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隋唐時期經濟發展狀況
江南土地資源的進一步開發,經濟重心開始南移,農田水利灌溉的發展,商業發展繁榮,交通發達、貨幣統一、市場發達、商人隊伍龐大.在此基礎上城市的興旺:長安、洛陽 、揚州、成都 、汴州、廣州等大城市開始出現。北方在經濟上仍然雄視南方。唐初黃河以北百姓以殷富,只是在糧食的供應,已經有賴東南的接濟。待到安史亂起,繼之以藩鎮割據,北方一再受到破壞。從此在經濟發展上,南方終於超過了北方。
『貳』 隋唐的政治和經濟
隋
政治
隋文帝即位後,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有效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政治上,在中央廢除北周的六官制,設三省六部制。在地方上撤銷郡一級行政規劃,實行州縣兩級制,其主要官員有皇帝任免。
經濟
經濟上,清理戶口,整理戶籍;繼續推行均田制。按戶口多少分配天地;實行輕徭薄賦政策,調整租調力役制度。
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對國家的統治,隋煬帝征發數萬民工,開鑿了一條橫貫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作用是:大大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唐
政治
1名族政策
唐朝統治者實行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注意與少數名族搞好關系。唐太宗時期,在西域設立安西都護府,管理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武則天時期,為了有效管理西域,在安西都護府北邊設立了北庭都護府,管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南的廣大區域。
唐中宗時期,金城公主出嫁吐魯番首領尺帶珠丹。後來,尺帶珠丹上書唐玄宗,說吐魯番和唐朝同為一家。
唐穆宗時期,唐朝與吐蕃會盟,約定雙方各守現有邊界,互不侵犯。
2科舉制的確立
隋煬帝大業年間,正式設立進士科,科舉制誕生。至唐朝,唐太宗擴充了國學規模,同時,大力推行科舉制。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科舉制日趨健全。武則天開創殿試、武舉。科舉制的作用:提高了政府各級官員的整體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我國古代社會沿用了3000多年。
經濟
唐朝時,都城長安是一座繁華的大都市。建築宏偉,布局嚴謹,規劃合理。
經濟繁榮主要分為兩個方面。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江南成為種植水稻和茶葉的重要產地)④生產工具的改進——曲轅犁和筒車。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商業方面: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結合自己知識所給出,沒有復制別人的,望採納~
『叄』 隋朝經濟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1)農業有較快的發展:A、江南的土地資源得到進一步開發,水道產量大面積提高。B、大運河的開通和水利工程的興修,筒車的創制和曲轅犁的發明。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茶葉生產已是江南農業的重要部門。
(2)手工業發達:A產地分布廣。如,絲織業產品遍布全國各地;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B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如,能製造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C分工細,品種繁多,有不少新產品。如,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陶瓷業的新品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D技藝水平高,且吸收了外來的生產技藝。如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絲織品還吸收了波斯的某些風格和織法。
(3)商業繁榮。A、水陸交通發達。B、統一了貨幣,新鑄「開元通寶」錢,唐以後歷代貨幣,都以它為範式。C、市場較前代發達。城市有固定的交易場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櫃坊。櫃坊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出現了「夜市」和「草市」。經商的人大量增加,再加上外商的貿易活動,使唐朝的商業更加繁榮。
(4)城市興旺。隨著經濟的發展,隋唐時期出現了一些繁榮的大都會,主要有長安、洛陽、揚州、成都等。其中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經濟繁華的大都會。
『肆』 為什麼隋唐時期我國出現繁榮強盛的局面
隋唐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和特點。
