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經濟基礎必然會產生一定的上層建築為它的鞏固和發展服務.其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或早或晚就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再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發展.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了變化,上層建築必然或遲或早也要發生改變;經濟基礎還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的方向.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當它沿著與經濟基礎發展的同一方向起作用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發展; 當它沿著與經濟基礎發展相反的方向起作用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當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上層建築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積極的或進步的力量;反之,就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消極的或反動的力量.當上層建築嚴重地阻礙經濟基礎實現變革的時候,上層建築的革新,對於經濟基礎的發展就有巨大的反作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規律,是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只有運用這一規律,我們才能正確地認識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必然性及其實質.首先,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既相適應又有矛盾,那末,我們就要及時地自覺地調整和改革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某些方面和環節,使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協調地向前發展.其次,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要在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上層建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進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政治體制改革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社會主義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矛盾的性質和運動特點決定了這一改革絕不能採取使國家和社會生活發生激烈震盪的階級斗爭方式,而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政治上層建築中的政治體制進行改革,以使之不斷完善.
Ⅱ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什麼意思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意思:
1、觀念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政治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指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主要包括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其中國家政權是核心。
2、觀念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觀念上層建築為政治上層建築提供思想理論根據,政治上層建築為觀念上層建築的傳播和實施提供重要的保證。
3、政治上層建築作為思想的"物質附屬物"是通過人們意識自覺建立的,它一經形成又強烈影響觀念上層建築,要求一定的觀念上層建築與它相適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存在的根源,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是經濟基礎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表現,是第二性的、派生的。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哪些指導性作用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
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哲學等意識形態距離經濟基礎比較遠,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
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
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
Ⅲ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的是什麼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賴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革必然引起上層建築的變革,並決定著變革的方向。
同時,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服務,確立或維護其在社會中的統治地位;這種反作用的後果可能有兩種:當上層建築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起阻礙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
1、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建立的,但上層建築不可能絕對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
2、在同一社會內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處於量變狀態。這種矛盾要求上層建築不斷地做出調整,以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
3、當某種社會形態走向腐朽的時候,需要對經濟基礎進行變革。這時,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的變革要求就會形成尖銳的對抗。在這種情況下,惟有從根本上變革上層建築,才能解決這一矛盾。
4、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不斷產生又不斷解決,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
Ⅳ 為什麼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原始氏族社會以生產資料公有制和平等合作、共同消費的關系為基礎,社會秩序由氏族成員按歷來習俗進行調整,因而沒有專門的武裝集團和暴力機構這樣的政治上層建築。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每一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自己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政治上層建築表面上表現為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哲學等意識形態距離經濟基礎比較遠,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它們歸根結柢都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政治上層建築的變革一般較快,而觀念上層建築的變革則一般較慢。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在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力量,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向阻礙、威脅自己經濟基礎發展的其他經濟關系、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進行斗爭。政治上層建築運用強制手段,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圍內。觀念上層建築則利用輿論工具,論證自己經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規范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統治階級憑借整個上層建築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
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交互作用中,從根源和派生的關繫上看,經濟基礎是原因,上層建築是結果。但從具體歷史過程的復雜因果鏈條看,並不是只有經濟狀況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這是在歸根到底不斷為自己開辟道路的經濟必然性的基礎上的互相作用。經濟狀況是基礎,但是對歷史斗爭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斗爭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要求上層建築同自己相適合,以利於自己的發展;上層建築必須符合經濟基礎及其發展的需要,否則就不能長期存在下去。這就是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唯物史觀既反對否定經濟基礎決定作用的唯心主義,又反對否定上層建築反作用的形而上學觀點。這兩種觀點都是違背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的。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構成它們的矛盾運動。這一矛盾運動貫穿了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上層建築要經歷一段逐步完善的過程;直接受生產力所推動的經濟基礎相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易變的,上層建築相對於經濟基礎是比較穩定的,往往落後於經濟基礎的變更。結果就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既相適合又不相適合的矛盾運動。在兩者基本適合中出現的局部性矛盾,可以在同一社會制度的范圍內加以調整。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生產關系已經變成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桎梏時,上層建築同經濟基礎要求根本變革的客觀趨勢之間就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與沖突。在階級社會,這個矛盾表現為代表先進生產關系、反映經濟基礎變革要求的進步階級和代表腐朽生產關系並運用上層建築的力量阻礙變革的反動階級之間的激烈的階級斗爭。這一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革命,推翻舊政權,根本改變舊上層建築才能獲得解決。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制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解決又依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推動著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運動的一般規律,同樣適合於社會主義社會。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產生、它們之間矛盾的性質和解決的途徑都具有特殊的性質和特點。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先於自己的經濟基礎而產生,並成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政治前提。這是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規律的特殊表現形式。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一般表現為人民內部的非對抗性矛盾,可以通過社會主義制度自身的力量進行調整和克服,而不像在私有制社會那樣要根本改變社會制度才能解決。社會主義上層建築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前提下,對自己的經濟基礎具有不同於以往社會的巨大反作用。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政治上層建築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相互作用,形成強大的社會"合力",能夠促進它的經濟基礎的迅速發展,推動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並向共產主義過渡。
中國學術界對經濟基礎概念的內容和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存在著不同理解:①關於經濟基礎概念,一種意見認為應包括生產力,只有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才能使上層建築的各種現象得到完整的說明;另一種意見認為經濟基礎只是指生產關系的總和,只有把經濟基礎和生產方式兩個概念區別開來才有利於分析社會結構的不同層次及其相互關系。②關於"生產關系總和"概念,一種意見認為是指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這樣理解才能區分不同的社會形態;另一種意見認為是指一定社會階段存在的各種生產關系的總和,這樣理解才能全面分析社會形態的矛盾和變革。③關於上層建築反作用的性質,一種意見認為上層建築對於經濟基礎的反作用,在一定條件下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另一種意見認為上層建築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但這種反作用再大也不能對經濟基礎起決定作用。
Ⅳ 論述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及現實意義
1.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包括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三項內容。
