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宋代的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出現了前代不曾有過的新氣象。概括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表
1、解除了商業活動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
2、政府允許工商業者「以資買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結合的趨勢。
3、商稅收入在政府財政收入結構中比重劇增。
4、市鎮的集市發展,城市商業區域擴大到城外。
5、城市的消閑文化發展,如瓦肆的出現和宋詞的發展。
6、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設立市易務,有利於穩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國家的收入。
B. 宋朝時中國經濟結構有什麼變動
看宋朝的社會變革。通觀歷史,宋朝社會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變革轉折時期,社會各方面多有變化。比如:
經濟方面 均田制徹底瓦解,租佃制普遍發展。租庸調制度廢除,繼「兩稅法」發展而完善為「二稅」。一些城鎮的功能由軍事要邑發展為工商業城邑。由於商品經濟的相對發展,宋朝時期出現了紙幣「交子」,又有「會子」、「關子」等,對後世的幣制影響很大。一些方面或地區已具有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條件。
社會結構方面 統治基礎由士族地主為主變化為以大官僚、大地主為主。勞動者的人身依附關系因租佃制的發展而相對鬆弛。
政治制度方面 由皇帝、士族地主政治體制,變化為皇帝、官僚、地主政治體制。宰相事權的分化和削弱。由府兵制變化為募兵制。地方行政區劃沿唐「道」而設「路」,並發展為一級行政機構。羈縻政策有所發展。
農民起義方面 北宋初年的王小波、李順起義提出了「均貧富」主張;南宋初年的鍾相、楊幺起義進一步提出了「等貴賤」要求,中國古代農民起義由此進入到一個新階段。
思想文化方面 古文運動的完成,儒學的復興,理學的產生,宋詞的興起,方誌學的形成,金石學的興起,話本的產生與發展,佛教的中國化大眾化,等等,都是封建社會中劃時代的變革和轉折。
宋朝的這些社會變革和承上啟下的轉折,規模巨大,內容全面,豐富多彩,波瀾迭起,大多始於中唐以後,完成於宋朝,並且深遠地影響於後世。蒙文通曾指出:「秦以來二千多年的中國歷史,就巨大變化來看,可以唐前唐後分為兩大段;就其顯著的段落來看,可以魏晉、中唐、晚明為四段」。「這四個階段中,又以唐前唐後之變最為劇烈,而且也更為全面。」因此,同正確認識宋朝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高度一樣,也要正確認識宋朝在中國古代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方能科學地了解歷史真實,把握歷史發展的軌跡和規律。
C. 概括宋代商業發展的表現
隨著宋商品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量也明顯增加。唐玄宗天寶年間每年鑄幣32萬貫,北宋從太宗時起每年就達到80萬貫。除銅、鐵錢外,金銀也作為半流通性貨幣使用。
租稅的徵收、官俸的發給和對外貿易都使用銀兩。大城市有金銀鋪和兌房,專門買賣金銀和兌換貨幣,國家稅收中白銀所佔的比重逐漸增加;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出現於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北宋的紙幣有交子、錢引和小鈔三種,交子產生於四川,流通地區也主要是四川。
宋朝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達到了封建社會的巔峰。著名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開封,位於豫東平原的中心,又稱汴梁、汴京,為宋朝國都長達168年,歷九帝,是當時著名的文化、經濟、藝術、政治中心,其繁榮程度,後世難以企及,還是中國最早有猶太人定居的城市。
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經濟中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
D. 宋元時期,我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步入了一個新的高峰期,你認為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主要有哪些表現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1、農業革命。一為宋代農作物的單位面積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據統計,宋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每畝平均2石(唐是1.5石),而在南方以太湖流域為中心的兩浙地區,畝產量高達6—7石。二為土地開發的范圍擴大,土地利用率空前提高,宋人與山爭田,與水爭田,出現了梯田(開山為田)、圩田(把湖泊窪地開墾成田)、淤田(把沙灘地開墾成田)、架田(在水面上封土成田)等。
2、煤鐵革命。宋代,我國生鐵和煤的產量,在當時世界上都是最高的。一位美國學者在對北宋生鐵的產量做了計量研究後指出,到1078年,生鐵年產已達7.5-15萬噸之數,這一產量為1640年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產量的兩倍半至五倍,如此高的年產量僅靠伐木燒炭作為燃料是難以為繼的,中國人的智慧終於完成了用煤煉鐵這一工藝史上的巨大跨步,從而在11世紀實現了英國遲至1540—1640年早期工業化時期才實現的「煤與鐵的革命」。
3、城市革命。以宋代坊市制度的突破、城市商業經濟的發展為契機,中國古代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從此以後,封建政治中心城市的經濟機能不斷增強,城市化的進程大大加速,而這正是西方學者所認為的中國「宋代城市革命」。
4、金融革命。宋代,由於工商業的高度繁榮,促使國家發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和推行,標志著中國的貨幣從金屬鑄幣時期開始演進到信用貨幣時期。對此,有學者把宋代紙幣的產生稱為「金融革命」。
5、科技革命。宋代是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它在科技方面所取得的許多成就,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都是領先的。震驚世界的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就有三項發明(火葯、活字印刷和指南針)誕生於宋代。另一項發明造紙術雖然開始於漢代,但其普遍盛行和技術的大量提高則是在宋代。除此之外,宋代在許多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如火葯的發明推動了火箭、突火槍、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北宋蘇頌製造的水運儀象台,成為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鍾。
