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梧州市蒼梧縣梨埠鎮
梨埠鎮
梨埠鎮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蒼梧縣東北部,距縣城龍圩鎮55公里,離梧州市42公里,是蒼梧縣有名的「竹子之鄉」。梨埠鎮主要經濟作物有花生、木薯、紅薯等。梨埠鎮國內生產總值9100萬元,農業總產值9078.9萬元,工業總產值4914.16萬元,財政收入2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77元。
B. 廣西適合發展哪些經濟作物
廣西適合發展的經濟作物包括:
橄欖、烏欖、三角欖、扁桃、人面子、荔枝、龍眼、楊桃、木菠蘿、芒果、板栗
花生、油菜、油菜、茶油、油葵、芝麻
雙季玉藕、生薑、香糯淮山、慈菇、柳城香芋、節瓜、大肉芥(gai)菜、紫長茄、甜竹筍、韭黃、黃花菜、頭菜燈光
等等等等
C. 廣西梧州藤縣和平是一個怎樣的地方
和平鎮位於藤縣西北部,東、南面與濛江鎮相鄰,西與平南縣丹竹鎮交界,北連太平鎮。1957年前屬第九區(曾稱蒙江區)管轄。1958年成立和平鄉,又名和平公社。1963年改稱和平區,1968年復稱為和平公社,1984年改稱和平鄉,1990年10月又撤鄉設鎮沿至現今,因鎮駐地得名。 鎮政府駐地離藤縣縣城 55公里,至梧州市 85 公里,距南寧市360公里,水陸交通便利。 人口面積 全鎮現有17個村委會和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682個村(居)民小組,總人口75223人, 轄區總面積172.9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4,141畝,其中水田32,208畝。 自然環境 和平鎮地屬丘陵,和平、石橋兩個小盆地,土地比較平坦,土質肥沃。地處亞熱帶,氣候溫和,雨量充足。發源於蒙山縣的屯江(濛江)從太平鎮安福村入境,流經新良、木依、石橋、屯江、志成、新平、平竹、欖莫、都坡等十一個村街,然後流入濛江鎮,境內流程25公里。較高的山北有皇帝殿,海拔414.4米;西有雞籠崖,海拔438.9米。 水利設施 較大的水利工程有和平電站,有發電機6台,電站裝機容量6750千瓦,每小時發電7000瓦。還有1970年興建的羅意灘「七一」泵站,兩站有效灌溉面積11000畝,座洞水庫蓄水量為315萬立方米,可灌溉屯江、座洞、志成、新平、陳塘、龍塘、雙垌等七個村的農田6000多畝。境內另有星羅棋布的山塘水庫43座,田頭水井1760口。 經濟情況 農業 農業是全鎮的主要經濟來源。90 年代中後期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打破了傳統的種植模式,優化種植結構,採用「立體種植技術」,實施「萬畝億元工程」,使全鎮農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主要經濟作物有水稻,種植面積廣,產量高,質量好。2006年,全鎮水稻種植面積為41600畝(兩造),總產量達2080 噸,優質稻種植比例達80%以上。還有特色農產品香芋、粉葛、肉姜、西瓜。香芋個大皮薄,肉質細膩,營養豐富,甘香醇美;粉葛肉粘稠細膩,清香爽口,營養健身;肉姜色澤鮮亮、肉質細嫩、辛辣彌香、爽脆可口;無籽西瓜外型美觀,汁多渣少,爽脆蜜味。這四大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形成了和平的品牌。另外,屯江魚苗、雞咀坡養鱉、雙垌楊桃、平溪蘿卜、練村冬瓜、官羅蜜柑等,也各有特色,深受廣大顧客商家的喜愛。 畜牧業 以養殖豬、牛、家禽為主。和平鎮千家萬戶飼養的咀黃、毛黃、腳黃的三黃雞,體形美觀,體重適中,肉質香甜可口,是和平一大名產,是兩廣和港澳餐桌席上佳餚,是藤縣活雞出口的主要基地。和平鎮的養豬業,品種優良,防疫保障,飼養得法,肥瘦得當,豬源充足,客戶歡迎。鎮食品站、畜牧站、個體收購戶外運廣東等地的活豬,每年都有三四萬頭。近年來,由於政府大力宣傳推廣科學飼養方法,扶植專業養殖戶,畜牧業迅速發展。2006年生豬存欄 7.8萬頭,牛存欄 0.3萬頭,家禽存欄 28.4萬羽,水產品年產量2175噸。 林業 主要以松樹、杉樹為主,至2006年年末,全鎮有林山地 9316.8 公頃,林木蓄積量11.7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 61.8% ,年產松脂可達130 萬斤;竹子主要種植篙竹,每年產竹10萬根。龍眼、荔枝種植面積2.8萬多畝,每年盛產龍眼、荔枝 160萬斤。 鄉鎮企業 70年代以前,鄉鎮企業主要是林場、紅磚廠、罐頭食品廠等社隊企業。1991年以來,隨著建築、養殖、交通運輸業的興起,成立了農牧公司、飼料廠、建築公司、加油站等集體企業,引進外資改建紅磚廠,開發重晶石礦。同時,大力發展個體經濟、私營等非公有企業,積極引導農民從事第三產業,商品流通隊伍不斷壯大。 