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全球經濟下滑,蒸發的錢都去哪了
當全球的經濟衰退的時候,就有一些人的財富出現了蒸發的情況。其實蒸發的錢並非是憑空消失的,蒸發的錢也只不過是一些虛擬的市值,所以這些錢本身就是一些泡沫。那麼被蒸發掉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從而能夠實現風險的消除,而且能夠更加穩定的發展經濟。
每一個人投資的時候都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而且應該學會規避風險,這樣的話才能夠讓自己的財富更好的保持下去。
② 金融危機什麼意思 錢去哪裡了
1、金融危機是指用金錢(或直接稱為虛擬資產)投資股票、行業、期貨等金融行業的危機。錢就蒸發了。因為他們手上的東西整體上並不是實際的財產,而且他們的資產本身存在泡沫(虛擬高位),他們的錢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蒸發,也就是賠錢。
2、然後就是所謂的經濟危機,這是焦點。不要混淆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概念。一旦金融危機爆發,也就是我們投資者的危機,就會影響實體經濟(製造業、農業等)的發展,也就是引發經濟危機。所以它們有一個近似的因果關系。金融危機通常會引發經濟危機。在經濟危機的這個階段,我們生產少了,消費少了,人們失去了很多工作。也就是說,生產率下降了。
1、從歷史上發生的幾次大規模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來看,大部分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都是相伴隨的。也就是說,在發生經濟危機之前,往往會先出現一波金融危機,最近的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也不例外。這表明兩者間存在著內在聯系。其主要緣由在於,隨著貨幣和資本被引入消費和生產過程,消費、生產與貨幣、資本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2、以生產過程為例,資本在生產過程的第一個階段———投資階段,便開始介入,貨幣資本由此轉化為生產資本;在第二個階段里,也就是加工階段,資本的形態由投資轉化為商品;而在第三個階段里,也就是銷售階段,資本的形態又由商品恢復為貨幣。正是貨幣資本經歷的這些轉換過程,使得貨幣資本的投入與取得在時空上相互分離,任何一個階段出現的不確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導致貨幣資本運動的中斷,資本投資無法收回,從而出現直接的貨幣信用危機,也就是金融危機。
③ [轉載]經濟危機後,錢都去哪了
我學經濟多年,所以今後就寫一些經濟學的文章。很多人從小孩子時期就聽說過經濟危機這回事,就是知道經濟危機過後大家都沒錢了,個人虧損,公司倒閉,銀行關門,甚至有些國家的政府也會破產。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經濟危機後大家損失的錢都去哪裡了?思考這個問題不用聽那些經濟學家胡扯,他們那些理論和原理只能在大學課堂里拿分,所以有人就提出最好的經濟學理論就是沒有理論。而分析那些錢去哪了的問題,從四個方面就能解釋明了。 1.大多數人賠的錢被少數人賺去了 整個市場經濟就一個很龐大的生意體系,不過生意就是生意總是有賺與賠,不管是在任何的情況下,有人賠錢就一定要有人賺錢。雖然經濟泡沫有多米諾骨牌的蝴蝶效應,但是供應鏈的某個環節中一定是有贏利的,因為沒有利益供應鏈也就斷了,只要供應鏈還在繼續,就一定是有贏利的環節。即使當時的贏利之後可能因為經濟蕭條而再次損失,但是總是會有人(也許是極少數的人)在危機前而抽身而退的,那麼損失的錢很小的一部分是被賺錢的人獲得了。 2.損失的錢是為未來埋單 現在許多的人都明白什麼是超前消費,目前歐美許多國家的為了維持經濟持續發展也都是採取這種模式。所以當經濟形勢良好的時候,銀行的借貸就十分寬松,無數的個人和公司就從銀行獲取資金進行投資,並用自己的未來的收入來填補。