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獨立後,經濟發展取得了哪些成就說說當前印度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問題。
印度優勢: (1)市場完全開放,開放程度比中國高得多。 (2)與世界各主要大國關系較好,外部壓力較小。 (3)精英教育已見成效,印度社會精英階層整體素質比中國高得多。 印度劣勢: (1)人口眾多,地區發展不均衡,貧富差距比中國大。 (2)腐敗現象層出不窮,跟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3)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會動盪,恐怖事件時有發生,這些都極大地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 (4)由於市場過度開放,對本民族工業造成很大沖擊,有些領域經濟命脈把持在外國資本家手裡。 (5)一些基礎設施建設很差,已經嚴重束縛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個人認為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印度經濟將會發展很快,但超過中國的可能性很小,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始終不會太大。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印度問題: 雖然印度經濟面臨較好的內外環境,但由於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無法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從長遠來看,印度經濟長期高速發展勢必受到阻礙。 首先,印度農業「靠天吃飯」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印度農業占整個國民經濟的25%,農業發展現狀直接影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印度每年80%的降水集中在6至9月的雨季,而全國60%的種植面積基本依賴自然澆灌,農業生產長期依賴雨季降雨的現狀一時難以得到改變。據印度氣象部門提供的最新氣象資料,本財年的季節性降雨將少於正常年份,預計農業受不良氣候條件影響而減產已成定局。 有專家建議,必須加快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發展,以彌補農業這個不穩定因素給國民經濟帶來的損失。但目前印度一些汽車、消費耐用品和家電公司對銷售前景表現出極大的擔憂,認為旱災和洪災將嚴重削弱農民家庭的購買力。在這種情形下,即使工業和服務業的增長分別達到8%和9%,本財年GDP的增長也只能在6.5%左右。 其次,龐大的財政赤字給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印度政府決心在2004-2005財年把財政赤字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從4.8%降到4.4%,但輿論普遍認為這個目標很難實現。雖然政府預計該財年的稅收總額將增長25%,但由於印度自實行經濟改革以來的年均稅收增長僅為11.92%,業內人士認為政府高估了稅收,低估了支出。預計本財年財政赤字在GDP中所佔的比例很有可能超過5%,其後果是對印度基礎設施建設等公共支出產生負面影響。另外,它還將導致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排擠私人投資,拖累經濟增長。隨著近日通貨膨脹率達到6.52%,這種威脅正在成為現實。 另外,國際油價上漲也是印度所面臨的一大挑戰。印度石油消費極度依賴進口。如果國際油價繼續上漲,對印度經濟又將起負面影響。
⑵ 印度經濟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印度經濟大致可分為三段時期,第一段為前殖民時期,直至17世紀止,第二段為英國統治時期,由17世紀開始,而第三段則是由1947年印度獨立開始。
前殖民時期
公元前2800年至1800年,人們在印度河流域聚居並耕種和畜牧、使用統一的度量衡、製造工具和武器,群體之間亦開始貿易,形成了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發現,古代遺跡包括具規模的街道、排水系統及供水系統,其中更有相信是世界首個公共衛生系統及市政府的雛型。
1872年的統計調查顯示,印度99.3%的人口居於鄉村;鄉村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與外界隔離並且自給自足。農作物為紡織、食物加工和工藝品提供原料。雖然不少王國發行貨幣,以物易物仍相當普遍。
宗教力量(尤其是印度教)及種姓制度及大家族的制度,對印度的經濟活動產生具大影響。種姓制度有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確保了分工,促進技術的傳承。
以往,印度對外貿易大多由外國人及伊斯蘭教徒經營。紡織品如棉布、披巾及農產品如黑椒、肉桂、鴉片和靛藍出口到歐洲、中東和南亞地區,換入黃金和白銀。
殖民時代
殖民統治改變了稅制,由收入稅改為財產稅,使農民陷入苦況;而通過契約,殖民者的財產權受到保障。同時,殖民政府亦提倡自由貿易、制定統一貨幣、固定匯率、統一度量衡、資本市場、建設鐵路及電報設施、政治中立的公務員隊伍、普通法法制等。不過,在殖民時代末,印度是當時最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工業停滯,農業發展未能支持急速的人口增長。
劍橋大學歷史學家推算,印度佔全球收入比重由1700年約22.6%,下降至1952年只有3.8%。雖然英國殖民統治被認為是印度經濟發展落後的禍根,但通過審視宏觀經濟,學者指出印度的經濟發展是殖民主義及世界邁向工業化和經濟融合的結果。
獨立至1991年
