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南京市高淳縣怎麼樣工業發達嗎消費水平呢
1、區域方位
高淳縣位於江蘇省西南邊陲,地處北緯31°13′—31°26′,東經118°41′—119°12′。東北與溧陽、溧水兩市縣接壤,西南與安徽省當塗、宣城、郎溪三市縣毗連,總面積802平方公里。現轄8個鎮,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34個行政村,17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42.5萬人。
2、地形地貌
高淳縣境東西長,南北窄,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茅山、天目山余脈結合部,崗隴起伏,沖坳交錯,地面高程為海拔15~35米之間,系低丘傾斜平原,面積446.5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55.69%;西部為水陽江,青弋江流域交匯處,水域開闊,河溝縱橫,良田阡陌,地面高程為海拔5.5~7.5米之間,系湖盆平原,面積355.3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44.31%。高淳南有固城湖、北有石臼湖、西有水陽江,全縣擁有水面246平方公里,占縣域總面積的30.7%。
3、氣候土壤
高淳縣屬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季風過渡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16.4℃,年均降水量1194.5毫米,年日照數2128.1小時,農作物生長光熱能量充足。全縣土壤分為7個土類,12個亞類,18個土屬,44個土種。低丘崗地以下蜀系黃土母質為主,主要類型有黃棕壤、黃紅壤和紫色土等,圩區土壤為新生代沉積物母質,主要土壤有灰沙土、泥骨土和青泥土等。全縣總耕地56.7萬畝,其中水田45.21萬畝,旱地11.49萬畝。
4、社會經濟概況
高淳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山青水秀、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素有「江南聖地」、「魚米之鄉」的美稱。在長三角經濟發展區中,高淳的環境是最大的優勢,高淳的生態是最響的品牌。改革開放30年來,高淳經濟後來居上,提速發展,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越來越高。2009年,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99.43億元,比上年增長18.6%;財政收入16.5億元,增長13.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143億元,增長32.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9.11億元,增長19.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881元,分別增長15%和10.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降低5%,呈現出健康良好的發展態勢。高淳先後被評為「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江蘇省生態農業縣」。2002年,又在南京市首家獲得「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005年被江蘇省列入首批創建國家生態縣試點縣,2006年被評為「國家衛生縣城」,2008年躋身江蘇省全面小康達標縣,2009年榮獲「國家園林縣城」稱號。同時依託生態資源,發展特色產業,先後榮獲了「中華民間造船第一縣」、「全國食用菌標准化生產示範縣」等多項榮譽。2011年「國家生態縣」獲國家環保部命名。
高淳主要是生態環境好,屬於非常適合人居城市,工業經濟發展呢,和蘇錫常地區肯定沒法比,不過2011年躋身「全國百強縣」,但是生態分量比較多,按實際經濟來評比的話,可能入不了百強的!消費水平來說,就我個人認為,有點偏高。
⑵ 甘肅酒泉的經濟狀況好嗎
甘肅酒泉的經濟狀況好。
2016年,酒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7.9億元,比2015年增長6.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87.2億元,增長6.2%;第二產業增加值202.9億元,增長5.4%。
第三產業增加值287.9億元,增長7.4%。三次產業結構為15.1:35.1:49.8。全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1721元,比2015年增長6.2%。
酒泉農業類型為灌溉農業,境內河西走廊灌溉農業區是甘肅省最重要農業區,是中國西北內陸著名的灌溉農業區,為西北地區最主要的商品糧基地和經濟作物集中產區,提供了全省2/3以上的商品糧、幾乎全部的棉花、9/10的甜菜、2/5以上的油料、啤酒大麥和瓜果蔬菜。
(2)高台工業經濟如何好嗎擴展閱讀
酒泉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爾金山、祁連山與馬鬃山(北山)之間。是敦煌藝術的故鄉、現代航天的搖籃、新中國石油和核工業的發祥地、「鐵人」王進喜的故鄉和「鐵人精神」的誕生地。
總面積19.2萬平方千米,占甘肅省面積的42%,轄1區2市4縣: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瓜州縣、肅北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⑶ 如何堅持"五大理念",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高台
