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國經濟會一直衰退嗎
從美國政府近期採取的措施特別是降息75個基點來看,政府已經把通貨膨脹暫時放緩了,目前第一要務是救市場、救經濟。從周二市場的反應來看,政府的政策所產生的效果還不明顯,29--30號的例會有望再次降息至少50個基點,以顯示市場信心。市場預測美國經濟只是進入一個下挫的趨勢,但並未完全進入衰退期。原因是就次貸危機本身來看,次貸佔美國貸款總額不到10%的比例,並不足以造成美國經濟衰退;另外,政府早先採取的1500億美元的降稅的長期效果會逐漸顯露出來;並且美元持續的貶值對美國來說可以獲得鑄幣稅加債務減輕的雙重利好,美國經濟在內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有望回升,全面衰退的可能性不大,這是我的看法。
『貳』 中國的經濟受美國經濟危機影響,這樣得持續多長時間呢
我們老師說美國的下跌形勢就像一個「U」字
到一定的時候就會上升了
時間的話
長也頂多一年
短應該幾個月吧
『叄』 美元堅挺還能維持多久
觀點比較多,就目前來看,美元堅挺只是表面現象,金磚四國在挽救經濟危機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金磚四國的作用日漸突出,美元堅挺的背後,金磚四國在強大,所以堅挺只是一段時間,不會太長,近期美國的經濟形式的數據足以證明。從外國流入資本的結構變化中已經可以看出,美元岌岌可危。
短期內美元堅挺仍不可動搖,但不會持續多久,
因為1.美國經常項目赤字的絕對值(每年超過4000億美元)、相對於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超過4%)及相對於出口的比例(近40%)都已經相當龐大。
2.由於經常項目赤字擴大正在加劇,總有一天必將無法支撐。經常項目赤字不斷上升將導致凈外債額增加。
3.美國經濟已經惡化,外國投資者可能減少對美元資產的需求。
就中長期(20年或者30年)來說,美元的衰落基於以下原因可能是歷史的必然:第一,經濟實力發生變化,尤其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會改變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第二,競爭力發生變化,美國製造業大規模的轉移和大量低技能勞動者的存在,大大降低了美國國內許多產業的競爭力;第三,宏觀結構性問題,美國雙赤字現象的長期存在,金融業發展脫離實體經濟以及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發展,造成實體和金融兩大板塊嚴重的非均衡結構問題。
『肆』 美國頭號經濟強國地位還能保持多久
《希望的樂土》美國領導人無論屬於何種政治黨派,一般只會追隨兩種相互對立的經濟學派。一種是主張小政府的傑弗遜流派,該派痛恨大規模,認為繁榮來自獨立的商人、農民與其他生產者之間的競爭。另一種是漢密爾頓流派,堅信一個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組織機構。機構中最為重要的是聯邦政府,是私營企業至關重要的合作夥伴,修建公路與學校、提供貸款,資助科研,所採取的方式個體企業難以企及。當然,到了今天,共和黨人就是傑弗遜派,民主黨人則是漢密爾頓派。但也並非總是如此。屬於傑弗遜流派的就有安德魯·傑克遜(Andrew Jackson)、南部邦聯各領導、威廉·詹寧斯·布賴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路易斯·布蘭代斯(Louis Brandeis)、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與里根(Ronald Reagan)。屬於漢密爾頓流派的也有喬治·華盛頓(George Washington)、亨利·克萊(Henry Clay)、林肯(Abraham Lincoln)、威廉·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老、小羅斯福(西奧多·羅斯福、富蘭克林·羅斯福)與艾森豪威爾(Dwight Eisenhower)。邁克爾·林德(Michael Lind)的《希望的樂土》(Land of Promise)以此作為分界線,寫出一部宏闊的美國經濟史。該書史料豐富,其中不少令人驚喜,而其主題則對可謂美國今日面對的唯一至關重要的問題影響重大:我們的經濟怎樣才能更快、更持續與更公平地發展,從而保持美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並改善本國國民的生活?林德是華盛頓新美基金會的創始人,著有多部政治史書籍,在本書中一開始他便坦承,自己的論點會使一些讀者不太舒服。