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航天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是什麼

航天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7 04:23:45

① 航空工業的地位

世界主要國家都將航空工業定義為國家戰略性產業,既是一個國家國防安全的重要基礎,也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國內外的發展經驗綜合體現了航空工業的國家戰略地位。
首先,航空工業是建設獨立自主鞏固國防的重要基礎。
現代局部戰爭的實踐表明,航空武器裝備對戰爭的進程和結局都發揮著關鍵性作用。世界軍事大國把航空武器的發展放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爭奪新世紀軍事斗爭的「制高點」。在美國的國防預算(裝備采購)中,1/3以上的投資是用於飛機項目的。
第二,航空工業是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航空工業是尖端技術發展的引擎。現代航空產品是尖端技術的集成,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必然帶動尖端技術的發展。歷史已經表明,先進航空產品的研製生產有力地促進了冶金、化工、材料、電子和機械加工等領域的技術進步,從而在技術層面上提升了國民經濟
航空技術用途廣泛。航空高技術可以轉移應用於廣闊的非航空領域,從而推動國民經濟的發展。日本曾作過一次500餘項技術擴散案例分析,發現60%的技術源於航空工業。
航空運輸對國民經濟發展的貢獻率日益增大。交通運輸是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發展的基礎。隨著世界經濟和旅遊業的發展,航空運輸在整個運輸結構中的比例在不斷提高。
航空工業是國家重要的出口創匯產業。2000年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出口額達546.79億美元,外貿順差267.34億美元。2000年法國航空航天工業營業額1627億法郎(248億歐元),其中出口佔75%,外貿順差達640億法郎(97.5億歐元)。
航空工業帶來可觀的高技術水平就業機會。2001年歐盟航空航天工業直接從業人員有43.6萬人,而由航空航天工業帶來的歐洲就業人數達到120萬人。 航空工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因此世界各個大國無一不高度重視國內航空工業的發展。各國紛紛在財政預算、政府政策方面向航空工業傾斜,大力支持航空工業的發展。
美國美國政府歷來重視和扶持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2002年,國家成立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該委員會向美國總統和國會提交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未來委員會最終報告》。該報告要求「現在就要採取行動,促使政府、行業、勞工和研究機構的領導人採取行動,確保航空航天工業繼續保持傑出地位」,強調「強大的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必須具備的」。
該報告指出:「航空航天工業是美國經濟領域內一支強大的力量,是在全球市場最有競爭力的部門之一。航空航天工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以上並提供1500萬個以上高質量的就業崗位。航空航天產品提供比其他任何生產部門都高的貿易盈餘。」「航空航天技術是構成美國軍事能力的戰略戰術的骨幹技術,它可提供全球機動、空間通信和情報、抵禦空降威脅、制海和制空權、遠距離精確打擊以及為地面部隊提供保護和戰術機動。」發展航空航天技術「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也是我們國家安全戰略的重點。」歐盟歐盟認為,航空航天工業在確保歐洲的安全和繁榮方面有著關鍵的戰略作用,是提升歐洲民用和國防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基礎,也是歐洲獨立和安全的重要保證。2002年3月,歐洲各國的高層政府官員提出了將歐盟15個成員國的總研究投資從以前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9%增加到3%的計劃。提出這項計劃的出發點主要是為了滿足未來航空運輸安全的發展需求和解決環境問題。2003年,歐洲航空研究咨詢委員會(ACARE)向歐盟遞交了一份「歐盟航空工業研究發展戰略」報告,再次強調歐洲需要進一步加大航空科研投入力度。
俄羅斯2001年10月,俄羅斯政府作出關於「俄羅斯2002年-2010年以及到2015年民用航空技術裝備發展」聯邦專項綱要的決議。綱要提出取消購買外國航空技術產品來更新俄羅斯民航機隊,從而防止約500億美元的可自由兌換外匯流到國外;保住俄羅斯國家安全保障所必須的航空工業的戰略潛力。綱要規定了航空工業發展的主要方向、發展目標及優先項目,強調:「俄羅斯航空工業是國內主要科學技術密集型行業之一,航空工業的運轉保證為本身及相關行業創造大量的工作崗位,並且對保障國防能力具有重大意義。機械製造、設備製造、無線電技術及其他行業的近1500個企業參與航空技術裝備的製造。發展該國的航空工業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巴西70年代,為發展該國航空工業,巴西政府制訂了武器裝備更新計劃,巴西航空工業公司獲得大量飛機訂單。80年代以後,巴西航空工業加強了國際合作,並成為世界生產支線客機、通用航空飛機和初級教練機的主要供應國之一,產品已銷往美、英、法等航空工業發達國家,航空工業已成為巴西較為突出和成功的高技術產業。進入90年代以來,私有化後的巴西航空工業公司致力於研製新型支線飛機。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巴西航空工業公司已經成為全世界第四大民用飛機製造者。 首先,中國政府從戰略高度確立了航空工業在國防、經濟發展中的地位,確立了快速推動航空產業發展的新思路。
第二,政府進一步推動航空工業投資體制和發展體制變革,改變效率低下的政府主導投資方式,引入非公資本進入航空工業,並適當引進國外資金和技術參與中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第三,將大飛機發展戰略列入未來15年的發展專項中。在2013年2月26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基本批准大型飛機的研製項目立項,並組建大型客機股份公司進行運作,由國防科工委的一位副部長牽頭協調運行當中的各種問題。
我們估計政府隨後將通過立法的方式確立大飛機戰略的各項事宜

② 航空,航天技術在我國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

航天工業是國防工業的一個重要部門。它是集機械、電子信息、冶金、化工等工業為一體,與空氣動力、自動控制、物理、化學和天文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綜合工業部門。其特點是技術密集、高度綜合,協作面廣、研製周期長和投資費用大,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作用。航天工業於20世紀20年代隨著火箭技術的發展,首先從探空火箭和導彈武器的生產開始,然後擴展到空間的開發利用,逐步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體系。60~70年代,美國和蘇聯的航天工業占壟斷地位;80年代,中國、日本、歐洲以及印度、巴西等國家的航天工業興起,改變了世界航天工業的格局;20世紀末,有20多個國家建立起了獨立的航天工業體系,其中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巴西、印度、澳大利亞和以色列等國家的航天工業已具備相當規模。全世界航天工業的年度預算約達1000億美元,從業人員超過150萬人,美、俄、法、英等國家的導彈生產佔全世界總數的80%,年銷售額達30億美元,其中美、俄佔70%以上。