獨立後的印度經濟政策傾向保護主義,強調工業化、國家干預勞工和金融市場、龐大的公營機構、監管商業活動、中央規劃等。印度獨立後初期的經濟政策由其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主導,並由其後的英迪拉·甘地繼承。不過,1947至1980年期間,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尤其是亞洲四小龍,印度經濟增長緩慢,更被諷刺為「印度式經濟增長率」(Hin rate of growth)。
1991年後
1980年代後期,拉吉夫·甘地放寬投資限制,取消價格控制,降低企業稅項。措施對經濟增長有幫助,但同時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高企,經常帳惡化。隨著印度的主要貿易夥伴蘇聯解體,加上波斯灣戰爭使油價飆升,導致印度貿易失衡,政府瀕臨破產邊緣。印度政府被迫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求援,以接受IMF提出的改革經濟制度為代價,獲得了總額達18億美元的緊急貸款。資金注入後,當時的總理納拉辛哈·拉奧與財長曼莫漢·辛格於1991年正式展開經濟自由化改革,取消「牌照制度(Licence
Raj)」(投資、工業及入口牌照),結束國營公司的壟斷,同時放寬外來投資,免除了多個行業的外資審批制度。自此奠下了印度經濟自由化的大方向,而此方針亦未受政黨輪替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沒有政黨敢觸及強勢的貿易協會和農場主的利益:改革從未涉及勞動法和農業補貼等敏感議題。1990年代,除了為數不多的低迷時期,印度經濟發展迅速。人均預期壽命,識字率和食品安全等也隨之進步。
1998年的核試驗打擊了印度的國際信用評級,但持續的經濟發展令標准普爾、穆迪等金融分析機構於2007年調高了印度的信用等級。2003年,高盛估計印度的名義GDP將於2020年超越法國和義大利,2025年超越德國、英國及俄羅斯,到2035年超越日本,成為第三大經濟體,次於美國和中國大陸。
修正後的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印度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外國直接投資加速流入。據此,高盛公司預測,「自2007年到2020年,以美元計算的印度人均GDP有望增長四倍」,並在2043年前超過美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高盛列出了十項注意事項:1.提高政府治理水平;2.提高教育水平;3.增加大學數目,提高辦學質量;4.控制通貨膨脹;5.制定可靠的財政政策;6.推進金融市場自由化;7.提升與鄰國的貿易水平;8.提升農業生產水平;9.改善基礎設施;10.加強環保,改善環境。
⑶ 反超英國,印度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靠的是什麼
印度在2022年一季度末的名義GDP為8547億美元,而英國同期數據為8160億美元。印度2022年全年的GDP規模仍將超過英國,僅次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10年前,印度GDP在全球僅排名第11位,而英國排名第五。
當前印度的發展也並不是不無問題,由於今年失業率居高不下,且實際工資處於創紀錄的低水平,印度國內消費很可能不足以進一步推動經濟增長。並且印度國內長期存在的種姓制度,導致的貧富分化和階層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這也嚴重影響著印度經濟的持續發展。因此印度的經濟到底能走多遠,還需要未來時間的長期考驗。
⑷ 美國加息收割後,印度市場萬億資金撤退!印度會「崩盤」嗎
印度人應該都很窮吧!想必不少人的心中都是這樣看待印度的,然而實際上,印度的經濟早就已經發展起來了,目前的印度已經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系。甚至有專家還預言,印度在未來的幾年裡很有可能會擠進前三的行業。
然而,正在印度的經濟發展的如火如荼的時候,印度卻再次遭受了致命的打擊。那麼,究竟是怎樣的打擊讓印度的經濟再次崩盤呢?
第二,一直以來印度的經濟都是依賴於美國而發展的,其實印度的GDP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其實大概有一半都是依賴於債務增長起來的。其中,印度對美國的債務所佔的比例是最大的,美聯儲一旦加息之後,大量的資金會重新迴流到美國,因此印度才產生了嚴重的資金問題。
如果美聯儲依舊實施強行的加息手段的話,那麼印度的經濟別說進行世界前幾名,甚至很有可能會出現崩盤的情況。但是盡管在這種情況之下,印度卻依舊把美國看做自己的「救命稻草」,不僅沒有想著怎樣去緩解危機,甚至還不斷地打壓中國的企業。
事實上,印度的經濟想要再次發展起來也不是沒有可能,世界上願意進入印度的外資企業也不止有西方國家和美國。如果印度願意放下執念,考慮接納其他國家的外資企業——比如說中國。那麼印度能夠度過此次的經濟危機,還是非常有希望的,但是如果印度堅持一意孤行的話,恐怕任何人也救不了它了。
畢竟如今的美國早就不是以前,面臨國內的經濟危機,美聯儲只能通過這種「不人道」的手段去解決危機,哪裡有時間去考慮印度的死活呢?
⑸ 印度GDP創紀錄暴跌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第二季度GDP暴跌24%,遠遠低於,之前預期的18%,造成印度GDP暴跌的主要原因,無非有三點,疫情的影響,印度自身產業鏈的問題,和印度窘迫的國際環境。
印度是近年中新興起的大國之一,他有龐大的人口和投資市場,但印度卻沒能很好的把握這些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機遇。對外來市場不夠包容,自身又有很嚴重的經濟隱患,只有戰勝疫情和改善這些不利條件,印度才可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經濟大國。
⑹ 跪求二戰的各國經濟、人員等損失統計!
