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計劃經濟時代什麼不用券

計劃經濟時代什麼不用券

發布時間:2022-11-19 02:37:28

㈠ 計劃經濟時代,農民有什麼票嗎

票還是有的吧,糧票、布票之類的,好像是定額發放的吧

㈡ 糧票什麼年代取消的

1984 年,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取消一切票證,糧食、豬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開供應,價格放開。

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糧票和油票,實行糧油商品敞開供應。從此,伴隨城鎮居民38年歷程的糧票、油票等各種票證完成了謝幕演出,票證時代徹底終結,捆綁在商品身上的枷鎖終於打開。

(2)計劃經濟時代什麼不用券擴展閱讀:

1955年,全國第一套糧票正式流通,拉開了中國長達38年之久的「票證經濟」的帷幕。幾年之後,由於天災人禍,中國進入「三年困難時期」。這時需要憑票購買的不僅僅是糧食,還有日用百貨。於是,從糧票又發展出布票、棉花票、肥皂票、手錶票、縫紉機票等。

㈢ 計劃經濟時代買鞋要票嗎

要票。
計劃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劃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票證。小城市、縣城、公社還有農貿市場,那裡不用票。還有一些議價的(高價)不用票。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不用票。在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初,人們的生活都是憑票過日子。在全國都是用糧票的年代裡,糧票就是基本生活的通行證,如果沒有票,就意味著無法生存,除了有錢之外,還得要票。糧票是當時其經濟社會背景下的產物,具有歷史象徵性意義,我們都應該記住渡過這個物資匱乏,生產力不足的艱難困頓的時期。

㈣ 計劃經濟時期是否可以不使用紙幣

計劃經濟時期的票據用法是這樣的:假如你希望買二兩肉,那麼需要到肉店,交二兩肉票與二兩肉的錢,然後售貨員給你切二兩肉。也就是說,這種票據代表商品配額,和我們今天用的商業匯票、銀行匯票等東西是不一樣的。商業匯票、銀行匯票這些東西本來就是用來支付的,和貨幣性質更接近,但肉票、糧票等不能拿來支付。而且在我們的語境中,計劃經濟時代的糧票肉票一般叫做「票證」,而商業匯票、銀行匯票等具備支付功能的叫「票據」。那麼糧票,肉票這些「票證」有沒有價值呢?有。與它最接近的金融資產是美式期權。如果現在我告訴你美式期權可以替代紙幣,那你可能會覺得我瘋了。因為這東西雖然有價值,也有流動性,但它是一個風險資產,拿來承擔支付功能就不合適了。是否可以不使用紙幣?可以不使用。有票據足夠生活紙幣的意義在哪裡?中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紙幣與票據具有經濟學意義上的兩個不同階段。改革開放前一個是在改革開放前,實行較為嚴格的配給制度,這個時候票據的作用意義要遠大於紙幣。此時紙幣具有三方面意義:經濟生產建設監測、交易支付憑據(並非交易功能,而是憑據)、超額奢侈品配給。當時的貨幣政策是以馬克思貨幣流通理論為基礎,主要關注貨幣量在統一調配下的供需均衡,即我們初中都學過的「貨幣需求=貨幣流通*流通速度」。貨幣政策工具主要是實行計劃性的現金統一調配管理制度,以滿足實際生產的臨時性和季節性需求。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紙幣的發行主要是為了監測宏觀經濟狀況以及具體生產建設任務開展情況的。

