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狀態 > 周至經濟如何

周至經濟如何

發布時間:2022-11-15 03:08:19

A. 周至縣經濟富裕嗎

周至縣的整體經濟狀況是不錯的,農民這些年種植獼猴桃,發展相關產業,收入很高。

B. 河北省的阜城縣和西安的周至縣那個縣經濟好

阜城縣前年才摘掉貧困縣的帽子;而自古以來關中地區就是米糧倉,有金周至銀戶縣之說。所以是周至縣的經濟好。

C. 有沒有人知道周至縣

周至縣現在是全國有名的中華獼猴桃的重要生產基地。已經生產了不少周邊產品,最有名的還是獼猴桃果乾、獼猴桃果酒。味道很不錯的。是許多大城市沒法比的。
以下是在網路里找到的資料,不知是不是你要的。
概況
周至縣屬西安市轄縣,距西安市區78公里,是關中平原著名的大縣之一。域內西南高,東北低,山區佔76.4%,為千里秦嶺最雄偉且資源豐富的一段。北部是一望無垠的關中平川,土肥水美。南部是重巒疊嶂、具有神奇色彩的秦嶺山脈。山、川、塬、灘皆有,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周至襟山帶河,以山重水復而得名,古有「從周至到戶縣,七十二道河腳不幹」之說,足見其河道縱橫,水力資源之豐富。自然條件優越,歷史悠久,風光秀麗,素有「金周至」之美稱。全縣總面積2974平方公里,耕地90多萬畝,人口63萬,轄9鎮13鄉376個行政村(2009年)。
近年來,周至縣搶抓加快西部發展的大好機遇,確定了生態立縣、文化名縣、旅遊興縣、產業強縣發展思路,突出抓好農業特色產業和旅遊業,集中力量抓招商,抓工業,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城鎮化和工業化。獼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三大農業特色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全縣已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遊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苗木花卉蔬菜帶,建設了40個省、市級「一村一品」示範村。獼猴桃栽植面積達到27萬畝,「周至獼猴桃」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為全國種植獼猴桃面積最大的縣,有中國獼猴桃之鄉稱號;以集賢產業園發展為龍頭的工業經濟正迅速成長為拉動周至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以農產品深加工、生物醫葯、礦產建材等為主的特色工業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縣城、城鎮、農村三級聯動,城鄉統籌建設步伐不斷加快。交通、郵電、電力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縣實現了平原地區具備條件建制村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目標。
地理位置
周至縣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南依秦嶺,北瀕渭水,東與鍾馗故里劉海財神故里的西安市戶縣接壤、西與眉縣接壤。地處陝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屬西安市轄縣。地理坐標為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
氣候特點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時,無霜期225天。
行政區劃
堯舜時代(約前24世紀)傳說周至地屬駱國。
西周 (約前11世紀~前771)屬京畿地。
春秋 秦襄公八年~孝公十二年(前770~前350)周至地為秦國管轄。
戰國 秦孝公十二年~秦王政二十五年(前350~前222)周至地屬武功。
秦 (前221~前206)周至屬內史。
西漢 漢高祖劉邦元年(前206)周至屬雍國。二年(前205)周至改屬中地郡。漢高祖九年(前198)改屬左內史。建元六年(前135)改屬右內史。太初元年(前104)置周至縣,治所設在今終南鎮,屬右扶風。
東漢 建武三年(27)周至縣並入武功縣,隸扶風郡。
西晉 建興元年(313)復置周至縣,隸扶風郡。
北魏 太平真君七年(446)武功縣並入周至縣,隸扶風郡。太和十一年(487),復從周至縣析出原武功縣,周至縣仍屬扶風郡。
西魏 仍依北魏舊制。
北周 明帝二年(558)周至屬終南郡。郡址在今終南鎮。天和二年(567)析終南郡,於故址置恆州,周至屬其治。又從周至分出倉城、溫湯縣,周至縣治所遷至今戶縣甘河鄉附近,倉城縣治所設在今竹峪鄉倉峪村附近,溫湯縣治所設在今廣濟鄉暖泉村,3縣均隸恆州。建德三年(574)周至縣遷治所於今址。於恆州下置周南郡,郡治在今二曲鎮,轄周至、倉城、溫湯縣。大象二年(580)倉城、溫湯縣並入周至縣。
隋 開皇三年(583)廢周南郡,周至縣改隸京兆郡。
唐 武德三年(620)廢恆州,周至縣改隸稷州。析出周至縣東部地域置終南縣,治所在今終南鎮,隸雍州。貞觀元年(627)廢稷州,周至、終南縣同隸雍州。貞觀八年(634)廢終南縣,仍歸周至,隸雍州。天授二年(691)置稷州,周至縣屬之。大足元年(701)廢稷州,周至縣改隸雍州。天寶元年(742)周至縣改名宜壽縣,隸雍州。至德二年(757)撤銷宜壽縣,恢復周至縣,改隸京兆府。乾寧二年(895)屬京兆府乾州管轄。天復元年(901)周至縣改隸鳳翔府。
