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宏觀經濟

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宏觀經濟

發布時間:2022-11-19 07:03:38

⑴ 什麼是宏觀經濟

宏觀經濟 即宏觀層面的國民經濟,包括一國國民經濟總量、國民經濟構成(主要分為GDP部門與非GDP部門)、產業發展階段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程度(人類發展指數、社會發展指數、社會福利指數、幸福指數)。
宏觀經濟 指總量經濟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
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維持高水平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概念比較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兩者聯系
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經濟活動和經濟運行的兩個不同層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有著密切的聯系。微觀經濟是宏觀經濟的基礎,宏觀經濟的良好狀況是微觀經濟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
社會經濟活動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宏觀與微觀之間,生產、流通、分配、交換的各個環節之間都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計劃和市場是兩種不同的經濟調節手段。在現代社會化商品經濟條件下,只有合理運用計劃與市場這兩種配置資源的經濟手段,才能更有效地實現社會生產按比例發展。計劃與市場兩者,市場處在更基礎的位置,計劃則是在市場作用下發揮宏觀調節功能和微觀指導功能。只有將計劃和市場有機結合,才能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時期,國家特別需要用宏觀經濟法律手段進行調控。
宏觀經濟是與微觀經濟相對應的概念。市場經濟中以個人、家庭和企業為單位進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即是微觀經濟。
現代市場經濟雖然仍以單個微觀經濟主體為基本單位,但隨著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商品交換日益發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經濟活動已不再是單純的個體行為,而日益呈現出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整體特徵。個人財富、家庭福利和企業利潤的增加,已經不再單純地取決於自身的努力,還必然要依賴於整體經濟狀況,整個經濟運行越來越表現出明顯的總量、綜合和全局性特徵。

⑵ 國家是如何調控宏觀經濟的

首先,宏觀調控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實施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宏觀調控的根本任務是保證和加快經濟發展,促進生產力的解放。但是,發展不是GDP的簡單增長,而應該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地發展",即科學發展。也正是重點不是簡單追求和保持"快"的增長速度,而是著力追求經濟發展"好"的質量和"優"的結構。 第二,宏觀調控的目標更加豐富多元。無論是經濟學的宏觀調控理論,都把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作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而這一次宏觀調控旗幟鮮明地把"節能減排"和"優化經濟結構"作為與四大目標並重的宏觀調控目標,這是我國從經濟發展實際出發而提出的"新調控目標"。 第三,宏觀調控特別注意解決社會和民生難題,重視加大對"三農"、教育、衛生、低保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進而極大地推動了這些問題的解決。在這次調控過程中,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和增加農民收入,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扶持政策,確立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終結了綿延2600多年的農業稅,出台"兩免三補"的惠農政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收入增幅大大提高。同時,加大了教育、衛生和最低生活保障建設的投入力度,免除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全面推進城鎮和農村的醫療衛生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大大緩解了上學難、看病難,以及鰥、寡、孤、獨、殘、老等困難群體生活難的問題。 第四,宏觀調控實施了"有保有壓"的差別性調控策略,盡可能地避免了"一刀切"。為了優化經濟結構和平衡地區經濟發展,這一輪宏觀調控採取了"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調控策略,對於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短線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項目採取鼓勵發展的政策;對於不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長線產業和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項目採取限批或不予准入政策,進而保證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第五,"雙穩健"政策防止經濟由"偏快"滑向過熱。本輪宏觀調控一改過去較長時期實施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實施了"雙穩健"政策,甚至通過嚴守"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來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 第六,更加註重"組合拳"效應,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輔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避免了過度的經濟震盪。經濟發展平穩是這一時期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而這得益於這一輪宏觀調控主要依靠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為了抑制貨幣投放和過度的信貸投放,僅2007年就曾5次調整利率,7次上調存款准備金率。這種"多步驟、微調整"的方式,不僅有利於避免劇烈調整可能帶來的波動,而且有利於實現經濟"軟著陸"。

⑶ 經濟型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但傳統的發展模式遇到阻力,不可持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加快推進改革進程,實現經濟內生增長

