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近代國名經濟比例漸趨合理是多久

近代國名經濟比例漸趨合理是多久

發布時間:2022-02-17 13:27:23

⑴ 一般來講,國民經濟越發達,汽車的合理使用壽命就越接近經濟使用壽命

摘要 親你好

⑵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分別為多少年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是指國家對一定時期內國民經濟的主要活動、科學技術、教育事業和社會發展所作的規劃和安排。是指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分為長期計劃(十至二十年)、中期計劃(一般為五年、三年)、年度計劃。中國從1953年起至2017年共制訂和執行了十三個五年計劃。

⑶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哪一年至哪一年

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指1961年-1965年。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中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工作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進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准備階段。具體措施有如下:

一、平衡財政:1950年 3月,頒布《關於統一國家財政經濟工作的決定》,要求統一全國財政收支,使國家收入中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於國家的主要開支,以保證財政收支平衡。

統一全國物資調度,使國家掌握的重要物資,由分散轉為集中,以調節各地供求,回籠貨幣、平抑物價;統一全國現金管理,使分散在國營企業和軍政機關的現金,由國家銀行統一管理,減少市場通貨,增加國家能使用的現金。

二、恢復交通運輸業: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

三、恢復農業生產:1950年 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1952年底,農業生產互助組達到800多萬個,農業生產合作社4000多個,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與此同時,人民政府還從貸款、價格、投資等方面幫助農民恢復生產,規定了一些農產品的最低收購價格和合理比價,領導農民開展群眾性技術改造活動等。

興修水利,除完成了大量堤防整修、河道疏浚外,還進行了治理淮河、荊江分洪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並且廣泛發動群眾興修水利,防治災害,三年間擴大灌溉面積約8000多萬畝,初步改變了中華民國時期河堤失修、水災頻繁的狀況。

四、恢復工業生產:通過沒收官僚資本建立起來的國營工業的生產。政府依靠工人階級迅速修復機器設備,使之盡快復工。

接著在工礦企業內部進行了民主改革,改造舊的經營管理機構,廢除壓迫工人的管理制度和封建把頭制度,清洗潛伏的反革命分子,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管理制度。在民主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動群眾進行生產改革,創造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作方法,並開展增產節約和勞動競賽運動。

五、調整私營工商業:1952年上半年物價穩定以後,由於虛假購買力突然消失,私營工商業遇到商品滯銷的困難。

政府及時合理調整工商業,根據公私兼顧的原則,在經營范圍、原料供應、銷售市場、財政金融政策等方面,對私營工商業進行必要的照顧,並且採用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方式,使私營工商業擺脫銷路呆滯、生產萎縮的困境。

隨後又大力開展城鄉物資交流運動,積極擴大農副產品的購銷,為城市工商業開辟廣闊的市場,使私營工商業迅速恢復發展起來。但是資本主義唯利是圖的本性引導許多私營企業走上非法牟取暴利的邪路。

為了保護國家利益,1951年底到1952年,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限制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消極作用,使它們循著只能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方向發展。到1952年,私營工業企業的戶數比1949年增加了21.4%,產值增加了54.2%;私營商業的戶數增加了7%,零售額增加了18.6%。

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改善了人民生活,鞏固了人民政權,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了條件。

(3)近代國名經濟比例漸趨合理是多久擴展閱讀

背景

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1949年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

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

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建國後,必須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以鞏固人民政權,改善人民生活,並為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准備條件。

⑷ 右圖為一五、二五期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構成圖,對圖中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國內生產總值構成圖(單位:%)

⑸ 國民經濟評價 年限

國民經濟評價是按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從國民經濟的角度考察投資項目所耗費的社會資源和對社會的貢獻,採用貨物的影子價格、影子工資、影子匯率和社會折現率等國民經濟評價參數體系,評價投資項目的經濟合理性。許多項目的實施,不僅僅要考慮項目本身的效益和費用情況,也要考慮到該項目處於國民經濟發展這樣一個大背景下,不可避免的會對整個社會產生影響,帶來或正或負的外部效益。典型的如公路建設項目,就該項目自身來說,若是公益性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是收費公路,則在財務上項目是沒有收益的,無法進行財務上的評價,但從國民經濟的整體看,公路的建設將大大的增加旅客、貨物的運輸量,節約旅客、貨物的在途時間,緩解其他道路的擁擠狀況,也給周邊地區的土地帶來增值等,都是國民經濟效益,因此國民經濟評價可以為該類項目是否可行提供依據。

