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人假設名詞解釋是什麼

經濟人假設名詞解釋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2-11-21 03:34:52

Ⅰ 如何正確的理解「經濟人」假設

與「經濟人」假設相應的管理方式是採取「任務管理」措施。"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1)經濟人假設名詞解釋是什麼擴展閱讀:

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有目標理性的,惟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最大化。這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

「經濟人假設」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對他們有好處。

泰勒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張把管理者與生產工人嚴格分開,反對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他寫道:"一切計劃工作,在舊制度下都是由勞動者來做的。它是憑個人經驗辦事的結果;在新制度下則絕對必須由管理部門按照科學規律來做。

這是因為,即使勞動者熟悉工作進展情況並善於利用科學資料,要一個人在機器旁勞動,同時又在辦公桌上工作,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顯然,在多數情況下,需要有一類人先去制定計劃,另一類完全不同的人去實施計劃"。

Ⅱ 經濟人假設什麼意思

經濟人假設是指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2)經濟人假設名詞解釋是什麼擴展閱讀:

經紀人假設的依據: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

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

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

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

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

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Ⅲ 什麼是經濟人假設理論

名稱定義 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編輯本段]「經濟人假設」在學術文獻中的解釋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隨著經濟發展,農村能源需求量不斷增加,森林資源的保護直接受到威脅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X理論又稱為「經濟人假設」,Y理論又稱為「社會人假設」.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 [編輯本段]經濟人假設的相關問題 「經濟人」是西方經濟學者作為基本假設提出來的,因而又稱「經濟人假設」。對這個假設的科學性歷來存在不同觀點。隨著我國轉向市場經濟體制,「經濟人假設」也被引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中來,由此引起了學術界的激烈爭論。那麼,我們應當如何認識「經濟人」和「經濟人假設」呢?「經濟人」是一個科學范疇嗎?「經濟人假設」可以應用到所有經濟形態和所有人嗎?能否將其運用於我國的市場經濟?所謂「利己本性」是人的自然本性,還是一定經濟關系中必然表現出來的經濟行為? [編輯本段]「經濟人」假設的依據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亞當·斯密認為:人的本性是懶惰的,必須加以鞭策;人的行為動機源於經濟和權力維持員工的效力和服從。 美國工業心理學家麥格雷戈在他的《企業中的人性方面》(1960)-書中,提出了兩種對立的管理理論:X理論和Y理論。麥氏主張Y理論,反對X理論。而X理論就是對"經濟人"假設的概括。X理論的基本觀點如下:①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都盡可能逃避工作。②多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任何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的指導。③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近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的目標而工作。④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⑤人大致可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夠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編輯本段]「經濟人」假設內含的管理策略 根據"經濟人"的假設而採取相應的管理策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管理工作 重點在於提高生產率、完成生產任務,而對於人的感情和道義上應負的責任,則是無關緊要的。簡單地說,就是重視完成任務,而不考慮人的情感、需要、動機、人際交往等社會心理因素。從這種觀點來看,管理就是計劃、組織、經營、指導、監督。這種管理方式叫做任務管理。 2、管理工作只是少數人的事,與廣大工人群眾無關。工人的主要任務是聽從管理者的指揮,後勤部拚命幹活。 3、在獎勵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錢來刺激工人生產積極性,同時對消極怠工者採用嚴厲的懲罰措施,即:"胡蘿卜加大棒"的政策。 泰勒是"經濟人"觀點的典型代表。泰勒主張把管理者與生產工人嚴格分開,反對工人參加企業管理。他寫道:"一切計劃工作,在舊制度下都是由勞動者來做的,它是憑個人經驗辦事的結果;在新制度下則絕對必須由管理部門按照科學規律來做,這是因為,即使勞動者熟悉工作進展情況並善於利用科學資料,要一個人在機器旁勞動,同時又在辦公桌上工作,事實上是不可能的。顯然,在多數情況下,需要有一類人先去制定計劃,另一類完全不同的人去實施計劃"。 泰勒所提倡的"時間--動作"分析,雖然有其科學性的一面,但其基本出發點是考慮如何提高生產率,而不考慮工人的思想感情。他認為,如果工人能按照他所設計的標准動作進行工作,工作效率就會提高。 [編輯本段]對「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企業管理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措施,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編輯本段]「經濟人」的思想來源和概念 關於「經濟人」的思想來源和概念提出,有關網路全書是這樣解釋的:經濟人又稱作「經濟人假設」,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為都是有目標理性的,惟一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最大化。這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經濟人假設」來自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一段話:我們每天所需要的食物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出於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對他們有好處。之後,西尼耳定量地確定了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經濟人假設」,最後帕累托將「經濟人」這一名詞引入經濟學。與「經濟人」相對的概念是「道德人」或「社會人」。 [編輯本段]「經濟人」和「經濟人假設」的涵義 對於「經濟人」和「經濟人假設」的涵義,中外經濟學文獻並沒有給出權威和標準的解釋,也沒有被普遍接受和廣泛應用。目前,大多數經濟學者所說的「經濟人假設」,大致包含四個要點:經濟人概念來源於斯密;經濟人是對經濟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經濟人的本性是利己的;經濟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理性的。但是,只要我們考察一下斯密的《國富論》就會發現,上述要點並沒有完整地准確地反映斯密的思想。 第一,「經濟人」概念並非出自斯密的著作,斯密的思想也並非是「經濟人」的惟一思想來源。如果力圖從斯密的思想中概括出「經濟人」,那麼,與此有關的思想主要是兩點:第一點,人們是從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發參與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第二點,在價值規律這「一隻看不見的手」的指導下,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時,並非出於本意地促進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斯密是「經濟人」思想來源的代表者。至於當前人們所說的「經濟人假設」,已經或多或少離開了斯密的思想,我們不應當把任意演繹的思想強加給斯密。 第二,按照斯密的思想,「經濟人」完全是同商品生產相聯系的,所適用的范圍,只是處於社會分工體系中從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人,而不是「經濟生活中所有的人」。這種意義的「經濟人」對於自給自足的生產者,對於共同體的內部關系,是不適用的。如果把「經濟人」應用到其他人——非商品生產者,已經離開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人,產品不表現為商品的經濟時代的人,是不符合斯密的思想的。 第三,按照斯密的思想,「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利己心」的涵義是:參與社會分工和以商品形式滿足他人需要,不是出於利他的動機,不是一種恩惠,而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和滿足自己的需要。這里所體現的是斯密所謂「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相互幫忙」的關系,也可以說是間接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關系。因此,把斯密所說的「利己心」歸結為「自私自利」,顯然是不恰當的。在這里,斯密並沒有把簡單商品生產和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區別開來;而實際上,資本家的「利己心」和小商品生產者的「利己心」是有質的區別的。因此,把一般人的利己心和資本家的利己心混為一談,同樣是不恰當的。另外,斯密並沒有將這種利己心看作是人的「自然本性」,而是看作以社會分工為基礎的商品交換關系的必然反映。而且他認為,人具有雙重人格——追求個人利益和崇尚道德情操。如果把不同時代、不同生產方式中的人,統統看作具有同樣利己本性的自然人,顯然不符合斯密的思想。 第四,按照斯密的思想,從自身的利益和需要出發參與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並不需要以人的所謂「理性」作為前提條件,相反,斯密認為,這種商品交換的傾向是不是一種「本然的性能」,是不是「理性的必然結果」,不屬於他研究的范圍。因此,把「理性」作為「經濟人假設」的必要條件和內在特徵,同樣不符合斯密的思想。如果講「理性」,無非是在既定的經濟條件下,常人所具有的認識判斷能力而已;但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中,人們本來可以具有的正常理性往往被扭曲了。 總之,按照斯密的思想,「經濟人」無非是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參與社會分工和商品生產的人;而目前流行的所謂「經濟人假設」,並沒有確切地反映斯密的有關經濟思想,也不能作為分析經濟問題的基本出發點。