㈤ 在我國計劃經濟時期有人民幣的流通嗎

有人民幣流通,
下面是人民幣發展史:
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行的。從開始發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幣為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發行統一的貨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革命根據地貨幣是在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下產生的。抗日戰爭勝利後,各解放區人民政府就開展了統一貨幣的工作。如華中解放區發行統一的華中幣,收回和統一原來新四軍開辟的各的抗日根據地發行的多種名稱不同和幣值不等的地方貨幣。其它解放區也採取了類似的統一貨幣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尚未完成時,國民黨反動派就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區許多地方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統一各解放區貨幣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1947年夏,解放戰爭進入我人民解放軍勝利反攻階段,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在各解放區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個個重大勝利,各解放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華北、西北、華東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各解放區之間貿易聯系、物資交流日益發展。但是各地貨幣不統一,貨幣比價不固定,成為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給野戰軍的機動作戰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迫切需要改變各解放區貨幣版別多、種類繁雜、比價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狀況,統一各解放區貨幣。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統一領導華北區財經工作,並著手開展統一貨幣工作。不久,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停止發行,冀南銀行幣成為華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1月,西北解放區停止發行陝甘寧邊區銀行幣,西北農民銀行幣成為西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0月,山東解放區北海銀行幣與華北解放區貨幣相互流通。11月,華北解放區統一流通北海銀行幣。從此,北海銀行幣成為山東和華中各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底,全國各解放區除中原、東北等解放區自成獨立貨幣體系外,華北、西北、華東三大解放區貨幣統一工作基本完成。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統一解放區貨幣,經華北人民政府、山東人民政府、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人民政府會商決定,合並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和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於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首任總經理南漢宸,副經理胡景雲、關學文。同時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這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由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題寫。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10元、20元和50元三種券別,首先在華北、山東和西北三大解放區流通使用。隨後發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種券別的人民幣。此後,各種券別和版面的人民幣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個解放區。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後,原來流通在各解放區的地方幣陸續停止發行,並按規定比價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價照常流通。其比價是:人民幣對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華中銀行幣和中州農民銀行幣比價為1:100;人民幣對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東北銀行幣、熱河省銀行幣和長城銀行幣比價為1:1000;人民幣對西北農民銀行幣和陝甘寧邊區商業流通券比價為1:2000。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京。全國解放後,各大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和台灣省外,全國范圍內貨幣已經統一,人民幣成為我國唯一的合法貨幣。到1953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券別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版別共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的環境和全國解放初期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思想還不夠統一,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情景,還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勝古跡的……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鈔票種類多,面額大小差別大。從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製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人民幣,最小面額只有1元,最大而額則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後期,1元券幾乎退出流通領域。印製工藝多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用最快的速度進行鈔票的印製、發行,以滿足解放戰爭的需要,當時只得採取應急措施,老廠新廠一齊上,新舊設備一齊用,工藝上採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膠印、凸凹合印、凸膠合印、膠凹套印等七種技術,紙張、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鈔票的質量差別較大、參差不齊。

統一發行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幣簡介

第二套人民幣是在第一套人民幣統一全國貨幣的基礎上於1955年3月1日開始發行的。當時已消除戰爭給國民經濟帶來的影響,工農業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商品經濟日益活躍,市場物價穩定。國家財政在收支平衡的基礎上,連續幾年收大於支,國家商品庫存、黃金儲備也連年增加,貨幣制度也相應鞏固和健全,一個獨立、統一的貨幣制度已建立起來。但是,由於解放前連續多年的通貨膨脹遺留的影響沒有完全消除,第一套人民幣的面額較大(最大為50000元),而且單位價值較低,在流通中計算時,以萬元為單位,不利於商品流通和經濟發展,給人民生活帶來很大不方便。另外,由於受當時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紙張質量較差,券別種類繁多(62種),文字說明單一,票面破損比較嚴重。

為了改變第一套人民幣面額過大等不足和提高印製質量,進一步健全我國貨幣制度,1955年2月2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和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的命令。命令指出:為適應國家計劃經濟建設的需要和廣大人民的願望,在財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價穩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和鞏固我國的貨幣制度,以便利交易和核算,決定由中國人民銀行自1955年3月1日起發行新幣(第二套人民幣),收回舊幣(第一套人民幣),公布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每種券別版面均印有漢、藏、蒙、維吾爾四種文字。

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摺合比率為:第二套人民幣1元等於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帳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均以第二套人民幣為計算單位。所有在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前的一切債權債務,包括國家公債也按法定比率摺合第二套人民幣計算和清償。所有第一套人民幣均由中國人民銀行按法定比率收回。

