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北經濟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什麼
原因很多。其中經濟結構改革滯後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這里,以遼寧省經濟結構為例,講一講東北經濟是怎麼從共和國的長子變成全國經濟發展最緩慢的地區。
從1978年以來,從經濟增速的角度看,是一部東北的經濟地位下降的歷史。1978-2017年,遼寧省GDP從229億元增長到23942億元,佔全國比重從6.3%下滑到2.9%。
總結一下。東北以重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在國家減少財政資金投入後,重工業增速減速明顯,價值輕工業和民營經濟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東北發動機突然減速,經濟發展慢於全國,尤其是南方地區。
B. 為什麼東北經濟始終發展不起來
東北經濟不是發展不起來,而是盛極必衰。
東北的經濟曾經佔全國的80%,重工業曾經佔全國的90%多。
現在內地製造業垮了,對資源的需求下降又找不到替代市場,東北重工業產品滯銷了僅此而已。
C. 東北原本非常的發達,為什麼這幾年經濟一蹶不振
首先,供東北發展的資金逐漸被其他地區所分散,部分歷史原因也註定了東北走向衰落。東北的重工業基地發展,還有鐵路建設,最早是依靠外國的資本注入。例如早期日本建造的滿洲里鐵路。還有當年蘇聯對東北地區的投資建設都是依靠當時的地理位置原因。但是隨著我國國家經濟掌控能力的權力逐漸增大。還有我國對各地方的管理許可權也逐步放開的原因,導致了其他國家對東北地區投資地區。另外一方面由於計劃經濟的原因使得東北整個體制變得僵硬,很多國企還有民辦企業得不到快速發展,沒辦法快速的融入到現行的市場經濟體制,導致兩種體制之間產生了差異,並且在適應這個階段需要長時間的過渡。而在漫長的過渡等待時期,其他地區又開始迅猛發展,使得東北地區逐漸落後。
D.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1、失衡的經濟和產業結構,是導致東北經濟難以轉身的主要原因,也是東北經濟不斷落後的根本原因。
2、僵化的體制和機制,是導致東北經濟缺乏活力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東北以國有企業為主,即便在其他地區、尤其是沿海開放地區國有企業已經很少很少的情況下,東北仍然是以國有企業為主。而國有企業由於種種因素的影響,很難適應市場需要,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3、落後的觀念和思維,滯後,是制約東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調整、特別是東北引進投資難度很大的主要原因。東北重點存在兩個方面的觀念陳舊和思維落後。
4、流失的人才和勞動力,是東北經濟趨勢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於經濟發展不好,員工收入難以增長,不僅無法吸引到人才,而且人才外流現象十分嚴重。
5、惡化的投資環境和服務理念,是東北經濟落後的主要原因。
E.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東北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經濟結構單一,增長方式欠缺。東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不同於全國發達省份。東北地區傳統的農業種植和加工,以及以裝備和能源為主的重工業構成了經濟增長的基礎,但是單一產業結構必然造成產品的有限性和附加值的局限性,結構簡單致使產業競爭能力下降。
第二,人口數量下降,人才需求迫切。現在,東北地區勞動力數量下降對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引發關注度較高,但這並不是核心要素,勞動密集型產業才是問題所在。
在現有勞動力規模的情況下,應發掘勞動力的生產創造潛力,並藉此機會摒棄傳統的負擔重的產業,開發高附加值的新型產業。這時對勞動力的要求不是數量而是質量,因此與其側重於對出生率的關注,還不如重視現有人才的使用。
第三,工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與創造。獨辟蹊徑式的發展並不適合局部地區的長期增長。戰略性的調整需要產業基礎作為支撐,實現「再工業化」將是東北再振興的核心選擇。發展不能離開世界和中國的大環境。
新常態下,東北繼續成為中國重工業的一面旗幟,需要迎合世界工廠的需求。以德國為榜樣進行智能化改造,更適合東北重工業的發展。