Ⅳ 經濟人假設的解釋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經濟人假設又稱為X理論,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

Ⅳ 經濟學中什麼叫經濟人假設

經濟人假設是為了便於經濟學研究,而把現實社會中的人都看成利己的人,現實社會中人的行為時自私自利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

Ⅵ 經濟人假設是什麼

經濟人假設是,在研究消費者行為是,我們需要假定,消費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和理性的,這也就是所謂的經濟人假設: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總是力圖以最小的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最大的經濟利益。這個假設不僅是分析消費者行為的前提,也是整個經濟學的一個基礎。當然,這一假設只是一種理想化狀態,現實中的情況並非總是如此。人們在從事經濟活動時並不總是利己的,也不能做到總是理性的。

Ⅶ 「經濟人假設」指什麼

一般認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首次完整地表述了「經濟人」思想,《國富論》中有一段大家所熟知的名言:「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師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自他們自利的打算。」在斯密看來,人本身有一種「改良自身狀況的願望」,「這種願望,雖然是冷靜的、沉著的,但是我們從胎里出來一直到死,從沒有一刻放棄過這種願望。我們一生到死,對於自身地位幾乎沒有一個人會有一刻覺得完全滿意,不求進步,不想改良。怎樣改良呢?一般人都覺得,增加財產是必要的手段。」由此,人們把斯密視為「經濟人」假設的倡導者。依據亞當・斯密對經濟人的描述和西尼爾提出的個人經濟利益最大化公理,約翰・穆勒明確地提煉出了「經濟人」假設。正如在《經濟學方法論》一書中,馬克・布勞格指出的,真正作出「經濟人」假設並加以嚴格界定的是約翰・穆勒。

