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和林格爾縣的經濟
2013年和林格爾農作物播種面積69.63千公頃,增長0.1%,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1.10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4%。2013年糧食產量18.16萬噸,比上年增長12.2%。在糧食作物中,玉米播種面積31.96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6.2%,產量15.05萬噸,增長78.4%;馬鈴薯播種面積11.17千公頃,比上年減少28.0%,產量2.23萬噸,比上年減少66.7%;油料播種面積4.43千公頃,增長6.1%,產量0.35萬噸,比上年增長15.9%。
2013年和林格爾家畜存欄59.45萬頭(只),比上年減少6.6%。其中,大牲畜存欄13.37萬頭,減少16.7%。在大牲畜中,奶牛存欄頭數11.93萬頭,比上年減少16.7%;小畜存欄42.18萬只,比上年減少2.6%;生豬存欄3.9萬頭,比上年減少9.5%。2013年肉類總產量2.35萬噸,比上年減少6.1%;鮮奶產量59.32萬噸,減少12.8%;禽蛋產量0.23萬噸,減少26.9%。
2013年和林格爾有森林面積155.33千公頃,增長0.8%;當年營造林面積3.33千公頃,其中人工造林3.33千公頃;封山育林3.33千公頃。 2013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4%。分地區看,城鎮和鄉村零售額分別為18.79億元和2.32億元,分別增長12.4%和12.4%。分行業看,批零業實現零售額18.23億元,增長12.3%;住宿和餐飲業實現零售額2.88億元,增長12.5%。
2013年郵電業務總量9796萬元,比上年增長4.3%。其中,郵政業務總量960萬元,增長2.7%;聯通業務總量3809萬元,增長2.7%;移動業務總量3903萬元,增長7.7%;本地網固定電話用戶1.36萬戶,年末行動電話15.02萬戶,和林格爾互聯網路用戶11718戶。
2013年末和林格爾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79.38億元,比上年增長21.0%。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3.70億元,增長22.5%。金融機構貸款余額42.52億元,比上年增長89.8%。其中農業貸款32.30億元。
2013年和林格爾保險系統保費收入3872萬元,減少15.5%。其中,財險保費收入2977萬元,增長0.8%,人險保費收入895萬元,減少45.1%。
㈡ 和林格爾縣有幾個鄉鎮
和林格爾縣現轄四個鄉、三個鎮、一個經濟園區。
分別是羊群溝鄉、黑老夭鄉、大紅城鄉、舍必崖鄉、城關鎮、盛樂鎮、新店子鎮、盛樂經濟園區。
㈢ 燕麥名字的由來
燕麥,又名雀麥、野麥。 學名:Avena sativa L.
禾本科,禾亞科(Agrostidoideae),燕麥屬
燕麥一般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世界各國栽培的燕麥以帶稃型的為主,常稱為皮燕麥。我國栽培的燕麥以裸粒型的為主,常稱裸燕麥。裸燕麥的別名頗多,在我國華北地區稱為莜麥;西北地區稱為玉麥;西南地區稱為燕麥,有時也稱莜麥;東北地區稱為鈴鐺麥。
燕麥的生產概況
燕麥是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在五大洲42個國家,但集中產區是北半球的溫帶地區。
燕麥在我國種植歷史悠久,遍及各山區、高原和北部高寒冷涼地帶。歷年種植面積1800萬畝,其中裸燕麥1600多萬畝,占燕麥播種面積92%。主要種植在內蒙古、河北、山西、甘肅、陝西、雲南、四川、寧夏、貴州、青海等省、自治區,其中前4個省、自治區種植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90%。種植燕麥有210個縣,但集中產區是內蒙古自治區的陰山南北,河北省陰山和燕山地區,山西省太行山和呂梁山區,陝、甘、寧、青的六盤山、賀蘭山和祁連山,雲、貴、川的大、小涼山高海拔地區。近年來,全國播種面積下降到1500萬畝,但由於新品種的不斷推廣和栽培技術水平的提高,平均畝產從50公斤提高到75公斤。高產典型不斷涌現,如河北省張北縣對口淖1989年種植冀張莜4號100畝,平均畝產301公斤。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種子公司1996~1998年引種冀張莜4號,出現了畝產365公斤的高產田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縣郭寶營村連續多年平均畝產保持在200公斤以上。實踐證明,我國裸燕麥是一個適應性強,產量較高的糧、飼兼用作物。