第一節 國民經濟評價范圍和內容

財務評價是從項目角度考察項目的盈利能力和償債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部分項目財務評價結論可以滿足投資決策要求。但有些項目還應進行國民經濟評價,從國民經濟角度決定項目的取捨。需要進行國民經濟評價的項目主要是:鐵路、公路等交通運輸項

目;較大的水利水電項目;國家控制保護資源的項目;較大的中外合資項目;以及主要產出物和投人物的價格嚴重扭曲的項目。這些項目往往具有較大的外部性或者市場價格不能反映真實的資源稀缺程度,僅進行財務評價往往不能真實的反映資源消耗和收益,或者從財務上看是不可行,但從整個國民經濟看是必要的,因此必須從全社會角度出發評價該類項目到底是否可行。

⑹ 近代中國經濟發展教訓

國民經濟發展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不能急於求成;要正確認識國情,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際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1.中共八大(1956年)
1)背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和中蘇關系的破裂,中共開始在實踐中獨立探索本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周邊局勢趨向緩和
2)內容:
分析國情——建設工業國的願望同落後農業國的現實的矛盾;人民對經濟、文化的需求與現實無法滿足需要的矛盾。
制定方針——主要任務: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總任務: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針: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定前進。
3).評價:黨的八大制定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性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歷史發展證明,八大的路線對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具有深遠的意義
2.經濟調整(1960——1965年)
1)背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2)經濟調整:
在農村:糾正「左」的錯誤,解散農村的大食堂
對國民經濟:實施「八字方針」( 調整:調整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失衡的比例關系;鞏固:鞏固生產建設取得的成果;充實:充實新興產業和短缺產品的項目;提高: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
3)結果:1962年經濟逐步恢復和發展;1965年基本完成國民經濟調整任務
二)曲折失誤——建設社會主義的三面紅旗
1.路線失誤——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影響:會後,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
認識:總路線體現了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面貌;誇大了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客觀經濟發展規律;改變了八大關於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2.行動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大躍進:
表現: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不斷大幅度地修改和提高計劃指標;高指標帶來的高估產
危害: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費;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2)人民公社化運動:
原因:毛澤東等人錯誤地認為農業合作社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的發展
開始:1958年,為適應大躍進運動需要
特點: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一大二公」 --即規模大,公有化程度上強調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在分配製度方面:「一平二調」--即片面強調平均,國家和集體的調用、統一管理使用。
危害:嚴重損害農民利益,影響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積極性
3)影響: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要標志的「左」傾錯誤嚴重地泛濫起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1959—1961年我國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3.失誤原因:強國願望過於迫切,對國情缺乏清醒的認識;缺乏經濟建設的經驗,忽視經濟規律;實質是經濟建設上「左」傾錯誤的發展。
4.教訓(啟示):國民經濟發展要有計劃,按比例進行,不能急於求成;要正確認識國情,正確處理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實際關系;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三)建設成就
表現: 建成大中型項目500多個; 工農業總產值增長60%; 建武漢、包頭鋼鐵基地; 建大慶、勝利、大港油田,1965年石油自給; 電力工業增快; 建蘭新、包蘭鐵路; 成功試驗第一顆原子彈,研製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素島
模範:王進喜;雷鋒;焦裕祿;向秀麗
三、國民經濟的劫難(文革十年:1966—1976)
1.原因:文革動亂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經濟規章、政策被廢除;工人、幹部停產鬧革命;大批領導人被關押批鬥;交通堵塞嚴重;周、鄧的調整被一再打斷
3.教訓:要正確處理國內社會矛盾,特別是人民內部矛盾;要始終把經濟建設作為黨和政府的工作重心。

