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代化養豬場生產模式有哪些呢
在國內外生豬生產中,生豬生產方式多種多樣。一般按豬的活動空間,分為密集飼養、半密集飼養和分散飼養三類。
1、集約化飼養
集約化飼養是指完整的圈養飼養系統,又稱定位飼養。母豬活動面積小於2平方米。早期用皮帶或鏈子將母豬固定在指定的地方,用板條箱來限制母豬的活動空間。現在,母豬生產床也稱為母豬窩欄或抗壓欄。一般仔豬都配備保溫設備。現代豬場集約化飼養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密集、節制、經濟」。養豬場佔地面積小,田地利用率高,採用先進的技術和設施,節省人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典型的工廠化養豬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用於養豬生產。
以上就是現代化養豬場生產模式的分析情況,供大家參考和了解。
㈡ 養豬屬於什麼行業
屬於畜牧業。
畜牧業包括牲畜飼養,牛的飼養,馬的飼養,豬的飼養,羊的飼養,駱駝飼養,其他牲畜飼養,家禽飼養,雞的飼養,鴨的飼養,鵝的飼養,其他家禽飼養,狩獵和捕捉動物,其他畜牧業。
我國養豬業正由傳統養豬業向現代養豬業轉變,無論是養殖模式、區域布局還是生產方式、生產能力都在發生顯著變化。存在自主創新能力弱、食品安全問題突出、勞動力成本增高、原種依賴進口、疫病嚴重、環保壓力大、飼料資源匱乏等諸多挑戰。
養殖要點
1、實行保護性飼養
夏秋季節在豬舍外栽植葫蘆、大瓜、窩瓜、向日葵等植物可遮蔭降溫,冬季推廣塑料暖棚飼養技術,並定期搞好驅蟲和免疫注射。
2、推行高密度養成豬
冬季0.8平方米豬舍養1頭育肥豬,夏季1平方米豬舍養1頭育肥豬。高密度養成豬,不僅建圈少,費用低,而且育肥豬爭搶吃食。沒有活動場地吃飽則睡,愛長肉,增重快,減少飼養費用。
3、飼料要廉
飼料占養豬成本的70~75%。飼料配方要隨著市場價格、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不要一成不變。如夏季天熱豬吃得少,飼料要配得營養好些。飼料營養要均衡,以滿足生長需要為宜。
㈢ 養豬生產模式有哪些
在國內外養豬生產中,養豬生產的模式是多樣的,如果按照泌乳母豬活動的空間可分三類:集約化飼養、半集約化飼養和散放飼養。
(1)集約化飼養集約化飼養即完全圈養制,也稱定位飼養,泌乳母豬的活動面積小於2米2。最早的形式是用皮帶或鎖鏈把母豬固定在指定地點,也有用板條箱限制母豬的活動空間。現在採用母豬產床,也叫母豬產仔欄或防壓欄,一般設有仔豬保溫設備。這種方式始於20世紀50年代,應用於60~70年代,它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密集、約制、節約」,豬場佔地面積少,欄位利用率高,採用的技術和設施先進,節約人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經濟效益。這種模式是典型的工廠化養豬生產,在世界養豬生產中被普遍採用。(2)半集約化飼養半集約化飼養即不完全圈養制,泌乳母豬的活動面積大約5米2。可以母仔同欄,也可有欄位限制母豬,設有仔豬保溫設備,或用墊草冬季取暖。其特點是圈舍佔用面積大,設備一次性投資比完全圈養制低,母豬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有利於繁殖。在我國有很多養豬企業採用這種模式。(3)散放飼養散放飼養泌乳母豬的活動面積大於5米2。