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21各市gdp是什麼
廣東省各地市截止2021年GDP出爐,具體各自分析如下:
1、深圳市,30664.85億,增速6.7%。
2、廣州市,28231.97億,增速8.1%。
3、佛山市,12156.54億,增速8.3%。
4、東莞市,10855.35億,增速8.2%。
5、惠州市,4977.36億,增速10.1%。
6、珠海市,3881.73億,增速6.9%。
7、茂名市,3698.10億,增速7.6%。
8、江門市,3601.28億,增速8.4%。
9、中山市,3566.17億,增速8.2%。
10、湛江市,3559.93億,增速8.5%。
11、汕頭市,2929.87億,增速6.1%。
12、肇慶市,2649.99億,增速10.5%。
13、揭陽市,2265.43億,增速6.1%。
14、清遠市,2007.45億,增速8.1%。
15、韶關市,1553.93億,增速8.6%。
16、陽江市,1515.86億,增速8.3%。
17、梅州市,1308.01億,增速5.5%。
18、汕尾市,1288.04億,增速12.7%。
19、河源市,1273.99億,增速8.0%。
20、潮州市,1244.85億,增速9.3%。
21、雲浮市,1138.97億,增速8.1%。
城市GDP的意思是:
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城市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proct的縮寫,意為國生產總值,是指按國家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常被公認為是衡量國家經濟狀況的最佳指標。
Ⅱ 潮州在哪裡,這個城市經濟怎樣,介紹一下
屬廣東省東部,民營經濟比較發達,是中國最大的僑鄉,2011全球華人富豪榜發布,前十位有三位來自潮州,分別是排名第一的李嘉誠,第九位的謝國民和第十位的劉鑾雄,潮汕地區的富豪都是草根出身,基本上都是白手起家
Ⅲ 潮州市在廣東省內,算得上是怎樣的水平呢
今天我將和你談談廣東:的地級市潮州市潮州市是潮汕最著名的地級市。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和緩慢的生活節奏,是一個旅遊的好地方。它也是中國,的瓷都,是中國,嶺頭單叢茶的故鄉,華僑人數居全國第一!港澳台同胞重要的祖籍之一。
然而,潮州政府非常支持旅遊業的發展,並在各種橋梁維修、道路維修和景點翻新方面投入巨資。目前,潮州市的牌坊街, 廣濟橋和鳳凰公園都是好景點。此外,潮州的高速鐵路在過去兩年發展迅速,這使得外國人去潮州旅行非常方便。潮州人非常好客。參觀潮州,後,他們再也沒有見過屠殺顧客的現象!
如果潮州發展成「網路名人式」旅遊城市,其實也不錯,旅遊資源也很豐富。在歷史文化遺產的支撐下,在中國旅遊業的影響力會越來越高,遊客自然會來這里。最近兩年每逢大節日,景區都擠滿了人!
2019年,雖然潮州市GDP低於全省,但住宿餐飲業零售額為51.42億元,增長6.8%。旅遊市場全年持續繁榮,全市旅遊收入達到398.25億元,增長30%。國內外遊客2629.47萬人次,增長31%。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成績!這表明,在高鐵的帶動下,潮州旅遊業穩步發展。我想你一定聽說過潮汕人吧!你去過潮州嗎?你對潮州的印象如何?如果潮州是一個旅遊城市,你認為它對你有吸引力嗎?
Ⅳ 潮州的經濟
潮州部分經濟發展迅猛,產業基礎厚實。潮州區域經濟特點鮮明,比較優勢突出,部分工業基礎厚實,具備相當的規模,產業配套能力強。已形成了以陶瓷、服裝、食品、電子、五金不銹鋼、婚紗晚禮服 印刷包裝、皮塑製鞋 為支柱產業的特色工業體系,特色經濟、縣域經濟、民營經濟、港口經濟和文化經濟發展勢頭強勁。
初步核算,2014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850.2億元,增長8.2%,增速比全省高0.4個百分點。各季度GDP累計增速分別為7.5%、7.8%、7.8%和8.2%,呈逐季上升趨勢。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58.5億元、479.9億元和311.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9%、9.5%和7.1%。三次產業比例關系為6.9:56.4:36.7。人均生產總值31302元,比上年增長7.8%。工業是支撐全市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實現增加值452.5億元,增長9.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65.7%,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1.4%。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6.8%,住宿餐飲業增長5.8%,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長4.9%,金融業增長11%,房地產業增長4.3%。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5%,漲幅比全省低0.8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六升一平一降,食品價格是物價上漲最大推手,同比上漲3%,推動CPI同比上漲1.15個百分點。煙酒類上漲0.4%,衣著類上漲0.1%,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上漲1.1%,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上漲2.4%,居住類價格上漲0.5%,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價格保平,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下降0.8%。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0.7%,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0%。
全年新增城鎮就業2.5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0.4萬人,組織勞動力技能培訓1.3萬人,轉移就業2.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47%以內。
2014年,全市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3億元,增長11.3%,其中,稅收收入31.3億元,增長8.3%,歸入地方庫的國稅收入11.3億元,下降1.6%,歸入地方庫的地稅收入21.7億元,增長13%。四大稅種中,增值稅25%部分收入增長0.4%,個人所得稅增長8.7%;企業所得稅和營業稅分別下降1.3%和2.7%。全市各項稅收收入91.4億元,增長3.7%。國稅國內稅收收入50.2億元,下降2%,其中,工業增值稅31.8億元,下降4.7%;地稅稅收總收入35.3億元,增長15.6%。
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結構不優,財政實力較弱,改善民生壓力較大;土地、資金、人才、資源環境等要素制約突出,大氣環境質量有待改善,節能減排任重道遠。 全境地勢北高南低,北部多山,中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韓江沖積平原。山地丘陵占潮州市總面積的65%,主要分布在饒平縣和潮安區北部。北部山區適宜茶葉種植和杉、桐、櫟、柯等林木生長;丘陵及低山區主要適合竹、橄欖、桃、李、梅、菠蘿和薯類的生長;韓江沖積平原肥沃的土地利於水稻、甘薯、花生、大豆、蘿卜、柑、楊桃、香蕉等的栽培。歷史上已是「稻得再熟,蠶也五收」的福地。
潮州人多地少,農民群眾十分珍惜耕地,有精耕細作的習慣,素有「綉花農業」之稱,農業生產早已達到較高的發展水平。而且根據市場需求和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區域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已經形成了農業商品化、集約化經營,促規模化的經濟發展。
以發展「深藍漁業」為重點,加快深水網箱產業園區建設和遠洋漁業發展。發展水產品精深加工以及水產品服務業,積極推進第三產業發展。推進健康養殖和現代漁業建設,建設節地節水高效高質現代化漁業示範基地。實施沿海漁民轉產轉業工程,不斷提高漁業發展和漁民民生的保障程度。
2013年潮州市農業總產值94.1億元,比上年增長5.2%。農作物總播種面積96.02萬畝,比上年下降0.6%。糧食播種面積66.40萬畝,比上年下降3.3%。糧食總產量26萬噸,比上年下降10.3%。水果總產量17.4萬噸,比上年增長12.3%;茶葉總產量1.45萬噸,比上年增長14.2%;蔬菜總產量45.9萬噸,比上年增長5.3%。肉類總產量7.5萬噸,比上年下降2.6%。水產品產量18.8萬噸,比上年下降5.5%。 潮州以民營工業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是潮州市經濟發展的主力軍。潮州市現有個體工商戶和各類企業5萬多家,其中較有規模的民營企業達到4103家,佔全部工業法人企業戶數的86.05%,潮州市民營企業從業人員20多萬人,民營工業產值占潮州市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
201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4億元,比上年增長11.6%。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63.4億元,增長12.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90.7億元,增長9.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322.7億元,增長11%,住宿餐飲業零售額31.4億元,增長13.7%。
2013年,潮州市旅遊收入89.9億元,比上年增長20.2%;接待海內外遊客人數590.4萬人次,增長20.1%;其中,接待海外遊客61萬人次,增長12.6%,接待國內遊客529.5萬人次,增長21%;潮州市共有星級飯店14家,全年客房出租率54.6%。
Ⅳ 廣東未來的增長極在哪
前言:
筆者認為,廣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極,不在粵東就是在粵西!
