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會展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會展對城市發展的作用:
會展業是現在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城市經濟結構的不斷演進和升級優化,會展業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開放度、城市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會展業與城市發展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會展業需要城市提供產業和服務的支撐,同時,城市又從會展業的發展中得到極大的利益。沒有城市,會展業無以立足,沒有會展,現代城市的生活也會失去許多色彩,會展業在城市發展中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1、會展業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與美譽度
一個成功的會展活動可以迅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會展活動是最有意義的城市廣告,它能夠向世界各地的與會人員宣傳一個城市的經濟發展實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向人們展示城市的精神風貌,擴大城市影響,提高城市在國際國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城市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高反過來又會吸引投資、促進旅遊發展,從而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
2、會展業能為城市帶來一定的經濟創收
會展業不但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為城市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還能為城市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會展業具有較高的利潤,本身就能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它不僅能給城市帶來場租費、搭建費、廣告費、運輸費等直接的經濟收入,還給酒店、旅遊、金融、交通運輸諸多行業帶來巨大的商機。從而帶動人們在交通、餐飲、住宿、購物、旅遊為一體的第三產業上的消費。
3、提高城市競爭力
對舉辦城市而言,大型國際會議、展覽活動的舉辦能夠迅速提升城市經濟實力,增強經貿合作與交流,促進城市經濟、科技、文化的發展,改善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拉動城市建設,改善投資環境,推動城市經濟發展與國際接軌、進而帶動城市經濟的協調發展,提高中心城市的國際地位,從而提高會展舉辦中心城市的綜合競爭力。99昆明世博會的成功舉辦,讓世界了解了雲南,也讓雲南了解了世界,世博會提升了雲南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擴大了雲南對外開放的進程。
4、會展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各種各樣的展覽會以及博覽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樂趣,會展已經與城市居民的生活聯系在了一起,為拉動城市建設,促進城市功能的充分發揮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會展業的發展依託於城市的硬體建設,這就要求展會舉辦地配備較為全面配套的商業、餐飲、旅遊、娛樂、道路交通等設施,為城市的道路交通,會展場館和城市市容市貌的等建設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進而帶動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
5、會展業促進城市經濟貿易合作
會展經濟可以促進城市經濟貿易合作。會展孕育著無限商機,它為企業開展營銷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過這個平台,參展商和觀眾可以充分的了解雙方的供需信息,在一些交易會、展覽會和洽談會上很多供需雙方會簽署大額的購銷合同、投資、轉讓和合資意向書,從而在短時間促成買賣雙方的交易。
『貳』 物流業的發展對促進地區經濟的發展具有哪些作用
物流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在我國的出現與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它以其巨大的潛力推動著經濟的發展,對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物流從其定義上講,物流是供應鏈的一部分,它是對商品、服務及相關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費低之間有效率和有效益的正向和反向移動與存儲進行的計劃、執行與控制,其目的是滿足客戶要求。這一產業的出現在我國還是近幾年的事,但它以其迅猛發展而很快引起人們的關注。物流是企業營銷活動的延伸,包括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環節。在當今,企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產品成本可下調空間越來越小,運輸與倉儲費用的壓縮成為企業競爭的焦點,物流已經成了企業的「第三利潤源泉」。
在我國沿海地區,專業化物流服務需求和專業化物流企業已經出現並且不斷發展,一些地方的政府正著手研究和制定地區物流發展的規劃和有關促進政策,推動物流產業成為二十一世紀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產業部門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據專家介紹,跨國公司和國內大批優勢企業對專業化物流服務的需求,已使沿海地區涌現了一個能夠提供多樣化服務的專業化物流企業群體。這些企業圍繞貨運代理、商業配送、多式聯運、社會化儲運服務、流通加工等物流職能和環節的專業化物流服務發展迅速,並正嘗試為生產、流通企業提供從物流方案設計到全程物流的組織與實施的物流服務。據世界銀行分析, 發達國家物流成本佔GDP的10%左右,美國低於10%,中國估計約為16.7%。 「十五」期間,如果中國物流成本佔GDP比重降到15%,每年將為全社會直接節約2400多億元物流成本,並為企業和社會帶來極為可觀的經濟效益。業內人士指出,經濟發展迅速和比較活躍的沿海地區,交通運輸、倉儲設施、信息通訊、貨物包裝與搬運等物流基礎設施和裝備發展已初具規模,擁有發展物流業必要的物質基礎。可以預見,這些地區的物流業發展將快於其他地區,特別是沿海開放城市、重要的樞紐城市和中心城市入上海、深圳、廣州等將成為區域物流市場快速發展的主要基地。