2.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這個規律,對於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根據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當上層建築存在不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部分或環節,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時,就要對它進行改革。
4.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上層建築既有與經濟基礎想適應的一面,又有與經濟基礎不相適應,不能很好地為經濟基礎服務的一面。所以需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備,富有效率,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
Ⅵ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是如何作用的
1、經濟基礎的需要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2、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由於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因而它必然在上層建築領域也占統治地位,並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3、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發展及其方向。上層建築的各個部分由於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對獨立性,其改變有早有晚、有快有慢。這種情況決定了上層建築中思想文化領域里新舊斗爭的長期性。
4、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這種反作用集中表現在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從服務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護和促進自己的經濟基礎的鞏固和發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對自己的對立物;從服務的方式看,上層建築通過法律、經濟、思想等手段的調控來為經濟基礎服務。從服務的效果看,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有促進、阻礙兩種情況。
Ⅶ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5434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①首先,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內容和性質。在階級社會里,剝削階級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在上層建築領域里也就以剝削階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治為其主要內容。
②其次,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和發展方向。舊的經濟基礎破新的經濟基礎代替之後,舊的上層建築也就或遲或早地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拓展資料:
1、 經濟基礎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2、 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有什麼不同
生產關系與經濟基礎,二者包含的范疇大小是明顯不同的,生產關系包含經濟基礎在內,而經濟基礎則歸屬於生產關系的一部分。生產關系指生產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而經濟基礎是由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所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所以經濟基礎從屬於生產關系,是其組成的一部分。
3、 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對立統一。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
4、 上層建築包括哪些內容
上層建築包括思想上層建築(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文學藝術、哲學等意識形態)和政治上層建築(軍隊、警察、法庭、監獄、政府機構和政黨、社會集團等)兩大方面。
5、 如何區別上層建築與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是勞動者與消費者的關系,上層建築是經濟的能力與基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發展階段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個方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Ⅷ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在於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在於它要排除自己經歷基礎的對立物。
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表現在: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每一社會形態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自己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的。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獨立性,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一定的歷史繼承性。
政治上層建築表面上表現為一種凌駕於社會之上、脫離社會的獨立力量。觀念上層建築,特別是哲學等意識形態距離經濟基礎比較遠,往往以曲折的形式反映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它們歸根結底都是由經濟基礎所產生。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在封建制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封建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地主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
在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和以資產階級思想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基礎則決定了社會主義的上層建築是無產階級專政或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和以共產主義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
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
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為另一種性質的經濟基礎所代替的根本質變,決定著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的根本變革。上層建築各個組成部分變化的過程不盡相同。直接反映經濟基礎要求的政治上層建築的變革一般較快,而觀念上層建築的變革則一般較慢。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主要表現:
積極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一經產生,便成為一種積極的能動的力量,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同時向阻礙、威脅自己經濟基礎發展的其他經濟關系、政治勢力和意識形態進行斗爭。
政治上層建築運用強制手段,把人們的行為控制在一定秩序的范圍內。觀念上層建築則利用輿論工具,論證自己經濟、政治制度的合理性,規范和控制人們的思想與行動。統治階級憑借整個上層建築維護和鞏固本階級的政治統治和經濟利益。
理論的創立: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
1843年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提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的命題,這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理論的胚芽。
這里的"市民社會"主要指現實的經濟生活。隨著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和對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批判,在1844年他和恩格斯合著的《神聖家族》中,市民社會概念進一步具體化了,已接近於"生產關系"概念。
在1845到1846年他們合寫的標志歷史唯物主義創立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了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概念,明確指出:市民社會"始終標志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
在這之後,馬克思依據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理論,分析了1848年資產階級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獲得的重大成果,並使這一理論得到了充實和具體化。
Ⅸ 什麼叫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意思是: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
觀念的、政治的上層建築都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隨著生產力和社會分工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產生了以私有觀念為核心的觀念上層建築。為了維護統治階級在經濟上的利益,鎮壓被剝削階級的反抗,相應地形成了以國家政權為核心的具有強制手段的政治上層建築。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
上層建築的性質不直接決定於生產力而決定於生產關系,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便會產生什麼樣的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的根本性質取決於它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3、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
生產力的發展引起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化,隨著經濟基礎的改變,上層建築或慢或快也要發生變革。同一社會形態內經濟基礎的量變和部分質變,決定了上層建築要發生相應的量變和部分質變。
(9)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哪些指導性作用擴展閱讀:
經濟基礎是指一定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對。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經濟基礎。
生產力決定了經濟基礎,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經濟基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概念。與「上層建築」相對,是社會結構兩個基本層次之一、社會生活兩個基本領域之一。
上層建築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的總和。它包括階級關系(基礎關系)、維護這種關系的國家機器、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等。
Ⅹ 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原理及其意義
原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這三項內容構成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表現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
(2)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表現為: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先進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確立、鞏固和發展,從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是腐朽經濟基礎的時候,這一社會的上層建築極力維護它,這時它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
(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表現為:當一個社會的上升時期,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是基本適合的,這時的矛盾通過調整上層建築不適合經濟基礎那部分加以解決;當一個社會發展到沒落的適合,上層建築與經濟 基礎疾病不合適,這種矛盾需通過先進革命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從而建立新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開始新的矛盾運動。這種基本適合到基本不適合,再到新的基礎上的基本適合,每一個這樣的循環過程,都把人類社會推進一個較高的階段。
意義: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要求的規律,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理論依據。正確理解和運用整個規律,對於我國正在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