③ 1.航天技術在經濟政治軍事社會生活等中的應用(成就) 2.這些成就有何作用

一、航天技術帶動國民經濟的發展

(一)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在發展生產力方面起先導作用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二)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活水平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為人類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還將發揮保護人類、保護地球的重要作用。衛星氣象觀測能獲取全球范圍晝夜連續的氣象資料,為氣象工作者和社會公眾提供氣象和氣候信息,改變了傳統手段觀測的落後狀態,使現代氣象學進入到以全球大氣為研究對象,以氣象衛星為主要觀測工具的新階段。衛星遙感技術應用於地球資源勘測,為大面積普查提供了經濟、有效的新手段。這項技術已廣泛應用於礦產石油資源普查、農作物產量估計與病蟲害預報、土壤與森林資源調查、洪澇災害與森林火災監測、海洋與水利資源調查、地殼活動監視、地質分析與地震預報、環境監測、地圖測繪、城市規劃等。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可以為地面人員、陸上車輛、海面艦船、空中飛行器以及天上衛星和宇宙飛船等目標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連續、實時的高精度定位和測速信息。載人航天、空間站、天體探測與地外資源開發技術又為人類的未來開辟了美好的前景。

航天技術的直接應用,提高了人類生活的質量,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環境。衛星通信技術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電話、電報、傳真、數據傳輸、電視轉播、衛星電視教育、移動通信、數據收集、救援、電子郵政、遠程醫療等上百種服務,使人類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變化。

(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升傳統產業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前沿,其產業化依賴於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有著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航天技術的發展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可以直接或經過二次開發後在傳統產業中進行推廣、應用和移植;航天技術的管理方法、通用軟體、人才和設備優勢也可以為傳統產業借用,極大地促進傳統產業的升級。

二、我國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從1956年至今,我國航天技術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並成功發射了15種類型、近50顆人造地球衛星和3艘試驗飛船。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有12種型號,具有發射低地球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等多種軌道有效載荷的運載能力。截至目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共實施了68次發射;其中對外發射成功22次,將27顆外國製造的衛星送入太空。從1996年10月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26次發射成功。

從「東方紅」衛星上天到「神舟」飛船遨遊太空,空間技術通過空間應用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民用航天在促進經濟增長、推動科技進步和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幾年,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於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諸多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中國現已建立了衛星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普查、衛星導航定位、衛星微重力試驗、空間科學研究等衛星應用系統。

(一)衛星遙感

我國有600多個單位、近萬名科技人員直接從事衛星遙感研究、試驗和開發應用工作,初步形成一支領域廣泛、專業基本配套的衛星遙感應用隊伍。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國家遙感中心等單位利用國內外的資源衛星和氣象衛星數據,使衛星遙感的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國土資源調查與開發、農業資源規劃和估產、森林草原監測和保護、環境災害監測與評估、海洋資源調查與開發等方面的應用迅速發展。

中國返回式遙感衛星拍攝的數萬米地物照片和其它衛星獲得的地物信息,經國家經濟和科研部門處理分析後,從中獲取到許多用其它手段得不到或難以得到的資料,為國家進行國土規劃和宏觀經濟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利用返回式遙感衛星照片,國家有關部門曾組織進行了京津唐、塔里木盆地、黃河三角洲等7個區域的資源和環境調查,各有關單位開展了其它方面的多項專題應用。實踐表明,返回式遙感衛星的照片具有視野寬闊、信息量豐富、直觀性好、清晰度高、能提供宏觀和實用性強的第一手普查資料等特點,具有相當高的實用價值。

中國已建成能接收各類(光電型、雷達型)資源衛星數據的遙感衛星地面站。利用該站發布的數據,各部委和各省市在資源調查、環境監測、國土整治和規劃、土地利用和普查、農作物估產、地質勘探、重大災害評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在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和嫩江、松花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之際,遙感衛星地面站根據衛星獲取的微波遙感資料,對災情最嚴重的地區進行了全天時、全天候的監測,為抗災、救災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於1999年發射的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衛星資源的一個新的數據源。

中國發射了4顆「風雲」1號和2顆「風雲」2號氣象衛星,現已建立了由北京氣象衛星資料處理中心和北京、烏魯木齊、廣州3個氣象衛星資料站組成的具有國內外兼容性的氣象衛星資料接收處理系統。該系統為中國的天氣預報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時雲圖。尤其是氣象衛星系統的業務運行,大大提高了災害性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每年減少經濟損失幾十億元。

(二)衛星通信

過去近20年,我國衛星通信事業蓬勃發展,目前已建成國內衛星公眾通信網,全國共有衛星通信地球站71個。近年來,VSAT通信發展較快,已在郵電、金融、氣象、新聞、交通、石油、水利、電力等幾十個部門建立了120多個專用網,終端約2萬多個。在衛星廣播電視方面,開通了47套電視節目和70多路語音廣播,使我國衛星電視和廣播覆蓋率達90%以上,衛星廣播電視教育使我國3000多萬人利用這所「空中」學校接受了教育和培訓。

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進步,使廣播和電視傳輸的落後狀況得到明顯改觀,促進了通信事業的現代化以及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

(三)衛星導航定位

衛星導航定位在我國的應用迅速發展。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已開始為公共汽車、計程車安裝GPS指揮監控系統。我國有數萬條漁船裝備了GPS接收機。毫無疑問,智能交通是一個大規模的潛在市場。衛星導航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在測繪的各個方面。GPS的應用必將成為21世紀全球經濟增長的熱點之一。