現已形成了以實用油、豆奶、水酒等為主要產品的農副食品製造業;以粉葛、姜干、桂圓肉(干)、白菜乾為主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重晶石為主的礦山開采業;以紅磚生產為主的建材工業;以販運香芋、西瓜、粉葛、生薑、生豬等大宗農副產品和建材、百貨、雜貨、五金、布匹、成衣為主的商品流通企業。全鎮現有大型沙磚廠一間,紅磚廠一間,竹業製造廠一間,電子廠一間,石場四個,商業、飲食、服務、加工業等方興未艾。 交通 和平鎮有省道、縣道、鄉道縱橫交錯,陸路水路交通繁榮。容(縣)太(平)三級油路橫貫境內北部,蒙(蒙江鎮)大(和平鎮志成大平嶺)公路從全鎮中心地帶穿過。90年代以來,全鎮大力發展交通事業,至今共投入資金125萬元,投入6.6萬工日修路。全鎮修築四級公路3條共21.5公里,等外公路5條共26.5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汽車。水路交通主要是溝通屯江兩岸的橫水渡船。全鎮現有渡口九處共16條船。義渡有練村、都坡、廣村、五屯共四隻船。竹村還建有聯營渡口碼頭,可載中拖以下機動車過江。 郵電通訊 1992年起建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在和平街開始有有線電視,累計投入資金70多萬元,覆蓋率達到80%,普及率達60%以上。至1999年末,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有電視主幹線路共65.5公里,放大器161隻,發展有線電視2000多台(戶)。1993年,開始通程式控制電話、無線電尋呼。1994年有行動電話通訊。至1999年,全鎮實現村村通程式控制電話。至 2006 年,移動通訊網已覆蓋全鎮;全鎮固定電話用戶有7054 戶;電信寬頻用戶也已達到158 戶;全鎮的大多數村,已經開通寬頻上網業務。 科教文衛 教育 解放前,全鎮只有一所中心小學——和平中心小學,下轄和平、新平、陳塘、龍塘、雙垌、新塘、都坡、欖莫、平竹等小學。各村小學一般都設在破廟或私宅里。 1969年秋,各村小學均辦成完全小學。全鎮辦3所中心小學,即和平中心小學、石橋中心小學、新塘中心小學。1958年,辦起第一所中學——和平農中。1960年秋,又辦起和平初中,1969年將和平農中改辦為和平高中,1979年又改為和平公社初中。1981年增辦和平聯中,石橋聯中和新塘聯中。 為了更有利於「普九」和人才的培養,1997年和1998年分別撤消了和平三中和和平四中,只開設2所初中,即和平一中和和平二中。全鎮現有全日制普通初級中學2所,小學18所,成人中心校1所,在校初中生 4000多人,小學適齡在校生140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中小學教職工824人,具有本科學歷 58 人,大專學歷275 人,中師以上學歷475 人。通過多渠道籌措資金,建起中小學教學樓43棟,宿舍樓7棟,共5萬多平方米,全鎮52個教學點。1979年掃盲工作通過梧州地區驗收1986年實現了普及初等教育。1998年4月我鎮普九已通過自治區驗收,1999年12月,我鎮「普九」再次通過自治區驗收。 衛生 解放前,群眾求醫多為民間醫生。1958年成立和平衛生院,當時有職工12 人,資產約3000 元。目前,和平鎮衛生院下屬有石橋分院、街門診分部,在編職工28 人,其中醫生 17 人,護士6 人,技師 1 人,葯劑師1 人,工人3人。設有內、外、婦、兒科門診及留醫部,醫技部(包括化驗室,B超室,心電圖室,X光室),防保科注射室,中西葯庫及葯店等醫療、預護、婦幼保健科室。 全鎮18個村街均開設有衛生所,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衛生保健網,兒童「五苗」接種率達90%以上。自開展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以來,我鎮參保農民人數連年遞增,2005 年,參保人數為 42308 人,佔全鎮農村人口的 60 %,至2006年,我鎮參加農村醫療合作保險的農民達到了51752人,佔全鎮農村人口的82%。 文體 傳統民間藝術舞獅、採茶、山歌、牛歌戲、木偶戲等異常活躍,擁有民間業余劇隊5個以上。全鎮設有文化站1個,廣播站1個,各村設有文化室,鎮、村開設有籃球場、撞球室、乒乓球台等各種文體活動場所。逢春節、元旦、國慶等喜慶節日,都會舉辦籃球賽、乒乓球賽、撞球賽、文藝晚會等活動,極大地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業餘生活。 風土 有都坡文筆塔一座,座落在都坡村練村自然村。此塔形似寫字的毛筆,故稱文筆塔,是全縣唯一保護完好的塔文物,該塔建於公元1783年(清代),塔高6米,為3層青磚木結構的尖頂寶塔是和平鎮的一大景觀,有「文遠宏開創偉業,筆花大放育英才」之感。塔第一層門匾書「文遠宏開」,第二層門匾書「文昌閣」,第三層門匾書「魁星樓」,均配對聯。塔內雕梁畫棟,繪以壁畫,每層飛角重檐,雅觀別致。塔矗立屯江河畔,瞻賞別有情懷。 和平人傑地靈,物阜民豐,歡迎廣大朋友前來觀光旅遊、投資洽談業務!
