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投資互補性(發展經濟學 張培剛)
1、國家統考的00141發展經濟學和00138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歷年試題,網上是可以查詢到的,你可自己搜索。 2、但是答案,以及如果河南大學這兩門課程不是全國統考的話,那麼網上很難找得到,基本可以說是沒有的。就需要你自己看書,好好努力了!自考真的很辛苦,很累人,在此,祝你通過努力,順利通過考試,早日自考畢業!
㈡ 經濟學的創始人是誰
最早提出經濟學概念的是 色諾芬。最早提出政治經濟學概念的是 孟克列欽。
公認的經濟學鼻祖是 亞當`斯密,以 《國富論》 為代表,被認為是 現代經濟學之父。
其他按照流派劃分,主要有:亞當斯密,古典經濟學;阿爾弗勒德`馬歇爾,新古典經濟學;
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產生的標志是他的《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但他本人不等於凱恩斯主義
新制度經濟學:羅納德·科斯,代表作《企業的性質》《社會的成本》
發展經濟學:(如上所說)張培剛,代表作《農業與工業化》
……
據問題所說的意思,大概你想要的答案是 亞當·斯密。
㈢ 張培剛的著作發表
《清苑的農家經濟》,商務印書館,1936年;《廣西糧食問題》,商務印書館,1938年;
《浙江省糧食之運銷》,商務印書館,1940年;
《農業與工業化》,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49年英文版初版,1969年再版;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初版,1988年版。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合著),人民出版社,1980年。
《發展經濟學通論第一卷 農業國工業化問題》,湖南出版社,1991年。
《新發展經濟學》(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主編,經濟科學出版社,1996年。
《微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中國糧食經濟》,即將出版,1998年。
㈣ 《發展經濟學》pdf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發展經濟學》(速水佑次郎)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https://pan..com/s/1qu5UYy-UyBaqDrmQCUw-Sg
書名:發展經濟學
作者:速水佑次郎
譯者:李周
豆瓣評分:8.0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
頁數:365
內容簡介:
《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第3版)》是發展經濟學領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在《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第3版)》中提出的誘致性技術變遷和誘致性制度變遷假說在經濟學界有很大的影響力。作者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發育適宜的制度,並進而根據其特有的文化傳統,把市場、國家和社區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生產率最大化的目標。
㈤ 經濟學家在論述農業的基礎作用時,認為農業有四種貢獻能力,哪四種
經濟學家在論述農業的基礎作用時,認為農業有四種貢獻能力,即產品貢獻、要素貢獻、市場貢獻和外匯貢獻。
㈥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中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按照中國發展經濟學家張培剛先生的理論, 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主要表現為:要素、產品、市場和外匯等四大方面的貢獻。改革開放40年, 中國農業在這四個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現:
(一) 要素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農業對國民經濟的要素貢獻主要體現在資本貢獻、勞動貢獻和土地貢獻等幾個方面。
1、資本貢獻。
第一,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工業化剛剛起步, 投資嚴重短缺。面對內憂外患, 中國亟需建立起國家工業化體系。在「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和「高積累、低消費」政策主導下, 我國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業中汲取資金用於發展工業。到1978年, 國家從農業中汲取的積累, 有專家測算大約為6000億元, 有的專家測算為8000億元以上。