「十三五」時期高台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經濟發展躍上新台階,改革創新實現新突破,城鄉面貌發生新變化,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生態建設彰顯新優勢,社會治理取得新進展。「十三五」時期高台縣工作的總體思路堅持「五大理念」,突出「五項重點」,取得「五個突破」,實現「五個目標」,加快建設幸福美好新高台。堅持創新發展理念,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重點,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建設河西走廊創新型城市;堅持協調發展理念,以推進新型城鎮化為重點,在城鄉一體化發展上取得新突破,建設西北內陸新型城鎮化樣板;堅持綠色發展理念,以加強環境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為重點,在築牢生態屏障上取得新突破,建設國家生態文明示範縣;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以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為重點,在發展外向型經濟上取得新突破,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堅持共享發展理念,以增進人民福祉為重點,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率先在全省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十三五」時期高台縣發展的主要任務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有效破解體制機制障礙;鞏固提升現代農業,加快農業農村發展步伐;大力發展生態工業,不斷提高發展質量效益;持續推進第三產業,全力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推動城鄉一體融合發展;堅守生態安全紅線,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融入「一帶一路」戰略,積極拓展經貿交流空間;統籌發展社會事業,切實增進人民群眾福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著力強化支撐發展能力;加快法治高台建設,穩步提升社會治理水平。
⑷ 甘肅省張掖市怎麼樣
我是張掖人,但是生活在外地。小時候沒出來過,當時上學,剛到學校,那些同學一聽說我是甘肅人就說甘肅很窮吧。當時我也不太懂,沒說什麼。感覺我們那裡真的好窮啊。就是光聽他們說自己家鄉怎麼怎麼好,我從來不說我們家鄉怎麼好。只是聽他們說。
當畢業後到南方發展,偶爾也跟著朋友去他們家裡,去了一些地方後 才發現,。天哪,所謂的南方城市,只是說城市裡建設的不錯(那也是政府支持的)農村真的是很落後,相當於張掖10年前的水平都一點不誇張,吃飯用的桌子黑不溜秋的,房子都沒有粉刷,都還是十多年前的老房子,去鎮上買東西有些老人還走路去,家裡養只雞鴨什麼的還要拿到鎮上去賣。由此看出他們的經濟水平遠遠不高。更搞笑的是,有個老太太聽說我是甘肅的,還說,甘肅很窮啊,。我聽到這個話真的是很想笑,不過看看她那麼大年紀了,就沒說什麼。,還有一個老大爺,他說他以前當兵的一個戰友也是甘肅的,他那個戰友來到他們家說他們那裡條件好,他也這么跟我說,我知道,說的意思就是甘肅很窮啦,想讓我誇他們那裡有多富裕,我猜他那個戰友可能是一些偏遠山區的是有這種情況,但是不能以片概全。只能是說他們那裡更落後,那些人都沒出過遠門,不了解外面的世界。像廣東這邊的一些農村也是一樣的,。條件根本是不怎麼好,那裡的人沒有什麼穩定的經濟收入,只能跑到城裡打工,運氣好的就賺了,運氣不好的還不是在大城市裡受氣。只是說他們家鄉的環境要好點,有水,有綠色。
甘肅總體來說經濟很落後,但是張掖是農業城市,農業支撐著這個城市,經濟比較穩定,發展的不是很快,但是人民的生活都還是差不多。就是氣候不怎麼好,夏天有風沙,冬天比較冷。
⑸ 我國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的潛力來自何處
我國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的潛力來自何處首先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智能工業體系使得我們國家的工業體系再換到超車,其次就是智能工業體系沉澱了很多的工業解決方案使得工業生產效率提升很多,再者就是國家通過給製造業企業主足夠的資金讓其可以循環使用來更好的滿足發展的需求,另外就是我們國家的疫情控製得相對平穩使得工業發展更加順利。需要從以下四方面來闡述分析我國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綜合實力顯著提升,發展的潛力來自何處。
一、因為我們國家的智能工業體系使得我們國家的工業體系再換到超車
首先就是因為我們國家的智能工業體系使得我們國家的工業體系再換到超車 ,對於我們國家而言職工工業體系使得我們過海的工業體系發展更加迅速更加智能化,並且可以利用AI的能力來更好的輔助生產。
國家應該做到的注意事項:
應該採取必要的措施來提升工業的生產質量。
⑹ 漯河各縣市經濟發展情況如何現在正在寫一篇咱們漯河經濟發展現狀。希望詳細一點,具體到各縣區,如哪些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部偏南,伏牛山東麓平原和淮北平原交錯帶,沙河與澧河在此交匯。1948年設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由三縣一區調整為兩縣三區,轄臨潁縣、舞陽縣、源匯區、郾城區和召陵區,並設立經濟開發區,共有7個街道、27個鎮、21個鄉,面積261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8.6千公頃,總人口255.69萬人。城市建成區面積拓展到42.9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綠地13.1平方米,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3.9%。