對於中國是鞏固政權,提高了國際地位;對於美國來講,是其戰爭政策受到重大挫折,有利於世界和平;而對於朝鮮來說則意味著長久分裂。
以下主要談對解放軍的影響
抗美援朝對解放軍的影響~ 7月27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表戰績公 報。公 報稱:
自1950年6月25日至本日止,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斃傷俘敵1093839名,其中美軍397543名,擊落擊傷和繳獲敵機12224架,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坦克3064輛,擊毀擊傷和繳獲敵軍各種炮7695門,擊沉擊傷敵軍艦艇257艘。
其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創造的戰績為:
斃傷敵671954人,俘敵46088人,勸降435人,共計718477人,其中美軍290000餘人;擊毀擊傷敵坦克2006輛、汽車3165輛、裝甲車44輛、飛機10629架、各種炮583門;繳獲敵坦克245輛、汽車5256輛、裝甲車51輛、飛機11架、各種炮4037門、各種槍73262支(挺)。
這是一個豐碩的戰果。
在長期的革 命 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果統計方面的嚴肅性是有口碑的,即或是對手,也常有稱道之語。孟良崮戰役攻佔孟良崮後,因清點戰果時發現了尚有萬餘人漏網,粟 裕即令部隊重新投入戰斗,方將國 民 黨 軍整編第七十四師和整編第八十三師一部全殲,就是一例。在軍委作戰局工作過的張清化、雷英夫等老同志也回憶說,當時毛 澤 東、周恩來等軍委領導對統計的准確性非常重視、非常仔細、非常認真。
淮 海 大 戰時曾 為殲滅黃 維 兵 團的騎兵究竟是一個營還是一個團就不厭其煩地往返電報與參謀人員反復核實。畢竟這關繫到對戰場形勢的基本估計,也必須認真核實。
然而在朝鮮 戰場上,雙方大多數時間都處在陣 地 戰狀態,任何一方絕對控制戰場或繳獲對方全部擋案的情況都很少,除俘虜人數外,對對方的殺傷數字只能靠估計和推測。在使用遠射程攻擊武器時尤其如此,所以雙方對戰果統計數字出現誤差都是難以避免的。
筆者認為,中朝軍隊對殲滅美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高,美軍當時雖然先後有120餘萬人參戰,兵力最高時亦有58萬之多,但在朝保持的地面部隊人數最高時也只有40餘萬人(韓軍最高兵力達到64萬餘人)。而對韓軍的估計數字可能偏低,韓軍不易捕捉,敗陣後即化裝四散奔逃,往往統計數低於其實際損失數。戰爭初期尤其如此。
中國人民志願軍也付出了重大的傷亡。
自1950年10月25日參戰至1953年7月27日停戰,中國人民志願軍共陣亡114000餘人,醫院救治戰斗和非戰斗負傷的傷員383000餘人次,其中救治無效致死者21600餘人,去掉傷員因第二、第三次負傷而造成統計上的重復數字和救治無效死亡以及非戰斗負傷者,故最後確定的戰斗傷亡減員總數為366000餘人。
除傷亡減員外,志願軍還有29000餘人失蹤,失蹤者中除在美方戰俘營中的21400餘人外,尚有8000餘人下落不明,估計多已在戰地或在被俘後死亡。
如此可以確定,加上失蹤,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計戰斗損失390000餘人。
除戰斗損失外,醫院還收治過患病住院的軍民450000餘人次,其中病亡者13000餘人,加上陣亡、因傷救治無效死亡等明確死亡者和失蹤後估計已死亡者,在整個抗 美 援 朝戰爭中,中國 軍民因各種原因死亡的人數在1 5 6000餘人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犧牲。
加上朝鮮人民軍的傷、亡、失蹤數字,中朝軍隊共付出628000餘人的兵員損失代價。
在戰爭中,中國 軍隊共消耗各種物資560萬噸,其中彈葯一項即達25萬噸,開支戰費62億元人民幣。中國 軍隊共戰損坦克9輛、飛機231架、各種炮4371門、各種槍87559支(挺)。對於一個新生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相當昂貴的支出。
為了最寶貴的獨 立、自 主和國 家 安 全環境,這個支出,值!
聯合 國 軍的數字與中朝方的統計大相徑庭,而且前後不一。
1953年10月23日,美聯社曾發表了一個數字,稱聯合 國 軍方面的傷亡和失蹤/被俘總數為1474269人,其中美軍戰斗傷亡及失蹤人數為144360人。
1957年,在朝鮮戰爭中曾擔任過美步兵第七師師長、後來又先後擔任過美國遠東戰區司令官、美國陸軍參謀長、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萊曼.蘭尼茲爾上將曾在漢城對此說予以認同。但韓國方面後來聲稱,這個數字包括平民的傷亡。
韓國 軍隊報出的戰損數字最為混亂。
根據美聯社公開的數字,韓國方面共損失1312836人,其中陣亡4 1 5004人,傷殘425868人,失蹤459428人,被俘12536人。
而1976年韓國國防部戰史編寫委員會出版的《韓國戰爭史》則聲稱,聯合國 軍方面的傷亡及失蹤/被俘數字是1168160人。而韓國 軍隊的損失為984400餘人,其中陣亡227800餘人,負傷717100餘人,失蹤43500餘人。
這個數字與中朝方估計殺傷韓軍的數字相差不算太遠。但韓方另外的資料聲稱這其中包括非軍事人員的傷亡數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細究起來,韓國方面承認的最低的軍人戰斗傷亡約為30餘萬人,失蹤10萬餘人,失蹤人數中作為戰俘遣返者僅7800餘人。
戰爭期間,韓軍曾多次陷入整體性混亂,其統計數字水分很大。美國 軍方的數字雖然也有過變動,但相對來說前後比較一致。
據美國方面近年的數據統計,在整個戰爭中,美國 軍隊共計陣亡33629人,其他原因死亡20600餘人,負傷103248人,被俘後遣返3746人,另外尚有8142人失蹤,估計也只好歸於死亡一類。共計損失169300餘人。
