花了很多錢,不過宋朝本身重文輕武,在根本上,軍事得不到重視,砸再多的錢也是白搭。宋朝在軍事上投入的錢真的不比唐朝要少,可是雙方的軍事差距太大了。就好比你養一個孩子,只給他錢,不投入精力,是不是最後養不成什麼東西,這就是宋朝養不活軍事的道理。
㈡ 宋朝經濟為何發達宋朝的制度是怎樣的呢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發達的時刻,當時的宋朝占據世界GDP的很大一部分,而且宋朝的商船可以進行跨洋貿易,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而且宋朝本土的商業也極為發達,因為發達的商業發明了中國第一種紙幣。那麼宋朝為什麼會這么發達呢?
而宋朝的制度則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重文輕武。如果要再細分一點就是過分強調社會的穩定,過分分權制約,維護皇權革除武將。
㈢ 南北宋有哪些經濟的發展
南北宋史我國封建經濟發展的巔峰時期,宋太祖建國時就確立土地私有產權制度,買賣自由,是我國唯一一個採取不抑兼並的政策的朝代,租佃經營成為重要的土地經營形式。租佃契約期滿後佃農可以自由決定終止或續約。人口流動性增強,城市商品經濟發展。有學者認為宋代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宋代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洋、南亞、西亞、非洲、歐洲等地區總計58個國家通商。南宋初期對南方的大規模全面深度開發,促成南方地區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從此完全取代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地位。
㈣ 宋朝並不弱——之一:宋朝的經濟
宋朝俗稱「宋鼻涕」,給人感覺軟弱不堪,不僅「燕雲十六州」沒有收復,而且一再退讓於遼、西夏,先後滅亡於金、元。
從政治地緣學角度,宋朝先與遼、夏,後與金、夏成鼎立之勢,遼、金的實際控製版圖也比宋要大,在與它們的軍事角逐中,宋朝也從來沒有占過上風。在疆域的統一方面,宋朝確實前不能比漢、唐,後不能比明、清。
但是宋朝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弱,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為什麼。首先說說宋朝的經濟。
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億貫,北宋中後期的一般年份也可達8000-9000萬貫。即使失去半壁江山的南宋,國庫收入竟也高達1億貫。南宋滅亡300多年後的明朝,財政收入僅僅是北宋的不到1/10,南宋的不到1/6,盡管明朝的國土要遠遠大於宋朝。清朝的財政狀況比明朝要好一些,直到清朝末年,國家年財政收入才達到了宋朝的水平,但此時中國的人口已經接近4億,約為宋朝人口的4倍。
宋朝獲得龐大的財政收入並不是靠加重對人民的剝削,而是國民經濟飛速發展,工商業極度繁榮,生產力水平提高的結果。以宋神宗熙寧十年為例,財政收入的7070萬貫中,農業稅約佔30%,而工商稅約佔70%,這個數字說明,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明王朝在1570-1580年間,平均每年財政收入是3078萬兩,不過是宋朝的19%。更主要的是,農業稅占明朝政府總收入的81%,工商雜稅只佔總收入的12%。清朝的稅收也以農業稅為主,直到清朝末年,工商業收入才再一次超過了農業稅。
孫基隆在《鳥瞰中國千年史》中說,宋朝鋼鐵工業高度發達,大型企業通常會僱傭數百名全職的產業工人,而政府的兩處軍工廠聘用工人數多達八千人。華北的鋼鐵業以1078年為例,達年產一百二十五萬噸的水平,而英國於1788年亦即工業革命之始才不過年產七萬六千噸。宋朝采礦業發達,信州鉛山的一個銅礦就有十餘萬礦工。煤已經成為首都的主要能源。「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唐朝時期,對外交往的孔道主要是西北陸路。到兩宋,因戰爭關系,西北陸路交通時斷時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主要依賴東南海路交通。宋朝首次開辟了「海上陶瓷之路」,宋代的「五大名瓷」譽滿全球。進出口商品達300多種,成為當時最發達的海洋國家,不僅推動世界貿易,也把宋代的印刷、火葯、指南針這三大發明,傳入歐洲。
宋朝造船業和航海業在世界上均居領先地位,長江兩岸,貨棧林立,廣州、泉州和福州的商船遠航阿拉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日本。在對外貿易中,中外商人乘坐使用的大多是中國製造的船隻。而其商船的噸位之大,數量之多,皆為世界之首。當時,大海船達300噸,而幾百年後的哥倫布航船才120噸。採用指南針導航的300噸海船,穿過印度洋遠達阿拉伯與非洲東岸。
北宋時,海外貿易之盛,遠遠超過前代。宋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及收購進口物資來滿足皇室、官僚的生活需要,對海外貿易十分重視。早在971年(開寶四年),就設置市舶司於廣州。以後,北宋政府又陸續在杭州、明州、泉州以及密州的板橋鎮(山東膠縣境)、秀州的華亭縣(上海市松江一帶)設置市舶司或市舶務。
南宋的海外貿易更是超過北宋。高宗末年,市舶收入歲達200萬貫,超過北宋治平年間歲入63萬貫的兩倍多。由於商業和對外貿易的發展,貨幣鑄造供不應求。在對外貿易中,銅錢又大量外流。紙幣代替銅錢,成為主要的交換手段。
英國著名經濟史學家麥迪森測算,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的國民生產總值大概為500億美元,占當時世界GDP總值的80%,人均GDP約為500美元,宋朝頂峰時人均GDP約600美元。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概是要強於我國50年代初期的水平。1950年,中國人均GDP僅為439美元,1952年達537美元。
大家試想一下,如果 歷史 老人能夠再給宋朝一些時間,會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嗎,會出現產業革命嗎?