「本著哲學兩派的精神,這些政治經濟學流派對美國經濟的成功各自做出了有價值的貢獻,相互對立的作用力所產生的動力比任何一方的完勝更為有利,做出如此結論自然皆大歡喜,」他在書中寫道。「但其實不是這樣,」他接著寫道。「美國經濟的優點,主要緣於漢密爾頓一派的發展觀,而其缺點則大多源自傑弗遜一派的生產觀。」漢密爾頓發展觀修建了伊利運河(Erie Canal)、橫穿大陸的鐵路、政府無償贈地的大學和州際公路系統。在此過程中,美國成為一個巨大的、相互連接的市場,一個諸如美孚(Standard Oil)、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強鹿(John Deere)與西爾斯-羅巴克公司(Sears Roebuck)等公司得以繁榮發展的地方。美國政府——尤其是美國軍方——在發展的早期,在資助創新方面也發揮了至為重要的作用。那些生產出噴氣發動機、收音機(以及後來的電視機)、雷達、青黴素、合成橡膠與半導體的行業,均源自政府資助的研究或采購。而互聯網根本就是國防部建的。據丘吉爾的說法,「一戰」時期的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爵士(Sir Edward Grey)曾經說過,美國就像「一個巨大的鍋爐」,「一旦鍋爐生了火,它所產生的能量就無限了。」林德的目的在於用主動語態表達愛德華爵士的觀點:政府通常點火,而大型企業則常常產生能量。而林德也有充分的理由為自己辯護。他敏銳地指出,傑弗遜派自己在治理國家並為國家謀福祉時,常常也會改變態度。身為總統,傑弗遜在聯邦對運河、公路與生產廠商的支持上,改變了自己的立場。傑弗遜的繼任,詹姆士·麥迪遜(James Madison),簽署了一項建立一家國家銀行的法案,而他此前卻是痛斥這種設想。南部邦聯各領導,在公開反對中央集權之後,意識到他們需要一台經濟的機器以支撐一場戰爭,並開始了「一個自上而下政府引導的工業化速成項目,這種做法比漢密爾頓還要有過之而無不及」,林德寫道。現代的傑弗遜一派,如里根與喬治·W·布希,在任期間,都曾主張削減開支,意在擴張政府的范圍。然而,該書盡管邏輯嚴密,但其主題卻有一個基本的缺陷。林德從未解釋清楚美國何以成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人均收入比瑞典或加拿大高出20%,比德國高出將近30%,而比中國高出將近500%。說起來,其他國家在許多方面,實行的政策比美國更具漢密爾頓一派的特徵,卻未取得同樣的成功。那麼,什麼才能解釋美國經濟的獨樹一幟呢?教育起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但在書中卻只偶爾提到)。美國在世界上曾經擁有教育程度最高、技能最為熟練的勞動力,這一點,正如多種經濟史令人信服地所證明的,使得美國工人收入最好。教育之外,美國還有可謂不同於其他任何一個強國的文化——更具個人主義傾向,更富冒險精神,更願意接受市場規律。如果你要為這個文化找一個名字,或許你會選擇傑弗遜(Jeffersonian)。我在想,林德或許會對傑弗遜式的文化在創造繁榮過程中發揮了主要的作用表示異議。然而,讀者在看完長達586頁的《希望的樂土》之後會覺得,盡管該書有不少魅力,卻未曾聽到林德與其對手展開全面的論戰。在林德看來,美國的經濟史就是三次革命與反革命,每次革命都伴隨著一場真實的戰爭。在1780年代,等待凱旋的建國之父們要做的經濟決策,就是究竟該建立一個體制,通過為英國新興的行業提供資源以及為其產品提供客戶,以此與英國經濟相補充,還是建立一個完善的國家競爭對手。南方自然喜歡合夥關系,因為他們擁有資源,尤其是棉花。南方的觀點也受數百年的歷史影響,在這幾百年裡,全球的生活水準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在這一得失所系的馬爾薩斯世界裡,簡單的農耕經濟合情合理。這種經濟似乎使個體自由得以最大化,同時也避免了工業帶來的污染與權力集中。「當我們有地要耕種,」1782年傑弗遜寫道,「那就永遠別指望看到我們的公民在工作台前忙碌。」漢密爾頓派更多地信奉經濟變化與進步。他們贊成約翰·洛克(John Locke)這位著名的美國革命的政治哲學家的思想,即軍事力量來源於經濟增長與人口增長。漢密爾頓派鼓勵投資者與技術工人的移民(漢密爾頓自己就是一位移民),推動公眾支持新興產業以及意在保護它們的關稅。他們還提倡現代而集中的金融體制,以此為必要的投資埋單。漢密爾頓派更為宏偉的目標基本勝出,但這場勝利是暫時的。即便是在這個國家受益極大的時候,依然有一些人並未獲益。這些變革也威脅到固有的利益,並激起美國對集權的典型的恐懼。結果,沒過多久,比傑弗遜還要傑弗遜的安德魯·傑克遜,便開始反擊,反對聯邦修建鐵路,並關閉了國家銀行。如此循環往復,差不多有200年了。