可是一旦經濟危機來到,大多數人是要虧錢的,虧的錢其實無所謂,重要的是向銀行借錢的人就失去了用未來收入償還貸款和利息的能力。之後銀行就會去收你貸款前的相關抵押,可是經濟危機後抵押的財產很多時候也不可能再保持原有的價值了,這樣銀行的壞賬也就隨之出現了。可是提前支出未來的錢一定要還上,因為國家發行的貨幣量是總體來說固定的,銀行就拿你抵押資產來彌補超前消費的窟窿了。 3.很多錢因為虛擬價值而蒸發掉了 我們現在是市場經濟,而在市場經濟中並不完全是現金與等價物的交換。就像我們有股票和期貨這樣的虛擬交易,我們從市場中購買的股票和期貨的價值,很多時候是與他實際的價值不相符合的,可能某個公司實際價值100萬,但是由於各種因素使得購買到手裡的證券遠超過了這個公司的價值。其次諸多固定資產在供求關系的趨勢下也存在他的實際價值與市場價值不符的情況。總的來說舉個例子:好比一個股票或是一棟房產,因為經濟態勢良好就不斷的升值,可是他實際價值沒那麼多,那麼投資者在經濟好的時期買下的這些資產就有了很大的水份,一旦經濟危機出現,那些資產可能就會回歸其的原始價值,甚至更低。所以投資者的錢就損失在這里了。而這些因為虛擬價值蒸發的錢一分部被第一點那些少數人賺去了,另一部分又被拿去彌補第二點超前消費的損失了。 4.經濟危機出現通貨膨脹,使得錢不值錢了 當一個國家出現經濟危機,投資者就不會像經濟良好時期那樣大膽的進行投資了,人們就把手裡剩下的錢留在手上。當人們都不願投資了,生產力也就隨之下降,但是人們的需求是不會減少太多的,這樣就造成物價上漲。物價上漲後你要花更多的錢才能買到你要買的東西,這也是錢去哪了的一個重要解釋。 以上就是經濟危機中投資者損失的錢跑到哪裡了。其實不管什麼危機錢的總量是不會變的,問題是有人把錢賺去了,有的錢要去補窟窿,最後錢還不值之前的那些錢了。
④ 金融危機蒸發的錢哪去了
首先你要明白一個顛簸不破的科學真理:能量守恆,物質不滅。 沒有什麼東西會平白無故的消失不見,物質是永存的。 中國股市號稱蒸發了20萬億人民幣,實質上只有散戶幾萬億的實際投入資金而已。這幾萬億資金炒高了整體的A股市值。
比如說中石油,總股本1800億股的盤子,A股流通只有40億股。在48元的時候,市值達到8萬多億人民幣,實質上,並不是投入了8萬億人民幣。只是有幾百億人民幣買了那40億的流通股,每股炒高到了48元,乘以總股本1800億股,就到了8萬億市值,現在跌下來到了10元每股,市值變成了2萬億,總市值減少了6萬億,並不是股民虧了6萬億的錢,這只是一個數字游戲而已,實際上整體股民的錢一分錢也沒有少。何以故? 股市大跌,看起來散戶虧錢,機構虧錢,大小非還沒有來得及減持(即使有各種老鼠倉和提前撤出的先見者,比起幾萬億來說也是滄海一粟)。那到底錢到哪裡去了? 答案是:錢在銀行里。很簡單,你的錢本來是存在銀行里的,銀行要付給你利息。現在你把錢拿出來炒股,錢還是在銀行里,只不過通過了券商的交易系統而已,都在銀行里存著,不過是發生一些賬戶的內部變動,如果你把整個中國的銀行系統看作一個整體的話,你會發現,整體銀行的資金沒有任何變化。不同的是,以前這幾萬億資金是存款要付利息,現在這些錢變成了股票款,不用付那麼高的利息。(當然,不排除有些外國的股票販子如QFII提現兌換跑路,這個比例是很少的)。
打個比喻:在一個封閉的小山村裡,張三養雞賣給村委會,10年積累了1萬塊,存放在村委會,村委會拿去放高利貸。實質上,這一萬塊相當於村委會欠了張三的錢,每年還要付利息。現在村委會將村裡的魚塘上市,張三1萬塊存款拿出來入股,每股10元。實際上錢還在村委會放著,村委會只是給了張三一個簡單的電子憑證代表他們持有各1000股魚塘股票。然後,各村委會聯合起來策劃,稱魚塘金融危機爆發了,魚塘股票大跌,每股只剩下每股1元,張三市值蒸發了9000元。現在你可以看到,相對於整個山村,魚塘沒有變化,張三的錢蒸發了9000塊,而村委會的從欠張三1萬塊(存款),變成了只欠1000塊(股市價值可兌現)。
整個山村的錢並沒有減少,經濟不受影響,而張三的錢就突然少了9000塊。張三10年白忙了。
這是從物質不滅的角度來看這個股市的問題。錢是絕對不會憑空消失的。所以,中國的股市股民的錢並沒有「蒸發」,反而是銀行的支出減少很多,股市大跌,其實對是不透明的國有銀行最大的利好。