其特點是建場投資少,母豬活動增加,有利於母豬繁殖機能的提高,減少母豬的繁殖障礙;仔豬可隨著母豬運動,提高抵抗力。這種最古老的養豬模式,因其效率低曾經被養豬企業冷落,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加上動物福利事業的發展,使散放飼養模式生產的豬肉受到歡迎,價格比較高,所以散放飼養模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戶外飼養是典型的散放飼養,在歐洲又流行起來,主要是因為這種方式可以滿足豬的行為習性要求,投資少,節水節能,對環境污染少;另外動物福利事業促進了戶外養豬的發展。但這種養豬模式受氣候影響較大,佔地面積大,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國南方山地草山草坡多,氣溫較高,可以採用這種模式,發展養豬事業。
飼養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比如德國的諾廷根暖床養豬體系(Nurtinger system),是根據豬的行為習性、環境生理要求發明的豬用暖床及配套的工程技術設施形成的養豬生產體系,這個生產體系的核心設備是豬用暖床,即一種前面設有PVC塑料的溫控保溫箱。暖床可用於集約化飼養、半集約化飼養和散放飼養,它的優點為:①解決大豬怕熱、小豬怕冷的矛盾,同時可使豬呼吸新鮮空氣,而軀體處於溫暖的環境中;②滿足豬的生理及行為習性的要求,為豬只提供磨牙、蹭癢、淋浴、排泄等行為的場所,有利於生產管理,提高生產效率;③母豬不定位飼養,可以自由運動,母豬的體質增強,提高母豬的繁殖性能;④符合家畜福利要求,對豬的限制較少,豬在接近自然條件下生長。所以這種生產模式在歐洲及世界各地都有應用。可見飼養模式根據分類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不是一成不變的。
養豬生產採用什麼樣的模式,必須根據當地的經濟、氣候、能源等綜合條件來決定,最終要取得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不可照抄照搬看起來很先進,但不適用、經濟效益低的飼養模式。
㈣ 養豬生產模式有哪幾種
確定養豬的生產模式主要考慮的因素有豬場的性質、規模、養豬技術水平等。在國內外養豬生產中,養豬生產的模式是多樣的,按豬活動的空間可分三類:集約化飼養、半集約化飼養和散放飼養。
(1)集約化飼養
即完全圈養制,也稱定位飼養,最早的形式是用皮帶或鎖鏈把母豬固定在指定地點,現在採用母豬產床,也叫母豬產仔欄,一般設有仔豬保溫設備。它的主要特點是,豬場佔地面積少,欄位利用率高,採用的技術和設施先進,可節約人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豬場經濟效益。這種模式是典型的工廠化養豬生產,在世界養豬生產中被普遍採用。
(2)半集約化飼養
即不完全圈養制,可以母仔同欄,也可有欄位限制母豬,設有仔豬保溫設備,或用墊草冬季取暖。其特點是圈舍佔用面積大,設備一次性投資比完全圈養制低,母豬有一定的活動空間,有利於繁殖。在我國有很多養豬企業採用這種模式。
(3)散放飼養
特點是建場投資少,母豬活動增加,有利於母豬繁殖機能的提高,減少母豬的繁殖障礙;仔豬可隨著母豬運動,提高抵抗力。這種最古老的養豬模式,因其效率低曾經被養豬場冷落。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加上動物福利事業的發展,使散放飼養模式生產的豬肉受到歡迎,價格比較高,所以散放飼養模式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戶外飼養是典型的散放飼養,其投資少,節水、節能,對環境污染少。但這種養豬模式受氣候影響較大,佔地面積大,應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國南方山地、草坡多,氣溫較高,可以採用這種模式發展養豬生產。