戰史專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教授徐焰大校認為,相對於韓國 軍隊來說,美國 軍隊這個統計數字要更可靠一些。按美國的國家體制,在死亡人數上不太可能出現大的差錯,否則如果有人沒有列上陣亡名單,刻上朝鮮戰爭美軍陣亡將士紀念牌,那麼死者家屬肯定會折騰,一折騰,輿論界掀起的軒然大波會讓合眾國政府極為難堪。
筆者與徐焰教授持相同看法。不過對於美軍的傷者數字,筆者認為或有偏低之嫌,按常規戰爭的一般規律,傷與亡的比例大致符合一比三的統計概率,而美軍的戰場救護條件較好,傷者所佔比例似應更高,中國 軍隊戰場救護條件遠不如美軍,傷者比例似應更低。
其它國家軍隊損失情況為:
英國:陣亡710人,負傷2278人,失蹤1263人,被俘766人,共計5017人。
土爾其:陣亡717人,負傷2246人,失蹤167人,被俘217人,共計3349人。
澳大利亞:陣亡291人,負傷1240人,失蹤39人,被俘21人,共計1 5 91人。
加拿大:陣亡309人,負傷1055人,失蹤30人,被俘2人,共計1396人。
法國:陣亡288人,負傷818人,失蹤18人,被俘11人,共計1135人。
泰國:陣亡114人,負傷794人,失蹤5人,共計913人。
希臘:陣亡169人,負傷543人,失蹤2人,被俘1人,共計7 1 5人。
荷蘭:陣亡111人,負傷589人,失蹤4人,共計704人。
哥倫比亞:陣亡140人,負傷452人,失蹤65人,被俘29人,共計686人。
衣索比亞:陣亡120人,負傷536人,共計656人。
菲律賓:陣亡92人,負傷299人,失蹤57人,被俘40人,共計488人。
比利時、盧森堡:陣亡97人,負傷350人,失蹤5人,被俘1人,共計453人。
紐西蘭:陣亡34人,負傷80人,被俘1人,共計1 1 5人。
南非:陣亡20人,失蹤16人,被俘6人,共計42人。
日本:陣亡數人,被俘1人。
以上合計,其它國家軍隊兵員損失約為17200餘人。
幾方面數字匯 總,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聯合國 軍方面所確認的最低人員損失統 計數字是:聯合 國 軍的人員損失在58萬人以上。而這個數字中,估計由中國 軍隊造成的損失佔2/3以上,也就是38萬人以上。
也就是說,即使按聯合國 軍方面承認的最低統 計數字,中國 軍隊與聯合 國 軍的人員損失也大致相當。這在聯合 國 軍火力強度高於中國 軍隊十多倍,技術條件又遠遠超過中國 軍隊的情況下,僅就傷亡對比來看,中國 軍隊具有出色和高超的戰斗效能,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這一點,與中國 軍隊交過手的美軍將領們是承認的。
聯合 國 軍方面宣布在戰爭中 共殺傷中朝軍隊142~1 50餘萬人,其中包括中國 軍隊92~100餘萬人。這個數字是根據美軍戰 場指 揮 官的觀 察報 告累 加而得到的,水分極大,大大地高 估了自身的戰果,也直接誤 導了第八集團軍司令官和聯合國 軍總司令對戰 場形 勢的基本估計。聯合國 軍司令部一再低估中國 軍隊前線兵員數量,屢 屢發起屢 屢碰 壁的攻 勢,與此有很大關系。
中國 軍隊雖然前後有190餘萬人的建 制部隊先後入朝 輪 戰,並在戰爭中陸續補充兵員50餘萬人,但在朝最高兵力為135萬餘人,其中還有近2/5的兵力是屬於傷 亡概 率相對來說很小的東西海岸守備部隊或後方勤 務、鐵 道、工 程 部隊,不可能在承 受聯合國 軍如此巨大的殺 傷之下,還能守住一條穩 固的戰線,並把進 攻發 展到 聯合國 軍陣地的防禦縱深。
至於中國 軍隊的被 俘數字,那是經過逐個清 點,還是准確的。
在戰爭中, 美國 軍隊共消耗作戰物資7500餘萬噸,是中國 軍隊的13倍,其中彈葯一項即達330萬噸,也是中國 軍隊的13倍;開支戰費200億美元,是中國 軍隊的8倍。這個花費,僅次於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消費。的確是世界首富,大方,闊綽,奢侈。也很浪費。
當年抗美援朝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為,這場戰爭實在是留給了後來的中國人太多享用不盡的財富。
——整整50年前,我們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舉將十六個國家的聯軍擊敗在鄰國的土地上,以無可爭議的勝利宣布了自己的強大,徹底奪回了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上應有位置。如果說建國前的國內戰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之戰,那麼朝鮮戰爭便是新中國不折不扣的「立國之戰。」
歷史,再一次證明了毛 澤 東的遠見卓識,包括毛 澤 東自己也沒有想到,抗美援朝竟取得那麼多那麼大的勝利,一百多年來猶如一盤散沙的中國人面對強敵煥發了空前的團結。因為戰爭的勝利,國內民族凝聚力空前高漲,外交上國際威望空前提高,軍事上則一掃人人可欺的百年弱國形象。打出了一個世界軍事強國;連經濟上也因為人民奮發圖強,友邦大力支援而迅速恢復。
例如在永垂共和國史冊的「清長大捷」勝利之時,正值中國著名經濟學者馬寅初在東歐參加「保衛世界和平大會」,直到晚年馬寅初還激動地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志願軍收復平壤的消息傳來,幾千名世界各國與會代表邊鼓掌邊高呼「毛 澤 東萬歲!」、「新中國萬歲!」,時間竟長達十餘分鍾,實為國際會議中極其罕見的景象……
李峰先生在他的著作《決戰朝鮮》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情形的——從鴉片戰爭開始就沒有正眼看過中國人的日本人感到的震撼可能最大,「支 那」這個蔑稱從「清長之戰」起一夜間在日本大眾的口語中消失,連沈陽戰犯管理所的日本戰犯也是在此之後才開始真心實意地接受改造……
整個西方世界也震驚了,打敗十六國 聯 軍的國家竟是不久以前的「東 亞 病 夫」!
