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當然,要很好把握上述七大機遇,將各種戰略機遇轉化為真正的增長和發展,這不僅需要我們有效解決「新常態」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同時還需要我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構建出適合下一輪經濟發展的制度體系。
『貳』 新經濟有哪些
新經濟包括科技新經濟和一些其他的輔助產業,新經濟。比如說艾TE無羈通信類等等應該都是新經濟的范疇。
『叄』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的形勢
新常態將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也讓中國的經濟改革面臨新的挑戰。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經濟增量依然可觀,但穩定經濟增長任務繁重。 經過30多年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已今非昔比。2013年一年中國經濟的增量就相當於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可在全世界排到第十七位。從經濟總量看,我國目前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從發展速度看,30多年來,中國經濟以世界少有的年均接近兩位數的增長速度高速發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 經濟新常態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能夠有效保障國家財政實力不斷增強,而財力的增加能夠對促進經濟發展、加強經濟和社會中的薄弱環節、切實改善民生、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有力的資金保障。從我國的發展實際看,依靠依然可觀的實際增長,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兩個百年」奮斗目標是能夠實現的,也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大國紅利」。 但客觀講,經濟新常態下,經濟下行的挑戰亦十分明顯,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採取各種措施綜合施策,使經濟增長運行在合理區間。 二是經濟增長動力更為多元,但核心動力源正在培育中。 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空間大。從城鎮化角度看,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速度最快、規模最大的城鎮化過程,城鎮化伴隨的大規模人口遷移,將推動消費持續增長,這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推動力。2013年我國的名義城鎮化率僅為53.73%,戶籍城鎮化率則低得多,僅為36%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從工業化角度看,我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沒有完成,除東部部分省市基本完成工業化外,中部、西部等省區工業化的發展還不是很充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 但也應當看到,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面臨的創新挑戰和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離依靠「技術紅利」創造經濟增長核心動力源還有較遠的距離。 三是發展前景更加穩定,但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2013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2014年的統計公報顯示,這一比例攀升至48.2%,這是非常好的經濟結構優化跡象。在支撐我國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內需結構中投資佔比相對較高,但2010年消費率和投資率達到各佔50%之後,消費率出現較快增長趨勢,在經濟結構中佔比再次超過投資率,消費的基礎性作用和投資的關鍵性作用逐步得到體現。 由於地理條件、發展基礎、歷史文化等因素,我國區域經濟結構中,東中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區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區域結構亦在逐步得到優化,將為中國經濟帶來更多「發展紅利」。 但同時應看到,我國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還面臨著諸多挑戰,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顯得較為落後,需求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還有很大的調整空間,這些因素在制約著中國經濟質量的整體提高。 四是市場活力進一步釋放,但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經濟新常態下,政府職能轉變的核心仍然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新一屆政府將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當頭炮」,目的就是要從體制機制上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2013年以來,國家先後取消和下放了共700餘項行政審批等事項,涉及到將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後置審批等一系列具體舉措。2014年前3個季度全國新登記注冊市場主體920萬戶,新增企業數量較2013年增長60%以上。 這些舉措既對減輕企業負擔、激發市場活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成為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機遇之一。同時我們也要承認,當前地方一些職能部門過度干預企業經營管理,吃拿卡要、「紅頂中介」、尋租腐敗等現象依然存在,建立法治政府,加快轉變政府職能還有很多工作要做,這也是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改革的重要挑戰之一。
『肆』 我國當前經濟形勢是什麼
戰略機遇期。認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優勢顯著。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伍』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有哪些特徵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中國經濟新常態具體的特徵可從以下九個方面來看:
一、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並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二、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三、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四、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五、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
六、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范的市場環境.
七、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桿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葯,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八、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系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九、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
『陸』 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中國經濟總體上呈現了穩中向好、穩中加固的態勢。但第三季度經濟增速放緩、疫情散發、汛情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高企、企業經營困難加大、生產需求制約增多,經濟社會預期需要增強支撐。中國經濟面臨較為復雜的階段性、結構性和周期性問題,風險挑戰依然較大。
拓展資料:如何分析中國經濟
1、觀察分析中國經濟,應當以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准確識變,才能在短期波動和長遠的格局中認清大勢;科學應變,才能在壓力挑戰中發掘深層動力;主動求變,才能在亮點韌性中提振信心。可以說,中國經濟持續恢復、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態勢不會改變,有能力有條件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任務。 一方面,經濟增長、就業、物價、國際收支四大宏觀經濟指標顯示,中國經濟「基礎大盤」依然穩固;另一方面我們堅信,中國經濟有辦法、有條件延續恢復性增長態勢,保持戰略定力,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以強大韌性支撐和激發經濟內生動力。 從建言資政的角度,我提幾點建議。