燕麥的種植特性
株高60~120厘米,須根系,入土較深。幼苗有直立、半直立、匍匐3種類型;抗旱抗寒者多屬匍匐型,抗倒伏耐水肥者多為直立型。葉有突出膜狀齒形的葉舌,但無葉耳。圓錐花序,有緊穗型、側散型與周散型 3種。普通栽培燕麥多為周散型,東方燕麥多為側散型。分枝上著生10~75個小穗;每一小穗有兩片稃片,內生小花1~3朵,也偶有4朵者,裸燕麥則有2~7朵。自花傳粉,異交率低。除裸燕麥外,子粒都緊包在內、外稃之間。千粒重20~40克,皮燕麥稃殼率25~40%。
燕麥是長日照作物。喜涼爽濕潤,忌高溫乾燥,生育期間需要積溫較低,但不適於寒冷氣候。種子在1~2 ℃開始發芽,幼苗能耐短時間的低溫,絕對最高溫度25℃以上時光合作用受阻。蒸騰系數597,在禾穀類作物中僅次於水稻,故乾旱高溫對燕麥的影響極為顯著,這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原因。對土壤要求不嚴,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在灰化土中鋅的含量少於 0.2ppm時會嚴重減產,缺銅則澱粉含量降低。
栽培
播種期因地區而異。中國華北、西北、東北為春播區,生育期80~115天;西南為冬播區,生育期230~245天。燕麥需水較多,而中國主產區又屬於旱作農區,因此,通過早秋耕、耙、耱、鎮壓等辦法蓄水保墒極為重要。宜選用苜蓿、草木犀、豌豆、蠶豆等豆科作物為前作。土壤瘠薄的地塊,可連續採取輪歇壓青休閑的輪作制。灌溉地要選用抗倒伏、耐水肥、抗病的良種。播前進行種子消毒,預防堅黑穗病。春播燕麥區為避免乾熱風危害,土溫穩定在5℃時即可播種。旱地燕麥要注意調節播種期,使需水盛期與當地雨季相吻合。秋翻前宜施用腐熟、半腐熟的有機肥料作基肥,播種時可用種肥。旱地播種密度每畝基本苗20~22萬,灌溉地每畝25~35萬。分櫱初期或中期追肥、澆水,後期要控制徒長。積水易致倒伏。
燕麥的主要病害是堅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紅葉病;局部地區有稈銹病、冠銹病和葉斑病等。多使用抗病良種及採取播前種子消毒、早播、輪作、排除積水等措施防治。主要害蟲有粘蟲、地老虎、麥二叉蚜和金針蟲等,可通過深翻地、滅草和噴施葯劑等防治。野燕麥是世界性的惡性雜草,可通過與中耕作物輪作,剔除種子中的野燕麥種子,或在燕麥地播種前先淺耕使野燕麥發芽,然後整地滅草,再行播種等方法防治,也可採用化學除莠劑。
燕麥的經濟價值
在我國人民日常食用的小麥、稻米、玉米等9種食糧中,以燕麥的經濟價值最高,其主要表現在營養、醫療保健和飼用價值均高。
①營養價值高。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綜合分析,我國裸燕麥含粗蛋白質達15.6%,脂肪8.5%,還有澱粉釋放熱量以及磷、鐵、鈣等元素,與其它8種糧食相比,均名列前茅。燕麥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分別是小麥和玉米的4.7倍和7.7倍。燕麥中的B族維生素、尼克酸、葉酸、泛酸都比較豐富,特別是維生素E,每100克燕麥粉中高達15毫克。此外燕麥粉中還含有谷類食糧中均缺少的皂甙(人生的主要成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比較全面,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含量的均居首位,尤其是含賴氨酸高達0.68克。
②醫療保健價值高。
燕麥的醫療價值和保健作用,已被古今中外醫學界所公認。據1981~1985年中國農科院與北京市心腦血管研究中心、北京市海淀醫院等18家醫療單位5輪動物試驗和3輪997例臨床觀察研究證明,裸燕麥能預防和治療由高血脂引發的心腦血管疾病。即服用裸燕麥片3個月(日服100克),可明顯降低心血管和肝臟中的膽固醇、甘油三脂、β-脂蛋白,總有效率達87.2%,其療效與冠心平無顯著差異,且無副作用。對於因肝、腎病變,糖尿病,脂肪肝等引起的繼發性高脂血症也有同樣明顯的療效。長期食用燕麥片,有利於糖尿病和肥胖病的控制。