F. 東北因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東北三省在人們的印象中就是遼吉黑是理所當然的。影響東北經濟發展主要原因就是,無論國外還國內的大型企業投資的眼光都放在了山海關以內。這就是投資不過關的說法和根本原因。關內和關外是以山海關為界,恰恰這三省在山海關的關外。關外自古以來在關內人的眼裡,野蠻不講理山高皇帝遠,而且惡劣寒冷的氣候虎狼出沒。過去的印象已代代相傳,而且至今的南方人一直認為東北三省的人們大多都是野蠻的蒙古人和滿族等少數民族的後人既使是汗族也是,與這些野蠻人通婚後人。就像人常說的談虎色變一樣,在心裡就有恐懼感,再加上隨著打工潮流的南下許多東北人,在南方持刀斧頭打死打傷的現象頻繁出現,給南方人沒留下好印象。記得有一個南方機關招聘工人的內容里就有,東北人免談的字樣。沒有大企業的投資,國有企業的倒閉給廣茂的以種糧為生活來源的東北三,面臨的是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因素。
G. 東北因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我想有下面幾個原因:一,當年東北像福建一樣被放棄,不再「投資了」(我去過福州,完全不像一個省會城市,現在好多了)。二,曾經國家倚重東北,而東南沿海並未開放(才有香港的繁榮);當年東北是富饒之地,產業工人生活很不錯,而沿海比如浙江人來到全國各地打工;可是在改開以後,東南沿海的優勢逐步顯現,直到今天。
三鄰居經濟不強,不但不能像當年帶動東北,還時常讓我們倒貼!四,草原文明的特性問題,人的思維觀念改變需要百年。當年關外亦是蠻荒之地,別說讀書人不如江浙多,是根本都沒多少人。文化基本沒有,都是外來文化,基本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這點都不如西北!)。
五,交通運輸,東北沒有出海口,大大加大了成本附值,六,經濟問題,東北一些企業的遺留是中國之最,很多人的思想還沒有步入新型 經濟的思維。
我對東北的發展,同很多主流觀點並不相同,什麼腐敗、體制、人才等等,我個人覺得都是無稽之談。事實上,這些問題哪裡都有,不僅僅是東北地區,廣東省也有類似的問題,其實廣東省就是珠三角地區發達,其他地區也真心不強,甚至還不如東北地區。
東北地區要發展,就解決三個問題足矣。1、降低取暖費,取暖費不僅降個人取暖費,還要降低商用房取暖費,大幅降低,生產成本就會大幅下降;2、東北小城就搞「三來一補」模式的製造業,不追求大而精,追求小而多,簡單理解就是在東北地區再走一次「改革開放」就行;3、保持同俄羅斯、朝鮮、蒙古的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不動搖,堅持「一帶一路」基本國策,未來20年就是東北的天下。
總之,東北的發展,不僅僅是東北自身的問題,還涉及國際關系諸多問題。
我一朋友是吉林市人,前幾年她說吉林年青人大學念完最大的願望是兩個,一是進入吉林石化工作,二是考個公務員,兩類都是進入體制內,東北之所以難以發展,長期計劃經濟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東北曾號稱是「共和國長子」,解放後,基於東北良好的工業基礎,國家把當時蘇聯援建的156個重型工業項目相當部分落戶在東三省,加上東北有豐富的林木、煤炭、石油、鐵礦石資源,所以東北幾十年間成為中國比較發達和富裕的地區,也為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工業製成品。
改革開放後,沿海地區紛紛發展起來,當時商品市場主要是為滿足日常生活需要,輕工業品需求量大,刺激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並很快占據了全國市場。東北三省大部分是國企,以重工業為主,市場需求量少,企業經營僵化,所以紛紛頻臨破產狀態。
東北的發展既有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問題,在改革大潮中,東北國企眾多、重型裝備製造業基礎好的現狀曾是發展包袱,但更是機會。但重要的是,長期躺在體制內的東北人觀念一定要轉變過來,政府的理念、效率也要與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相適應。
東北發展不起來依我看主要是政策問題。
先看看東北經濟的特點,東北經濟主要特點是資源型,如鋼鐵、機戒製造、 汽車 、石油、木材、煤炭、電子、糧食百分之九十都與原材料有關。在改革開放前,我國處於被封鎖情況下,東北哺乳了全國的經濟生存和發展。那時,東北經濟沒人可比。改革開放後,對外貿易有了飛速發展,國外 汽車 、石油、電子、糧食、包括特種鋼材都進來了,東北不再是原材料的唯一來源,加上環保意識的提升,國家實施一系列環保政策,這些都對東北經濟產生了巨大沖擊東北經濟開始下滑,直至谷底。