臨潁縣 臨潁縣位於漯河市北部,因濱臨潁河而得名,轄9鎮6鄉,361個行政村,面積82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4萬畝,人口70.39萬人。秦時屬「潁川邵」,西漢初年置縣迄今2200餘年,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魏政權交替的歷史見證「受禪台」、「受禪碑」,早於趙州橋的隋代石拱橋「小商橋」,被譽為「天下第一橋」。臨潁縣是國家級無公害農產品示範基地縣、全國食品加工強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是河南省對外開放重點縣、依法治理百強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省級衛生縣城;是省定35個擴權縣和26個城鎮化建設重點縣之一。「豫南一枝花」——南街村就坐落在這片沃土上。
舞陽縣 舞陽縣位於漯河市西部偏南,自西向東緩斜,分崗地、平原和窪地,現轄7鎮7鄉,397個行政村,面積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76萬畝,人口56.69萬。南臨舞水、北跨沙澧二河,三河橫跨全境,形成獨特的風景線。舞陽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賈湖遺址出土的骨笛和契刻符號距今已有8000年歷史。地下資源豐富,鹽岩總儲量400億噸,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藏,而且礦體厚度大、鹽質純、氯化鈉含量91.40-98.88%,具有較高的食用價值和工業價值。舞陽的澧河中沙是良好的建築材料,因其「沙質純凈,粗細適宜」而譽享八方。
源匯區 源匯區地處淮河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轄4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09個行政村,18個居委會,面積202平方公里,人口30.61萬人,民族以漢族為主,另有回、滿、蒙、壯、苗等11個少數民族。源匯區是商貿、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構成鐵路、公路「雙十字架」,是豫中南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為歷代商家必爭之地,形成以食品加工、機械製造、板材加工、醫療化工和棉紡為主五大主導產業。
郾城區 郾城區屬淮河流域大沙河中游平原地區,轄8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79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面積413平方公里,人口47.86萬人。境內的「許南閣祠」是海內外學者的嚮往之地,北宋「彼岸寺經幢」、清道光年間的「八角硫璃井」、「鎮河鐵牛」,新時器時代的化身台遺址,五千年前龍山文化中期的高台建築郝家台等景觀,顯現出郾城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交通便利、投資政策和環境寬松,工業實力雄厚,已形成食品加工、機械製造、化工生產、建築建材等多個品種的產品體系,廣東日康、四川希望、大連實德、河北天申等一大批名企巨商紛至沓來興辦實業。
召陵區 召陵區位於市區東半部,於2004年9月設立,轄4個鎮(召陵鎮、老窩鎮、鄧襄鎮、萬金鎮)、3個鄉(青年鄉、姬石鄉、後謝鄉)、2個街道辦事處(天橋街、翟庄街),208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50.14萬人。戰國時期,魏國就在此建立了召陵邑,是東漢時期著名文字學家、訓詁學家、詞彙家許慎的故里,他所撰著的《說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漢語大字典。京廣、滬渝鐵路在此交匯,四通八達,京珠高速公路入口與行政新區區址僅數百米之遙。
經濟開發區 經濟開發區位於市區東南部,1992年5月成立,1994年3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高新區,控制區面積41平方公里,建成區10平方公里,轄後謝鄉,28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人口近10萬人。實行封閉式管理,對入區項目根據投資者需求實行全過程、保姆式、個性化、一條龍全程無費服務。歷經十五年的開發建設,成為眾多海內外客商心目中一方充滿魅力的投資熱土,成為中西部地區環境最優、發展最快的開發區之一。創業服務中心被認定為國家級創業服務中心;2004年被評為「十五火炬計劃管理先進單位」和省級「專利試點園區」。目前進駐企業320多家,其中世界五百強企業4家,並創辦雙匯和銀鴿工業園。荷蘭索維恩集團、中糧集團、台灣旺旺集團、康師傅集團等知名企業相繼入駐,形成以生物食品為主導,造紙、紡織、機械加工競相發展的產業格局,成為拉動漯河工業增長的一個重要基地。
