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蘇宜興怎樣
宜興環境:
宜興是典型的江南水鄉,一句話概括,山在城中,城在水中,人在園中,山水交融的奇麗風景和山水文化。
宜興經濟:
宜興官林鎮:以電纜行業為龍頭,成為全國電纜行業標桿
宜興高塍鎮:以環保行業為龍頭,成為全中國環保配件比較齊全,環保資質實力雄厚的產業集聚群
宜興張澤橋:以耐火材料行業為龍頭,成為全中國耐火材料種類最全面,工程施工資質實力雄厚的行業領頭人,更加尤為突出的是中國稀土大王,蔣泉龍,對社會貢獻非常巨大。
宜興萬石橋:以石材行業,撐起在華東地區一大片石材,成為遠近聞名的華東石材城。
宜興周鐵鎮:以打樁機為首,行程產業集聚和配套。
宜興湖父鎮:以旅遊業為主,帶動,餐飲、住宿、交通、景點等周邊配套設施的進步。
宜興張渚鎮:以茶葉、開礦山、水泥廠、石子廠為主。
宜興太華:以油漆行業、輕工業紡織企業為主。
宜興文化:
宜興從東晉周處開始,成為全中國比較有名氣的縣級市。
2. 宜興和長興哪個更宜居
宜興更宜居。
宜興市,江蘇省轄縣級市,由無錫市代管,距離上海市較近,為滬寧杭三角中心,經濟發展較好。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西南臨安徽省宣城市廣德市,西接常州市溧陽市,西北毗鄰常州市金壇區,北與常州市武進區相傍。地勢南高北低,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適宜,環境優美。
長興縣,隸屬於浙江省湖州市,地處浙江省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太湖西南岸,浙皖蘇三省交界,介於北緯30°43′—31°11′,東經119°33′—120°06′之間,總面積1430平方千米。
3. 宜興屬於是無錫嗎
由無錫市代管。
宜興市位於江蘇省南部,太湖西岸,江、浙、皖交界區,是滬寧杭地區三角中心。宜興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
東為太湖,隔太湖與蘇州相望,西北隔太湖與無錫相近,在陸地上卻並沒有與無錫市其他行政區相連,是無錫市行政區劃中的一塊飛地,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與常州相傍。
北面滆湖鑲嵌,荊溪、西氿、團氿、東氿似珍珠項鏈貫穿市域東西。
2010年底全市總面積1996.6平方千米(其中太湖水面242.29平方千米),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說;宜興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低山丘陵,最高峰黃塔頂611.5米,為蘇南第一峰;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窪圩區,是宜興糧油主要產地。
宜興年平均氣溫15℃,氣候宜人,年降水量1195毫米。
宜興市的面積在江蘇省占第15位,總面積1996.6平方公里(含太湖面積242.29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區面積66.3平方公里(至2012年4月,已除山體、氿河水體等)。
行政區劃
宜興市轄5個街道辦事處,13個鎮,3個國家級園區、1個省級園區,有213個行政村、97個社區居委。
宜城街道、屺亭街道、新莊街道、新街街道、芳橋街道、張渚鎮、西渚鎮、太華鎮、徐舍鎮、官林鎮、楊巷鎮、新建鎮、和橋鎮、高塍鎮、萬石鎮、周鐵鎮、丁蜀鎮、湖㳇鎮、環科園和宜興經濟開發區。
4. 宜興市哪些鄉鎮經濟比較發達,外來人口多一點,消費能力相對高一點的地方
有張渚鎮、丁蜀鎮。
丁蜀鎮隸屬於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位於長江三角洲經濟開發區,東瀕太湖,西部為天目山余脈,面積192.18平方千米(2017年),其中城區建成面積32平方公里,人口20.29萬人(2017年),占宜興市的五分之一,屬宜興市市區,是宜興的兩個主城區之一。中國陶文化發源地。中國百強鎮。
2016年10月14日,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丁蜀鎮被住房城鄉建設部評為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2019年1月9日,憑借陶瓷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2019年9月11日,丁蜀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
丁蜀的歷史源於陶瓷,興於陶瓷。丁蜀的制陶歷史可上溯到6000多年以前,悠久的陶瓷歷史,積淀了丁蜀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尤其是紫砂文化,獨步千年,更是丁蜀陶都立足於世界文化殿堂無可替代的文化標志,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5. 嘉興和宜興哪個宜居
宜興環境比較好。
宜興處在平原、丘陵、山地間。從經濟發展來看,嘉興要發達一些,從空氣等環境來看,宜興要好一些。
