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談談經濟學的理性人決策
經濟學中我們常常假設,參與決策的人都具有足夠的理性,總是能夠為自己做出最好的決策,由此而使社會經濟效益得到更好的發揮,經濟資源得到最好的使用。但是,關於決策,無非兩個概念:成本與收益;而其中成本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兩個:沉沒成本,可變成本,邊際成本;收益有兩個概念:邊際收益和總收益。
沉沒成本——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關於其中是所涉及到的幾個概念中,常常使大家迷惑的是:沉沒成本。沉沒成本,英文sunk cost。意指由於過去的決策已經發生了的,而不能由現在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比如在過程中我們所投入的時間,精力或者說部分的金錢,還有在一個投資案例中,投資早期的器材,購買大多具有一定的沉沒性,因為即使你在購買後立刻出售,價格通常都會比買入時的價格更低,而這就是所謂的沉沒成本。在投資的全過程中不能收回,只能以收益的方式予以彌補。而強行試圖改變的行為,我們稱之為沉沒成本謬誤。
這一概念在經濟學中屬於微觀經濟學的內容,決策時不考慮沉沒成本則是微觀經濟學最重要的法則之一。但是,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這部分成本你不可能通過任何形式的決定或者行為予以補償。但是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這一概念是初級微觀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是「We find no significant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knowing about basic microeconomic priciples prevents indivials from falling prey to the sunk-cost effect(on the sunk-cost.S.Roth.2014)."
所以,我們還是來繼續笑一笑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將永遠失去某樣事物,你會倍感痛苦。為消減這種消極情緒,你會做出些荒謬的事。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你去影院看電影,在頭15分鍾內你意識到這是你看過的最爛的片子,但是你無論如何還是挨到了結束?你坐在座位上,努力忍受,只是因為你不想浪費電影票錢。又或者你曾經買了一場音樂會的門票(不能退票的那種),但到了那天你忽然病了,或者累了,或者宿醉不醒,又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去參加那場音樂會了,即使你一點都不想去——只是為了證明你花出去的錢有所價值。又或者,你是否曾經買了一份墨西哥卷餅,在吃了第一口後你覺得它簡直是加了薩爾薩辣醬的狗食,但是你還是堅持吃完了它,只因為你不想浪費錢和食物?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種經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成為了一名沉沒成本謬誤受害者。
所以我們在現期的決策中,應該更多的考慮到是現期的目標和投入。不要為了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將問題的思考放在當前的情況下,考慮當前的投入與回報!
經濟因素的量化——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在涉及收益與成本時,我們常常需要考慮到另外一個因素:量化。
在一個成功的決策中,我們常常能夠做到的最好結局就是總收益大於總成本。但是怎麼算是收益大於成本呢?這,就是量化的問題。如何量化成本與收益始終是影響我們決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量化能夠幫助我們做出合理的決策,但是不合理的量化,卻往往能夠使我們的決策過分趨於保守或者過分趨於偏激!
在這一關於量化的問題中,我們需要考慮的最重要問題是:以什麼標准來量化成本和收益是合適的?
我們來舉個例子,小明今年剛出來工作,一個月工資收入6000。最近Apple新出了iPhone6s,售價6000。他對是否購買猶豫不決,所以他決定用經濟學的量化成本來分析下。但是問題又來了,到底是以每天200的標准來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是否合適?還是以每天50的吃飯費用來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的合理性?這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就我們局外的眼光來看,在這個問題中,兩種衡量方式的區別在於:以每天的生活必需資源衡量非必需資源還是以每天的全部的生活資源衡量非必需生活資料?
為了世界這個問題更清楚,我們通常還要考慮一些其他的因素:每天200的標准來衡量一部iPhone的話,那麼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只是一個月的工資而已。可是用iPhone的人肯定是去星巴克喝咖啡,肯定是去俏江南吃飯,如果考慮買iPhone,那麼這些是否也應該在考慮的范圍之內?同樣如果以每天50的標准來衡量手機的話,那麼1500的中興手機才是你的選擇,但是6000的工資也算是不錯的收入了,用著1500的垃圾中興手機這樣真的合適嗎?