1955年3月1日公布發行第二套人民幣共11種,當天發行1分、2分、3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和5元10種,1957年12月1日又發行10元券1種。同時,為便於流通,國務院發布發行金屬分幣的命令,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行1分、2分、5分三種金屬分幣(簡稱硬分幣),與紙分幣等值,混合流通。後來,對1元券和5元券的圖案、花紋又分別進行了調整和更換顏色,於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使第二套人民幣的版別由開始公布的11種增加到16種。1964年4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了《關於收回三種人民幣票券的通告》,決定從1964年4月15日開始限期收回蘇聯代印的1953年版的3元、5元和10元券,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兌和流通使用。

第二套人民幣在設計、印製發行工作中,得到了周恩來、陳雲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極大關懷和高度重視。他們親自審查了整個設計方案。在設計時,採納了周總理提出的許多具體的、寶貴的修改意見,使第二套人民幣設計主題思想明確,印製工藝技術先進,主輔幣結構合理,圖案顏色新穎。第二套人民幣主景圖案內容體現了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貌,表現了中國共產黨革命的戰斗歷程和各族人民大團結的主題思想。鈔票式樣打破了原有的固定的四邊框形式,採用了左右花紋對稱的新規格;票面尺幅按面額大小分檔次遞增;整個圖案、花邊、花紋線條鮮明,精密、美觀、活潑,具有民族風格。第二套人民幣在印製工藝上除了分幣外,其它券別全部採用膠凹套印,其中角幣為正面單凹印刷;1元、2元、3元和5元券採用正背面雙凹印刷;10元券還採用了當時先進的接紋印刷技術。第二套人民幣的凹印版是以我國傳統的手工雕刻方法製作的,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其優點是版紋深、墨層厚,有較好的反假防偽功能。因此,第二套人民幣發行後立即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歡迎,稱贊這套人民幣好看、好認、好算、好使。實踐證明,第二套人民幣成為我國第一套完整精緻的貨幣,對健全我國貨幣制度,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三套人民幣簡介

第三套人民幣從1962年4月20日發行1960年版棗紅色1角券開始,到1974年1月5日發行最後一張1972年版5角券止,經過12年時間,共發行7種面額、8種原版、9種票券。如果按冠號、印製工藝和鈔紙的不同至少可細分為24種。

第三套人民幣從1955年就開始組織調查,制定方案。1959年1月23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第一次向國務院上報關於更換新版人民幣的請示,2月14日,又將新版人民幣設計畫稿的主題思想上報中央政治局各位領導審閱,周總理作了十分詳細認真的批示,提出了很多意見。遵照周總理的批示,在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家羅工柳、王式廓、周令釗、侯一民、陳若菊、鄧澎等主持下,組成由印製系統專業技術人員張作棟、石大振、賈鴻勛、劉延年、沈乃(釒容)等參加的設計繪制小組。經過美術專家和印製專業技術人員的密切合作,反復修改,設計出了新方案。1959年6月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再次上報設計修改稿。這期間,除凹元券和5角券外,其他面額的票券設計方案均被批准並已陸續投人生產。10元券因正背面圖案及水印內容沒有確定,其方案經反復修改,直至1965年6月18日才被中央批准,故年號也改成了「1965」年;5角券因1959年周總理審批設計稿時提出「角券中是否用一個輕工業的意見,也一直沒有定稿,至1972年7月24日才上報設計稿樣,7月26日國務院批准,因此,票面年份也改成了「1972」年。第三套人民幣上的漢字行名仍沿用馬文蔚的書體,但漢字面值改成了印刷宋體字。

根據國務院批準的設計圖案,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組織吳彭越、鞠文俊、林文藝、劉國棟、趙亞雲、蘇席華、王雪林、高增基、賈緒豐、張永信等雕刻師們共同會戰,充分發揮各自雕刻特長,手工雕刻與機器雕刻相結合,使第三套人民幣的藝術性和防偽性更為突出,其代表性作品是吳彭越雕刻的5元券正面的煉鋼工人和鞠文俊雕刻的1元券背面的天山放牧圖。為高質量高速度地印製第三套人民幣,及時滿足市場流通需要,印製系統的工程技術人員沈永斌、李根緒、劉正祥、柳溥慶、陳彭年、鮑振增等和有關單位技術人員通力合作,突破了印製設備的技術難關,同時造出了我國自己的水印鈔票紙,如空心五角星布幣混合滿版水印、國旗五角星滿版水印和天安門固定水印,均由袁榮廣和鄭新臣設計雕刻。從此,結束了我國貨幣生產依賴外國的歷史。