一. 廣東理論上與實際上的經濟極,有多少極?
1.廣東省四大地區:
廣東省下轄21個地級市,共分為四大地區,分別是:珠三角地區、粵東地區、粵西地區、粵北地區。其中,廣東省四大地區分別包括的地級市有:
(1) 珠三角地區 ,包括:廣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珠海市、江門市、肇慶市、惠州市,共9個地級市;
(2) 粵東地區 ,包括:汕頭市、潮州市、揭陽市、汕尾市、梅州市,共5個地級市;
(3) 粵西地區 ,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陽江市、雲浮市,共4個地級市;
(4) 粵北地區 ,包括:韶關市、清遠市、河源市,共3個地級市。
2.廣東省理論上的經濟極,是4極:
既然廣東省下轄的21個地級市,共劃分為四大地區。那麼廣東省理論上的經濟極,就應該是4個極,分別是:珠三角地區經濟極、粵東地區經濟極、粵西地區經濟極、粵北地區經濟極。然而實際上,廣東省卻並沒有4個經濟極那麼多,這是為什麼呢?
3. 廣東省實際上的經濟極,是3極:
廣東省理論上的經濟極是4極,然而實際上的經濟極卻是3極,分別是:珠三角地區經濟極、粵東地區經濟極、粵西地區經濟極。其中珠三角地區經濟極,即我們平時所說的珠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三角都市區、珠三角一體化;粵東地區經濟極,即我們平時所說的潮汕城市群、潮汕揭城市群、潮汕揭都市區、潮汕揭一體化;粵西地區經濟極,即平時我們所說的,湛茂陽城市群、湛茂陽都市區、湛茂陽都市圈、湛茂陽一體化。
(廣東世界級沿海都市帶(都市群))
二.廣東未來的增長極不在粵東就在粵西?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廣東省一共有三大經濟增長極,分別是:珠三角地區經濟極、粵東地區經濟極、粵西地區經濟極。既然我們討論的是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那麼自然就是不包括廣東省現在主要的增長極——珠三角地區經濟極。那麼除了珠三角地區經濟極外,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自然是不在粵東地區經濟極就是在粵西地區經濟極!
(廣東省四大地區)
三.廣東未來的增長極——粵西,更據發展前景:
筆者認為,廣東省未來的經濟增長極,在於粵西——粵西地區經濟極!即平時我們所說的:湛茂陽城市群、湛茂陽都市區、湛茂陽都市圈、湛茂陽一體化。主要原因有三:
1. 粵西地區的區位優勢,更優於粵東地區:
粵西地區具有非常優越的區位優勢!對外,粵西地區位於中國大陸最南端,背靠中國大陸,面朝南海,與海南島隔泛北部灣相望。從粵西地區出發,無論是到達東南亞地區的哪一個國家,都非常的方便;對內,粵西地區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相接相連、與海南省一衣帶水,剛好位於廣東、廣西、海南三「省」的交匯處。
2. 粵西地區的GDP(經濟總量),高於粵東地區:
(1)2019年,粵西地區的GDP(經濟總量)為:湛江市3064.72億元、茂名市3252.34億元、陽江市1292.18億元、雲浮市921.96億元,合計8531.2億元;
(2)2019年,粵東地區的GDP(經濟總量)為:汕頭市2694.08億元、揭陽市2101.77億元、梅州市1187.06億元、潮州市1080.94億元、汕尾市1080.30億元,合計8144.15億元。
(3)由此可見,粵東地區雖然擁有5個地級市,比擁有4個地級市的粵西地區還要多出1個地級市。但是粵東地區集合5市之力的GDP(經濟總量),也不過合計才8144.15億元。而粵西地區雖然才有4個地級市,GDP(經濟總量)合計卻高達8531.2億元,比粵東地區還要多出387.05億元。
3. 粵西地區的轄區面積,要大於粵東地區:
(1)粵西地區4個地級市的轄區面積分別為:湛江市 12490平方公里、茂名市 11445平方公里、陽江市 7822平方公里、雲浮市 7779平方公里,合計39536平方公里;
(2)粵東地區5個地級市的轄區面積分別為:梅州市15925平方公里、揭陽市5240平方公里、汕尾市 4838平方公里、潮州市3614平方公里、汕頭市2064平方公里,合計31681平方公里。
(3)經濟發展離開不了土地、離開不了資源,要想經濟發展得好就必須要有足夠的土地和資源進行支持和支撐。由此可見,土地和資源的重要性!粵西地區合計轄區面積為39536平方公里,粵東地區合計轄區面積為31681平方公里,粵西地區比粵東地區整整多出了7855平方管理。
(廣東省行政地圖)
結尾語:
1、以深圳為中心,涵蓋惠州、東莞、河源、汕尾,潮州,汕頭等城市,汕頭惠州絕對是增長極!
2、以廣州為中心,佛山,肇慶,清遠,韶關,清遠韶關絕對是增長極!
3、以珠海,湛江為中心,中山,江門,茂名為主,未來珠海跟湛江必然是增長極!
今年6月,廣東提出了要構建由 珠三角核心區、沿海經濟帶、北部生態發展區 組成的發展新格局,把珠三角一極增長轉變為多極增長,加快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珠三角核心區: 大力發展互聯網、人工智慧、基因測序、新能源 汽車 等領域的新興產業,以及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速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北部生態發展區: 環境保護也是生產力,將在粵北山區築牢綠色屏障,建設生態特別保護區,發展全域性 旅遊 、特色農業等產業,走綠色發展道路。
沿海經濟帶: 支持東西兩翼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完善國際物流、先進製造業、新能源、海洋 旅遊 等產業生態鏈,與珠三角城市共同建設沿海經濟帶。東翼以汕頭為中心,推進汕潮揭同城化發展,打造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延伸區;西極以湛江為中心,推進湛茂一體化發展。
隨著珠三角到粵東粵西的高鐵、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的推進,珠三角與粵東西北正 加快產業共建 ,推動同一產業、企業在珠三角和粵東西北整體布局、一體發展,把先進生產力引向粵東西北。截至2017年8月,87個省產業園已經實現粵東西北縣域全覆蓋,不僅給各地的GDP帶來增長,也推動了當地的產業轉型,促進其成為廣東新的增長極。
廣東未來的增長極,在一定時間內肯定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珠三角地區,但長遠來看東西兩翼的粵東粵西地區也必將擔此重任。
眾所周知,廣東是我國經濟大省,近三十年連續穩居全國第一,但廣東的經濟發展是極不均衡的。 珠三角九市(廣州深圳佛山東莞惠州中山珠海江門肇慶)面積只是全省的31%,人口佔全省的53%,2018年GDP合計8.1萬億,是全省9.73萬億的83%。換言之,佔全省近70%面積和近一半人口的非珠三角地區合計GDP只貢獻全省的17%!區域發展相差懸殊,可謂觸目驚心! 因此廣東只有解決區域發展不均衡問題,全省才能得到真正的全面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於今年年2月18日正式公開發布,這份綱領性文件對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立足全局和長遠發展作出的重大謀劃。規劃綱要要求,粵港澳大灣區不僅要建成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國際 科技 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還要打造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轟轟烈烈的展開,珠三角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的組成部分,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大開發、大發展,周邊城市的資源肯定會進一步向珠三角集聚,經濟發展必定會有新的飛躍,因此珠三角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肯定會強化廣東經濟增長極的功用,對全省經濟拉動會越發明顯,其它區域客觀上與珠三角的差距會變的更大。
粵北地區遠離海岸線,大多是群山峻嶺,作為廣東省的生態屏障和珠三角的水源涵養地,搞大規模工業開發是不合適的,應該更多的要發展生態綠色經濟,但肯定會有所犧牲自身的經濟發展,因此作為生態的得益者大灣區應對此作適當的經濟補償,有利長久持續協同發展。 省里可考慮粵北地區適度向珠三等地移民,並且通過更多的轉移支付,幫助產業向生態和綠色經濟轉型。
粵東粵西有非常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特別適合發展工業、農業和海洋經濟,但過去的確發展相對滯後,與珠三角城市相差甚遠。作為粵東地區的龍頭城市汕頭和粵西地區的中心湛江必須發揮更大的作用,帶動各自區域的進步。
汕頭作為國家經濟特區之一,廣東省發改委明顯表態支持汕頭申報自貿區,可能不久後將會設立自貿區。政策加持力度非常大,加之汕頭本身已具備良好的工業基礎、較為發達的民營經濟和眾多海外僑胞鄉親,並且汕潮揭一體化同城化進程的加速,汕頭的跨越式發展的可以期待的。但汕頭可能要克服一部分人過度重商輕工、熱衷賺快錢的思維,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埋頭實幹才是發展的根本之道。
湛江也是國家十四個沿海開放城市,也是廣東在粵西省級副中心城市,在本區域舉足輕重。湛江是海南自由港的登陸地,又是北部灣城市群重要一極,「海絲」面向東南亞國家的重要節點,多重利好集於一身,地理自然條件又特別適合發展重化工業。近幾年粵西地區的重化工業發展迅猛,隨著湛茂城市群的建設加速推進,因此湛江為代表的粵西地區發展的潛力不可限量。但粵西地區在發展好重化工業和農業、海洋經濟的同時,必須補好民營經濟這一課。
廣東省經濟未來增長極既要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珠三角,也要看粵東粵西,尤其是各自的中心汕頭和湛江。珠三角連帶東西兩翼齊飛,省內的發展不均衡才能得以解決,是廣東來來發展增長的真實寫照。