漯河市位於河南省中南部,1948年設立縣級市,1986年升格為省轄市,2004年進行二次區劃調整,現轄臨潁、舞陽兩縣,郾城、源匯、召陵三區和一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面積2617平方公里,總人口255.69萬人。建省轄市20多年來,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八五」時期漯河是全國發展最快的30個城市之一,「九五」、「十五」期間國民經濟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進入「十一五」以來,全市經濟一直保持強勁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速連年居全省前列或高於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初步核算,上半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63.2億元,增長15.3%。
一、工業經濟較快增長
我市堅持工業強市不動搖,在成功實施「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劃」和「重點工業500億上台階工程」後,強力推進「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工業經濟保持良好發展勢頭。上半年,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168.4億元,增長19.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132.7億元,增長22.5%。
食品、造紙工業支撐作用明顯,化工工業發展較快。食品產業是我市支柱產業,我市是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無公害食品基地示範市和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 培育出世界第四、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雙匯集團,全國最大的方便麵生產企業之一南街村集團,全國第一家葡萄糖飲料生產企業澳的利集團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食品企業;形成了以肉類加工、糧食加工、飲料製造、蔬菜加工等行業為主導,以分割肉、肉製品、麵粉、方便食品、飲料等50多個系列、上千個品種為主體的食品生產加工基地。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食品工業完成增加值74.9億元,增長33.7%。
漯河是全省重要的造紙工業基地。擁有造紙工業龍頭企業——「中國草漿第一股」——銀鴿公司,造紙生產能力達到70萬噸,形成了文化紙、生活紙、包裝紙、特種紙四大系列產品。上半年,規模以上造紙及紙製品業完成增加值12.5億元,增長37.8%。
漯河鹽礦資源豐厚,保護完整,已探明鹽礦面積77平方公里,遠景儲量400億噸,而且鹽層多、鹽質純、成份高、氯化鈉含量高達98.88%,是全國品位第一、儲量第二的大型礦床。近幾年,鹽礦資源開發力度加大,鹽化工業發展較快,相繼有金大地、永銀、奇能等一批鹽化工企業投資漯河,鹽化工業正成為我市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半年,我市以鹽化工、煤化工為主的規模以上化工工業完成增加值8.5億元,增長52.7%。
食品、造紙、化工三大行業完成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72%,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90%。
工業企業經濟效益大幅提高。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銷售收入553.5億元,增長35.6%;實現利稅88.8億元,增長42.1%;實現利潤73億元,增長50.2%。列入「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的86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30.7億元,增長40.6%;實現利稅63.8億元,增長38.6%;實現利潤50.7億元,增長47.6%。
二、農業和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
我市認真落實各項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快推進雙匯產業化工程和兩縣十鎮百村示範工程,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高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幅提高,新農村建設成效明顯。
夏糧總產單產均創歷史新高。夏糧總產94.8萬噸,增長7.3%,單產452公斤,增長2.8%。
畜牧業生產較快增長。上半年,新培育標准化養殖小區(場)20個,新培育出欄30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02個,新培育較大規模養殖專業戶960個。生豬出欄150.5萬頭,增長12%,生豬存欄187.6萬頭,增長20%;肉類總產量13萬噸,增長7.3%,禽蛋產量、牛奶產量分別增長8.2%和20%。
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上半年,全市新建農村公路55公里,新發展農村戶用沼氣2.5萬座,新通自來水4600戶,新建改造農家店142個,新建各類文化休閑場所201個,改造農村中小學校舍2.5萬平方米,新建標准化衛生室93個,新建新農村典型示範村22個。
三、投資和項目建設成效顯著
投資始終是漯河經濟增長的第一推動力,重點項目建設始終是促進漯河經濟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撐。在宏觀環境趨緊,全國全省投資增速普遍回落的背景下,我市堅持深化「項目建設年」活動,不斷加大投資和項目建設力度。上半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6.2億元,增長34.5%。其中城鎮以上投資完成81億元,增長37.2%。