後梁 開平二年(908)改京兆府為大安府,周至縣屬之。
後唐 同光元年(923)隸鳳翔府;三年(925)改隸鳳翔府。
後晉 後漢、後周均依後唐舊制。
北宋 大觀元年(1107)於終南鎮設清平軍,並劃出周至東部設終南縣,軍、縣治所均在終南鎮,隸京兆府,周至縣仍隸鳳翔府。
金 貞佑四年(1216)於縣城東辛家寨村置恆州,轄周至、終南、眉縣,隸鳳翔府。
元 至元初年(1264~1278)廢恆州,終南縣並入周至縣,屬鳳翔府。十六年(1279),改京兆府為安西路,周至屬之。皇慶元年(1312)改安西路為奉元路,周至屬之。
明 洪武二年(1369)三月奉元路易名西安府,周至屬之。
清 順治元年(1644)周至屬西安府治。
民國 3年(1914)廢府設道,周至屬關中道。民國11年(1922)周至縣由陝西省直轄。民國24年(1935)周至屬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6年(1947)改隸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9年5月30日周至縣解放。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周至歸咸陽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咸陽專署)管轄。1953年咸陽專署撤銷,周至縣改由寶雞專署管轄。1956年撤銷專署,周至由陝西省直轄。1958年眉縣並入周至縣。1961年復設咸陽專署,從周至析出眉縣,周至歸咸陽市轄。不久又改隸咸陽專署。1968年咸陽專署改為咸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周至歸其管轄。1984年周至縣改屬西安市管轄。
名稱來歷
解讀「盩厔」
查新華字典,「盩厔」為專用縣名,在陝西省,即今「周至縣」。《元和郡縣志》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這種說法對「盩厔」的意思是一種曲解。疑當時作者沒有得到「盩厔」之名真實證據而以此地山好水好,來解讀「盩厔」二字。今天為了探索「周至」歷史源流,還「周至」一個本來面目,我們又把「盩厔」請出來同大家見面。
一、盩字出現在典籍史書中的記載
《旅鼎》青銅器載:公在「盩」這個地方的軍營賜給旅十串貝,旅用來作父親的祭器。
《害夫簋》有銘文124字,其中有盩先王宗室字樣。……
縱說周至縣名
——有關「盩厔」的來歷的考證
周至原名「盩厔」,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所代替。「盩厔」二字十分古老,歷史與文化含義也十分厚重,只是遠隔時日被歷史完全淡出,由此而發生的誤解與歧說都在情理之中。
要說清「盩厔」來歷,還得從早周、西周的相關史料和近代以來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說起,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2世紀,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擾,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從豳地,今彬縣、旬邑一帶遷徙到「岐山之陽,渭水之將」的周原地區。周原以渭河一衣帶水,分北原與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邊都是他的領地。古公利用這里優越的自然條件,擴展疆域,發展農業,建立姬姓方國,准備實力實施滅商大業。《詩經》中就有「後稷之孫,實為太王。居岐之陽,實始翦商」的記載。
古公經營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跡掛一漏萬,有這幾件:
一是建造祭祀父輩先王諸盩的宗廟。《詩經》中有「古公亶父,掏復掏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的記述。「盩廟」曾是早周和西周早期王室貴胄祭祀祖先的地方。據扶風齊村出土的《簋》記載,周厲王12年,王曾率文臣武將、社會賢達來「盩先王宗室」搞過一次規模較大的祭祀活動。諸盩宗廟遺址,在今竹峪鄉西盂村東約300米處、今稱殿子疙瘩的地方,據有關方面考證,漢唐時代有過修葺。現在這里古宮殿遺址象跡也十分明顯。因諸盩宗室及其地域是古公紀念生父諸盩的地方,我們就有理由質疑,竹峪之「竹」是「諸」之誤。
二是開鑿石門,打通南原進出南山的通道。「石門」,硬是在石山上開鑿了一個石洞,在鐵器尚不發達的早周,古公精神難能可貴。《周至縣志》記載: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鑿石門」的傳說。泥峪石門遺址尚在。南原一帶還有「周亶王,占龍脈,這里將出三石(音 周至縣---農業擔)六斗菜子顆的官」的傳說。
三是古公從岐周北原向南原移民。地名是歷史的腳步聲。至今南原一帶的許多村落名稱雖說不無偶合之處,而與北原村落名稱有不少相似或者相同。
四是文王姬昌在這里創業時,建有姬亶廟。姬亶廟實為古公亶父廟,在今竹峪鄉姬亶廟村北50米處的高地之上,該村至今仍有亶(今訛為「淡」)姓和姬姓後裔祖祖輩輩在這里居住。姬亶廟是古公亶父在這里足跡、功業的綜合含概,是歷史、文化的凝固與彰顯。而歷史文化的悄然流失也是一件憾事。本人在這里考察時,就村名來歷曾詢問過一村民,得到的回答卻令人失望:甘肅麥客在這里吃了一頓雞蛋面,這個村名就叫起來了。多麼輕松,又多麼悲涼!