③飼用價值高。
燕麥葉、秸稈多汁柔嫩,適口性好。據《家畜飼養學》報道,裸燕麥秸稈中含粗蛋白5.2%、粗脂肪2.2%、無氮抽出物44.6%,均比穀草、麥草、玉米稈高;難以消化的纖維28.2%,比小麥、玉米、粟秸低4.9~16.4%,是最好的飼草之一。其籽實是飼養幼畜、老畜、病畜和重役畜以及雞、豬等家畜家禽的優質飼料。
燕麥———補充營養控制食慾
營養專家陳教授解釋說,燕麥作為一種古老的糧食作物,生長在海拔1000~2700米的高寒地區,具有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的特點;同時燕麥中富含可溶性纖維和不溶性纖維,能大量吸收人體內的膽固醇並排出體外,這正符合現代所倡導的「食不厭粗」的飲食觀。而且燕麥含有高粘稠度的可溶性纖維,能延緩胃的排空,增加飽腹感,控制食慾。
含有燕麥的飲食結構有助於長期控制能量攝入,緩慢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對血糖的影響。燕麥纖維還可減輕飢餓感,當然就可以有助於減輕體重。如今許多時尚人士都把燕麥列入日常食譜,既補充營養又控制食慾,何樂而不為呢?
但現在燕麥製品市場有點「亂」,眾多概念的燕麥片讓人眼花繚亂。陳教授說消費者要挑選優質燕麥,首先要看清它的原材料,如桂格燕麥片系列產品的原料均為純優質燕麥,經熟化加工後直接壓制而成,最大程度地保持燕麥的營養成分。燕麥和水果等搭配,既營養又好吃,在許多國家和地區成為大家早餐首選的食品之一。
㈣ 請問內蒙古自治區有幾個地級市二連浩特是地級市嗎
內蒙古自治區有12個地級市,二連浩特是准地級市,比縣級市高半格,比地級市低半格。
內蒙古自治區有12個地級市,分別是:呼和浩特、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 12個地級市。
二連浩特位於自治區正北部,北與蒙古國口岸城市扎門烏德隔界相望,東臨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西、南與蘇尼特右旗毗鄰,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邊境陸路口岸。
(4)和林各爾縣有什麼經濟農作物擴展閱讀:
內蒙古自治區各市情況:
1、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位於自治區的西南部,境內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使得鄂爾多斯似乎一夜間暴富起來。
2、包頭
包頭市是內蒙古的工業和製造中心城市,更是全球輕稀土產業基地,因此有「草原鋼城」的美譽。
3、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的首府,地處歐亞大陸的深處,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中心城市。
4、通遼
通遼地處自治區與我國東北地區的交接地帶,屬於副中心城市。
5、赤峰
赤峰地處內蒙古東部,是自治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全市經濟農作物耕種面積廣闊。
6、呼倫貝爾市
呼倫貝爾地處中俄蒙的交接地區,境內的呼倫貝爾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
7、錫林郭勒
錫林郭勒市是國家西部大開發的前沿陣地,更是我國重要的畜產品基地。
8、烏蘭察布地處內蒙古的中部地帶,與河北省接壤,是連接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的綜合交通樞紐。
9、烏海
烏海位於黃河上游地帶,是自治區新型工業城市。
10、巴彥淖爾
巴彥淖爾屬於自治區地級市,與包頭、鄂爾多斯接壤。
11、興安盟
興安盟地處內蒙古的東部地區,同時也屬於我國東北地區,農產品數量巨大。
12、阿拉善盟
阿拉善盟地處內蒙古的最西部,位於呼包銀經濟帶上,與鄂爾多斯接壤。
13、二連浩特
二連浩特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北部,錫林郭勒盟西部,與蒙古國扎門烏德隔界相望。
㈤ 中國為美農產品提供重要支撐,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如何