還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在確定你自己位置。於此相似,還有一句中國古話是這樣說的: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它們的意思都是:每一個無論在做事,還是在做人的時候,你的每一個選擇都應該和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就如同比干看見紂王用象牙筷子時就預測商朝的滅亡一樣。每一個選擇都是一個標記,代表你是某一個等級的人。同時那一個等級的人的其他標記也會慢慢的靠近你,因為你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等級,所以如果你沒有相應的等級 ,那麼接下來你所面臨的很多事情都會讓你手足無措。
好的,接下來回到問題。以什麼標准來量化我們的行為才是正確的呢?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首先得出結論,以生活的全部或必需資源來衡量非必需資源貌似都不太合適。前者是太過偏激,後者又太過保守。所以我們換一個評價標准:用生活必需資源評價必需資源。對一個剛入職場工資6000的新人來說,每月工資收入6000,除去吃飯、房租、購物服裝水電等雜項,一個月用於自己休閑的資金大概是2000左右。那麼這個時候,我們發現2999的小米手機或許是個更好的選擇。
好的,說了這么多相信大家也已經發現了,當我們對於一個東西的價值開始量化的時候,選擇與它同類,並且最接近的資源進行量化的時候,往往才是最合適的。
『貳』 如何實現經濟決策的科學化
實現經濟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首先要提高決策者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按決策程序辦事。經濟決策程序一般分為決策的制定階段和組織實施階段,每個階段又分為若干步驟。決策制定階段包括:(1)確定問題,明確目標;(2)擬定方案;(3)經過分析比較後進行抉擇,選擇可行方案。組織實施階段包括:確定實施決策方案、進行決策反饋、檢驗決策實施效果。再次,要逐步完善決策體系,建立決策機構與決策研究機構,把謀和斷相結合。要建立上下結合、互相協調、合理分工、職責分明的決策體系,如建立信息機構、預測機構、咨詢研究機構、決策機構,共同形成一個決策體系。我國當前還未建立起完整的決策機構,但各級政府的調研室、研究室、情報資料統計單位都起到了提供信息、進行預測、咨詢研究的作用,國家還建立了經濟研究中心、信息中心、技術經濟研究中心、經濟法規研究中心等,都從不同方面為進行正確的決策提供依據和條件。
決策是人們在預測的基礎上,對未來的行為確定目標、方向,並選擇一個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最優方案作出決定的過程。經濟決策,就是對未來經濟活動進行選擇,確定經濟發展目標以及實現既定目標所採取的最佳方案和切實可行的措施。經濟決策是經濟管理的重要內容,它貫穿在整個經濟活動過程中,是經濟管理過程的核心。經濟管理過程,歸根到底是一個不斷作出決策和實施決策的過程。經濟決策決定著經濟活動的方向,而且是提高經濟效益的先決條件。從一個國家的宏觀決策來看,決策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道路、速度等,關繫到國計民生和民族的興衰。從企業的微觀決策來看,正確與否直接關繫到企業生產經營的成敗。
經濟決策按其目標性質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常規型決策,也就是例行的決策;一類是非常規型決策,就是對偶然發生的或首次發生的非重復性決策。決策按其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分為最佳決策和滿意決策。最佳決策是指在最理想條件下作出的決策;滿意決策是指在現實的可能條件下求得一個滿意的結果。另外,從決策的後果又可分為確定型決策、非確定型決策和風險型決策。
摘要
實現經濟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首先要提高決策者的水平和能力。其次,要按決策程序辦事。經濟決策程序一般分為決策的制定階段和組織實施階段,每個階段又分為若干步驟。
『叄』 了解這4個經濟學原理,你就知道人是如何做出決策的
我們生活在在物質的世界,因為物質本身具有稀缺性,所以就要對這些稀缺的資源進行管理。經濟學也就是一門研究社會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的學科。
在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有4個基本原理是關於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的,這4個原理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也許你每天也都在使用它們,但是你並不準確的知道這些原理的存在,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在幫你做決策。因此了解這4個原理,可以更好的幫助你做出合適合理的決策。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關鍵概念:權衡取捨)