工業投資仍是拉動投資增長的主要力量。上半年,城鎮以上工業投資完成60.7億元,增長62.5%,較去年同期提高23.6個百分點。其中,納入「雙百工程」的100家企業完成投資56.1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54%。
項目建設推進加快。上半年, 80個市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2.2億元,占年度投資計劃的51.6%。56個計劃新開工項目已有39個開工,佔全部計劃新開工項目的70%。列入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碰頭會的18個重大項目,在市四大班子主要領導的代理協調下有效推進。總投資25億元的2×30萬千瓦熱電項目已全面開工,目前已完成投資2.2億元;總投資30億元的永銀鹽化工項目和舞陽60萬噸真空食鹽項目已開工;金大地100萬噸工業鹽項目設備開始安裝;鄭煤集團與香港協鑫合作的煤化工項目外資已到位3500萬美元,公司已注冊;雙匯5000萬只肉雞產業化、銀鴿10萬噸文化紙、新瑞路地物流港區等一批項目前期工作正加緊推進。
四、財稅金融運行平穩
上半年,全市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2.1億元,增長28.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9.14億元,增長30.7%,佔一般預算收入的75.6%,較去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增值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等五項主體稅種完成6.82億元,占稅收收入的74.6%,增長18.7%。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95億元,增長21.4%。
止6月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259.2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91億元,較年初增加21.8億元。各項貸款余額246.44億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8.74億元,較年初增加15.3億元。組織召開了河南省漯河市銀企對接會,省內16家銀行與我市簽約合同類貸款63.9億元,合同貸款佔比全省最高。
五、民生質量進一步改善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上半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22元,增長15.2%;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547元,增長22.3%。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加拉動了消費的較快增長。上半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1億元,增長22.8%。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已全部兌現。補貼金額共計1.9億元,比上年增長73.6%,補貼農戶50.4萬戶。就業再就業群體不斷擴大。上半年,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8萬人,完成計劃的94.82%,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萬人,完成計劃的156.77%,城鎮登記失業率2.18%,低於省控目標2.32個百分點;新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6.2萬人。社會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上半年,全市共征繳各項社會保險2.85億元。啟動了以大病統籌為主的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農民達192.6萬人,平均參合率95.5%。城鄉低保補助標准和農村五保戶供養標准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60%。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呈現新局面。對所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增加了貧困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提高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市中醫院門診樓擴建項目前期工作推進加快,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項目建設已基本完工。許慎文化園、陳星聚墓園景區、小商橋旅遊景區開發有序推進。人口繼續穩定在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96‰。
六、以沙澧河綜合開發為重點的城市建設快速推進