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情況很棒,農業產值很高,不存在糧食短缺的問題。
㈥ 和林格爾縣的介紹
和林格爾縣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為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所轄旗縣之一。北靠呼和浩特市郊區、土默特左旗,西連托克托縣,南接清水河縣,東與涼城縣、山西省左雲縣毗鄰。面積3401平方公里。下轄四個鄉、三個鎮、一個經濟園區,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新民街北黨政大樓。
㈦ 燕麥是什
1.燕麥也叫雀麥、野麥。燕麥分為帶稃型和裸粒型兩大類,現代農業以帶稃型的為主,稱為皮燕麥。華北、華東地區的燕麥以裸粒型的為主,稱為裸燕麥,裸燕麥的別名頗多,在我國華北地區稱為莜麥;西北地區稱為玉麥;西南地區稱為燕麥,有時也稱莜麥;東北地區稱為鈴鐺麥。各地的叫法都不相同,實際上為同一種東西。
㈧ 內蒙古有多少個民族
內蒙古是清朝內扎克蒙古的簡稱。
成立日:內蒙古自治區1947年5月1日成立於王爺廟(今興安盟烏蘭浩特),是我國成立最早的少數民族自治區。
總面積:118.3萬平方千米,全國第3位,僅次於新疆和西藏。
總人口:2008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413.73萬人。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位於中國北部邊疆,西北緊鄰蒙古和俄羅斯。面積118萬平方公里;人口2386.1萬(2005年11月1日零時統計);以蒙古族和漢族數量最多,此外,還有朝鮮、回、滿、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民族。全區分設9個轄地級市,3個盟;其下又轄12縣級市、17縣、49旗、3自治旗。首府呼和浩特市。包頭、赤峰、烏蘭浩特、烏蘭察布、烏海、呼倫貝爾、通遼、鄂爾多斯等為自治區內主要城市。
全境以高原為主,多數地區在海拔1000米以上,通稱內蒙古高原。主要山脈有大興安嶺、賀蘭山、烏拉山和大青山。東部草原遼闊,西部沙漠廣布。有呼倫湖、貝爾湖等著名湖泊,黃河流經本區西南部。本區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地域遼闊,各地差異較大;多數地區四季分明;夏短冬長,較為乾冷。年均氣溫一1~10攝氏度;全年降水量約50~450毫米。已探明礦藏60餘種,稀土、煤、銀等儲量巨大。草原面積居全國前列,大興安嶺林區木材蓄積量較大。
內蒙古工業在建國後發展較快,以采礦、冶金和稀土工業為骨幹,毛紡、森工、機械、食品、建材、化工全面發展。本區為全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之一,牧區草場肥美,三河馬、三河牛和內蒙古細毛羊均為著名畜種。農區集中於河套平原與東南部丘陵谷地,出產小麥、蒞麥、馬鈴薯等糧食作物和胡麻、甜菜等經濟作物。
內蒙古自治區疆域遼闊,地跨中國東北、西北地區,東起東經126度29分,西至東經97度10分,北起北緯53度20分,南至北緯37度20分,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為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為1700多公里。內蒙古東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毗鄰,南部、西南部與河北、山西、陝西 、寧夏四省區接壤,西部與甘肅省相連,北部與蒙古國為鄰,東北部與俄羅斯交界,國界線長達4221公里。土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12.3% 。