農業為工業化的初步發展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 農民為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資本原始積累。王海濤、盧翔宇用S-S模型對1992年-2010年的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得出的結論認為:1992年以來, 中國剪刀差的絕對值是逐步擴大的, 但是價格剪刀差的幅度呈縮小的趨勢, 2010年比1992年縮小5.57%。可見,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體制以來, 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仍然存在。研究結果表明, 改革開放之後, 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存在繼續為工業現代化積累資金, 農業仍然在為工業做出資本貢獻。第二, 低價向農民徵收土地。1993年的分稅制改革後, 中央把土地出讓金全部劃歸地方政府, 這一時期, 政府以較低價格向農民征地, 這個價格與土地進入一級市場的價格之間存在較大的差價。據統計, 通過其間的價格差, 農民收益減少20000億元以上。這部分資金間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部分資本原始積累。周振等 (2015) 分析了1978年至2012年, 通過財政、金融機構以及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方式, 農村地區向城市地區大約凈流入資金26.66萬億元。
2、勞動力貢獻。
隨著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農業部門的剩餘勞動力逐步轉向非農業部門, 「農民工」已經成為我國工業部門所需勞動力資源的重要來源。全國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28318萬人, 到2000年增加至36043萬人, 到2016年又減少至21496萬人, 2016年第一產業就業人員數是1978年的75.9%, 是2000年的59.6%, 1979年-2016年平均每年減少0.7%, 2001年-2016年平均每年減少3.2%。與此同時, 全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6945萬人, 到2016年增加至22350萬人, 是1978年的3.2倍, 平均每年增長3.1%;全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在1978年為4890萬人, 到2016年增加至33757萬人, 是1978年的6.9倍, 平均每年增長5.2%。1990年我國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規模為8673萬人3, 2009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2978萬人, 2016年全國農民工總量達到28171萬人, 且農民工受教育水平不斷提高4。齊明珠 (2014) 經過研究得出在1991年-2011年間, 農村勞動力的非農轉移使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提升23.9%, 累計使經濟規模提升85.5%, 使GDP增長率年均提升1.5%。5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我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全國第二產業從業人員中, 農民工佔57.6%, 農民工在加工製造業中佔68%, 建築業中佔80%。全國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 農民工佔52%。2016年, 第二、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上升為91.4%6, 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上升為41.2%。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7不可否認兩者差額中, 農村勞動力轉移人口占絕對比重, 至少有3億人。城鎮人口的增加中絕大部分來自於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 表現為農村的勞動力貢獻。
3、土地貢獻。
在工業化初期, 城鎮面積和規模都比較小。伴隨著工業化的發展, 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大規模轉移, 城市逐漸向周邊農村擴張。為此, 農村貢獻了大量的土地要素以滿足城市面積不斷向外擴張的需要。據國土資源部統計, 1987-2001年, 全國非農建設佔用耕地3394.6萬畝, 我國現有耕地從1996年的19.51億畝減少到2008年的18.26億畝 (12172萬公頃) 8, 1997年-2008年共減少耕地1.25億畝。全國第二次土地調查顯示, 2009年20.31億畝 (13538.5萬公頃) , 2016年耕地20.24億畝 (13492.1萬公頃) , 2010年-2016年共減少耕地696萬畝 (46.4萬公頃) 9。根據《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 預計2000年至2030年的30年間佔用耕地將超過5450萬畝。2004年-2016年, 全國徵用土地面積共計20552.2平方公里。城市建設用地在1990年為11608.3平方公里, 到2016年增加至52761.3平方公里。1987年耕地佔用稅收入1.4億元, 到2016年增長至2028.9億元。10在農村土地徵收的過程中, 既體現出土地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又體現出土地所包含的資本對國民經濟的貢獻。