俗話說:「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其實就是第一個原理的很好案例。我們在生活中做任何決定,其實都是在選擇,每個人對如何選擇都有一套自己的標准,有人可能根據喜好,有人根據利益,總之所有的選擇都是希望往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例如田忌賽馬故事,馬本身並沒有做任何改變,但是通過改變馬出場的順序,結果是截然相反的,這也就是一種權衡取捨的應用。
在這里,了解了這個原理,並不能幫你做出更好的選擇。它的作用在於讓你意識到,你現在面臨的是一個選擇,因為發現問題有時候比解決問題更為重要。
原理二: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關鍵概念:機會成本)
由於我們做決策都面臨權衡取捨,因此就需要一套有效的方法來比較可供選擇的方案的成本和收益。
比如上大學的機會成本是什麼?它包括了兩個方面,一是大學期間所有的金錢花費,二是時間。
姚明同火箭隊簽訂了5年的合同,火箭隊付給他的薪酬是7000萬美元,加上他平時代理的廣告收入,據說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億美元,但是如果他選擇去讀大學的話,這些收入很可能都會失去,也就是說,與在NBA打球相打球相比,他選擇上大學的機會成本要大得多。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也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有選擇就需要計算機會成本,因此,這是一個對於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經濟學概念。人們在決策時,經常會比較各個備選項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獲利益高於成本,人們才更傾向於採取行動。
原理三: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關鍵概念:邊際收益)
首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邊際收益,舉例:一個饅頭賣1元,商家每賣給你一個饅頭,他收到的1元錢減去他的製作成本可能是5角錢,那麼他的邊際收益是5角。
那麼什麼是邊際成本呢?來看一個例子:假如黃鶴樓票價80,坐公交路費2塊,那麼去一次成本為82元。 後來我辦了一張旅遊年卡,200元,去黃鶴樓不限次。那麼,我首次去黃鶴樓的成本變為202元。 而再去一趟黃鶴樓的邊際成本為2元。
人們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來做決策。僅當一種行為的邊際收益大於邊際成本時,一個人決策者才會採取這種行為。所以了解這個原理對於日常生活的決策非常有幫助。
原理四: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關鍵概念:激勵反應)
沒有人對「激勵」無動於衷,當然,激勵包括好的激勵和壞的激勵。一種激勵可能會在不經意間發揮效果,也可能短時間內不會有明顯的表現,但是人們對「激勵」所做出的反應會證明一切,這就是曼昆要告訴人們的又一個經濟學原理。
在人們來看,駕駛員因為有安全帶的保護而變得更加安全,安全帶降低了駕駛人員傷亡的概率,即駕駛員付出的車禍代價明顯降低。同時,這種安全設施的增加會改變駕駛員的心態,因為駕駛員們有了安全保障設備,難免會在開車時變得不那麼小心,甚至無所顧忌、隨心所欲。這樣一來,就會造成更多的車禍。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帶的出現反而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安全開車程度的下降對行人會造成更多的傷害,而導致駕駛員駕駛的安全警惕心理放鬆的正是安全帶的出現和安全帶法律的實施。安全心理的放鬆必然會導致車禍次數的增加,形成了一個潛在的惡性影響循環,由此可見,安全帶的法律措施實際上增加了車禍的次數和行人的不安全因素。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安全帶法律就是政府採取的一種激勵制度,減少車禍人員傷亡數量是一種激勵反應,但是同時,安全帶隱藏的影響也是一種激勵反應。
激勵反應就是人們面對激勵所作出的反應和回復。當政府(公共政策)意識到為汽車配備安全帶可以減少車禍時的傷亡人數這一利益時,出於安全的考慮,就選擇了採取為所有汽車配備安全帶的措施,而這些強制性的手段讓所有駕駛員的行為發生了變化——系安全帶。人們行為的變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激勵反應,然而人們忽略的是,政策對事情的隱藏影響——車禍數量的增加,這實際上也是一種激勵反應。
在生活、工作中,激勵無處不在,人們也會在被激勵的同時激勵著別人。懂得激勵與被激勵,生活才會在良性氛圍下變得更精彩。