內蒙古屬典型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勻、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多數地區冷季長達5個月到半年之久。其中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從南向北由零下10℃遞減到零下32攝氏度,夏季溫熱而短暫,多數地區僅有一至兩個月,部分地區無夏季。最熱月份在7月,月平均氣溫在16℃--27℃之間,最高氣溫為36℃--43℃。氣溫變化劇烈,冷暖懸殊甚大。降水量受地形和海洋遠近的影響,自東向西由500毫米遞減為50毫米左右。蒸發量則相反,自西向東由3000毫米遞減到1000毫米左右。與之相應的氣候帶呈帶狀分布,從東向西由濕潤、半濕潤區逐步過渡到半乾旱、乾旱區。這里晴天多,陰天少,日照時數普遍都在2700小時以上,長時達3400小時。冬春季多風大,年平均風速在3米/秒以上,蘊藏著豐富的光熱、風能資源。 其中位於巴彥淖爾盟的烏拉特中旗全年有風日在272天以上,為全國風能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區委書記:烏蘭夫 解學恭 尤太忠 周惠 張曙光 王群 劉明祖 儲波
主席:烏蘭夫 滕海清 尤太忠 孔飛 布赫 烏力吉 雲布龍 烏雲其木格 楊晶 巴特爾
內蒙古政區圖呼和浩特市 回民區 新城區 玉泉區 賽罕區 土默特左旗 托克托縣 和林格爾縣 武川縣 清水河縣
包 頭 市 昆都侖區 東河區 青山區 石拐區 白雲礦區 九原區 土默特右旗 固陽縣 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
烏 海 市 海勃灣區 海南區 烏達區
赤 峰 市 新城區 紅山區 元寶山區 松山區 阿魯科爾沁旗 巴林左旗 巴林右旗 林西縣 克什克騰旗 翁牛特旗 喀喇沁旗 寧城縣 敖漢旗
通 遼 市 科爾沁區 霍林郭勒市 科爾沁左翼中旗 科爾沁左翼後旗 開魯縣 庫倫旗 奈曼旗 扎魯特旗
鄂爾多斯市 東勝區 達拉特旗 准格爾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杭錦旗 烏審旗 伊金霍洛旗
呼倫貝爾市 海拉爾區 滿洲里市 牙克石市 扎蘭屯市 額爾古納市 根河市 阿榮旗 鄂倫春自治旗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鄂溫克族自治旗 陳巴爾虎旗 新巴爾虎左旗 新巴爾虎右旗
巴彥淖爾市 臨河區 五原縣 磴口縣 烏拉特前旗 烏拉特中旗 烏拉特後旗 杭錦後旗
烏蘭察布市 集寧區 豐鎮市 卓資縣 化德縣 商都縣 興和縣 涼城縣 察哈爾右翼前旗 察哈爾右翼中旗 察哈爾右翼後旗 四子王旗
興 安 盟 烏蘭浩特市 阿爾山市 科爾沁右翼前旗 科爾沁右翼中旗 扎賚特旗 突泉縣
錫林郭勒盟 錫林浩特市 二連浩特市 阿巴嘎旗 蘇尼特左旗 蘇尼特右旗 東烏珠穆沁旗 西烏珠穆沁旗 太僕寺旗 鑲黃旗 正鑲白旗 正藍旗 多倫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阿拉善右旗 額濟納旗
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的鐵路線路由鐵道部下屬的三個鐵路局管轄:
1、哈爾濱鐵路局管轄部分:呼倫貝爾市全境。
鐵路線路:干線2條: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牙林線(牙克石—滿歸)。
支線5條:博林線(博克圖—塔爾氣)、伊加線(伊圖里河—加格達奇)、伊敏線(海拉爾東—伊敏)、朝烏線(朝中—莫爾道嘎)、卓江聯絡線(牙克石—匯流河)。
鐵路單位:哈爾濱鐵路局海拉爾鐵路辦事處
2、沈陽鐵路局管轄部分:興安盟全境、通遼市全境、赤峰市南部。
鐵路線路:干線2條:平齊線(四平—齊齊哈爾)、京通線(北京北—通遼西)。
支線4條:大鄭線(大虎山—鄭家屯)、通讓線(通遼東—讓湖路)、通霍線(通遼北—霍林河)、通遼南線(通遼—通遼南)。
鐵路單位:沈陽鐵路局通遼鐵路辦事處
3、呼和浩特鐵路局管轄部分:內蒙古自治區中西部地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錫林郭勒盟、赤峰市北部。
鐵路線路:干線4條:京包線(北京北—包頭)、包蘭線(包頭西—蘭州東)、集二線(集寧—二連浩特)、集通線(集寧—通遼北)。
支線7條(含一條環線):包白線、包石線、包環線、烏吉線、海公線、郭查線、包神線。