(二) 產品貢獻
1、農業具有提供糧食、農副產品以及工業加工原材料的基本功能。
自1978年改革開放起, 中國農業連續登上幾個台階, 一舉告別了中國農產品短缺的歷史, 並在幾個不同時期表現出農產品、特別是糧食產品的結構性過剩。20世紀90年代中期, 我國農產品供求格局發生根本性轉變, 從長期短缺轉向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 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糧食生產總量從1978年的6095億斤迅速發展, 相繼跨越幾個台階;近年來,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 2013年糧食產量超過1萬2千億斤, 2015年糧食產量達到12429億斤, 是1978年的兩倍, 並實現了從2003年以來的「十二連增」。 (2016年糧食產量為12325億斤, 比上一年有所減少) 11同時, 不僅產量不斷增長, 中國農產品質量安全也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 連續5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 2017年上半年合格率達到97.6%。
2、農業為其他部門的發展提供原料。
新中國成立以來, 我國的工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以農副產品加工部門作為主導部門, 我國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 約有30%直接來自農業, 輕紡工業佔80%以上。21世紀以來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 2016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1萬億元, 占製造業比例為19.6%13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重要民生產業。還有一些工業部門雖然不直接以農副產品為原料, 但它們依賴於以農副產品為原料的那些部門的增長而增長。所以農業品的生產規模及其增長決定了工業品的生產規模和增長。農業的產品貢獻, 支撐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增加到2016年底的58.52%;2016年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1.2%。 (1)
(三) 市場貢獻
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 農村必然是國內工業產品的主要消費市場。農業人口需要購買服裝、日用品等生活資料;而農業的擴大發展需要化肥、農葯、除草劑、農業機械、及房屋建築材料等生產資料的消費。1978年縣及縣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所佔比重高達全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65%。2016年鄉村消費品零售額46503億元, 增長10.9%, 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達14.0%, 增速自2013年以來保持快於城鎮態勢14。經濟發展, 農民生活水平提高, 為農村消費品市場增加了強大的需求拉動;農民生活水平提高後, 在農業生產中物質投入不斷增加, 農業發展對工業產品需求的增長, 不斷刺激工業擴張, 對工業化和國民經濟增長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增加至2016年的10752元, 扣除價格因素, 是1978年的12.5倍。2016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63元, 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0129.8元。15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農業生產資料的消費大幅提升。全國化肥施用量由1978年末的884.0萬噸增長至2016年末的5984.1萬噸。1978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55.7萬台, 小型拖拉機137.3萬台, 共193.0萬台;2016年末, 全國大中型拖拉機645.4萬台, 小型拖拉機1671.6萬台, 共2316.0萬台16。農村消費品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的不斷擴大, 進一步成為拉動相關工業品製造業的強勁動力。
(四) 外匯貢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 農業對於國民經濟的外匯貢獻主要以節約外匯支出和通過出口換匯增加外匯收入兩種方式實現。
1、節約外匯支出。