Ⅷ 怎麼解釋「經濟人假定」

經濟人假定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工作就是為了取得經濟報酬。為此,需要用金錢與權力、組織機構的操縱和控制,使員工服從與為此效力。

「經濟人」假設的基本觀點:
1、多數人天生是懶惰的,他們盡可能逃避工作;
2、數人都沒有雄心大志,不願負責任,而心甘情願受別人指使;
3、多數人的個人目標都是與組織的目標相矛盾的,必須用強制、懲罰的辦法,才能迫使他們為達到組織目的而工作;
4、多數人干工作都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因此,只有金錢和地位才能鼓勵他們努力工作;
5、人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多數人都是符合於上述設想的人,另一類是能夠自己鼓勵自己,能剋制感情沖動的人,這些人應負起管理的責任

Ⅸ 經濟人假設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局限性

經濟人的假設,起源於享受主義哲學和英國經濟學業家亞當·斯密的關於勞動交換的經濟理論。那麼你對經濟人假設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什麼是經濟人假設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經濟人假設的解釋
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大化為基本動機

4、經濟人假設是指:當一個人在經濟活動中面臨若干不同的選擇機會時,他總是傾向於選擇能給自己帶來更大經濟利益的那種機會,即總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5、經濟人假設又稱為X理論,X理論認為人類本性懶惰,厭惡工作,盡可能逃避,唯一的激勵辦法就是以經濟報酬來激勵生產,只要增加金錢獎勵,便能取得更高的產量
經濟人假設的評價
"經濟人"假設及其相應的X理論曾風行於20世紀初到30年代的歐美 企業管理 界。這種理論改變了當時放任自流的管理狀態;加強了社會上對消除浪費和提高效率的關心,促進了科學管理體制的建立。這對我國目前的管理實踐,有一定借鑒作用。但"經濟人"假設及X理論,也有很大局限性。

1、"經濟人"假設是以享樂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性的,天生懶惰而不喜歡工作的"自然人"。這是20世紀初個人主義價值觀點統治思想的反映,泰勒從企業家與工人都有的營利心來錄求提高效率的根源,把人看成機器。這是與馬克思主義的人是社會的人,人的本質就是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相對立的。

2、"經濟人"假設的管理是以金錢為主的機械的管理模式,否認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認了人的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與責任心。他們認為由於人是天性懶惰的,因此必須用強迫、控制、獎勵與懲罰等 措施 ,以便促使他們達到組織目標。

3、"經濟人"假設認為大多數人缺少雄心壯志,只有少數人起統治作用,因而把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絕對對立起來,反對工人參與管理,否認工人在生產中的地位與作用,其人性觀是完全錯誤的。
經濟人假設的局限性
有效的假設,是科學研究的前提。西方經濟學中有一個“經濟人假設”,其核心內容是,經濟學所研究的人都是“自利的理性人”。科學認識論表明,關於人的任何假設都是有局限的,除非你不做假設,因為人是最復雜的。正因為如此,二百多年來,“經濟人假設”是否合理有效的討論,一直存在。問題的焦點在於,對於經濟學而言,我們是否需要一個完整的對人的假設,如果需要,到底哪一種假設是最合理的?或者進一步說,這種從西方經濟學中引進的“經濟人假設”對於中國經濟學研究的適應性到底有多大?局限性有多大?

人的假設都有局限

“經濟人假設”的實質就是對“人”進行抽象,是指為了經濟學分析、解釋、推導的需要,對微觀的人的特點進行抽象,並根據這種抽象分析其決策和行為。通過抽象可以避免陷入對“人性”本身無邊無際的爭論,以更有效地討論相關的經濟學主題。

問題在於,這種抽象實際上就是將人不當成“人”,而是當成一個純粹的“經濟動物”,顯然,這種“動物”本身並不存在。所以局限難以避免。

首先,由於經濟學研究角度、研究需要的不同,對於人的抽象也各不相同。“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經濟學家對人性不同的看法也影響了其對人的假設。例如,著名的“社會人”模式就是另一種應用於經濟學中的假設。它由舊制度主義經濟學家提出,想以之來取代“經濟人”模式。它的基本內容是:作為一種社會存在,除了物質經濟利益之外,人還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會地位等等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選擇,必須建立在他個人的社會 經驗 、不斷的學習過程以及構成其日常生活組成部分的個人之間相互作用的基礎之上,因此,人的行為是直接依賴於他生活在其中的社會 文化 環境的,所以要從每個人的現實存在和他與環境的關繫上去理解人,去解釋人的經濟行為。