第三套人民幣較第二套人民幣又有新的特點:

一是主題思想鮮明,內容相互呼應,極富民族特色。兩種原版的1角券正面均為「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圖,只是一個是側視圖,一個是正視圖,象徵文化教育新改革;2角券正面為武漢長江大橋圖,象徵社會主義建設新成就;5角券正面為紡織車間圖,象徵發展輕工業。三種面額角券背面分別採用菊花、牡丹花、梅花、棉花等組成的圖案,象徵社會主義文化、科學、藝術百花齊放,欣欣向榮。1元券正面為女拖拉機手圖,象徵農業為基礎,背面的羊群象徵發展畜牧業;2元券正面為車床工人圖,象徵工業為主導35元券正面為煉鋼工人圖,象徵工業以鋼為綱;2、5元券背面的石油礦井和露天煤礦象徵發展能源工業;10元券正面為「人民代表步出大會堂」圖,象徵人民參政議政,當家做主人,背面以紅色牡丹花和綵帶襯托天安門,象徵偉大祖國的富強和團結。

二是進一步打破了邊框式設計思想。我國舊式鈔票的設計思想是封閉式的,圖案全部被圍在一個矩形花框內。在設計第二套人民幣時,已經做了一些打破這種模式的嘗試,改為上下邊框,實踐證明這種嘗試是成功的。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做了更大膽的突破:主幣取消了上邊框,下邊框也有較大變形,成為富有民族風格的圖案3輔幣除最初設計的棗紅色1角券仍保留了變形的底邊框外,全部取消了邊框,成為開放式構圖。這樣,在較小的票面上顯得畫面開闊、深遠。

三是色彩豐富。第二套人民幣由於印刷技術所限,基本上是單色的,這樣的票面既不夠美觀,也不利於防偽。第三套人民幣的票面除了有一個基本色調外,還採用了多色印刷技術,這就使得畫面色調活潑、豐富,又提高了防偽性能。

四是增設了壯文,調整了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的排序和印製位置。第三套人民幣在第二套人民幣蒙、維、藏文的基礎上,接受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建議增設了壯文,並重新按蒙、藏、維、壯順序排列。四種少數民族文字印製位置也根據票面圖案布局進行了重新調整。

五是縮小了票幅。1961年10月16日,中國人民銀行總行上報「縮小新版人民幣票幅」的報告,主要原因是我國連續兩年農業遭受自然災害,為最大限度地節約原棉等纖維原料和胡麻油消耗,10月29日獲國務院批准。因此,第三套人民幣各種面額票券均比第二套人民幣同面額票券的票幅有一定比例的縮小,既便利了流通使用,又節約了印製費用。

六是畫面設計和先進技術相結合。50年代,國際印鈔業已較多地使用了一些機雕、接線等新技術,在第三套人民幣的設計中,由於美術專家和專業設計人員集體創作,充分發揮了各自的長處,除主景工藝完全採用手雕外,面值文字的襯底花紋或花符圖案多採用機雕技術。例如10元券面值襯底,則是利用機雕網狀線與手工裝飾相結合,形成向日葵花盤的效果。在其他票券面值襯底圖案設計中,還使用了接線技術,大大提高了鈔票的防假性能。

第三套人民幣是我國目前發行、流通時間最長的一套人民幣,於2000年7月1日起停止在市場上流通。這套人民幣以其主題思想鮮明、設計風格新穎、券別結構合理、主輔幣品種齊全、印刷工藝先進並有較強的防偽性能等特點,在我國貨幣發行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從收藏角度分析,是最有前景和潛力的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簡介