20多年來,我市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城鎮化推進力度,城鄉面貌日新月異,成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生態宜居城市。2004年第二次行政區劃調整後,市區面積擴大到1020平方公里,是建省轄市之初的13倍多。2007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35.65%,比建省轄市之初提高26.75個百分點。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2.6平方米,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3%。特色游園、街心公園、行道綠地造型多樣,遍布市區;路燈、橋燈、彩色輪廓燈熠熠生輝,裝點出亮麗夜市,城市美化亮化達到新的水平。全市基本實現「市縣通高速、縣鄉通二級、村村通油路」。漯河連續獲得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稱號。
今年以來,沙澧河開發建設工程濱水區域規劃高標准完成,順利通過國家級專家評審。澧河段一期河堤加寬加高、河岸線護岸工程已全面完成,兩岸綠化、美化工程基本完成,景觀形象初步顯現。安置房和配套設施建設快速推進。黃河路沙河橋、太行山路沙河橋、澧河橋正加緊施工,沙河節制閘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完成。中山路、淞江路、湘江路、嵩山路改造工程和灤河路、燕山北路新建工程正加快推進。市污水凈化中心二期擴建工程和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建成投用。「五城同創」取得階段性成效,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
七、重點領域的改革和招商引資力度加大
漯河是銳意改革創新、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開放城市。先後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投資漯河,美國杜邦公司、美國泰森集團、日本火腿株式會社等十幾家世界500強企業,日本昊羽、日本豐田、韓國九鑫牧業、韓國樂天、香港華懋、台灣旺旺和康師傅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南京雨潤、香港巧巧、北京奇能、遼寧希瑞、湖北宜化、河北中旺、福建親親、鄭煤集團、鄭州奧克金星、金大地鹽化工、衛輝亞興化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都在漯河有較大的投資項目。漯河以改革開放的良好成效,先後成為全國綜合體制改革試點市、全國開拓農村市場試點市、全國以信息化帶動農業產業化試點市、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是各種經濟成份都能快速成長的「百花園」。今年以來,我市以戰略重組為重點的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先後有銀鴿集團與永煤集團、鄭煤潁青與香港協鑫集團、舞陽中原制鹽公司與中鹽公司等16家企業成功重組,累計引進各類戰略投資17.1億元。以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重點的行政改革繼續深化。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便民服務網路初步形成,應進入行政服務大廳的審批事項已全部進入,承諾辦結率達98%。以落實「五權」為核心的林權制度改革成效顯著。積極探索把林地和樹木所有權、使用權分包到戶,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確保收益權。財稅體制、社會事業、城市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改革也都取得新的進展。組織開展了招商引資「百日會戰」活動,先後在香港、青島、北京、廈門、上海、中山等地成功舉辦了以推介中國食品名城、宣傳食博會為主題的大型商務活動,一批合作項目正在跟蹤洽談。上半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9個,合同利用外資9781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4億美。新引進省外資金項目39個,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4.2億元,增長30%。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⑺ 怎樣寫工業企業經濟分析
上半年,我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克服產品市場價格下跌、原材料價格波動變化大、能源緊缺等困難,仍呈現強勁增長態勢。 我縣共有37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較之2008年的23家規上企業,在企業家數、工業總產值等方面都有了較大提升。按現價口徑,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213417萬元,同比增長20.4%,銷售產值 212564萬元,同比增長10.8%;主營業務收入 202843 萬元,同比增長5%。增加值 56261萬元,同比增長25.6%。 一、 上半年規上工業企業基本現狀 1、中型企業仍占據半壁江山。上半年中型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 90231 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42.3 %;銷售產值完成 90973 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全部銷售產值的42.6 %。中型企業數量只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0.8 %,經濟總量將近佔半壁江山。因此,要想使我縣經濟持續又好又快地發展,必須維持中型企業的快速運行。 2、小型工業增長迅速。