2000年,「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發射成功,並完成雙星組網。我國自主建立了第一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北斗」導航系統。這個系統是全天候、全天時提供衛星導航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是目前世界上繼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第三個實用星基定位導航系統,將對我國經濟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是現今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和組織,也是世界上少數擁有進行空間微重力實驗手段的國家之一。如今,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正迎來一個大跨越發展的春天。21世紀頭10年,又發生了中國航空航天史的兩件大事:在航天方面,,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圓了中國人幾千年的飛天夢。在航空方面,2007年2月,對國計民生的意義不次於「兩彈一星」的大飛機項目正式立項,還有最近倍受國人矚目的「嫦娥一號」、「神七」等等……這些成就必將大大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增大我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的重要性無與倫比,航空航天事業對國家,從軍事國防上講,具有中流砥柱的地位。從國防意義上講,在現代戰爭中,空戰已經占據著主導地位。像軍用飛機、導彈、航母這些衡量著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的重要指標,和國家的航空航天技術水平有著直接的聯系。在歷史上,航空航天技術的每一項突破幾乎都源於軍事目的。比如「兩彈一星」,對於彈和星,應該結合起來看,如果火箭中的衛星換成了核彈頭,就成了洲際核導彈了。為什麼新中國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還要上「兩彈一星」工程?這正是為了擁有中國自己的核武器。同樣,擁有航天火箭的發射能力,是一個國家擁有核威懾能力,遠程核打擊能力的前提條件。現代戰爭,是以海陸空天為一體的,立體復雜信息化戰爭。擁有制空權,制天權是戰爭勝利的關鍵所在。因此,航空航天事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到國家安全和國防力量。

4 航空航天在國防和經濟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與軍事應用聯系緊密,相互促進。 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武器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航空武器裝備包括戰斗機、戰斗轟炸機、強擊機、轟炸機、預警飛機、電子戰飛機、軍用運輸機、軍用無人機、武裝直升機、空中加油類特種飛機和機載武器等。航空武器裝備的作用是對敵空中力量進行空戰,奪取和捍衛制空權;對敵人地面、海面軍事目標進行攻擊;執行偵察、通信和預警指揮任務,空中電子戰任務以及各種戰斗支援和保障任務。航空武器裝備是空軍戰鬥力的物質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其間發生的局部戰爭,初步顯示了空中力量對戰爭的重大影響。朝鮮戰爭是噴氣式戰斗機的第一次大規模作戰使用,空戰和空中打擊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越南戰爭後期,美軍使用包括 B— 52在內的各種作戰飛機對越南北方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了「地毯式」轟炸,給北越方面造成了巨大損失,實現了美國的所謂體面撤退。在 1967年 6月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空軍在三小時內使埃及空軍幾乎全軍覆沒,同時還嚴重打擊了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目標,在短短的 6天內就達成了其預定的戰略目標。英阿馬島戰爭和 1986年美國對利比亞實施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都進一步確立了空中力量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1991 年的海灣戰爭是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標志,空中戰爭的雛形在這次戰爭中第一次、 展現出來。在 42天的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佔了 38天,基本上靠空中作戰就達到了取勝的目的。 8 年後的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然選用了空中打擊方案,歷時 79天的戰爭完全由空中力量進行,使得科索沃戰爭成為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空中戰爭。這次戰爭具有一些新特點,無人駕駛飛機被大規模使用,為提高空中打擊效果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准精確和精確制導武器占據了總投彈量的絕大部分。 「 9. 11」事件後,美國發動了針對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反恐戰爭,依然是藉助空中打擊力量。這次戰爭中,無人駕駛飛機第一次向目標發射了武器,標志著無人航空作戰平台的概念已經進入了實戰階段。 2003年對伊拉克的戰爭,美國還是以隱身戰斗機和遠程巡航導彈轟炸巴格達郊區的軍事和政治目標拉開戰爭的序幕。 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中,隨著戰爭目標朝著政治化方向發展,空中力量對戰爭進程和結局的影響越來越大。未來的戰爭勢必圍繞空中打擊來進行,誰擁有更強大的空軍,誰將在未來戰爭中取得主動權。 衛星偵察具有面積大、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等優點,已成為當今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軍用測地衛星和軍用氣象衛星都可直接應用於軍事。由偵察衛星、軍用通信衛星、軍用導航衛星以及空中預警和指揮飛機構成的系統,是國家現代防務系統的神經中樞。只需在普通炸彈上安裝一個衛星制導裝置,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就能極大地改善常規炸彈的轟炸精度。其他航天器可作為太空武器平台,在未來的制天權爭奪中發揮作用。 2007-12-28 21:47 回復 ☆豬的驕傲☆ 37樓航空航天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對國民經濟的眾多部門產生了重大影響。 航空的發展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空中運輸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快速、方便、安全和舒適的旅行手段,國際航班已經取代了遠洋客輪,成為人們洲際往來的主要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國的聯系和交往。國內航線的航空運輸在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已經可以和鐵路運輸相抗衡,而且加快了發展中國家邊遠地區的開發與發展。通信衛星和大型客機被認為是現代社會的兩個重要支柱。航空在工農業方面的應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如飛機廣泛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探和資源調查,還可用於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監測與保護等。 航天技術與其他科學技術相結合開創了許多新的商業途徑,產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典型的例子是衛星通信,這種方式具有距離遠、容量大、質量好、可靠性高和靈活機動的特點,已經成為現代通信的重要手段。 20世紀 80年代初,通信衛星就承擔了一半多的國際電信業務和幾乎全部的洲際電視傳輸業務。在我國,通信衛星使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得以實現,居住在偏遠地區的人民聽到了廣播,看到了電視。衛星導航技術除軍事用途外,利用其全天候、全球和高精度的優勢,廣泛地用於船舶導航、海洋調查、海上石油鑽探、大地測繪和搜索駕救等民用領域。氣象衛星提供的高精度氣象預報,對預防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有著非常積極 的作用,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其他測地和海洋衛星已成為普查地球和海洋資源的最迅速、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還能協助監視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等。 航空航天技術通過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新工藝以及新的管理方式向國民經濟的其他部門轉移,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十分可觀的間接經濟效益。 航空航天為科學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航空技術為人類提供了從空中觀察自然界的條件。航天揭開了從太空觀測、研究地球和整個宇宙的新時代。通過航天活動獲得的有關地球空間、行星際空間、太陽系和宇宙天體的豐富信息,更新了人類對地球、行星和宇宙的認識,推動了天文學、空間物理學、高能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新的學科分支。空間實驗室的特殊環境,可以被用於開展許多在地球上無法完成的物理、化學、生物、醫學、新材料和新工藝等方面的綜合研究工作。 航空航天產品是附加值很高的高新技術產品。就航空產品而言,美國 F— 16戰斗機 1 kg 質量的價格是 1kg白銀價格的 20倍,相當了 1kg黃金的 25%,遠高於船舶、汽車和計算機的單位價格。如果按美國 B— 2A戰略轟炸機的價格來算,飛機空重 50 oookg,單價 20億美元,折算單位價格為黃金的三倍。 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部分發達國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製造業中,航空航天業對美國的貿易平衡貢獻最大,每年達到 210億美元的貿易順差。美國航空工業是美國國防工業的核心,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航空工業部門。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重視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把航空航天工業確定為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

