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羅斯福新政是什麼
羅斯福新政。美國總統F.D羅斯福(1882 ~ 1945)於1933年就職,為擺脫嚴重的經濟危機和蕭條,採取了一系列社會經濟政策。「新政」一詞來源於羅斯福1932年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時的演講,當時他聲稱要「為美國人民實施新政」。
羅斯福新政-歷史背景
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發生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危機期間,工業生產恢復到20世紀初的水平,13萬多家企業倒閉,失業人數超過1200萬。慢性農業危機進一步加深,農產品價格下降2/3,大量農產品積壓,農業貨幣收入減少3/5;進出口貿易額下降約2/5,由於價格大幅下降,進出口總值下降70%;信貸危機發展迅速,破產銀行超過1萬家,佔全國銀行的一半。羅斯福當總統時,經濟危機和階級矛盾極其尖銳,整個銀行信用體系陷入癱瘓。羅斯福隨後大力推行新政,試圖緩解經濟危機及其嚴重後果。
羅斯福新政-新政的兩個階段
包括前期(1933-1935年)和後期(1935-1939年)。在歷時100天(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的美國國會第73屆特別會議的指引下,本屆會議通過了一系列「反危機」法律,包括新政的兩大支柱——國家工業復興法案和農業調整法案。1935年至1936年,反對和支持新政的斗爭愈演愈烈,上述兩大法令因被美國最高法院宣布違憲而作廢,於是新政轉入後期。羅斯福政府相應地通過了一些變通法和其他新法,繼續實施新政,直到二戰前夕。
羅斯福新政-主要內容
金融和貨幣政策的目的是防止金融和信用體系崩潰,穩定美國銀行的貨幣體系。這方面的基本政策是:清算銀行、存款保險、控制證券發行、向金融部門發放貸款、貨幣貶值、黃金國有化和購買白銀等。政府對銀行的具體措施如下:1933年3月5日,下令全國銀行「休假」四天,以制止擠兌造成的銀行倒閉。3月9日通過緊急銀行救濟法,再次延長銀行延期存款期限,規定銀行必須取得營業執照,財政部行使銀行復業審批權,以此消滅中小銀行。5月27日,聯邦證券法通過,加強對新發行證券的管理。6月16日,格拉斯-斯泰格銀行條例獲得批准,將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分開,以約束銀行利用客戶存款進行證券投機;《銀行存款保險法》(1934年)頒布,聯邦銀行存款保險公司(FBDIC)成立。政府為5000美元以下的存款提供保險(後來增加到10000美元以下),以努力恢復儲戶對銀行的信任。1935年8月23日,頒布了新的銀行法,加強了美聯儲銀行對成員銀行的管理,以及美聯儲委員會對所有聯邦儲備銀行的監督。此外,還通過前總統胡佛(H. Hoover,1874 ~ 1964)建立的復興金融公司向私人銀行發放了大量貸款。政府的新貨幣政策包括:1933年4月下令禁止囤積黃金和金券,禁止黃金出口,實際上放棄了金本位制;6月5日通過了廢除黃金的聯合決議,進一步廢除了用黃金支付公私債務的規定。所有債券都可以用法定貨幣支付;《農業調整法混合修正案》授權總統實施通貨膨脹,並於1934年1月宣布美元貶值40.94%,即將每盎司黃金的法定價格提高到35美元。此外,還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購買了大量白銀,以增加白銀在國家貨幣儲備中的比重。
調節勞資關系的政策包括消除生產過剩的強制卡特爾化,承認工人階級的一些基本權利以緩解勞資沖突,以及舉辦公共工程以減少失業人數。中央法令是1933年6月16日公布的《國家工業復興法》,其執行機構是新建的國家復興署(NRA)。這部法律規定,各行業應當制定公平競爭守則,確定各行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信用條件、銷售定額和僱傭條件。接受該代碼的企業可以根據反壟斷法免於被起訴,其產品被貼上「藍鷹」的標簽。中國各行業制定了700多項此類規范和補充規范。該法還規定:勞動者有權選擇加入和組織工會,並通過自己的代表與用人單位簽訂集體合同;僱主必須遵守最長工作時間(一般每周40小時)、最低工資(一般每小時30 ~ 40美分)並根據規定的條件僱用工人。它還規定成立公共工程局,在33億美元的范圍內開展各種公共工程,以吸收失業人員,增加就業。1935年5月,最高法院裁定《國家工業復興法》違憲,國家復興署也相應撤銷。此後,羅斯福政府陸續通過了一些替代性法律,恢復了《國家工業復興法》的部分內容,包括:1935年8月,通過了《格菲-斯奈德煙煤價格穩定法》,實際上重新制定了《煤炭工業條例》;同年7月,瓦格納-康納利勞資關系法獲得批准,該法保障了工會通過自己的代表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的權利;1938年6月,通過了《公平勞動標准法》,旨在固定每小時40美分的最低工資和每周40小時的最高工作時間,並禁止使用16歲以下的童工。