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小型企業是33戶,較上年增加14戶,上半年完成產值123186萬元,同比增長34.1% ,占規上工業產值的57.7%,首次超出一半。完成增加值 41407萬元,同比增長37.1%,對規模工業增長貢獻率達到 73.5%,同比增長13個百分點。小型企業是規上工業的基礎,它的快速成長,對我縣工業平穩快速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3、重工業增勢強於輕工業。上半年輕工業實現產值1465萬元,同比下降56.3 %;重工業實現產值211952萬元,同比增長為47.4 %,重工業增速遠快於輕工業,重工業產值的比重由上年的81.1%上升到99.3%,提高了18.2個百分點。 4、固定資產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上半年,規上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為62234萬元,佔全社會投資總額的42.7%,較上年同期增長32.7個百分點。投資力度的加大,有效促進了規上工業企業快速發展。 二、當前我縣規上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資源型、高能耗工業比重過大。目前我縣規上工業中資源型企業21戶、高耗能企業5戶,占據較大比重,工業發展主要靠這些行業支撐。這些企業為我縣經濟發展做出了較大貢獻,但僅靠資源型、高耗能工業,節能減排的任務也相當嚴峻,將導致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差,影響工業的長遠發展。 2、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明星企業、名牌產品明顯不足。我縣在全國叫得響的明星企業、名牌產品至今為零,就是在市內享有盛譽的知名品牌也不多。一個好的產品可以支撐一個企業,而名牌企業的發展則可以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我縣工業在這方面明顯不足。 3、技術人才缺乏,總體素質有待提升。 我縣工業企業的技術人員短缺,影響了企業的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大部份企業員工是本地農民。產品質量控制等方面基本上是憑經驗,缺乏現代化的企業管理技術。 從規上企業戶數看,全縣37家規模工業企業中,沒有一家企業有新產品產值。 4、產品結構層次、水平低。目前我縣工業企業生產方式落後,部分企業使用的設備落後,不僅能源、原材料消耗高,而且產品檔次低, 缺少自己的品牌,產品基本上是為大企業加工的原材料。 5、企業生存發展能力不強,應引起重視。今年我們對往年的規模工業進行清理,部分企業因生產要素價格上漲,能源、原材料等生產成本居高不下,企業利潤被擠壓的情況下再經受不住經濟危機的打擊而出現關、停現象。 三、對規上工業下一步發展的幾點建議 近年來,我縣在推進工業增長方面作出大量努力,並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全縣工業經濟的高增長仍是以消耗大量資源為代價的,高投入高產出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已日益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制約瓶頸。下一步我們要著重從加快增長方式轉變和加大行業結構調整兩方面入手,要堅定不移的發展新型都市工業,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來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依託科技園區載體建設,全力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用最先進的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武裝、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全面推進我縣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 1、進一步引導和扶持企業加強自身建設,保護企業家的創業熱情,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強保持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和發展活力,從而為全縣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積極有效的推動作用。 2、堅持科學發展觀,把節能降耗、提高效率、提高經濟效益作為解除資源瓶頸制約的有效手段和途徑。要特別重視經濟增長的質量,科學認識和正確處理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通過持續健康增長來實現全面發展目標。 3、提升產品競爭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創新,提高產品競爭力,打造自己的名優品牌,確保產品在市場上的強勁競爭力。大力扶持和發展高利潤、高附加值產業,以促進傳統產業的贏利模式、市場需求、產品性能、生產組織方式、資源消耗等發生根本性變化,使其增長方式更加符合集約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循環經濟的要求。
⑻ 嘉興海鹽經濟情況怎麼樣
海鹽發展很快的,人不多,車也不多,就30多萬吧,反正湊合著過是不錯的。不喜歡大城市喧鬧的海鹽挺好,南塘琴圓真好,店面都搶光了
⑼ 安徽池州市的東至,貴池,青陽,石台,哪個縣經濟比較好工業比較發達呢
首先說石台。石台是聯合國評定的世界級貧困縣。。。
其實主要原因是交通不好。交通不好有兩個結果。一是環境非常好,二是工業非常差。
曾去過石台縣蘭關鄉。山青水綠,河水清澈見底,村口銀杏樹幾個人也抱不過來,據說有幾百年的樹齡。
