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列舉建國初期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特徵
一、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二、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正在發育的市場經濟
三、 以按勞分配為主和按其他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
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人民民主專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法治國家;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社會主義基本特徵是社會主義本質的表現形式,是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理論概括,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和其他一切社會形態的重要標志
❷ 新中國成立前,存在的經濟形態有幾種
主要是公有制、私有制和按勞分配製度。
❸ 鴉片戰爭前及新中國成立前的經濟運行方式是什麼
鴉片戰爭前中國的經濟主要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男耕女織,精耕細作。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產生了洋務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但自然經濟依然佔主導地位。
❹ 改革前,我國原有的經濟體制是屬於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的核心工作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在選擇何種經濟體制的問題上,我們參考了蘇聯的模式,即「三大改造」完成之後,逐步落實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然而,是否符合我國實際情況,能否走出一條自己的中國道路成為這一時期最大的問題。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後,我國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由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也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不僅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生產方式,同時對今後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打通了一個新的時期。
(4)新中國成立前是什麼經濟制度擴展閱讀:
改革開放後的經濟體制轉變歷程:
1、1978年——1992年
十一大結束後,對「四人幫」的徹底粉碎使得中國進入了一個重新反思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時期,這一時期最突出的思想轉變即1992年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這一時期在落實此目標的過程中,也經歷了反復的論證與實踐: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大會指出「按經濟規律辦事」,那麼如何改革就成為1978年之後重點探索的方向。
1981年五屆人大四次會議:針對如何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大會指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這是一次重大的理論突破,尤其對市場經濟的理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1982年十二大:十二大的召開以黨章的形式確立了「計劃為主,市場為輔」的經濟原則,並強調市場經濟只允許存在於計劃經濟的體制框架之中。
1984年十二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經濟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這和以往的認知不同,第一次正式地將中國的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相結合,為後續的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
1992年十二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隨著80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與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難以解決,在此環境之下,鄧小平於十二大正式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一目標。
2、1993年——2013年
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會議通過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其中主要對社會主義市場體系、主體以及宏觀調控方向做了明確界定,並對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的部署工作進行了總體規劃。
其中,深刻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這對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關系進行了初步回答。同時,指出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徵即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
3、2013年——至今
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會議圍繞全面深化改革這一主題展開,大會強調,經濟體制改革始終是深化改革的重點工作,而如何深化改革,需要加強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同時,正確的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將市場作為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環節,更好地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
❺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其主要形式有四種:
1、全民所有制經濟。
2、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
3、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
4、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和外資企業。
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確定,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所作出的必然選擇。實踐證明,我國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強國富民的正確選擇,也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在總結社會主義建設長期實踐經驗,特別是總結20世紀90年代以來改革開放實踐基本經驗的基礎上,對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5)新中國成立前是什麼經濟制度擴展閱讀:
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的總和。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由三個方面構成: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如何分配。
其中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最基本的、決定的方面,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由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社會生產的交換方式、社會生產成果的分配方式等內容來綜合體現的動態過程。
所有制是生產資料佔有、使用、處置並獲得收益等一系列經濟權利和經濟利益關系的總和,就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 所有制是指人們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對物質資料的佔有形式,通常指對生產資料的佔有形式。
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存在著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不同的生產關系包含著不同性質的所有制形式。所有制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分配、交換關系,也決定著社會存在性質和政治法律制度。是一切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是人們進行生產的前提。
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其實質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為誰所支配的問題,它決定了生產關系的其它方面。因為誰佔有了生產資料,誰就在生產過程中居支配地位,產品的分配也必然是按照有利於生產資料佔有者的原則進行,從而也就決定了社會生產的目的。
所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和根本特徵,是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區分經濟制度、社會制度的根本標志。
由於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反映著國家制度的本質特徵,制約著社會經濟制度的其他方面,並進而決定著國家政權的階級本質,因而是國家經濟制度的基礎。因此,不同性質的國家,其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也不同。
概而言之,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以私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所有制結構。我國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就必須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❻ 新中國成立前,存在的經濟形態有幾種
新中國成立前,存在的經濟形態有四種,分別是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
建國前,經濟形態主要是傳統經濟,生產力十分落後,生產方式以手工勞動為主,經濟形式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主要形態,商品經濟規模很小。
❼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
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
這一重要論斷,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作出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作出的重要發展和深化,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7)新中國成立前是什麼經濟制度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能夠兼顧長遠和當前、集體和個人、效率和公平、自由和秩序、自主和開放,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和市場經濟的長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發揮,可以有效避免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的兩極分化、階級對立、資本壟斷、對外掠奪、危機頻發等弊端,為生產力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開辟了前所未有的廣闊道路。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巨大優越性,通過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偉大實踐和世所罕見的發展奇跡,得到了充分證明和生動展現,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信。
❽ 中國實行市場經濟之前是什麼經濟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幾千年中國都是封建社會,那麼其社會經濟形式是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特別是在1956年完成了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三大改造後便實行了計劃經濟。計劃經濟簡單可理解為社會經濟運行由國家把控,按計劃生產,按計劃供給。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後中國開始了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市場經濟可理解為根據市場自由交易、貿易。
應答時間:2021-04-14,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