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條船的背後,隱藏了一個朝代的繁華,看宋朝的「海上絲綢之路」
上圖是沉睡海底800多年的「南海一號」模型,它是一艘南宋時期的古沉船,在運送瓷器時失事。船體木質,全長約30米,寬約10米,排水量六百噸,載重約八百噸,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海上沉船中保存最完整、船體最大、年代最久的遠洋貿易船。據說「南海一號」船體的木質出水後敲起來還是響當當的,堅硬如新。
其實這么大型的商船出現在宋朝並不意外,據史載宋朝時期年造船量約三千左右,而且造船技術水平在當時也屬世界之冠。先進的隔水艙技術,經馬可·波羅的介紹傳入了歐洲,為歐洲大航海時代助力,而且一些造船工程原理至今仍在使用。
那麼,問題來了,宋朝的造船業為什麼這么發達呢?按常理,行業發達的背後必然隱藏著一條繁華的產業鏈,船隻屬於水路運輸工具,一條船連接買賣雙方,透過宋朝造船業的發達,可以想像宋朝的商業相當發達,製造出載重量高達八百噸的大型船隻,那麼說明宋朝的海外貿易也是相當紅火。
農業是歷代封建王朝的支柱產業,農戶的賦稅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當然,宋廷也一樣重視農業的發展,但是光靠農業帶來的那點收入是不夠的。 要知道,宋廷的開支是相當大的。
首先,在對外開支方面 ,「澶淵之盟」的錢要付,每年向療納銀10萬兩,絹20萬匹,後來又增加到銀20萬兩和絹30萬匹。宋夏議和之後,美其名曰要「賜」給西夏絹15萬匹,銀7萬兩,茶3萬斤,而且逢年過節,西夏王過生日等情況,宋也要表示一下,銀2萬兩,銀器兩千兩,絹帛2.3萬匹,茶1萬斤。宋金聯合滅遼後,宋廷把原先給遼的那份轉到了金的名下,而且在數目上還有所增加。但有意思的是,金還是把北宋給滅了,而且還給了宋廷一個恥辱的標記「靖康之恥」。
到了南宋,宋高宗以納貢稱臣為代價,換取了半壁江山的統治權,南宋每年要向金納銀25萬兩,絹25萬匹,外加不斷的割地。到了蒙古崛起的時候,南宋也多次表示只要留宋一條命,割地、納銀納絹,這都不是事兒。但蒙古人還是將南宋給滅了。
宋廷以血的教訓說明一個道理,拿金錢換和平,這事兒基本不靠譜兒。
其次,在對內開支方面, 宋廷的皇帝和貴族們要過奢侈無度的生活,需要錢。為了防禦外敵,宋朝的軍隊數量龐大,到仁宗慶歷年間,禁軍和廂軍達120餘萬,「自來天下財貨所入,十中八九贍軍」, 軍費開支驚人。 而且北宋科舉取士人數眾多,在 歷史 上是空前的。唐朝科舉進士一科歲取不過30餘人,而宋太宗朝,歲取百人;仁宗時一朝取進士四千餘人,諸科五千多人,歲入3900萬, 官俸開支即佔到三分之一。
可見,說宋朝積貧積弱也不是沒有道理『。宋朝政府缺錢用,怎麼辦?只能大力加強經濟建設工作,於是便大力發展起了商業。在宋朝奉行「重農不抑商」的政策,商業在宋朝得到了蓬勃發展。
商業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進城鄉消費,宋朝不缺大都市,如汴京(開封)臨安(杭州)在當時都是世界級的大都市,在唐朝晚上不能出門,宋朝一反常態實現宵禁,白天工作,晚上泡吧,「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夜市消費提上日程。在唐朝縣以下是沒有集市的,到了宋朝從政策上取消了這一限制,中國的集市模式由宋開啟了,由此促進了縣鄉的消費。
但是對於宋朝而言,單靠國內消費是遠遠不夠的,怎麼辦?靈活起見發展對外貿易,但在邊境貿易中宋朝也占不到便宜,那麼只能大力發展海上貿易了。 想要發展海上貿易,有幾個必要的條件:過硬的產品、貿易港口、大型船隻、導航儀,還得打廣告。對於這些問題,宋朝解決起來都沒有含糊。
