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共享經濟近年來發展情況如何
投資了ofo、滴滴和餓了么等知名企業的金沙江創投合夥人朱嘯虎說,在過去的五六年裡,中國抓住移動互聯網機遇,在改造線下物流基礎設施、發展線上用戶交易和信用系統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中國共享經濟正是站在這一肩膀上才獲得跨越式發展。
騰訊研究院《2016-2017分享經濟發展研究報告》也顯示,分享經濟資本熱潮在2014年起步,2015年井噴,當年融資筆數增幅高達100%,融資規模增幅近340%。2016年融資筆數回落30%,但融資總額仍保持3%的小幅增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李強治表示,近三四年共享經濟融資增長態勢世界罕見。
❷ 共享經濟的利弊
一、利
1、為城市治理提供了數據保障
在共享經濟時代,一切生活行為都以數據的格式存儲記錄,如交通軌跡、消費記錄、餐飲習慣、空間信息等,都在共享經濟產生的大數據中真實地記錄儲存下來。通過大數據,可以計算共享汽車平均出行率,以及每台汽車到底解決了多少人的交通出行;還可以掌握城市交通出行的流量變化,助力城市交通治理。
2、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
「共享單車+地鐵」提升出行效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養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電維修、洗衣等生活服務可以在家裡預約、在家裡完成;生鮮果蔬、超市商場購物可以足不出戶,送貨上門;出門在外,再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服務。
二、弊
1、與傳統模式的矛盾沖突尚未有效解決
共享經濟的出現,擠佔了傳統商業模式的市場。比如,共享單車將黑摩的擠出了市場;而網約車則「搶」了原本屬於計程車行業的「蛋糕」;共享房屋與傳統酒店賓館業形成了競爭。這些矛盾沖突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2、就業人員的培訓有待加強
共享經濟給傳統勞動力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但是其中也不乏長期失業人員、無業人員、接受勞動力教育培訓年限較短的人員。無論是從事快遞、外賣送餐,還是從事家政服務,包括其他服務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加強交通安全法規的培訓教育、安全生產的培訓教育、職業技術和道德培訓,提升服務意識、修養水平和服務質量。
3、管理模式和機制迫切需要創新
共享經濟企業與傳統企業在管理上有許多不同,一是管理不僅局限於企業內部員工,還涉及了大量用戶和服務提供者;二是管理空間不僅在企業內部,而是基於互聯網聯系的更廣泛的空間;三是管理難度更大,管理內容更加復雜,需要更多技術手段輔助;四是挖掘和運用好大數據是管理的新課題;五是市民對於如何更加文明地參與共享經濟的意識還不夠。
❸ 共享經濟越來越火,你看好共享經濟的前景嗎
我是特別看好現在的共享經濟,畢竟如今最大的熱點是共享經濟了,什麼共享自行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等各種共享模型產品如雨後的春筍般冒出來,但是共享經濟的吸引力如何,共享經濟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成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熱點,顯示出共享經濟持續擴展和跨行業整合,初創企業快速成長,形成競爭格局的基本趨勢。
共享經濟在關鍵領域,以及更清晰的政策導向無論共享經濟的現狀和前景如何,共享經濟的表現一直都在上升,可以看出當前的共享經濟是如此流行和有吸引力,以至於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地位,我認為共享經濟模式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並將繼續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最後人們可能無法離開共享經濟,共享經濟將成為現代人們生活的習慣。
❹ 對於共享經濟的看法
最近幾年,隨著摩拜單車、小黃車、共享充電寶等越來越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各種共享經濟模式在投資領域內成為熱點不斷吸引著巨額投資,人們也開始逐漸了解共享經濟。
實際上,共享經濟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上一直都存在。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這個術語最早由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社會學教授馬科斯·費爾遜和伊利諾伊大學社會學教授瓊·斯潘思於1978年發表的論文(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中提出。共享經濟現象卻是在最近幾年流行的,其主要特點是,包括一個由第三方創建的、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市場平台。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商業機構、組織或者政府。個體藉助這些平台,交換閑置物品,分享自己的知識、經驗,或者向企業、某個創新項目籌集資金。