林肯,傑克遜時代的一位州議員,力主聯邦投資,是19世紀重要的漢密爾頓分子。在南方離開聯邦之後,林肯得到國會的支持才得以實現南方代表曾經阻礙的投資繁榮,修建鐵路、公路與大學。其中許多項目最終有助於南方的工業化。顯然,漢密爾頓派所作的投資並非總是正確。聯邦政府資助的第一位飛行員是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主任薩繆爾·皮蓬特·蘭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他在試飛時飛機墮入波托馬克河。但與成功所帶來的回報相比,這類失敗的成本就顯得微不足道了。軍方很快就成了萊特兄弟的第一個客戶,並使得萊特兄弟以及美國航空在航空私有市場出現之前就繁榮起來。林德此書樂趣不少,其中便有不大為人熟知的小故事,如上所述萊特兄弟的故事,這些故事今天依然有其相關性。我希望以後會不時翻閱《希望的樂土》的索引。另一樂趣就是林德試圖為歷史對之不太仁慈的那些人物平反。麥金利或許有過一些任人唯親的問題,但他也力圖使美國經濟現代化,並在民權方面走在他所處的時代前面。19世紀華爾街巨頭如摩根(J. P. Morgan)或許貪婪成性,但他們也為諸如愛迪生等發明家提供了關鍵的資助。即便是林德在書中照例受到批評的胡佛(Herbert Hoover),也因產生了新政的先驅(盡管還過於謹慎)及「二戰」動員而受到贊譽。這一動員為漢密爾頓派帶來了自林肯時代以來,最為重要的勝利。此後一代的兩黨總統,從杜魯門(Harry Truman)到傑拉爾德·福特(Gerald Ford),大多接受了羅斯福身後的世界。然後就是林德所說的大拆除(Great Dismantling),先是吉米·卡特(Jimmy Carter),而後更為激進的是,里根走向中央集權日益弱化、 更為自由放任的經濟制度。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這幾十年的收入增長比前一個世紀還要慢。有關最近幾年的章節,則頗為中規中矩,其主要對手就是撤銷價格管制與現代財政。如果你覺得解除航空價格管制令人厭惡,因為航空服務可能因此變差,而且航空破產司空慣見,那你就會喜歡林德的表述。反之,如果你更喜歡關注美國中產階級現在能夠有錢坐飛機這一事實,或者航空旅行從來沒有現在安全,那你就會覺得難以令人信服。但林德此書結尾更為強勁有力。他認為,美國當今面臨的主要問題,需要的是漢密爾頓一派提供的解決方案。真正的創新,能夠提高大眾生活水準的那種,不可能來自單個的發明家。它需要的資源,只有大型機構才有。它還需要技術工,無論是受過良好教育的本土人士,還是因為自身具有技術而被接納的移民。美國已經不再從事帶來大回報的許多大規模投資,這種觀念在林德看來,並不令人驚奇。美國經濟的歷史是風水輪流轉。沒錯,我們的公路與橋梁破損了。我們的寬頻基礎設施也不是世界級別的。我們的學校,包括大學在內,再也不能自稱是最好的了。但經濟對變革的需求最終會產生政治變革的意願。正如書名所示,《希望的樂土》以樂觀的調子結尾,盡管該書承認失敗也不是沒有可能。
『伍』 美國金融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
路透阿姆斯特丹9月4日電---荷蘭一家報紙周四援引歐洲央行(ECB)管理委員會委員魏霖克的話報導稱,當前金融危機將持續數年. 魏霖克稱:"對於危機會持續多久我無法做出准確的預期,但確定的是目前尚不見終點." 大部分金融危機平均持續兩至三年,這次也將持續數年.歷史告訴我們不要太急於樂觀,但也不要太悲觀." 魏霖克補充稱,荷蘭經濟形勢比近些年要好,歡迎政府做出廢除擬提高銷售增值稅的決定,並補充稱,若勞動力成本下降,荷蘭或能經受住這場"金融風暴"的考驗 這是在網上看到的資料: 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住宅市場泡沫促成的。從某些方面來說,這一金融危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每隔4年至10年爆發的其它危機有相似之處。 然而,在金融危機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當前的危機標志信貸擴張時代的終結,這個時代是建立在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美元基礎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機則是規模較大的繁榮-蕭條過程中的組成部分。當前的金融危機則是一輪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此輪周期已持續了60多年。 繁榮-蕭條周期通常圍繞著信貸狀況循環出現,同時始終會涉及到一種偏見或誤解。