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未來靠什麼拉動經濟
中國接下來主要是要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主要是擴大內需,特別是農民的消費需求,中國9億農民這個廣闊的市場需要政府以及企業的慢慢引導,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就業的增加,主要是要改變我們的就業觀念,正對大學生而言,則是要提倡自主創業,起步點不要定的過於高。農民工就業的話,就要提高自己的職業技能。
⑵ 我國通過什麼 拉動經濟增長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個方面:投資、出口和消費。不過由於我國經濟的發展不平衡,拉動經濟主要是投資和出口,國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比較小,雖然現在國家說要經濟轉型,拉動內需,但是效果不是很明顯。
⑶ 中國經濟主要靠什麼帶動
地產當然算一塊大頭,但是現在中國房地產被很多炒房團炒高的太離譜,買商品房也不再是為了住而且謀求以暴力的價格出售,導致中國更多需要房子的老百姓買不起房子,但你會發現房產開發商還是不停在造房子,還是有更多的人不停在買房子,因此房價的路路高漲不能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其實已經到了界點,泡沫已經浮現了,我們真正要中國經濟速度發展就必須拉動內需,讓真正需要房子的老百姓買得起房子,讓他們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的工作,而不是成為房奴,一輩子就在還清一套房貸,或者連當房奴的資格都沒有,那樣的話,沖擊的不僅僅是中國的經濟了,更可能是政治!
⑷ 今後我國GDP拉動主要靠什麼支柱產業
在本輪經濟減速之前,我國GDP主要是由基建、房地產和製造業拉動的。尤其是房地產業,拉動的作用非常之大。不要只看到房地產本身,還要她看到他上下游的產業鏈,包括鋼鐵、水泥、建材、裝修等行業。
但是現在的房地產增量已經不大了,國家調控的很嚴,未來也沒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了。這是近幾年我國經濟減速這么厲害,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
那麼,未來拉動我國GDP增長依賴哪個行業呢?
第三,製造業。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的經濟之本。雖然說現在實體經濟很難做,我們絕對不能放鬆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一個國家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就是在製造業上。之所以德國、日本在全球的經濟地位有這么高,除了其GDP規模大之外,更重要的是有其有強大的製造業產業。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製造業是一個必須長期堅持和發展的產業。
⑸ 經濟增長拉動的主要是什麼三大需求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和目的,拉動生產力的發展投資需求是增加社會總供給的重要途徑,投資規模要和經濟發展狀況相協調,投資不足可能減緩經濟發展,投資增長過快則可能引發經濟過熱,外部需求對經濟作用和消費需求類似。
拓展資料:
三大需求也稱之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
按照經濟增長「三駕馬車」理論,人們結構化地將消費、投資和出口視為需求側總量之下劃分出認識經濟增長的「三大動力」。
從動力的源頭追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本原層面的「元動力」,當然是人的需求,有需求才會繼之有生產活動來用以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出,從而產生供給。
基於這種「元動力」的認識,才有把需求總量三分的「三動力」即「三駕馬車」的認識。
凱恩斯主義的分析得出,由於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出口需求構成的有效需求總是不足的,所以認為政府應當通過宏觀調控手段刺激總需求,同時還不得不具體處理消費、投資和出口間的關系,從而實現宏觀經濟增長的目標。
這一認識框架的內在邏輯,實已指向了對應三方面需求的結構性響應因素——供給的方面,必須納入研究,但在傳統經濟學中這一框架隱含的(非內洽的)「完全競爭」假設下。
在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那裡,這種應繼續努力探究的供給側分析人士,卻被簡化為「市場決定供給結構並達於出清」而無需再做分析的處理。「三駕馬車」不能構成經濟增長根本動力的原因,在於其並不能僅在需求側繼續實現其「動力」特徵與功能。
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大認識上所稱的「動力」,其實已是「需求」這一「元動力」層面不得不再做出其結構分析而派生出的結構化認識框架。
一旦脫離了元動力層面而變為合理的部分,便已失去了元動力屬性和定位,所以嚴格地做學理的推演,這三個力自然不可能歸為「根本動力」,只是「動力」的不同傳遞區域在人們認識上的一種歸類。
⑹ 中國經濟靠什麼拉動
群眾的力量並不會拉動經濟,美國人口比中國小得多,還不是全球GDP排第一?