人民幣是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時開始發行的。從開始發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幣為第一套人民幣。

第一套人民幣是在統一各革命根據地貨幣的基礎上發行的。發行統一的貨幣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革命根據地貨幣是在戰爭時期各革命根據地被敵人分割封鎖的情況下產生的。抗日戰爭勝利後,各解放區人民政府就開展了統一貨幣的工作。如華中解放區發行統一的華中幣,收回和統一原來新四軍開辟的各的抗日根據地發行的多種名稱不同和幣值不等的地方貨幣。其它解放區也採取了類似的統一貨幣的措施。但是,在各解放區統一貨幣工作尚未完成時,國民黨反動派就發動了全面內戰,解放區許多地方被國民黨軍隊佔領,統一各解放區貨幣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1947年夏,解放戰爭進入我人民解放軍勝利反攻階段,人民解放軍野戰部隊在各解放區人民群眾的配合下,取得了一個個重大勝利,各解放區進一步鞏固和發展,華北、西北、華東解放區逐步連成一片,各解放區之間貿易聯系、物資交流日益發展。但是各地貨幣不統一,貨幣比價不固定,成為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的重大障礙,給野戰軍的機動作戰帶來很大困難。因此,迫切需要改變各解放區貨幣版別多、種類繁雜、比價不同、相互折算不便的狀況,統一各解放區貨幣。

1947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華北財經辦事處成立,統一領導華北區財經工作,並著手開展統一貨幣工作。不久,晉察冀邊區銀行幣停止發行,冀南銀行幣成為華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1月,西北解放區停止發行陝甘寧邊區銀行幣,西北農民銀行幣成為西北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0月,山東解放區北海銀行幣與華北解放區貨幣相互流通。11月,華北解放區統一流通北海銀行幣。從此,北海銀行幣成為山東和華中各解放區的統一貨幣。1948年底,全國各解放區除中原、東北等解放區自成獨立貨幣體系外,華北、西北、華東三大解放區貨幣統一工作基本完成。

為了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進一步統一解放區貨幣,經華北人民政府、山東人民政府、陝甘寧和晉綏兩邊區人民政府會商決定,合並華北解放區的華北銀行、山東解放區的北海銀行和西北解放區的西北農民銀行,於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成立中國人民銀行。首任總經理南漢宸,副經理胡景雲、關學文。同時開始發行統一的人民幣,這是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後發行的第一套人民幣。第一套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六字由當時的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題寫。第一批發行的人民幣有10元、20元和50元三種券別,首先在華北、山東和西北三大解放區流通使用。隨後發行了1元、5元和100元三種券別的人民幣。此後,各種券別和版面的人民幣逐步推廣到全國各個解放區。

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後,原來流通在各解放區的地方幣陸續停止發行,並按規定比價收回。在全部收回前,按一定比價照常流通。其比價是:人民幣對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華中銀行幣和中州農民銀行幣比價為1:100;人民幣對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東北銀行幣、熱河省銀行幣和長城銀行幣比價為1:1000;人民幣對西北農民銀行幣和陝甘寧邊區商業流通券比價為1:2000。

1949年1月,北平解放,中國人民銀行總行遷到北京。全國解放後,各大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國人民銀行相繼成立。1951年底,除西藏自治區和台灣省外,全國范圍內貨幣已經統一,人民幣成為我國唯一的合法貨幣。到1953年12月,人民幣發行券別有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版別共62種。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由於當時各解放區的環境和全國解放初期條件的限制,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思想還不夠統一,圖案既有反映工、農業生產的勞動場面,也有反映交通運輸的情景,還有的反映北京等地名勝古跡的……內容繁雜,主題思想不突出、不明確。鈔票種類多,面額大小差別大。從1948年12月到1953年12月,共印製發行了12種面額、62種版別的人民幣,最小面額只有1元,最大而額則是50000元。到第一套人民幣發行後期,1元券幾乎退出流通領域。印製工藝多樣,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為了用最快的速度進行鈔票的印製、發行,以滿足解放戰爭的需要,當時只得採取應急措施,老廠新廠一齊上,新舊設備一齊用,工藝上採用了石印、凸印、凹印、膠印、凸凹合印、凸膠合印、膠凹套印等七種技術,紙張、油墨等主要原料也都是就地取材。因此,鈔票的質量差別較大、參差不齊。