一個地區物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地緣特色,離不開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條件。因此,充分認識地緣或區位優勢,找准地方物流經濟發展方向,准確定位,明確戰略重點,採取有針對性地措施與手段,大力發展物流產業,並以此推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充分發揮沿海地理優勢,是沿海省份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參與多區域合作的迫切需要,對於促進沿海各省份經濟社會全面發展、輻射和帶動西南地區經濟增長、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實施、維護國家安全和周邊地區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縱觀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驗毫不例外的證明,沿海地區大多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產業重心,對周邊及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龍頭帶動作用。航海技術的發展促進海洋運輸向遠距離、大批量、時間快、成本低的方向發展,帶動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沿海地區的這種優勢更加凸顯。 沿海的省區如廣西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其所處的北部灣沿海區域毗鄰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粵港澳,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對內是西南地區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對外是促進中國與東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橋梁。
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正處於工業化初、中期階段,產業結構也相應發生了變化。以第一產業為主體,第二、三產業依次排列的落後局面已經根本改觀,第二、三產業迅速發展,在GDP中佔有的比重不斷提高。
綜上分析沿海地區的區位優勢和結構發展現狀及特點,可以知道物流作為第三產業對沿海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沿海地區在投資、消費、進出口活動中,工商企業特別是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以及家電、服裝、汽車、日化、連鎖超市、飲料、醫葯、煙草等行業將釋放出巨大的物流需求。運輸需求將進一步趨旺,客貨運輸生產有可能創歷史新高。同時,由於市場多元化和大宗物資增多,再加上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重大工程將進一步促進東西部的物資交流,物流運作將更趨繁忙,對運輸的需求也更為巨大,將帶動運輸業務收入明顯增加。
由於前兩年的經濟危機,不少大學生都面臨嚴俊的就業壓力。就業問題不解決,沿海地區甚至國家的社會穩定始終會受到威脅。解決失業問題任重道遠,,作為我國來說,關鍵是發展第三產業,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物流業正屬於第三產業的范疇,物流業的發展必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來從事一些基礎的勞作,這樣就可以為部分沿海地區乃至全國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同時物流業的發展也急需高級人才。據權威機構調查,物流專業人才已成為我國12類緊缺人才之一,缺口達12餘萬,到2010年,全國需要物流高級人才20~30 萬人。這可以為我國高等教育指出方向,著重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也可以減輕大學生沉重的就業壓力。
沿海地區有著國家的政策和本身的區位優勢,物流業的發展帶動該地區新經濟的增長也成了難以避免的事實。所謂的新經濟即是涵蓋了信息經濟、網路經濟、知識經濟、後工業化的一個概念。新經濟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在中國經歷了一個轟轟烈烈發展的輝煌時期,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新經濟乃至全球新經濟發展趨於緩慢。而物流是新經濟的重要支撐力量,同時,現代物流的許多領域又直接是新經濟的組成部分。現代物流有兩個明顯的特徵是:物流的信息化,物流的網路化。物流信息化主要表現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資料庫化、物流信息處理的電子化和計算機化、物流信息傳遞的標准化和實時化、物流信息存儲的數字化等。物流的網路化有兩層含義:一是物流配送系統的計算機網路,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與供應商或製造商的聯系要通過計算機網路。二是組織的網路化。物流業的現代化,即信息化、網路化,需要新經濟為其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對新經濟有著巨大的需求。隨著物流業的崛起及高速發展,會對新經濟走出低谷起到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物流業對沿海經濟的影響可見一斑。我國已把現代物流業定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與進入21 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實現中國流通現代化的三大重點之一。這個新興產業在受到國家重視的同時,也必然促進區域經濟的蓬勃發展。
『叄』 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
市場經濟中政府的經濟作用有以下方面: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3)促進本市經濟發展具有什麼的作用擴展閱讀:
市場價格,價格決定了資源分配,供需影響價格,市場參與者決定了供需,參與者是大多數人,因此自由市場由多數人做決策;市場有形之手,即政府或壟斷企業,是少數人做決策。市場經濟就是左右手互博,此消彼長,缺一不可。誰擁有話語權和定價權,誰就掌控了市場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製造了公平的不平等,壟斷企業製造了不公平的不平等,政府要製造公平的平等。(1)政府收入分配職能。指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工具,參與一定時期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與再分配,實現收入在全社會各部門、各地區、各單位,以及各社會成員之間進行合理分割,縮小收入差距,體現社會公平。(2)政府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指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達到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目標,實現經濟發展的目的。
3)政府資源配置職能。指通過政府經濟活動,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一定的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等經濟結構,優化資源配置結構,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肆』 上海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經濟發展有哪些帶動作用
帶動作用:
江三角洲區域的企業可通過上海金融市場籌集發展資金;
上海是國際區域性貿易中心,長江三角洲區域的城市可以以上海為橋梁,積極開展對外貿易。
長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 21.07 萬平方公里。
長三角城市群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地帶,在中國國家現代化建設大局和全方位開放格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中國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是長江經濟帶的引領發展區,是中國城鎮化基礎最好的地區之一。長三角城市群經濟腹地廣闊,擁有現代化江海港口群和機場群,高速公路網比較健全,公鐵交通干線密度全國領先,立體綜合交通網路基本形成。
『伍』 各種各樣的節日在經濟上有哪些促進的作用
首先,傳統節日活動對促進城鄉經濟運行具有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帶來直接的投資效益和巨大的商業消費。近年來,傳統節日最突出的功能是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例如,在中國,上海世博會吸引了大量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遊客參觀和參與。酒店人滿為患,餐館人滿為患,市場一片繁榮。其經濟效益不言而喻。
其次,它為城市和農村地區提供了潛在的經濟發展機會。要辦好節慶活動,發展節慶經濟,就要包裝自己、提升自己、發展自己、帶頭、吸引美聲、提高自己的聲音。成功的節日活動可以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巨大而寶貴的財富隱藏在直接經濟價值的背後。
第三,它還具有立竿見影的「黃金周」效應和持久的經濟效益。一個節日會把數以萬計的人帶入當地的旅遊、餐飲、購物、住宿、交通、廣告、通訊、娛樂等行業,可以有效激活主辦方各行各業的消費需求增長。從而形成以節日活動為核心的「同心圓」經濟圈,使生產和消費要素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有序、高效、連續地流動,實現經濟的優化配置。
2. 傳統節日活動使城鄉無形資產得以積累和增值,改善環境和文明
舉辦城鄉特色節慶活動,對挖掘和整理城鄉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具有重要作用。特色節日文化活動不僅塑造了一個地區的形象,也成為一個地區的名片。可以說,她是億萬城鄉居民共享的一項無形資產。一個好的有特色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不僅可以促進優秀文化的交流,還可以提高小鎮的知名度。在不同的國家、地區和城市,人們根據自己的資源和需要開展各種節日文化活動,這是市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城鄉知名度的提高,地方或區域無形資產也在不斷積累和增值,從而不斷增強城鎮的實力。
對於在城鎮舉辦的節日、文化活動,在交通設施、公共設施、環境保護、綠化、衛生等方面都有相應的標准和要求。例如,在上海世博會期間,我們美化了上海的環境,改善了上海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提高了上海的改造和管理水平,為上海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節慶文化活動的世界性、藝術化、高科技化的特點,開闊了人們的視野,增強了人們對藝術的鑒賞力,增強了人們對科技進步的渴望。在文明、禮貌、問候的節日活動中,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創新進取、敬業奉獻、團結合作的精神也得到進一步提升。
『陸』 簡述市場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是市場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發生聯系的紐帶,對於生產力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二是市場是連接生產和消費的環節,生產者一句市場信息安排生產以適應消費者。三是社會資源的配置通過市場交換實現,以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資源使用的社會經濟效益。
『柒』 城市夜間經濟發展的作用是什麼
(一)優化投資環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優美完善的城市夜景照明不僅可以使城市「亮起來」,使得城市更加美觀,增加城市的魅力,更為重要的是可以改善城市面貌、優化投資環境、提升城市競爭力,從而活躍和繁榮城市經濟文化活動,為城市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帶動商業、旅遊業、服務業、文化、餐飲、廣告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並對城市周邊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和輻射作用,使商家增強投資、經商、辦企業的信心,加快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使絢爛的燈光、優美的景觀、縹緲的情調轉變成實際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有代表性、密集、綜合效益高的城市區域,對其夜間照明加以整合與重塑,可以以此為基點帶動周邊地產、旅遊、相關產業發展。