這通常是未能認識到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存在一種反身(reflexive)、循環的關系。如果容易獲得信貸,就帶來了需求,而這種需求推高了房地產價值;反過來,這種情況又增加了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人們購買房產,並期待能夠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由此產生。近年來,美國住宅市場繁榮就是一個佐證。而持續60年的超級繁榮,則是一個更為復雜的例子。 每當信貸擴張遇到麻煩時,金融當局都採取了干預措施,(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並尋找其它途徑,刺激經濟增長。這就造就了一個非對稱激勵體系,也被稱之為道德風險,它推動了信貸越來越強勁的擴張。這一體系是如此成功,以至於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羅納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說的「市場的魔術」——而我則稱之為「市場原教旨主義」(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義者認為,市場會趨於平衡,而允許市場參與者追尋自身利益,將最有利於共同的利益。這顯然是一種誤解,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不過,市場原教旨主義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成為占據主宰地位的思維方式,當時金融市場剛開始全球化,美國則開始出現經常賬戶赤字。 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區的儲蓄,並消費高出自身產出的物品。2006年,美國經常賬戶赤字達到了其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2%。通過推出越來越復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金融市場鼓勵消費者借貸。每當全球金融系統面臨危險之際,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1980年以來,監管不斷放寬,甚至到了名存實亡的地步。 次貸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必須重新估計風險、分配資產,未來兩年,發達國家資金將紛紛逆轉回涌,加強當地金融機構的穩定度。由此將導致新興市場國家的證券市場價格大幅縮水、本幣貶值、投資規模下降、經濟增長放緩甚至衰退,其中最為脆弱的是波羅的海三國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機將為中國經濟增長帶來壓力,但中國資金也面臨「走出去」抄底整合並購相應企業的好時機。
『陸』 請高手預測,目前美國的經濟危機會持續多長時間
這跟周期沒關系,這是體制問題,估計10年內是不會恢復的。
長期以來美元定價過高,這導致貿易逆差巨大,但因為美元是儲備貨幣,各國爭先儲存美元,使得美元高價位得以保持,美國為彌補美元市場供應,財政支出遠大於收入,美國財政赤字巨大。
歐元的出現和伊拉克戰爭使得美元的貨幣儲備地位下降,不少國家將美元轉換成歐元,美元國際需求無法跟上美國的財政赤字和貿易逆差。美元大幅貶值,美國人變窮了,無法維持先前的高質生活,導致次貸危機爆發。
原本以美國的經濟基礎,美國度過這場危機不需要2年,但很不巧,剛好趕上海元出世,海灣國家2010年推出貨幣後,將使美元繼與黃金脫離之後又與石油脫離。屆時美元因為長期貿易逆差,又與石油脫鉤,貶值預期大增,儲存價值大減,屆時的美元危機才算開始。現在的次貸危機只不過是熱身而已。
『柒』 美國經濟還能引領世界經濟走多久
只要開拓精神還在,美國經濟就不會衰敗,美國經濟的還是很全面的,也是領導科技和社會思想,還不像歷史上的古中國,荷蘭,西班牙,英國那樣,缺陷明顯,也沒有抓住世界變革的契機。中國經濟是在崛起,但是和美國相比,競爭力很不夠,市場就是比競爭力的,不是吹的,每天詛咒美國經濟衰落,保佑中國經濟騰飛,很天真的想法。
『捌』 美國這次的經濟危機到底要持續多長時間