㈤ 如何選擇養豬模式
對於剛進入養豬業的人來說,第一個面對的問題不是建設,不是管理,而是如何選擇好的養豬式,養豬模式分為三種,每種都有其優勢,也不其不足,關鍵是,如何把握好選擇,一旦選擇之後,設備的投入會使之很難再轉型,因此,本文將三種養豬模式做個簡要介紹,目前農村養豬主要有三種模式,一種是飼養母豬出售仔豬,一種是購買仔豬育肥出售,還有一種是自繁自養,即自已繁殖的仔豬育成肥豬出售。 1專業育肥 專業育肥就是購買仔豬,育肥再出售,以農村專業戶為主。目標是最快的生長速度和最低的料肉比。購仔豬育肥,只要把好進豬關,對技術的要求比母豬低, 但是飼料資金成本要高的多。而且現在一般很少有專業的仔豬繁育基地,加上大多數養豬者貪便宜,認為專業豬場仔豬價位偏高,因此所購仔豬大多來自千家萬戶,病源復雜,加上防疫不規范,疫病風險不可避免;歷次疫病大流行損失最大的往往是這類豬場。 專業育肥對市場價格也是最敏感的,採用這種模式,賺錢的往往是哪些有一定經驗,對市場行情把握較好的人,他們在低谷時低價購進仔豬,等育成肥豬,行情轉好,就可大賺一筆了。而有些經驗不足的人,往往豬價高峰時跟風而進高價購進仔豬,豬大了,豬價跌了,入不敷出,養豬的興趣和信心一落千丈,黯然而退者多數是這類養豬者。 2飼養母豬 這種模式主要是飼養適應性較強的繁殖母豬,以繁殖、出售仔豬。廣大的農村母豬戶佔多數。核心目標是用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斷奶窩重。主要工作為:配種、妊娠、分娩、哺乳、仔豬補料、斷乳、免疫等需要一定的飼養管理和技術水平。多數農戶雖然有養過母豬的經歷或積累了相當的經驗,但離現代養豬技術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特別是沒有合理嚴格的防疫程序,所繁仔豬健康狀況良莠不齊。 就經濟效益來說,這種模式經濟收益較微薄,受到市場對仔豬的需求、仔豬的價格、飼料價格、母豬飼養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不是很穩定。豬價高的時候,雖然仔豬也能賣個好價錢,但價格上揚的時間一般會滯後於肥豬。一旦豬價跌落,仔豬又首當其沖。所以歷次豬價低谷,母豬飼養戶受到的打擊都是最大的。 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飼料投資相對來說比其他兩種要小,對青粗飼料利用優勢明顯。所以有一定技術但資金有限的朋友可以考慮此種模式。 3 自繁自養 就目前情況而言,自繁自養是一種比較好的養豬模式。自已能制訂合理的防疫和免疫程序,使豬群抗體水平保持一致;病源的復雜性相對簡單,對本場已有的病源豬群大多產生了自然抗體,只要防止帶進外來病源,疫病的威脅要小得多。同時也避免了運輸轉移等許多應激因素,豬群能迅速適應環境,一般長勢也好得多。從整體效益來說,也比前兩種模式要穩定得多;低價時可以穩住陣腳,高價不因買不到仔豬而發愁。當然,相對來說資金和技術的投入也比較大些。 總之,建議各人根據自身的條件來選擇適合你的模式,如果豬舍使用期較短,或養豬是臨時行為,或能較好把握市場行情的,可選擇第一種養豬類型。如果飼養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優勢傾向於飼養母豬和仔豬,但流動資金不足時,可選擇第二種養豬類型。