『肆』 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生活中充滿著選擇,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需要一個決定,其實這些決定裡面都包含著經濟學原理。孩子總有一天要長大,當爸爸媽媽的總不能一直幫助孩子做出決策,其實也有好的方法能夠幫助孩子學會做出決定。本文內容是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1、權衡取捨
在做出決策以後,就代表著自動地放棄了某些東西,所以在做決策的時候要考慮利弊,選擇利大於弊的那邊。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孩子在糾結是買文具還是買衣服時,爸爸媽媽可以這樣給孩子啟示:「錢是固定的,在開學後,文具是一定要有的,但是衣服你現在並不缺。」經過這樣的分析,孩子就知道該做出什麼選擇了。
2、機會成本
簡單一點講就是,你有一塊地,你可以種土豆,但是你選擇了種玉米,在你打算種玉米的時候,你就放棄了種土豆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就是機會成本。
還比方說,在大學畢業的時候,你是打算考研究生還是直接工作?選擇工作就代表著自動舍棄考研所帶來的種種好處,選擇考研也是這樣的`。這就是機會成本原理帶給我們的啟示。
3、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某個經濟變數在一定的影響因素下發生的變動量。
舉個例子來說,比方說一個公司為了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僱傭十個人,每個人的工資是一百元,在幹完這個項目後,一個人可以給公司帶來的利益是兩百元,因此,你多僱傭一個人,就會多一百元的收益,在提升了效率的同時,還多了盈利,這就是邊際量帶來的經濟效益。
4、激勵反應
爸爸媽媽會為了激勵孩子做好一件事情而准備好一些獎勵,比方說,寫完作業能夠玩一個小時……當獎勵更加吸引人的時候,孩子的決策同樣會變得不一樣,孩子會依據獎勵的多少來決定自己投入的努力程度。
看了這些,爸爸媽媽是不是了解了一點經濟學原理呢?在理解後,在生活中不妨使用一下,把原理融入其中講給孩子聽,讓孩子能夠利用經濟學的原理來進行決策。
人本取向學派的觀點』特別重視人是自己的主人,只要有不錯的成長環境、 人必定會朝著「向上與向善」的方向發展,而不斷的自我了解、自我接納、自我學習、自我肯定,以致於最終能達到自我實現的境地。就孩童而言,在成長的環境中,父母若能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愛,必能積極地發揮其潛能。
人本取向學派的觀點和技巧運用在親職教育上,主要有以下五項重點。
一、協助孩子更清楚地認識自我
「自我」的認識與面對,是人本取向學派鎖定的核心目標;人一生唯一能 長期陪伴自己的就是「自我」,因而幫助孩子從小就能更多且更深地認識自己 絕對是一項必須學習的功課,例如:讓孩子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性向,個人有何特點是與眾不同的?自己的優點有哪些?而缺點又有哪些?
二、要多給予孩子尊重和接納
人本取向學派重視個人都有「向上與向善」的發展潛能,但在此過程中必須要有父母的循循善誘才可以。為人父母者在平日生活中,就必須多多給予孩子適度的尊重,並學習去接納孩子認真的學習和表現,而不去計較行為的完美程度。 其實,世上哪有什麼完美?你我都不可能完美,又何必要求孩子要完美呢?例如: 孩子的音樂天賦不高,也不願意去彈琴,父母與其清楚地溝通且了解之後,就不該再強迫孩子去學琴。
三、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一個人的自尊心與自信心的形成,是需要長期培養的,而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最早是從父母那裡獲得,因他們之間的互動最早、也最多。父母若能懂得欣賞孩子的表現,也能不吝於開口贊美鼓勵,則孩子在此環境中長大,就很自然地擁有其自尊與自信心,例如:孩子主動在父母面前表現,或是父母偶而注意到他的良好行為,就應主動立即給予肯定或贊美。
四、讓孩子學會自己做決定
人不可能知道未來的變化,但在生活中卻時時都需要去「做決定』,在自我的人生觀中,一項基本的要求就是「自己負責」;既然一切後果都要由自己來承擔,因而孩子從小就宜學會「自己做決定」,例如:全家外出在餐廳用餐時,可以由孩子自己來點餐;生日禮物要買什麼才好,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挑選。
五、激發孩子發揮其個人潛能
自我實現與潛能的發揮,在人本取向學派被認為是最終也是最高的個人需求 項目;然而,潛能必須要適當地開發,甚至要能予以適度地激發才行』例如:父 母平日只要多用心去觀察及了解孩子』 一定能找得到最適合激發孩子發揮其個人 潛能的方式,並能把握機會在曰常生活或與孩子的互動中多加運用即可。
『伍』 如何利用經濟學中的機會成本來幫助決策