④ 航天工業的行業地位

航天工業是技術密集、高度綜合、廣泛協作、研製周期長和投資費用大,在國民經濟中具有先導作用的工業部門之一,足以帶動一些新興產業和新興學科的發展。航天工業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軍事和科技水平,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國防實力的重要標志。航天工業是人類向太空發展的新興工業部門,隨著航天技術的發展,航天工業將進入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太空的新階段。

⑤ 積極發展航天技術,擴大航天技術應用對我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航天技術可以帶動經濟發展,航天技術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高技術群,薈萃了當今世界上科學技術的許多最新成果。航天技術的發展帶動了一系列科學技術的進步。

其中包括天文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信息科學以及能源技術、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的研究與發展,同時各種衛星應用技術、空間加工與製造技術、空間生物技術、空間能源技術大大增強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在當代,科學技術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物質文明的進步,而航天工程作為當代高新技術的集大成者,成為各個發達國家爭奪的科技制高點。



(5)航天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相關背景

伴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直接的體現為科技的競爭,對高新技術的投入成為各國制定科技戰略的共識。由於航天工程對國家地位、軍事、科技、經濟和人民生活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世界各種都投入巨資進行對其進行研發。

中國也提出了載人航天和嫦娥登月計劃,積極推動建立國際空間站以及北斗全球定位系統,在2012年中國航天器發射次數首次超過了美國,同時加大了在航天領域技術教育和民用研究機構的投資。

世界各國都在擴大航天產業的規模,加大對航天工程的投入力度。這不僅僅是因為航天技術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實力,更重要的是航天技術對推動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