全年出生人口23.63萬人,人口出生率9.81%;死亡人口13.34萬人,人口死亡率5.54%;人口自然增長率4.27%,比上年下降0.21個千分點。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413.73萬人,比上年增加8.6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533.68萬人,在少數民族人口中有蒙古族人口436.47萬人。城鎮人口1248.26萬人,比上年增長3.5%,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51.7%;鄉村人口1165.47萬人,比上年下降2.8%,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48.3%。男性人口1240.18萬人,女性人口1173.55萬人。在總人口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176.68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比重為7.3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2]
民族及人口
由蒙古族、漢族、滿族、回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49個民族組成,其中漢族人口為1870.3萬人,占總人口的78.38%;蒙古族人口為421.1萬人,占總人口的17.65%。其他少數民族人口為94.7萬人,占總人口的3.97%。在總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1126.2萬人,占總人口的47.2%;居住在鄉村的人口1259.9萬人,占總人口的52.8%。[1]
文化程度
2005年末全區共有普通高等學校33所,比上年增加2所;全年招收學生7.09萬人,比上年增長1.1%;年末在校學生23.09萬人,比上年末增長16.2%,其中,少數民族在校學生6.29萬人。全年招收研究生2965人,比上年增長23.4%;年末有中等職業學校236所,招收學生8.45萬人,比上年增長25%;年末有普通高中359所,全年招收學生19.84萬人,比上年增長10.8%;年末有普通初中1346所,全年招收學生32.77萬人,比上年下降6.4%;全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44%,小學學生輟學率0.22%。
在內蒙古遼闊富饒的土地上,有茂密的森林、豐美的草場、肥沃的農田、廣闊的水面、眾多的野生動植物和無窮無盡的礦藏資源。據估算,全區近300個大小城鎮國有土地資源產量在2000億元以上,全區礦產儲量潛在價值(不含石油、天然氣)達13萬億元,居全國第三位。
·農業資源
內蒙古現有耕地549萬公頃,人均佔有耕地0.24公頃,是全國人均耕地的3倍,實際可利用的耕地面積超過800萬公頃,人均耕地面積居全國首位。內蒙古農業區和半農半牧區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以東和以南。河套、土默川、西遼河、嫩江西岸平原和廣大的丘陵地區,有適於農作物生長的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等多樣性土壤地帶和可利用的地上地下資源,從而形成自治區乃至我國北方的重要糧倉。內蒙古農作務多達25類10266個品種,主要品種有小麥、玉米、水稻、穀子、莜麥、高粱、大豆、馬鈴薯、甜菜、胡麻、向日葵、蓖麻、蜜瓜、黑白瓜籽等許多獨具內蒙古特色的品種,其中莜麥、蕎麥、華萊士瓜頗具盛名。還有發展蘋果、梨、杏、山 楂、海棠、海紅果等耐寒耐旱水果的良好條件。
·畜牧業資源
內蒙古天然草場遼闊而寬廣,總面積位居全國五大草原之首,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生產基地。草原總面積達8666.7萬公頃,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達6800萬公頃,佔全國草場總面積的1/4。內蒙古現有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科爾沁、烏蘭察布、鄂爾多斯和烏拉蓋6個著名大草原,生長有1000多種飼用植物,飼用價值高、適口性強的有100多種,尤其是羊草、羊茅、冰草、披鹼草、野燕麥等禾本和豆科牧草非常適於飼養牲畜。從類型上看,內蒙古東北部的草甸草原土質肥沃,降水充裕,牧草種類 繁多,具有優質高產的特點,適宜於飼養大畜,特別是養牛;中部和南部的乾旱草原降水較為充足,牧草種類、密度和產量雖不如草甸草原,但牧草富有營養,適於飼養馬、牛、羊等各種牲畜,特別宜於養羊;陰山北部和鄂爾多斯高原西部的荒漠草原,氣候乾燥,牧草種類貧乏,產草量低,但牧草的脂肪和蛋白質含量高,是小畜的優良放牧場地;西部的荒漠草場很適合發展駱駝。著名的三河馬、三河牛、草原紅牛、烏珠穆沁肥尾羊、敖漢細毛羊、鄂爾多斯細毛羊、阿爾巴斯絨山羊等優良畜種在區內外聞名遐邇。