⑺ 目前我國的公有制經濟到底佔到國民經濟的多少比例

從數據上看,我國不應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國家。
民營經濟是「除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以外的多種所有制經濟的統稱」。這就是說,上述民營經濟數字包括集體所有制經濟,但不包括國有控股企業中的私資部分。如果從2005年民營經濟的GDP所佔的65%中,扣除集體經濟所佔的部分(估計約為8%),加上國有控股企業中的私資部分(估計至少為4%),則非公有制經濟GDP中所佔比重為61%(65%-8%+4%)。相應地,公有制經濟GDP所佔比重為39%。按照上述的私營經濟每年增長2個百分點測算,2006年全國GDP中,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比重分別為37%與63%。目前,私有制經濟比重還在繼續上升,向電力、鐵路、郵電、航空乃至國防工業等重要部門擴展。
所有制結構的上述變化,必然產生收人分配的變化。從國際上用以描述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以0為絕對平均,1為絕對不平均,一般以0.4為安全警戒線)來看,據我國有關學者和學術單位調查測算,我國1985年為0.24,1995年上升為0.434(或0.445),2000年為0.458。 3世界銀行測算,中國基尼系數2004年進一步上升力0.469,

⑻ 國民經濟恢復的時間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到1952年底,是我國進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主要措施有:平衡財政收支,穩定物價、恢復交通運輸業,重修鐵路、恢復農業生產,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恢復工業生產、調整私營工商業,開展了「三反」、「五反」運動等。三年中,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⑼ 1961年開始的國民經濟調整工作中,黨和國家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其中「調整」是指

調整工業政策。

八字方針主要是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盡可能提高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速度,適當控制重工業,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同時縮小基本建設的規模,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得到統籌兼顧,全面安排。

(9)近代國名經濟比例漸趨合理是多久擴展閱讀:

1960年7月,中共中央北戴河會議提出要對國民經濟進行調整。李富春同志在研究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時,提出要以「調整、鞏固、提高」為基本精神。

在中國共產黨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提出的恢復與發展國民經濟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的具體指導下,到1962年,經濟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

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1966年,全國基本完成了預定的國民經濟調整任務,使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⑽ 國民經濟的發展嚴重失衡 是什麼意思 中國自然經濟主導地位逐漸喪失是什麼時候。還是這個觀點是