美國人說得最直接:「美國傳統的理想和正義觀被中國的大軍粉碎了,美國人大概從未受到過如此嚴重的創傷和挫折!」東方通麥克阿瑟沉痛地發現自己的中國知識旦夕間全部過時了:「必須從這樣一個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美國從此承認新中國是一個巨人……
對這場大捷評價最精當的是英國牛津大學大戰略學家羅伯特·奧內爾。戰爭結束幾十年後,他在自己所著的《清長之戰》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如果中國人沒有於一九五零年十一月在清長戰場穩執牛耳,此後的世界進程就一定不一樣。」
這是一場改變世界和歷史的戰役,中國人大勝!
當時,中國人民最興奮。出兵的消息終於不再保密了,大捷的喜報讓無數中國人流下了熱淚。天安門廣場徹夜狂歡。中國舉國上下都在狂歡。中國人沒有理由不狂喜……僅僅五十年前,兩萬多人的八國 聯軍打敗了擁有兩百萬軍隊的清政府,闖進中國首都,逼得中國的皇帝、太後「狩獵西安」;僅僅五年以前,日本軍隊還在橫行中國本土大江南北……
一百年間飽受各式各樣強盜欺凌,被別人闖進家裡狠打的中國人民簡直不敢相信,新中國成立才一年,中國的軍隊竟能主動迎戰殺出國門,十來天就在鄰邦的土地上將十六個國家的幾十萬聯合國 軍殺退了四百公里!普通人民徹底信服了毛 澤 東在天 安 門城樓上所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那句宣言不是一句空話,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空前高漲。從此,曾是一盤散沙的中國民高度凝聚在一起,向著無數個新的目標發起沖擊,國內的反動勢力則偃旗息鼓……
中國的新紀元開始了。(見李峰先生的著作《決戰朝鮮》)
除此之外,這場殺出國門的戰爭也極大地提高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鬥力。
如,朝鮮第三次戰役時,李奇微因決戰失利,決定棄守漢城。
對於當時的混亂場面,李峰先生是這樣寫的:「一批批士兵緩緩擁過漢江橋,龐大得看不到邊的機械化部隊從江面上的浮橋上慢慢馳過,重型武器將浮橋壓入了冰層下的江水……李奇微的心都提到了噪子眼。『中 共 軍只要用重炮轟幾下,第八集團軍就完了!』
韓先楚就站在離李奇微不遠的地方,他知道敵軍正在潰退,他已經下令全力追擊,十幾萬的美軍就擠在那座橋上啊……只要有大炮,哪怕一門都行,然後對著漢江橋轟上一陣……唉,一門都沒有,炮兵跟不上來……他的軍隊只能像人類最原始的軍隊那樣赤著腳在雪地里奔跑……韓先楚狠狠跺了跺凍得鐵硬的泥土……」
而打到後期的「金城戰役」時又是怎樣一副情形呢?
李峰先生這樣寫到:「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三日夜九時,濃雲低垂,天地間一片昏暗,天氣悶熱得讓人窒息。中國 軍隊一千零九十四門火炮在一片沉寂中突然齊聲怒吼。東起北漢江,西至下甘嶺,幾十里的敵軍陣地上濃煙滾滾,鉛色的陰雲被映成一片紫紅。短短二十八分鍾內,一千九百噸炮彈在被傾瀉到南韓首都師、三師、六師、八師陣地上。
二十八分鍾內發射一千九百噸炮彈,這是戰爭初期中國 軍隊根本不敢想像的事。這是中國 軍隊在抗美援朝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也是中國 軍隊第一次占據了戰役地面火力優勢。此次炮擊的重點方向,中國 軍隊火炮密度達到每公里正面一百二十門左右,密度達到了二戰中打得最激烈的蘇德戰場上的一般標准。《美國第八集團軍簡史》記辭:『令人難以置信的大量炮火在頭上呼嘯,在呼嘯中,他們前赴後繼攻擊這個地區的大 韓 民 國防線。在共 軍的猛攻下,前哨陣地一個接一個被打垮了。』
中國戰史記載:『敵集結位置打成了一片火海,活像鋼廠剛出爐的鐵水,灌滿了山溝、平地,頃刻間,敵人化成了骨灰和烤肉……』
美軍基里上尉這樣描述道:『我們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邊的無線電員和中士都陣亡了。而我連前往增援的六連也只剩下十幾個人。那裡根本沒有藏身之地,中國兵發射的迫擊炮彈每秒鍾一發,可怕極了。』」
同時,中國 軍隊正在從體制上由國內戰爭比較原始的軍隊組織系統向現代化軍隊結構過渡,並破天荒地開始組織步、炮、坦、工諸兵種協同戰。而且,僅僅兩年時間,中國空軍也白手起家,將殘酷的朝鮮戰場作為訓練基地,神話般地從一個航空兵師、幾十架作戰飛機發展到擁有二十三個航空兵師、近三千架飛機,其空戰的實力僅次於美蘇;以讓人眼花繚亂的速度從一百多支各國空軍中的倒數位次躍居世界空軍第三位。
現在,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朝鮮戰爭,我們的軍力絕對提高不到這么神速。
⑺ 新冠病毒侵襲印度,給這個國家造成了多大的經濟損失
從中央政府領導人、醫學專家到普通百姓,對新冠肺炎的危害認識不足!雖然新冠肺炎死亡率大約只有2-4%,但傳染性很高,尤其老人及兒童易感,死亡率加大!