(二)塑造特色景觀,催生夜景經濟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收入不斷增長,對旅遊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提高,這就給那些擁有旅遊資源的城市發展帶來了美好契機。科學藝術的夜景照明能夠結合城市特有的歷史和自然景觀,賦予城市鮮明的個性和優美的夜間形象,提供多角度的觀賞點,增強城市旅遊與投資吸引力,從而吸引人流和資金流,促進經濟發展。當前,居民工作壓力日增,越來越多的人傾向於選擇舒緩壓力的夜間休閑消費模式。這就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商機,夜間商機已成為城市經濟繁榮的重要支撐,夜景經濟應運而生。夜景經濟就是在夜間發生的居民消費活動,它是白天經濟活動的延續,包括餐飲、購物、娛樂、旅遊、休閑、健身等消費內容,以其時尚、輕松的特色成為當今都市最時髦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之一。
『捌』 廣東21地級市全覆蓋本科院校,高校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什麼作用
廣東21地級市全覆蓋本科院校,高校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這些作用:
1、由於高校的建設可以增加當地的人才引起,達到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
2、廣東21個地級市都已經擁有本科院校,這也使得全面提升當地的人文環境起來了積極的作用;
3、當地經濟的發展在需要高端人才的時候就不需要向外擴招,從當地培養的院校裡面就可以有滿足需求人才,讓人才的儲備以及供應有可持續性。
四、結語當地經濟想要發展必然是離不開人才的供給,有高校的支持,人才的供給會趨於穩定並且擁有可持續性,在每一年都會有很多人才可以滿足當地就業的需要,並且通過這些人才的就業也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使得高校跟當地經濟起到了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讓政府帶動高校的建設,以高校發展為核心,未來為解決當地的經濟問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玖』 一個城市的大學 對城市的發展有什麼作用
1、輸送人才,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大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經濟建設。在人才培養上首先要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為區域經濟發展作貢獻。
2、提供科技成果和技術支持。大學由於具有雄厚的師資力量,人數眾多的研究生隊伍和寬廣的學科領域,因此,可以採取多種形式為區域經濟提供技術支撐。承接重點工程和科技攻關項目。和企業圍繞具體項目合作攻關。
3、興辦高科技產業,創立高科技園區。高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是知識經濟發展的要求,是大學和企業,知識創新和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的方式之一。在政府優惠政策的支持下,利用學校的科技成果和人才優勢,自主創辦高科技企業,創立高科技園區是大學介入區域經濟發展,與企業界緊密合作的國際化趨勢。
(9)促進本市經濟發展具有什麼的作用擴展閱讀:
大學與城市的發展是緊密結合的。城市的發展為大學提供了人才需求,開辟了廣闊的畢業生就業市場;提供了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生長點;提供了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的課題;增加了辦學經費投入、提供了各種優惠政策。
大學的發展必然依賴於一定時期城市所能提供的各種條件,同時又承擔著培養城市發展所需的創造性人才和知識創新成果的任務,是城市加速發展的助推器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源地。
『拾』 會展業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會展業素有「城市麵包」和「經濟的晴雨表」之稱。美國有一位市長曾說:如果在一座城市舉辦會展,就好比有一架飛機在該城市的上空撒美元!」由此可見,會展為城市發展經濟所帶來的好處——及推動作用!
具體如下:
好處1、獲得優質資源。發展會展業意味著各行業可以在擴大的開放潮中,在產品、技術、生產、營銷等諸方面獲取比較優勢,從而大大減少國內資源的機會成本,有助於增強綜合競爭力。而會展對於當地經濟最本質的意義,就在於更大范圍地開放、更實際地比較、更精確地選擇、更有效地配置,進而達到質量的增長,以增強經濟安全系數。
好處2、強化服務功能。會展經濟有助於中心城市增強面向周邊地區的輻射力和影響力,增強對周邊地區的服務功能。在華東地區的各個城市中,上海的基礎設施條件最好、商務信息最為快捷、外商光臨頻率最高、人才相應集中,因而周邊省市也希望上海能夠成為華東地區的會展龍頭,因為上海發展會展經濟,受益的將是整個華東地區。
好處3、提升支持力度。各地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需要相關服務行業的支持。除了金融、保險、運輸外,會展是一項極其重要的服務內容。製造業要生存和提升國際競爭力,會展先行在西方國家已是普遍理念,因為大型和專業性會展往往是產品或技術市場佔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金融合作機構也往往會根據會展第一線的精確反應來決定相關的融資力度。以上海為例,「十五」期間上海工業總投資將達4000億元至4500億元,其中新的六大支柱工業投資達3300億元至3500億元,與此同時,還將建成國內最大的電子信息產品、轎車、精品鋼材、石油化工與精細化工、電站設備以及大型成套設備生產基地和都市型工業導向基地。這些目標的實現必須得到會展業的支持,只經一般的業務調研而繞過會展就投放市場的經營套路已非改不可了。
好處4、增加就業機會。會展經濟的發展,將直接刺激外貿、旅遊、賓館、交通、運輸、保險、金融、房地產、零售等行業的市場景氣,從而有力推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據專家估計,展覽業的產業帶動系數為1:9,即展覽場館收入1元,相關收入為9元,為展覽業服務配套的服務業、旅遊業、廣告業、餐飲業、通信業等行業將因此受益。與此同時,會展經濟的發展將提供和催生一大批高質量的工作機會。據悉,每增加1000平方米展覽面積,可創造近百個就業機會,1996年漢諾威世博會就創造了10萬個就業機會。
(資料參考互聯網 作者:羅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