㈥ 養殖豬的利潤分析
㈦ 都說養豬利潤高,那麼豬場的利潤主要來源有哪些呢
豬場的利潤與經營管理水平、市場環境和時間、豬場類型等多種因素有關。不同類型的豬場利潤來源不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以上就是關於豬場利潤來源分析介紹,和大家了解學習和參考,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㈧ 你知道生態豬的養殖模式有幾種嗎
生態養豬技術發展趨勢隨著生態養豬技術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養殖戶開始將綠色環保技術融入技術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進一步推動養殖業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生態豬的養殖模式一般分為四種,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
以上就是生豬養殖業的四種模式相關分析介紹,是我在多年養殖過程中積累的經驗以及通過自我學習之後提出的個人一些個人見解,多有不足,敬請諒解。我們在養殖過程中可以加以借鑒,當然,具體問題還是要具體分析,通過多方面因素的考慮,各影響因素以及成本利潤分析,綜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殖模式,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不斷推進技術創新,才能有所提高,祝各位養殖業同行朋友早日實現養豬致富。
㈨ 豬的飼養
豬的經濟類型
根據消費者對瘦肉和脂肪要求不同以及地區供給飼料的差異,經過長期選育而形成脂肪型、瘦肉型和兼用型三個類型的豬種。各型豬種在體質外形、生產性能、肉脂品質、生活習性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等方面都各具其特點。
(一)脂肪型
其特點是生產脂肪多,一般脂肪占胴體(指屠宰後去除毛、頭、蹄、內臟後的豬體)比例的55-60%,瘦肉佔30%左右。第6-7肋間的背膘厚6cm以上,如我國的地方品種多屬此類。
(二)瘦肉型
與脂肪型相反,瘦肉占胴體比例55-60%,脂肪佔30%左右。第6-7肋間背膘厚達3cm以上,如長白豬、約克豬和瘦肉型雜交豬等。
(三)兼用型
本型豬脂肪和產肉能力較強,肥瘦各占胴體一半左右。第6-7肋間背膘厚達3-5cm,如長白豬、約克為父本改良的地方豬等。
二、豬的品種
我國地方豬種大致可分華北型、華南型、華中型、江海型、西南型、商原型6個類型。西南型豬主要分布於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四川榮昌豬就是此類型品種的代表,已列入我國地方良種豬保護目錄。
第二節 豬的飼養管理
一、豬的生物學特性
豬的生物學特性是在自然選擇的進化發展過程中,以及家養馴化後人工選育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並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革新而不斷發展。
(一)性成熟早,繁殖力強,世代間隔短。
仔豬生後3-5月齡即已性成熟,投產繁殖的時間短。豬的發情無季節性限制,一年四季都能發情、配種;豬屬多胎動物,每胎產仔約6-13頭,一年兩胎共產仔12-26頭。採取人工哺乳培育仔豬,實行早期斷乳,則一頭母豬可以年產3胎。如果後備母豬於生後6-10月齡配種,則10-13月齡產仔,當年留種,當年產仔,世代間隔很短。這些特性是迅速增殖豬群頭數、加快育種進程、提供肉品的最有利條件。