廣東的未來增長極無疑在粵東和粵西。
打開廣東地圖,廣東最富有的珠三角和粵東、粵西、粵北的差距就是歐洲和非洲的差距,廣東雖貴為我國經濟第一大省,但經濟發展不平衡一直為人詬病。那麼為什麼廣東的未來增長極在粵東和粵西呢? 粵東和粵西是廣東的兩翼,和珠三角可謂遙相呼應,在我國有句話叫要致富先修路,粵東和粵西之所以落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基礎設施落後。
我們先說粵東,粵東是我國最會做生意的潮汕人聚居地,有特區汕頭和潮州、揭陽等城市,這里人口達1000多萬,汕頭作為四大特區之一,一直沒有發展起來,這裡面的原因非常多,但主要有兩點:一是傳統利益根深蒂固,外部資金難以進入,二是交通設施落後。但是汕頭的地理位置優越,在珠三角和福建海西經濟區的中間,可以起到很好的承接作用,而且擁有眾多海外華僑,能夠更有效的利用外資,隨著潮汕揭同城化的加速,又有特權政策優勢,汕頭的發展潛力巨大,汕頭的壯大能夠有效帶動粵東的整體發展。 我們再說粵西,粵西有茂名和湛江兩座經濟大市,人口2000多萬。湛江是有名的深水港和北部灣經濟圈中心城市,交通樞紐地位突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能夠直接面向東南亞地區。茂名是廣東著名的化工和港口城市,能為粵西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能源支持,而且茂名的濱海新區起點高,能有效助力粵西成為新的增長極。 廣東為了彌補粵東和粵西的交通短板,正在加緊深茂鐵路、粵西機場、廣湛和廣汕高鐵的建設,屆時粵東和粵西的區域優勢將進一步凸顯,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將形成巨大的合力,特別是隨著珠三角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粵東和粵西在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中擁有巨大的優勢。 一個地方是否能成為新的增長極,除了地理和政策優勢,一定要有完善的交通和完整的產業鏈,而且人口眾多,上升空間巨大 ,粵東和粵西正具備這種優勢,所以在廣東省《廣東沿海經濟帶規劃》中,汕頭和湛江被定位為廣東副中心城市,隨著交通的完善和承接珠三角產業轉移形成產業鏈,汕頭和湛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前景廣闊。
廣東未來10年的增長極,我個人認為還是在 產業 上。地域方面的話,依然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也就是 粵港澳大灣區 (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香港+澳門)的11個城市。
十三五規劃中,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性的灣區經濟體。所以,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這九個城市依然是承載廣東經濟增長極的重要部分。在國家推行的供給側改革,一帶一路的國家政策方案時,廣東的產業升級也有了重大突破。
產業方面:廣東將會以廣州、深圳為中心點,大力發展 科技 研發、高端金融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為主。一來, 科技 服務製造業設備升級,促進廣東製造業產業升級,提供自動化覆蓋率;二來,廣州、深圳金融資本注入以佛山、中山、東莞、惠州為主的實體經濟企業,提高這些企業的生產效率,加速實體金融服務化。
另外、廣東製造業企業將會逐漸脫離廣州、深圳等成本高的城市,轉到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相對降低的中山、東莞、佛山、肇慶、惠州等城市,這些城市承載廣東實體製造業轉型的基礎設施及就業崗位。
在科研方面,2017年3月15日,教育部、廣東省、廣州市和華南理工大學四方共建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際校區協議在北京簽署。該校區將與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南洋理工大學等強強合作。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量子通信、腦科學與人工智慧等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領域,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國際前沿科學研究、高水平 科技 成果轉化等,全面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有力支撐廣東、廣州創新驅動發展。
在自貿區方面:廣東與香港將在南沙自貿區建立「粵港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將緊緊圍繞 研發及 科技 成果轉化、國際教育培訓、金融服務、專業服務、商貿服務、休閑 旅遊 及 健康 服務、航運物流服務、資訊 科技 等八大產業。
在服務貿易方面:商務部公布《服務貿易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到, 以廣州、深圳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為重要抓手 ,發揮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平台優勢,深入推進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提升廣東對區域服務貿易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努力把泛珠三角建設成為引領華南、攜手港澳、輻射東南亞、面向全球的服務貿易發展高地和綜合服務樞紐。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需要充分發揮香港、廣州、深圳三個中心城市在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領域對珠三角地區的引領和外溢作用,盡快形成一批能夠媲美網路、阿里、騰訊的基於互聯網的新產業和新企業,以區域融合推動產業的特色化、多元化來配合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建設。
廣東省將會圍繞粵港澳大灣區進行新型產業布局,統籌整體的區域規劃,推進區域資源融合,大力培育現代化高端產業:比如,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技術,電子商務,高端金融服務業,高端製造業,國際商務貿易,港口經濟等。這些基於數字化數據經濟框架,未來幾年將會是廣東省經濟增長的橋頭堡。
所以,我認為,未來幾年,廣東經濟的增長極依然存在珠三角地區,特別是粵澳港大灣區經濟帶。
個人認為,至少在未來20年內,廣東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依靠珠三角地區帶動。具體到城市而言,主要是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4座城市。
從總量看,2017年,廣東全省GDP為89879億元。其中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市GDP分別是22438億元、21503億元、9549億元和7582億元,合計61072億元,佔全省比重為67.9%。如果再加上中山、珠海、惠州等幾個地市,整個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產出佔了全省的3/4以上。而廣大的粵東、粵北、粵西等地市的經濟規模還很小,還有很多地市的GDP規模在2000億元之下。
從增量看,2017年廣東省GDP增量為9024億元(89879億-80855億元 )。同年,深圳、廣州、佛山和東莞四市的GDP增量分別是2360億元、1698億元、913億元和644億元,合計GDP增量為5615億元,佔全省增量比重為62%。加上惠州、珠海、中山,這個比重將達到70%。 (深圳)
所以,目前的現狀是,廣東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珠三角地區。那裡貢獻了全省最多的經濟產出、財政收入、就業崗位。非珠三角地區一是經濟規模小,二是速度較慢(非珠三角地區有很多地市經濟增速低於全省平均水平),目前還指望不上能夠對全省經濟發展都多大幫助。 (廣州)
廣東省內的經濟格局在未來20年徹底改變的可能性很小,頂多出現改觀,提升非珠地區經濟規模和發展速度。如果非珠三角地區經濟增速不追趕上珠三角地區,那個其在全省的經濟地位還將下降。2004年,廣深佛莞四市GDP佔全省比重為64.5%,2017年上升到67.9%,13年的時間增加了3.4個百分點。
根據馬太效應強者恆強的道理,珠三角地區在廣東經濟格局中的地位會越來越強,也依舊是廣東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廣東今後的發展是打造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為引領、汕潮揭城市圈和湛茂陽城市帶為支撐的世界級沿海都市帶,通過建立"雙核多心"的城市功能等級體系推動全省均衡發展。"雙核多心"即以廣州、深圳為主中心,珠海、汕頭、湛江為副中心,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汕尾、揭陽、潮州、陽江、茂名等為地區性中心。通過以主副中心城市為中心建立區域城市群,整合各市資源和功能,通過主副中心城市的帶動和輻射,推動一體化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廣東未來的經濟增長極有三大極,由原來的主要依靠珠三角一極,增加粵東(汕潮揭城市圈)及粵西(湛茂陽城市帶)兩極。
