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下列經濟投入哪些屬於佔用

下列經濟投入哪些屬於佔用

發布時間:2022-11-26 00:57:54

㈠ 什麼是產業關聯理論 又稱產業聯系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或投入產出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簡介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或投入產出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產業關聯理論的萌芽階段

古典經濟學的先驅威廉·配第及其同時代的早期作者們提出一系列的觀點和方法,包括把生產看成是一種循環流,不同經濟部門間生產中的相互聯系,以及社會剩餘的觀點。之後的法國重農學派的創始人魁奈於1758年發表了《經濟表》,進一步發展了這一思想。即把生產看成是一個循環過程,以經濟剩餘的形成為核心,來描繪再生產過程。他是經濟史上用圖式的辦法描繪社會再生產過程全貌的第一人。馬克思對經濟表予以高度評價並加以標注,該表通過對所謂「租地農場主」、「土地所有者」和「不生產階級」之間五次流通過程的描繪,最終表明全部生產物售賣完,同時貨幣也都各自流回到它的出發點,第二年度又可以進行簡單再生產。馬克思說:「魁奈的《經濟表》用幾根粗線條表明,國民生產的具有一定價值的年產品怎樣通過流通進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種不變的情況下,使它的簡單再生產進行下去。上一年度的收獲,當然構成生產期間的起點。無數的流通行為,從一開始就被綜合成它們的具有社會特徵的大量運動——

幾個巨大的職能上確定的,經濟的社會之間的流通。」後來的亞當·斯密和大為·李嘉圖也接受了生產是循環流和經濟剩餘的概念。而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古典經濟學,創立了剩餘價值學說,並且在魁奈《經濟表》的啟發下形成了自己的再生產理論,建立了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圖式和平衡條件。

應該說這一階段的理論對產業關聯理論的形成有重大意義,產業關聯理論汲取了古典經濟學把整個經濟看作一個系統的思想,並正是繼承了應用圖表來描繪再生產過程,投入產出才應運而生。另一方面正如波蘭經濟學家蘭格說:「里昂惕夫的產業間聯系的理論是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發展。」並且他把馬克思的簡單再生產圖式改寫為里昂惕夫表,從而建立了馬克思兩部類表達式與里昂惕夫表之間的聯系。實際上擴大再生產圖式也可改寫為里昂惕夫表。但馬克思關於兩大部類的劃分是一種科學的抽象,將其應用於實際統計和分析尚有困難。按照斯威齊(Paul

M.Sweezy)的說法,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真實經濟聯系與價格和利潤的經濟表象之間尋找一種數量表述,也就是「轉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I引。因而在馬克思之後,里昂惕夫在柏林大學的導師博爾特凱維奇(Laislaus

yon Bortkiewicz)給出了另一種價值計算價格的方法。里昂惕夫正是按照這一思路繼續進行研究。

產業關聯理論的產生階段

產生階段(1874年一1953年)。又可大致分為產生前期和正式產生期兩個階段。

產業關聯理論的產生前期

1874年瓦爾拉斯在《純政治經濟學綱領》提出了「全部均衡理論」。瓦爾拉斯提出以下假設:(1)所有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2)消費者偏好、要素供給和生產函數既定不變;(3)規模報酬不變;(4)家庭是商品的消費者和要素的供給者,廠商是要素的需求者和商品的供給者,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利潤最大化。並且模型只包括家庭和廠商。但給出了一組使所有市場全部出清價格P1......Pn,則整個經濟體系同時達到均衡。里昂惕夫認為:全部均衡理論』的主要優點,是它能夠使我們考察高度復雜的縱橫交叉的相互關系,這種交叉關系把任何局部的最初變動的脈搏,傳送到經濟體系極遠的角落。」並認為投入產出理論是全部均衡方程體系的簡化。里昂惕夫在全部均衡理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如下假設:(1)產品必須同質,即具有相同的用途、工藝和投入;(2)產品的需求和價格均為已知,只是調整產量;(3)生產函數為線性:(4)投入之間不能互相替代。在此基礎上,首先,根據馬克思劃分經濟部類的思想將為數眾多的經濟主體匯總為有限個經濟部門;其次,加入了中間產品,通過相互間的投入產出突出了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再次,將中間需求和最終需求、中間投入和附加價值綜合成一個供求平衡、收支平衡為軸心的體系。

「全部均衡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的一 個重要區別還在於前者強調了價格的核心調節機制,而後者將其內生化了。從數量可以推出價格即P