(二)生長迅速,飲料報酬高
豬的生長發育很快,生後6月齡體重達90kg即可上市,不但增重快,而且對精料轉換成豬肉的效能高,飼料報酬高,每增重1kg體重一般只需3-4kg精料,甚至更少。
(三)屠宰率高,肉脂品質好
豬的屠宰率因品種、體重、膘情不同而有差別,一般可以達到65-80%。豬肉的品質優良,風味可口,是人類極為重要的動物性營養物質。
(四)豬屬於雜食動物,飼料來源廣泛
豬雖然是單胃動物,但具有雜食性,採食的飼料介於肉食與草食動物之間,既能吃植物性飼料,又能採食動物性飼料,因而可供食用的飼料種類多,來源廣泛。特別是我國地方豬種具有耐粗飼的優良特性。
(五)豬的視覺能力欠發達,缺乏較精確的辨別能力
而聽覺相當發達,能迅速辨別聲源方向和認別不同音頻和音波。嗅覺很發達,能嗅出同群內的個體和地里埋藏的食物。
(六)適應性廣泛
豬的適應能力很強,表現在地理分布廣泛。對飼料多樣性的適應;對飼養方式(舍飼和放牧)上的適應;對氣候謇暑的適應。
二、母豬的飼養管理
(一)母豬的發情與配種
1、初配年齡與體重
母豬早配常有產仔少、死胎多、仔豬初生重小、體質弱、生長慢、母豬本身也有生長發育不良未老先衰和種用期短等現象,但是太晚配種又會造成經濟上的損失。一般地方種母豬在生後6-8齡、體重50-60kg配種,二元雜交母豬在生後8-10齡、體重60-75kg配種。
2、發情特徵
母豬性成熟以後,發情持續時間因品種,個體與膘情而有差異,一般平均為3天,最短半天,長的達1周以上。地方豬種發情極明顯。同一品種內,青年母豬發情期長,經產母豬較短。
發情開始的第一天,母豬在欄內走動不安,時常抬頭觀望,食慾開始下降,外陰部稍顯紅腫,流出少量透明粘液,鳴叫,但拒絕公豬交配。第二天性慾變旺,爬跨其他母豬或接受其他母豬爬跨,接受公豬交配;食慾不振或者廢絕,極度興奮不安,外陰部紅腫達高峰,流出混濁粘液。第三天性情轉為安靜,喜伏卧,陰門仍充血腫脹,呈淡紅色或紫紅色,漸現皺紋。表情呆滯,如以雙手按其背臀,表現呆立不動。
3、適時配種
在發情期中准確掌握母豬的配種時期,是提高母豬受胎率與產仔數的關鍵。實際生產工作中,比較准確而實用的辦法是掌握發情期以後的表徵,可歸納為「四看」:一看陰戶,由充血紅腫變為紫紅暗淡,腫脹開始消退,出現皺紋;二看粘液,陰門流出濃濁粘液;三看錶情,表情呆滯,喜伏卧,人以手觸摸其背腰,呆立不動,雙耳直豎,用手推按臀部,既不拒絕,反向人手方向靠攏,此時配種,受胎率很高;四看年齡,「老配早,少配晚,不老不少配中間」,老齡母豬發情持續期短,當天發情下午配,初產母豬發情期長,一般第三天配,中年母豬第二天配。只要適時配種掌握好,配一次即可,但是為了確保受胎,增加產仔數。宜採用重復配種法,即用同一公豬,隔8-24小時再配一次。
(二)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
1、妊娠的判斷
母豬配種後如果不再發情便可判斷已經妊娠。通常表現安靜,行動穩重,喜歡睡眠,食慾旺盛,體重日增,極易上膘,皮毛亮澤。如配種後出現發情表徵(如走動不安、陰門紅腫、食慾不振等),但是一旦與公豬接近,則拒配逃走,以上現象維持時短,則認為是假發情,必須善於區別。
2、妊娠期的飼養管理
母豬妊娠期一般114天左右,即三個月三周零三天。具體飼養時,根據胚胎發育的不同階段、母豬膘情以及營養需要,區別對待。一般在妊娠頭20天左右,必須保證飼料營養品質,多喂精料,便於胚胎著床。妊娠前、中期母豬,以飼喂青粗料為主,搭配少量精料即可。妊娠到90天以後應減少粗料,適當增加精料,尤其注意蛋白質飼料(如豆類、魚粉)和鈣、磷(如骨粉、磷酸氫鈣)的補充。日喂2-3餐,保證供給充足、衛生的飲水。發霉、腐敗、變質、冰凍、帶有毒性和強烈刺激性的飼料,不可用於喂養妊娠母豬,否則容易引起流產。