·森林資源
內蒙古森林總面積約1406.6萬公頃,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11%,居全國第二位,是國家重要的森林基地之一。森林覆蓋率達13.8%,高於全國13.4%的平均水平。森林總蓄積量11.2億立方米,居全國第四位。樹木種類繁多,全區喬灌樹種達350多種。內蒙古森林資源大部分集中在大興安嶺北部山地,林木蓄積量佔全區林地活立木蓄積量的3/4以上,被譽為「祖國的綠色寶庫」。這里盛產的興安落葉松、白樺、黑樺等,均為著名的的優質林木。此外,在罕山、陰山、賀蘭山等山地也生長著成片的天然次生林。罕地區的雲杉、油松、柞木、山楊林;大青山、烏拉山、蠻漢山的山楊、白樺林;賀蘭山的雲杉、松樹林以及大青溝闊葉林等,都具有較高的經濟和科學研究價值。人工林也是內蒙古森林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全區人工林保存面積達237萬公頃,比解放前人工林面積增長52倍。
1978年開始進行的「三北」防護林工程建設,被譽為「綠色萬里長城」和「世界生態工程之最」,使全區平原農業一半左右的農田實現林網化,牧區草原建設也得到林木保護。
·水資源
內蒙古水資源總量為515.5億立方米,流域面積大於3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58條,較大的湖泊有295個,全年平均降水量為50毫米--500毫米。全區淡水面積85.7萬公頃,可利用水面為51.1萬公頃,已利用的水面有49.5萬公頃。發展淡水養殖前景廣闊。飼養的主要魚種有鯉、鯽、鰱、鯿等十幾種,尤以黃河鯉魚最為著名。改革開放以來,家庭養魚戶發展到2600餘戶,從事漁業人口已達1.5萬人。
·野生動植物資源
內蒙古各類植物2351種,其中野生植物2167種,引種栽培的有184種。這些植物已分屬於133科,720屬,被列為第一批國家保護的珍稀野生植物的有24種。野生植物按經濟用途可分為十幾類。纖維植物有樟子松、落葉松、大葉草、蘆葦、紅柳等70多種。中草葯有人參、天麻、麻黃、肉蓯蓉、柴胡、甘草等500多種。榛子、山杏、金蓮花、松籽等幾十種植物的種子是榨油的好原料。釀造的重要原料有越桔、篤斯、懸鉤子、山櫻桃等。幾十種食用植物中尤以猴頭、口蘑和發菜最負盛名。內蒙古獸類分屬於24科,有114種,佔全國獸類450種的25.3%。獸類中具有產業價值的50餘種,珍貴稀有動物10餘種。鳥類分屬於51科,有365種,佔全國鳥類的31%。被列入國家一、二、三類保護的獸類和鳥類共同49種。蒙古野驢和野駱駝屬於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還有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全區有嚙齒動物54種,約佔全國種數的1/3,多屬害獸。
·礦產資源
內蒙古是我國礦床類型比較齊全的省區之一。現已發現各類礦床4100多處,種類達128種。已探明儲量並上儲量平衡表的有83種,其中能源礦兩種,金屬礦32種,非金屬礦49種。在已探明儲量的礦種中,儲量居全國首位的有7種,前3位的有22種,居全國前5位的有41種,居全國前10位的有56種。全區現有大型礦產地106個,中型礦產地177個,小型礦產地501個。鈮、鋯、稀土、冰洲石、煤、鉻、鋅、鉭、鈹、鉛、螢石、砷、蛭石、錫、硅藻土、珍珠岩、鐵、銅、銀、鎢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特別是稀土資源儲量居世界之首。內蒙古已探明的黑色金屬礦主要有鐵、錳、鉻,其中鐵礦資源最豐富,目前已發現大小鐵礦產地254處,累計探明儲量17.12億噸,居全國第9位,儲量集中於包白和集二兩條鐵路沿線。其中白雲鄂博以富有鐵和稀土等多種金屬共生礦而成為世界罕見的「寶山」。鉻鐵礦探明儲量180萬噸,居全國第二位。已知錳礦產地35處,儲量31.4萬噸,居全國第15位。有色金屬資源已上儲量表的礦種有銅、鉛、鋅、鋁、鎳、鈷、鎢、錫、鉍、鉬10種,其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有6種,礦產地102處。貴重金屬資源,全區共發現金礦床、礦點200餘處,探明儲量的原生金礦產28處,保有各類黃金儲量127噸。