宜興,為無錫下轄縣級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古稱陽羨,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文化名城,素有中國「著名陶都」、「環保之鄉」、「教授之鄉」的美譽。宜興擁有2100餘年城建史和7000多年制陶史,以陶瓷工藝聞名。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嘉興地處中國華東地區、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處江河湖海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是長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浙江大灣區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
6. 宜興經濟怎麼會比其他周邊蘇南地區的地方差這么多
宜興周邊是武進、金壇、溧陽、安徽廣德、浙江長興還有太湖,大家心目中那些蘇南強縣,跟宜興完全搭不著邊。蘇南分西南和東南,宜興地處蘇西南,太湖西岸,除了會遭受太湖水患,還有宜溧山脈的大片山地。這里不是蘇東南的平原,也沒有長江港口。
你會發現,蘇東南沒有一處經濟不發達,而在蘇西南,宜興已經相當拔尖了。如果調整一下比較對象,在同一區域內比較,把那幾個全國最強縣放在蘇東南,和同處太湖東北方的上海縣、吳縣(蘇州)、無錫縣比,是不是就不夠看啦 :)
宜興是內生型經濟,紫砂以及電纜、環保都是本土民營企業,肥水不流外人田。由於隔著太湖,不在滬寧線上,上海輻射不到,外資工廠很少進駐宜興。非要比較的話可以放在寧杭線上比較。
換句話說,宜興靠自己擠進縣域經濟前十,和蘇東南那些地理位置優越的縣不同,既沒有崑山、太倉的外資,也沒有江陰、張家港的港口。
宜興著名的紫砂業很難用GDP衡量(參考景德鎮經濟),但其民富並不弱。不僅如此,宜興的歷史文化不比任何一個縣級市差,江蘇的縣級市中只有三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分別是:常熟、宜興、高郵。宜興籍兩院院士數量高居全國縣級市之首,常熟位居第二,第三名的浙江慈溪,數量只有宜興一半,各高校還流傳有「無宜不成校」的說法。宜興2017、2018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國文化競爭力十強縣第一名。
雖然受到地域限制,但也正因此成就了宜興的湖光山色,「陽羨山水甲江南」,宜興的城建、風光都是縣級市中一流的。歡迎大家來宜興旅遊。
7. 江蘇宜興經濟開發區的地理位置
這是一個「擁有千年文明,百年繁華」的城市:一個「誕生過中國最早陶瓷文化」的城市;一個「盛產風景,盛產院士,也盛產創造財富奇跡」的城市。她—宜興,正在5000年的歷史深處款款向您走來。毗鄰滬寧,南望餘杭,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之地的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宜興,從來都是太湖西岸的一顆璀璨明珠。
名滿天下,是因為她舉世無雙的紫玉金砂,是因為她美輪美奐的洞天竹海,醇酒香茗,名滿天下是因為她名流輩出、文脈綿長的教授之鄉,還有向世界敞開胸懷的,濃濃的情誼。「陶都無處不飛花,陽羨勝景甲江南」。21世紀的精彩手筆---宜興經濟開發區,便坐落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
8. 宜興的歷史簡介
在宜興湖洑鎮靈谷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表明,早在一萬年前,就有宜興先民在這塊土地上生活。7000年前左右,宜興地區原始農業和手工業已發展到一定水平,並創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駱駝墩類型文化」。
5000年前,以制玉和原始宗教為特徵的良渚文化在本地獲得了較大發展。商代時期,以幾何印紋陶和原始青瓷為代表的「廣富林文化」在此流傳。
西周時代至春秋末期,宜興屬吳國。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出兵滅吳,宜興改屬越國,周顯王三十年(公元前355年),楚國興兵滅越,宜興改屬楚國。
秦統一中國後推廣郡縣制,公元前221年,宜興正式立縣,定名為陽羨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陽羨縣令尹靈常因功於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被封為陽羨侯,陽羨縣改稱為陽羨侯國,至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復稱陽羨縣。東漢漢順帝永建四年(公元129年),陽羨縣城一度南遷荊南山下(今銅官山風景區附近)。
三國·吳赤烏六年(公元243年)在荊溪河(今蛟河)畔重建陽羨縣城,從此奠定了後來宜興縣城的空間位臵和發展格局。
西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陽羨人周玘(周處之子)三興「義兵」,平定叛亂,因功封威武將軍、吳興太守、烏程侯,朝廷又特為之設「義興郡」,郡治在原陽羨縣城,下轄義鄉、國山、臨津、陽羨、平陵、永世六縣。