同樣的道理,美國的金融危機,號稱損失幾十萬億美元,有很多經濟學家政客叫囂美國完了,中國將成為最大的贏家雲雲,都是胡扯。這就是一個巨大的陰謀。美國的錢蒸發了嗎?沒有,物質不滅,金錢也不滅,只是通過某種形式變了名目而已。一場金融危機不可能把一個發達國家的整個經濟摧垮,反而會變成美國挾持世界的籌碼。反正美國人通過發行大量美元,已經買進了別的國家真正的實物產品,如鞋襪石油等等。美元到了中國等國成了外匯,本來中國也可以通過2萬億的外匯買入美國的實物的,那美國肯定不願意,那好,就策劃一場金融危機,將這些美元全部貶值蒸發,這個時候,中國就變成了張三,美國就變成了村委會。
⑤ 經濟不好的時候,多出來的錢會流向哪裡
經濟不好的時候,實體投資風險變高,人們便降低收益預期,降低風險偏好,那麼資金迴流到銀行、地產等資產,會造成銀行資金成本降低,利率降低,房地產行業銷售金額提高,房價上升,大類資產比如能源、大宗商品等價格也會推高,通貨膨脹預期上升。
⑥ 全球經濟危機,那丟失的錢都到哪去了
這個問題很簡單,不是沒了,是虛擬的那部分小時了,實在的那部分人們都不往外拿了.
這次美國經濟危機之前,美國表面上一片歌舞昇平的繁榮景象.其實主要是由房地產市場虛假繁榮帶動的,美國的房地產交易投機過度.其現象可以用我們方便理解的一個比方來形容:
都說股票賺錢,我們全民去炒股票,錢都投進去了還不過癮,還想借錢生錢,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資繼續買入股票,而有的銀行連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給你融資.
如此一來,風險就大量的積累下來了.
一旦哪一天,瘋狂的炒股熱潮有了退燒的跡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還不上借款而割肉離場,又有很多人因還不上錢,抵押的財產被銀行收了去,還有很多銀行因為沒有留取足夠的抵押品,在貸款人無力還債的時候只好認賠.連鎖反應下來,個人破產,信貸機構破產,經濟蕭條,通貨膨脹.
美國政府是想抑制一下過於旺盛的投資,壓縮信貸規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價,所以採取了緊縮銀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條,其他的還有提高銀行存款准備金、發行票據吸納貨幣市場上的資金等等。
美國政治界經濟界其實都是一幫政客,他們對管理國家經濟的能力實在不敢恭維,他們對自己國家的病患一點都不察覺,採取的快速連續升息政策其實正是這次危機的導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貸款無法歸還,引發連鎖的壞帳反應,使美國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諾骨牌狀的倒下。
股票價值是紙上財富,他僅以交易價格為價值參考,並不代表事實資產的價值,他的升跌,損失的是交易參與者的「錢」,而沒有傷害到上市公司里的資產。
首次發行的錢進入到公司里,變為了資產,之後就沒有資產的交流了,除非是新配股增發和派發紅利等。
以後的交易中,全部是虛擬財富,比如公司每股凈資產是1.5元,市場上股票交易價格是10元,流通股東是在意淫般享有10元價格之下的1.5元資產。股票價格跌了以後,損失的錢是進了政府稅收、交易所傭金、倒數第二位持有股票的人,他們的手上。因為那三種人是手握現金的,兌現了。手上是拿股票的人,則繼續面臨升或跌的考驗。
總結,錢進了公司、政府、交易所、「倒數第二位的前股東」。其中公司是一次性的,政府和交易所是反反復復的抽水,股東是新與舊之間的賭博。世界財富還是那公司里的每股1.5元資產。
最後說一下錢是否真的沒有了。其實錢(現金)都還在,只是大家對危機的發展有恐懼和自保心理,都不拿出來,市場上缺乏流動性,各國銀行系統資金緊張,各國不得不用財政資金補充市場上資金的流動性,所以出現各國向市場不斷投入數以萬億計的資金的現象。到了大家認為危機過去了,或者即將過去了,市場上的錢又會多起來,因為大家敢拿出錢來投資了。
現在失去的幾萬億美元都是大家的虛擬財富(證券的紙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