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方經濟學的假定前提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有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回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答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拓展資料:
西方經濟學的定義:
西方經濟學即被運用於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即所稱的「主流經濟學」,因特別注重對市場機制的研究,而又有市場經濟學之稱。以1776年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出版為標志,西方經濟學歷經200多年的風雨滄桑。在這個不長不短的歷史進程中,從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薩伊、穆勒、馬爾薩斯、馬歇爾到凱恩斯、米爾頓·弗里德曼、薩謬爾森、盧卡斯、斯蒂格利茨,西方經濟學大師輩出;從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西方經濟學流派林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帶來西方經濟學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以致於西方經濟學文獻上有「經濟學帝國」之稱。
西方經濟學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西方經濟學的經典著作:
1、亞當斯密(英國)《國富論》。斯密此書是現代經濟學的奠基之作,也是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他的勞動價值論,分工與專業化是經濟效率之源的理論,「看不見的手」與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對經濟學的貢獻堪比牛頓對物理學的貢獻。
3、大衛李嘉圖(英國)《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李嘉圖是倫敦交易所里成功的投機商人,又能在經濟學理論領域做出不朽貢獻。本書中他闡明的比較優勢理論是現代自由貿易政策的理論基礎。這部劃時代的巨著在1817年出版後於1821年重新修訂(第三版)。
4、馬克思(德國)《資本論》。馬克思的剩餘價值理論,人人耳熟能詳,就其概述的經濟學現象對改變世界的力量之大,入選了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5、瓦爾拉斯(法國)《純粹經濟學要義》。現代經濟學的主觀價值(效用)論、邊際革命、經濟學數理化的轉向通過本書而系統化,熊彼特曾贊譽此書為經濟學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總之,其是瓦爾拉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邊際主義經濟學的一本經典著作,在西方經濟學發展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
費雪《利息理論》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
費雪《利息理論》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
6、費雪(美國)《利息理論》。此書是迄今為止最偉大的關於資本理論的研究,在馬克思發現剩餘價值的地方,他看見的是放棄當前消費而承擔未來的不確定性風險,所獲得的報酬。
7、凱恩斯(英國)《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的奠基者,他最重要的貢獻認為是個人理性通過自由性質與性質的競爭,自然產生社會理性這一理論(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理論的核心)遭到質疑和批判的原因,是其在國家政治干預時引起的爭議。在《通論》中,凱恩斯否定了傳統經濟學的觀點,他指出,以往傳統經濟學中所謂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給本身創造需求這一錯誤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就業均衡。他說,這只適合於特殊情況,而通常情況下則是小於充分就業的均衡,因而他自稱他的就業理論才是一般理論,即通論,既可解釋充分就業的情況,也可解釋小於充分就業的情況。
8、馬歇爾(英國)《經濟學原理》。馬歇爾的最主要著作是1890年出版的《經濟學原理》一書,被西方經濟學界公認為劃時代的著作,也是繼《國富論》之後最偉大的經濟學著作。該書所闡述的經濟學說被看作是新的古典學派,在長達40年的時間里,在經濟學中一直占據著支配地位。阿爾弗雷德·馬歇爾是新古典學派的創始人。
保羅·薩繆爾森和合作者威廉·諾德豪斯
保羅·薩繆爾森和合作者威廉·諾德豪斯
9、薩繆爾森(美國)《經濟學》。1948年,薩繆爾森發表了他最有影響的巨著《經濟學》。這本書一出版即告脫銷。許多國家的出版商不惜重金搶購它的出版權,不久即被翻譯成日、德、意、匈、葡、俄等多種文字。把一本教科書選為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也是發行量最大的經濟學教科書,他在經濟學知識的標准化、體系化方面做出的貢獻,比當代任何一個人都多,就其入選最重要的經濟學著作。
10、布坎南(美國)《同意的計算》。本書開創的「公共選擇」理論,使憲政民主制可以用數理工具定量分析,定量運算,作為政治與經濟制度的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本書將堅定不移地沿著政治經濟學的這兩大支系之間的神話式的和神秘的邊界線展開。