㈤ 宋朝的經濟是怎樣的
宋朝的經濟在中國2000年封建社會裡面達到一個鼎盛時期,經濟最富有、國家最富強的時期,從目前出土的宋代銅錢來看批量最大,就可以想像到當年的繁華景像……
㈥ 都說宋朝的經濟很好,到底是處於哪種水平呢
宋太祖趙匡胤卻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不出百年,則民力盡矣」,而積貧積弱也常被用來形容宋朝。事實上宋朝自立國伊始就按強干弱枝的祖宗家法孜孜不倦地試圖將東京,宋朝的商人地位其實很高,由宋一代,除了武將,士、農、工、商的地位其實都得到了提高,最為明顯的就是商人,在宋朝以前,商人的地位僅高於乞丐,連農民地位都不如,北宋統一南方後,人口得到逐步的恢復和增長,到了宋徽宗大觀年間,北宋總戶口數達到2100萬戶,依照一戶五口來計算,北宋時期的人口已經達到一億左右。
隨著宋朝定都開封以及大量人口定居開封,也讓開封一度成為最繁榮的城市,到後來瓦子和夜市的出現更是讓開封城燈火通明,顯現出一片繁榮景象。總體來說GDP總量可能是世界第一,不過軍費官吏等支出多,財政收入多,但支出也龐大,貧富差距也比較大,老百姓能維持溫飽吧。
宋朝重視商業,大力開墾土地,趙宋的耕地面積是李唐的3到4倍,畝產量是唐朝的2.5倍到5倍,而且宋朝的商業收入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超過農業收入的時代。
㈦ 宋朝時我國南北地區的經濟發生了什麼變化
變化:
①南方經濟發展較快,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少數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加快.
②北方陸路貿易受阻,南方海外貿易空前發展.
到了宋朝靖康之役,南宋時期,我國經濟中心完全南移.南方,尤其是江南太湖地區,更是繁盛.經濟中心的移動是隨著戰爭的發生,人口的流動而移動的.到南宋時,我國南方地區經過幾代的經營,已經物產豐盈,經濟強盛.北方卻因長年戰亂,人口稀少,土地荒蕪.
㈧ 宋朝的經濟發展狀況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
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宋代對南方大規模的開發,促成經濟中心南移。
(8)南北宋朝的經濟如何擴展閱讀: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
北宋時期,農業生產技術以及推廣有很大的發展。
在北宋的墓葬中,往往發現成組的鐵制農具,如犁、耬、耙、鋤、鐮等,其中耙、鋤等中耕農具較多,表明了農民對精耕細作的重視和耕作程序的增多。北宋農民還很注意積肥和施肥。他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認識到,土壤的性質不同,應施用不同的糞肥。
所謂「用糞如用葯」。當時對作物栽種的深淺疏密與產量高低的關系,也有所認識。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產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反映了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
北宋時期,手工業生產有很大進步。當時,各種手工業作坊的規模和內部分工的細密程度,都超越前代。生產技術發展顯著,產品的種類、數量、質量大為增加和改進。
紡織水平的提高北宋紡織業仍以絲織業佔主要地位。北宋時,絲織業逐漸形成江浙和四川兩個中心。
北宋時期還產生了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北宋建立後,四川地區長期使用鐵錢,因鐵錢重,攜帶不方便,公元10世紀末葉,成都市場上遂出現所謂「交子鋪」,發行紙幣「交子」,代替鐵錢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