諸盩廟、姬亶廟相距不遠,都是建在溝壑旁的梁皮之上,廟基高抬,座南向北,背靠秦嶺,俯拾渭水。站在廟台向北遠眺,南原、北原巍偉對峙而呼應;盩廟、宗廟相向輝映而矗立;豳地邈邈,周原歷歷,雲蒸霞蔚,莽莽蒼蒼,天高物阜,虎踞龍盤。
古公死後兒子季歷繼位,不久被商王文丁殺害,後由季歷子姬昌繼位。文王在位50年,對竹峪南原情有獨鍾,在這里繼續移民,發展農業,壯大國力。南原東端另名昌公原,據說是以文王尊諱而命名。文王在昌公原下勘址移民還留有美妙的傳說。相傳文王踏勘地形時雪地黃昏,前面隱現一人,連喊幾聲無有應答,近前一看「哦,原來是個啞柏!」啞柏其名便從此鵲起(據《周至縣志》)。
啞柏其名的鵲起,對姬昌並不重要,而重要的是他在竹峪南原結識了一位具有非凡政治、軍事才能的南宮適。南宮適,文王四友之一,《論語·微子》中就有:「周有八士:伯達、伯適……」的記載,伯適即南宮適。南宮適後來掌握周王室軍旅大權,為周王朝的崛起和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文王後裔,為了緬懷祖先在這里的豐功偉績,曾在南原原區諸盩廟、姬亶廟西側姬家溝村北約500米、姬家嘴建有文王廟。文王廟毀於上世紀六十年代。
南宮適一生,作為微邑伯長、周初軍馬大元帥,助武王滅商(周原甲骨有記載),南北征戰,東剿西殺,功勛卓著,但始終沒有離開他的微邑封國、竹峪南原這塊領地,死葬南原腳下的二階台地。南宮適陵墓在今周至縣青化鄉南二廟村北約300米處,陵墓封土高大,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毀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氏南姓後裔至今流布南原一帶。
南宮適後裔,襲其爵位掌握周王室軍旅大權達15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南原地區不僅一直是周王朝屯兵的地方,號稱「盩師」,而且由此還發生了幾件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而更可喜的是,這些事件都是近三千年以後由青銅器上的「金文」說出來的,可以說鐵鑄如山,鏗鏘有聲。
一是旅作《旅鼎》。旅,南宮適兒子,成王世率軍征伐反夷,伐夷有功,凱旋迴師。成王某年11月庚申日,時任成王太保的召公姬奭,由豐鎬來到盩師,隆重舉行儀式,向旅頒發十個朋貝的賞金,以嘉獎凱旋歸來的英勇之師。旅用作祭祀先父的彝器。
召公姬奭,文王庶子,西周三公之一,是輔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功勛卓著的四朝元老。成王時作為資深年高的太保,從豐鎬來到南原會見軍旅,嘉獎王師,他的出面非同小可,意義十分重大。故將他會見軍旅,嘉獎王師的地方稱作「嘉會」。嘉會遺址在今竹峪南原腳下,青化鄉政府西約300米處稱作「嘉會」的村子。
二是盂作《大盂鼎》、《小盂鼎》。盂,南宮適嫡孫,康王世統軍首領。《大盂鼎》銘文291字,記載周康王23年9月,王在宗周(即豐鎬)對盂訓誥和賞賜財物的命令。盂記述他襲爵祖父南宮適管理周朝軍戎事務,康王賜他朝服、車馬和臣屬人員共726人。
《小盂鼎》是西周康王世作器。有銘文四百餘字:記載康王25年8月中旬甲申日,天剛亮,王在周廟,盂接受康王慶賞之事。記述受康王之命征戰戎狄,兩次戰役共活捉鬼方頭目四人,斬首四千八百多人,浮虜一萬三千多人,繳獲戰車十輛,牛三百五十五頭,羊二十八頭,獲勝歸告於盩廟,康王在這里舉行盛典,賞賜他的詳細過程與情節。
《大盂鼎》和《小盂鼎》時間相隔不足兩年,一在宗周,一在周廟。周廟也即南原盩廟,因為那時一般稱北原宮殿為宗廟。
三是牆作《牆盤》。牆,南宮適世孫,恭王世朝中史官。《牆盤》銘文284字,記述他微氏家族的家史,同時追述文、武、成、康、昭、穆諸王事跡。
南宮適及其後裔的微氏世系家族,共同世居竹峪南原,盂是康王世人,牆是恭王世人,時間相隔一百多年。他們居住的遺址應該是坐落在竹峪南原諸盩宗廟西側那個慣稱「竹峪」的村子。這個村子至今既稱「西盂」,又稱「大牆」。
四是敔作《敔作旅簋》。敔(音語),南宮適世孫,恭王世人,很可能也是恭王朝中軍事要領。《敔作旅簋》1982年出土於周至縣竹峪鄉鳳凰嶺村,銘文45字:「唯十又一月既生霸,乙亥王在康宮各齊室白召敔,王賜敔狐裘,敔拜額首敢對揚王休用作旅簋,□敔其子永寶用」。旅具軍旅義。其大意是恭王某年11月上旬,王在康宮賞敔狐裘,敔作器為子孫享用。
五是諫作《諫簋》。諫,南宮適世孫,西周懿王世任右司馬。《諫簋》銘文102字,其大意是:懿王5年3月初吉庚寅日清晨,王在周師錄宮,召見司馬右諫,命內史微宣讀嘉獎令,諫作此簋。
六是虘作《太師虘簋》。虘(音草),南宮適世孫,西周懿王朝任太師。《太師虘簋》銘文69字,其大意是:懿王12年正月中旬甲午這天,王在周師的一個宮殿里召見太師虘,賜虘虎裘,虘稽首拜謝並作簋,萬年留念。太師虘果如領兵之帥,他的「周師」應該在今南原原區周、眉分界的草灘一帶。「草灘」疑為「虘單」之誤(西周時「單」即高台的「台」)。
一百多年以前的《旅鼎》稱「公在盩師」;一百多年以後的《諫簋》、《太師虘簋》又稱「王在周師」,「周」顯然是盩的替換字。
竹峪南原及其周邊,從宋代至今還陸續出土了諸如《父鬲》、《鄧孟壺》、《作寶簋》、《太師簋》、《王作姜氏簋》、《王作仲姜簋》、《竊曲紋鼎》、《父辛鼎》、《此母觶》、《父丁爵》、《亞父丁簋》等,西周早、中、晚各期的王室青銅重器。這些青銅禮器,無不以自己的出現,來證實和炫耀這里曾經有過的輝煌。無須預言,今後必將有驚世之物出土,大可拭目以待。