D. 廣西有什麼土特產
1、欽州海鴨蛋
欽州海鴨蛋,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欽州海鴨蛋比中國內陸鴨蛋大,蛋黃也較大,其蛋殼堅厚,有綠、白兩種顏色,蛋清濃稠,蛋黃色澤深,無腥味,煮時有天然香味。
2、金田淮山
金田淮山,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桂平市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金田淮山種植歷史悠久,獨特的優良品質,使金田淮山成為廣西地理標志產品,金田淮山以潔白、味道香甜、粉質高、外觀圓長直條而聞名。
3、永福羅漢果
永福羅漢果,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羅漢果發源於永福縣龍江鄉,享有「東方神果」之美譽。1995年,永福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羅漢果之鄉」。
4、博白桂圓肉
博白桂圓肉,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博白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博白縣是桂圓肉主要產地,有「中國桂圓之鄉」的美稱。博白桂圓肉色澤黃亮、肉厚、糖分較多,泡開果肉呈梅花形,湯色微黃透澈,氣味芳香、清甜可口。
5、荔浦芋
荔浦芋,廣西壯族自治區荔浦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荔浦芋其形如橄欖,外皮粗糙,剖而觀之內呈檳榔紋,故又名檳榔芋。2005年12月28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荔浦芋」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E. 廣西什麼農作物多大概分布在什麼地方
糧食,甘蔗,油菜,木薯。
廣西糧食種植面積2802.1千公頃;甘蔗種植面積886.40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243.39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439.67千公頃;木薯種植面積182.26千公頃;果園面積1263.63千公頃;桑園面積189.45千公頃。
廣西農作物主要分布於台地及平原。
1、 台地(海拔在 200 米以下)
主要分布於桂南、 桂中、 桂西南、 桂東南一帶。 該類土地一般地面平坦、 起伏和緩、 土層深厚、 光照充足, 是廣西旱作農業、 經濟作物、 果木林的主要種植區。 但由於其地勢相對平原較高, 往往存在水源缺乏的問題。
2、 平原
廣西平原面積為 553. 8 萬公頃, 佔全區土地總面積的 23. 4%。 主要有沿海、 沿江的河流沖積平原及岩溶區的溶蝕平原、 中低山區的山前沖積平原等, 主要分布於桂南沿海、 桂東南、 桂中及左江河谷。 平原地勢平坦、 土層深厚、 自然肥力高、 水源充足、 光照條件好。
(5)廣西梧州經濟作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第二產業
2018年,廣西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4.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7%。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5.8%,股份制企業增長5.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8%,其他經濟類型企業下降1.9%。分門類看,采礦業下降14.0%,製造業增長4.3%,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3%。
2018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製品業增長19.6%,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8.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21.7%,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2.7%,汽車製造業下降6.8%,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14.6%,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增長5.2%,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6.9%。