農業政策包括調節農業生產的政策和清理農村債權債務的政策,旨在擺脫農業危機,緩和農民斗爭。國家調控農業生產的中心措施是頒布《農業調整法》(1933年5月12日),成立農業調整署(AAA)。通過政府的獎勵和補貼,可以減少耕地面積和農產品產量,從而提高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政府控制小麥、玉米、大米、棉花、煙草、牛奶、豬肉等七種基本農產品的生產(1934年擴大到裸麥、亞麻、肉類、奶牛、糖等所有主要農產品),並與有關農場簽訂合同,減少耕地面積。停止耕種的土地作為國家租賃土地支付農場租金,這部分停止耕種土地減少的產量由政府給農場的貨幣獎金補償。補貼來自農產品加工。盡管數以千萬計的美國人在飢餓中掙扎,但政府卻撥出巨款購買大量農畜產品予以銷毀。1936年1月,最高法院裁定《農業調整法》違憲。為了延續新政,羅斯福政府於1938年2月16日通過了新的《農業調整法》,保留了舊法的一些特點,並增加了新的內容。它要求確定主要農產品的平價(以1909-1914年工農業產品價格比較為基礎)和產量。當市場價格等於或高於平價時,農民可以出售農產品。當市場價格低於平價時,與政府有合同的農民可以等待價格售出,抵押剩餘農產品獲得政府貸款,或者出售農產品獲得差價補貼。這是一種建立「定期清算」的嘗試,即在好年景買毀農產品,壞年景賣農產品來調節市場。在梳理農村信貸和債務方面,第一個農業調整法案,即聯邦土地銀行發行了20億美元債券,用於幫助農民改善借貸狀況,以4.5%的低利率為農業抵押貸款提供再融資資金。1933年6月頒布《農場貸款法》,成立農場貸款社(FCA),將各種農業信貸機構合並,大大擴展了農業信貸業務。
城市政策和其他政策主要是關於住房貸款、社會救濟和社會保障以及建立公共工程。鑒於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困境和不滿,羅斯福政府在頒布《銀行存款保險法》之前,還批准了《房地產業主再貸款法》(1933年),成立了房地產業主貸款公司(HOLC),向城市小業主貸款,幫助他們贖回抵押的房屋。後來,通過了《房地產業主貸款法》( 1934年)和《國家住房法》等。,向小業主提供了用於房屋修繕的小額貸款,並允許一些公民以低租金租房。在失業救濟和公共工程方面,主要措施如下:成立聯邦緊急救濟署(FERA),撥款30億美元協助州和地方政府向失業者提供救濟;先後成立了土木資源保護隊(CCC)、土木工程管理局(CWA)和工程進度管理局(WPA),興辦公共工程,吸收數百萬失業人口;1933年5月,田納西流域管理局(TVA)成立。在包括七個州在內的河谷部分地區,修建了梯級大壩和電站(見彩色地圖),植樹造林,興修水利。結果,私營公司得到了廉價的電力,幾個南方州得到了灌溉。在社會保障和收入再分配方面,最重要的法律是1935年8月通過的《社會保障法》,規定聯邦政府根據僱主支付的工資作為失業保險征稅;工人和僱主各繳納工人工資的1%(1949年提高到3%)作為養老保險;需要幫助窮人、盲人、殘疾人和孤兒,大部分救濟資金由國家承擔。此外,同年8月,提高企業所得稅和高收入所得稅的財產稅法獲得通過。
羅斯福新政——新政的實質和作用
以「反經濟危機」為特徵的羅斯福新政,其實質是通過國家干預,大力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以挽救美國資本主義制度,鞏固壟斷資產階級的統治。新政的實施對緩解當時經濟危機的嚴重後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沒有也不可能造成經濟的復興和高漲,商品大量過剩,失業大軍仍達900多萬人,新的經濟危機(1937-1938年)隨即爆發。新政使美國經濟和政治的各種矛盾更加復雜和深刻。羅斯福政府在新政上花費了350億美元的巨資,造成了聯邦財政赤字和國債的大幅增加。更重要的是,新政進一步強化了美國壟斷組織的統治地位,首先是八大財團(見美國二戰前的財團)。1935年,以摩根財團為首的八大財團的資產高達610億美元,佔全國250家最大的工礦公司、鐵路、商業銀行和公用事業總資產的3/5以上。
羅斯福新政——新政的意義
羅斯福「新政」不僅緩解了當時的危機,而且對美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產生了一系列深遠的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資本主義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新模式。
首先,由於經濟復甦,美國的社會矛盾得到了相對緩解,人們對美國國家體制的信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從而遏制了經濟危機導致的法西斯勢力,防止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
其次,作為應對危機的手段,羅斯福改變了以往中央政府對經濟發展的「自由放任」政策,開始實行國家干預,並且這種干預通過國會以新的立法形式訴諸美國經濟生活,這是前所未有的。羅斯福時期,總統權力達到頂峰,聯邦政府的權威得到加強。
第三,羅斯福挽救國家經濟危機的方法不僅成為近代美國國家壟斷資本經濟制度的開端,而且對其他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政策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延長了壟斷資本主義的壽命。二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最後,「新政」的一些附帶措施對今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比如保護環境和資源。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大蕭條伴隨著美國連續幾年的史無前例的風暴、沙塵暴和乾旱。新政時期,國會通過了《土地保護與國內撥款法》,政府派出250萬年輕人參加「民間資源保護隊」。它還投資購買大片森林和風景名勝,建立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另一個例子是「新政」,它促進了美國思想的活躍和學術文學藝術的繁榮..在整個「新政」時期,美國政府資助了一大批藝術家、作家和戲劇家,使他們一方面擺脫經濟困難,獨立創作;另一方面,他們受政府委託,把藝術帶給學校和人民。羅斯福內閣是一個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他們參與「新政」的方方面面,因此有「智囊團」一詞。