失去民生意義的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
世界銀行測度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狀況的指標有三個:人均GDP、壽命和受教育情況,其中GD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GDP原來是測度經濟發展水平的很好的指標,但目前中國的GDP並不是一個好的指標,因為它失去了民生意義。目前中國GDP核算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國內生產總值在中國表現為「挖坑經濟」,無關社會凈財富的增加。凱恩斯在1936年所寫的《通論》中曾經提出一個非常著名的「挖坑」理論:雇兩百人挖坑,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這叫創造就業機會。雇兩百人挖坑時,需要發兩百個鐵鍬;當他發鐵鍬時,生產鐵鍬的企業開工了,生產鋼鐵的企業也生產了;當他發鐵鍬時還得給工人發工資,這時食品消費也都有了。等他再雇兩百人把坑填上時,還得發兩百把鐵鍬,還得發工資。凱恩斯的理論是宏觀經濟學的肇始,這只「看得見的手」使西方國家從經濟低谷中走了出來,走向繁榮。
中國的房地產業對經濟的拉動絕不亞於這種挖坑經濟的拉動。房地產能帶動60多個行業,可以把經濟從冷變熱。如果只需要較少的投入就能達到拉動經濟的目的,可以說它是有必要的,但若是挖坑的規模太大,為此投入了相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這些投入在社會中所佔的比例過大了,這就沒有必要了。在中國的政治體制下,GDP是政績考核的唯一標准,各地方政府大力推行土地財政。GDP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人為挖坑。
我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築量最大的國家,每年20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於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鋼材,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佔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據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築的施工材料損耗的粗略統計,在每萬平米建築的施工過程中,僅建築垃圾就會產生500-600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築,將產生7000-12000噸建築垃圾,而中國每年拆毀的老建築占建築總量的40%。然而,這樣的建築卻僅僅能持續25-30年。這樣人為地拆了建、建了拆,無疑能推動GDP增長,但總體上看房屋數量卻和以前沒有太大差別,社會財富並沒有增加。
當前GDP核算扣減嚴重不足。綠色GDP是綠色經濟GDP的簡稱,指從GDP中扣除自然資源耗減價值與環境污染損失價值後剩餘的國內生產總值,稱可持續發展國內生產總值。20世紀90年代形成的新的國民經濟核算概念,1993年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在修訂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提出,可分為總值與凈值。總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和環境降級成本;凈值即GDP扣減資源耗減成本、環境降級成本和固定資產折舊。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課題研究組提出的綠色GDP為: GDP扣減自然部分的虛數和人文部分的虛數。自然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環境污染所造成的環境質量下降;自然資源的退化與配比的不均衡;長期生態質量退化所造成的損失;自然災害所引起的經濟損失;資源稀缺性所引發的成本;物質、能量的不合理利用所導致的損失。人文部分的虛數從下列因素中扣除:由於疾病和公共衛生條件所導致的支出;由於失業所造成的損失;由於犯罪所造成的損失;由於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狀況導致的損失;由於人口數量失控所導致的損失;由於管理不善(包括決策失誤)所造成的損失。
按綠色GDP進行核算,中國的房地產業不僅沒有正的貢獻,反而是負的貢獻。當農田被徵用,建成別墅,表面上看這一過程創造了巨大的GDP,但如果按綠色GDP來計算,這種做法可能就沒什麼價值了。一方面,耕地可以持續地創造產品,另一方面,耕地是一個生態品,可以平衡生態。當把耕地的這些價值算上後,土地的成本是非常高的。現在的問題在於,對房地產這個行業,自然資源損耗、環境污染的損失是從不計算和體現的,因此GDP核算的扣減嚴重不足。
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佔比大幅度提高,國家統計局公信力出現問題。以2009年為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居民消費價格下降了0.7%,但去年現實中的物價可以說是老百姓近十餘年最不能承受的一年。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房地產開發業房屋銷售額和銷售面積計算,2009年我國房價上漲24.2%(新房),同樣是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我國房價上漲1. 5%,其中新房房價上漲1.3%,兩者相差將近20倍。