2018年,廣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00.1億元,分經濟類型看,國有控股企業利潤407.6億元;股份制企業773.5億元;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268.6億元。分門類看,采礦業利潤49.9億;製造業965.2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85.1億元。
2018年,廣西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671.72億元。其中國有控股企業2053.09億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西
F. 廣西主要農作物有哪些
4、憑祥市轄區: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甘蔗、花生等。
5、來賓市轄區: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甘蔗、大豆、麻類等。
6、賀州市轄區:主要農作物包括水稻、煙草、油茶、蜜棗、玉米、麻類、花生、紅瓜子、木薯、大豆等。
G. 廣西梧州適合種植什麼植物
種植一些南亞熱帶經濟樹木,最好是廣西的鄉土樹種,如蝴蝶果(油料珍貴樹木),肥牛木(極有開發價值的木本飼料),鐵力木,沉香木,降香黃檀,印度黃檀,金絲楠木,桃花心木(需要小環境以防止周期性寒害),鳳凰木(行道樹);
適合梧州地區種植的草本植物的如:鐵皮石斛,虎頭蘭等。
H. 廣西的土特產有哪些
廣西特產
廣西被稱為「土特產倉庫」,有食、用價值的土產達一千二百多種。其中經濟價值較大的有八角、茴油、桂皮、桂油、沙田柚、菠蘿、香蕉、柑橙、龍眼、荔枝、羅漢果、白果、松脂、栲膠、紫膠、烤煙、茶油、桐油、毛竹、篙竹、蘭麻、茶葉、蠶繭、雲木耳、香菇以及捕撈養殖方面的珍珠、蛤蚧、果子狸、山瑞、蛇類。此外,中草葯也很多,如田七、茯苓、金銀花、千斤拔、雞血藤、苦草等。
廣西經濟作物主要有甘蔗、花生、黃紅麻、烤煙、木薯、羅漢果、田七以及柑橙、荔枝、菠蘿、香蕉、龍眼、沙田抽等。甘蔗是廣西僅次於糧食的第二大作物,是全國主要的產糖省區之一。花生是廣西的主要油料作。廣西的水果有七百多個品種,以柑橙、荔枝、菠蘿、香蕉、龍眼,沙田柚種植較多,沙田袖是袖類中的優良品種,產量居全國第一位。香蕉、菠蘿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荔枝、龍眼居全國第三位。一些經濟作物產品及其製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一定的聲譽,如沙田抽、羅漢果暢銷於港澳、歐美等地,菠蘿、荔枝、柑桔等水果。
I. 蒼梧縣的經濟概述
2008年
2008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73億元,同比增長14.1%;財政收入3.41億元,同比增長24.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24億元,同比增長23.4%;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21.6億元,同比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71億元,同比增長23.88%;實際利用境外資金2350萬美元, 同比增長51.5%;引進市外境內資金19.96億元, 同比增長38%;外貿出口總額3626萬美元,完成年任務的100.5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4元,同比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3573元,同比增長16.53%。2008年,該縣通過加快工業項目建設,加大工業技改力度,積極扶持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發展,認真做好新投產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和指導工作,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優化資源配置,全縣工業出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6.8億元,同比增長12.2%,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52億元,同比增長20.7%;實現工業增加值29.23億元,同比增長13.6%。