⑥ 關於航天的資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航天活動呈現蓬勃發展的新態勢。主要航天國家相繼制定或調整航天發展戰略、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航天事業在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動對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影響進一步增強。
中國航天事業始於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過五十年光輝歷程。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獨立自主地發展航天事業,在若乾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一貫主張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種活動,積極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不斷為人類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中國已確立了在本世紀前二十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和更高要求。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將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航天事業更快更好地發展。
自2000年中國政府發表《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又取得長足進展。為增進世人對過去五年及今後一段時期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了解,這里就有關情況作些介紹和說明。
一、發展宗旨與原則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宗旨是:探索外層空間,擴展對地球和宇宙的認識;和平利用外層空間,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造福全人類;滿足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家安全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學素質,維護國家權益,增強綜合國力。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貫徹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指導方針,即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原則是:
——堅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滿足國家需求,體現國家意志。中國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項強國興邦的戰略舉措,作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
——堅持獨立自主、自主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中國航天事業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創新中不斷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基點。根據國情和需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有限目標,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發揮航天科技對國家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與支撐作用。加強戰略籌劃,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以航天科技進步為先導,帶動高技術和產業發展,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和提升。保護空間環境,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
——堅持對外開放,積極開展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國支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與世界各國在空間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過去五年的進展
2001年至2005年,中國航天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研製和試驗基地,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航天科技基礎能力顯著提高;空間技術整體水平明顯提升,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載人航天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空間應用體系初步形成,應用領域進一步拓展,應用效益顯著提高;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間技術
1.人造地球衛星。過去五年,自主研製並發射22顆不同類型的人造地球衛星,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在已初步形成的四個衛星系列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六個衛星系列——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此外,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一批新型高性能衛星有效載荷研製成功。各種應用衛星初步投入業務運行,其中「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氣象衛星已被世界氣象組織列入國際業務氣象衛星系列。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台的各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研製取得階段性成果。微小衛星研製及應用工作取得重要進展。
2.運載火箭。過去五年,自主研製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連續24次發射成功,運載火箭主要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明顯提高。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連續46次發射成功。新一代運載火箭多項關鍵技術取得重要突破,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研製進展順利。
3.航天器發射場。酒泉、西昌、太原三個航天器發射場建設取得新進展,提高了綜合試驗和發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種運載火箭、各類人造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任務。
4.航天測控。航天測控網的整體功能進一步增強和拓寬,多次為各種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無人試驗飛船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軌運行和返回著陸提供測控支持。
5.載人航天。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之後又成功發射三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發射並回收「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首次取得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突破了載人航天基本技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號載人飛船實現「兩人五天」的載人航天飛行,首次進行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活動,在載人航天領域取得又一個重大成就。
6.深空探測。開展了繞月探測工程的預先研究和工程實施,取得重要進展。
空間應用
1.衛星遙感。衛星遙感應用的領域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批應用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基礎設施得到加強,應用系統的技術水平和業務化運行能力明顯提高,初步形成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設和完善了國家遙感中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中國遙感衛星地面站,以及國家有關部門和許多省市的衛星遙感應用及論證機構。光學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建成並投入使用。利用國內外遙感衛星,積累形成覆蓋范圍廣、時間序列長的多波段衛星對地觀測數據資源,提供多種遙感產品和服務。在一些重要領域,衛星遙感應用系統已投入業務化運行,特別是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業、林業、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大調查、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以及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2.衛星通信廣播。衛星通信廣播技術發展迅速,應用日益廣泛,應用產業已初步形成。截至2005年底,中國擁有國際、國內通信廣播地球站80多座,全國共有衛星廣播電視上行站34座,國內幾十個部門和若干大型企業共建立了100多個衛星專用通信網,各類甚小口徑終端站達5萬多個。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廣播技術在「村村通廣播電視」和「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頻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中國作為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員國,已建成覆蓋全球的海事衛星通信網路,跨入了國際移動衛星通信應用領域的先進行列。
3.衛星導航定位。通過「衛星導航應用產業化」等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利用國內外導航定位衛星,在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開發、應用與服務方面取得長足進步。衛星導航定位的應用范圍和行業不斷擴展,全國衛星導航應用市場規模以每兩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長。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和海洋勘測等領域。
空間科學
1.日地空間探測。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協同歐洲空間局的四顆空間探測衛星,首次實現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月球和太陽系探測的預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學實驗和空間天文觀測。利用「神舟」號飛船和返回式衛星,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和微重力科學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進行了農作物空間誘變育種探索和高能空間天文觀測,取得重要成果。
3.空間環境研究。開展了對空間環境監測和預報研究;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初步具備對空間環境試驗性的預報能力。
三、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與主要任務
2006年,中國政府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發展航天事業置於重要地位。根據上述兩個規劃綱要,中國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業發展規劃,明確了未來五年及稍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按照這一發展規劃,國家將啟動並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的優先項目,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和發展航天領域的若干前沿技術,加快航天科技的進步和創新。
發展目標
運載火箭進入空間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顯提高;建立長期穩定運行的衛星對地觀測體系、協調配套的全國衛星遙感應用體系;建立較完善的衛星通信廣播系統,衛星通信廣播產業規模和效益顯著提高;分步建立滿足應用需求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初步形成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產業;初步實現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由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轉變。
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及航天器交會對接;實現繞月探測;空間科學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
主要任務
——研製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最終實現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4噸;全面完成120噸級推力的液氧/煤油發動機和50噸級推力的氫氧發動機的研製工作;提高現有「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可靠性和發射適應性。
——啟動並實施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研製、發射新型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海洋衛星、地球資源衛星、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開展立體測圖衛星等新型遙感衛星關鍵技術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時、多譜段、不同解析度、穩定運行的對地觀測體系,實現對陸地、大氣、海洋的立體觀測和動態監測。
——統籌發展衛星遙感地面系統和業務應用系統;整合並完善現有遙感衛星地面系統,建立和完善國家級的遙感衛星數據中心,建設和完善遙感衛星輻射校正場等定量化應用的支撐設施,初步實現社會公益服務領域的遙感數據共享;建立衛星環境應用機構和衛星減災應用機構,形成若乾重要業務應用系統;在衛星遙感主要應用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
——研製並發射長壽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和電視直播衛星;發展衛星直播、寬頻多媒體、衛星應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廣播等技術。繼續發展和完善衛星通信廣播的普遍服務功能,增加衛星通信領域的增值服務業務。積極推進衛星通信廣播的商業化進程,擴大通信廣播衛星及應用的產業規模。
——完善「北斗」導航試驗衛星系統,啟動並實施「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計劃。發展衛星導航、定位與授時的自主應用技術和產品,建立規范的、與衛星導航定位相關的位置服務支撐系統、大眾化應用系列終端,擴展應用領域和市場。
——研製並發射新技術試驗衛星,加強新技術、新材料、新器件、新設備的空間飛行驗證,提高自主研發水平,提高產品質量與可靠性。
——研製並發射「育種」衛星,推進空間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的結合,擴大空間技術在農業科研領域的應用。
——研製空間望遠鏡、新型返回式科學衛星等衛星;開展空間天文、空間物理、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的基礎研究,取得重要原創性成果;加強對空間環境與空間碎片的監測能力,初步建立空間環境監測預警體系。
——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出艙活動,進行航天器交會對接試驗;開展具有一定應用規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長期在軌自主飛行的空間實驗室的研製,開展載人航天工程的後續工作。
——實現繞月探測,突破月球探測基本技術,研製和發射中國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主要進行月球科學探測和月球資源的探測研究;開展月球探測工程的後期工作。
——提高航天發射場綜合試驗能力和效益,進一步優化航天發射場布局,提高航天發射場設施、設備的可靠性和自動化水平。
——進一步提高航天測控網的技術水平和能力,擴大測控覆蓋率,具備初步滿足深空探測需求的測控能力。
四、發展政策與措施
中國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統籌規劃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三個領域,推動航天科技自主創新,促進航天活動發揮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保證航天活動有序、規范、健康發展,實現既定的發展目標。
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主要政策與措施包括:
——統籌規劃、合理部署各種航天活動。優先安排應用衛星和衛星應用的發展,適度發展載人航天和深空探測,積極支持空間科學探索。
——集中力量實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強基礎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術。集中優勢力量,通過核心技術突破和資源集成,實現航天科技的重點跨越。通過加強航天領域的基礎研究和若干前沿技術的超前研究,提高航天科技的持續創新能力。
——加強空間應用,推進航天產業化進程。加強空間應用技術的開發,推進資源共享,擴大業務應用。以通信衛星和衛星通信、衛星遙感、衛星導航、運載火箭為重點,積極構建衛星製造、發射服務、地面設備製造、運營服務的航天產業鏈。加強空間技術的推廣轉移和二次開發,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
——重視航天科技工業基礎能力建設。加強航天器、運載火箭研製、生產、試驗的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航天科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建設,加強信息化工作、知識產權工作和航天標准化工作。
——推進航天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引導航天科技工業改革調整和轉型升級,加快形成國際一流的大型宇航企業。積極構建以航天科技企業和國家科研機構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航天技術創新體系。
——加強航天活動的科學管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積極創新科學管理的體制機制,強化質量、效益觀念,運用系統工程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加強科學管理,提高系統質量,降低系統風險,提高綜合效益。
——加強政策法規建設。研究制定航天活動管理的法律法規和航天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各項航天活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營造有利於航天事業發展的政策法規環境。
——保障航天活動的經費投入。中國政府將繼續加大航天投入,同時鼓勵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航天投資體系,保持航天事業持續、穩定發展。
——鼓勵社會各界參與航天活動。鼓勵工業企業、科研機構、商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航天政策指導下,發揮各自優勢,積極參與航天活動,參與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衛星經營企業和應用部門優先選用國產衛星和衛星應用產品。
——加強航天人才隊伍建設。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注重在創新實踐中培養人才,特別注重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形成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航天人才隊伍。普及航天知識,宣傳航天文化,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航天事業。
中國政府不斷加強對航天活動的管理和宏觀指導。中國國家航天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負責民用航天管理及國際空間合作的政府機構,履行政府相應的管理職責。
五、國際交流與合作
中國政府認為,外層空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國都享有自由探索、開發和利用外層空間及其天體的平等權利;世界各國開展外空活動,應有助於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應有助於人類的安全、生存與發展,應有助於各國人民友好合作。
國際空間合作應遵循聯合國《關於開展探索和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促進所有國家的福利和利益,並特別要考慮到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的宣言》(《國際空間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則。中國主張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發展的原則基礎上,加強空間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基本政策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的「神舟」三號飛船艙蓋被打開,陽光照在「模擬宇航員」的臉上,擬人載荷試驗取得良好效果,「模擬宇航員」安然無恙。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神舟一號:橫空出世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第一艘不載人的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經過21小時的飛行,在完成預定的科學試驗後,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功著陸,中國人成功實現了天地往返的重大突破!
神舟一號飛船座艙內放置有一個高1.70米左右、身著航天服的男性模擬人。這個模擬人是一個感應器,用於收集返回艙在太空中的溫度、濕度、氧氣等各種試驗數據。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在全國各有關部門和科技人員的大力協同下,航天科技人員僅用7年的時間就攻克了載人航天的三大技術難題,即研製成功了可靠性很高的大推力火箭,掌握了載人飛船的安全返回技術,建造了載人太空飛行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統。
「我們的飛船比美、蘇的晚40年才發射,但飛船技術水平要和他們現在的相當,要體現技術進步,不能照抄,要迎頭趕上。」王永志說。
短短七八年的時間,中國航天人走完了發達國家三四十年所走過的路。
中國第一艘神舟號無人飛船的發射升空,揭開了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發展新的一頁。
神舟二號:全新亮相
神舟二號雖是第二艘無人飛船,但卻是中國第一艘正樣飛船,也可以說是載人飛船的「最完整版本」,各種技術狀態與載人時基本一樣。
飛船在軌飛行7天後返回地面。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美國一家報紙發表評論說,隨著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二號飛船,「中國古老的飛天夢想將不僅僅是傳說,中國航天員離上天的日子更近了。」
神舟三號、四號:百折不撓
神舟三號飛船在產品進場的第4天,出現了飛船穿艙插座信號有一個點不導通的問題。決策者們毅然決定:進度服從質量,推遲發射!
當飛船船艙內3000多個接點個個導通之後,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飛船發射升空。
試驗結果表明: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工作正常,預定試驗目標全部達到,試驗獲得圓滿成功!
9個月後的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在低溫嚴寒條件下發射成功。
前所未有的持續低溫天氣:-28℃,比發射《大綱》規定的最低發射溫度-20℃足足低了8℃!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失事,就是由於一個O形橡膠密封圈因低溫變形失效而導致的!
經過充分的試驗數據論證和氣象會商,專家們優選了一個較好的窗口,並調整了發射程序。低溫嚴寒下,參試人員用149件保暖物品,嚴嚴實實地將火箭關鍵部位包裹起來,同時不斷地吹送熱風,直到臨近發射前15分鍾,才把這些保暖物品撤下來。
2003年1月5日,飛船安全返回並完成所有預定試驗內容,突破了我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
神舟三號、四號在全載人狀態下連續發射成功,預示著中國人「摘星攬月」已為期不遠。
神舟五號:神州圓夢
歷史將銘記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時,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
21個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這一刻,距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發射3年零329天,距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僅11年零25天。
在發射載人飛船之前,前蘇聯進行了5次不載人的飛船升空試驗,美國進行了8次不載人的飛船發射試驗。中國的神舟號飛船在進行了4次飛行試驗後,就成功地把人送上了太空。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發射和著陸,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不過,在神舟五號飛船進場前進行最後一輪地面試驗時卻發現,返回艙坐椅緩沖機構不能完全滿足緩沖發動機的備份的要求。……70天以後,科技人員攻克了這一按正常速度需半年才能解決的問題。
「我們用了10年時間,完成了一個偉大的歷史任務,這是中國航天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為和平利用空間做出的重大貢獻。」 原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傑說。.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⑦ 中國發展航天事業的必要性