進入2015年,在世界經濟調整分化和國內發展「三期疊加」的背景下,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錯綜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中央按照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多重目標,多種政策、多項改革協調配合,使得中國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為經濟平穩轉入新常態和「十三五」順利開局奠定了良好基礎。展望未來,為使宏觀經濟繼續保持穩中求進態勢,應積極發揮財政政策穩增長、調結構的作用;貨幣政策繼續保持靈活性,使貨幣條件松緊適度,有效穩定市場預期;區域政策應協調地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穩步推進各項改革。
宏觀經濟運行緩中趨穩
面對世界經濟復甦緩慢,國內深層次矛盾不斷顯現等下行壓力,宏觀經濟管理層及時採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初步抑制住了2015年初經濟增速較快回落勢頭,經濟運行緩中趨穩,步入中高速增長階段。
1.經濟運行緩中趨穩,主要生產指標保持在合理區間。根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9686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0%,增速回落0.4個百分點。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長7.0%,二季度同比增長7.0%。從環比看,一、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分別增長1.4%和1.7%,環比增速觸底回升。(參見圖1)
2.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結構優化。2015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88469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2%,增速比1-6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參見圖2)
3.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幅度減緩,市場銷售繼續回暖。1-7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52562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1-6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回落幅度比1-6月份減緩0.2個百分點。(參見圖3)
4.社會消費品總額企穩,價格指數相對平穩。2015年1-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5916億元,同比增長10.4%,較1-6月份累計增速提升0.02個百分點。(參見圖4)
5.進出口總值降幅擴大,貿易順差同比下降。2015年1-7月,全國進出口總值累計為22244.47億美元,同比下降7.2%,降幅較1-6月擴大0.3%。其中,出口12648.23億美元,同比下降0.8%,較1-6月同比由升轉降;進口9596.24億美元,同比下滑14.6%,降幅較1-6月繼續收窄;貿易順差累計3051.99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倍。
宏觀經濟前景研判
經濟數據及分析顯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的基本態勢沒有變,結構優化和改革深化的基本趨向沒有變,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的大局沒有變。但經濟轉型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實現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仍需政策加力增效,即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放活,充分挖掘潛力,著力控制風險,穩步重建新平衡。
1.投資增速下滑與產能過剩並存。2015年上半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 11.4%,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6個百分點。同時,伴隨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固定資產投資結構也在發生變化,下半年投資回升的支撐依然不足。
一方面,投資下滑。表現在:一是房地產投資仍未見底。房地產業與金融服務業、建築業、社會服務業等產業關聯密切。015年以來,各月房地產投資累計增速回落幅度逐月縮小,房地產開發投資出現企穩跡象,在經歷了一年半的下行之後,住宅投資增速開始回升。但是受購房峰值人口出現、住宅新開工面積峰值已過、城鎮戶均住房超過一套等規律性因素決定,多數城市房屋空置率上升,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轉折性變化。二是基礎設施有望在政策帶動下小幅回升。基礎設施投資一直是中國政府平抑經濟波動,穩定增長的重要手段,在以往逆周期調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受財政減收和債務壓力加大等因素的影響,當前地方政府推動基建投資資金動員能力明顯不足,政府性基金收入增長明顯放緩。三是製造業投資保持低增長。製造業投資主要由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出口三大因素決定,短期內難以好轉。而且,去年下半年以來的企業盈利狀況不佳,限制了製造業擴大投資能力。另外,服務業等其他類投資,在多年保持較快增長後,增速也明顯降低,上半年僅增長 13.8%,明顯低於過去 5 年的平均增速。
另一方面,產能過剩。2015年1-7月,產能過剩行業生產都處於下滑狀態,企業經營比較困難,如平板玻璃、煤炭、水泥、鋼鐵,分別下降了7.4%、5.3%,、5.0%和1.8%。
從企業效益情況看,2015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0.7%,其中煤炭全行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7%,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下降了68.4%,冶金行業利潤下降了22%。說明這些行業經營困難,利潤下降,產能過剩。
從先行指標來看,采購經理指數(PMI)每項指標均反映商業活動的現實情況,綜合指數則反映製造業或服務業的整體增長或衰退。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2015年8月份發布中國製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49.7%,仍位於枯榮線以下,比上月下降0.3個百分點;非製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4%,環比回落0.5個百分點,表明經濟能力存在一定下行壓力;新訂單、出口訂單指數小幅回落反映出市場吸收不足;采購量進口和產成品訂單指數下降,反映出企業信心不足,其庫存行為仍在繼續。