「盩」是歃血盟誓的用字。諸盩,作為人名,是以戰爭為目的的部落聯盟首領。「盩」,既是一種隆重儀式,又是一種精神動力;既有動員、激勵、維系統一意志,又具有激發、鼓舞獻身精神的意義;既有統一目的,團結一致的意蘊,又有英勇善戰,頑強抗敵的意域。諸盩是一位在豳地抗擊戎狄(即後來的匈奴)的民族英雄,「盩」是很能概括其一生的一個用字。
盩,作為地域概念,曾經是周太王、周文王開創業績、實始翦商的重要基地。這里建有盩先王宗廟、周太王廟、文王廟,是西周王室從武王至厲王十代君王重要的祭祀之地。這里有太王創業,文王勘址,召公嘉會,留有的足跡。還是懿王獎勵司馬諫、賜裘太師虘的地方。這里是古微國的城邑之地,是周王朝建立前後軍馬大元帥南宮適微氏家族世居與軍旅屯守之地。西周王朝建立後,這里又是從成王至懿王150多年王朝的軍事重鎮「盩師」所在地。這里從太王創業到厲王拜祖大約歷時三百年的輝煌。
盩,戰國時期至秦代,這里歸屬秦治,漢初乃京畿之地。漢武帝太初元年(-104)置縣時,必然考慮到「盩」是周朝發祥之地和「盩」字的文化積淀;必然考慮到在「盩」地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必然考慮到諸盩廟、姬亶廟、文王廟等祭祀文化澤惠的涵濡,以及當時對匈作戰的社會歷史背景與政治文化需要,遂選「盩厔」二字為縣名,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盩厔」二字,文化儲金十分厚重。「盩」與「周」近似,「盩」英彥賢烈之含概;「厔」與「室」同義,「厔」恩澤涵和之所寓。「盩」體現的是它的英彥卓爾,「厔」突出的是它的恩澤涵濡。故英彥曰「盩」,涵濡曰「厔」。「盩厔」二字將這一地域那段人文歷史及其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含概得十分貼切。
盩厔,人彥神英,聚瑞含章。
「盩厔」地名探源
「盩厔」二字非常古老,古老得早已掉光了牙齒,幾乎整個文字界都對它不知所雲,這就給牽強附會,胡亂猜測,俗說曲解者留下了空子。1964年9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以同音字「周至」取而代之。時隔四十多年後的今天又提起「盩厔」,那自然是陳年老窖,舊話重提了。
「盩厔」,與山水無涉。盩厔有山有水,但絕非盩山厔水。《正字通》所說「山曲曰盩,水曲曰厔」,純屬不顧字理的杜撰。這種無由的瞎說,竟然以訛傳訛,而像明朝周至學人王三聘、明末關中大儒李顒這樣才高八斗,滿腹經綸的大學問家,也不免遭遇舛誤,承受捉弄。
「盩厔」,作為置縣的稱謂,是中華民族人文歷史賦予的自覺地文化的深沉選擇。「盩厔」,負載著古代厚重而輝煌的歷史,從本意到演繹之義都十分內秀與雅緻,只是因為它遠離今人,卻終於被今人所拋棄。不過,「周至」也很可愛,它雖然少了幾分古奧與人文歷史文化的含帶,卻也顯得親和、友善與熱切。
自然資源
農業資源
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初步形成了南部沿山旅遊觀光帶、中部獼猴桃經濟帶、北部沿渭蔬菜花卉帶,發展城郊型農業。特別是把獼猴桃作為立縣產業來發展,人工栽植面積13萬畝,成為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縣和唯一的獼猴桃標准化管理示範縣。培育的獼猴桃優質品種「秦美」、「亞特」通過國家鑒定並分獲金、銀獎,已取得綠色食品認證。全縣累計建成冷庫548座,加工企業6家,貯藏加工能力達7.5萬噸,包裝、運輸、銷售、勞務等一批關聯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經營初具規模,被確定為陝西省四個產業化試點縣之一。
旅遊資源
周至歷史悠久,山水擅關中第一,山川秀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頗多,人文和自然景觀十分豐富,漢家離宮,唐家園林,星羅棋布。道教文化發祥地之一的樓觀台是老子講授《道德經》之地,世稱「天下第一福地」,現有古跡60餘處,屬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黑水河畔的仙游寺,曾任周至縣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所做的千古絕唱《長恨歌》誕生於此,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法王塔,以隋代佛舍利的出土而揚名海內外。屹立於縣城西的「八雲塔」為唐代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積雪六月天」的秦嶺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 ,原始森林、高山湖泊神奇秀美,珍稀動物種類繁多,素有「北方的西雙版納」、「亞洲動植物園」。還有伯夷、叔奇隱居的首陽山,李白秋訪的玉真觀,馬召南塬的古戰場,南通馬蜀的古棧道,都蘊留著歷史名人的足跡韻事,也留傳著神奇美妙的美麗傳說,吸引著大批中外賓客觀光旅遊,縣城所在地二曲鎮則是因明清哲學家、與孫奇逢、黃宗羲並稱三大儒的李顒(號二曲)而得名。
水及水力資源
水及水力資源是大自然賦予周至人民的獨特優勢,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9.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投資近億元的全國農村初級電氣化縣項目的實施,黑河金盆水利樞紐工程的建成,向西安日供60-80萬噸優質水,標志著水資源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果。