通過本國生產的糧食、農副產品及原料等農業產品滿足國內消費, 以此減少或者替代進口, 從而節約了大量外匯, 減少了外匯從本國流出。在改革開放前中國農業對外匯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節約外匯支出方面。
2、增加外匯收入。
一方面, 在工業化初期, 國家工業基礎薄弱, 急需從國外進口先進的機器設備、國內短缺的原材料及高水平的生產技術, 因而需要大量外匯。在外部投資不足的情況下, 工業化發展所需要的外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初級農業產品的出口換匯。另一方面, 由於我國大部分工業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不高, 國際競爭力較弱, 農業的出口創匯是平衡我國外匯收支的重要手段。
新中國成立以後直至2003年之前, 我國農產品貿易持續順差, 2004年開始才出現逆差, 國家主要靠農產品出口獲取外匯來支持國
㈦ 當代著名經濟學家
宏觀經濟方面:蒙代爾,199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稱為「歐元之父」,主要研究國際金融,開放條件下的宏觀經濟。
保羅·克魯格曼,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主要研究國際貿易,國際金融等,《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
羅伯特·盧卡斯,199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性預期學派的創始人。
本·伯南克,美聯儲主席,曾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在大蕭條理論,貨幣政策方面有所建樹。
樊綱,現在國內比較知名的經濟學家。
斯蒂格利茨,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信息經濟學方面很有作為,曾在世界銀行和IMF任職。
曼昆,學經濟學的人應該都知道這個人。
傑弗里·薩克斯,休克療法之父和臨床經濟學創始人,對發展中國家的宏觀經濟政策比較了解。
埃德蒙·菲爾普斯,200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曾修正了宏觀經濟中的「菲利普斯曲線」,加深了人們對失業和通貨膨脹的了解。
農業經濟學方面:北大林毅夫,現任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他的老師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現代農業經濟學創始人,著有《改造傳統農業》,可惜已經逝世了。
張五常,在農業制度方面比較突出。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哈佛大學博士著有《農業與工業化》,獲得過大衛·威爾士獎。
㈧ 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的是
伽利略·伽利雷 (1564~1642)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義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1564年2月15日生於比薩,1642年1月8日卒於比薩。伽利略家族姓伽利雷(Galilei),他的全名是Galileo Galilei,但現已通行稱呼他的名Galileo,而不稱呼他的姓。因為翻譯問題,所以姓眾說紛紜,以伽利略·伽里雷為准。
生平
伽利略於1564年2月15日出生於義大利西部海岸的比薩城,他原籍佛羅倫薩,出身沒落的名門貴族家庭。伽利略的父親是一位不得志的音樂家,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數學也頗有造詣。因此,伽利略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伽利略在十二歲時,進入佛羅倫薩附近的瓦洛姆布洛薩修道院,接受古典教育。十七歲時,他進入比薩大學學醫,同時潛心鑽研物理學和數學。由於家庭經濟困難,伽利略沒有拿到畢業證書,便離開了比薩大學。在艱苦的環境下,他仍堅持科學研究,攻讀了歐幾里德和阿基米德的許多著作,做了許多實驗,並發表了許多有影響的論文,從而受到了當時學術界的高度重視,被譽為「當代的阿基米德」。
伽利略在25歲時被比薩大學的數學教授。兩年後,伽利略因為著名的比薩斜塔實驗,觸怒了教會,失去這份工作。伽利略離開比薩大學後,於1592年去威尼斯的帕多瓦大學任教,一直到1610年。這一段時期是伽利略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在這里,他在力學、天文學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累累碩果。
1610年,伽利略把他的著作以通俗讀物的形式發表出來,取名為《星空信使》,這本書在威尼斯出版,轟動了當時的歐洲,也為伽利略贏得了崇高的榮譽。伽利略被聘為「宮廷哲學家」和「宮廷首席數學家」,從此他又回到了故鄉佛羅倫薩。
伽利略在佛羅倫薩的宮廷里繼續進行科學研究,但是他的天文學發現以及他的天文學著作明顯的體現出了哥白尼日心說的觀點。因此,伽利略開始受到教會的注意。1616年開始,伽利略開始受到羅馬宗教裁判所長達二十多年的殘酷迫害。
伽利略的晚年生活極其悲慘,照料他的女兒賽麗斯特竟然先於他離開人世。失去愛女的過分悲傷,使伽利略雙目失明。即使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科學研究工作。