近十年中國經濟都是靠「印錢」拉動,中國已持續多年貨幣增發以至超發,中國M2貨幣供應增長已持續多年在15%以上,在2009年更加沖高至近30%。中國M2存量不僅超越歐美,占據全球規模已達25%,其新增M2常年占據全球50%左右,一國新增貨幣超過世界其餘國家貨幣之和,經濟不發熱才是怪事!
⑺ 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什麼拉動
目前的經濟增長動力正在轉換中。
從需求側看,主要向由消費、投資和出口拉動轉變。
從供給側看,主要由第二產業向一二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
主要由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科技與勞動力素質提高轉變。
⑻ 靠什麼「拉動」中國經濟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誰都明白目前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不平衡,誰都明白消費拉動非一日之功,誰都明白出口拉動非一廂情願,誰都明白從國力計、從信心計、從就業與社會穩定計,當前及今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只能主要靠投資拉動。其他拉動非不為也,實不能立即見效也。
下一步投資拉動「拉什麼」?我認為有六個重點:一是繼續投向適度比例的基礎設施,特別是農村公路交通、農田水利、文教衛生、防災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將目前的「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逐步轉變為「農村像亞洲」直到未來農村也「像歐洲」;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三是繼續補民生之課,特別是大補快補環境保護、國民教育、文體旅遊、醫療衛生及重大基礎配套設施等領域;四是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海洋、極地、外空、國防、生物醫學、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國家創新戰略前沿方面的研發投入;五是有戰略意義的能源、原材料與海外投資;六是重點地區重點領域的生態建設投入,如防沙治沙、植被建設、江湖治理等等。這里我特別想說的是農村投資問題。中國經濟的最大特徵是「二元經濟」,中國經濟的最大問題是結構失衡,不但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不平衡,「三駕馬車」中的投資也不平衡,特別是城鄉投資不平衡。城市投資是「財源茂盛」,「不盡長江滾滾來」;農村投資是「囊中羞澀」,「猶抱琵琶半遮面」。因此要極大地提高農村投資比例。
投資拉動「誰來拉」?現在的投資來源主要是財政和信貸。下一步除財政、信貸外,依據不同收益狀況應大力培育多元化的投資主體,包括民間投資、外資、社會機構投資等等。前面說到的農村投資,許多銀行其實也是非不貸也,實是有些貸後難以收回也。這實際是政策性與商業性的矛盾。加大農村投入是最大的政策性問題,銀行是最典型的商業性機構,怎麼辦?我去年曾提出「建立市場與政府扶持相結合的城鄉金融資源配置體系」的觀點。這個問題說復雜很復雜,說簡單也很簡單,就是「銀行貸款、財政補貼、確保回收、倍數拉動」。假設銀行投入100億元,若干年後應收回本息110億元,而實際只能收回90億元,則財政補貼20億元即可。如果財政直接投200億元,只有200億元;如果財政補貼200億元,則可拉動投資1000億元,將產生一個「倍數拉動效應」。
當前,中國依靠投資拉動GDP是不得已的辦法。我國投資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2%;居民消費每增加1%,可以拉動GDP增長0.8%。從這一點來看,推動經濟發展的階段性動力是投資,根本動力是消費。投資的最終目的也是滿足需求促進消費。要研究以投資促消費,以消費引導投資的問題,打通投資與消費之間相互轉化的通道,使二者逐步並軌,形成投資→就業→收入→消費→增長的良性循環。當前的具體措施除上述建議外,還應進一步提高投資支出中轉化為收入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增強其消費能力。因為現在的問題是有消費能力的人沒有消費需求,有消費需求的人沒有消費能力。只有解決了有消費需求者的消費能力,才能真正增加消費。(作者為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
⑼ 拉動經濟增長的方法有哪些
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主要方式是:擴大國內投資,刺激國內消費和擴大外貿出口。擴大內需主要是通過擴大國內投資和國內消費來帶動國民經濟增長。當前受到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擴大外貿出口存在現實的困難,就必須把擴大內需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其必要性有:世界經濟全球化程度加深,金融危機造成的風險加劇,外貿出口難度加大;由我國國情決定,我國地域遼闊,人民生活由溫飽向小康過渡,無論是市場容量還是未來發展,潛力都十分巨大;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加快,國內市場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因此,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國內需求,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