❷ 美國如何擺脫經濟危機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26年美國第34屆總統選舉開始,共和黨候選人胡佛,最終戰勝民主黨候選人、紐約州州長阿爾弗雷·史密斯,於1928年冬當上了美國總統。正當胡佛在其寶座上沾沾自喜之際,「黑色星期四」突然到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股票價格暴跌,顯示著美國經濟的崩潰。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加拿大、西歐各國和日本,開始了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經濟大蕭條。
全世界3500萬失業工人連飯都吃不上。有的失業工人為了換取一點麵包和牛奶,竟出賣自己的眼睛、牙齒和鮮血。這一切都極大地激發了各國的階級矛盾和斗爭。
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他宣稱,為美國這個偉大國家的復興和繁榮「我向你們,向我自己保證,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
羅斯福新政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1933~1935年,主要目的是復興救濟;第二階段1935~1939年,主要目的是改革。羅斯福的新政使美國生產逐漸恢復,社會趨向穩定,人民群眾的生活得到改善,最終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
❸ 美國擺脫經濟危機,實行了什麼政策呢
美國羅斯福實行新政富蘭克林·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第 32 屆總統。他針對當時的實際,順應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大刀闊斧地實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機的政策措施,歷史上被稱為「新政」。 新政的主要內容可以用「三R」來概括 , 即復興 (Recover) 、 救濟 (Relief) 、改革 (Reform) 。
主要措施:
1、穩定金融;
2、振興工業;
3、調整農業政策;
4、推行「以工代賑」。
❹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都有哪些給當時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羅斯福新政是羅斯福在上任期間針對美國經濟危機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美國於一九二九年爆發經濟危機,當時的胡佛政府並未採取有效措施緩解經濟危機,而是採取自由放任的政策,國家不對經濟產生干預,而這一政策不僅沒有國家經濟產生任何好轉,反而產生了嚴重的政治危機。
總的來說,羅斯福新政挽救了當時美國,才有了今日的美國。
❺ 羅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目的分別是什麼
一,主要目的: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擾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恢復美國經濟,挽救搖搖欲墜的資本主義工商業。
根本目的: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維護資本主義制度,遏制美國的法西斯勢力。
二,羅斯福新政的歷史意義
羅斯福新政,使得美國經濟體制在本質上由預分配的資本主義體制轉變成後分配的社會主義體制。這個體制使得美國自身開始積累財富,從而擺脫經濟危機。同時,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功,外部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世界的普遍危機下,美國走了一條其他西方國家不曾走的路,同時西方的混亂為美國贏得了發展空間。為什麼羅斯福新政會成功?在位置上,美國並不處於一個反動者的位置。這為發展提供了本質條件。其次,美國的經濟基礎,在以量為先的產業政策的驅動下,具有再組織化,再資本化的要素基礎。美國成功的組織起來,執行了經濟計劃。有很多人期待2020年的美國出現一個羅斯福式的人物。但是2020年的情況已經和1930年代無法類比。
首先,技術水平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上,對於工業的單邊組織更為困難。其次,信息公開化,使得美國無法建立一個可控的政治系統來執行經濟改革,第三,資本絕對化,導致美國無法利用世界貨幣的資本。本質上,2020年的經濟困難,是發展方式與發展條件的不匹配導致的。隨著信息普遍公開,以及對信息獲得的充分改革,這個情況會得到緩解。但是無論信息採取何種形式,對於范疇外部性的私有制的組織形式,改革勢在必行。