2.流動性充裕與通縮並存。當前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和擴張速度史無前例,但釋放的流動性非但沒有引發預想中的通貨膨脹,全球主要經濟體反而均面臨通縮的壓力。2015年,中國人民銀行分別在2月、5月、6月、8月四次宣布降低存貸利率和定向降低金融機構存款准備金率,以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引導貨幣信貸平穩適度增長,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然而,充裕的流動性並沒有帶來市場的繁榮和消費的增加,2015年1-7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在1.1%-1.6%之間徘徊,通縮壓力不減。
一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帶來結構性的通縮壓力。2015年7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6%,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5.4%,已經連續41個月下跌,通縮風險加大。此外,PMI為49.7,跌到榮枯線以下,創下自2012年8月以來的新低。究其原因可見,世界經濟增長疲弱導致出口和投資增速下滑與高投資、高出口和高流動性的舊增長方式帶來的產能過剩並存;再加上國際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下跌,導致中國工業產品價格下跌,CPI增速結構性下跌。
二是全球性的去杠桿壓力造成寬松環境下通脹率偏低。按照市場經濟理論,大規模的貨幣寬松政策會提高全社會的流動性,貨幣總量增加,導致物價上漲。但近年來美國、日本、歐洲和中國都實施了大規模的貨幣寬松政策,通脹水平卻一直處於低位,貨幣政策對通脹水平的影響趨於弱化。
三是資金「脫實入虛」可能引發金融風險概率增大。雖然經歷了幾次較密集的降准、降息,貨幣市場利率明顯降低,但實體經濟資金依然緊張,資金價格高企。同時,受中國房地產市場出現階段性變化、地方債務重組、風險控制加強和產能過剩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部門吸收資金的能力明顯收縮,資金從實體經濟轉向資本市場。事實上,在實體經濟逐漸降杠桿、降風險的同時,虛擬經濟則不斷加杠桿,特別是通過場外配資、融資融券等方式,不斷推高資本市場的杠桿率,加大了中國經濟運行的風險。
3.國際經濟復甦與進出口貿易增長乏力並存。2015年,國際經濟分化態勢逐步縮小,復甦較好的美國和英國增長略低於預期,而歐盟和日本則有所改善,發展中國家增速繼續放緩,各類經濟體間的增速差異有所縮小,發達國家對全球增長的貢獻率出現回升。世界經濟的緩慢復甦,並沒有給作為世界最大貿易國的中國帶來進出口貿易的全面改善。2015年1-7月,進出口總值累計、出口累計、進口累計等指標均為同比下降,且低於全年預期目標,外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減弱。
雖然經濟運行中存在較多困難,但是,也要看到積極的方面。如果這些積極因素能夠延續,則下半年經濟下行的壓力會有所緩解,經濟增長將進一步趨穩向好,有望完成全年預期目標。
第一,新型基建投資的關鍵作用逐步發揮。2015年以來,圍繞投資領域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領域,政府不斷推出改革和政策舉措。如信息電網、油氣網路、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運輸、健康養老服務、能源礦產資源保障等七大類重大工程;新興產業、綠色製造業、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四類新的工程等。如果在開拓投資領域、優化投資主體、提高融資能力、降低融資成本方面進一步採取措施,對經濟運行將會有關鍵性拉動作用。
第二,消費拉動作用趨於強化。2015年以來,城鄉居民收入繼續以高於GDP增速的水平較快增長,尤其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速連續五年快於城鎮居民。隨著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從以衣、食為主的生存消費,向文化、娛樂、教育、健康等享受型、發展型消費升級的趨勢更加明顯。特別是新型消費業態增速迅猛,網路消費正逐漸成為推動消費擴張的重要動力。
第三,世界經濟呈現緩慢復甦。本輪國際金融危機之後,發達經濟體經過持續的再平衡調整,經濟前景有所改善。美國經濟基本面依然強勁,消費者和投資者信心保持穩定,特別是作為美國經濟支柱的私人消費支出正在以近六年來最快的速度增長。歐元區和日本經濟下行風險有所緩解,出現部分復甦跡象,對中國的出口需求構成正面支撐因素。
第四,增長動力轉換勢頭良好。2015年以來,供給面的結構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比重進一步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勢頭較為強勁,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長;以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催生出很多新業態和新的商業模式;部分地區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戰略初見成效,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的實施,經濟增長可持續性增強。
宏觀經濟政策展望
展望未來,中國經濟基本面依然良好,但傳統的發展模式遇到阻力,不可持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作用,加快推進改革進程,實現經濟內生增長。
1.加大財政政策力度,發揮好「自動穩定器」作用。財政政策具有穩增長、調結構的作用,下階段財政政策的重點應該是發揮好「自動穩定器」的作用。如果地方財力有限,中央可適當擴大赤字規模,加大對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支持力度。中央可為地方融資平台轉型設定明確過渡期,對債務率總體偏低的省區市,適當放開地方債務規模上限。
一是推動重大工程建設。自2014年9月以來,國家發改委組織推出了信息電網、油氣網路、生態環保、清潔能源、糧食水利、交通運輸、健康養老服務、能源礦產資源保障等七大類重大工程包;接下來,新興產業、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現代物流、城市軌道交通四類新的工程包也即將推出。這些工程項目將有利於進一步加大重點領域有效投資,發揮投資的關鍵性作用。
二是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更多採用PPP投融資模式,改變過去政府主導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的局面。國家發改委已著手建立PPP項目庫,鼓勵各類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政府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及運營。PPP模式可以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投資與經營,對沖經濟下行壓力、穩定經濟增長。
三是拓展資金來源和降低資金成本。為拓寬資金來源,2015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努力解決財政資金沉澱問題。通過改革和完善財政資金管理,不斷盤活和統籌使用存量財政資金,以加大財政支出力度,設法滿足重點領域和大量建設項目的資金需求。此外,發改委還逐步降低城投債發行標准,允許發新債還舊債,以彌補在建工程現金流未產生之前形成的流動性缺口。