❷ 西方經濟學: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簡單的來說就一句話:效用最大化。所有的均衡條件的表述,最終要落到效用最大化上。比如最常見的條件表達為邊際效用等於價格,書上通常解釋為最後一元錢能通過消費獲得的效用,要等於持有它所獲得的效用,也就是所謂的貨幣的單位效用。其實最後說白了就是,只要還存在著能夠使效用增加的選擇,消費者就一定會這樣做,直到他的效用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效用最大化。而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來源是理性人假定,也就是經濟學上研究的消費者的共性,他們一定會想方設法達到自己效用的最大值。
❸ 西方經濟學三要素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中的要素 :
生產要素,是指進行社會生產經營活動時所需要的各種社會資源,它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信息等內容,而且這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發展變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指社會根據生產某種產品時所投入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比例和貢獻對投入主體進行的報酬返還。
生產要素是維系國民經濟運行及市場主體生產經營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
生產要素,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范疇。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實際上,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技術也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要素投入生產。這些生產要素進行市場交換,形成各種各樣的生產要素價格及其體系。
生產要素包含進行物質生產所必需的一切要素及其環境條件。一般而言,生產要素至少包括人的要素、物的要素及其結合因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之所以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是因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它們始終是生產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當勞動者和生產資料處於分離的情況,它們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要素。它們要成為現實的生產要素就必須結合起來。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是人類生產的一般條件,沒有它們的結合,就沒有社會生產勞動。但由於生產條件及其結合方式的差異,使社會區分成不同的經濟結構和發展階段。隨著社會生產的不斷發展,會有新的生產要素進入生產過程,生產要素的結構方式也將發生變化,現代科學、技術、管理、信息、資源等要素將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發揮各自的重大作用。
生產過程三要素:
人們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就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人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
人的勞動:就是指勞動者運用自己的體力和腦力改變自然使之適合人類需要的活動,或者可以說是勞動力的支出,也可以說是勞動是人的腦力和體力的耗費。這一要素是進行生產的主觀條件。
勞動對象:就是指被勞動加工的一切東西。勞動對象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界原來就有的東西,如,原始森林中的樹木,地下埋藏的礦石化石油等;另一類是以被人們加工過的東西,這一類也叫原材料,如織布廠用的棉紗,化工廠用的催化劑等。
勞動資料:也叫勞動手段,是指人們在勞動過程中,用來改造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和物質條件。即除勞動對象以外的一切物質條件。它包括生產工具、生產建築物、道路、河流、倉庫等。在勞動資料中,起主導作用的是生產工具。生產工具的發展水平,是人類控制自然能力的尺度,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物質標志。正如馬克思所說:「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按生產要素分配,這是憑借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在我國現階段,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的多種多樣的。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和土地三大類,但長期以來我們只強調勞動在價值創造和財富生產中的作用,而其他生產要素的作用及其對國民收入的分割則要麼被忽視了,要麼重視不夠,因而一直只強調勞動參與收入分配的問題。我們今天討論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如何使人力資本得到足夠的回報,對於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國民收入的分配變得非常重要。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在我國,土地和自然資源屬於國有或集體所有,它們的免費或低價使用,意味著它們的收益被少數人侵佔了。這也是我國收入差距急劇擴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土地和資源性要素如何參與分配,是在完善收入分配製度時應認真加以考慮的問題。
❹ 請問,西方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的條件