珠三角增長極仍然會是最重要的增長極。珠三角具有相當成熟和完善的以高新技術為支撐的產業集群,有處於世界前沿的 科技 水平和科研體系,無論"軟體"及"硬體"都相當完善和發達,一體化發展程度也相當高,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大背景下,隨著廣東自貿區建設、"廣深 科技 走廊"建設、粵港澳深度融合發展等的不斷推進,珠三角更如虎添翼,將繼續引領廣東的發展。
而廣州和深圳也仍然是廣東的兩個核心增長極。廣州以南沙自貿區為平台,將把南沙片區打造成"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將充份利用自身獨有的資源和優勢,在廣東乃至大灣區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其發展動力將更加強大,繼續成為廣東的核心增長極不容質疑。
深圳的經濟成就是舉世矚目的,深圳的經濟一直以創新驅動而得以持續快速發展,2017年深圳GDP已超越廣州,成為廣東的經濟一哥。深圳的舉措不斷,正大力推進東進戰略,加緊布局和發展未來產業,快馬加鞭建設前海自貿區,積極推動深港合作項目----落馬洲河套地區的「港深創新及 科技 園"的開展……目前新興及未來產業的布局和發展,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首屈一指的;十大未來產業集聚區已授牌七個;至2017年底,前海自貿區已有約16.5萬家企業注冊,其中世界500強設立的企業有323家,港資注冊企業有7100多家,實際利用港資占實際利用外資(44.5億美元)的97%。我們相信,深圳的經濟的將保持快速增長,將保持廣東經濟核心增長極的地位。
「東融西聯、南拓北優」是廣東的發展策略,粵西的"湛茂陽"臨港經濟圈發展已被納入廣東的重點建設規劃,今後,湛江將建設為全國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現代化港口城市、生態型海灣城市、粵西地區的中心城市和環北部灣重要城市;茂名將建設成世界級石化基地、廣東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及特色現代農業基地;陽江市建設成全省新能源產業基地、重要產業承接地以及現代濱海 旅遊 目的地。所以,湛茂陽必將成為廣東新的經濟增長極。
按照廣東的發展規劃,粵東的汕潮揭,將通過優化、整合粵東地區的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結合自身的海洋資源優勢,亦將發展為海陸關系協調的粵東沿海工業經濟帶,成為廣東另一個新的增長極。
改革開放以來廣東創造了驚人經濟奇跡,這主要得益於一、國家政策資金的全力支持。二、臨海臨近太平洋主要國際航道,對外聯系便利。三、比鄰港澳台及東南亞,便於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四、僑鄉,富裕華僑的愛鄉情結,對早期的開放產生了很大影響。五、國際產業大轉移的 歷史 機遇,發達國家許多低附加值及污染產業找到了轉入之地。但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主要依靠了勞動密集型產業,附加值低,污染嚴重,缺乏自主創新,隨著地價和特別是勞動力價格上漲,廣東經濟發展明顯後勁不足。主要表現是GDP含金量越來越低,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持續加重,地區發展很不平衡(粵北粵西發現緩慢)。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覺得廣東今後經濟增長區域一是藉助港珠澳大橋的作用盡快出台與港澳融合戰略,加快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盡快建設成「一帶一路」輸出基地。
二是重視粵西粵北發展,縮小地區差異,讓廣東全面超越小康 社會 。廣東今後經濟增長領域一是應該著力於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服務業,逐步降低低附加值產業和高污染高耗能產業比重。二是大力發展科教,建設幾所世界級的大學和一批創新研究院所,力爭在較短時間內掌握一批核心技術。
三是貿易領域,廣東歷來是我國對外貿易的主陣地,應該繼續藉助祖國巨大的內陸經濟腹地做好貿易,特別是契合「一帶一路」戰略的國際貿易。四是環境生態領域,環保生態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具有巨大經濟效益的陽光產業。
五是大力發展 旅遊 業,廣東有豐富自然景觀也有深厚的 歷史 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臨近購物 娛樂 天堂香港澳門。
限於水平只能膚淺回答這些。
Ⅵ 2021廣東各市gdp是多少
廣東省各地市2021年GDP出爐:廣東省各市gdp排名2021 深圳穩坐第一,韶關超越陽江。具體gdp如下。
2021年廣東省21個地級以上城市GDP排名如下。
1、深圳市,30664.85億,增速6.7%。
2、廣州市,28231.97億,增速8.1%。
3、佛山市,12156.54億,增速8.3%。
4、東莞市,10855.35億,增速8.2%。
5、惠州市,4977.36億,增速10.1%。
6、珠海市,3881.73億,增速6.9%。
7、茂名市,3698.10億,增速7.6%。
8、江門市,3601.28億,增速8.4%。
9、中山市,3566.17億,增速8.2%。
10、湛江市,3559.93億,增速8.5%。
11、汕頭市,2929.87億,增速6.1%。
12、肇慶市,2649.99億,增速10.5%。
13、揭陽市,2265.43億,增速6.1%。
14、清遠市,2007.45億,增速8.1%。
15、韶關市,1553.93億,增速8.6%。
16、陽江市,1515.86億,增速8.3%。
17、梅州市,1308.01億,增速5.5%。
18、汕尾市,1288.04億,增速12.7%。
19、河源市,1273.99億,增速8.0%。
20、潮州市,1244.85億,增速9.3%。
21、雲浮市,1138.97億,增速8.1%。
Ⅶ 廣東小型地級市:汕尾、陽江、潮州、雲浮,你看好誰
廣東是全國地級市最多的省份之一,一共有21個,與四川並列第一,有許多微型地級市,本文所說的小型地級市,是指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城市:
1)管轄面積在8000平方公里以下;
2)管轄人口在300萬以內;
3)年度地區生產總值在1500億以下。
符合以上條件的城市有4個,包括汕尾、潮州、陽江和雲浮,這幾個微型城市中,誰的發展前景最好(註:本文不計算關於城市建成區面積)。
汕尾位於珠三角和潮汕平原之間,交通優勢非常明顯,距離珠三角不遠,管轄面積4865平方公里(其中深汕特別合作區469平方公里),去年的七普人口為267萬人。2020年汕尾GDP為1123.81億,實際增長率為6.7%,是廣東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汕尾電子信息等產業有一定的基礎,目前將能源當作經濟的突破口,推進陸豐核電項目,目前陸豐核電1、2、5、6號機組都在准備和建設中;推進後湖、甲子海上風電啟動,甲湖灣電廠2、3、4號機組已發電或在建設中,中天 科技 、廣東長風、明陽智能等海工裝備製造在全力打造臨港工業、海上風電為主的海洋能源產業。汕尾的海洋資源豐富,大陸海岸線長455公里,大陸架內海域面積2.4萬平方公里,相當於陸地面積的4.5倍。海洋勘探、海洋養殖、濱海 旅遊 、臨港工業都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
汕尾發展指數6
陽江位於珠三角和粵西的交通要道上,管轄面積79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260萬人,2020年陽江市地區生產總值1360.44億元,居廣東省21個地級市的第15名,與韶關的總量差不多。陽江的主導產業和汕尾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工業體量非常小,規上工業增加值414億,除了傳統的五金產業比較強以外,其它都比較弱小。海洋養殖是主要的產業,去年水產品產量119萬噸,產值182億元,海水產品產量108萬噸。同時陽江也是廣東主要的能源基地,核電和風電建設比汕尾起步更早,規模更大。海洋 旅遊 方面也比汕尾要成功一些,南海一號、海陵島等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陽江發展指數7
潮州是廣東的 歷史 文化名城,粵東的主要城市,轄區面陸地面積3146平方公里,是除珠三角以外最小的城市。2020年潮州市常住人口257萬。潮州市2020年實現GDP1098.98億元,居廣東經濟倒數第二名,經濟增長率只有1.3%,屬於最低增長地區之一。陶瓷產業是潮州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歷來是潮州出口創匯產品,已獲「中國瓷都」稱號,潮州陶瓷已形成瓷土礦開采、瓷泥瓷釉加工、陶瓷顏料生產、花紙製作、成品生產、彩烤、包裝等完整的陶瓷產業鏈,品種豐富,款式多樣。潮州也立志將陶瓷產業打造成為世界級的先進製造業產業,但潮州陶瓷產業缺乏規劃、行業缺乏組織、企業規模小、龍頭企業不多、品牌意識差、企業融資困難、產品價格混亂、同質化競爭嚴重等都是制約潮州陶瓷產業發展的主要原因,潮州也在發展食品加工、臨港工業等,但還任重道遠。但湖州區間經濟活躍,經濟基礎較好,一旦回過神來,應該潛力可觀。
潮州發展指數5
雲浮與上述三個城市不一樣,它位於粵西山區,不臨海,管轄面積77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為238萬人。 2020年雲浮地區生產總值(GDP)為1002.18 億元,雖然還是廣東最後一名,但首次跨過1000億,並且增速相當迅速,名義增長高達8.7%,實際增長4.1%,經濟名義增速居廣東第一名,遙遙領先經濟增量超過80億,超過佛山、惠州、珠海等一干大佬,你說牛B不牛B?雲浮最主要的產業是石材,不過石材產業發展也比較慢,雲浮轉而支持五金廚具、南葯、 旅遊 等行業。雲浮的大企業、知名企業不多,一批中小企業在低水平上競爭,故雲浮要整合資源,培育頭部企業,以企業帶動產業,並在五金廚具、南葯、 旅遊 等行業下功夫。
雲浮發展指數4
綜上所述,這些城市經濟體量不大,人口和面積也有限,經濟前景並不明朗,發展指數並不高,如果一定要排出順序,以下可能是比較客戶的排名:
陽江>汕尾>潮州>雲浮
