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的目標是什麼
企業目標是企業各項活動所要達到的總體效果。經濟學假設企業經營的目標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潤,長期中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
現實中的企業可能以市場份額最大化、企業成長速度最大化等為目標。微觀經濟理論分析採用單一的靜態目標假設。利潤動機是具有普遍意義、具有核心地位和持久的支配企業行為的力量,這種簡化假設具有合理性。
基於該假設對企業產出、價格、競爭策略等各種行為所進行的理論研究已經充分揭示了企業行為的本質,該假設構成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基礎假設。
(1)企業的目的是什麼經濟學擴展閱讀
企業目標分類
1、企業目標按時間分可分為當前目標(1年以內)、短期目標(1年-3年)、中期目標(3年-5年)、長期目標(5 年以上);
2、按整體與局部可分為:整體目標、部門目標;
3、按職能也可分為:營銷目標、銷售目標、財務目標、生產目標、人力資源目標、研發目標等等;
4、按管理層級由低到高可分為:基層作業目標、中層職能目標、高層戰略目標。
❷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企業的目的是什麼?
(一)企業的目的是為企業控制人牟利
企業是人、財、物的組合,除了只有一個人的情況外,多數企業都由兩個以上的人組成。作為一個由人構成的組織,企業本身並沒有生命和獨立意識。因此,企業本身不會有目的,企業的目的只能是企業中人的目的。
企業中的人包括投資人、員工這兩大類。投資人又分為控股股東和中小股東。員工分為高管和普通員工。企業的目的不是企業中所有人的目的,而是企業的控制人的目的。企業的控制人是指能夠決定企業經營管理中最核心、最關鍵事務的人,也就是掌控企業命運的人。企業的控制人種類很多,可能是控股股東,可能是股東聯盟,也可能是高級經理人。
企業控制人的目的並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大多數的控制人的目的就是賺錢,也有一部分控制人的目的是實現個人非金錢性目標。這些目的的具體形式是各式各樣的,但它們也還是有共性的——為控制人謀求利益。賺錢是謀求利益,實現人生夢想同樣是謀求利益,只不過是一種精神利益。對於財務自由的人來說,精神追求就是他的最高利益!所以,賺錢並不是所有企業的目的,而為控制人謀求利益則是一切企業的目的!
德魯克說:「為了了解什麼是一個企業,我們必須從企業的目的開始。企業的目的必須在企業本身之外。事實上,企業的目的必須在社會之中,因為工商企業是社會的一種器官。企業的目的只有一種適當的定義:創造顧客。」德魯克認為因為有社會的需要存在,為了滿足這些需要,就有人設立了企業。
德魯克離開企業自身而完全從外部來理解企業的目的,這是錯誤的。試問創造顧客的源動力是什麼?如果僅僅看到了社會有需要就挺身而出去滿足這些需要,這是企業家嗎?這是聖人、俠士甚至是上帝、觀音菩薩,他們才會有此等體恤天下的「大慈大悲」,世間的凡人有幾個能做到?在上文已經得出結論,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控制人謀求利益。我們的日常經驗也在告訴我們,一般人開辦企業就是想謀生掙錢,根本沒有什麼服務社會、造福人類的高大上思想。當然有極少數企業家開辦企業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需求,濟世安民。這些人一般都解決了生存問題,開始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在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決不能把這極少數企業家的目的作為絕大多數人的目的。
最有意思的是,顧客也並不買德魯克先生的情,給企業家留下了「無商不奸」的負面評價。盡管這種評價有失全面和公正,過度擴大了適用范圍,但是至少說明很多企業主不僅不好好服務顧客而且為了貪圖眼前利益而坑害顧客。這些企業主哪裡是在滿足顧客的需求,而是為了私利不惜危害顧客的利益!我國史學家司馬遷對於企業的目的講得才是真精闢「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他可沒說:「天下熙熙,皆為奉獻;天下攘攘,皆為服務!」
德魯克這種「創造顧客」的思想在私有制和市場經濟條件下是沒有多大市場的,但是在共產主義條件下應當是主旋律。在共產主義條件下,全部生產資料實現公有制,企業的控制人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公正無私的代表,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牟利,而是為了最大的滿足社會全體成員的需要。道理很簡單,自己賺自己的錢是荒唐的,自己服務自己才順理成章。但是,共產主義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目的絕不可以注入到市場經濟的大腦中。
脫離企業的內因而探討企業的目的,就是一種形而上學思維。研究企業目的,首要的還是要研究企業的內在矛盾,才能找到正確答案。從企業內部來看,設立企業的目的不是為了創造顧客,而是為了滿足控制人自身利益需要。也就是說企業的控制人設立、控制企業的動機和目的是利己而不是利他。即使真有一部分控制人擁有偉大情懷和夢想,為了造福社會、實現個人夢想而設立或控制企業,那麼,首先這種人極少,其次企業也只是實現他們的訴求的工具,也在滿足著他們的精神利益需要。這並不會改變企業的目的就是為控制人謀求利益這一基本規律!