在GDP的核算上,由於扣減不足,特別是對物價上漲的刻意隱瞞,導致貨幣注入型GDP佔比大幅度提高。寬松的貨幣政策可以推動大量項目上馬,投資規模上升之後,就會增加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從而增加儲蓄,這是一種典型的貨幣注入型的GDP增長。在合理、科學的核算體系中,注入貨幣是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的。經濟學的觀點也表明貨幣政策不可能推動經濟增長,但目前
我國貨幣政策對於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其中一個原因在於GDP中帶有大量財富掠奪的東西,這部分沒有進行相應的抵扣,所以表現出的GDP非常高。這樣的GDP可能是由三聚氫銨、毒奶粉和垃圾建築構成的,是由通貨膨脹構成的,這樣的GDP失去了民生意義,不能體現人類社會的發展。
二、嚴重失衡的中國經濟結構
(一)失衡的宏觀經濟結構
政府投資主導下經濟增長,消費率下降,投資和出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基本動力。居民消費需求萎靡不振。通常用於衡量消費的指標是消費品零售總額,它分為批發零售業銷售總額、飯店餐飲業銷售總額和其它行業的銷售總額三個部分。在我國,批發零售業中大部分是批發業務,零售業占的比例很低,如2007年生產資料的批發佔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的55%。零售的大部分用於消費者的消費;批發業批發的大部分不是消費者消費的,而是生產資料批發,如鋼材、成品油、汽車和建築材料,包括機電產品。城市的建築材料都是經過建築企業、開發商的,
居民不可能直接使用,它理應是一種生產資料,但這個生產資料卻歸到了消費品零售總額里。事實上,我國居民消費是低迷的。當然,中國現在存在著兩個消費品市場,一個是奢侈品市場,這在全世界都是著名的,另一個是普通的消費品市場,這個市場的消費價格是低迷的,而且銷量是有限的。可見,消費需求不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經濟增長靠的不是消費,而是投資!
高速增長、剎不住車的固定資產投資。2003至2007年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同時也是中國房價高漲的時期,物價也上漲得很快。經濟的增長靠的是投資增長、重化工業增長和高污染的增長來拉動的,從民生的角度來看,這個增長是不可取的。
2004年以來,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名義增長率,始終保持在30%左右,遠遠超過同期名義GDP16%的增長率。從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來看,先有儲蓄後有投資,儲蓄決定投資,有多少儲蓄就有多少的投資。但在中國的現實恰恰相反,是投資決定儲蓄,有多少投資,為了平衡投資,才有多少儲蓄。我國的儲蓄形成機制為投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來源。銀行的貨幣創造+財政手段(稅收、支出、發債),可以擴大貨幣供給量。這就決定了投資可以有很大的擴張彈性,投資擴張在增加總產出、總收入的同時,也必然增加儲蓄。在這里儲蓄是被動的,是跟隨投資的「自然」補齊,無須等到儲蓄夠了才投資。投資決定儲蓄,是政府主導型經濟在投資領域的一種反映而已。其中,中國的私人儲蓄在全社會儲蓄中所佔的比重大大下降,由10年前的50%降到了目前的35%左右。
從數量的角度分析,擴大政府投資能夠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然而,與增長的數量相比,經濟增長的質量更為重要。為短期數量增長而擴大政府投資,很可能面臨著投資和消費比例失衡、投資乘數壓縮,以及對社會投資形成的擠出效應等長期風險,引起環境危機、銀行不良信貸危機等後果,給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投下陰影,這是中央宏觀經濟決策過程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的問題。
中國的出口依賴症:與過度投資相匹配,形成過高的出口依賴症。2009年我國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22072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其中,貨物出口12017億美元,下降16.0%;貨物進口10056億美元,下降11.2%。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961億美元,比上年減少1020億美元。
(二)失衡的產業結構:一枝獨秀的房地產業
2009年我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入大約為160萬億,按60%利潤率計算,盈利達0.96萬億;開發商的收入為4.4萬億,開發業的利潤率保守地按40%計算,盈利1.76萬億。因此,我國房地產業盈利約為2.72萬億,佔到了當年GDP的8.12%。
中國的實體經濟是什麼樣子的?為什麼央企都不做主業轉向房地產?實體經濟中與建築相關的都如鋼鐵等行業為什麼那麼火爆?這都是建房的需求帶動的,然而建好的房子中許多都不是用於居住,而是滿足囤積和投機的需求,甚至出現郊區、市區房價倒掛的現象,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中國房地產投機氛圍之嚴重。
我國目前的房地產泡沫堅硬和龐大。我們可以大概算一下現在北京的房子的價值,按人均35平方米、2000萬人口計算,共有約7億平方米的住宅,按3萬元/平方米估算,北京有20萬億左右的住宅價值,再加上非住宅的房地產的價值,北京的房地產資產將近30萬億。而北京的GDP僅為1.1865萬億,30萬億的固定資產才創造1萬億的價值,這是多麼低的回報率!
(三)由特權決定的地區結構差異