完全競爭市場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上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任何一個生產者或消費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由於存在著大量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與整個市場的生產量(即銷售量)和購買量相比較,任何一個生產者的生產量(即銷售量)和任何一個消費者的購買量所佔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們都無能力影響市場的產量(即銷售量)和價格,所以,任何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單獨市場行為都不會引起市場產量(即銷售量)和價格的變化。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所說的那樣:「任何單獨的購買者和銷售者都不能依憑其購買和銷售來影響價格。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就是:任何購買者面對的供給彈性是無窮大,而銷售者面臨的需求彈性也是無窮大的。 這也就是說,他們都只能是市場既定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場價格的決定者。
(二)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同質性,不存在差別。市場上有許多企業,每個企業在生產某種產品時不僅是同質的產品,而且在產品的質量、性能、外形、包裝等等方面也是無差別的,以致於任何一個企業都無法通過自己的產品具有與他人產品的特異之處來影響價格而形成壟斷,從而享受壟斷利益。對於消費者來說,無論購買哪一個企業的產品都是同質無差別產品,以致於眾多消費者無法根據產品的差別而形成偏好,從而使生產這些產品的生產者形成一定的壟斷性而影響市場價格 也就是說,只要生產同質產品,各種商品互相之間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這很容易接近完全競爭市場。
(三)生產者進出市場,不受社會力量的限制。任何一個生產者,既可以自由進入某個市場,也可以自由退出某個市場,即進入市場或退出市場完全由生產者自己自由決定,不受任何社會法令和其他社會力量的限制 由於無任何進出市場的社會障礙,生產者能自由進入或退出市場,因此,當某個行業市場上有凈利潤時,就會吸引許多新的生產者進入這個行業市場,從而引起利潤的下降,以致於利潤逐漸消失。而當行業市場出現虧損時,許多生產者又會退出這個市場,從而又會引起行業市場利潤的出現和增長。這樣,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生產者只能獲得正常的利潤,而不能獲得壟斷利益。
(四)市場交易活動自由、公開,沒有人為的限制。市場上的買賣活動完全自由、公開,無論哪一個商品銷售者都能夠自由公開地將商品出售給任何一個購買者,而無論哪一個商品購買者也都能夠自由公開地向市場上任何一個商品銷售者購買商品,市場上不存在任何歧視,同時,市場價格也只隨著整個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而變動,沒有任何人為的限制。任何市場主體都不能通過權力、關稅、補貼、配給或其他任何人為的手段來控制市場供需和市場價格。
(五)市場信息暢通准確,市場參與者充分了解各種情況。消費者、企業和資源擁有者們,都對有關的經濟和技術方面的信息有充分和完整的了解。例如,生產者不僅完全了解生產要素價格、自己產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況,也完全了解其他生產者產品的有關情況;消費者完全了解各種產品的市場價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況;勞動者完全了解勞動力資源的作用、價格及其在各種可能的用途中給他們帶來的收益。因此,市場上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場價格進行交易活動,不存在相互欺詐。
(六)各種資源都能夠充分地流動。任何一種資源都能夠自由地進入或退出某一市場,能夠隨時從一種用途轉移到另一種用途中去,不受任何阻擾和限制。即各種資源都能夠在各種行業間和各個企業間充分自由地流動。商品能夠自由地由市場價格低的地方流向市場價格高的地方,勞動力自由地從收入低的行業或企業流向收入高的行業或企業,資金、原料和燃料等亦自由地由效率低、效益差的行業或企業流向效率高、效益好、產品供不應求的行業或企業。
以上六個方面是完全競爭市場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實際上這六個方面也是完全競爭市場所具有的明顯特徵。
❺ 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經濟學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首先當然要具備基本的經濟學知識,現在主要是西方經濟學的,包括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還有許多其他的相關知識:數學啊,統計學啊,管理學啊,貨幣銀行學啊等等。(數學很重要哦~~~)
如果要成為經濟學家最主要的還是有與眾不同的觀察能力和對經濟問題的敏銳觀察,以及分析,發現平常人無法發現的東西吧~~~創新很重要,經濟學與實際的結合也很重要啊~~~
我是學經濟學的,但是沒有想過成為經濟學家,加油吧~~~你還小,有理想是好事哦~~~現在你要做的就是學好現在的知識,多關注經濟學的問題,找點自己能讀懂的經濟學的課外書看看,要通俗易懂的。看不懂也不要緊,等高中在看看~~~如果能考上好的大學,就比較有希望了,許多大學經濟學的教授都說可以是經濟學家哦~~~