沒有進行有效隔離,放任自流,導致無症狀感染著到處活動、傳染給他人,導致變異毒株的出現,均加重疫情傳播!
印度是和美國一樣的聯邦制國家,各邦都有不同的法律!雖然在一個國家體制內,但中央命令很難執行到地方!導致各個地方各自為戰!很難協調統一!一直在猶豫不決中,更多的靠自覺和上天保佑,疫情不要擴大!但現實狠狠地打臉!
印度最近新冠疫情再一次大爆發,新冠病毒患者每天確診感染者達30多萬例印度因新冠疫情沖擊,全年經濟下滑那是肯定的。疫情在孟買貧民窟比較嚴重,貧窮落後導致疫情很難控制,高種姓城市環境衛生比較好,受疫情滲透很少,工業進度還是可以的。
印度經濟大幅度增長是不可能了,疫情未控制之前經濟疲軟是避免不了的。只有等疫情過後,重新發展經濟,經濟才會出現奇跡!
從目前來看,印度疫情不容樂觀啊,一天比一天嚴重,從4萬例飆升到6萬例,新冠病人越來越多,超越巴西和米國並非說沒有,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今印度失業率也很嚴重,政府禁足,民眾只能喝西北風了。
⑻ 印度1900——1950年經濟增長狀況
在獨立之後的30年裡,人們用「印度式的」(Hin)經濟增長率這個詞語來形容印度的經濟表現,意思是令人失望但並非災難性的結果,而且與印度宗教所宣揚的安於此生的宗教信條相一致。
當然,隨著過去20年印度發生的巨變,這一陳詞濫調逐漸被廢棄了。自1980年開始,印度的人均經濟增長率增加了一倍多,從1950-1980年的1.7%上升到1980—2000年的3.8%。過去,在社會主義政策和許可證、配額制度的束縛下,印度經常被作為錯誤發展戰略的反面典型。現在,印度成了一個模範生,人們用她作為例子,來說明如果轉向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經濟增長潛力可以得到多麼大的發揮.雖然印度的經濟增長率沒有中國高(收入水平也不及中國),但由於其可靠的民主制度和信息技術領域的強勁表現,在許多觀察家的眼中,這個國家就算是不能取代中國的地位,也越來越對中國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
印度的經濟進步對於她的10億國民來說是一個福音。同樣重要的是,這一轉變也給其他貧困國家帶來了希望,她向世界表明,如果採取適當的政策,快速的經濟增長是可以實現的。
但是,那些產生印度奇跡的「適當」政策是什麼呢?在政策報告和報刊上,充斥著許多關於這一問題的答案。傳統和常見的觀點認為,在1991年之前,印度實行貿易管制政策,印度經濟與外隔絕,在國家引導下建立的產業非常低效,過度管制阻礙了私有部門的發展,政府的控制和官僚主義窒息了私有經濟的活力,但這些情況在1991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際收支危機的刺激下,印度的政策制定者起用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這樣的專家來治國。辛格很快啟動了經濟自由化進程,貿易壁壘被拆除,外國直接投資受到鼓勵,許可證制度被廢除,私有化開始了。在軟體出口和呼叫中心業務的帶動下,印度經濟開始騰飛。
如同所有的簡單描述一樣,上述觀點確有一定的道理。印度的經濟一度是世界上管制最嚴厲、最封閉的經濟之一,這種情況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變。的確,1991年的經濟自由化可以說是印度經濟的分水嶺。但是,上述觀點沒有認識到的一點是,印度經濟的加速增長早在1991年前的10年就開始了。只要對印度的經濟增長歷史做一個粗略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印度的經濟加速增長起步於1980年左右,這一增長趨勢在1991年後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實際上,一些指標,如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甚至在1991年後表現出相反的特徵,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因此,1980年後,印度經濟的良好表現並不能歸因於1991年改革。1991年改革可能的確對維持和加快印度經濟增長起到了作用,但是我們需要有更寬廣的視角來理解印度經濟增長中的變化。由此得出的一個相關論點是,最近出現的一些現象,如IT產業和相關服務業的崛起並非印度經濟增長的源泉。
本文將對印度經濟增長提供一個不同的解釋。我們認為,印度經濟增長的動力來自中央政府於1980年採取了支持私有部門的態度。在此之前,執政的國大黨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和偏向窮人(pro-poor)的政策。當英迪拉·甘地於1980年重掌政權之後,她調整了自己的政治盟友,與私有部門代表結合在一起,開始拋棄以前華而不實的政策。中央政府對企業的態度從敵視轉變為支持。1984年,拉吉夫·甘地上台之後,英迪拉·甘地的政策得到進一步推進和強化,而且不像以前那麼含蓄。在我們看來,這是80年代早期釋放印度私有部門活力的關鍵轉變。