(I-AT)-1Y』,P為產品單價列向量,Y』為各部門最終產值(或附加價值)系數列向量。而從投入產出行模型q=(I-A)-1

Y』中也可推出總產品數量。q為總產品列向量,Y』為最終產品列向量。以上兩式為投入產出模型中的價格決定機制和產量決定機制。產業關聯理論對價格的處理同古典理論是一致的,即價格作為一種分配因素,不決定生產的數量,但是從生產數量體系中卻能推演出價格決定。

為里昂惕夫產業關聯理論提供另一個理論來源的是同時代的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凱恩斯在四部門經濟中將經濟主體由家庭、企業、政府和國外四部門組成。國民收入(M)有四部分組成:消費(C)、儲蓄(S)、稅收(T):和進口(M),總支出(AE)也分為四部分:消費(C)、投資(I)、政府支出(G)和出口(X),在國民收入核算時NI=AE,即C+S+T+M

=c+I+G+X。根據四部門模型可求出國民收入的均衡解和一系列乘數。

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和產業關聯理論兩者都著眼於整個國民經濟,從國民經濟的均衡中確定數量關系。前者中總收入等於總支出,後者中總投入等於總產出;兩者都著眼於因素分析,前者用一系列乘數揭示了消費、投資、政府支出、進口和出口等因素的變動對國民收入的影響,後者運用消耗系數、折舊系數、勞動報酬系數、社會純收入系數、感應力系數、影響力系數、生產誘發系數和依賴度系數等分析產業內因素變動對其他產業的影響。兩者的區別在於,一方面前者不考慮中間產品,只涉及附加價值總和(國民收入),而後者正是通過對中間產品的研究去分析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前者是把國民收入的總和作為研究對象,而後者是將國民經濟的各產業部門和各部門之間的關聯作為研究對象,正是從這一點上說投入產出理論是分部門的國民收入理論。新劍橋學派經濟學家帕西內蒂(Pasinetti,1993)則給出了純勞動經濟模型對此加以說明。

正式產生期:1925年一1953年前

產業關聯理論的創始人里昂惕夫,早年就讀於前蘇聯列寧格勒大學,後赴德國獲柏林大學經濟學哲學博士,1931年去美國從事美國投入產出表研究。既精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精於西方經濟理論,於1925年在德國基爾的《世界經濟》上發表了《俄國經濟的平衡——一個方法論研究》。並在上述理論的基礎上於1928年發表了產業關聯理論的早期成果,提出了一個把生產、流通和消費的各個方面作為經濟過程的一個整體進行描述的兩部門投入產出系統,於1932年進入哈佛大學從事投入產出研究,於1936年在哈佛大學《經濟學和統計學評論》上發表了「美國經濟系統中的投入產出數量關系」一文(以均衡理論的經驗運用為副標題),標志著產業關聯理論的初步形成;而1941年出版的他的成名作《美國的經濟結構1919-1929》,系統闡述了投入產出理論的基本原理及發展,則標志著該理論的正式產生。從而形成了「把一個復雜經濟體系中各部門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系統地數量化的方法」在以上著作中里昂惕夫提出了進行投入產出分析的基本模型,同時通過該模型可以派生其他模型(如行模型、列模型、相對價格模型等),並進行一系列系數的計算,從而加以運用。綜上所述,里昂惕夫在理論上吸收了古典經濟理論、馬克思的再生產理論、「全部均衡論」和國民收入理論的部分思想;並受魁奈經濟表、原蘇聯國民經濟平衡表中棋盤式表格的啟示,從而在前人的理論基礎上創立的產業關聯理論。該理論一誕生後就由里昂惕夫指導運用於美國勞工部編制的第一張官方投入產出表,50年代開始,在世界許多國家得到廣泛運用並取得長足發展。

產業關聯理論的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1953年-)自1953年以後產業關聯理論步入了動態化、最優化和應用多元化等新的發展時期。應該說研究產業關聯理論的動態化是該理論進入發展階段的標志。