❸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是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嗎
「企業,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撥開現象看本質:兩個字,贏利。
企業要贏利,然而企業憑什麼贏利?
企業之所以能贏利,歸根結底在於做好了兩件事,其一是創造出了能滿足社會某種,或某些需求的價值——產品和服務;其二是在創造價值的活動和過程中實現了較高的效率,或較低的成本。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意義、價值或曰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創造價值和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當企業的這個目標實現之後,贏利就成為企業活動的必然結果。就此意義而言,贏利已經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企業有效活動的結果。
經營企業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贏利,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那麼,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呢?
在今天供大於求的市場態勢下,有些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犧牲利益降價促銷。無利潤經營不但會降低客戶忠誠度,更會使營銷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企業現金流不暢。有經濟學者提倡:「企業要從精細化的終端管理,逐步走向精益化的企業經營。」因此,企業只有實施精益化經營,並做好企業經營中各個細節的管理,才能擴大經營規模、提升利潤水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去追求大規模經營。而且,從上面的論述我們也應該知道,簡單的擴大規模只是一種粗放式的經營,並不一定會增加利潤或者提高利潤率。
事實上,要更好地實現企業持續贏利,最現實的途徑是提高管理能力,特別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的財務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各種資源的贏利能力。
❹ 什麼是大多數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目的
大多數企業經濟活動的主要目地是賺錢,擴大自己的營業公司,發財致富。
拓展資料:
企業是指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的居民企業和非居民企業。 居民企業,是指依法在中國境內成立,或者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但實際管理機構在中國境內的企業。
非居民企業,是指依照外國(地區)法律成立且實際管理機構不在中國境內,但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的,或者在中國境內未設立機構、場所,但有來源於中國境內所得的企業。
企業之所以能贏利,歸根結底在於做好了兩件事,其一是創造出了能滿足社會某種,或某些需求的價值——產品和服務;其二是在創造價值的活動和過程中實現了較高的效率,或較低的成本。
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意義、價值或曰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創造價值和提高效率與降低成本。當企業的這個目標實現之後,贏利就成為企業活動的必然結果。
就此意義而言,贏利已經不是企業的目的,而是企業有效活動的結果。在今天供大於求的市場態勢下,有些企業為了生存不得不犧牲利益降價促銷。無利潤經營不但會降低客戶忠誠度,更會使營銷成本居高不下,造成企業現金流不暢。
有經濟學者提倡:「企業要從精細化的終端管理,逐步走向精益化的企業經營。」因此,企業只有實施精益化經營,並做好企業經營中各個細節的管理,才能擴大經營規模、提升利潤水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有能力去追求大規模經營。而且,從上面的論述我們也應該知道,簡單的擴大規模只是一種粗放式的經營,並不一定會增加利潤或者提高利潤率。
事實上,要更好地實現企業持續贏利,最現實的途徑是提高管理能力,特別是提高企業經營者的財務管理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各種資源的贏利能力。
❺ 經濟學中企業追求的目標假設是什麼
經濟學中企業追求的目標就是利潤,企業就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一個經濟組織。
❻ 企業的目標是什麼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1
❼ 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在職場上的時候,我們會都是不太明白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的,其實這是很簡單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企業經營的根本目的是什麼的相關資料。
1、企業經營目標,是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2、企業經營目標不止一個,其中既有經濟目標又有非經濟目標,既有主要目標,又有從屬目標。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形成一個目標體系。其主要內容為:經濟收益和企業組織發展方向方面的內容構成。它反映了一個組織所追求的價值,為企業各方面活動提供基本方向。它使企業能在一定的時期、一定的范圍內適應環境趨勢,有能使企業的經營活動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