(三)母豬的分娩與接產
(1)、臨產特徵
產前3周,母豬腹部急劇膨大下垂,乳房從後到前依次膨脹,至產前3天左右,更為潮紅,乳頭左右外脹,外陰部紅腫異常,尾根兩側下陷,起卧行動緩慢慎重,待到銜草做、時起時卧、頻頻排尿的動作開始以後,隔6-12h即要分娩。
(2)、接產與護理
當仔豬產出後,用雙手托起仔豬,立即清除仔豬口中及鼻周的粘液,以免窒息,然後用毛巾或麻袋擦乾豬體粘液,以免仔豬受凍。而後斷臍帶,斷時先將臍帶血擠向腹部,在距腹部3-5cm處用兩手扯斷臍帶,手術前後應以碘酒消毒臍部,如在產後臍帶已斷,應及時在臍帶端塗以5%碘酒消毒。檢查仔豬是否有犬齒,有犬齒的要即時剪掉,然後放入墊有乾草的產箱內保溫,對已停止呼吸,但心臟還在跳動的「假死」仔豬,可採用人工呼吸或在仔豬鼻部塗酒精等刺激物進行急救。
(四)分娩前後母豬的飼養管理
產前幾天,根據母豬膘情肥瘦、乳房表現決定增減飼料,膘性肥胖,乳房紅腫異常,精料按常量的半數飼喂,青料也減量或停喂,以免產後幾天內乳汁過多、過濃,引起乳房炎和仔豬消化不良,另一方面要防止母豬便秘。母豬出現分娩動作的當天宜停止餵食。母豬由於在分娩過程中的強力動作,股肉收縮,造成消化功能減弱,待仔豬產完後已相當疲倦,宜喂0.9%溫麩皮鹽水湯,以便解渴通便,並可適量投喂新鮮青料。母豬胎衣排出後立即取出,防止母豬吞吃,引起消化不良與形成吃仔豬的惡癖。
三、仔豬培育
(一)早吃初乳,固定乳頭。母豬產後用1%高錳酸鉀溫熱溶液清洗乳頭,擠掉前3-4滴乳,對防止仔豬下痢有一定效果。然後按弱小仔豬固定在前邊乳頭,較大仔豬固定在後邊乳頭,以吃足初乳,提高仔豬的抵抗力。
(二)抓開食,過好補飼關。一般生後7天,在仔豬料糟內放入少許干凈和新鮮的乳豬料進行誘食,以刺激仔豬消化系統及消化腺發育,促使仔豬早開食,補充乳汁數量和營養的不足。投喂量由少到多,並保證均為新鮮料。
(三)適時閹割和斷奶。
葯物去勢用5%甲醛直接注射入睾丸內使之萎縮壞死。手術去勢就是去掉仔豬生殖器官。手術閹割成功率高,但對仔豬應激大。對公豬閹割可在2周內,母豬在25-30日齡,這可在最大限度減少對仔豬所產生刺激,而且此時易操作,傷口癒合快,並且疼痛少,但應注意消毒和消炎工作,防止仔豬因傷口產生既發感染。
斷奶一般採取減少母豬和仔豬接觸與哺乳次數,並減少母豬飼料喂量,使仔豬由少哺乳到不浦乳有一個適應過程,以減輕斷奶應激和防止母豬乳房炎的發生。斷奶時間一般在35日齡左右。
(四)免疫和防止仔豬下痢。免疫接種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一般應使用豬瘟、豬丹毒、豬肺疫、仔豬副傷寒等疫菌苗。防止仔豬下痢要採取綜合性的防治措施,除加強飼養管理和搞好圈舍衛生外,還可使用疫苗預防,如仔豬紅痢菌苗、大腸桿菌苗都可通過免疫母豬,使仔豬獲得保護。此外還可以使用中西葯物預防,如飼料中加入植菌肽鋅、大蒜素等。對已發生的病例及早治療,如使用抗菌素後海穴注射效果較好(如硫酸慶大黴素80000IU,鹽酸黃連素2ml混合一次後海穴注射)。
(五)注意飼喂方法。飼料類型最好是顆粒飼料,其次是生濕料或乾粉料,最好不要喂熟粥料,防止食溫掌握不好出現營養損失或造成口腔炎、胃腸炎卡他等。方法上應掌握少喂勤添的原則,生產中在20kg以前日喂6次為宜,20-25日喂4-5次效果較好。每次喂量以全部仔豬採食完畢,料槽四個角要有少量飼料殘余為合適,剩料過多說明投料太多,如果飼槽舔光說明喂量不足。喂量過多會造成消化不良,出現腹瀉。喂量不足會影響其生長速度。
四、商品豬的飼養管理
(一)選好豬苗
1、盡可能在正規豬場或來源清楚的農戶家購買,以免買回帶有傳染病源的仔豬。