產業關聯理論的模型由靜態向動態發展

早期模型是靜態的,其數學方法只涉及線性代數,不能解決動態問題。一方面,變數不涉及時間因素;另一方面,模型是所謂「開啟式模型」(open

model),即有關最終需求(如投資)的信息並不是投入產出模型的內在變數,而是作為靜態外生變數給定的。(如不能反映投資對下一個再生產周期的制約作用)以此相應地,「封閉式模型」(closed

mode1)是指把最終需求和中間需求一樣作為內生變數來處理的投入產出模型,從而使最終需求成為模型體內諸因素決定的部門。早在1948年戴維·哈京斯就提出了以微分方程組的形式表達的動態投入產出模型。在此基礎上1953年裡昂惕夫發表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一書,採用微分方程組的形式討論了投入產出動態模型,並把它分為封閉和開啟兩種模型。但微分形式反映的是連續的時間進程,在實際經濟活動中有許多變數是離散的。因而用離散變數來反映經濟過程的差分方程有了實踐依據。差分方程在反映產業經濟過程中的特徵時,有一個顯著特徵:在一定差分區間里,產業經濟活動是動態變化的,就某一特定的差分時期中,產業活動又是靜止的。1970年裡昂惕夫發表了《動態求逆》的著名論文,研究了以差分方程組的形式表達的動態模型。差分方程的動態模型實現了直接消耗系數矩陣和投資系數矩陣的動態化。不僅可以根據經濟問題需要選取時間區間,而且可以考慮投資的時滯等問題。隨後原聯邦德國學者彼得·卡爾門巴克(Peter

Kalmbach)和奧地利學者亨茲·D·庫爾茨(Heinz D,Kurz)提出了了變系數動態投入產出模型,以及芬蘭學者阿哈馬瓦若(Pirkko Aufin

Ahmavarra)研究的包括人力資本的動態投入產出模型¨引。我國學者也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1987年8月完成了《遼寧動態投入產出模型研製與應用》。而從模型的發展來看,動態的投入產出分析實際上給出了一種經濟增長模型即分析各部門產出量的增長過程。在新增長理論興起後,有學者把動態投入產出模型轉換為線性內生增長模型。

產業關聯理論的模型向最優化發展

線形規劃產生後,使原本不具有「最優」思想的投入產出理論向優化方向發展。日本學者築井甚吉就建立了將動態投入產出模型和動態線形規劃連接的應用模型。而多夫曼(R.Dorfman)、薩繆爾森(Samuelson)和索洛(R.M.Solow)結合線形規劃對投入產出結構進行動態分析提出了所謂大道定理。

此外西方經濟學家還建立了CGE(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運用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思想,引入投入產出表,使其成為「可計算」模型。該模型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用投入產出和線形規劃相結合建立的生產供給模型;另一部分是用需求函數建立的最終需求模型。

產業關聯理論模型研究的深化

1.60年代原蘇聯瓦·涅姆欽諾夫院士提出了加邊向量方法,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所陳錫康研究員將它擴大為生產要素向量。並於1991年編制了世界第一個城鄉間的投入佔用產出表《中國城鄉經濟投入佔用產出表》。

2.陳錫康還提出了非線形實物模型(1981),劉起運則提出了對稱模型(1986),中國科學院數量與技術經濟所張守一研究員等提出了「嵌入式投入產出表、模型及優化」,用於分析部門最優結構對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影響和效益,系統科學所薛新偉、王冬等研究員還提出了「灰色投入產出理論」,薛新偉(2000)還研究了包含隱性因素的投入產出模型,王乃靜則研究了非線形動態模型(1989),馮保存等先後研究了模型與模糊數學的結合,姜照華(1996)等還將神經網路理論引入投入產出分析,並有學者將對策論和隨機研究引入投入產出分析。

3.英國劍橋大學查德·斯通教授將投入產出表納入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加入了非物質生產部門,從而實現了從早期的MPS體繫到SNA體系的擴展。

4.編表和模型的計算向自動化方向發展。原聯邦德國法蘭克福大學戈里格(Gehrig)等人在1975年開始了利用計算機進行自動編表的研究,70年代原蘇聯也開始開發計劃計算的自動化系統。

5.利用HYBRID技術獲得編表數據。取得編表數據通常有三種方法:調查法、非調查法和HYB

RID技術(局部調查法)。原陝西財經學院郭菊娥教授(1989)提出HYBRID技術,該方法既克服了調查法編表時間長,又克服了非調查法推算的不可靠性,將前兩者很好加以結合。

6.系數修訂方法不斷改進。從編表到應用有一定的時滯,英國查德·斯通教授首創對直接消耗系數修訂的RAS法,後來研究者甚多;對投資系數的修訂研究較少,郁紅軍等人於1987年提出了一個修訂公式,考慮了機器設備與建設安裝工程的比重變化率、投資年增長率與產出年增長率之間的關系。