持續多長時間我不知道,但是中國的經濟並不像說的那麼好,其實中國受到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因為中國的經濟(GDP)基本靠出口和房地產拉動,而且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持有大量美國國債和兩房(美國房地美,房利美)的次級債,想一想這次歐美的經濟危機中國能獨善其身嗎?現在感覺不是很明顯的原因是因為金融危機轉變為經濟危機,危及實體經濟有一個過渡,所以我們目前感覺並不明顯.經過這次後我覺得我們在看看我們的GDP就知道我們的經濟狀況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年年喊GDP增長,看看GDP增長外,我們的經濟究竟有什麼實質性的增長,老百姓是不是得到了多大的實惠
『玖』 經濟危機在美國的持續時間預計多長
已解決問題 收藏 經濟危機要持續多長時間啊? 25 標簽:經濟危機 持續,經濟危機,持續 進入2008年以來,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連鎖效應依然沒有消除,美國金融市場動盪,美元走低,股市大幅跌盪,經濟下滑明顯,歐元區、日本和主要發展中國家經濟增勢也明顯減緩;國際市場上油價、糧價高企,對發展中國家的打擊直接而強烈,已觸發不少國家和地區政局不穩;繼越南發生經濟危機之後,泰國、印度也曝出貨幣加速貶值、股市暴跌現象……這一切引發人們對於世界經濟危機的擔憂,世界經濟危機真的來臨了,中國是否。。。 問題補充 2008-11-04 10:50 中國應該是首先擺脫次貸危機的國家吧? ┌開襠酷 回答:6 人氣:6 解決時間:2008-11-19 13:13 檢舉 美國是這樣的一個國度,其金融實力遠遠超過他的生產能力,其GDP佔全球的比重為35%,而美國資本市場市值佔全球資本市場的54%。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的72%,佔全球貿易結算的58%。顯然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撼動其霸主地位。 現在正在爆發的金融危機,與29年的崩盤在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無非是信用被無節制的可以說是惡意的放大,金融危機導致信用危機,進一步是信心崩潰,市場會走到非常不理性的程度。這不是一次局部的危機,其影響之深,時間之長會超越任何一次。 當今的世界與過往不同,難以用戰爭手段直接促成一個帝國的快速崩潰,相信這次美國依然會走出危機。因為這是一個特別善於在危機中發財的國家,正是一戰和二戰的爆發,快速導致了美國的強大。其中發財的一個秘訣是:華爾街虛擬資本泡沫破裂,實物資產留在了美國,這次也會一樣,美國會是最後的贏家。要知道資本根本屬性是逐利的,這是這次其他國家考慮本次危機採取措施時候不能忘記的一個根本出發點。 至今我們從一個細節可以看見,在如此惡劣危機的情況下,還解除了放空禁令,導致10月9日進一步大跌,29年大股災解救危機時候,還是在科立芝執政時,首先開始的就是針對集合基金賣空交易大規模進行調查,這種情況下還允許賣空,危害極大,這只能說明,一些利益集團還在極力維系原有的秩序,還在打腫臉充胖子,在我看來這跟AIG公司高管破產後去度假的性質沒什麼不同,後來才成立了美國證交會。可見維系舊有秩序的力量依然強大,如今美國依然在以老大的姿態想重建一個新秩序,但從這次危機中走出來恐怕要等到 2014年年底了。其中從2011年12月到2014年11月要走三年的實實在在的大熊市。 目前的崩潰才算剛剛開始。29年的時候快速下跌後也曾有過反彈50%的歷史,因此不要以為這次美國股市狂跌後第一次持續的反彈,就可以樂觀地預計危機已經結束。這次下跌是對美國多年牛市的一次總的調整。因此戰略上不是去忙於抄底,而是尋找恰當的機會去做空才是大思路。
『拾』 美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維持了多長時間啊
美國經濟總量世界第一從19世紀末期就開始了,一直到現在。預計2015年-2030年期間會被中國所取代。
蘇聯最高時達到了美國GDP的40%,是在1970年的時候。當時美國GDP是1萬億美元;蘇聯是4500億美元。到了80年代後蘇聯和美國差距越來越大,直到90年代初期,蘇聯先後被日本和西德所超過,之後蘇聯解體。
日本最高時達到了美國的60%,是在1995年。1985年由於美國國內經濟不景氣,因此美國金融財閥一致決定吸日本的血來緩解美國的頹勢。美國聯合歐洲眾多國家讓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協議規定日元一次性大幅度升值。之後日本GDP(以美元計算)迅速膨脹。1987年日本人均GDP超過美國。到1995年日本GDP總量達到了駭人的5.2萬億美元,而美國是7.4萬億美元。但是日本經濟泡沫突然破裂,隨後日本開始了長達20餘年的經濟衰退大蕭條。而日本和美國的差距迅速拉大,目前日本GDP總量已經不到美國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