2、選精神狀態、食慾好、體格健壯、無其它疾病表徵的仔豬。
3、選雜交豬以提高經濟效益。雜交豬在生長育肥過程中,具有好喂養、生長快、抗病力強和育肥周期短的特點。大量試驗證明,二元雜交豬日增重比純種豬高15-20%,三元雜交豬比純種豬高25%左右。
4、同窩仔豬中送體重最大的,因為豬的初生重、斷奶窩重和出欄時的重量成正比。
(二)仔豬購回後的管理措施
1、進豬前,對欄舍、用具進行徹底消毒、清潔。圈舍用生石灰水消毒處理,用具用清水洗干凈。
2、豬購回當天,觀察豬的精神狀態,活潑的豬和精神差的豬要分開飼喂和觀察。
3、剛買回的仔豬,由於氣候、運輸方面的原因,對新的環境還有一個適應過程,千萬不能購回後立即飽食。購回第一天一般只給清潔的飲水或少量青料,對體況好、無異常表現的仔豬,至少休息2個小時以後再喂給營養豐富的稀料,加一些切細的青料飼喂,在一周內均可採取少吃多餐的辦法,當適應後再轉入正常飼養。對有異常表現的豬,要仔細觀察,耐心飼養,及時找獸醫進行治療。在購回的5-7天內訓練豬定點採食、飲水、排泄和睡覺的習慣。
(三)、豬的育肥技術
1、日糧最好搭配使用,如用單一日糧喂豬,因營養不全面,既浪費飼料,又影響豬的生長速度。自製配合日糧可參考以下配方:
25-45公斤:玉米40%、稻穀25%、麩皮(小麥)15%、豆類(炒熟)10-15%、油餅3-7%、魚粉2-5%、食鹽1%和適量的飼料添加劑。
45-75公斤 玉米50%、米糠15%、麩皮(小麥)15-20%、豆類(炒熟)10-12%、油餅8-10%、魚粉1-2%、食鹽1%和適量的飼料添加劑。
75公斤以上 玉米60%、米糠10%、麩皮(小麥)8-10%、豆類(炒熟)6-8%、油餅10-12%、魚粉1%、食鹽1%和適量的飼料添加劑。
2、除洋芋、紅薯、豆類必須熟喂外,其他飼料宜生喂,其效果更好。
3、配合飼料宜用水拌濕至用手捏指縫間有水珠但不下滴,丟出去能散開不成團。飼喂時,先喂配合料,再喂青料和補充料,精料不足可多用青料和補充料,最後給予充足的飲水(春秋季日飲水量占體重的16%左右,夏季23%左右,冬季約10%左右)。
4、把好防疫關。新購進的仔豬必須進行豬瘟、豬丹毒、豬肺疫的免疫,如專業養殖戶還應進行豬鏈球菌病、口蹄疫等的預防。防疫是養殖成敗的關鍵,之所以有經驗的專業戶總結「生長速度在飼料,成敗關鍵在防疫,經濟效益在價格」。有的傳染病是只能預防不能治療的(比如豬瘟),因此必須引起養殖戶的高度重視。
5、把好驅蟲關。為了提高豬的養殖效益,必須進行定期驅蟲。體表驅蟲常用0.5-1%敵百蟲液,口服驅蟲常用丙硫咪唑5-40毫克每公斤,鹽酸左旋咪唑8毫克每公斤,一般30-45天驅蟲一次。
6、做好防寒保暖和消毒衛生工作。
7、選擇適宜的出欄時間。由於豬的個體越大,用於維持生命的營養消耗越多,因此要選擇好適宜的出欄時間,一般商品豬在體重達90-120公斤時出欄為宜。
第三節 沼液養豬
沼液是沼氣發酵原料經過甲烷菌厭氧消化後所生成的具有水溶性的剩餘物,其中含有動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和營養成分,是一種潛在的動物營養資源。沼液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礦物質和豬生長所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等,其營養成分全面,為促進豬生長發育,增加食慾,增強免疫,加快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提供了物質基礎。沼液養豬簡便易行,無成本,給養殖戶帶來可觀的經濟收益。
一、技術要點