「九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1.1%,財政收入年平均增長17.2%。2010年縣內生產總值達到98.23億元,財政收入12.35億元。2012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5億元,同比增長1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46.8億元,同比增長42.2%;財政收入達到8.94億元,同比增長40.67%;全部工業增加值達到76.39億元,同比增長25.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031元,同比增長12.6%;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14元,同比增長25.3%。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工業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五項主要經濟指標增幅均居梧州市各縣(市)首位。經濟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2012年
2012年,蒼梧縣共組織財政收入11.8億多元,同比增長32.01%,連續五年保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為夯實財政收入的基礎,該縣加大對各園區建設力度,及時審核和撥付資金。同時,該縣制定一系列招商引資服務和激勵機制,吸引外商投資,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對列入重點納稅企業和商貿企業實行跟蹤服務,重點扶持,及時解決其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並積極爭取上級財政企業包括貸款貼息,技術改造、節能減排、淘汰落後產能工作等專項資金,支持企業擴大生產經營以及中小企業發展,上級財政部門共下達財政企業專項資金1200萬元。
2013年
2013年,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8.68億元,同比增長16.8%,增速排全市第1位;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70.06億元,同比增長28.3%;財政收入14.32億元,同比增長21.3%,增速排全市第3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9.83億元,同比增長25.60%,增速排全市第2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9元,同比增長9.6%;農民人均現金收入7582元,同比增長13.7%。 1956年,一些農業合作社辦有山莊。1958年受「大躍進」運動的影響,人民公社靠平調大隊、生產隊的勞動力、財物辦起了農場、林場、果場。1962年國民經濟調整,糾正農村「一平二調」的錯誤,這些企業基本解體。1970年以後,中央、自治區、縣各級對社隊企業逐漸重視,社隊企業又得以重新恢復發展。
林場
1970年後,社隊辦林場重新恢復發展,1972年,有梨埠、倒水、長發、旺甫公社辦林場7個,面積6900畝;隊辦林場73個,面積4621畝。1975年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縣革命委員會提出「公社、大隊辦林場,生產隊辦山莊,全縣實現杉木基地100萬畝」的口號,大搞開山造田造林,社隊林場發展很快。至1977年,全縣有社辦林場8個,專職管理人員246人,面積16.94萬畝,其中杉木面積7萬畝;大隊辦林場176個,管理人員1827人,面積18.4萬畝;生產隊辦山莊1777個,面積13.12萬畝。林場以林木為主,兼種水稻、水果等作物。由於發展過於迅速,林場的管理、技術跟不上,種下的幼林成活率低。1979年後,縣林業局在技術方面加以指導,提高撫育質量,但因林場面積大,人員少,仍有部分無法撫育。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隊林場尚未搞承包,效益較差,一些人員回家務農。因此,很多社隊林場無人管理。至1986年,全縣鄉辦林場7個,人員89人,面積42450畝;村辦林場31個,人員219人,面積64510畝;隊辦山莊全部解體。1988年以後,木材價格上升,一些林場恢復經營。至1990年,全縣鄉(鎮)村林場54個(其中鄉鎮辦5個),人員427人,面積120150畝,年產各種木材約5000立方米,松脂約500噸,總收入279.68萬元,利潤52.38萬元,稅金37.44萬元。