經濟發展多變數,每個人的看法也不相同,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設,請在評論區留言。謝謝!
Ⅷ 潮汕三市的潮州市概況
潮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嶺東首邑」之美譽,是潮州府治之所在地。秦漢時期這里稱南海郡揭陽縣。
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置海陽縣,縣城既2014年的潮州市。東晉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義安郡,郡治便設在海陽縣。隋開皇十年全國廢郡設州,十一年義安始稱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陽縣城。
此後,這里一直是歷代州、路、府以至民國的專署一級行政機構的所在地,是粵東地區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民國3年(1914年),海陽縣改稱潮安縣。解放後行政體制多變。1953年拆潮安縣城區建潮州市為省轄市。1955年粵東行署從潮州遷至汕頭。1958年潮州市改為縣級市,同年11月根據省府518號文件撤銷潮州市並入潮安縣。
1979年恢復市建制。1983年撤銷縣並入潮州市。
1989年1月潮州市恢復為省轄市。1990年由廣東省定為副地級市。1991年12月經國務院年批准,原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同時擴大區域,管轄新設立的湘橋區、楓溪區、新恢復的潮安區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潮州自隋朝設置州郡建制,州治一直在海陽縣城(潮州府城),宋代所建的潮州城,西界西湖山,北倚金城山,東有韓山之勝,韓江穿流其間,形成三山一水護城郭的雄偉景觀。經歷代修建,潮州城基本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優美風貌。
1986年,潮州被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後,市委市政府貫徹「建設新城區,保護古城區」的方針,制訂和實施《潮州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和《潮州市名城保護建設規劃》。潮州升格和擴大區域後,城市規劃面積從原來的60平方公里,擴大至168平方公里。一方面,大力建設現代化新城區,新城區高樓大廈林立,黨政機關、金融、郵電、工商企業、文化教育等單位,陸續建於新城區,逐步完成政治經濟網站文化中心的轉移;配套齊備的住宅小區巍然郁起,為居民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環境。2010年,城市建成區已由升格前的8平方公里,擴大到31.4平方公里。另一方面,做好名城保護工作,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廣濟橋和許駙馬府進行保護和修復,整修了古城牆、古塔、古祠、古民居等一批名勝景點,新建了泰佛殿、慧如公園、饒宗頤學術館、鳳凰洲公園、濱江長廊、開元寺大悲殿,擴建了開元廣場,整修了韓文公祠,使歷史文化名城更添秀色。同時,大力加強城市的道路、供水、供電、排污、衛生、綠化、燈飾等基礎設施建設,使市容市貌更加秀麗美觀。 潮州地處廣東省東部,西與福建接壤,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遊城市,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全市總面積3614平方公里,總人口247萬人,旅居海外的潮籍僑胞、華人及港澳台同胞約230萬人。
潮州建制歷史悠久。自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設立海陽縣以來,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隋朝時撤郡設州,始稱「潮州」。新中國建立前,潮州均為歷代縣、郡、州、路、府的治所,位居粵東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長期的對外交往和中西文化交融,使本土的原生文化與周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互相交流滲透,形成了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潮人文化,擁有地方特色鮮明、結構完整、門類齊全、品位甚高的文化景觀。728處文物點以及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大鑼鼓、潮州戲等眾多「潮」字品牌,構成潮州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自古就有「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的美譽。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綉是我國四大名綉中粵綉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潮州文物古跡眾多。全市現有文物古跡728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處,市縣兩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5處,是粵東文物古跡薈萃之地。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南宋、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上第一座啟閉式石橋梁的廣濟橋,國內罕見的宋代建築府第許駙馬府,始建於唐代、堪稱粵東地區佛教活動中心的開元寺,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黃公祠,反映宋代潮州陶瓷業繁榮景象的筆架山宋窯遺址。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始建於宋代、我國現存歷史最久、保存最完整的紀念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韓文公祠,始建於明代、全長2.6公里的古城牆,有與廣州越秀山鎮海樓齊名的明代建築廣濟城樓等。此外還有目前國內建築面積最大的泰式佛殿,有珍藏珍貴歷史文物的淡浮文物院等。「潮州八景」鳳凰時雨、湘橋春漲、鱷渡秋風、北閣佛燈、龍湫寶塔等景點,如珠散落於韓江兩岸,與2.6公里古城牆、濱江長廊和古城內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一起,構成潮州古城文化旅遊區的壯麗景象。
潮州自然風光秀美。古城區筆架山、金山、葫蘆山三山拱護,韓江繞古城而過,山光水色十分宜人。北部鳳凰山主峰海拔1497米,為粵東最高峰,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祥地,少數民族風情濃郁。山上有高10多米、覆蓋面積一畝多、年齡600多歲的宋茶樹王,山頂有面積60多畝的古火山口鳳凰天池,俗稱四腳魚的珍稀動物蠑螈在池中游弋。西部桑浦山麓有豐富的溫泉、礦泉,梅林湖畔的稻田裡有形態各異,形似山鷹、海狗、蟾蜍、百鳥求凰的古海蝕地貌,東部柘林灣有棲息數萬只黃嘴白鷺「白鷺天堂」,全國規模最大的海上網箱養殖基地「海上牧場」,碧水藍天的金獅灣海濱浴場,都是觀光休閑度假的旅遊勝地。
潮州旅遊設施配套。全市有旅行社17家,其中國際社4家(出國組團社2家)、國內社13家,經國家考核合格的專職導游員近200人,潮菜廚師逾千名,涉外酒店18家,客房2000多間。境內有汕汾高速公路、國道324線、廣梅汕鐵路通過,市內旅遊車、計程車、三輪車日夜穿梭提供全天候服務,交通方便快捷。網球網、保齡球、高爾夫球等娛樂健身場所應有盡有,滿足旅客的休閑娛樂需求。 潮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如下 :
全市常住人口為2669844人,人口密度為849人/平方公里,其中:
湘橋區常住人口為452472人,人口密度為2967人/平方公里、
潮安縣(含楓溪區)常住人口為1335398人,人口密度為1059人/平方公里、
饒平縣常住人口為881974人,人口密度為509人/平方公里。
一、全市常住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為266984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240220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267643人,增長11.14%。年平均增長率為1.06%。
二、家庭戶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戶591309戶,家庭戶人口為2436196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4.12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4.16人減少0.04人。
三、性別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1355354人,佔50.77%;女性人口為1314490人,佔49.2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2.57上升為103.11。
四、年齡構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487909人,佔18.27%;15-64歲人口為1957396人,佔73.32%;65歲及以上人口為224539人,佔8.41%。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8.75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8.13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62個百分點。