機會成本,是指企業為從事某項經營活動而放棄另一項經營活動的機會,或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另一種收入。另一項經營活動應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種收入即為正在從事的經營活動的機會成本。通過對機會成本的分析,要求企業在經營中正確選擇經營項目,其依據是實際收益必須大於機會成本,從而使有限的資源得到最佳配置。
利用機會成本概念進行經濟分析的前提條件是:1、資源是稀缺的;2、資源具有多種用途;3、資源已經得到充分利用;4、資源可以自由流動。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4-2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陸』 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經濟學十大原理:
這一篇,我們來詳細討論第一部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
資源永遠是稀缺的是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的基礎,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發現經濟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首先, 在微觀經濟學中 ,研究的對象是個體。
對個體來說,時間是稀缺的。我們總是想賺最多的錢,就沒法把大把的時間都去享受生活。如果我們想把時間都花在享樂上,往往又沒時間去學習精進、沒時間讓自己賺更多的錢。
享樂和賺更多的錢都是我們想要的,沒法同時最大化,那麼就只有權衡取捨。看如何分配工作和享樂的時間,讓總的收益最大化。
這是微觀中的權衡取捨。
千萬別忘了,經濟學里這個收益可不止是錢,而是綜合地給生活帶來的「爽」的感覺。
另外, 在宏觀經濟學中, 關注的對象是經濟體,或者說一個國家。
比如在一個宏觀經濟低迷時,想刺激經濟增長,可能會讓央行「開閘放水」,也就是印錢,這樣會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放水」又會導致物價指數過高,高通脹一定又不是好事。
經濟增長和低通脹率不可兼得,這又是在宏觀經濟中的權衡取捨。
我們再想想,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無形的手」和「有形的手」。
市場是「無形的手」 ,可以在市場中優化資源配置。但是市場並不是完美的,有外部性、有信息不對稱、有壟斷勢力等等問題,這時 市場就會失靈 ,需要政府去協調。
政府這只「有形的手」, 需要對市場進行一系列的干預,解決 「市場失靈」 的問題,試圖讓市場更加有效,但也經常會出現「好心辦壞事」、「矯枉過正」等等問題,這又可能會導致 「政府失靈」 。
市場機制不完美,市場會失靈;
政府想去校正市場失靈,但是政府本身也會失靈。
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再者,天然的市場機制必然導致財富的兩極分化,那是否需要對貧困人口進行幫扶,是否需要政府進行財富再分配呢?
不進行財富再分配,讓人們喪失了「平等」的權力;進行財富再分配,又會犧牲市場效率。
平等和效率不可兼得。
你看,最後還是那句話,沒有最佳答案,只有權衡取捨。
相信你也知道了「機會成本」的概念。
機會成本,就是你選擇一件事,必須放棄另一件事情。
凡事都有機會成本,只要是作出選擇必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比如:我們都要工作,我如果做程序員,就不能做產品經理;我現在想睡覺,就沒法看電影;現在你在看我的文章,就放棄了做其他的事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覺得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什麼?
你可能認為是:我上班的路費啊、我的飯費啊…
其實不是的。機會成本告訴你的是,你現在工作的成本是你放棄的、在別處的機會。
這個機會不只是你可能找到另一個工作的薪水,還包括你可以享受的生活、對家庭的照顧、忙碌程度等等的綜合評價。
當然,戀愛也是有成本的,這個成本不止是放棄的其他追求者,還有原本的你自己,你需要放棄的個人時間、個人愛好、對父母的陪伴等。
凡事都是有成本的,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天下確實沒有免費的午餐。
當你想去吃一頓免費的、又好吃的午餐時,那裡一定有很多人排隊。你需要排隊的時間本可以用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所以現在我不會為了幾塊錢的優惠在淘寶糾結很久了,因為我知道我的時間和注意力是更珍貴的。
我們在做任何行動時,都要再想想,我的成本有哪些,尤其要關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部分。
「邊際」是經濟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邊際就是在「邊緣」上帶來的變化。什麼意思呢?