提到產品,宋朝缺嗎?當然不缺,勤奮與智慧就是產品最好的設計師。瓷器在宋朝迎來了一個新的高峰,出現了以汝窯、官窯、哥窯、鈞窯和定窯為代表的「五大名窯」,從種類、樣式以及鍛造工藝上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因此,瓷器在海外貿易中當仁不讓的成為眾多商人喜歡搗騰的商品,在《諸蕃志》中記載,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56個國家中,有15家購買了中國的瓷器。瓷器作為一種特色商品,承載了中華文化的氣息,與詩、茶、畫、書法等組成了一個文化綜合體,通過海上貿易輸出到世界各國,可以說,它是中國最早的文化大使之一。
此外,宋朝的主要出口貨物還有絲綢、紡織品、茶葉、糖和五金。同時,宋朝也進口貨物,並從進口貨物中獲取可觀的稅收。因此,宋朝的海外貿易成為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其次,再看貿易港口。宋朝的版圖雖然小,但江南水鄉和沿海城市還攥在手裡。宋廷在廣南、福建、兩浙三個區域設立港口,形成了完備的多層次的海運體系,大小港口並存,主次分明,相互補充。為了方便管理,宋廷還根據各港口的貿易地位和規模,分別設置了市舶司、市舶務和市舶場不同層次的機構來管理海外貿易。
比如南宋時的兩浙、明州、廣州等地設市舶司,像溫州、杭州則設立的是市舶務,在澉浦設的是市舶場,也有一些港口不沒貿易機構,因為宋廷已制定了市舶條法用來規范交易。各地不同的進出口商品的供給能力,決定了設立不同的管理機構,相當靈活。
港口有了,那麼船隻呢?據宋代文獻《夢粱錄》記載,宋朝的貿易船隻有兩種,一種是民間商用船,一種是官方的超級大型船隻。
普通商用船截重量約為二十噸,也能載幾百匹駱駝了。官用船隻就比較大了,開篇提及的南海一號,在宋朝屬於巨型船隻,像這樣大型的船隻一般由朝廷投資,把持在官員或貴族手裡。
宋朝的造船技術在當時世界上也稱得上首屈一指,整體工藝過程從設計到施工都講究科學性。船身采逐漸削尖的辦法,使船吃水淺、阻力小,保證船體平穩。1974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古船,有13個隔水艙,這樣一來,即使有一艙漏水,船也不會沉沒,仍可航行,從而增強了海上航行的安全性。
在建造形式較為新穎復雜的船舶時,造船師們會先製作模型,然後再依照比例放大,投入正式施工,而西方到16世紀才出現簡單的船圖。到南宋時還出現了車船、飛虎戰艦等新式戰艦。造船業的發達推動並形成了幾個造船中心,北宋時虔州、吉州、溫州和明州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到了南宋,又形成了一批新的造船中心,如臨安府、建康府、平江府、揚州、湖州、泉州、廣州等地。
話說再大的船舶在海上航行要到達目的地,航向首先不能出錯。宋朝沒有我們現在發達的衛星導航系統, 但是不要忘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三大發明,即活字印刷、火葯和指南針,就是在宋朝完成或開始運用的,其中便有一個原始的導航儀:指南針。
宋朝科學家沈括在他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對「指南針」作了詳細的記載。「方家以磁石磨針,則能指南」,具體的定位方法這么幾種方式,一種為把指南針放在手指甲或碗邊,使其靈活轉動,最後指向南方。二種為把指南針浮在水面上,還有一種是把指南針懸掛起來。但這些方法都有其弊端,將指南針放在指甲或碗邊容易滑落,放在水面上,一旦水面搖盪就影響指南針的發揮。雖說懸掛起來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得掛在沒風的地方。
基於以上這些指南方法的啟迪,後人製造出了羅盤針, 也就是把磁針的中腰頂在一根小針上,小針置於一個刻有二十四向的方位盤,把磁針所指的方向對准盤上的正南方位,使用時,磁針就自然轉向南方。
指南針發明製作成功後,很快被應用到了航海事業中。在茫茫的大海上航行,有經驗的水手白天看太陽,晚上觀星,遇到陰雨天就依靠指南針。北宋官員徐兢於宣和五年(1123年)奉命出使朝鮮,航行的不少情景被他寫入自己的著作《宣和奉使喚高麗圖經》一書里,其中便有記載船頭、船尾都裝有水浮式指南針,逢陰雨天定南北辨方向。