五、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程度的人口為101526人;具有高中(含中專)程度的人口為343312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為1067615人;具有小學程度的人口為875935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586人上升為3803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379人上升為12859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9617人上升為39988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44753人下降為32808人。
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以上不識字的人)為71810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減少25072人,文盲率由4.03%下降為2.69%,下降1.34個百分點。 2005年潮州市GDP增長12%。潮州市2005年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趨勢,各項主要指標增勢良好。經初步核算,全年實現生產總值28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4.31億元,增長0.3%;第二產業增加值153.6億元,增長16.1%;第三產業增加值101.2億元,增長10%。人均生產總值11564元,按2010年美元匯率折算,人均GDP為1433美元,比上年增加212美元。「十五」期間GDP年均增長10%,實現預期目標。
工業生產穩步增長,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61.5億元,增長19.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經濟效益有所改善,工業經濟效益指數120.4%,比上年提高4.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稅總額13.6億元,增長11.6%。
特色工業發展較快,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七大支柱行業增加值39.2億元,增長21.3%,所佔比重為63%。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7.1億元,增長10.3%。企業創新能力不斷提高,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63.6億元,增長22.3%。
固定資產投資近百億元,基本建設投資佔六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7.6億元,增長27.2%,其中50萬元以上項目投資額91.54億元,增長26.4%。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基本建設投資61.48億元,增長45.7%,所佔比重63%。工業投資59億元,同比增長54.7%。
對外貿易保持活躍,引資工作穩步進行。2005年,潮州市繼續拓展國際市場,擴大出口規模,對外貿易水平進一步提高,海關出口總額為14.8億美元,增長25.6%。對各主要市場出口形勢良好,其中,對歐盟出口已超越香港成為該市出口第一大市場,全年出口額為3億美元,增長61.4%,所佔比重為20%。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2個,比2004年增加4個。合同利用外資1.2億美元,同比增長17%;實際利用外資0.6億美元,增長2.8%。
市場購銷兩旺,居民消費增幅提高。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2.7%。汽車、商品房等大宗消費增長較快,全年新注冊入戶的汽車8103輛,增長20.9%。旅遊市場保持活躍,全市旅遊收入23.8億元,增長15.1%。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199元,增長10%。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851元,增長2.23%。
財政收入增勢良好,縣區財稅均衡發展。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6億元,增長21.3%。縣區財政收入全面增長,楓溪區、潮安縣增長近三成。全市各項稅收總額22.2億元,增長24.6%。
金融存款繼續增長,銀行信貸投放滯後。2005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為329億元,增長15.8%。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137.2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增長12.7%。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比為41.7%,遠低於全省的平均水平61.4%。
物價水平持續上升,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繼續溫和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2.7%。食品類、能源類價格的持續上漲,是拉動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升的主要因素。居民收入有所增長,城鎮職工平均工資10377元,增長13.5%。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46元,增長7.13%。農民人均純收入4260元,增長3.3%。全市新增就業崗位28253個;國有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8480人;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達1580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68%,就業形勢保持相對穩定。
Ⅸ 潮州、汕頭、揭陽、人均gdp各多少
潮州人均GDP17317元,增長11.2%。汕頭人均GDP為19535元。揭陽人均GDP12679元
Ⅹ 潮州簡介導游詞
潮州簡介導游詞
作為一名可信賴的導遊人員,通常需要用到導游詞來輔助講解,導游詞具有極強的實用性,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那麼應當如何寫導游詞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潮州簡介導游詞,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慶期間,我們全家人到潮州遊玩,游覽了潮州的美景。更難忘的是那美麗的夜景。
潮州是一個遠近文明的古城。聽說古城的古城牆和濱江長廊的景色怡人,我們便乘車到了那裡。在東門樓附近,禮花燈早把夜色中的濱江長廊裝扮得嫵媚多姿,艷麗的霓虹燈勾勒出城樓的輪廓,氣勢雄偉的古城牆沿韓江堤向兩方延伸,宛如一條長龍酣睡在韓江邊。站在城牆上,向遠處眺望,韓江的美景盡收眼底,江中是潮州著名的湘子橋。湘子橋東西段中間十幾梭船連成一線,好似長龍卧波。微微晚風中,我們走下城樓,漫步在濱江長廊,穿行於根葉婆娑的古榕樹下,置身於紅花綠草之間,感受到一組風與影的和諧奏鳴。
古老的城牆和古香古色的湘子橋讓我們流連忘返,但最讓我難忘的還是潮州美麗的廣場音樂噴泉夜景。
音樂噴泉是晚上八點才開始,我們早早就來到了廣場。雖然噴泉還未開始,但晶瑩潔白的路燈,光彩奪目的節日裝飾燈令人眼花繚亂,廣場上,顯示潮汕文化深厚內涵的牌坊群,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無數的霓虹燈閃爍,五光十色的,有的組成各種各樣的形狀,成了音樂噴泉開始前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前來觀燈賞景的遊人絡繹不絕。廣場上已經站滿了人。無數的車輛像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湧向這里……人民廣場熱鬧非凡。
快到8點了,廣場上的人更擁擠了,廣場成了人的海洋,人們有的三三兩兩地在廣場上散步,有的坐在噴泉周圍和同伴聊天,有的拿著照相機照相。我們趕緊選了一個位置坐下,等待著噴泉的開始。
忽然,廣場上響起了音樂,頓時人聲鼎沸,我們聽見不少人在喊:「噴泉開始了!」我們朝噴水池那邊望去,只見噴水池上空出現了水霧噴發有點模糊的畫面,隨即音樂噴泉開始了。起初噴泉只是一簇簇矮矮的小銀柱,隨著音樂的響聲逐漸變高。它們變化多端,有的像大小不同的貝殼,有的像一簇簇五顏六色的珊瑚,有的像孔雀開屏,有的像一個個仙女舞動著長袖……美麗極了。音樂悅耳動聽,彩光中的'噴泉隨著音樂的節奏起伏著,噴泉時高時低,時起時落。有的像仙女的飄帶,在天空中飄動;有的像怒放的荷花,紅似火,白如玉,粉若霞,美極了;有的像舞台上的芭蕾演員一樣翩翩起舞,時而跳躍,時而轉圈……我沉醉在這美麗的夜景中。忽然,響起了潮汕大鑼鼓的聲音,噴水池噴起一束幾十米高的銀柱,真像一艘火箭直射長空。頓時,喊聲震耳欲聾。隨著音樂的起伏,噴泉時高時低,時起時落。在這美麗的夜色和這悅耳的音樂中,時間過得飛快,不知不覺中已經過了一個鍾頭了,音樂噴泉結束了,廣場上的人也漸漸散去,我們也依依不捨地離開了。
回家路上,我們盡情地觀賞潮州的夜景,路燈如連串的夜明珠向遠方延伸,樹上的煙火燈色彩繽紛,公路上的車輛川流不息,潮州真成了一座「不夜城」。
我愛潮州的夜美景。那勃發的音樂噴泉,難道不是潮州的`勞動人民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而迸發的蓬勃生機與活力嗎?