礦產資源
已探明和發現的金屬和非金屬礦18種,金屬礦主要有金、銀、銅、鎂、鐵、鉛、鋅等,其中金、銅、鐵等金屬礦種貯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開采價值。黃金遠景儲量達50噸,現已形成年產2萬兩的生產能力,成為全國黃金生產五十強縣。非金屬礦主要有花崗石、大理石、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等,其中白雲岩礦儲量544萬噸,石英岩礦儲量800萬噸,石灰岩礦儲量在億噸以上。
地熱資源
縣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並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現已在樓觀台、鎮豐、啞柏成井3處,馬召、西樓及鎮東井溝凹地也具有良好的地熱開發前景。
植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佔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動物資源
周至縣林區為野生動物棲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林中動物270餘種。其中獸類有大熊貓、金絲猴、黑熊、金錢豹、青羊、黃羊、鹿、麝、狐狸、野豬、獾等達40餘種;鳥類有朱䴉、錦雞、環頸雉、白臉山雀、斑啄木、松花雞、長尾蘭鵲、黃鵲、麻鵲、喜鵲等。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周至縣是陝西省主要農業產區之一,為全國首批農業基地縣,素有"金周至"的美稱。特產有秦冠蘋果、中華獼猴桃、民間刺綉等。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185824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9266萬元,財政收入5129萬元,財政支出8620萬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2375萬元。
農業
耕地面積42291公頃,糧食總產量265036噸,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1435萬元。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水稻、穀子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麻類、花生、煙葉、芝麻。依託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獼猴桃生產,建成全國最大的獼猴桃生產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1596元。
工業
有西寶、周城(固)、南環等干線公路和通往各鄉的支線公路,公路總里程544公里。工礦有造紙、建材、化工、農機、橡膠、水泥等小型工廠。礦藏有鐵、銅、金、花崗岩、石灰岩、石英石等。
第三產業
全縣興辦了四個開發區:"樓觀台-太白山旅遊開發區"、"啞柏個體經濟開發區"、"渭河工業開發區"、"金三角農工貿開發區",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已引資興建"港安服裝有限公司"、"西安周澳無紡布實業有限公司"、"周至縣天然色素廠"等三資企業。
發展前景目標
「十一五」期間我們的指導思想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線,以產業發展為支撐,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認真落實「四化」理念,發揮資源優勢,堅持工業強縣,突出獼猴桃產業、道文化兩個重點,強化開放帶動、基地帶動、項目帶動,繼續實施三大戰略,在建設現代農業、培育現代農民、點此在新窗口瀏覽圖片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勞務輸出、提升旅遊業、加大招商引資、推進城鎮建設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努力構建和諧周至。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5.5%,財政收入年均可比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加200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
2009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縣生產總值增速確保11%,力爭達到11.5%;地方財政收入可比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200元;人口增長率控制在4.75‰以內。千方百計搞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科技、教育、文體、衛生、民政、城建、交通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D. 周至和丹鳳,哪個總體好點,經濟和發展前景,陝西人回答。感謝。

