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

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2-17 19:40:36

1. 什麼是"經濟建設"

經濟建設是中國經濟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實行有計劃按比例地發展。

社會主義生產和經濟管理體制必須適應於生產力的狀況,有利於生產的發展。要按照中國的實際情況,以國營經濟和集體經濟為主體,合理配置多種經濟成份,而不能搞單一的全民所有制。

要賦予企業以應有的經營管理自主權,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增強企業的活力,使它們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而不能對企業統得過多,管得過死。

國家要適應有計劃地發展商品經濟的要求,通過計劃的綜合平衡和各種經濟杠桿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的運用,加強對宏觀經濟的控制和管理,以既保證各個企業生產經營的多樣性和靈活性,又保持整個經濟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1)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擴展閱讀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對外開放,吸收世界上一切先進文明成果,為搞活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社會生產力開辟廣闊的道路。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否則,就會失去正確的思想指導和政治保證,就會走到邪路上去。只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主義大生產的極大發展,才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強大的力量源泉。

同時,惟有如此,才能使國家和人民擺脫貧窮落後,逐步強盛和富裕起來,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時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需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確定,是我黨在新時期實現的最根本的撥亂反正。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能否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成敗、關繫到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

如果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發生動搖,整個基本路線就會被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各項工作都要服從和服務於這個中心。全國黨政軍民都要以經濟建設為大局,從這個大局出發,照顧大局,配合大局,在這個大局下行動。

2. 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有哪些

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有:

1、穩中求進:

「穩」是主基調,是大局。上半年我國經濟保持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態勢,韌性更足、結構更優、質量更高,為我們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打下了堅實基礎。

2、穩中求進:

「進」是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在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的基礎上,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大攻堅戰」,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是要著眼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把補短板作為當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



(2)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擴展閱讀:

「六穩」「六保」中,就業問題位居首位,重點仍然是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和困難群體就業保障。在「十四五」時期,就業政策應更加側重提升勞動力素質,建立勞動者終身技能培訓制度。此外,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群體激增,勞動者從「公司+員工」 轉向「平台+員工」模式後,權益保障也亟待重視,需要在制度設計層面更深入地探討。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建議」里,「提高人民收入水平」作為單獨一節,擺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質,提高社會建設水平」之首。許光建認為,這意味著進入新發展階段,將更加註重共同富裕問題,如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縮小收入差距,有望成為開局之年的民生工作重點。

3. 經濟發展包括哪些方面

經濟發展包括三個方面:

1、經濟量的增長,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產品和勞務的增加,它構成了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

2、經濟結構的改進和優化,即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技術結構、產業結構、收入分配結構、消費結構以及人口結構等經濟結構的變化;

3、經濟質量的改善和提高,即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效益的提高、經濟穩定程度、衛生健康狀況的改善、自然環境和生態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現代化進程。

(3)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的度量

經濟學家們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GDP)來作為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由於度量經濟發展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張用若干個具體指標組成的綜合指標體系來衡量和評價經濟發展的水平和質量。如:物質生活質量指數(PQLT)、人類發展指數(HDI)和購買力平價(PPP)。

4. 黨十八大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有什麼納入五位一體總

黨十八大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還有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全面推進。

2012年11月17日至11月23日,黨的十八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新時代「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作了全面部署。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個方面,制定了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目標。

只有堅持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協調發展,才能形成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的發展格局,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4)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這五個方面是相互影響的。

例如,經濟建設與政治建設之間就存在著辯證關系:只要我們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就會充滿活力;離開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就會是一句空話,或者走向反面。

因此,在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過程中,必須不斷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毫不動搖地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樣,我們也會看到,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正在成為經濟發展重要的支撐力量。

「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五大建設的聯系是雙向的,是相互作用的,不是單向度的。例如,社會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之間就是相互的:社會建設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反過來,生態文明建設也影響到社會建設。

5. 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概況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財政收入,基礎建設,民生建設。

6. 經濟建設包括的內容

經濟建設包括的內容有:
(一)提倡征工。即動員老百姓做義務勞動。凡築路治河,修整堤壩,培植森林,開辟疆地,均以征工制度行之。(二)振興農業。包括增加農產,活潑農村金融,流暢農產運銷,推行農村合作,以達糧食自給並力求增加工業原料等內容。
(三)鼓勵墾牧。一切公私荒地要盡量開墾,對地廣人稀之處,要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屯墾,經營蓄牧,並實行屯田制,以實現地盡其利。
(四)調節消費。在積極方面,以最大之努力,盡量節約消費,調劑供求。
(五)振興工業。對農產品加工,提倡就農村或其附近發展,對一般工業應由政府實行保護和獎勵的政策,對於那些地方上無力舉辦的大工業,應由政府、企業家一致進行。
(六)開發礦產。政府應採取積極的保護及獎勵政策,調查各地礦產,改進採掘方法,禁止地方政府與任何特殊勢力把持礦產,與民爭利。並歡迎外國投資。
(七)流暢貨運。一方面盡量發展全國各處的道路交通,改進水陸貨運的辦法。同時又在各地設立主要農作物的公共倉庫和運輸機關,以便屯積和轉運。
(八)調節金融。鼓勵儲蓄、活潑資金之融通,設置完備之農村借貸制度,並要全國人民絕對贊助國家關於貨幣匯兌之政策。
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7. 經濟建設有哪些成就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也不斷擴大。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8. 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哪些戰略目標

在新世紀新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是,鞏固和發展已經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到建黨一百年時,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國一百年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
供參考。

閱讀全文

與經濟社會建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更改健康碼上綁定的手機號 瀏覽:461
美女錄視頻用什麼軟體 瀏覽:586
愛情中937代表什麼 瀏覽:914
寧波婚姻債務律師如何收費 瀏覽:853
婚姻風水不好有什麼影響 瀏覽:936
幸福樹配什麼花最好 瀏覽:732
如何減少攀比增加幸福感 瀏覽:891
登記事業單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896
怎麼用白話文表達一段愛情 瀏覽:958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身份如何界定 瀏覽:676
180機器貨車的經濟時速是多少 瀏覽:77
不計前嫌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48
村民外出務工在哪裡開健康證明 瀏覽:420
事業單位面試後多久能出公示 瀏覽:707
中國人壽升級健康險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象湖幸福時光小區環境怎麼樣 瀏覽:957
如何抓住婚姻命脈 瀏覽:918
婚姻線和智慧線中間的線是什麼 瀏覽:913
鼠的故事打字游戲怎麼玩 瀏覽:714
如何解決婚姻合作關系 瀏覽: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