產業關聯理論的實踐應用日益多元化

里昂惕夫在1986年版的《投入產出經濟學》一書中,就將投入產出理論應用於國民經濟核算、國內生產和國際貿易、地區結構的分析、裁軍對經濟的影響、環境問題對經濟的影響、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問題等。(1)從應用范圍看,涵蓋了宏觀、中觀和微觀經濟領域,並擴展到國際經濟范圍。里昂惕夫早期將其用於一國經濟的分析,

目前已擴展地區、部門、企業和地區間、部門間的經濟活動;1977年裡昂惕夫出版了《世界經濟的未來》一書,研究了國際投入產出模型,1985年日本則編制了亞洲11個國家和地區的投入產出表。(2)應用的內容不斷拓展。從最初的產品投入產出表到目前的固定資產、投資、環境、勞力佔用及非物質的灰要素投入產出表;並運用投入產出的基本原理研究其他專門問題,如能源、環境保護、水資源、人口、人才、教育、銀行、財會、信息等。為國民經濟綜合平衡和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

產業關聯的理論應用也日趨廣泛

羅斯托和赫希曼都將產業關聯作為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之一;而日本學者福井幸男在1975年利用日本投入產出表進行三角化分析,將日本全部63個產業劃分為六個產業群;而錢納里和渡邊經彥通過前後關聯系數的計算,對美、日、挪威、義大利四國29個產業部門進行數據分析,將產業劃分為四類:中間投入型基礎產業(I)中間投入型製造(II)業,最終需求型製造業(Ⅲ)及最終需求型基礎產業(IV)加以研究:該理論特別是動態理論是分析產業結構變化方向,規劃產業發展的重要手段,由於其分析方法立足於經濟的微觀結構及中短期變化趨勢和影響因素,動態的產業關聯理論又被稱為「微觀動態結構分析理論」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加快,周振華則分析了產業關聯的變化即產業關聯的一般基礎將由物質流佔主導向信息流轉變,開辟新的產業關聯的傳遞路徑。今天產業關聯理論已成為產業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與實踐應用日益廣泛。

投入產出技術的發展趨勢

1.編表工作經常化和制度化。目前世界上有80多個國家編制投入產出表。投入產出表已成為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2.投入產出技術與其他經濟分析方法和數量經濟方法日益結合。如與經濟計量學、數學規劃方法、數量統計和概率論等。

3.投入產出技術的應用日益深入,特別是以下三方面受到重視:(1)可持續發展,包括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溫室氣體排放等;(2)知識、創新、生產率增長;(3)世界經濟全球化,包括編制國際投入產出表、編制包含進121矩陣的C型投入產出表。

4.投入產出表與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相結合,產生一種新的棋盤式平衡表,起名為再生產平衡表。在平衡、比例、速度更為科學,在直接消耗、間接消耗的計算方面更為科學。

㈡ 會計上說的。什麼叫資金佔用與資金來源

一、資金佔用與資金來源是計劃經濟體制下資金平衡表的兩大基本要素。資金佔用又稱資金構成、資金成分、資金分布、資金運用等,指資金的佔用形態,或資金停留在資金周轉過程中的哪些階段,用在何處,如現金、原材料等。資金來源是指資金的來源渠道和形成,如銀行借款、固定基金、專項撥款等。資金佔用和資金來源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任何資金佔用都必然以特定的來源為基礎,特定的資金來源就必然會形成一定的佔用形態,由此形成了「資金佔用=資金來源」的會計等式。
二、現在的會計要素有六個,即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益、費用與利潤。會計恆等式為: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1、資產是上市公司用於過去的經濟活動所形成的,目前擁有或控制,能以貨幣計算,並能為公司帶來經濟利益的經濟資源。
2、負債是上市公司的"債務",是公司承擔的,由於過去的經濟活動所形成的,能以貨幣計量的一種經濟義務。
3、股東權益是公司股東對公司凈資產的所有權。公司凈資產是指全部資產減全部負債後的凈額。
4、收益是指會計期間經濟利益的增加,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兩部分。
5、費用就是一定時期內,公司為達到一定的經營目標的支出,是一種經濟利益的減少。費用包括營業費用與損失。
6、利潤是公司在一定時期內(比如一年或一個月),經營活動的成果。簡單的說,公司獲得了收益,為收益支付了成本,剩下的就是公司的利潤了。它反映公司經營成果的最終要素,也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內容。
7、資產、負債、所有權益是靜態的會計要素反映在某一時點上公司的規模。而收入、費用、利潤是動態的會計要素,是與公司的生產經營直接聯系的,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與經營成果。靜態會計要素之間、動態會計要素之間、以及靜態與動態會計要素之間的關系刻意用會計等式來表示。會計等式主要有以下幾個:
等式1:資產=負債+股東權益;
等式2:利潤=收益-費用;
等式3:資產=負債+股東權益+(收益-費用)。