針對這一形勢變化,沒有適時調整東北發展思路,適時轉型,還是抱著傳統工業的思維做些往日輝煌的夢。「消極應對」採取「減員增效」的辦法對抗日益衰落的經濟,造成大批產業工人下崗失業。在這個時候國家沒有及時引導和扶持工人創業,僅從生活上給予了幫助,失去了第一次轉型的機會,荒廢了二十年光陰。
近幾年,東北經濟滑倒了谷底,國家很著急,想盡一切辦法拯救東北經濟,北京在思考、東北人在思考、甚至全國人都在是看思考。「投資不過山海關」,難道這是東北唯一病灶嗎?老朽拙眼說一點我的看法:拯救東北經濟首先要從拯救東北官僚體系入手,東北官僚體系是在高度集中的國有經濟基礎上建立成長起來的,「審批」這個字眼再沒有東北官僚體系更熟悉、更「威武」。在市場經濟來臨時候,曾經使「審批」為各部門、個別人賺取了不少利益,同時,也使他們的思想逐漸發生銳變,並蔓延到整個體系,人們甚至普通老百姓都知道體制內的「肥缺」。這些年,為改變這一現狀,領導人雖然一換再換,但是,體系不變、思維習慣不變。即使多次開展思想解放運動,也沒觸動思想根本。如果說「投資不過山海關」是域外人的感受,其實,感受最深的還是東北人自己。天天圍繞各級政府門前,門難進、臉難看這是東北的常態,至今變化不大。為什麼東北上訪的那麼多?為什麼東北人不願意回東北?除了經濟原因,關鍵是東北官僚體系桎梏了事物和人的理想。
要改變這一狀態,一、南北幹部大換血,像當年派十萬幹部到東北一樣,推動東北幹部的思想解放。二、中央不止要給錢、重要的是給政策。東北經濟要走出困境,不能只修修補補,而是立足於新起點。
三,東北經濟轉型還是遙遠的目標,道路坎坷,但必須堅持。因為東北大多數企業規模龐大,有的企業就是一個城市,或者半個城市,企業的改革對東北 社會 影響非常大,這也許是東北的領導不敢擔風險的顧慮所在。為此,我認為東北傳統工業轉型需要「頂層設計」,給足政策,我相信東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的問題就解決了!
現在東北風大土肥,人黑土黑,多年前常出差東北,覺得東壯人厚道的,十年過後接觸到離開了黑土地的東北人,感覺一個比一個會忽悠,一個比一個抖機靈,我對他們說,論智商情商沒有哪個地方人比你們東北人低,人家以正常的人際交往方式對你並不是傻,人有人道,行有行規,改開從南往北,多年過去了,從大范圍內講南方已摒棄的不誠信耍無賴如一塊烏雲飄移到了東北上空而久久不走了,這就是東北難以正常發展從而惡性循環阻礙發展的根本原因。貪婪無分寸,忽悠無誠信,趕快棄糟粕吧,還東北本來面目,真,直,耐心與辛勤會讓商機展示在經濟大平台上的,祝東北不久約將來再現生機。
我不知道該怎麼定義「發展」?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還是怎麼樣?
但是如果是想重塑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那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不可能,永遠不可能了。
東北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輝煌是建立在兩個時期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投入產出是不成正比的。
東北在20世紀有兩個輝煌時期,第一個就是眾所周知的「偽滿洲國」時期,根據日方史料,九一八之後,日本十四年裡一共向東北投入了接近30億美元的資金,而這筆資金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購買煤、鐵、糧食,遠遠多於日本從東北掠奪的這些資源的。
其實日本學界很早就有一種觀點,認為日本九一八後開發東北在經濟上是虧本的。
第二個時期就是1950年代—1980年代這30年。
但是這三十年東北經濟上的輝煌是建立在國家不計成本的投入上的,而國家一旦減少投入,東北經濟問題立刻就暴露出來。
東北經濟最大的問題是什麼?
工人勞動生產率太低,太多無效增長。
到了1971年,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僅僅只有上海的1/2,甚至落後於天津,60%的工業增長靠增人增產。而且更令人感到恐怖的是1971年東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還是東北 歷史 最高水平!
這才是東北經濟發展不起來的真正原因,就像清朝GDP一樣,農業國家GDP再高,GDP積累非常差;而工業國家比如英國就能做到高增長高積累。
當然,東北工人勞動生產率低原因有很多,比如東北獨特的氣候等等等等。
因此,東北沒必要也不可能「發展」起來,除非國家再一次不計成本的投入,但那又有什麼意義呢?
另外,我看見很多東北朋友念念不忘東北當年對全國的支援,但在那個計劃經濟時代,誰沒有受過其他地區的支援?