銀礦產地23處,累計探明儲量4749噸,保有儲量4141噸。冶金輔助原料資源,非金屬礦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64處,其中鑄型用砂、鐵礬土、螢石儲量居全國前三位。化工原料資源有硫鐵礦、湖鹽、芒硝、天然鹼等11種,其中天然鹼、硫鐵礦、芒硝、砷、泥炭、溴在全國儲量排序中居前5位。達拉特旗芒硝礦儲量34億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芒硝礦之一。建築原料資源已探明儲量的有石棉、石墨、石膏、石灰石等15種。其中蛭石、冰洲石儲量居全國首位,石膏、磚瓦粘土儲量居全國第2位,耐火粘土、雲母儲量居全國第3位,石墨居全國第5位。
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 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獻哈達:哈達以白布帛或絲綢為主,長短不一,一段約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長,兩端有絲脫出,約半寸許,其長短均視被交者和場合而定。獻哈達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饋贈禮品、年節交往中的禮節,有時還伴隨吟唱和祝詞,更染敬重的氣氛。
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編輯本段]民間文化
安代舞:安代流行內蒙古,起源於庫倫旗。傳統安代以唱為主,伴以舞蹈動作,是科爾沁「博」治病的一種方式,帶有迷信色彩。1949年以後,逐漸變為自娛性民間舞蹈,經過不斷完善與發展,由民間進入劇場,成為喜聞樂見的民族藝術形式。
內蒙古民歌:《嘎達梅林》、《達那巴拉》、《那木斯來》、《勞工之歌》等;贊美故鄉、思念親人、懷念故土的歌,如《諾恩吉雅》、《母親的恩情》、《金姐》等;哀歌、格言歌、搖籃曲、諷刺歌,如《波茹萊》、《都吉婭》、《丁格爾大喇嘛》等,儀式歌包括祭祀歌、安代歌、婚禮歌、宴歌、酒歌等,如《四季》、《金珠爾瑪》、《篝火歌》等;反映婦女生活的歌,如《萬梨》、《高小姐》、《德力格爾瑪》等;情歌,如《韓秀英》、《達古拉》、《金葉瑪》等。
鄂爾多斯婚禮:流傳在鄂爾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婚禮,有著悠久的歷史,它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鄂爾多斯蒙古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獷、豪爽、善良的性格。因此,鄂爾多斯婚禮廣為傳頌,馳名中外,它的許多健康的內容,優美的情節
㈨ 內蒙古清水河縣的物種有什麼
清水河縣是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下轄縣,位於呼和浩特市的南端,東南以明長城為界,與山西省平魯區、偏關縣接壤;西瀕黃河,與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隔河相望;北臨古勒半幾河與和林格爾縣毗鄰;西北方與托克托縣相傍,整體位置處於「蒙、陝、晉」三省交界和「呼、包、鄂」經濟技術開發區腹地。清水河縣總面積2859平方公里,縣境內居住有漢、蒙古、滿、回等12個民族,2012年總人口14.3萬。清水河縣縣林木保存面積132萬畝,森林覆蓋率30.8%,主要樹種有檸條、沙棘、桃、李、杏等,特別以海紅果及其加工品果丹皮聞名區內外。天然、人工優良牧草面積127萬畝,耕地62萬畝,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小雜糧豆為主,小香米比較有名
清水河縣境內傳統居室有3種,一是土質堅硬的地方,打土窯洞;二是用石塊砌窯洞;三是用磚木或混凝土蓋房。不論哪一種居室,動工時主人要選擇吉日。在砌合拱形窯頂時或蓋房上樑布椽、棧或澆灌房頂時,都要燃放爆竹,以圖吉利,還要貼上對聯,做油炸糕招待客人。
農村砌窯、蓋房、多邀同村壯大勞力,親戚朋友幫忙。遷居亦擇日,並在原居住地捏制生面餅一塊,並烙熟其一面,到新居再烙熟另一面,俗稱烙「翻身餅」。遷居住數日內,需設宴慶賀。故民間流傳「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