周至屬於西安,丹鳳屬於商洛,西安已經變為國際化大都市,國家級中心城市,周至現在因為黑河水資源,政府只讓發展旅遊業。但是旅遊業雖然發展的不是很快,但是一個長效的發展

E. 周至縣是什麼樣的縣

它是陝西的一個縣城:

【周至概況】

周至縣南依秦嶺,北瀕渭水,地理坐標為東經107°39′-108°37′,北緯33°42′-34°14′。總面積2956平方千米/2974平方千米。總人口63萬人(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二曲鎮,郵編:710400。代碼:610124。區號:029。

周至在堯舜代時,即為古駱國,夏屬古雍州,商稱郝國,周秦之際,置之內史,地屬京畿,漢武置縣,即名周至,相沿至今。
《元和郡縣圖志》稱:「山曲曰盩,水曲曰厔。陝西盩厔縣,其地山環水復,因名『盩厔』。」如今更名「周至」,簡則簡矣,而其「山環水復」之義頓失,豈非大謬不然?

周至南依秦嶺,北瀕渭水,以山曲水折而得名。地處陝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屬西安市轄縣。面積2974平方公里,人口63萬,轄8鎮21鄉:二曲鎮、啞柏鎮、終南鎮、馬召鎮、集賢鎮、樓觀鎮、尚村鎮、廣濟鎮、厚畛子鎮、四屯鄉、侯家村鄉、竹峪鄉、青化鄉、翠峰鄉、九峰鄉、富仁鄉、司竹鄉、辛家寨鄉、駱峪鄉、陳河鄉、板房子鄉、王家河鄉。

位於東經107°39'~108°37』和北緯33°42『~34°14』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2°,降水674.3毫米,日照1993.7小時,無霜期225天。周至自然條件優越,是關中平原著名的大縣之一,史稱「金周至」。

周至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西安,西結寶雞,南連漢中,北通楊陵。310國道橫貫東西,穿境而過,與近在咫尺的隴海鐵路並駕齊驅;108國道縱貫南北,將西寶南線、隴海鐵路與西寶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北通咸陽國際機場,僅50公里之遙,交通十分便利。

【行政區劃】

周至縣轄9個鎮、13個鄉:二曲鎮、啞柏鎮、終南鎮、馬召鎮、集賢鎮、樓觀鎮、尚村鎮、廣濟鎮、厚畛子鎮、四屯鄉、侯家村鄉、竹峪鄉、青化鄉、翠峰鄉、九峰鄉、富仁鄉、司竹鄉、辛家寨鄉、駱峪鄉、陳河鄉、板房子鄉、王家河鄉。

還有一些資料裡面都有,太多了,這里寫不下:http://ke..com/view/55093.html?wtp=tt

F. 陝西省西安市周至縣100平方首都需要多少

首付大概在16萬到20萬之間。
現在西安周至縣這邊的房價特別的便宜,十月份這邊的新房平均價格大概是4020元左右,二手房的平均價格是3990元左右,這個價格可以算是白菜價了。
雖然現在西安周至縣這邊的房價很便宜,但是在這邊買房的人確實是非常的少,我覺得短時間之內這邊的房價應該不會有太大的漲幅。畢竟現在西安周至縣這邊的經濟還是比較落後的,關鍵是買房的人也是非常少的。

G. 為什麼說周至是中國獼猴桃之鄉

因為全國60%獼猴桃鮮果產自周至,在全國80%的獼猴桃果乾產自周至,2013年陝西周至獼猴桃獲「中國航天事業支持商」冠名權,並藉助航空技術優勢,開展獼猴桃太空育種實驗。

周至獼猴桃是產於陝西周至的獼猴桃,周至獼猴桃的質地柔軟,味道有時被描述為草莓、香蕉、鳳梨三者的混合。

亦有說法是因為果皮覆毛,貌似獼猴而得名。品種多樣,其鮮果及加工品獲得國際國內多項大獎,遠銷26個國家和地區。2004年,周至獼猴桃取得了歐盟有機食品認證。

(7)周至經濟如何擴展閱讀

周至縣地理位置優越,東鄰西安,西結寶雞,南連漢中,北通楊凌。310國道橫貫東西,穿境而過,與近在咫尺的隴海鐵路並駕齊驅;108國道縱貫南北,將西寶南線、隴海鐵路與西寶高速公路緊密相連;北通咸陽國際機場,僅50千米之遙。

截至2018年末,周至縣境內公路里程2323.51千米,其中國道155.64千米、省道59.68千米、縣道182.6千米、鄉道301.2千米、村道1624.39千米。

周至縣蘊藏著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礦產,已發現約40餘處16個礦種。金屬礦產有鐵礦、銅礦、鋅礦、鈷礦、金礦、銀礦、鎘礦等,非金屬礦產有水泥用石灰岩(大理岩)、白雲岩礦、花崗石、大理石、建築用沙、礫石、粘土、蛇紋岩、硫礦等。

周至縣境內分布著秦嶺山前斷裂帶、渭河斷陷盆地中的近東西向斷裂帶及北西向的啞柏——馬召斷裂帶,這三大斷裂帶控制著地層地熱的分布,並起主要的導熱的儲熱作用,區域地熱水儲存量相當大,且補給來源充足。