僅僅1950年,國家就把一半的大學生分配到東北;而1950—1960年,國家向鞍鋼就調撥了十一萬各種人才,這難道不是全國對東北的支援?
還有東北朋友說前三十年東北向全國調撥了大量的礦產資源, 但事實上從一五計劃後,煤礦資源從入關變成出關,僅僅1980年,國家就向東北調撥了1415萬噸煤炭。
總而言之,我覺得東北沒必要非得重塑輝煌,根據東北實際情況,慢慢變成一個 旅遊 和各種國家森林公園為主的地區不也挺好的嗎?
東北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問題,那就是「凍土經濟」,由於東北比較寒冷,來東北投資取暖問題是必須考慮的,無形中給投資者增加了成本,再有東北一直沒有走出計劃經濟的陰影,依賴性太強,總是想按框框辦事,沒有突破固定思維,去接觸新生事物。說心裡話,東北人無論從文化水平、個人素質在全國也能排到前幾位,畢竟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曾經也一度輝煌,那時無論經濟、教育、文化、 體育 等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的,所以現在也在影響著東北,曾經南方人為了生活來東北修鞋、彈棉花,如今東北人為了求生活、求發展去南方打工、打拚,東北人是有理想、有志向,也是非常勤勞的,不要把快手上所謂的那些網紅,說臟話等低俗下流的行為看做所有東北人的行為,那些人不代表東北,只不過是為了個人利益不要臉面的,極少的一部分,別說東北,哪裡都會有這些人的存在,所以不要以點帶面,要正視東北,正視東北人,隨著國家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扶持和東北人的努力,東北經濟一定會重新振興。
親身經歷,2015年.沈陽高速擴寬,我們承接了中鐵一局的樁基施工。找了北京的配貨站,我們設備在徐州,從徐州拉設備到沈陽,價錢談好,三輛9.6貨車。貨站人是東北的,車是山東的。裝了車,我們要每輛車跟一個人,貨站死活不讓跟,我們有時跟有時不跟,沒被騙過,所以最後就沒跟。貨車出發,我們緊跟著也做貨車出發,我們到沈陽一天,按照約定時間該到了。就打電話詢問。貨站不接電話。給司機打電話,司機說貨早到了,卸完了,卸北京了。我問司機你給我卸北京幹嘛,司機說貨站說卸北京的,我們找車把要求跟貨站說的。給貨站打電話不接,第二天接電話,說貨在北京,打六萬塊錢來,給你送沈陽去,不打不給你送,也不告訴你貨在哪。和工地約定時間到了該進廠了,不然超一天罰五千。沒法子,給打六萬,貨送沈陽貨場去了,我們自提的。這就是東北人。後來在工地和其他隊伍聊天也有和我相同經歷被騙的。
謝觀察 社會 的氣象學博士邀答!
問:東北為什麼發展不起來,怎樣才能發展起來?
看提問人我才發現,您一連給我提了兩個問題,一個如何交友,一個如何展業,您太看得起我了,從提問讓我悟到了,人既要腳踏實地,也要乘風翱翔。
想到東北,腦海就浮現了滿山遍野的大豆高梁,還有那森林煤礦。東北,曾經的糧倉,重工業基地,在改革開放後這些年,名聲確實不如以前響亮了,我所知道的曾赫赫有名的長春電影製片廠似沒有了往日的輝煌,而中國第一 汽車 製造廠好像雄風也已遠逝,還有高端大氣的鞍鋼,似乎也沒了大哥的氣派,倒是東北的曲藝,把全國人民忽悠得哈哈大笑,東北由物資的世界遞延到了精神的世界,其中也可讓我們領略到了些什麼。
其實,不是東北沒發展,只是速度比其他省份慢了點而已,其原因一是國家發展重點南移後,東北沒了往日的凝聚力,國家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在東部造了浦東新區,提出了西部大開發,也醞釀著中部崛起,一帶一路北部也不是重點,這一系列的發展戰略,東北都沒有唱到重頭戲。二是元氣受損後恢復慢,東北的老國有企業多,改制後,要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很多根深蒂固的東西在適應新環境時不可能那麼順暢。三是東北的地理環境缺乏優勢,屬於邊緣地帶,運輸成本大,招商上引力小些。四是東北氣候條件大多人不適宜,寒天凍地,不如溫潤的南方讓人青睞。