3、企業長期經營目標是企業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許多企業在談到企業長期經營目標時只是想到銷售額要達到多少、利潤要達到多少,這如同談到一個孩子的發展時只想到身高、體重要達到多少一樣過於狹隘。在我們的企業長期經營目標里不僅僅包括產品發展目標、市場競爭目標,更包括社會貢獻目標、職工待遇福利目標、員工素質能力發展目標等。
4、信息共享作為管理學的核心內容,管理信息不斷地揭示管理學的規律。而管理的核心內容信息則是始終引領管理學的技術進步。那麼,要實現管理學的目標和任務,首要的就是實現不斷提升的信息共享水平。古代的飛鴿傳書,各種會議以及決策,都是從信息共享開始,實施執行,然後到信息共享結束。現代的互聯網、區域網則提供了更加迅捷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平台。管理學能夠成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必須歸功於人類社會的信息技術發展和發達。
企業經營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收入,實現值利。企業在取得收人的同時,必然愛發牛相應的費用。通過收人與費用的比較,才能確定一定時期的盈利水平,確定實現的利潤總額在不考慮利得和損失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公式表示為:收入--費用=利潤。
收人、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之間的這種基本關系,實際上是利潤計量的基本模式。
(7)企業的目的是什麼經濟學擴展閱讀:
企業經營目標,是在分析企業外部環境和企業內部環境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各項經濟活動的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是企業經營思想的具體化。
1、企業經營目標是價值評估的基礎之一。
不同的企業其經營目標是不同的,例如,改革開放前我國的國有企業的經營目標就是能完成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經營任務;承包制下的`國有企業只要能完成期內利潤指標即可(不管是怎麼完成的)。企業培訓講師王軍恆認為不同經營目標的背後實際上反映了不同的企業制度。
2、企業經營目標是戰略體現
在我們的企業長期經營目標里不僅僅包括產品發展目標、市場競爭目標,更包括社會貢獻目標、職工待遇福利目標、員工素質能力發展目標等。
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但是也不僅僅是盈利!
任何企業都是在不斷變化著的社會經濟環境中運行的,都是在與其他企業、目標顧客和社會公眾的相互聯合中開展市場營銷活動的。
有些國企央企要為本地建設和經濟穩定做規劃和貢獻,,目的不在盈利。如城投、交投、還有最近為了托房價的一批奉旨買地的國企等等。
一、企業的含義:
企業是指依法設立的以營利為目的、從事商品生產經營和服務活動的獨立核算的經濟組織。
二、企業一詞來源:
企業一詞,源於英語中的「enterprise」,並由日本人將其翻譯成漢字詞語,而傳入中國。Enterprise原意是企圖冒險從事某項事業,且具有持續經營的意思,後來引申為經營組織或經營體。【史際春:《企業、公司溯源》,載王保樹主編:《商事法論集》,第1卷,40頁,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年。】
從本源意義上講,企業與法人、公司等概念不同,它並非嚴格意義上的法律概念,而是一個經濟學的范疇,表示一種作為客觀事實的社會現象,一種相對獨立且持續存在的各生產要素相結合的組織體。
於是學者們嘗試從經濟學角度把握企業的概念,依新古典企業理論,把企業組織視為投入和產出之間的生產轉換函數。
企業是一個生產單位,它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其功能是把土地、勞動等人力資本和非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進行投入並轉化為一定的產出。
❽ 經濟學中為什麼認為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
因為企業是營利性的經濟組織,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就是通過其具體的經營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取得較大的收益
有兩種決然相反的經濟學,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一種是反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即資產階級經濟學。「認為」企業的目標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是反馬克思主義的資產階級經濟學。他們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他們承擔著這樣的任務或曰使命,即他們要為資產階級追求利潤最大化辯護,或資產階級需要創立這樣的經濟學來為自己辯護。
你要理解經濟學中利潤的含義(和會計利潤是不一樣的),經濟學的利潤包括正常利潤和經濟利潤(經濟利潤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超額利潤,或者說是超過正常水平的利潤)。經濟利潤為0,不是說企業沒有利潤,而是說企業沒有超額利潤,也就是它的利潤水平和其他行業一樣。舉個簡單例子,a、b、c行業及其他行業的利潤都是100萬,而d行業的利潤是130萬,那麼d行業的利潤水平超過了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30萬,它的經濟利潤是30萬。如果d也是100萬,那它的經濟利潤就是0,你能說他沒有盈利嗎?它獲得的100萬是正常利潤。在完全競爭市場中,由於企業進入或退出不受任何限制,所以當某個行業有超額利潤時,其他企業會進入該行業,以獲得經濟利潤。
結果行業供給會增加,均衡價格下降,經濟利潤逐漸減少,直至為0。如果虧損(不能獲得正常利潤),那就會有企業退出該行業,行業供給會減少,均衡價格上升,直至獲得正常利潤(經濟利潤為0)。所以,完全競爭市場長期企業的經濟利潤為0。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長期均衡的條件是:長期邊際成本(lmc)=長期平均成本(lac)=長期邊際收益(lmr)=市場價格(p)。根據這個條件也可以看出,完全競爭市場長期企業的經濟利潤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