統一發行人民幣,清除了國民黨政府發行的各種貨幣,結束了國民黨統治下幾十年的通貨膨脹和中國近百年外幣、金銀在市場流通、買賣的歷史,促進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在建國初期經濟恢復時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

㈥ 糧票什麼年代取消的

在1985年取消的。

糧票的全國有限期:1955-1985。

1955年8月25日,國務院全體會議第17次會議通過《市鎮糧食定量供應憑證印製
暫行辦法》後,就應運而生了糧票。這之後,就有油票、布票等各種票證也開始逐漸進入大家的視野。

當時的票證就和現在的人民幣一樣重要,衣食住行都要憑票購
買。不過這票證時代在1993年就結束,這時候票證已經在我國存在了30多年的時間。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5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

(6)計劃經濟時代什麼不用券擴展閱讀:

糧票的收藏意義:

糧票的收藏意義重大,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還是一種投資增值的方式,並且收藏價格每年都在穩步上升。

糧票是我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是計劃經濟時代的一種購糧憑證,退出經濟舞台後,糧票便進入了收藏市場,是可遇不可求的糧票珍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糧票實物和相關資料的收集難度將越來越大。從某種意義上說,現在收藏糧票,其實是為國家收藏將來的「文物」,具有歷史意義。

糧票曾作為中國的第二「貨幣」,在中國歷時40年,它反映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狀況,有較為重要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參考資料:網路:糧票

㈦ 計劃經濟時期除了用票外用人民幣可以買商品嗎

一、當然可以,在我們國家實施計劃經濟的時期,糧票、布票還有種種的票據不是唯一的購買商品的方式,人民幣也是重要的一種商品交換的貨幣。
二、詳解如下:
1、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簡介:
建國頭七年,我國逐步走上了計劃經濟體制的軌道。從1956年開始我國正式進入幾乎經濟時代,一直到文革結束,改革開放才有所改變。
二、在這個歷史時期,我們國家發行了新版人民幣,也進入流通領域,具體如下:
1、發型人民幣情況如下:
第三套人民幣於1960年4月20日開始發行, 2000年7月1日停止流通,共7種面額,分幣仍採用第二套的。1980年4月15日發行1角、2角、5角、1元4種硬幣。票面尺幅較第二套小,面額結構合理,紙、硬幣品種豐富。這是我國自行設計、使用自己研製生產的印鈔專用設備和固定水印鈔票紙印製的,是我國印鈔造幣工業進入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新時期的重要標志。
第四套人民幣的設計,從1967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到1985年定案,歷時18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先後三次上報方案,於1985年國務院常務會批准,1987年4月27日起陸續發行,共9種面額、12種版別。
2、相關政策解讀如下:
1952—1957年間,中國人民銀行以現金發行量作為貨幣政策目標進行直接調控,對貨幣政策變數能夠有效控制。1958年的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破壞了與單一銀行體制相對應的制度安排,導致中國人民銀行對貸款總量失控,結果引發嚴重通脹。1966—1978年間,銀行組織機構雖然遭到破壞,但中央仍掌握對信貸的控制權,貨幣供給沒有失控,這期間通過嚴格管制價格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

㈧ 這是什麼國家的紙幣

新加坡2元,是新版的『塑料』鈔票,正面有中文新加坡三個字,沒看到嗎?

㈨ 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商品是不是都得憑票購買

小城市、縣城、公社還有農貿市場,那裡不用票.
還有一些議價的(高價)不用票.
不是生活必需品的不用票.

㈩ 計劃經濟時代所有的商品是不是都得憑票購買

是啊,有時有票還不一定買到東西呢,所以就有排長隊的

閱讀全文

與計劃經濟時代什麼不用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34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5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59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25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28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88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06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15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2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3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0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4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00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19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59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0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5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2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06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