東北雖有先天的不足,但有過全國能源工業、裝備製造業、 汽車 製造業,甚至包括 體育 與藝術都令人矚目的光榮 歷史 ,當有花兒謝了明年還是一樣的開的信念,在如何破局,突破瓶頸上,我以為當轉變觀念,思路決定出路,新經濟得有新思路;因地制宜,基礎是已形成的格局,挖潛是最現實的,也是最容易見效的;吸收投資,市場經濟要的是活,不是要守,一個好的攤子,自己收拾不成形,就請能人來收拾,中國不只一個馬雲,還有牛雲,必須承認,世界是要靠英雄們創造的。
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若不正確,請批評
在東北的二三線城市呆上三個月你就有答案了。整個底層老百姓的價值紅線太低,很多非常不公平的事他們安之如飴。很多在關內不可想像的事在那邊都視做常事。舉兩個親身經歷。
第一個,超市買了四十多塊錢東西,老闆沒有五毛錢找不開,告訴我差我五毛,讓我明天來拿。
第二個,在網吧上網,突然電話讓去工作,就下機了。出了網吧又接到電話說不用去了,就又回去開卡上網,前後最多兩分鍾。進去後發現我的身份證已經被用來給別人開卡用了。
這種地方你會想和它有很深的經濟聯系嗎?沒事你都不想去,連本地人都跑了那麼多。
H. 為什麼東北發展不起來
1。鄰居不行。俄羅斯不如以前的蘇聯繁榮,現在俄羅斯很窮,邊境貿易自然不如跟蘇聯,周邊的國家,像朝鮮,蒙古,都窮得一逼。
2。國家戰略問題。吉林省總面積18.74萬平方公里,耕地面
積
399.91
萬公頃
,佔全省
土地面積的21.3%
。吉林省是全國重點林區之一。全
省林業用地
面積866.67萬公頃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46.4%
。森林覆蓋率為38.8%
。全省活立木蓄積量為7.11億立方米
,居全國第六位。林業資源豐富,有紅松、雲杉、落葉松、臭松、樟子松、油松、赤松、水曲柳、柞樹、椴樹、榆樹、白樺、色樹、楓樺、山楊、胡桃楸等樹種。吉林有72種礦產。油母頁岩探明儲量佔全國一半以上,列全國第一;石油居全國第八;鎳居全國第三;鉬儲量佔全國20%,居第二;金居全國第四位;冰洲石儲量佔全國的32%,列全國第二位;鎵儲量佔全國的22%,居第二位;錸儲量居全國第三;伴生硫儲量居全國第二;石墨居全國第四。吉林省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水稻
、大豆、高粱、穀子、小麥、薯類;主要經濟作物有向日葵
、甜菜、煙草;主要特產有人參和其他中草葯。1984年,木材產量為633.4萬立方米
。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
。野生動物有1100多種;野生植物2700餘種。特產有關東三寶——人參
、貂皮
、鹿茸角。吉林省有各種魚類105種
,珍貴魚類有七鰓鰻、大麻哈魚、孟蘇大麻哈魚、石川哲羅魚、細鱗魚、紅點鮭、茴魚、池沼公魚、狗魚、灘頭急和江鱈等。
通過介紹,你應該了解當初日本人為什麼那麼想要東北,並且把偽滿洲國的都城建在長春了吧?說東北物產豐盈,一點也不為過。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全國恐怕沒有幾個省能比的。耕地面積和森林面積就佔了全省的絕大多數地盤,野生動植物也很多。國家不傻,放著這么豐富的資源,肯定是要用的,所以吉林省這些自然資源是被重點開發的,此外國家也把污染最嚴重的化工企業,集中放在了吉林省,吉林市有十里化工城。這些對國家來說都是重要的,但是對於本省人民來說,因為這些產業缺乏技術含量,不像電子信息等一類高技術含量的產業,那麼賺錢,而且這里的人民朴實,人口增長緩慢,人口密度小,物價水平低,導致很多珍貴的自然資源以很低的價格賣了出去,當地百姓拿到的回報很少,所以經濟不行。但是如果把吉林省去掉,我想國家的很多行業都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3。國家樂得讓這兩個省保持這種狀態,因為國家很多重工企業如軍工在黑龍江,化工在吉林,都不希望太過招搖。卻是國之根本,化工和軍工都是關繫到國防和國家工業水平的工業。所以中央派下來的省長也都不怎麼得力,平庸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