考慮邊際量時,一般涉及的是邊際成本和邊際收益。
先解釋一下邊際成本,對消費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消費,需要新增的成本;對供給者來說,是每新增一個單位產品的生產,需要新增的成本。
舉個例子,我去麥當勞吃飯,買第一杯可樂是5元,第二杯是半價。那我買第一杯可樂的邊際成本就是5元,買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是2.5元。
那邊際收益呢?就是指每多消費一個產品,能給你帶來「爽」的感覺。
第一杯可樂和第二杯可樂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是不同的。第一杯可樂讓你滿足感很高,第二杯可樂就讓你沒有那麼開心了,第三杯、第四杯...給我帶來的滿足感會越來越低。
這就是經濟學非常重要的: 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 。
我覺得喝第一杯可樂的滿足感值5元錢,所以我會購買,但是第二杯呢?我就要衡量一下,再喝第二杯可樂給我帶來的「邊際收益」,與第二杯可樂的「邊際成本」2.5元比較。
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就應該購買;如果邊際收益<邊際成本,那我就不會買了。
所以理性的經濟人不會聽到五折就覺得好便宜,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價格設置,就是因為第二杯的邊際收益已經遞減了,如果不打折你可能就不會買這第二杯的可樂,餐廳是在用打折的方式促進你的更多消費。
邊際的概念,還能讓我們更好的理解生活。
比如,為什麼戀愛時間久了,伴侶總是會喜歡打游戲、刷抖音、刷朋友圈呢?為什麼任何公司、任何工作都禁不住近處來看?因為邊際收益會遞減,伴侶之間相處的邊際收益會遞減,工作帶來的邊際感受也會遞減。
理解了邊際收益遞減,我們能夠好好接納自己的「三分鍾熱度」,能夠好好接納別人的「心不在焉」,讓我們更好的和世界相處、與自己和解。
邊際的概念,能給我們決策上的啟示。
我們怎麼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樂呢?把每多一個單位的成本,可以是一個單位的時間、抑或是一個單位的金錢,花在讓你獲得收益最大的事情上,那麼總收益就會達到最大。
我們如何面對商業上的決策呢?不要盯著沉沒成本,已經投入的成本就不要再考慮了。只需要考慮未來的邊際收益——哪種方案能讓每投入的1塊錢,產生更大的收益,這就是應該選擇的方案。
激勵會改變人的行為。
一個經典的例子是,為了保障駕駛員、乘車人的安全,汽車中配備了安全帶。但是安全帶被裝到車上之後,駕駛員知道自己的安全有保障了,會開車更快、也會在駕駛時做更多危險的行為。所以,在汽車安裝上了安全帶之後,駕駛員的受傷率降低了,車禍率卻提升了,行人的受傷概率也變高了。
這就是一個「安全保障」的激勵,對人的行為的改變。
在市場上,更多的激勵是以價格為信號進行的。
在其他條件都沒有變化時,當某種商品價格降低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提高,但是供給者就會減少。而如果某種商品價格提高了,市場上的需求量就會下降,但是供給者就會變多。
我還記得之前有一年多寶魚的價格比較貴,而第二年多寶魚就忽然便宜起來了,這就是因為高價格給出了一個「激勵」,讓更多的人加入養殖多寶魚的供給者的隊伍,這就讓多寶魚的價格便宜了起來。
而今年因為豬瘟影響,豬肉的價格提高了很多,市場上願意買豬肉的人就減少了。豬肉價格提高,在病情在國內並不嚴重的情況下,也能讓一些人考慮去養豬,隨著一波一波新豬的出欄,豬肉的供給量提高,價格就可以逐漸降低下來,豬肉的需求量就也逐漸提高了。
除了市場的價格激勵,政府也可以使用很多激勵方式,影響市場中人們的行為。
通過減稅刺激企業生產和僱傭員工、還可以刺激人們的消費;通過降息、降准來刺激經濟復甦,加息、提准來防止經濟過熱。
另外,很多政策的使用也會產生一些不好的激勵結果,比如政府對貧困人口的救助,會造成養懶漢的情況。
人們會對激勵做出反應,這是我們在做出決策是不能忘記的第四個原理。
本文介紹了「人們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大經濟學原理,它們是:
下一篇,我們會討論人們如何互相影響的三大原理。
希望經濟學的十大原理能夠幫助你更好的理解生活中的現象,並且幫助你做出更好的決策。
上一篇: 你一定要知道的經濟學十大原理
『柒』 應用經濟學理論及知識結合實踐談談自己作為一個消費者如何調整決策實現效應最
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作為一個消費者應該樹立起正確的消費觀,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保護環境,綠色消費,艱苦奮斗,勤儉節約。
『捌』 應該如何用經濟學知識教孩子學會決策之道
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吃什麼、穿什麼、玩什麼、做什麼工作、去哪裡等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有經濟學的原則。孩子終究會長大,父母不可能一直幫助孩子做決定,不妨教給孩子一些決策原則,讓孩子在面對決定時不再猶豫不決!