潮州歷史悠久,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朝設立潮州以來,長期是粵東潮汕地區郡、州、路、府治所在地。
建制之前
潮汕南澳象山文化遺址距今約8000年,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南方海洋文化的代表,是目前粵東潮汕考古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4]。
潮汕潮安池湖的貝丘文化,距今約6000年,潮汕在新石器時代繁榮時期的狀況。
潮汕普寧虎頭埔窯群代表了4000多年前潮汕文化發展的高峰期,證明潮汕地區在新石器時期就有著自己的先進文化,經過與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綜合,從而得以壯大。虎頭埔窯群的發現推翻了以往所持的「粵東地區是蠻荒之地」的觀點[5]。
潮汕饒平浮濱文化遺址距今3000年,是商代的商文化遺存。
秦漢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將所奪取的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潮州屬南海郡揭陽縣(一說揭陽戍),揭陽縣因揭陽嶺而得名。
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南海郡揭陽縣,揭陽縣統領今潮汕地區全境、梅州及福建閩南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
晉、南北朝
東晉咸和六年(331年),南海郡東部析置東官郡,揭陽縣境析置海陽、潮陽、海寧和綏安4縣,屬東官郡。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東官郡海陽縣北部五營地設置義招縣,原揭陽縣境設置義安郡,義安郡統領海陽、潮陽、海寧、綏安、義招5縣,治所駐海陽縣(今潮州市),管轄范圍今潮汕地區全境、梅州及福建閩南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義安便是潮州的前身,義安名稱共用了260年。
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義招縣析置程鄉縣,義安郡統領海陽、潮陽、海寧、義招、程鄉5縣,治所駐海陽縣。
隋唐
隋開皇十年(590年),原義安郡境立潮州,統領海陽、綏安、海寧、潮陽、義招、程鄉6縣,治所駐海陽縣,管轄范圍仍是今潮汕地區全境、梅州及福建閩南漳州的雲霄、東山、詔安、漳浦、平和5縣一帶。因地臨南海取「潮水往復之意」,首命名「潮州」,潮州成為潮汕地區的政區名稱始於此,以後1400多年都沿用。
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全國罷州復郡,潮州復改為義安郡,隸東揚州,再次劃入福建;唐武德四年(621年)第二次稱潮州。
唐承隋制,仍稱潮州,轄海陽、潮陽、程鄉3縣,治所駐海陽縣。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割泉州南部(此時泉州州駐地為今福州)和潮州一部分合置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全國改州為郡,潮州因此易名為潮陽郡。唐開元十年,西元751年,從江南道改為嶺南道管轄。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再度改稱潮州,至此潮州之名完全定型。
宋元
宋代仍稱潮州,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復置揭陽縣,統領海陽、潮陽、揭陽3縣合稱「潮州三陽」,治所駐海陽縣。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潮州為潮州路,仍統領海陽、潮陽、揭陽三縣,治所駐海陽縣,屬廣東道宣慰使司,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梅州隸入潮州路。
明清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潮州路為潮州府,轄海陽、潮陽、揭陽、程鄉4縣,治所駐海陽縣,屬廣東承宣布政使司,縣邑擴容,海陽、潮陽、揭陽3縣析置了饒平(別稱饒陽)、惠來(別稱葵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大埔(別稱茶陽),合稱潮州八陽也稱潮州八邑,程鄉縣析置了平遠、鎮平2縣,崇幀六年(1633年)潮州府統領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惠來、澄海、普寧、平遠、程鄉、大埔、鎮平共11縣,潮州府商民經商於海內外各大商埠,並設立潮州會館,名號潮州八邑。
清承明制,仍稱潮州府,仍轄11縣,治所駐海陽縣(今潮州市)。
清康熙22年(1683年),潮汕商人在蘇州建潮州會館,在會館正門口立碑刻文:「本館系潮州府屬8縣商民所組織,專謀本幫商業之利益」。這是潮商和潮州八邑最早正式稱謂書面體現之一[7]。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鄉縣、平遠縣、鎮平縣3縣另設立嘉應州,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合稱「嘉應五屬」。
清乾隆三年(1738年)析置豐順縣,潮州府統領海陽、潮陽、揭陽、饒平、普寧、惠來、澄海、大埔、豐順9縣,均是從北宋潮州的海陽、潮陽、揭陽潮汕民系3縣析置,名稱均帶有「陽」字,即海陽、揭陽、潮陽、澄海別稱蓮陽、普寧別稱洪陽、惠來別稱葵陽、饒平別稱饒陽、豐順別稱新陽、大埔別稱茶陽。由於北部山區的大埔縣居民是客家人,故置豐順縣後仍稱潮州八邑。豐順建縣的同時期,潮汕商幫達到一個鼎盛時代。隨著潮州八邑的名號被四海口碑相傳,潮州八邑成為了潮汕的代名詞和界定標准。潮州八邑即是潮汕民系、潮汕商幫和潮汕地區,是今海內外潮汕人最廣泛認同的界定標准。
1840年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發,進入中國近代史,1850年清代愛國政治家林則徐逝世於潮州府普寧縣行館。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定潮州府澄海縣沙汕頭為通商口岸,汕頭港於1860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吞吐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8]。
1906年,從潮州府治所地直達汕頭埠的潮汕鐵路築成,配置「潮汕號」機車頭並通車,由此有「潮汕」新名詞,潮汕名稱廣為人知是在1907年5月孫中山親自領導的潮汕黃岡起義。1907年5月22日,因由孫中山指派華僑潮裔許雪秋及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等人領導發動的潮汕黃岡起義爆發,這次武裝起義意義重大,但當時的《南洋總匯報》卻大肆指責孫中山勾結「潮汕會黨」,策動黃岡起義。 「潮汕」之名由此見之報端,逐步廣為人知。
民國
民國初,廢潮州府,改置潮州安撫使,駐汕頭;後改潮梅鎮守使、潮循道、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等,曾一度改駐潮安縣潮州城。
1921年之後,汕頭建市設立市政廳,成了粵東地區繼潮安縣潮州城之後的另一地域亮點。
1936年改設為廣東省第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46年改為第六區,1949年4月析為第七(和第八)區,治所均駐潮州城。
解放後
1949年解放後設潮汕專區、治所駐潮安縣,管轄潮安、饒平、南澳、澄海、潮陽、惠來、普寧、揭陽8縣。
1952年置粵東行政區,行政公署駐潮安縣,管轄原潮汕專區所屬潮安、饒平、南澳、澄海、潮陽、惠來、普寧、揭陽8縣,原東江專區所屬惠陽縣、紫金、河源、龍川、海豐、陸豐6縣,原興梅專區所屬的梅縣、蕉嶺、大埔、豐順、五華、興寧、平遠7縣等21縣,范圍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梅州、惠州、河源7市。
1955年9月,粵東行署治所由潮安縣遷往汕頭。1956年改粵東行政區設為汕頭專區(汕頭作為潮汕地區的政區名稱始此),治所駐汕頭市,汕頭管轄潮安、饒平、潮陽、普寧、澄海、南澳、揭陽、惠來、梅縣、豐順、大埔、五華、興寧、平遠、蕉嶺15縣,范圍今汕頭、潮州、揭陽、梅州4市。海豐、陸豐2縣1958年屬汕頭專區。
1965年07月,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析置梅縣專區,汕頭專區管轄范圍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4市。
1970年改汕頭地區專員公署設為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汕頭地區管轄范圍今汕頭、潮州、揭陽、汕尾4市。
1983年改汕頭地區革命委員會設為汕頭市,同年9月海陸豐改屬惠陽地區(1988年1月海陸豐設今汕尾市),汕頭市管轄范圍今汕頭、潮州、揭陽3市。
1991年汕頭市經濟特區擴圍批准,同年12月國務院調整潮汕地區行政區劃,原汕頭市分置為今潮州、揭陽和汕頭3市(合稱潮汕三市),統稱潮汕地區,潮州市升格為地級市,管轄新設立的湘橋區(原潮安縣析置)、新恢復的潮安縣和原汕頭市管轄的饒平縣。