十二世紀以後,指南針已廣泛運用到海船出海,兩宋的海外貿易因此而受益良多,東到日本、朝鮮,南到南洋,西到非洲東海岸,中國人把指南針的技術帶到外國,傳給阿位伯人、波斯人,再傳給歐洲人,為加速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萬事俱備,沒有買主,這是頭等大問題。為了招商,宋朝官方親自下場組織活動,從官方到民間全身心對外投放廣告 。公元987年,宋太宗派了8個內侍前往海南諸蕃國勾招進奉,公元1115年,福建市舶司派專人去占城、羅斛兩國招商。諸如這樣的招攬外商在宋朝比較流行,並且對招商有方的官吏和商人論功行賞,加官進秩。
對於來華使臣,宋朝也給予高級別的接待,賜服飾、禮品,甚至授以官爵。為了維護來華的外商利益,保證他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市舶司還常派兵保護他們,專門設置了押伴官員,既保護他們的財產,又禁止途中被強買強賣。
宋朝的對外措施都促進了海上貿易的發展。據南宋《諸蕃志》記載,南海有53個國家和地區與南宋通商貿易,南宋商人出海去貿易的也有20多個國家,形成了通向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波斯、阿拉伯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我們看到了一條商船背後一個朝代的繁華,宋朝的經濟發展值得肯定,但經濟的發展並沒有換來宋朝江山的一勞永逸。可見,沒有強大的軍事後盾,再繁華的一幕也如過眼雲煙,以史為鑒,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才是治國的根本。
② 「南海Ⅰ號」如何完整展示宋代社會
中國的水下考古工作自20世紀起步,迄今已30年,成績斐然。而「南海Ⅰ號」的考古歷程,可謂是中國水下考古的真實寫照。它歷經了偶然發現、水下調查、整體打撈、全面發掘。凝結於這艘沉船考古過程中的智慧,折射出的是我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展態勢——
「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水下考古最為重要的發現,截至目前,考古發掘已經出土文物4萬余件(不含前期打撈、調查),以瓷器、鐵器最為大宗,包含有金銀器、漆木器、玉器、錢幣、硃砂、水銀、動植物殘骸等不同種類。隨著考古工作的推進,沉船的面紗在不斷被揭開,更多的文物亦不斷呈現在世人面前。
③ 珍寶無數的南宋沉船「南海一號」船主身份,為何會成謎
因為年代太過久遠,又沒有相應的史料表明“南海一號”沉船船主的身份,所現在也無法確定。
一、南海一號沉船的簡介
三、宋朝商業經濟的發展
宋朝時最富裕的朝代,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富裕,先進的國家之一。宋朝造船技術和指南針的運用,大大提高了航海能力,宋朝的瓷器文明中外。也暢銷海外,從南海一號沉船中就能感受到瓷器種類的繁多。
④ 從南海一號沉船考古發掘中 反映了哪些宋代世界之最
一、瓷器之最。南海一號」現已出水數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極具異域風格,匯集了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龍泉窯等宋代著名窯口的陶瓷精品,品種超過30種,多數可定為國家一級、二級文物。
二、財力之最(經濟實力)。「南海一號」沉船點發現銅錢已達上萬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漢代的五銖錢,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紹興元寶。這么多的貨幣一方面可能表明當時中國的國力之盛,中國貨幣可以成為「海上絲路」的硬通貨。