農場
1975年,60年代初停辦的社隊農場逐步恢復發展。社辦農場有旺甫公社農場,水稻種植面積20畝,年產稻穀1.6萬公斤,還種植有其他作物和養豬、雞、兔等。隊辦農場發展很快,1978年有隊辦農場150個,農作物種植面積574畝,年產糧10.25萬公斤,總收人20萬元。農場以種稻為主,品種單一,效益不佳,有的因虧損而停辦。也有的改種其他作物,如1984年旺甫鄉辦農場改以培育果苗為主,改名苗圃場。
1982年,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農場與農民土地糾紛經常出現,農場土地被占,人員回家務農,農場逐年減少。1986年,有鄉村辦農場13個,從業人員61人,種植面積3170畝,主要種植水果、八角等經濟作物和養魚,年總收入6.11萬元。1990年,全縣只有鄉(鎮)村農場2個,人員39人,種植面積800畝,年產水果40噸,魚1.5噸,總收入6.45萬元,稅利0.61萬元。
果場
1958年獅寨公社辦「花果山」,1962年解體。1976年,長發、夏郢、沙頭、石橋、梨埠等公社辦起園藝場,種植水果和其他農作物。1980年,全縣有社隊辦果場23個,總面積2552畝,年產水果119.15噸,年總收入3.69萬元。1981年後,果場自負盈虧,效益好的不斷發展,擴大種植面積,效益差的承包給農戶,有的逐漸解體。至1986年,有鄉村辦果場6個,人員88人,總面積3265畝,年產水果248.501噸,年總收入12.52萬元。效益較好的旺甫鄉辦果場,建於1977年。1982年實行經營承包責任制後,管理人員精心護理果樹,引進品種,自培苗木,並間種薯、豆類經濟作物,提高經濟效益。1986年,該果場有人員42人,面積374畝,有蓄水池、抽水、噴灌設備,年產柑、橙、三華李等水果144噸,年總收入5.45萬元,利潤2.18萬元。夏郢鄉農戶辦的香蕉種植園,起畦種蕉,蕉株空地間種荔浦芋,畦中蓄水養魚,經濟效益較好。
1988年以後,水果銷勢較旺,價格不斷上升,果場又重新發展。1990年,全縣有鄉(鎮)村辦果場13個,人員98人,種植面積3450畝,年產水果252噸,年收入27.67萬元,稅利6.11萬元。
茶場
1973年,六堡公社調集勞力在荒山上開辟茶場,投資90多萬元,開辟茶場882畝。此後,獅寨等公社的社隊茶場相繼辦起。至1980年,全縣有社辦茶場4個,隊辦茶場17個,總面積3932畝,年產茶葉(干)3442噸(包括林、農、果場茶葉產量)。1981年以後,茶葉價格偏低(70元/50公斤),產量下降(50公斤/畝),成本高(投資占收入50%),茶場連年虧本,於是逐漸轉由農戶經營。六堡茶場雖然不斷改善經營管理,產量也有所上升,但由於價格低,成本高等因素的影響,效益仍然不佳,每年需要六堡茶廠或其他工廠補貼生存,1984年與茶廠合並。合並後效益有所好轉,1985年產茶葉94.25噸,產值39.6萬元,稅利6.1萬元,分別比1984年增長40%、26%。1986年後,茶葉銷路差,外貿收購量減少,生產又開始滑坡,至1990年,產茶葉28.9噸,產值15萬元。 據解放後梧州和蒼梧廣平、倒水等地出土的文物以及有關資料記載,戰國時期蒼梧已有青銅鑄造、燒陶等手工業。漢、南北朝、宋、元、明、清等朝代主要有青銅器、鐵器、釉陶、鑄錢、金銀玉器等手工業。梧州富民出土的一種西漢初期燒制的紡輪,說明當時這里的紡織工業比較先進。唐宋以後,人和、大坡、石橋、沙頭、旺甫、夏郢、新地等地群眾自行開采各種礦物,其中以金、銀、銅、鉛、鐵最多。
民國初期,縣內工業主要有繅絲、織布、染布、皮革、火柴、釀酒、鋸板、糧食加工等。民國14年(1925)後,印刷、縫紉、製鞋業迅速發展。民國21年,蒼梧手工業有纜繩、竹篙、棚廠、玻璃器、藤竹、木器、鐵器、首飾、皮箱、筆、禮聯、紙扎、香燭、冥鏹、冷衫(毛線衣)、毛巾、線襪、醬料、鹽豉等。民國25年4月,全縣民營工業有織造、制帽、麵粉、煙葉、製冰、建築、鋸木、印刷、機器、翻砂、船塢、火油、火柴等行業,省營工業有硫酸廠、桐油廠、制葯廠、電力廠、自來水廠等。縣城梧州有十幾間磚瓦窯,冠蓋(今大坡)、戎城(今龍圩)、安平(今人和)、賢德(今長發)、夏郢等地辦有磚瓦窯。
抗日戰爭爆發後,工廠的原料、產品的銷路受到影響,工業開始走下坡路。民國33年梧州淪陷,一些工廠或搬遷,或停業。至1949年解放前夕,縣城梧州工業主要有官僚資本辦的廣西火柴廠、電力廠、自來水廠、植物油料廠、骨粉廠,私營的興華電池廠、永光火柴廠、志誠鋸板廠、天然鋸板廠、裕生碾米廠、利成梘廠、利民印刷廠、西華毛巾廠、籬竹廠、志誠船塢及天和祥、夏生記、藝華、端記、五行、大興、徐六記、聯華8家機器修造廠店,私營工業規模較小,百人以上的工廠只有幾家,其餘多是百人以下的作坊式小廠。
解放後,蒼梧縣與梧州市分治,工廠大都在梧州市轄境內,蒼梧縣只有一些鐵器、竹木器、縫紉、食品、釀酒、皮革、修理、香燭等手工業和較大的聯安陶瓷廠,機械動力的裕生碾米廠、廣同興碾米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