集中來說,在中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意義有如下幾個方面:

1.載人航天事業是人類歷史上最為復雜的系統工程之一,它的發展取決於整個科技水平的發展。同時,它也影響這整個現代科學技術領域的發展,同時對於現代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提出了新的發展要求,從而可促進和推動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個國家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可以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體科學技術和高科技產業水平,如系統工程、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系統、推進能力、環控生保技術、通信、遙感以及測試技術等諸多方面。它也能體現這個國家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水平。沒有航天醫學工程的研究與發展,要想把人送進太空並安全、健康而有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美國赫赫有名的"阿波羅"計劃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在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能在極大程度上實現中國科技力量的跨越式發展。

2.發展載人航天是當今各國綜合國力的直接體現。各發達國家都在發展戰略上都將增強綜合國力作為首要目標,其核心就是高科技的發展,而載人航天技術就是其主要內容之一。一個國家如果能將自己的宇航員送入太空,不僅僅是國力的體現,而且也將在很大程度上增前民眾的自豪感,提高民族精神,增強凝聚力。特別是現在的「神州飛船」計劃一旦獲得成功,將如同60年代的「兩彈一星」工程一樣,引起全世界的注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

3.毫無疑問,在地球資源日漸枯竭的未來,對太空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就日漸重要。而載人航天技術顯然在其中佔有重要地位。現在已知浩瀚的太空是擁有豐富資源的巨大寶庫,載人航天事業就是通向這個寶庫的橋梁。「太空工廠」可以幾乎像是在變魔術一般,在微重力、真空和無對流的條件下,製造出地球上難以形成的合金材料和其它的相關產品,可以想像如果說前三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那麼這次由太空技術引發的「新工業革命」最終將改變整個人類社會的現有模式,「Made In Space」的字樣將充滿整個市場的各個角落。中國要想在未來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離不開開發太空資源的基礎——載人航天技術。