㈢ 請問下列經濟活動中,屬於企業資金退出的是償還借款、上繳稅金、發放工資、向投資者分配利潤

因為工資已經成為企業成本的一部分,是資金的周轉,不是企業資金的退出.
資金運動包括各特定(會計)主體的資金投入、資金運用(即資金的循環與周轉)和資金退出三個過程。

針對最具代表性的工業企業,下面以工業企業為例,說明企業會計的具體對象。

工業企業的資金投入,投資者投入的,形成所有者權益,債權人投入的,形成債權人權益(負債),資金投入之後,接下來是資金的運用(循環和周轉)。

對於一個工業企業而言,資金周轉的過程包括供應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三個階段。在這三個階段里,又表現為資金的三個運行狀態,企業籌集的資金屬於貨幣資金,買材料,買設備,發放工資,這些實際形成了儲備資金(原材料,固定資產所佔用的資金稱為儲備資金),在產品上佔用的資金,成品資金(完工後產品上佔用的資金),結算資金(可能當時沒有收到款項,而是形成應收款項)等,最後收回這些資金,這個循環過程,在實物上表現為銀行存款,原材料,固定資產,在產品,產成品,應收賬款,最後收回款項。

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這些實際上可以表現為資金的形態,從開始貨幣資金,儲備資金,生產資金,成品資金,結算資金,最後又回到貨幣資金。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就是一個資金運動的過程。

在企業資金的運動過程中,除了有資金的投入,資金的循環周轉,還有資金的退出(如,償還債務,以及向所有者分配利潤)。

㈣ 信貸資產經濟資本佔用額 是什麼怎麼計算

經濟資本佔用的官方定義是:經濟資本指用於承擔業務風險或購買外來收益的股東投資總額,是由商業銀行的管理層內部評估而產生的配置給資產或某項業務用以減緩風險沖擊的資本。其計算公式為:經濟資本=信用風險的非預期損失+市場風險的非預期損失+操作風險的非預期損失。

引入經濟資本實際上為了衡量銀行經營活動中的實際資本要求,有利於銀行提高風險管理能力,有利於建立合理的財務考核體系,並對產品定價,產品決策起到關鍵性作用。

(4)下列經濟投入哪些屬於佔用擴展閱讀:

作用:風險管理。

首先,由於經濟資本注重風險的模型化和定量計算,以嚴密的模型為依託,使風險計量更為謹慎、周密,因此,經濟資本提高風險管理的精密度。其次,經濟資本直接反映保險公司或者集團的風險狀況。

它可以方便地進行分解、合並,清楚地顯示各部門和各項業務的風險水平,增強風險防範的主動性;再次,經濟資本作為一種虛擬資本,當它在數量上接近或超過可用資本時,說明它的風險水平接近或超過其實際承受能。

這時要麼通過一些途徑增加實際資本,要麼控制其風險承擔行為。最後,經濟資本參與業務戰略規劃。在制定戰略規劃時,不僅要考慮業務的發展,而且還要考慮業務發展與所面臨的風險變化之間的關系,提高業務發展規劃制定的科學性,推動保險公司或集團持續健康發展。

㈤ 請問哪些經濟業務屬於公司的投入急救啊。。。

投入資本按投資主體分:國家資本,法人資本,個人資本,外商資本。
投資者投入資本的形式:現金、實物、無形資產。
故「屬於公司投入的經濟業務」:企業收到投資人投資的現金、實物(如固定資產投資)、無形資產的經濟業務。
而投資人有可能是國家、法人、個人、外商四種。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㈥ 下列資金成本中,屬於資金佔用費的有( )。

【答案】D、E
【答案解析】資金成本包括資金佔用費和籌資費
用兩部分。資金佔用費是指企業佔用資金支付的
費用,如銀行借款利息和債券利息等。籌資費用
是指在資金籌集過程中支付的各項費用,如銀行
的借款手續費,發行債券支付的印刷費、代理發行
費、律師費、公證費、廣告費等,它通常是在籌措資
金時一次性支付,在使用資金的過程中不再發生。

