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業經濟學如何理解新經濟
新經濟是指一種以傳統經濟有區別的經濟模式,主要特徵就是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提升商業效率及社會透明度為發展方向,比如典型的互聯網經濟、智能製造、教育娛樂等行業,新經濟模式不單單是狹義的第三產業,而是看是否具有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發展模式,具體分類比較多,就不再一一敘述,如圖:
很顯然,新經濟的核心就是消費升級,發展的趨勢就是去傳統產業化、賦予經濟更多的質量內涵,比如環保、節能、效率等因素。發展新經濟,化解過剩產能,升級落後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優化國內資源配置,引導勞動就業、資金資源向高附加值製造業和服務業移動,提升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佔比,提升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等產業結構調整措施就顯得尤為必要。
未來,中國新經濟將會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服務、新行業諸多方面,由此 產生的新驅動力也將助力中國完成經濟結構的調整,主要特點如下:
1、新生活,體大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幸福指數體驗,經過幾十年的經濟發展,老百姓由貧困走向更多層面的消費需求時代;
2、新物種:其特點是新經濟領域出現眾多原創性創新,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比如電商、無人機、網路醫生、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突破了人類之前的知識邊界;
3、還有其他的新的全球化、新信用、新的投資模式等,都進一步推動了新經濟的發展。
所以基於以上特點,你要去創業就要選擇新經濟模式,再看看以下的行業,你只有做這些才有可能獲得投資資金的青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醫療健康、環保能源、製造業、本地生活、教育、金融、 文化娛樂、硬體、農業、游戲、企業服務、電子商務、汽車交通、房產服務、旅遊、廣告營銷、SNS 社交網路、工具軟體、體育運動、互聯網金融、消費升級、大數據、物聯網等。
Ⅱ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Ⅲ 什麼是新經濟企業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2020年11月28日,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在杭州發布。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華為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分列前三位。
應答時間:2020-12-02,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Ⅳ 美國的「新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經濟增長模式主要體
美國的新經濟是一種以真實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增長模式,這種經濟增長的是主要體。
Ⅳ 新經經濟的生產與發展,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給創業者帶來哪些新的機會和挑戰
新經濟指新的經濟形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產業形態的不同,決定社會經濟形態的不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新經濟有不同的內涵。當前新經濟是指創新性知識在知識中佔主導、創意產業成為龍頭產業的智慧經濟形態
新經濟是信息化帶來的經濟文化成果。新經濟具有低失業、低通貨膨脹、低財政赤字、高增長的特點。通俗地講,新經濟就是我們一直追求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經濟
西歐經濟也呈現出類似的跡象。長期以來,增長停滯、勞動力使用受限以及難以操縱的政府預算一直困擾著歐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這里開始展現經濟活力。多年的經濟發展停滯之後,由11國組成的歐元區的增長率1999年超過3%。失業曾是困擾著歐洲大陸的一大社會問題,如今其失業率也降至10%以下。歐元區第二大經濟體法國,其私營部門創造的就業機會也達到30年來的最佳水平。從赫爾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術方面進行大力投資。
因此,設在法蘭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托馬斯·邁爾斷定:『毫無疑問,新經濟正在歐元區形成。」他說,知識主導型企業快速增長、電信等市場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確地表明了這一點。「
它應該像美國那樣提高資本和勞動生產力。」他補充說,「關鍵是,新經濟能否在歐洲站穩腳跟,增長是否有足夠後勁,像美國那樣引發投資熱潮。」巴黎的咨詢專家聖艾蒂安估計,如果形成投資熱,新經濟將迅速壯大,並將取而代之「舊世界」,歐洲有希望迎來新的繁榮年代。
「新經濟」在亞洲也露出曙光。雖然兩三年前,東亞與東南亞各國與地區普遍地爆發了金融危機,但是現在已經從危機中擺脫了出來。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無不對新經濟充滿了樂觀的希冀。在兩年多的危機之後,大公司的經理人和決策者們都急切地期待著信息技術的擴展、網際網路的發展和全球化的商務行為能帶來巨大的回報。許多董事會上最令人激動的話題就是集個人電腦、智能電話和電子商務為一體的三合一及其對本地區的生產力和消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Ⅵ 什麼是新的經濟增長點
新經濟增長點是指在經濟成長和產業結構演變過程中,能夠帶動整個國民經濟上一個新台階的新興產業或行業。
就是具有較大的市場需求和潛在的市場需求,成長性好、技術和資金密集度高,能夠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具有高技術附加值的新產品或服務。
三層含義:
1、新經濟增長點必須是產業關聯效應強的產業或行業,他具有回顧效應、前瞻效應和旁側效應,他的發展能帶動相關產業、行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作為新經濟增長點的產業或行業,必須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潛力,成為主導的消費熱點,並由消費需求市場作為支撐,拉動生產建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上一個新台階。
3、新經濟增長點是隨經濟成長階段和產業結構的升級而不斷發生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當國民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條件成熟時,某一產業或行業才會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Ⅶ 列寧新經濟政策探究
背景:新經濟政策的制定。首先,連年戰爭使蘇俄的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日用物品嚴重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其次,經濟破壞造成嚴重的政治後果,由於缺乏糧食和原料使多數工廠無法開工,許多工人迫於飢餓,離開工廠跑回農村。工人階級隊伍渙散,農村形勢更為嚴峻,廣大農民不肯再接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他們強烈反對余糧收集制,要求經營自由和貿易自由。農民的不滿影響到軍隊,192l年2月,波羅的海艦隊的主要基地喀琅斯塔得發生水兵兵變,被迅速平息下去。可是,蘇維埃政權的處境仍十分危急。列寧說:「我們在1921年春天遭到嚴重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再次,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召開,列寧在會上作了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報告。根據列寧的報告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廢止余糧收集制實行糧食稅。從此,開始了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過渡。
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它探索了在小農國家裡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為在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條件。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產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內容:
第一,農業方面:1921年3月21日頒布《關於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法令,規定農民交納糧食稅後,剩餘的糧食等農產品可以到市場交換物品。糧食稅的稅額比余糧收集制大為減少,1921—1922年度全國稅額比上年度減少43.3%。1922年,政府通過《土地法令大綱》,允許農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蘇維埃監督下出租土地和雇傭工人。第二,工業方面:在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為國家資本主義企業。1920午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發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於國家。承租者必須接受國家監督指導,遵守蘇維埃法令,按期交納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潤,到期把企業完好地交還蘇維埃國家。第三,流通方面(商業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Ⅷ 新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徵
高技術化和全球化。
新經濟是一種歷史的進步。新經濟是基於知識經濟的全球化經濟。新經濟的基本特徵是高技術化和全球化。
新經濟和傳統經濟有5個明顯不同的特徵:經濟主體交往不同,新經濟趨向全球一體化;交換方式不同,它以電子商務為主要交換手段;生產方式不同,它以集約型為主;增長動力不同,它以高科技、信息為增長原動力;資源是共享的,它對人類供給是無限的。
新經濟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8)新經濟知多少講座擴展閱讀
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開始進入新時代,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外媒觀察到,中國傳統經濟中重工業、房地產相關部門出現放緩是主動調控所為,而包括服務業和高新技術行業等在內的新經濟則彰顯出強勁和持續的動力。
在當下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中,新動能已經積聚,正在蓬勃發展,舊有問題得到逐步解決,創造性力量正在顛覆和淘汰阻礙發展的不利因素。經濟發展正通過結構性改革實現新的動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