(1)隋唐時期手工業中心集中分布於大運河沿岸和長江流域。先秦以來,手工業中心長期集中於黃河兩岸,呈東西走向。自魏晉後,南方得到迅速開發,社會經濟發展加快,農業和手工業逐漸興盛。從圖中可以看出,隋唐時期的主要手工業中心,如定州、邢州、鞏縣、宋州、亳州、揚州、宣州、越州、蘇州、洪州、益州等都位於大運河兩側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大致呈南北走向,並表現出不斷往南推移和延伸的趨勢。這也表明中國的經濟格局開始得以改變。
(2)手工業種類繁多,技藝高超。圖中直接反映的有錦、絹、青瓷和白瓷、船舶、銅鏡、唐三彩等產品的製造,種類多,分工細,出現不少新產品。和以往相比,手工業生產水平有很大提高。
(3)出現大量新興的工商業城市。隨著江南地區不斷開發和運河開通,運河沿岸、黃河與長江流域出現許多新興手的工業中心和城市,如汴州、宋州、亳州、宣州、蘇州等,這些城市自北向南延伸,正符合了南方的經濟發展趨勢。這些城市既是手工業中心,也是繁榮的商業中心。其中六大城市最突出,即北方黃河流域的長安、洛陽和汴州,南方長江流域的揚州、益州和珠江流域的廣州。唐朝前期,長安和洛陽極其繁華,後期則以揚州和益州為最,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說和「揚一益二」的諺語。
(4)南北經濟發展基本平衡。魏晉南北朝以來,北方人口不斷南遷,給南方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定都於江南地區的統治者也比較重視生產,加上南方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和適宜的自然條件,使南方經濟地位日益提高。隋唐時期,南方經濟持續發展。安史之亂後,北方社會動盪而南方依然保持相對穩定局面,導致又一次北方人口的南遷高峰,使得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的手工業中心和商業都會日益增多。
(5)對外貿易發達。這一時期,封建經濟尤其是南方經濟的繁榮,促使東南地區的一些沿海港口城市,如揚州和廣州不斷發展,在對外貿易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大量國內外的商品在此集散,各國各民族的商人雲集於此,使這兩座城市成為聞名一時的大都會。以揚州和廣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和以西安為起點的陸上絲綢之路齊頭並進,東可達朝鮮和日本,西可達印度半島和紅海沿岸,一方面廣泛地傳播了中華文化,另一方面大量吸取了其他民族和地區的先進文化成果,共同促進了中外之間的友好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和進步。
而隨後明清只是不斷的加強中央集權,也就是皇帝一個勁兒把所以權力抓在自己手中,而制度方面並未進行多少有利改革,還是沿用那套制度。從政治方面解說的話,大概就是生產關系等已不在適應日益增長的生產力,腳長大了不再適合了(不太記得清楚了)明清已出現了工作作坊,即有了小資本家,而社會還不是資本主義社會,限制了經濟發展。這時候英國已是資本主義社會,中國自然落後了…但實際上,明清比隋唐還是有經濟發展的,只是相對全世界慢了,固步自封,走向下頗路。
『伍』 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表現
隋唐時期(581年—907年),為隋朝(581—618年)和唐朝(618—907年)兩個朝代的合稱,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是經歷了五胡亂華和南北朝兩個漫長時期後的兩個大一統皇朝。在民族思想上比較開放。兩朝在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科技上達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隋唐兩朝君主在治國政策上較為開明,也影響了周邊諸國向中國朝貢、學習。
封建社會的主要經濟生產部門農業,在隋唐時期有了較大的發展。農業生產工具鋤、鏟、鐮、犁都有大的改進。水利設施得到修復和新的開鑿,而更為廣泛和完善。長溯積累的從犁地、播種、施肥、灌溉等一整套的農業生產經驗得到推廣、良種普遍使用、經濟作物得到發展。隋唐五代的農業生產進到了一個新的台階,農田大批開墾、糧食單產超過漢代一倍,一粒種子可收獲20至40粒,最多者達百粒,而歐洲最先進的法蘭克王國之單產,僅及中國的1/10至1/20。手工業、商業,歐亞北非各國更是難望中國之項背。
自開皇九年(589年),隋重新統一以後,隋唐時期的中國是當時世界上唯一長期保持統一的大國。分裂割據只佔短暫的時間。中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強、最大的國家。世界上其他地區,如西歐、拜占庭、印度等,都處於長期封建割據狀態,而由落後族建立的大帝國,極不穩定,旋生旋滅。即如阿拉伯人建立的大食帝國,到8世紀中葉已分成東西兩部分,9世紀時,以巴格達為中心的阿拉伯帝國也分崩離析了。唯獨中國,統一思想深入人心,統一局面基本穩定。唐朝版圖超過秦漢,加之統一,集權,給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也加深了中國文化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陸』 隋朝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有哪些
隋朝社會經濟繁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原因: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發達,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暢通;前期統治推行輕徭薄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