照潮州的老規矩,每年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做糕點去拜神,如紅粿,甜粿等。
三十大早,我們家旁邊的媽祖廟人山人海,鎮上的人都來拜媽祖保平安。除此之外,這一天還要在房門上貼「福」字,倒著貼,據說這樣才能「福」到。貼了「福」字,當然還要在大門貼對聯,貼上平安符,家家戶戶都貼。
孩子們准備過年,第一件事就是買糖果買瓜子,說是買在家裡放在客人來了能吃,其實客人還沒來糖果就被孩子們吃光了,這會大人們又急急忙忙地再去買多幾包。第二件大事就是買炮竹,特別是男孩子,各種各樣的炮竹都讓他們給收著了。
孩子們歡喜大人們忙亂,他們必須准備過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新年的時候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到了大年初一的時候,這時年味更重了。媽祖廟請來了「英歌」演員來表演英歌。英歌演員手持雙棒,排著長長的隊伍,向我們走來。每個演員臉上都畫著臉譜,持雙棒扮演成《水滸傳》里的各路英雄人物。繞著鎮上的大街小巷走,不知道是「英歌」表演太好看,還是因為熱鬧,不管是男女老少都愛看。
聽大人們說初一十五不要洗頭,這樣對頭腦有損。拜年的時候一定要帶上桔子。代表吉祥、如意、大吉大利。還要煮甜粥,據說這樣才能從年頭甜到年尾,不辛苦。還要大掃除,把整間房子打掃的乾乾凈凈,一來是為了招待客人,二來是要把不幹凈的東西洗掉。吃魚的時候要剩一點,象徵年年有「魚」。
春節在正月初四就結束了,雖然短暫,雖然是在農村,但卻過的十分喜慶,過的十分熱鬧。
位置境域
潮州位於廣東省東北部,粵東地區韓江三角洲北部,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接壤,東面與台灣寶島隔海相望。境內主要河流是韓江及黃崗河。
東西最大橫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92公里,陸地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37.7平方公里,海域533平方公里。
地貌
潮州市總面積3600.9平方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山區約占潮州市陸地面積的65.2%。境內群峰起伏,河流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
潮州境內主要山脈,有粵閩交界的武夷山系—嶂宏山脈支脈和潮梅交界的蓮花山系—鳳凰山脈。北部鳳凰山主峰鳥髻號稱粵東第一名山,海拔1497.8米,是中國烏龍茶之鄉和少數民族畲族的發源地。
水文
主要河流有韓江和黃岡河等。韓江自西向東南斜貫潮州城區,流經潮安區,在澄海入海;黃岡河自北向南流貫饒平全境,於黃岡鎮東風埭入海。楓江,榕江的一條支流,自東北向西南流經潮安區中西部,經鳳塘鎮流經揭陽玉窖鎮,匯入榕江。
韓江是潮州市的母親河,流經潮州主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較為寬闊,中國四大古橋之廣濟橋(俗稱:浮橋、湘子橋)橫卧於韓江中段,連接古城與東岸的交通,自古以來是閩粵兩省的交通樞紐,兩省往來陸路的必經之地。
氣候
潮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每年的6~10月又是受熱帶氣旋影響的主要時段,因而多大雨和暴雨。秋季受來自北方冷空氣的影響,氣溫逐漸下降,此時多晴朗天氣,少降水,潮州開始進入旱季。冬季普遍盛行東北風或北風,來自北方既寒冷又乾燥的空氣,經過長途跋涉以後,強度已大為減弱,所以這里冬季比較溫暖,極少出現0℃以下的嚴寒天氣。
20xx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1074.07億元,突破千億大關,比上年增長6.9%。全市人均生產總值40555元,突破四萬元,比上年增長6.7%,按平均匯率折算為6007美元。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74.26億元、547.8億元和452.0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3%、5.6%和8.9%。服務業(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首超第二產業,增速比第二產業高出3.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51.9%。分縣區看,潮安區GDP增長7.2%,楓溪區GDP增長7.2%,湘橋區GDP增長6.6%,饒平縣GDP增長6.8%。
從產業機構看,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2:51.5:41.3調整為6.9:51:42.1,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比上年提高0.8個百分點,拉動GDP增長3.6個百分點,成為支撐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從行業機構看,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6%和6.4%,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為7.8%和19.8%,佔比分別提高0.9個和1.6個百分點;現代服務業增加值213.64億元,增長10.3%,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47.3%,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
20xx年,全年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772.7億元,增長7.2%,增幅高於GDP增幅0.3個百分點;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為71.9%,比全省水平高出18.1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對GDP增長貢獻率達74%,成為拉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其中,民營工業增勢良好,全市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409.22億元,增長6.5%,佔全市工業比重達79.8%。規模上民營工業實現增加值261.86億元,增長7.2%,增速比全市規上工業高出0.8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79.5%,占規上工業比重達70.8%。20xx年,全市民營單位數為10.16萬家,比上年增加1.34萬家,增長15.1%;其中,私營企業1.73萬家,增長11.9%,個體戶8.18萬家,增長14.3%。
20xx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65.08萬人,比上年增加0.48萬人;城鎮化率64.5%,比上年提高0.5個百分點。人口出生率16.9‰,死亡率7‰,自然增長率9.9‰。年末戶籍總人口275.5萬人,比上年增加1.52萬人。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8733人,失業人員再就業4163人,促進創業1271人,組織勞動力培訓9494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以內。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1.3%,漲幅比全省低0.2個百分點。八大類消費品價格六升一平一降,其中,醫療保健類價格漲幅最大,同比上漲6.2%,推動CPI同比上漲0.38個百分點;居住類價格上漲1.8%,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上漲2.7%,交通和通訊類價格上漲1%,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2.2%,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上漲1.1%;食品煙酒類價格則與上年同期持平,衣著類價格則下降0.5%。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1.8%,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為101.7%。
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59億元,增長1.9%。其中,稅收收入30.18億元,增長0.9%;非稅收收入14.42億元,增長4%。全市各項稅收總收入95.87億元,增長6.1%。國稅國內稅收收入57.78億元,增長11.6%;其中,工業增值稅29.59億元,增長0.8%;地稅稅收總收入30.91億元,增長4%。20xx年12月,廣東省政府發布《廣東省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xx-2030年)》,潮州被定為地區性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