1642年1月8日,凌晨4時,偉大的伽利略——為科學、為真理奮斗一生的戰士,科學巨人離開了人世,享年78歲。在他離開人世的前夕,他還重復著這樣一句話:「追求科學需要特殊的勇氣。」
1564年 2月 15日,伽利略出生在義大利西海岸比薩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據說他的祖先是佛羅倫薩很有名望的醫生,但是到了他的父親伽利略·凡山杜這一代,家境日漸敗落。凡山杜是個很有才華的作曲家,生前出版過幾本牧歌和器樂作品,他的數學也很好,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文,但是美妙的音樂不能填飽一家人的肚皮,他的數學才能也不能給他謀到一個好職位。大約在小伽利略出生不久,凡山杜在離比薩城不遠的佛羅倫薩開了一間賣毛織品的小鋪子,這完全是不得已的辦法。但是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凡山杜只好違背自己的意願去經商。
小伽利略是凡山杜的長子,父親對兒子寄予很大希望。他發現,小伽利略非常聰明,從小對什麼事物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不僅如此,這個孩子心靈手巧,他似乎永遠閑不住,不是畫圖畫,就是彈琴,而且時常給弟弟妹妹做許多靈巧的機動玩具,玩得十分開心。
小伽利略最初進了佛倫勃羅薩修道院的學校。在這所學校,他專心學習哲學和宗教,有段時間,小伽利略很想將來當一個獻身教會的傳教士。但是凡山杜聽到這個情況後,立即把兒子帶回家,他勸說伽利略去學醫,這是他為兒子的未來早已設計好的一條路。
17歲那年,伽利略進了著名的比薩大學,按照父親的意願,他當了醫科學生。比薩大學是所古老的大學,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對醫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很少上課,一上課就對教授們教課的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使教授們難於回答,在教授們的眼裡,伽利略是個很不招人喜歡的壞學生。不過,伽利略只是興趣不在醫學,他孜孜不倦地學習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並且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學說。
要知道,伽利略生活的時代,正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代,而義大利又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當時,義大利的許多大城市,如佛羅倫薩、熱那亞和威尼斯,發展成東西方貿易的中心,建起了商號、手工作坊和最早的銀行,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加上貿易往來的發達,印刷術的發明,新思想的傳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迅速。於是,人們對千百年來束縛思想的宗教神學和傳統教條開始產生了動搖。
一個偶然的機會,伽利略聽了宮廷數學家瑪竇·利奇的講課。這位青年數學家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性,特別是他在證明數學難題時的求證方法,使伽利略深深著迷。他眼睛亮了,彷彿發現了一個神奇無比的世界,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數學王國!他興奮極了,立即找到宮廷數學家瑪竇·利奇,向他提出了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瑪竇·利奇原是跟隨托斯坎尼大公爵從佛羅倫薩來到比薩的,他給宮廷里的侍童講數學,沒有想到會有一個熱心的聽眾,而且他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充分顯示出超群的智慧和深厚的學識功底。
當瑪竇·利奇聽說伽利略是比薩大學醫科學生時,不禁脫口而出:「啊,伽利略,你有天才,你會成為一個傑出的數學家的。」
伽利略的臉紅了,他談到自己對醫學的厭倦,談到父親對他的期望,也傾訴了自己因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的苦惱。
「別泄氣。」瑪竇·利奇和藹地說:「你努力自學吧,有什麼困難,任何時候我都是你忠誠的朋友。」
聽了瑪竇·利奇的鼓勵,伽利略越發刻苦鑽研數學和物理學,他把從宮廷數學家那裡借來的每一本書,都用心地閱讀,像海綿吸水一樣地吸收下來。但是,他並不是那種迷信書本的人,那些人們認為是真理的權威結論,在伽利略的腦子里常常帶來意想不到的疑問,他常常為此而感到苦惱,陷入深深的思索之中。
有一次,伽利略信步來到他熟悉的比薩大教堂,他坐在一張長凳上,目光凝視著那雕刻精美的祭壇和拱形的廊柱,驀地,教堂大廳中央的巨燈晃動起來,是修理房屋的工人在那裡安裝吊燈。
這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吊燈像鍾擺一樣晃動,在空中劃出看不見的圓弧。可是,伽利略卻像觸了電一樣,目不轉睛地跟蹤著擺動的吊燈,同時,他用右手按著左腕的脈,計算著吊燈擺動一次脈搏跳動的次數,以此計算吊燈擺動的時間。
這樣計算的結果,伽利略發現了一個秘密,這就是吊燈擺一次的時間,不管圓弧大小,總是一樣的。一開始,吊燈擺得很厲害,漸漸地,它慢了下來,可是,每擺動一次,脈搏跳動的次數是一樣的。
伽利略的腦子里翻騰開了,他想,書本上明明寫著這樣的結論,擺經過一個短弧要比經過長弧快些,這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說法,誰也沒有懷疑過。難道是自己的眼睛出了毛病,還是怎麼回事。