正確地描述印度政府的這一態度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在此,我們對促進市場導向(pro-market)和促進企業導向(pro-business)加以區別。前者著重於消除市場障礙,致力於經濟自由化,為新設企業和消費者提供好處。而促進企業導向則著重於提高現有企業的盈利性,它對現有企業和生產者有利。促進企業導向的政策包括減少現有企業生產能力擴張限制、消除價格控制和降低公司稅(這些都發生在80年代),等等;而促進市場導向的政策的典型例子是貿易自由化(直到90年代,這一政策轉變才取得進展)。通過比較東亞和拉美的改革方式,可以理解促進市場導向和促進企業導向之間的區別。韓國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進企業導向而非促進市場導向的,而拉美90年代的改革基本上是促進市場導向的。
印度80年代早期的政策變化可以被稱為促進企業導向的,而非促進市場導向的。在那一時期,對於已有企業來說,真正的自由化基本上是不受歡迎的。與獲得已有企業的政治支持相比,英迪拉·甘地對實行對外開放和消除競爭障礙相對不感興趣。拉吉夫·甘地本人更傾向於自由化,但是由於他步子邁得過大,博福斯軍火丑聞(Bofors scandal)使他的威信受損,他又不得不走了一段回頭路。因此,這一時期改革的受益者主要是已有企業和原有業務,而非新企業和新業務。但是,我們認為,這一時期向促進企業導向的政策轉變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推動80年代經濟快速增長的一個基本因素。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發現1991年之後的真正自由化並沒有改善總體的經濟表現。很明顯,雖然存在價格扭曲和其他市場扭曲,這一時期的政府態度轉變是經濟增長的一個有力推動器。
政府的態度變化之所以能夠對經濟增長產生重大影響,與印度的初始改革條件有關。相對於同等收入水平的國家來說,印度具有很好的政治經濟制度。她是一個民主國家,存在廣泛的法治,產權得到充分保護。如果按照其他類似國家的標准來看,印度的收入水平應該是現在的好幾倍。這背後的隱含之義是政策環境的較小改變都可能對經濟增長產生巨大影響。我們可以將政府取消對私有部門的敵意視為改變之一,這對於實際政策來說並非一個很大的變化,但是對投資者的心理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文將首先介紹印度20世紀80年代的經濟轉變並進行相應比較。我們認為,這一轉變是基於生產率的巨大進步(而非要素積累)。我們還認為,印度已經從1980年之前的落後者轉變為一個優勝者。
接著,我們將提供對這一轉變的一系列解釋,並指出為什麼它們不能令人滿意。在80年代,印度並沒有出現過很多自由化政策,而且為數不多的一些還是發生在80年代後期。在這一時期,印度經濟仍然與外界隔絕,甚至在某些方面保護程度還有所加劇。綠色革命並不能成為非農業部門發展的源泉,因為我們沒有發現內部貿易條件的必需變化。需求因素也不足以解釋生產率的上升。公共部門投資也不可能提供充分的解釋,除非我們做出滯後假設。
隨後,我們提出自己的解釋,並提供一些經驗數據進行支持。我們尤其強調,1980年之後的經濟增長在某些特定的經濟活動領域和特定的地區更為強勁,這些經濟活動領域和地區最容易享受政府態度轉變帶來的好處,它們就是在以前的政策體制下建立的正規製造業部門。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在以前政策體制下產生的知識和現代製造業基地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一旦政策環境發生就了有利於私有部門的轉變,經濟可以順利起飛。所以,在前期的投資已經發生的地方,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
本文的分析重點是80年代印度經濟向高增長的轉變,而很少涉及1991年改革和90年代的經驗。我們認為,啟動經濟增長和保持經濟增長是截然不同的挑戰,需要不同的政策和方法(Rodrik,2003;Hausmann等,2004)。本文主要關注啟動經濟增長的挑戰以及印度的相關經驗。
一、事實
本文所基於的一個關鍵事實是印度經濟增長的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左右而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90年代。正是從1980年開始,印度開始揮手告別過去的「印度式的增長」。其實,我們並不是第一個認識到這一點的人:德龍(DeLong,2003)、威廉姆森和扎哈(Williamson和Zagha,2002)都強調了印度經濟增長速度的翻倍早在1991年改革前10年就發生了。但是,我們沒有發現運用標準的政策導向因素來分析印度經濟快速增長的文獻,而且所有的解釋給人的印象都是90年代的改革導致了印度卓越的經濟表現(Ahluwalia,2000;Srinivasan和Tenlkar,2003)。
圖1描繪了與總體經濟表現有關的3個指標:實際人均GDP、每個工人創造的實際GDP和全要素生產率。從1980年開始,這3個指標都呈快速上升勢頭,而此前20年間基本保持平穩。表1也表明,80年代與70年代相比,前者的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比例都要高出大約3個百分點。盡管90年代仍然保持強勁的經濟增長,但各個生產率指標的增長呈下降趨勢,比80年代下降了0.3到0.6個百分點不等。不管90年代是否比80年代略差(或略好),數據已經充分證明印度的經濟增長是從1980年左右才開始大幅度改善的。