到南朝劉宋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又增臵綏安縣歸義興郡管轄,至此,宜興達到了歷史上行政管轄范圍最為廣大的時期,地跨約包括今常州、無錫、湖州、宣城等地的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撤義興郡,將陽羨、國山、臨津三縣合並為義興縣,屬常州。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義興縣被分臵為陽羨、臨津二縣,並在此臵鵝州,縣城改為州府,至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鵝州又改稱南興州,次年撤州復稱義興縣。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太宗名諱,改義興縣為宜興縣,屬常州。南宋恭帝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宜興一度改稱南興軍。
元代,宜興縣幾度改設州府,直至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改宜興縣。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析宜興縣為宜興、荊溪二縣。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兩縣重新合並為宜興縣。
1949年4月,宜興縣屬華東軍政委員會蘇南行政公署政區。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
1983年起屬於無錫市。
198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8)環太湖經濟圈宜興經濟如何擴展閱讀
旅遊資源
別有洞天的陶都宜興,物產豐富,風光迷人,是陶文化、茶文化、竹文化、洞穴文化兼具的獨特旅遊勝地。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級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
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跡眾多,境內山多水多,山水相依,景色秀麗。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
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中國是茶的故鄉,世界給了宜興一把紫砂壺,並沒有忘記在裡面放一片茶葉。
宜興是江蘇省最大的茶葉產區,地處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溫和濕潤,生長著被茶聖陸羽稱為「芳香冠世產,可以上供朝廷」的陽羨茶。
天子未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宜興陽羨紫筍茶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
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在紫砂壺的天地乾坤里,清雅的茶香,滋潤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文脈。
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跡」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9. 宜興屬於幾線城市
宜興屬於三線城市。
宜興市是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城市。宜興有善卷洞、張公洞、宜興竹海、龍背山森林公園、宜園、陶祖聖境、雲湖、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等旅遊景區。宜興市先後榮獲「2017年度中國全域旅遊創新獎」、「2018年度中國十大全域旅遊示範縣市獎」。
宜興是中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縣級市之一,在經濟、文化、商貿、會展、服務業和城市建設等領域成就顯著,2015年位居中國百強縣(市)第六名。
(9)環太湖經濟圈宜興經濟如何擴展閱讀;
宜興歷史悠久,擁有7000餘年的制陶史和2200餘年建縣史。先民勤勞朴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於徐舍鎮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
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
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市博物館收藏。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
2018年6月,經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專家認定,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土墩墓,出自宜興下灣遺址。
10. 南通好還是宜興好
首先南通是地級市宜興是縣級市 從規模上說的話沒有可比性 但總的來說 還是宜興好 宜興是中國的陶都 紫砂原產地 依山傍水 緊鄰太湖 地處蘇浙皖三省交界 風景優美(有太湖,竹海,善卷洞,張公洞,靈谷洞,西施洞,太極洞,龍背山森林公園)人傑地靈(有教授之鄉的美稱) 交通便利 經濟發達(全國百強縣前十 環保之鄉 ) 不論你是旅遊還是工作學習兩者相比還是選宜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