然後說冬至。冬至往江西方向的交通不是很好,但是通往安慶貴池的交通都不錯,工業以非礦為主。
近年多次路過冬至,看冬至縣城,經濟當然不能算好。
再說青陽。青陽是池州市最靠東的一個縣,交通方面與冬至基本相當,工業近年有所發展,同樣以非金屬礦產工業為主。
至於經濟,同樣也不算好。
貴池。。貴池區原為貴池市,是池州地區行署駐地,地區改市後貴池市改貴池區。理所當然是這個四個區縣中人口最多,工業和經濟最好的。
近來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市火車站站前區」劃出,一並作為貴池討論。
還要提的一個是池州市下的另一個處級地方政府。
九華山風景區,九華山在青陽縣境內,但風景區管委會和青陽縣政府為平級單位,歸池州市政府管轄。
可能山上的經濟才是最好的。。。
⑽ 台灣的經濟如何
台灣的經濟結構
台灣經濟是一個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50多年來,通過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結構調整與自由化改革的發展軌跡,台灣經濟獲得了較快發展。
農業(包括農、牧、漁、林)
農業生產總值近 3,909 億元,其中農產占 43.6% ,畜產占 33.2% ,漁產占 23% ,林產占 0.2% ( 「中華民國農業統計年報」, 2000 年 ) 。主要農產為稻米、甘蔗、檳榔、茶、玉蜀黍等。主要畜產為豬、雞、雞蛋、牛乳、鴨、鵝等,畜牧方式以欄牧為主。漁業可分為遠洋、近海、沿岸漁業及養殖漁業四種,每年冬季的烏魚汛,為典型的近海漁業,高雄前鎮漁港則為遠洋漁業的基地,主要漁產為鮪魚、鰹魚等,養殖漁業主要魚類為蝦、虱目魚、吳郭魚及石斑魚等。主要針業林產為扁柏、紅檜、肖楠等,主要闊葉林林產為烏心石、櫸木、黃連木、泡桐等。
礦業
台灣地區地質構造復雜,礦床分布極不規則,礦業發展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然依面積比例而言,礦產可謂不少。但因各種產業發達,大部分礦產遠不敷經建所需,仰賴輸入。主要礦產為天然氣、煤、大理石、蛇紋石和硫礦等,天然氣分布於苗栗一帶,煤田分布於北部,大理石分布於東部,蛇紋石分布於花蓮一帶,硫礦則產於北部大屯火山群。
工業
民國 88 年台灣出口金額達 1,216 億美元,其中 98.4% 為工業產品,工業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主力。民國 40-50 年代偏重於輕工業,鼓勵國外投資及拓展國外市場,利用台灣低廉工資之競爭優勢,設立加工出口區。民國六十年代以來偏重於重化工業。民國 60 年代中期,大煉鋼廠、大造船廠、石油化學工業及能源發電廠等四項重大建設完工後,已使台灣的工業發展,由輕工業進入重工業的階段。民國 70 年代開始,政府積極推動發展技術層次高、附加價值大及耗用能源少之策略性工業,建立科學工業園區,發展高科技工業。至民國 79 年,策略性工業 ( 以電子信息及機械工業為主 ) 及高科技工業產品出口值占總出口值之比重已增為 40.2% 。以高科技電子工業而言,是半導體的國際代工重鎮,全球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位於新竹科學園區,是世界「集成電路」主要生產國。
貿易
台灣屬於海島型經濟,資源較貧乏,端賴國際貿易有無,早期靠農產品(茶、糖、樟腦及米、糖)外銷,民國 55 年以後,工業產品的輸出已佔首位,工業產品由輕工業到重工業、高科技產品,台灣科技產業揚名國際,賺取大量外匯。台灣的對外貿易在民國 60 年以後轉為出超,以民國 88 年台灣國際貿易為例,出口額為 121,591 百萬美元,進口額 110,690 百萬美元,出超 10,901 百萬美元。台灣國際貿易主要出口地區為美國、香港 ( 包括兩岸的轉口貿易 ) 、日本。主要進口地區為日本、美國、中國大陸 (2002) 年,進口總額以農工原料、資本設備及消費品為主。
4、文化藝術
台灣的文化藝術
台灣豐富多元的歷史背景,造就了多彩多姿的台灣文化。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近期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甚為注重傳統文化的保存,同時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在這里可以看到原住民、本土以及中國文化,也可以欣賞到荷蘭、日本所留下的歷史古跡。
寺廟與建築
台灣的傳統建築,是民間藝術的總匯,裝飾特別精美,舉凡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黏等都是構成建築的要素,從中能深刻的洞悉豐富內涵的台灣文化。
此外,除了可在台灣看到由早期中國大陸閩南、客家移民所承襲的中國傳統建築外(如板橋林家花園),中國的廟宇建築也是隨處可見,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天後宮以及北港朝天宮等,都是台灣最知名且歷史悠久的寺廟,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
民俗文化與藝術
台灣重要的歲時節令包括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七夕、中元節等;而松柏嶺玄天上帝祭典、大甲媽祖進香、北港媽祖出巡、台北迎城隍、東港王船祭、二結王公過火及原住民祭典等也是台灣本土重要的民俗活動。
豐年祭、祖靈祭、狩獵祭、圖騰、蛇紋……,台灣原住民神秘的文化色彩,也為台灣文化加註了不同的生命力。
另外,台灣除了傳承中國傳統的戲曲藝術之外,也發展出屬於台灣本土特有的歌仔戲與布袋戲,歌仔戲是結合台灣各種地方戲曲小調、音樂為一體的表演藝術;布袋戲近來更結合聲光特效,廣受年輕人喜愛。
台灣的電影與表演團體,近年來也逐漸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再次展現出中國傳統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