許多研究都提供了印度經濟增長轉折點發生在1980年左右的證據。首先,利用白聚山和佩龍(Bai和Perron,1998,2003)所描述的方法,我們計算了四個增長率的最優單轉折點、最優兩轉折點和最優三轉折點,這四個增長率的基礎指標分別是以固定美元價格(世界銀行)計算的人均GDP、以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GDP、每個工人創造的GDP和全要素生產率(Bosworth Collins,2003)。在所有的情況下,我們都發現單轉折點發生在1979年。第二,奧斯曼等人(Hausmann等,即將發表)利用大量的跨國數據分析了向高經濟增長的轉變,將印度的經濟增長轉折點定為1982年。最後,沃勒克對印度GDP及其分解項目進行了節點分析。她發現在80年代初中期印度的GDP增長出現節點。在1980年,存在節點的F統計值最高(Wallack,2003,第4314頁)。
1980年之後印度總體生產率的提高是由於什麼原因?僅僅是資源從低生產率部門(農業)轉移到高生產率部門(製造業和服務業),還是私人部門的表現改善了?在三個主要部門的勞動力構成方面,曾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顯著的是農業部門的勞動力比例從1975年到1995年間下降了大約10%,同時服務業和工業的勞動力比例分別上升了大約7.5%和2.5%。但是,這一變化僅僅能夠解釋總體生產率上升中的很小部分(不到10%)。例如,當利用固定(基期)就業比例計算總勞動生產率時,80年代的增長速度比70年代提高2.6%-2.9%,90年代的增長速度比80年代下降0.4%-0.6%(表1)。
表1 印度總增長和部門增長核算(年均增長率,除非特別說明)
時期
1960-1970
1970-1980
1980-1990
1990-1999
Bosworth-Collins(B-C)
產出
3.84
2.98
5.85
5.59
工人的單位產出
1.87
0.69
3.9
3.27
工人的人均資本
0.83
0.61
1.06
1.32
教育
0.29
0.58
0.32
0.34
全要素生產率
0.74
-0.5
2.49
1.57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產出
3.75
3.16
5.64
5.61
工人的單位產出
1.77
0.86
3.69
3.3
全要素生產率①
1.17
0.47
2.89
2.44
全要素生產率②
-0.94
-2.07
1.28
0.94
根據當前就業比例分解的工人產出增長率
農業③
1.2
0.13
2.57
1.29
製造業④
2
6.3
6
服務業(B-C)⑤
2.12
6.32
6.57
服務業(IMF)⑥
3.14
5.3
6.69
以基期的就業比例為權重測算的總的工人單位產出增長率
總(Bosworth-Collins)
0.69
3.66
3.08
總(IMF)
0.86
3.49
3.11
勞動轉移對總的單位工人產出增長的貢獻
總(Bosworth-Collins)
n.a.
0.24
0.19
總(IMF)
n.a.
0.2
0.19
就業比例
1975
1985
1995
農業
70.8
64.4
60.8
工業
12.4
15.2
15.8
服務業
16.8
20.4
23.4
資料來源:Bosworth和Collins(2003);Ghose(1999);和作者的估計。
①根據勞動力。
②根據15歲以上人口上學的平均年數
③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
④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數據摘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論文,70年代的數據,根據Ahluwalia(1995)估計而來。
⑤通過從B—C的單位工人產出總增長率中減去平均部門生產率增長率而計算出來的殘差。
⑥通過從IMF的單位工人產出總增長率中減去平均部門生產率增長率而計算出來的殘差。
⑦得自Ghose(1999)。其中,1977和1978年的數字是通過運用1977/1978-1983年間的趨勢回推至1975年推算出來的,而1993-1994年的數字是通過運用1987/1988—1993/1994年間的趨勢前推至1995年推算出來的。
作者:丹尼·羅德里克 阿爾溫德·蘇布拉馬尼揚 來源:《比較》第十四輯
⑼ 印度經濟從三年前的9%急降到現在的4.5%,這是怎樣造成的
印度是南亞地區的一個大國,而且由於其人口基數大,所以21世紀初,印度經濟的發展還是非常好的。但是近幾年印度的經濟卻有些後繼乏力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其實非常簡單。首先就是因為人才流失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是許多發展中國家都在面對的問題,而印度的人才流失問題似乎非常大。其次就是因為2016年的廢鈔令的影響,雖然這個事件的負面影響正在消除,但是筆者認為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消除才能完成。最後筆者認為就是印度的民營經濟活力太低了,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活力也開始降低。
最後筆者認為就是印度的民營經濟活力太低了,導致整個經濟的發展活力也開始降低。所以民營經濟,實際上就是由個人或者小團體開設的公司,這類公司雖然規模小,但是由於其是私人企業的特點,所以生產活力非常強大,而且優勝劣汰的屬性非常強大,能夠長久的生存下來的,都是擁有獨特經驗的公司,所以對國家的經濟貢獻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