邊際量
邊際量是指一個經濟變數在某些影響因素下的變化量。例如,如果一家公司為了完成一個項目,需要僱傭十個人,每個人的提成是一百元,而每個人能夠給公司帶來的利益是兩百元,這時每僱傭一個人,就有一百元,在提高效益的同時,還能有額外的利潤,這就是邊際的經濟效益。
激勵性回應
家長給予適當的獎勵,以激勵孩子做某件事,比如,做完作業後可以玩一個小時,孩子聽話時可以給孩子買糖吃。當獎勵變得豐厚。
看完這些,爸爸媽媽們是否對經濟學原理有所了解?一旦你理解了這些原則,你就可以用生活中的小例子來向孩子解釋這些原則,讓他們理解並學會如何利用這些原則來做決定。
『玖』 誰知道經濟學研究是從研究個人如何做出決策的四個原理開始
答:經濟學是一門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所研究的對象都是從構成社會的人和關系開始的。
原理一:人們面臨權衡取捨
關於做出決策的第一課可以歸納為一句諺語:「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為了得到我們喜愛的一件東西,通常就不得不放棄另一件我們喜愛的東西。
做出決策就是要求我們在一個目標與另一個目標之間權衡取捨。
我們考慮一個學生必須決定如何配置他最寶貴的資源-時間。他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經濟學,可以把所有的時間用於學習心理學,也可以把時間在這兩個學科之間進行分配。對於他用於學習一門課的每一個小時,他都要放棄本來可以學習另一門課的一小時。而且,對於他用於學習功課的每一個小時,都要放棄本來可以用於睡眠、騎車、看電視、上網或打工賺點零花錢的一小時。
當人們組成社會時,他們面臨各種不同的權衡取捨。經典的權衡取捨是在「大炮與黃油」之間。我們把更多的錢用於保衛我們的海岸免受外國入侵的國防(大炮)時,我們能用於提高國內生活水平的消費品(黃油)就少了。在現代社會里,同樣重要的是在清潔的環境和高收入水平之間的權衡取捨。要求企業減少污染的法律增加了生產物品與勞務的成本。由於成本高,結果這些企業賺的利潤少了,支付的工資低了,收取的價格高了,或者是這三種結果的某種結合。因此,盡管污染管制給予我們的好處是更清潔的環境,以及由此帶來的健康水平的提高,但其代價是企業所有者、工人和消費者的收入減少了。
例如:我們來考慮目的在於實現更平等地分配經濟福利的政策。這些此類政策,如福利制度或失業保障,是要幫助那些最需要幫助的社會成員。另一些政策,如個人所得稅,是要求經濟上成功的人士對政府給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雖然這些政策對實現更大的平等有好處,但它以降低效率為代價的。當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給窮人時,就減少了對辛勤工作的獎勵;結果是,人們工作少了,生產的物品與勞務也少了。換句話說,當政策想要把經濟蛋糕切為更均等的小塊時,這塊蛋糕就變小了。
認識到人們面臨權衡取捨本身並沒有告訴我們,人們將會或應該做什麼決策。一個學生不應該僅僅因為要增加用於學習經濟學的時間而放棄心理學的學習。社會不應該僅僅因為環境控制降低了我們物質生產水平而不再保護環境,也不應該僅僅因為幫助窮人扭曲了工作激勵而忽視他們。然而,認識到生活中的權衡取捨是重要的。因為人們只有了解他們面臨的選擇,才能做出良好的決策。
耘:請列舉三個你在生活中面臨的重大權衡取捨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