1、取用沼液:從正常運行產氣後40天的沼氣池出料口取中層新鮮純凈沼液。取前先把沼液上面的浮沫撇開,取中部清液,經紗布過濾後,拌入豬食中攪勻即可。
2、調教:開始添加沼液時,豬吃食不習慣,應先餓1-2頓以增加其食慾,並可預先進行「調教」,即先將盛有沼液的盆子放在豬槽內,讓豬常聞到沼液氣味,給豬一個適應和習慣的過程,經過10-15天,再將微量新鮮沼液拌入豬食內使之就食,一般經過3-5天後,豬就慢慢適應,正常喜食。
3、添加方法和添加量:沼液養豬的添加標准以沼液的濃度而定,天熱適當稀些,天冷適當稠些,具體以豬食後不拉稀為宜;添加分三個階段,一個是仔豬階段(20kg-25kg)每日四次,每次0.3kg;二是架子豬(25kg-50kg)每日三次,每次0.6kg;三是育肥豬(50kg-100kg)每日四次,每次1kg。
二、注意事項
1、沼液喂豬要注意豬的採食情況,以吃完不剩為適量。如適口性差,應減量。
2、必須是正常產氣一個月以後的沼氣池中層新鮮純凈沼液才能喂豬,PH值以6.8-7.2(可買PH試紙測試)為好。不產氣池或病池的沼液不能喂豬。否則,沼液中的病原菌和寄生蟲卵還沒有被殺死,對豬有害;這種沼液的營養成分也不是最佳狀態,喂後效果不明顯。
3、不能隨取隨喂(尤其是濃度大的情況下),因這時沼液中含有氨味,對豬有刺激,影響採食。但是也不能取出後放置過久,過久易感染細菌。一般沼液取出後攪拌或放置1-2小時(冬天2小時,夏天1小時),讓氨氣跑掉後再喂。
4、喂沼液後,如豬拉稀,說明沼液過量或胃腸不適應,可以減量或停1-2天後再喂,不治自愈,自然會好。
5、低於20kg仔豬不要喂沼液,餵了長得慢,主要是胃腸不適應;沼液喂養20kg以上的豬,效果較好,增重明顯;公豬可與肥豬一樣喂(公豬一般保持7-8成膘,膘情好的公豬不宜喂);母豬發情前喂,可提前發情,產仔多。發情後不能喂,懷孕後更不能喂,容易墮胎和影響胚胎生長發育。產後餵食可以發乳和提高母豬乳的質量,效果佳。
6、不能用沼液代替飼料量,不要減少每日飼料量。
㈩ 農家養豬越來越廣泛,適合農家養豬的模式有哪些
養豬是傳統的農村傳統,可以追溯到10年前,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和知識豬價格的上漲,農村零星的養豬業應該占據我們養豬業生產的大半份額,它在養豬業中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但即便如此,農村養豬仍然是我國養豬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循環進入組合模式。這種方法是一些農村小規模養豬場的首選模式,這些小規模養豬場主要飼養農村的土豬。主要在成年前圈養養豬,飼喂復合飼料,按要求接種疫苗;當豬成年後,它們被釋放出來,讓牛群自由活動,提高運動能力,並將食物與各種穀物、綠色飼料等結合起來。它是一種既能保證豬肉品質,又能縮短生長期,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的替代飼料。
這是一種現代養豬思維模式,也是一種利基手段,目前只有少數幾家規模較大、技術熟練的養豬場還存在。其主要內容是對養豬場進行科學設計,對溫度進行有效的污染控制治理,合理化是一種能有效處理養豬場溫度規模經濟大、氣味滋擾豐富等問題的養殖技術。有效改善環境和公共衛生,豬肉也是社會生豬生長的環境,這一模式在農村地區暫時無法實施。
無反養殖模式。這種養殖模式只是一種不使用抗生素的養殖模式。在養豬業中,飼養環節不僅沒有耐葯性,而且不使用抗生素。這種育種方法被稱為無抗性育種。由於我國豬的病害復雜,在沒有抗性的飼養環節很難做到,真正沒有抗性的養豬場也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