除了以上幾點,載人航天事業的從分發展將標志著人類的發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的開始。以往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能見到的鏡頭,將一步步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實現。人類轉移到其他星球上居住和生活將不再是幻想,完全可以開發出更加美好的生活空間,來解決現在生活空間越來越擁擠的現狀,特別對於中國。到了那個時候,人類又將面臨著更多新的考驗和抉擇。

航天事業是一項具有國際競爭性的事業。航天技術的發展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科技水平。作為最先發展起來的航天大國,美國、前蘇聯/俄羅斯對航天技術的壟斷和封鎖,眾所周知。我國航天事業是在西方封鎖、前蘇聯不肯給予支援的情況下艱難起步的。從一開始,我國就堅定了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展航天事業的決心。正是在這一正確原則的指導下,經過幾代航天人的艱苦奮斗,我國才從最初擁有自己研製的液態火箭開始,逐步擁有了自己的衛星,直到今天成功發射自己研究設計的載人飛船。如果沒有自發研製並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技術實力和經驗,也許今天我們就沒有自己設計的「神舟」飛船。

只有自強,才能合作。和平開發太空是大勢所趨,中國也參加了一些國際合作,例如與歐盟合作開發衛星導航系統。但是航天事業中的國際合作多數是強強合作,合作各方都具有相當的實力。例如,俄羅斯可能計劃與美國合作開發「和平-2號」軌道站和空天飛機;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空局11個成員國正在聯合執行阿爾法號永久性國際空間站計劃等。這些國家和組織都具有相當的科技實力。如果我國沒有自己的實力,沒有具有自己產權和特色的技術和優勢,國際合作又從何談起?

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並不妨礙我國借鑒其他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並與其合作;相反,它為我國借鑒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和發展國際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能夠自主研製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載人航天器,充分體現了我國自身的航天技術實力,從而才能在真正意義上稱為「躋身於世界航天大國之列」。也許這才是令美國、俄羅斯、日本、德國等國特別關注並關心中國是否尋求國際合作的真正原因。因此,我國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之路,是航天事業自身的特點所決定,更是我國航天事業自立、自強的正確之路。只有自立,才能自強;只有自強,才能合作。

航天事業是一項關系全局的產業。航天技術的開發和突破不僅對於航天事業本身的發展非常關鍵,而且對於帶動其他相關學科和產業的發展也至關重要。載人航天工程實施10年來,我國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高了我國航天科技及相關學科的水平,特別是信息、材料、能源等21世紀新興學科領域的整體水平,不僅為航天工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情況下滿足國民經濟建設對空間技術及其產業化的廣泛需求提供了堅實的後盾。這些基礎和後盾的堅實就在於我們堅持了獨立自主。

⑧ 載人航天.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都有什麼重要意義

(1)它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美蘇的核壟斷,擺脫了落後挨打的被動地位。(2)2003年,載人航天飛船的發射使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成為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發展的強大動力,將為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⑨ 航天有什麼用,有什麼價值

其一,載人航天是國家總體戰略的一部分。從國家戰略地位的角度來看,有人在太空和沒有人在太空是大不一樣的,就像有沒有「兩彈一星」大不相同一樣。如果說當年搞「兩彈一星」是為了打破國際核訛詐和軍事封鎖,保衛新生的共和國成果,那麼今天搞載人航天,則是為了全面提升和帶動航天工業及相關科學領域,使中國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在科技全球化的競爭中發展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現代化建設,造福於全人類。

其二,載人航天可以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載人航天象徵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面對21世紀,中國只有搞載人航天,才能保持航天發展的勢頭,提高國際地位,同時激發民族自豪感和增強民族凝聚力。因為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航天領域一座新的高峰,代表了當今世界最高的科學技術水平,是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我們有了衛星、火箭,搞載人航天,建立自己的空間站。沒有這些東西,中國在國際上就沒地位,就受人欺負。中國要保持大國的地位,在世界航天領域就必須要有一席之地,否則美國等西方國家就要對你實行制約。航天部某局局長張宏顯說,1986年去法國參加一個國際空間會議,蘇聯、美國和法國的航天專家被邀請在會上作報告,會後無論走到哪裡,總是被人團團圍住,問這問那。而到會的中國專家卻被冷落一旁,沒有一個人理睬我們。那種滋味是非常難受的。我們這么一個科技大國、科技古國,在國際上受到如此冷遇,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感到這是一件很羞恥的事情!如果中國人上天了,肯定就不是這樣了。

其三,載人航天可以促進和帶動國家高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搞載人航天,必將突破許多新技術,這些新技術又可以帶動很多新的學科、新的工業、新的材料、新的工藝。比如國家在「863計劃」中設定了七個研究領域,而航天技術就覆蓋了全部領域。另外,載人航天利用太空來作實驗。比如,人在失重情況下是一種什麼狀態?生物種子經過太空培養後是什麼情況?只有把人和種子送到太空進行試驗,才會得到科學數據。航天專家范劍鋒也說,載人航天一搞起來,就能帶動別的技術。例如,飛船返回進入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產生的高溫是攝氏一千八百至兩千度,那麼你用什麼材料才能耐得住這樣的高溫呢?就得研究。這一研究,材料技術就前進了。再有,飛船的飛行高度,我們設計的軌道只有三百多公里,太低,燃料消耗太大。如果軌道能再高一百多公里,燃料的消耗量就會減少三十倍。要是我們掌握了這些技術,就能促進通信技術、材料技術、電磁技術的提高和發展。現在飛船利用的是太陽的能量,還不是燃料電磁。將來還要搞燃料電磁,一搞這個,就可以促進燃料科學的研究,帶動民用燃料技術的發展。現在民用燃料存在很多問題。

其四,載人航天有極大的軍事價值。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世界強國空軍的「太空戰」大演習,已經展示出空天一體作戰的雛形,標志著大規模的海、陸、空、天四維立體戰爭時代的到來。即是說,當國家利益伴隨著人類進取的腳步,沿著由陸而海、由海而空、由空而天的軌跡不斷拓展時,空天戰場必將成為未來戰爭的主戰場。所以在空天領域中國不能缺席,也不該缺席。未來戰爭很可能就是打太空戰,太空早就成了蘇美在軍事上爭奪的重要地盤。航天部科技司司長張成玉說,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搞載人航天,對今後的空間對抗有很大的軍事價值。空間站對今後的空間大戰是絕對有意義的。飛船可作為空間大戰要走的第一步,它的技術絕對可以帶動其他技術。它可以作為通信中繼站,可以建立反衛星裝置,可建立反擊體系,既能進攻,也可防守。載人飛船搞成後,將來一擴大,就是空間站了。要是將來有一天世界空間戰爆發了,戰場擺在了天上,要在天上打仗了,一旦對方向我們發起攻擊時,我們就可以在天上攔截對方的導彈。但如果你沒有像飛船或者空間站之類的玩意兒,就只有等著挨打。因為對方打來的是什麼導彈你都不知道,只有等導彈實實在在地掉在了你的頭上,你才清楚。現在都說人類是一家,但人類是一家嗎?現在是一家嗎?美國和伊拉克是一家嗎?布希和拉登是一家嗎?