❻ 西方經濟學: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消費者均衡:消費者在特定條件下(如喜好,商品價格和收入既定等),把有限的貨幣收入分配到各商品的購買中,以達到總效用最大。在這種情形下,消費者貨幣分配比例達到最佳,即分配比例的任何變動都會使總效用減少,因此,消費者不再改變其各種商品的消費數量,這被稱為消費者均衡。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28,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❼ 如何界定西方經濟學試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經濟學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數理經濟學、動態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等等。其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 研究家庭、廠商和市場合理配置經濟資源的科學 。 以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為對象;以資源的合理配置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價格理論為中心理論;以個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是市場出清、完全理性、充分信息。
宏觀經濟學: 研究國民經濟的整體運行中充分利用經濟資源的科學。 以國民經濟整體的運行為對象;以資源的充分利用為解決的主要問題;以國民收入決定理論為中心理論;以總量分析為方法,其基本假定為市場失靈、政府有效。
應答時間:2021-04-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❽ 西方經濟學,完全競爭廠商的五種要求
完全競爭的條件:
1.市場上有眾多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任何一個生產者或消費者都不能影響市場價格。
2.企業生產的產品具有同質性,不存在差別。
3.生產者進出市場,不受社會力量的限制。
4.市場交易活動自由、公開,沒有人為的限制。
5.市場信息暢通准確,市場參與者充分了解各種情況。
6.各種資源都能夠充分地流動。
一: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概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
二:在西方經濟學中,西方經濟學家給經濟學下了各種各樣的定義,但對經濟的定義卻比較模糊。他們認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自然是經濟,經濟這個最基本的概念是一個清晰自明的實體,對經濟無須下定義,故為止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一詞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由此導致其對經濟學的定義根本上也處於混亂狀態。
三:然而從發展邏輯上看,迄今為止的發展是沿著物象擬制的工藝學路徑進行的,從技術擬制到社會擬制,不斷以研究對象構築-毀滅的發展線索為依託,展示著改造與反改造的力量角斗,掀起一場又一場「革命」。
四:從中演化出三個階段:所謂的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新制度主義。這是資產階級本體論意義上的理論發展之路。其「虛假之處」在於本體論工作預設,在於邏輯推理所依據的本體的虛假性。
五:。在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各個分支中,新制度經濟學可算是「此物最相思」。這樣,才有社會物理學——數學物理學——現象學的社會物理學的體系更迭性,以及知識的不斷翻新,而其中的話語是高度一致的物象學科的工作語言。
六:這種資產階級理論為社會主觀批判實踐提供了「漫畫」,創立工作范型,巧設了批判模本,而要求研究對象規定的真正意義的怯魅。
❾ 西方經濟學簡述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1.對於某一商品存在著大量的買者和賣者,任何個人均無力影響商品的價格
2.在這一市場中所有企業生產的產品都是同質的
3.資源具有完全的流動性
4.所有買賣雙方對交易有完全的信息
❿ 微觀經濟學的三大基本假設條件是
1、第一個基本前提假設是理性人假設,又稱經濟人假設,或最大化原則,是西方經濟學中最基本的前提假設。
2、第二個基本前提假設是信息完全假設。價格機制是傳遞供求信息的經濟機制,信息完全假設具體體現在自由波動的價格上。最大化原則加上完全競爭假設才能推導出信息完全假設。
3、第三個基本前提假設是市場出清假設,它與前兩個基本前提假設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是前兩者的邏輯推論。
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圍繞著對這三個基本前提假設的反思而展開。西方經濟學從以上三個基本前提假設出發,通過數學演繹推理,得出結論。
(10)西方經濟學中需要什麼條件擴展閱讀:
一、產生與發展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後,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
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二、方法發展
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長足發展,還集中體現在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的巨大變化方面。分析方法的變化帶來的是西方經濟學研究深度的推進和廣度的拓展。
可以說,20世紀西方經濟學之所以產生諸多「革命」和理論創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變化。
方法論的變化對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從而使其呈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徵,研究方法的演變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體現了西方經濟學的發展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