目前中國區域經濟此起彼伏,2009年以來有14個區域振興規劃相繼出台,由此帶來的區域板塊輪動,也成為國內資產市場熱點:珠三角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若干意見、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規劃、橫琴總體發展規劃、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規劃綱要、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意見。推出諸多區域規劃的目的在於創造經濟增長極,那麼增長的動力何在呢,歸根結底其來源還在房地產!地方政府徵用農民的土地,然後通過招拍掛進行商業地產和住宅地產的開發,GDP迅猛增加。但這樣的GDP增長實質上是對農民財富的掠奪和通過高房價對城市居民的掠奪。
(四)個人收入分配嚴重失衡
政府投資擴張本身加重了收入分配的分化。征地拆遷中的掠奪機制、工程承包中的腐敗問題、政府項目經營中的公司化傾向等都導致了收入分配分化的加劇。GDP情結導致政府對企業投資的大范圍補貼,企業投資中的資本收益出現擴大化傾向。GDP考核的政績觀使得政府有動力想方
設法招商引資,為了招商引資,政府給予企業土地、貸款等諸多支持和優惠,勞動力的價格也很低,企業所有者的收益非常豐厚。這也是中國產能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資產泡沫化導致的大規模弱勢群體的財產轉移和不具備有效的工資協商機制也加劇了我國個人收入分配的失衡。
三、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風險
(一)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
2009年銀行新增貸款為9.7萬億,其中對房地產的直接貸款佔到了貸款總額的20%,個人按揭貸款將近9000億,另外還有一部分進入房地產的資金沒有列入以上兩個數字,如政府的貸款,2009年政府從銀行貸款的數額約為5萬億,其中很大一部分資金也流入房地產。另外,銀行貸款中的抵押貸款大部分也與土地價值有關。因此可以粗略地估計,銀行資產中50%都與房地產有關,所以,一旦房價回落,所有的抵押資產就會出現嚴重的問題。資產泡沫破滅與銀行大規模不良信貸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
(二)地方政府債務危機
據估計,現在地方政府債務大概有9萬億,甚至有10省市的貸款債務率超過100%。地方政府一年的稅收則不到3萬億。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債務都是用於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等公益事業,很難通過這部分投資收益來償還債務。因此,土地收入就成了地方政府解決債務問題的主要手段。
(三)產能過剩與信貸風險
中國存在世界上最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在形成機制上,地方政府之間相互競爭,競相對企業進行補貼,形成了產能過剩;在治理政策方面,主要方法是淘汰小企業,小企業為避免淘汰,紛紛擴大規模,其結果是產能過剩越治越重。
四、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及出路
後危機時代我國經濟面臨的嚴峻挑戰主要在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嚴重不足,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失去生產目的的巨大經濟體;自然資源和環境日益惡化;投機氛圍對創新能力產生了致命的影響,科技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金融戰爭可能給中國帶來挑戰。
面對諸多嚴峻的挑戰,我國的出路有以下幾條:
第一,通過政治體制改革限制各級政府權力、限制政府行政性支出,懲治官員腐敗問題,調整收入分配。這一點非常重要,否則,發展經濟對於全國人民毫無意義。
第二,擠干泡沫,大力發展實體產業,特別是面向國內居民的消費產業和新型戰略產業,通過產業發展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需求,形成具有民生意義的良性循環經濟體。
第三,大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財政支出主要用於有利於民生的領域。
第四,大力鼓勵具有民生意義的自住和互助經濟,杜絕市場經濟對於該領域的強權侵入。

與近代國名經濟比例漸趨合理是多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更改健康碼上綁定的手機號 瀏覽:461
美女錄視頻用什麼軟體 瀏覽:586
愛情中937代表什麼 瀏覽:914
寧波婚姻債務律師如何收費 瀏覽:853
婚姻風水不好有什麼影響 瀏覽:936
幸福樹配什麼花最好 瀏覽:732
如何減少攀比增加幸福感 瀏覽:891
登記事業單位是什麼意思 瀏覽:896
怎麼用白話文表達一段愛情 瀏覽:958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身份如何界定 瀏覽:676
180機器貨車的經濟時速是多少 瀏覽:77
不計前嫌的故事有哪些 瀏覽:148
村民外出務工在哪裡開健康證明 瀏覽:420
事業單位面試後多久能出公示 瀏覽:708
中國人壽升級健康險是什麼意思 瀏覽:640
象湖幸福時光小區環境怎麼樣 瀏覽:958
如何抓住婚姻命脈 瀏覽:918
婚姻線和智慧線中間的線是什麼 瀏覽:913
鼠的故事打字游戲怎麼玩 瀏覽:715
如何解決婚姻合作關系 瀏覽:277
© Arrange www.gzoltjx.com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