E. 兩宋商品經濟發展的新變化
兩宋時期商業城鎮數量增加,大城市裡店鋪很多,突破了唐朝對「市」的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出現「通曉不絕」的夜市,東京居民達20萬戶,娛樂場所「瓦肆」的出現顯示了城鎮的繁華。《清明上河圖》表現出政治性城市向商業城市的轉化;
城鎮發展促使北宋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紙幣即「交子」成為商品交換的媒介。兩宋與周邊民族政權不斷進行商品交換,榷場貿易不斷擴大。海外貿易方面與眾多國家經常往來。南宋時發展更多快,廣州、泉州、明州成為主要港口,從國內外出土的瓷器、船塢遺跡中可見海外貿易空前發展,那時東達日本、朝鮮,西至非洲。
農村人口走向城鎮,城市人口增多;小商品經濟關系浸潤著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海上貿易已經取代漢唐以來的陸上「絲綢之路」,商品經濟水平處於當時世界的前列。
F. 北宋商品經濟繁榮有哪些表現 清明上河圖 功夫針
宋朝商業的繁榮有以下幾個表現:
1.城市商業繁榮,城市突破了市坊的界限。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突破了市坊的界限,街道兩旁和居民區都有商業活動,「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顯示出商業的高度繁華程度超過了長安城。北宋的都城汴梁城還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呈現出了全面繁榮局面。到了南宋時期,當時的臨安城在商業繁榮呈上來講,與北宋的都城汴梁城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2.形成了三級市場網路體系。商業的繁榮由城市擴展到了農村:形成了草市——市鎮——城市的市場網路體系。
3.在貨幣領域里,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4.商業交換品種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
5.兩宋時期的海外貿易十分發達。到了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甚至成為政府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G. 和唐代經濟發展情況比較一下,宋代社會經濟出現了哪些新的變化
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
一、農業
(1)宋代大興水利,大面積開荒,又注重農具改進,農業發展迅速。許多新形田地在宋朝出現,例如梯田(在山區出現)、淤田(利用河水沖刷形成的淤泥所利用的田地)、沙田(海邊的沙淤地)、架田(在湖上做木排,上面鋪泥成地)等。這大幅增加了宋朝的耕地面積。(2)各種新的農具在宋朝出現,例如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代替牛耕的踏犁,用於插秧的鞅馬。新工具的出現也讓農作物產量大幅成長。
二、手工業
(1)宋朝哥窯——米色釉貫耳瓶北宋的主要礦產包括金、銀、銅、鐵、鉛、錫、煤等。北宋時期金屬礦藏達到兩百七十餘處,較唐朝增加一百餘處。仁宗時期,每年得金一萬五千多兩、銀廿一萬九千多兩、銅五百多萬斤、鐵七百廿四萬斤,鉛九萬多斤、錫卅三萬斤。
(2)宋朝的絲、麻、毛紡織業都非常發達。西北地方流行毛織業,四川、山西、廣西、湖北、湖南、河南等地麻織業非常發達。到了南宋時期,廣東雷州半島地區和廣西南部成為棉紡織業的中心。兩浙和川蜀地區絲織業最發達。宋朝政府還在絲織業最發達的地區設立織錦院,也就是官辦的絲織作坊。而相關的印染業也因此發達起來。
(3)宋朝官窯、民窯遍布全國。時有河北曲陽定窯、河南汝州汝窯、禹縣鈞窯、開封官窯、浙江龍泉哥第窯、江西景德鎮景德窯、福建建陽建窯等七大名瓷窯,和分布在各地的許多大小瓷窯,所產宋瓷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如日本、高麗、南洋、印度、中西亞等地區。
(4)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三、金融商業
宋朝商業繁盛,通行的貨幣有銅錢、白銀。太宗時期,每年鑄幣八十萬貫。到神宗熙寧六年,已達六百餘萬貫。由於商品入口,宋朝大量銅錢、白銀外流,造成硬通貨短缺。真宗時期,成都十六家富戶主持印造一種紙幣,代替鐵錢在四川使用,是為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仁宗後改歸官辦,並定期限額發行。徽宗時期,改交子名為錢引,並擴大流通領域。南宋於1160年(高宗紹興三十年)改為官辦「會子」,會子主要有東南會子(也叫行在會子),湖北會子和兩淮會子。但是為防止銅錢北流,宋朝政府規定在與金交界處仍然只能使用鐵錢。與交子不同,會子是以銅錢為本位的,面值有一貫(一千文)、兩貫和三貫三種,後增印兩百文、三百文與五百文小面額鈔票。幹道五年定為三年一界,每界發行一千萬貫,以舊換新。
四、海外貿易
由於西夏阻隔了西北的絲綢之路,加上經濟中心的南移,從宋朝開始,東南沿海的港口成為新的貿易中心。唐朝時期全國僅廣州一地設有市舶司,負責外貿事務。宋朝先後在廣州、臨安府(杭州)、慶元府(明州,今寧波)、泉州、密州板橋鎮、嘉興府(秀州)華亭縣(今松江)、鎮江府、平江府(蘇州)、溫州、江陰軍(今江陰)、嘉興府(秀州)澉浦鎮(今海鹽)和嘉興府(秀州)上海鎮(今上海市區)等地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海外貿易。[4]其中以廣州、泉州和明州最大。泉州在南宋晚期更一躍成為世界第一大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宋朝海外貿易分官府經營和私商經營兩種方式,其中民營外貿又佔大宗。元豐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廣州市舶條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而各個外貿港口還在城市立設立「蕃市」,專賣外國商品;「蕃坊」供外國人居住;「蕃學」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政府還專門制定了蕃商犯罪決罰條。現在廣州和泉州城內仍然有許多藩客墓,成為當時海外貿易繁榮的佐證。
與中國通商的國家有:占城、真臘、三佛齊、吉蘭丹、渤泥、巴林馮、蘭無里、底切、三嶼、大食、大秦、波斯、白達、麻嘉、伊祿、故臨、細蘭、登流眉、中里、斯伽里野、木蘭皮等歐亞地區五十八個國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