三,資本主義的總危機,本質上是范疇的發展和矛盾的發展的關系的危機。如何將范疇和矛盾的發展變成一個聯系的,互洽的關系,而不是一個同化的,零和的關系,是發展生產力必須解決的問題。羅斯福新政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完美的闡述了這個問題。同樣的,這次金融危機是一個新的發展水平上的同樣的問題。羅斯福新政的意義,是建立了一個要素流轉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系統。現在的任務,是建立一個經濟要素資本化,資本要素普遍流轉化,超國家系統的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分配系統。
❻ 羅斯福新政是如何解決經濟大蕭條的
在美國短短幾百年的歷史中,曾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其中影響最深遠的自然是1929年10月24日所爆發的那場世界性的經濟危機。至今我們常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工廠傾倒牛奶的行為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1929年夏天,美國通用公司股票形勢一片大好。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場股票交易中獲得了極高的利益。漸漸的,整個國家的人們都陷入到了這種看似經濟持續上漲的泡沫中,直到10月24日,股票在一夜之間從頂峰跌落到谷底。
自此,開始了長達4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此次經濟危機,危機迅速由股市轉向了其他行業,漸漸的整個美國國內大批銀行面臨倒閉,一眾企業瀕臨破產,國家生產急劇下降,失業人數大大增加,生活水平也急劇降低,因此受到了影響。
危機不僅影響著美國國內,整個世界都受到了這場經濟危機的影響。直到1933年,在胡佛政府反危機失敗後,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開始實施新政,整個美國的經濟狀態才一步步回溫。
三、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從直接影響上來看,羅斯福新政消除了經濟危機對於社會帶來的種種傷害。並且戰後美國經濟長期上漲與羅斯福新政也是密不可分的。
羅斯福新政避免美國走上法西斯道路,諸位之後二戰中,美國參加反法西斯戰爭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環境、政治條件奠定了物質基礎,也決定了之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自此以後,美國歷屆政府都是在羅斯福新政所創造的經濟條件的基礎上,採取不同的形式干預國家經濟,調節社會生產,緩和社會矛盾。可以說羅斯福新政就是當今美國經濟的基礎。新政時期所開創的福利政策至今依然被很多國家所借鑒。
當然羅斯福新政也存在不足,通過“以工代賑”的方式進行社會救濟,由政府修建公共設施,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就業問題,但這也造成了財政赤字。人口失業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
這場改革大大增加了聯邦政府的權利,美國總統的權利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歷史上的頂峰,地方政府的權力大大降低,本身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也因此下降。
新政並沒有提高普通民眾的發言權,也沒有很好的懲戒利益集團。但是這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矛盾,如果不推翻這一制度這些矛盾是無法解決的。
總結:
羅斯福新政主要是通過救濟、復興和改革三方面來加強對經濟的干預,緩解經濟大蕭條給整個美國社會帶來的危機與矛盾的。
新政很好地改善了經濟大危機對於美國社會帶來的影響,並且為之後美國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不過始終沒有辦法解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所存在的根本問題。當然,這並不影響新政對於整個美國社會的積極作用。
❼ 為什麼美國進行了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而德意日卻走向了法西斯專政的道路
現實原因:經濟危機爆發後,雖然人民不滿胡佛政府作為,但美國法西斯勢力不夠強大,不可能立即推翻民主制度。
政治原因:羅斯福在1932年大選中獲勝,使人民看到了希望。
經濟原因:美國有足夠經濟實力實行新政,而德日市場狹小,只有寄於對外擴張。
三權分立的成功,避免了法西斯的專政與獨裁,民主制較健全,封建與軍國主義色彩不是很濃重。
(7)美國通過什麼新政擺脫了經濟危機擴展閱讀:
羅斯福新政背景:
1、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29日,在美國歷史上被稱為「黑色星期二」。
在此之前的1929 年夏天,美國還是一片歌舞昇平,夏季的三個月中,美國通用汽車公司股票由268上升到391,人們見面時不談別的。