㈦ 經濟效益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有哪些方法及特點

企業經濟效益指企業投入與產、所與所費、勞佔用勞消耗與勞間比關系或相比較結我認,投入與產列五種變化情況均反映著經濟效益提高:(1)產變,投入減少;(2)產增,投入變;(3)產增,投入減少;(4)產提高,投入略增加;(5)產略降低,投入減少 中國站參考 比較專業關於術論

㈧ 經濟效益的投入與產出的比較有哪些方法及特點

企業經濟效益是指企業的投入與產出、所得與所費、勞動佔用和勞動消耗與勞動成果之間的對比關系或相比較的結果。我們認為,投入與產出的下列五種變化情況均反映著經濟效益的提高:(1)產出不變,投入減少;(2)產出增多,投入不變;(3)產出增多,投入減少;(4)產出大大提高,投入略有增加;(5)產出略有降低,投入大大減少。

這個網站你可以參考一下 比較專業,有很多關於這個的學術論文。
=%e4%bc%81%e4%b8%9a%e7%bb%8f%e6%b5%8e%e6%95%88%e7%9b%8a%e8%af%84%e4%bb%b7%e9%97%ae%e9%a2%98%e7%9a%84%e7%b3%bb%e7%bb%9f%e6%80%9d%e8%80%83

㈨ 經濟學基礎問題 1-什麼是投入 ,什麼是產出。2-怎樣理解投入和產出的關系。3-什麼是總產量

1、投入:生產物品和勞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勞務。

2、產出: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它們可以用於消費或用於進一步生產。產出主要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物品和服務。

3、關系:在生產的技術水平不變的(既定的技術條件)情況下,生產中所投入的生產要素的數量與其所能達到的最大產量((或者產出))之間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4、它可以用一個數理模型、圖表或圖形來表示。換句話說,就是一定技術條件下投入與產出之間的關系,在處理實際的經濟問題時,生產函數不僅是表示投入與產出之間關系的對應,更是一種生產技術的制約。

5、反映的是某一特定要素投入組合在現有技術條件下能且只能產生的最大產出。

6、總產量是指一定的生產要素投入量所提供的全部產量,即生產出來的用實物單位衡量的產出總量。TP=(L,K)

(9)下列經濟投入哪些屬於佔用擴展閱讀

1、生產要素被劃分成三大基本范疇:土地、勞動和資本。經濟學家一般把林林總總的生產要素分為三類:自然要素、人類勞動資源和資本。自然資源和勞動資源是大自然給人類的饋贈,而資本則是人類生產出來的產品。

2、投入-產出聯系,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

3、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生產投入和產品分配的平衡關系。投入產出分析是應用數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研究各部門間這種平衡關系的一種現代管理方法。1936年由美國經濟學家W.里昂惕夫最早提出。

4、投入產出分析是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實現的。投入產出表是由投入表與產出表交叉而成的。前者反映各種產品的生產投入情況,包括中間投入、最初投入(初次分配)。

5、在處理實際的經濟問題時,生產函數不僅是表示投入與產出之間關系的對應,更是一種生產技術的制約。例如,在考慮成本最小化問題時,必須要考慮到技術制約,而這個制約正是由生產函數給出的。

閱讀全文

與下列經濟投入哪些屬於佔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故事很精彩下一句怎麼回復 瀏覽:159
美女說沒錢還車貸怎麼回 瀏覽:180
哪些電視能包含愛情 瀏覽:814
妹子去哪裡玩好幸福 瀏覽:798
事業單位老幹部局怎麼樣 瀏覽:980
屬牛的3月生日和屬豬的婚姻如何 瀏覽:268
不要等老了才明白幸福是什麼 瀏覽:212
小美女你還好嗎現在在哪裡 瀏覽:470
怎麼才能開創自己的事業 瀏覽:348
愛情這么難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 瀏覽:608
屬猴女和屬牛婚姻怎麼樣 瀏覽:651
屬龍的和什麼婚姻相配 瀏覽:487
19中國經濟增速多少 瀏覽:12
愛情什麼價dj版完整版 瀏覽:392
香港美女演的電影有哪些 瀏覽:760
互聯網事業群什麼意思 瀏覽:819
美女大紙的紙經怎麼寫 瀏覽:542
黔西幸福村怎麼去 瀏覽:382
什麼是愛情中的分寸 瀏覽:287
騰訊視頻怎麼聊天才算愛情 瀏覽: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