2、針對經濟運行新情況加強跨周期調節,持續推進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的政策落地生根。目前,一些房地產企業過度擴張陷入困境,一些地方政府隱形債務負擔過重而難以為繼,一些地方採用拉閘限電、運動式減碳等等。要用好寶貴時間窗口,在處理短期與長期、目標與手段、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中有效化解。比如通過嚴格執法、完善規則,部分領域社會反映強烈的壟斷和競爭失序行為得到糾正,防止資本無序擴張初見成效;從10方面31項重點任務明確「雙碳」路線圖、施工圖,堅持全國一盤棋,糾正運動式「減碳」,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採取依法對煤炭價格實施干預等必要措施,促進煤炭市場回歸理性,收到了一定成效。
『柒』 簡述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是什麼
簡述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和新特點是:
一、疫情成為影響經濟表現的決定性因素。
面對疫情「黑天鵝」,各經濟體採取了不同策略,嚴陣以待者有之,尋求「群體免疫」者有之,左右搖擺者亦有之。
時刻增長的確診病例數和死亡人數在令人揪心的同時,也成為檢驗抗疫的最嚴苛指標。同時,經濟復甦的程度也與各國抗疫的成效呈現極大相關性,能夠嚴格控制住疫情蔓延的國家經濟復甦更為強勁。
二、疫情加速了世界經濟重心「東移」進程。
與歐美發達國家「集體熄火」不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和地區較為成功地控制住了疫情,為經濟復甦奠定了基礎。中國經濟表現一枝獨秀,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率先實現正增長,也是唯一保持貨物貿易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更躍升為當年全球最大的外資流入國。
具體表現為:
1、從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的增長情況看,正如《紐約時報》專欄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所稱,疫情成為美國的「滑鐵盧」。
美國商務部1月28日公布的首次預估數據顯示,受疫情沖擊,2020年美國實際GDP萎縮3.5%,這是美國經濟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全年萎縮,同時也創下了1946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
2、歐洲成為經濟下滑的「重災區」。歐盟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0年歐元區經濟下滑6.8%,歐盟經濟下滑6.4%。
作為歐洲經濟「火車頭」,德國聯邦統計局2月24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GDP下降4.9%。即便如此,德國經濟在歐洲已算表現不俗,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GDP降幅甚至接近10%。
『捌』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哪些新形勢
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
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
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
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
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
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
第六,「大升級」與構建升級版中國經濟的機遇。
第七,「大開放」與中國經濟全球布局的機遇。
『玖』 在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發生了哪些新變化
從經濟增長原因的角度分析,中國經濟發生了4個方面的變化。首先,中國經濟以往是以工業為基礎、以出口為導向的。隨著世界經濟陷入低速增長,出口高速增長難以為繼。沿海發達地區出口企業所遭遇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其深層次原因還是市場需求不足。
其次,以往的城鄉二元結構意味著農村勞動力供應充足,價格低廉,城市裡較高的生產率能提供相比農村更高的勞動收入。但是這一條件已經發生了變化。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農村25歲以下勞動力已經有70%不在農村了,以往供應充足的農村勞動力條件不再具備,這種現象的結果是工資增速提升,並且這種提升是全國性的。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西部地區的工資增長速度相比中東部更高,這使中國低成本製造業受到挑戰。
第三,人口老齡化現象的出現。老齡化社會意味著儲蓄率下降,儲蓄率的下降意味著投資來源的下降,表明以往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難以持續。
第四,節能減排已經是大勢所趨,資源環境條件日漸緊張。在以往的經濟增長中,資源是廉價的,環境甚至是不要錢的。但是現階段,我們的土地資源、水資源、能源已經非常緊張。60%的石油需要進口。與此同時,霧霾的大面積發生也使人們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
隨著經濟增長因素的變化,經濟的結構性開始轉變、潛在增長率出現下降,構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但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更值得關心的問題是經濟增速下台階之後能否在一個新的平台上穩住。穩住腳了,才是可持續的增長。
雖然目前經濟下行壓力很大,但是希望也很大。近期的4組指標可以說明問題。
其一,居民收入在增長,尤其是廣大的農村。過去5年,居民收入增長基本與GDP同步,但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要快於GDP,與之同步,農村消費的增長也很快。人們印象中,電視機、冰箱、傢具行業會是夕陽行業,但數據顯示,這些行業在農村市場獲得了新商機。可以說,與農村消費相關的行業現在是「嫩芽」行業。
其二,服務業的發展非常強勁,而且這種服務業是生產性的服務業,比如說物流、醫療、教育、金融、互聯網、文化創意行業,這是中國經濟新常態下的又一個「嫩芽」。
其三,技術進步明顯提速。「十一五」中未完成的指標之一是研發投入佔GDP比重超過2%,但是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這個指標已經實現了,更加值得欣喜的是,研發投入中企業投入增長很快。同時,我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專利增長速度也明顯提升,這是技術的表現。這樣的趨勢下,促成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行業將成為新常態中的「嫩芽」行業。
其四,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結構發生了更為均衡化的變化,經濟平衡性增強。與西部經濟相關的產業成為增長最快的「嫩芽」行業。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嫩芽」成長為參天大樹還需要時間,如何為「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是宏觀調控所要重點關注的。為「嫩芽」固本強基、澆水施肥需要改革的不斷深入和推進。為此,一方面,通過宏觀調控的預調微調穩定「嫩芽」的生長環境;另一方面,通過改革開放為「嫩芽」注入活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保持較高增速仍沒有問題,這將為代表著中國經濟未來的、能為中國經濟提供持續健康增長的「嫩芽」行業提供環境。
如何為中國經濟新常態中的「嫩芽」提供合適的生長環境?經濟新常態也意味著宏觀調控思路的更新。宏觀調控要適應服務業變成第一大產業、消費變成主要增長動力的新經濟形勢。這種適應過程中最重要的是觀念、機制創新。
在宏觀調控中,過去的重點是促進經濟增長,但現在要的是穩定增長,不是要一味追求速度。在經濟增速下滑的時候,也會去托,但托不是目的。托的目的是創造環境,為「嫩芽」提供合適的溫度濕度。
從市場和政府的分工角度講,創新的地位在中國經濟新常態中最為重要,但是創新恰恰是政府最力所不及的領域,政府所要做的應是為創新創造有利環境。
在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中,有些國家在經歷了高速發展階段後進入了所謂的「失去的時代」。對於中國經濟的未來,這種風險存在,但是風險並不大,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仍在繼續。相比有些國家進入「失去的時代」前70%的城鎮化率,中國目前的城鎮化水平只有53%。通過城鎮化提升勞動生產率的空間仍然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說,理論上在中國城鎮化水平還沒有那麼高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增速下降是不應該的,這說明我們促進經濟繼續增長的機制還需要不斷創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