但是,1929年10月29日這一天,美國金融界崩潰了,股票一夜之間由5000多億美元的頂巔跌入深淵,使5000多億美元的資產,一夜間,化為烏有,價格下跌之快,連股票行情自動顯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導致了持續四年的經濟大蕭條。
2、社會危機
面對經濟危機胡佛總統採取了一些不成功的應付經濟危機的措施,為後來羅斯福新政正確措施的出台提供了經驗。
富蘭克林·羅斯福取代了焦頭爛額的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 任總統,為新政才華的施展提供的條件。也就是說,如果他沒有當選總統,美國歷史上也就不會產生新政了,最起碼沒有這個稱呼。
包括凱恩斯主義在內及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潮、進步主義思潮和改革、一戰期間對經濟的全面干預以及20世紀20—30年代早期制度學派經濟學理論創新就是新政前的思想運動,它們都成了羅斯福新政的思想淵源。
❽ 面對1929-1933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美國,德國和日本分別採取了什麼辦法來擺脫危
美國:羅斯福新政,通過擴大內需,擺脫經濟危機;
德國:發展軍事工業,對外擴張,拉動內需;
日本:發動侵略戰爭,藉此擴大內需,同時掠奪被佔領地區資源,用於自身發展,以期度過危機
❾ 羅斯福新政是怎樣讓美國起死回生的
羅斯福上台後便大刀闊斧地施行新政,他的「新政」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著眼點在救濟、復興方面;第二階段側重於美國政治經濟制度的深層次改革。羅斯福首開國家干預經濟的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之先河。「羅斯福新政」不僅使美國經濟走出困境進入高漲時期,而且對美國經濟、社會、政治制度和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10·鄂州)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在總統就職演說中,他鼓勵美國人民:「真正讓我們感到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當時美國人感到恐懼的事情是經濟危機嚴重。
(2013·宜昌)為應對1929—1933年的經濟大危機,他上台後宣布實行新政,取得顯著成效,美國人認為他是自林肯以來最偉大的總統。他是羅斯福。
(2013·鄂州)一位美國學者在評價羅斯福新政時寫道:「其實羅斯福新政之所以成為神話,與其說是因為他經濟上的成功,不如說是政治上的成功。」羅斯福新政在「政治上的成功」主要體現在調整和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
(2015·宜昌)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對付經濟危機,他一上任就宣布實行「新政」。羅斯福新政的「新」主要體現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2016·隨州)羅斯福新政採取了調節與控制工業生產、整頓銀行、補貼農業等一系列措施來擺脫經濟危機。這些措施的突出特點是國家干預經濟運行。
(2017·黃石)《大國崛起》解說詞中說:「在某種意義上,有人說,他(美國總統)挽救了市場經濟。……開創了市場經濟的新模式,在這種模式中,……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時得以發揮」。材料中提到的美國總統是羅斯福。
(2017·鄂州)1933年,羅斯福總統收到經濟學家凱恩斯的來信:「您已經成為各國力求在現行制度范圍內運用明智試驗以糾正我們社會弊病的人們的委託人。」羅斯福試驗的「明智」之處在於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2018·隨州)「制定本行業的公平經營規章,確定各企業的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市場分配、工資標准和工作日時數,」這段材料主要體現羅斯福新政中的調整工業。
(2016·鄂州)有學者稱:20世紀最大的反危機經典案例「羅斯福新政」表明,任何危機中都可能孕育著新的「機遇」。羅斯福新政的「機遇」是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
(2016·咸寧)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為對付經濟危機,實施了新政,該政策的中心措施是國家對工業的調整。
(2018·咸寧)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為應對危機,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新政。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2019·孝感)「他贏得了民心,因為人民能夠感覺到,他喜歡他們,他惦記著他們。」羅斯福新政中「贏得民心」的舉措是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
(2016·孝感)羅斯福新政中既增加就業機會,又為經濟發展拓展空間的措施是興建公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