三、制鐵技術之最。「南海一號」船倉裡面還有兩樣比較大宗的東西,就是鐵鍋跟鐵釘,鐵鍋跟海水發生作用後,一摞一摞地變成了鐵疙瘩;鐵釘個體較大,二十多厘米長,鐵釘都是拿竹篾進行包紮的,數量非常多。
四、造船技術之最。「南海Ⅰ號」能夠長存水下800年而不腐,並能遠洋航行。
⑤ 南海一號有什麼價值
南海一號是一艘南宋時期的木質古沉船,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整艘商船約30米長、10米寬,是目前發現的最大的宋代船隻。令人驚奇的是,這艘沉沒海底近千年的古船船體保存相當完好,船體的木質仍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這艘沉船的出現對我國古代造船工藝、航海技術研究以及木質文物長久保存的科學規律研究,提供了最典型標本。
整體打撈行動將在2007年開始,目前「南海一號沉船水下考古隊」對宋代商船已進行了小規模試掘,並打撈出金、銀、銅、鐵、瓷類文物4000餘件,多數都是十分罕見甚至絕無僅有的文物珍品。這些文物以瓷器為主,包括福建德化窯、磁灶窯、景德鎮窯系及龍泉窯系的高質量精品,絕大多數文物完好無損。根據探測情況估計,整船文物可能達到6萬至8萬件。考古界人士表示,與這些瓷器年代、工藝相當的一個瓷碗,此前在美國就賣出了數十萬美元的天價,而這里卻是整船、成批地出現。
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把它命名為南海一號,認為「這是國內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它意味了一個開始」,考古學家認為,「南海一號」的發現和打撈,其意義不僅在於找到了一船數以萬計的稀世珍寶本身,它還蘊藏著超乎想像的信息和非同尋常的學術價值。因「南海一號」不僅正處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數量和種類都異常豐富和可貴,給此段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對這些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勘探和發掘,可以復原和填補與古代中國「海上絲路」密切相關的一段歷史空白,也很可能帶來「海上絲綢之路學」的興起。
該船整體打撈後將放置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
最新測量發現:全長30米,船身完好,推斷是一艘尖底船,船上文物超過六萬件
「南海一號」比原來想像的更加宏偉!根據此次探摸掌握的數據,「南海一號」的長度長達30米!「南海一號」上的文物,應該超過6萬件!主管文物考古的廣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景李虎日前從剛剛自作業現場回來的省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處得到上述喜訊。他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披露此次探摸中發現的「南海一號」新情況。
景李虎說,以前曾經對「南海一號」進行過多次探摸,對「南海一號」的長寬高有一個綜合的估算,「以前估算的長度是24米,現在通過最新的最直接的測量,長度多了四五米!因此『南海一號』的真實長度在29-30米之間;而寬度,和以前的估算沒有變化,都是10米左右。」景李虎說,當時(南宋)的船體是中間寬兩頭窄,這10米距離指的是船中間的寬度。而船身高度,初步發現是3米多一點,比一層樓房還要高。「在當時,『南海一號』的規模算是非常龐大的了。」「我們查閱了大量的宋代船舶的材料,推斷應該是一艘尖底船,因為尖底船更加適合遠洋航行。但因為『南海一號』畢竟是在大海里沉潛了800多年的古船了,只怕抽泥抽得太深,船身就會隨著淤泥的清空而委頓下來,從而遭到破壞,裡面的瓷器也因此成為碎片一堆,因此我們沒有再往更深的地方考究。」景李虎說,此次測量,是最精確的一次。「我們下一步的沉箱製造,就是依據這些數據。」景李虎說,將和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研究沉箱的長寬高、強度、起吊點以及如何保證沉箱不變形等。