簡單來說,共享經濟就是將你閑置的資源共享給別人,提高資源利用率,並從中獲得回報,核心是「共享share」,理念是「共同擁有而不佔有」。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為共享經濟的飛躍提供了便利。除了共享單車,共享的范圍還擴大到了充電寶、房屋、雨傘、服飾、手機等多個方面。
以世界上比較著名的共享經濟公司Airbnb為例,這家公司成立於2008年,是一個旅行房屋租賃社區,通過互聯網聯系旅遊人士和家有空房出租的房主,提供各式各樣的住宿信息。同樣還成立於2009年的Uber和2012年的滴滴出行,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將線上和線下融合,創造了一種新型打車方式。
共享經濟的意義在於將產能過剩通過共享經濟平台進行按需分配,並且能夠獲得回報。共享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的是支付、評價、客服、溝通完善的一個信用體系。為了杜絕小藍車押金難退、共享物品人為損壞嚴重等問題的發生,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才是長久之策。
❺ 共享經濟的優劣
共享經濟新就業形態優勢明顯,具有更高包容性及靈活性
在穩定和擴大就業方面,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還在改變著傳統的就業方式,創造了龐大的靈活就業機會,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技能、時間和擁有的資源,以自雇型勞動者身份參與到共享經濟活動中。共享經濟就業新業態成為人們自主擇業和彈性就業的重要選擇,同時也為社會特定群體提供了廣泛的就業機會。
共享經濟就業新業態應用優勢明顯,一方面,新就業形態涉及領域寬,包容性強,內容多元化,部分崗位門檻低,為社會重點群體的就業創造了更廣闊的空間和更多機會;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平台共享優勢,可以根據市場供需變化,及時調節勞動力的供給量,促進勞動力跨業流動和減少摩擦性失業。
——以上數據及分析來源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❻ 共享經濟的發展現狀怎麼樣了
發展還是不錯的。
共享經濟的發展——去中介化和再中介化的過程。去中介化:共享經濟的出現,打破了勞動者對商業組織的依附,他們可以直接向最終用戶提供服務或產品;再中介化:個體服務者雖然脫離商業組織,但為了更廣泛的接觸需求方,他們接入互聯網的共享經濟平台。
影響
共享經濟將激活金融業。「錢」的共享可以促進社會財富流動,提高社會財富的循環效率,擴大人們消費需求,滿足更多人的利益。在這樣的前提下,提供金融服務的專業的持牌機構,需要轉型為基於互聯網的信息提供平台。就是消除資金提供方與資金需求方之間冗長的中介環節,讓雙方最直接地交易。
❼ 如何看待共享經濟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發展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模式。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創造了大量新的就業崗位,還在改變著傳統的就業方式,創造了龐大的靈活就業機會,成為人們自主擇業和彈性就業的重要選擇,穩就業保民生作用逐步凸顯。
多項政策發布,鼓勵發展共享經濟下的就業新模式
近年來,國家不斷出台相關政策,鼓勵發展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模式。2017年1月,政府發布《「十三五」促進就業規劃》,規劃明確支持發展共享經濟下的新型就業模式。
2020年7月,發改委等13部門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共享住宿、文化旅遊等領域產品智能化升級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生活消費新方式,培育線上高端品牌,鼓勵發展「共享住宿」首次寫入我國政府文件。
——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❽ 經濟共享的利與弊
中國城鎮化正以每年超過1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達到8.13億,與此同時,中國有8.02億網民,其中手機網民7.88億,城鎮網民5.91億。 億萬人生活在其中的城市也變得越來越具有智慧。
從現實來看,智慧城市不是設計出來的,而是所有智慧產品在社會方方面面和城市各領域的應用後出現的。比如,互聯網催生了一系列技術革新,互聯網快速叫餐,微信支付寶快捷支付,共享單車隨掃隨騎隨停,網約車一鍵呼叫、快速應答,這些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如果離開了這些應用,離開了社會需求,離開了市場化的服務,很難想像智慧城市離我們的生活會有多遙遠。
最近關於共享單車有很多爭論,指責大量共享單車被扔到廢舊空間里,造成極大的浪費,亂停亂放問題也引發人們的各種抱怨。今年以來滴滴發生了三起安全事故,也受到了來自普通民眾和相關部門的批評。