四是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應該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作用,穩步提高居民(特別是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提高各類社會保障和社會優撫對象待遇水平,繼續調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准,實現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與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並軌,提高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准,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步伐,加快教育、醫療、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務進一步提升,從源頭上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
五是穩定出口。抓好已出台的支持外貿增長措施,發展和鼓勵新型的出口營銷模式,如國際電子商務、市場采購、綜合性的外貿服務公司,穩定人民幣實際匯率,為穩定出口創造條件。
2.保持貨幣政策松緊適度,穩定市場預期。2015年以來,經過連續多次降息和降低存款准備金率,存貸款利率已經降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平,繼續下調的空間已經不大,金融資源「脫實入虛」情況比較嚴重。
一是疏通和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杠桿率放大效應下的股市「過山車」,以及股市大跌後的救市行動,都暴露了中國在監管體系、風險管理、信號釋放、預期管理以及人才儲備等方面的不足。從已知數據看,本輪股市下跌,銀行系統受沖擊尚不明顯,場外配資主體損失也有限,主要是投資者之間的財富再分配,對實體經濟的沖擊尚未顯現。下一階段,需要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避免資產價格大幅下跌引發系統金融風險,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更好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
二是進一步強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加大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保持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基本穩定,適當擴大貶值空間。擴大人民幣與非美元貨幣的直接交易,降低人民幣與美元雙邊匯率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提高人民幣競爭力和國際化程度。
三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在確保不發生系統性區域風險的前提下,讓違約事件自然發生,培養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強化市場紀律,消除市場扭曲。提高金融產品的透明度,加快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向資產管理轉型,建立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鼓勵第三方分析和評級機構的發展,在強化監管中防範P2P、民間借貸等影子銀行風險,穩定資本市場。盡快摸清股市融資盤底數、尤其是銀行理財資金參與股市的底數,加大國家直接干預股市的資金規模和力度,嚴厲查處做空機構違規操作行為,盡快穩定市場信心,避免恐慌情緒蔓延以及對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商品市場的交叉傳染。
3.加強區域政策協調功能,縮小區域發展差距。中國幅員廣、地區差異大,制定科學合理的區域政策,對協調地區發展有重要作用。全球金融危機以後,中央政府出台大量涉及區域發展規劃的實施意見,區域政策事實上承擔了宏觀調控職能,成為宏觀調控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常態下區域政策的核心應該是如何促進區域的協同發展,尤其是跨省域、大范圍的區域協同發展問題。隨著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區域政策的實施,區域發展差距拉大的勢頭得到初步抑制,區域發展協調性增強。從2007年起,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東部,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的增長速度全面超過東部,扭轉了長期以來區域增長「東快西慢」的格局,推動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區域增長極。
2014年以來,圍繞京津冀一體化的政策頻出,京津冀協同發展被提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2015年又推出「一帶一路」戰略,涉及新疆、福建2個核心、18省份、7個高地、15個港口建設、2個國際樞紐機場,以自貿區建設作為制度安排,以亞投行、絲路基金和金磚國家銀行等投融資平台作為支撐,以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形成全球化發展新格局。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實施,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新的空間、新的動力和新的成長極。
4.配套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激勵創新。2015年5月8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的通知,從簡政放權,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改革開始,提出深化企業改革,推進金融改革,加快推進城鎮化,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民生保障相關改革,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促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等七個方面,共39項具體改革措施。這些措施統籌行政體制、財稅體制、金融和國企等多方面改革,旨在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具體表現在:一是繼續推進下放和取消行政審批事項,擴大負面清單管理的實施范圍;加強各部門間的協調,疏導審批通道,全面簡化流程、提高效率和加強服務;加快建立政府激勵約束機制,增強公務員工作積極性和規范性。二是把推進改革和盤活存量有機結合起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三是深化土地、資源和金融等重要生產要素市場化改革和社會領域的改革,進一步解放生產力、提高要素生產效率。
隨著改革措施逐步落實,會進一步釋放制度紅利。「互聯網+」行動向更廣領域拓展,各地加快與「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規劃的對接,給未來經濟發展增添了新的動能。這些都將為宏觀經濟運行注入新的活力,並將培育出新的增長點,實現中國經濟向創新驅動發展模式的轉變。