其五,載人航天能促進中國火箭技術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的「長征號」火箭已經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具備了發射飛船或小型太空梭的能力。如果不搞載人航天,中國的火箭下一步就很難再有大的發展。中國「長征號」火箭在國際商業市場上經過了近二十年的摸爬滾打,已經發射了近二十顆國際商業衛星,但中國的火箭總不能老是只發射衛星。張成玉說,就像一個人開始時做豆腐,總不能一輩子都做豆腐,總得往前發展呀!所以從中國火箭發展的角度看,只有走載人航天這條路,才能躍上一個新的台階。何況中國是火箭和嫦娥的故鄉,自然不能在太空缺席。

其六,載人航天可以帶動和培養一大批高科技人才。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航天隊伍人才大量流失,以致青黃不接,出現人才斷層現象,已是不爭的事實。一位航天專家在80年代末做過一個統計:中國科技人員平均年齡四十歲,年齡最大的逾九十歲!這種年齡結構對一個要搞現代化的國家來說,肯定是太老化了!但年輕的又太年輕;中年科技人員因「*」原因,又出現了斷層。中國如果再不搞載人航天這樣的大工程,60年代參加工作的一大批技術骨幹很快就要退出工作崗位,航天隊伍狀況將繼續下滑,其結果必將是人才大斷裂!劉紀原說,中國航天界現在人才斷層很厲害。現在吸引不住人才,一般都認為是待遇低,其實更深層的原因,是事業自身的吸引力不夠,年輕人看不到吸引他們的事業和前途。年輕人大多數看得遠。在他們生命力最旺盛的十年、二十年中能幹些什麼?怎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他們一定要考慮的問題。如果我們的決策缺乏長遠的眼光,決策出來的東西吸引不了他們,沒有像樣的工程讓他們搞,就無法帶動、培養年輕人才,也難以留住人才。一旦真的出現人才斷檔、技術斷檔、經驗斷檔、管理斷檔,甚至文化斷檔,那中國航天必然後繼無人,已經取得的成績根本無法「保值增值」。別說追趕世界先進水平,就連現有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

⑩ 我國發展航天事業的意義是什麼

1、首先,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助力。

冷戰結束已經有近30年的時間,中國已經成為亞洲最重要的增長極,亞洲的地緣經濟格局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了繼續推進地區一體化、夯實地區安全的基礎,中國領導人提出了「一帶一路」方案,積極支持地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工程,在更大范圍、更大產業規模上深化雙邊互利合作,繼續提升亞洲國家在全球事務中的話語權,發出亞洲國家在發展經濟、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的獨特聲音。

2、其次,促進產業優化。

在當前這個全球經濟日益依賴於信息和信息處理的時代,隨著各國的經濟從以工業化為主導向以信息為主導的轉變,信息的快速獲取、集成、傳輸成為財富生成的源泉。

經濟信息化、社會信息化已日益明顯,以通信衛星為主幹的航天通信系統作為人類獲取傳輸信息的重要手段,可實現全球高頻段、高速率、小延遲、大容量、寬段、低成本的無縫隙通信,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發展對信息獲取和傳輸的需求,得到了廣泛的青睞。

3、再次,對於國防安全有重大意義。

人類社會早就進入太空時代。隨著軍用航天器的迅速發展,各種軍用衛星、載人航天器、彈道導彈與反彈道導彈等空間新式武器形成了一體化的太空戰場軍事系統。

並將在聯合戰役中發揮重要作用。如各種偵察衛星(包括成像、電子、導彈預警、海洋監視衛星等)可用來偵察監視陸戰場、海戰場、空戰場的情況變化,起著探測、跟蹤、定位、識別敵方各種目標和軍事行動以及預警作用。

(10)航天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政府在開展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中,採取以下基本政策:

1、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根據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統籌考慮合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開展積極、務實的國際合作。

2、支持聯合國系統內開展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各項活動;支持政府間或非政府間空間組織為促進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和空間科學的發展所開展的各項活動。

3、重視亞太地區的區域性空間合作,支持世界其他區域性空間合作。

4、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空間合作,重視與發達國家的空間合作。

5、鼓勵和支持國內科研機構、工業企業、高等院校和社會團體,在國家有關政策和法規的指導下,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國際空間交流與合作。

閱讀全文

與航天在國民經濟中重要地位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事業單位換算是什麼意思 瀏覽:248
舒茶哪個區的美女 瀏覽:357
詠嘆調你可知道什麼叫愛情 瀏覽:550
半途婚姻適合做什麼 瀏覽:606
食神重疊婚姻如何 瀏覽:84
什麼是白月光的故事 瀏覽:331
美女什麼味道 瀏覽:993
95豬雙魚男的事業需要注意什麼 瀏覽:908
什麼煙健康適合長期口糧 瀏覽:327
怎麼區分同事間的關心和愛情 瀏覽:620
82年男狗和84女年鼠相配婚姻如何 瀏覽:207
夭生一對幸福家指什麼肖 瀏覽:194
搜集民間故事是什麼意思 瀏覽:616
退出婚姻怎麼寫為什麼老公叫我寫 瀏覽:838
火山講故事怎麼賺錢 瀏覽:259
父母愛情姑姑鎖門是多少集 瀏覽:9
什麼叫事業改為企業 瀏覽:107
什麼是實體經濟推廣 瀏覽:390
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怎麼發展 瀏覽:310
如何看事業編制改革 瀏覽: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