他像發了狂似的跑回大學宿舍,關起門來重復做這個試驗。他找了不同長度的繩子、鐵鏈,還有不知從哪裡搞到的鐵球、木球。在房頂上,在窗外的樹枝上,著迷地一次又一次重復,用沙漏記下擺動的時間。最後,伽利略不得不大膽地得出這樣的結論:亞里斯多德的結論是錯誤的,決定擺動周期的,是繩子的長度,和它末端的物體重量沒有關系。而且,相同長度的擺繩,振動的周期是一樣的。這,就是伽利略發現的擺的運動規律。
伽利略不用說多麼高興了。可是在當時,有誰會相信一個醫科大學生的科學發現,何況他的結論是否定了大名鼎鼎的亞里斯多德的權威說法。
就在這時,凡山杜的鋪子里越來越不景氣,聽說伽利略並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醫學,而是成天迷戀著不相乾的實驗,於是,嚴厲的父親決定停止伽利略繼續上大學,讓他回家去當一個店員。
伽利略灰心極了,他離開了比薩大學回到佛羅倫薩。但是他選擇的道路卻是不可動搖的。
堅信科學
佛羅倫薩一條不太熱鬧的街道,有一個門面不大、生意清淡的鋪子,這就是凡山杜開的毛織品商店。每天,當匆匆過往的行人經過這里時,總是可以看見紅頭發的伽利略獃獃地坐在櫃台前出神,或者旁若無人的在那裡擺弄著一些莫名其妙的東西,像秤盤呀,鐵塊呀,盤子呀;而更多的時候,他是埋頭在書本里,他看得那樣專心,就連他的父親大聲叫喚都聽不見。
自從回到家裡,伽利略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意願在父親的鋪子里當一名店員,但是他的心裡一時一刻也沒有忘記數學和物理學。沒有起碼的學習條件,也沒有老師可以求教,他就想方設法找到一些自然科學的書籍,以頑強的毅力刻苦自學。他最喜歡的書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和阿基米德的著作。
《幾何原理》是世界上流傳下來最早的幾何學著作,而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著作,包含了豐富的數學與力學知識,特別是其中的一些物理實驗,對伽利略有很大的吸引力。
談起實驗,伽利略的興趣最濃。還在比薩大學時,他就動手製作了一種
「脈搏計」,這是他根據擺的運動規律設計的,可以用來測量病人的脈搏跳動的情況,很受醫生的歡迎。現在,在父親的鋪子里,談不上實驗的條件,但他仍然用一些日常的器具來做實驗,盡管這樣做免不了又要挨父親的罵,他還是照干不誤。
他從阿基米德檢驗國王皇冠的實驗中受到啟發,一面重復這個實驗,一面想到這種方法的用途。當時歐洲各國的航海事業正在興起,航海業帶動了造船業和機械製造,采礦、冶金的發展,反過來又向科學技術提出許多新的問題。伽利略於是把他的注意力轉向合金的物理和力學性質的研究,不久,他通過測定物體在水中的重量發現,物體投入水中減輕的重量,剛好等於它排開的水的重量。在這個重大發現的基礎上,伽利略發明了一種比重秤,可以很方便地測定各種合金的比重。他還寫了一篇論文,詳細地介紹了比重秤的構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這件事,很快就在佛羅倫薩和其他城市傳開了。
1589年夏天,在佛羅倫薩的店鋪里度過了4年自學生活的伽利略,由於得到宮廷數學家瑪竇·利奇的鼓勵,特別是貴族蓋特保圖侯爵的推薦,他終於獲得了比薩大學數學和科學教授的職位。這時,他只有25歲。
現在,伽利略可以不必為生活發愁了,雖然工資不高,但是他可以在完成日常教學之外,專心從事他嚮往的科學研究。就在這不久,伽利略進行了本文一開頭介紹的自由落體實驗,他在比薩斜塔上扔下的鐵球,不僅雄辯地證明了不同重量的物體由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時速度是相同的,更重要的是,這個大膽的結論推翻了亞里斯多德的權威結論。在那些思想保守、頭腦僵化的人眼裡,這個舉動無異於挖了他們的祖墳,亞里斯多德的信徒們與伽利略開始勢不兩立了。在比薩大學呆了一個學期,伽利略又失去了職位。原因是他得罪了一個大公爵的親戚喬范尼。這個喬范尼是個不學無術的人,他聲稱發明了一台挖泥船,假惺惺地跑來徵求伽利略的意見。當伽利略仔細觀察了挖泥船的模型後,直言不諱地告訴他,設計不合科學原理,根本不能使用。喬范尼碰了一鼻子灰,不但不接受伽利略的意見,反而固執地堅持下水實驗,結果船沉了。事實證明伽利略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但惱怒的喬范尼反而遷怒於伽利略,散布流言蜚語,攻擊他是「陰險的人」。那些早就心懷不滿的亞里斯多德的信徒,乘機對他大肆攻擊,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在這種氣氛中,伽利略無法在比薩大學呆下去了。
伽利略再一次求助於蓋特保圖侯爵。這位珍惜人才的貴族再一次伸出友誼的手,他運用自己的影響,把伽利略推薦給帕多瓦大學,帕多瓦是義大利北部一個學術空氣濃厚的小城,距離美麗的海濱城市威尼斯不遠,屬於威尼斯共和國管轄。1592年,28歲的伽利略被任命為帕多瓦大學的數學、科學和天文學教授。
從此,伽利略迎來了一生中的黃金時代。
㈨ 請問大家誰有沒有 張培剛 張建華主編的《發展經濟學》相關的資料,如PPT課件、課後習題答案等
到《菜鳥酷客幫》下載,哪裡很多課件類的PPT,網路一下就可以了kuke。con
㈩ 小生問下,發展經濟學是誰寫的,小弟等著呢
張培剛,被稱為「哈佛論經濟,東方第一人」。1945年他在哈佛大學完成的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被公認是發展經濟學的開山之作,直到近40年以後才在國內翻譯出版。他被全世界公認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