需要看到,新生事物的出現,一定是既有利也有弊的,我們不能過於放大「弊」,而忽視它對整個社會、城市居民帶來的好處。政府不應該害怕出現問題後要承擔責任,而應該包容新生事物,幫助它們解決問題,更好提供社會服務,更好助力城市治理。
共享經濟能優化資源配置
觀察當下共享經濟發展突飛猛進,最典型的是共享交通出行,比如共享單車、網約車、分時租賃共享汽車等等。2018年6月,共享單車用戶規模2.45億人;網約計程車用戶規模3.46億;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64億,手機網上外賣用戶規模3.44億。共享經濟已經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生活領域,如共享住宿、共享辦公、共享冰箱、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廚房、共享唱吧等,產品層出不窮。
共享經濟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高效社會治理的新經濟模式,是基於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由資源供給方通過技術平台將暫時閑置的資源(或技能服務),有償提供給資源的需求方使用,需求方獲得資源的使用權(或享受服務),而供給方則獲得相應報酬的市場化模式。通過技術平台的整合,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城市的有效治理、市民更方便地獲得城市社會服務的目標。
共享經濟有五個特點:一是基於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支撐;二是廣泛的數據應用;三是通過共享實現海量、分散、閑置資源的優化配置;四是市場化方式高效提供社會服務,滿足多樣化的社會需求;五是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徵。
可以說,共享經濟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給城市治理和社會發展帶來諸多好處,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有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2017年滴滴順風車和快車、拼車服務累計分享座位超過10.5億個,幫助司機平均提升24%的車輛利用率。北京途歌大數據平台顯示,北京地區每輛共享汽車平均每天使用頻次達5.1,平均每次行駛距離為20公里,是普通私家車的4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汽車使用效率。
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2017年,共享單車用戶騎行超299.47億公里,減少碳排放超699萬噸。摩拜大數據顯示,摩拜單車全國騎行總距離超過了25億公里,相當於往返月球3300次;累計節約4.6億升汽油,減少碳排放54萬噸,相當於17萬輛小汽車一年的碳排放量,減少了45億微克PM2.5物質排放。
方便了城鄉居民的生活。「共享單車+地鐵」提升出行效率,解決了「最後一公里」的難題。養老、美甲、美容、按摩、家政、家電維修、洗衣等生活服務可以在家裡預約、在家裡完成;生鮮果蔬、超市商場購物可以足不出戶,送貨上門;出門在外,再不用擔心手機沒電了……共享經濟給人們帶來了嶄新的生活服務。
❾ 中國共享經濟的現狀如何您對此有何看法。
—— 以下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全球及中國共享經濟發展模式與典型案例分析報告》。
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生活服務、生產能力、知識技能三個領域共享經濟市場規模位居前三,分別為16175億元、10848億元和4010億元。
2020共享經濟增長約3%
2020年新冠疫情突襲全球,也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一年。國際形勢嚴峻復雜、國內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繁重,疊加疫情的嚴重沖擊。在這樣極為不利的條件下,我國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顯示出強大的抗風險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以共享經濟為代表的新業態新模式表現出巨大的韌性和發展潛力,在保障民生供給、推動復工復產、擴大消費、提振內需等多個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共享經濟企業充分發揮平台優勢,在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持續推進出行、住宿、生產、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變革,成為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2020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規模約為33773億元,同比增長約2.9%,整體增速較2019年大幅放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