H. 西安周至啞柏經濟如何,當地飲食習慣,有無大型商場超市

我也是啞柏人,經濟在周至縣算比較可以,不過要看你是什麼標准了。陝西都是麵食為主,啞柏有很多特色的小吃,大型商場沒有,超市的話中型的有幾家。

I. 西安周至縣經濟發展如何有多少人口

秦嶺北麓的「九口十八峪」,大小52條峪溝,形成平原15條河流,年徑流量9. 7億立方米 ,水力資源蘊藏量45萬千瓦,地下水補給量充足,總量達3. 2億立方米 ,為灌溉發電提供了有利條件。

周至縣林區地跨秦嶺南北,南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北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有林地238.85萬畝,佔西安市的55.6%,主要分布在山區。畜牧草場96萬余畝,是發展肉牛的良好天然基地。

J. 周至縣的經濟

2011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66.27億元,較上年增長11.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55億元,較上年增長52.55;一般預算支出完成18.2億元,較上年增長2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8.46億元,較上年增長33.3%;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3.98億元,較上年增長2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4.52億元;較上年增長13.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53元,較上年增長16.6%;農民人均純收入6615元,較上年增長26.3%。非公有制經濟不斷壯大,實現增加值37.35億元,佔全縣生產總值的56.35%。 周至農業開發較早。漢代至民國時,生產資料為少數統治者和地主富豪佔有,耕作技術落後,加之天災人禍,農作物產量長期低而不穩。最好年份小麥畝產105公斤(1936年)、玉米69公斤(1939年)、棉花25公斤(193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業發生了根本變化。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運動、經濟體制改革和科學技術的普及推廣,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1989年全縣農業總產值17622萬元,較1949年增長5.77倍,其中糧食總產量25.44萬噸,較1949年增長2.43倍;果園4.86萬畝,總產2.12萬噸,較1949年分別增長162倍、385.4倍;蔬菜5.3萬畝,總產6.57萬噸,較1949年分別增長17.1倍、25.5倍。
1989年全縣耕地71.4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5.52萬畝)。農業機械總值(原值)4975.2萬元,機械總動力123944千瓦。機耕面積53萬畝,機械作業面積78.56萬畝,機播面積32.6萬畝。
民國13年(1924)周至始設農業管理機構勸業所,民國16年(1927)易名建設局,民國25年(1936)更名建設科,下設農業改進所(後更名推廣站)、農棉試驗場及苗圃等。
1954年7月成立周至縣生產合作部,1957年7月更名農業部,8月更名農村工作部,次年與農林水牧局合並為農林部;1959年4月農村工作部恢復,成立農林、畜牧、農業機械局。1968年縣革命委員會下設生產組管理農業。1970年10月成立農林局,1980年成立農村工作部、農牧局。1989年農牧局有幹部職工808人,局屬農科所、植保站、園藝站、種子公司、農機學校、農機監理站、農技校、良種場、畜牧站、奶畜公司、拖拉機管理站、農機公司、檢疫站、種牛場等17個單位。1987~1989年農機監理站、集賢鄉農技站、九峰鄉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站等,曾獲部級先進集體獎。 據考古證實,周至在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制陶業。
漢至民國初年,是周至手工業發展期。漢代建築、冶煉有發展。隋唐時建材建築業發達,境內的隋仙游寺塔,唐八雲塔、大秦寺塔等,造型雄偉,工藝卓絕,塔高在35~40米之間,雖為磚結構,但屹立千餘年而雄姿猶存。
縣內的明代鐵器中,較有代表性的是仙游寺鍾,樓觀台老子祠鐵獅子,太白山鐵瓦和鐵像,黑虎靈官廟香爐等,用鐵量大,造型美觀大方,形神逼真,鑄鐵質地優良。
清代手工業有木竹器加工業、造紙業、建材業、紡織業、制陶業、油漆業、鍛造業等作坊,分布於全縣,有200餘家。但是直到民國初年,周至仍處於手工業階段。
民國中期,是周至現代工業萌芽期。周至辦起民生工廠、三興盛鞋廠、新恆書局、兢化書局、新新米廠、建華紗廠等私營工廠。工人少,設備差。新新米廠和建華紗廠規模較大,並以電力帶動機器,為周至現代工業之始。手工業有冶鐵及鑄造業(包括銀匠爐),木器及竹器製作業,食品加工業(包括釀造業),建材業及制陶業,造紙業等。工業及手工業有21個行業。1943年有400餘人從業,年總產值17萬元。次年從業330人,年總產值21萬元。1949年總產值35萬元。由於國民黨政府忙於內戰,對民族工業不扶持,加之基礎薄弱,交通不便,產品成本高,又受洋貨排擠,苛捐雜稅勒索,舉步維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是周至現代工業發展期。1950~1956年把分散經營的個體手工業者組織起來,走合作化道路。到1956年,全縣95%以上的從事鐵、木、縫紉、製鞋等手工業者都組織起來。全縣24個公私合營企業,工業總產值220萬元,是1949年的6倍余,實現了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957年手工業生產規模擴大,工業產值有所增加,產品質量提高。次年起,搞所謂「大躍進」,瞎指揮,不適當地將大部分企業過渡到全民所有制。雖然工業產值有較大上升,但產品質量差,原料及燃料浪費嚴重。1961~1962年恢復了一些企業的集體所有制性質,工業重新走上正軌,到1965年,工業總產值496萬余元。