同理,作為經濟管理學基礎理論的“管理人”模式在人的“有限理性”假說的基礎上提出。這種理論認為,在現實世界中,人受到自身在認識和計算能力方面固有的限制,以及信息不完全、時間有限的制約,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因此,不論主觀願望怎樣,人們都只是追求可以實現的“滿意的狀態”而不是“最大化”。

其次,“經濟人假設”在假定人是“自利的理性人”的同時,還存在一系列相關假設,包括資源供給不受限制、市場信息對稱、人的知識水平足夠、市場機制充分有效等,但實際上這樣的條件本身在現實中不存在。即使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人”,他們一旦遇到物質利益與精神利益的雙重選擇時,其利益判斷也會出現巨大的差異,其權衡標准也會背離這種“假設”。最後,即使人是“自利的理性人”,但由於每個人的“自利”程度和“理性”程度的差異,也可能出現不同等級和程度的“經濟人”,從而使這種假設變得多樣化和復雜化起來。尤其是“自利”的標准差異會使人的選擇出現巨大不同,如對吸毒、賭博等的消費行為的選擇。

適用的研究領域有限

任何一種假設都與各自的研究目的有關,它必然會為了分析和解決某一種問題、現象或過程而忽略掉一些因素。對於同一個研究者,討論的重點的差異,也可以使假設條件出現差異。實際上,研究者的研究水平、研究能力和時間期限,也決定著其假設條件的選擇。而且,隨著研究目的和領域的變動,其假設條件也隨之變動。有相當多的研究領域,如經濟體制、經濟分配、福利有效性、就業、貨幣、資本流動、區域合作等就不適合運用“經濟人假設”。這就是說,這樣的假設只是適合於提出該思想的經濟學領域,主要是古典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適應於探索價格機制、資源配置與優化、經濟增長等問題。

進一步說,由於人在不同的經濟研究領域中的地位不同,有些是基礎性的,有些是附帶討論的,從而進行抽象的必要性就不同。如果說人的行為目的和方式可以完全由外界條件———比如社會習慣、制度等來決定,那麼對人的抽象也就不那麼重要。如果經濟研究可以從其他方面而非個人(或者微觀經濟主體)的行為開始的話,那麼“人”的問題就可以忽略。總之,並不是所有的經濟問題都可以適用“經濟人假設”。“經濟人假設”適用的對象有限

在“經濟人假設”提出時,很少有人考慮經濟產品的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但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幾乎大多數經濟產品都存在公益性與私利性問題,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這樣,“經濟人假設”的運用就更受局限了。

現代經濟學研究發現,無論是有形產品,還是服務產品,隨著它們本身的公益性和私利性的差異,“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公益性”程度越高的產品,如 教育 、橋梁、國防等,其“經濟人假設”適用的程度就越低,因為人們在消費和購買這些產品時,常常無法根據“利益最大化原則”做出選擇。

於是,在經濟學中對不同產品的消費者選擇進行研究時,原來的“經濟人假設”就要部分或全部放棄,因為,這時就不能為了“簡單”而對人進行過多的抽象和假設,而必須還原成具體的人。

適用的時限有限

在經濟發展初期,尤其是市場化和工業化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在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和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市場主體受價格約束較大,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選擇有限,這種條件下,“經濟人假設”是有較為廣泛的適用性的。但是,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人們的知識水平的提高、個性化需求和情感需求的擴大,人們的經濟行為越來越脫離“經濟人假設”的條件。尤其是“綠色經濟”等運動的興起,更使人們關注個人、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從而使“經濟人假設”適用的范圍更趨狹窄。

適用的人群有限

在現代經濟社會,生產者和消費者市場的細分越來越重要,從而對不同人群進行經濟研究也越來越重要。在市場上,生產者和消費者分為不同的類別和群體,其知識結構、社會地位、 傳統文化 等的差異,導致經濟生活中人的“理性”水平出現差異。例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下,即使再窮苦的人,在市場上也難以做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因為我們有“先人後己”的優秀傳統。同樣,中國知識分子可能更注重對榮譽和地位的選擇,而鄙視“重利忘義”的行為。這也就是說,實際經濟生活中,不同人群的“情感水平”和“知識水平”的不同,決定了“經濟人假設”適用水平的不同。任何假設都有一定的局限,然而,經濟學又不能沒有假設,其關鍵在於分析其“假設條件”與研究動機、研究過程和研究結論是否匹配,進而去探討這種“假設條件”是否成立。

閱讀全文

與經濟人假設名詞解釋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24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28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87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05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14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1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3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0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3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299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18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59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49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2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05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09
灰太狼和葉太郎哪個更幸福一點 瀏覽:385
巨力神有哪些故事 瀏覽:212
拼多多16萬步等於多少健康金 瀏覽: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