⑷ 什麼是宏觀經濟政策怎樣實行宏觀經濟政策

法律分析: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標。 宏觀調控是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責所謂公共財政,指的是為彌補市場失效、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分配行為或其它形式的經濟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十一條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⑸ 宏觀經濟政策的運行條件和結果

我就不講什麼原因,深沉次原因了,

最主要的宏觀經濟政策運行條件是,要實現幾種獨立的政策目標,至少需要相互獨立的幾種有效的政策工具。如果不能緊密的協調這些政策,根本達不到政策目標。
政策工具的數量或控制變數數至少要等於目標變數的數量;而且這些政策工具必須是相互獨立(線性無關)的。

下面是詳細論證。
我們用一個簡單的線性框架分析一下。假定只存在兩個目標 T1 、T2 與兩種工具 I1 、I2,政策調控追求的T1 和T2的最佳水平為T1 和T2。令目標是工具的線性函數,即 :
T1= α1* I1+ α2*I2
T2=b1*I1+ b2*I2
在這一情況下,只要決策者能夠控制兩種工具,每種工具對目標的影響是獨立的,決策者就能通過政策工具的配合達到理想的目標水平。
從數學上看,只要α1/bl≠α2/b2(即兩個政策工具線性無關),就可以求解出達到最佳的目標水平T1和T2時所需要的 I1 和I2的水平,即 :
I1=(b2*T1-α2*T2)/(α1*b2-bl*α2)
I2=(α1*T2-bl*T1)/(α1*b2-bl*α2)
當α1/bl=α2/b2時,這意味著兩種工具對這兩個政策目標有著相同的影響,也就是說,決策者只有一個獨立的工具而試圖實現兩個目標,這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總體上是比較成功的,它使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處於可控制的范圍之內。這是由中國政府對經濟具有強大的控制能力,除了運用通常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
外,還可以動用行政手段快速調控經濟。

⑹ 宏觀經濟包括哪些方面

宏觀經濟,主要包括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貨幣、財政、稅收、物價、就業、匯率、國際收支平衡等。

⑺ 貨幣政策是如何調節宏觀經濟運行的

首先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都是政府調控宏觀經濟,也就是調節國民收入(國民產出)的手段,目的是為了經濟穩定增長,充分就業,穩定物價。
我們要把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分開來說明。
先說貨幣政策,正如它的定義,就是政府通過中央銀行改變貨幣供給量(假設減少供給量),從而改變利率(利率上升),以至影響私人投資,而我們知道,利率上升私人投資減少,最終國民收入就減少了,這是具體貨幣政策起作用的過程。
貨幣政策調節工具有法定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
接下來說財政政策,財政政策是政府參與市場行為,具體有增加政府購買,減少稅收,這些都會引起私人投資減少,從而國民收入減少,具體做法已經說過了政府購買和稅收。

⑻ 什麼是宏觀經濟

所謂宏觀經濟是指:指總量經濟活動,即國民經濟的總體活動。是指整個國民經濟或國民經濟總體及其經濟活動和運行狀態,如總供給與總需求;國民經濟的總值及其增長速度;國民經濟中的主要比例關系;物價的總水平;勞動就業的總水平與失業率;貨幣發行的總規模與增長速度;進出口貿易的總規模及其變動等。一般認為此詞1933年由挪威經濟學家RAGNAR FRISCH(1895--1973年)在建立「宏觀經濟學」時所提出。
宏觀經濟的主要目標是高水平的和快速增長的產出率、低失業率和穩定的價格水平。
微觀經濟是:指個量經濟活動,即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活動。是指個別企業、經營單位及其經濟活動,如個別企業的生產、供銷、個別交換的價格等。微觀經濟的運行,以價格和市場信號為誘導,通過競爭而自行調整與平衡;而宏觀經濟的運行,有許多市場機制的作用不能達到的領域,需要國家從社會的全局利益出發,運用各種手段,進行宏觀調節和控制。

閱讀全文

與經濟是如何運行的宏觀經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34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5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59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25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28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88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06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15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2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3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0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4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01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19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60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0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6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2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07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