船頭堆放多排陶瓷碗碟據介紹,此次發現「南海一號」的船舷比船頭和船尾高。「因為『南海一號』的船頭和船尾有損毀,而船舷則保持完好。」景李虎說,「船尾的損毀還要嚴重一些。」根據景李虎的說法,船尾應該屬於生活艙,其損毀應該和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人在打撈的時候操作失當有關,因為此次發現船尾的損毀部分木板有很多不規則的損毀的木渣,木板被扯爛的痕跡比較新,和經過800多年海水腐蝕造成的損毀不可同日而語。「船頭和船尾有損毀,上面的板已經找不到。」而中間部分就比較完整。「船舷和凝結物比較完整。」在探摸船頭的時候,作業人員還摸到了船頭堆放的一排一排的陶瓷碗碟。船頭頂部保留的部分,也在此次探摸中第一次被作業人員撫摩並測量尺寸。
首次發現鐵器類文物此次探摸還發現了大量的凝結物,以鐵器為主體,內有貝殼、木塊等,大小不一,圓形的一坨又一坨,最大的一塊直徑有4米多長,而小的數量更多。景李虎說,此前曾經出土過一些以鐵器為主體的凝結物,可以分析得出來是鐵鍋等船上生活用品。「但此次發現了大量似乎不是生活用品的鐵器凝結物,推測應該是生產工具,如鐵犁、鐵鋤等,是當時出口產品的一部分。假如確鑿的話,也充分證明了當時中國生產力的先進。」景李虎表示,這些新的凝結物是第一次發現,頗有研究價值。景李虎對此次探摸的成果十分滿意,「我們的三個目標完全達到了。第一是精確測量了沉船的大小尺寸,為沉箱的製作奠定了基礎;第二是我們對沉船的海床地質進行了深入的探究,了解到『南海一號』的海床中泥土的強度很低,雖然越往下強度越是增加,但不會對吊裝『南海一號』的重要一環『穿底梁』構成技術難題;第三是採集到了『南海一號』周圍的海水和泥土等樣本,為將來『水晶宮』的水環境模擬提供了科學依據」。
⑥ 歷史材料題:關於「南海一號」,幫我解決。。!!
最大可能是瓷器。宋代的瓷器製作技術達到了很高的高度,瓷窯遍布全國各地,並出現有五大名窯,定窯(河北曲陽)、汝窯(河南寶豐)、哥窯(浙江龍泉)、官窯(河南開封)、鈞窯(河南禹州),生產的瓷器都相當有名。景德鎮更是有瓷都之稱。
⑦ 從南海一號沉船考古發掘中反映了哪些宋代的世界之最
圖南海一號沉船發現了大量的瓷器絲綢等。反映了當時的宋朝經濟與世界的交流是非常繁榮富強的。
⑧ 「南海一號」骸骨研究結論是什麼,宋朝確實發達,外國人都來打工當水手
講到海上絲綢之路,那最發達的就是宋朝。為了發展海上的貿易,南宋時期,專門設立關於海上貿易的機構:市舶司 。不僅如此,在史料中還曾記載,宋高宗著實看重海上貿易,認為海上貿易對於國家經濟的發展至關重要,所以,很是支持海上貿易的往來。而且“南海一號”的出現,進一步證實了南宋事情海上貿易的發達度,那麼外國人來中國當水手,那也是言之有理的。
在宋代,由於造船技術好並且加上指南針的發明,那海上貿易發展的是風生水起,換一句話講就是杠杠的,引來了很多的外商,加上四大發明的獻世,印刷術的傳播更是讓西方人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據史書記載,就當時海上貿易的發展,那時的商船可以承載三百噸的東西。可見當是的海上貿易發展是多麼的發達。除此之外,從海底打撈來的“南海一號 ”裡面承載珠寶無數,其中還意外地發現了一個外國人的屍首,這更是證明了當時南宋海上貿易多麼發達。所以,外國人來宋朝當水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⑨ 南海一號和船上文物證實了南宋經濟發達的哪幾個方面
當時南宋社會經濟十分發達,手工業中的制瓷和冶鐵是主要的門類,為當時社會創造大量的財富。也是對外貿易中的大項。此時,出口到海外的瓷器多為中國傳統的青瓷、青白瓷,黑瓷等,在造型上也以實用器物為主,其中不乏異域風格的造型,說明當時亦有來樣加工的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