「文化大革命」中。周至工業受到嚴重影響。特別是1968年,工業總產值僅190.53萬元,不到1965年的1/2。70年代初期,新建小鐵礦、小化肥廠、小水泥廠、小機械廠等工企業,多數企業更新設備,機械化水平提高。1976年工業企業總產值1567.83萬元。
80年代整頓企業,用主要精力抓生產;從單純抓產值、產量轉變為抓經濟效益及產品質量;推行經營承包制,廠長負責制;從用單純的行政手段管理企業轉變到用經濟手段管理企業。1989年國家緊縮銀根,企業面臨資金緊,原材料緊,能源緊,市場疲軟。但工業系統團結協作,生產穩定發展。縣工業局所屬企業總產值3937.11萬元,實現利潤307.62萬元,上繳稅金320.31萬元。
特點
(一)工業企業數量增加。1956年僅有2家全民所有制企業,24家公私合營企業。1989年全縣有省、縣屬企業27個,鄉屬企業98個,村及村以下企業1224個,從業17982人。
(二)工業產值及產量質量大幅度上升。1989年工業總產值19343萬元,在工農業總產值中佔36.7%。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達到較高水平,其中發電量為303.7萬度,生產低耗SL7系列變壓器13萬千伏安,工業泵90台,脫粒機432台,碾米機305台,水泥10780噸;機制磚13902萬塊,瓦3997萬頁,機制紙及紙板11532噸;飲料酒376.8噸,罐頭817.3噸,石灰7000噸,木製、鐵制農具各4.30、7.65萬件,電石3162噸,玉米澱粉6287噸,服裝49.76萬件。80年代,生產出近10個省、市名優產品。大部分工業品質量合格率達90%以上。
(三)研製了新產品。70年代電動機、電力變壓器、碾米機等新產品相繼問世。80年代推出52克凸板紙,60克單膠紙;全脂甜牛奶粉、鈣奶康兒粉;草莓酒、草莓罐頭,以及丙綸彈力絲(該產品填補了省紡織品空白)等產品。
(四)設備絕大部分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70年代研製、仿製和購買了大量土簡設備及專業設備。80年代又購進了批量現代化設備,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使許多工藝流程實現了機械化和半機械化。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有變壓器廠、造紙廠、針織廠、葡萄酒廠和奶粉廠,有金屬切削及鍛壓設備500餘台(套)。
(五)職工的技術和文化水平提高。50年代職工絕大多數是半文盲和文盲,沒有技術人員。1989年工業企業職工7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對文化水平低的進行了專門補習。企業擁有100餘名技術人員。
(六)改善職工福利、加強勞動保護。1985年周至縣經委系統17個企業中,有食堂17個,醫務室7個,浴池8個,職工之家等文娛場所17個。1957年人均工資為32.6元,1985年人均工資81元,是1957年的2.48倍。
機構1949年10月成立貿易公司,統管全縣手工業生產及商務活動。次年5月成立工商科。1956年8月工商科分為商業局和工業交通科。次年1月工業交通科與縣手工業聯社合並,成立縣工業交通局。1958年9月工業交通局的工業部分與縣委工業部合並成立縣工業部。次年縣工業部撤銷,成立工業交通局,1960年7月易名交通局,但仍管理工業。10月更名工業交通辦公室。次年4月復名為工業交通局。1964年8月工業交通局易名為手工業管理局,1966年1月撤銷,工業交縣計劃委員會管理。1968年8月工業管理業務又移交縣革命委員會生產組。次年12月縣工業交通管理站成立。1970年12月易名為工業交通局。1978年初工業、交通業務分設,成立縣工業局。1981年撤銷工業局,成立周至縣經濟委員會(以下簡稱經委),主管經委直屬工業企業及供銷公司。1982年經委增設二輕局,主管縣辦集體企業,1984年撤銷。1988年經委改稱工業局。

閱讀全文

與周至經濟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做好財富與幸福的決策 瀏覽:738
結婚三周年怎麼表達愛情 瀏覽:57
兵團九師工作事業單位怎麼樣 瀏覽:663
陶瓷杯與骨瓷杯哪個更健康 瀏覽:747
310在愛情數字里什麼意思 瀏覽:132
什麼軟體把自己變美女 瀏覽:393
美女和帥哥的全家福該怎麼畫 瀏覽:309
歐美女人穿什麼衣服好看 瀏覽:819
有哪些表示幸福的詩句 瀏覽:37
幸福生活節節高的兒童舞蹈視頻有哪些 瀏覽:377
老班長說幸福就是什麼補充完整 瀏覽:74
家庭幸福美好如何做 瀏覽:536
肥城和寧陽事業編哪個好 瀏覽:321
美女組團偷項鏈是什麼電影 瀏覽:724
對中醫事業有什麼追求 瀏覽:481
經濟下行該如何面對 瀏覽:453
如何談幸福戀愛 瀏覽:789
中國古代愛情電視劇有哪些 瀏覽:926
合肥和中山哪個經濟發展好 瀏覽:310
紅米note9pro如何快速打開健康碼 瀏覽: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