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8大的經濟制度的一個根本和四個基本是什麼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完善分配製度(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完善宏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Ⅱ 社會經濟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有時緩和,有時激化;生產關系實際就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的生產力條件下,人們會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包括社會分工和產品分配關系。生產力發展了,也就意味著人們創造財富的能力提高了,社會財富會生產得多了;這時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產關系進行社會管理和分配,就會損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響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人們也就不會採用新的生產技術,這樣就會阻礙社會生產的發展,實際就是使社會生產的速度減慢,社會財富創造的速度減慢。人們的生活水平就會下降,國力就會減弱,國家會受到侵略。這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生的矛盾尖銳了,這時就要改變生產關系,以促進生產力發展。
Ⅲ 根本經濟制度是什麼
根本經濟制度是指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
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三資企業。
公有制經濟是指生產資料歸勞動者共同佔有的經濟形式。人類歷史上有過兩種公有制經濟:一是原始公社制經濟。當時,生產力低下,個人無力單獨向自然界作斗爭,必須共同勞動,獲取生活資料,共同享有,以求生存和發展。二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在這種經濟條件下,主要存在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和部分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中,公有制經濟占據主體地位,其中全民所有制經濟發揮主導作用。
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
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是由社會主義的性質以及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
Ⅳ 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哪一個對經濟發
教育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1、教育為政治經濟制度培養所需要的人才
通過培養人才實現對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是教育作用於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自古以來,任何一種政治經濟制度,要想得到維持、鞏固和發展,都需要不斷有新的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進人現代社會,社會生活日益復雜,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勢必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人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這就必然依靠專門化的學校教育。國家各級各類政治經濟人才的學歷層次和多方面的素養都將隨之提高,它意味著教育的影響力亦相對增強。
2、教育是一種影響政治經濟的輿論力量
學校自古以來就是宣傳、灌輸、傳播一定階級的思想、道德、政策的陣地。學校又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言論、教材、文章以及他們的行為,是宣傳某種思想,藉以影響群眾,服務於一定政治經濟的現實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一個國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決於一個國家的政體,但又間接取決於這個國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業發展的程度。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民的權利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政策,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很難想像,在一個文盲充斥、迷信蔓延的國家裡,會有民主的政治和較高的辦事效率。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又對一定的政治經濟制度產生影響。這種影響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促進社會進步的力量,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我們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適當的程度,認為可以通過教育的作用解決政治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不現實的,教育對政治經濟的變革不起決定作用。
Ⅳ 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本經濟制度、分配製度分別是什麼
根本制度是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根本經濟制度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分配製度是按勞分配。
Ⅵ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三者有何區別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有四大政治制度一個根本三個基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政治協商和民族區域自治和基層群眾自治是基本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它們之間沒有直接聯系,記住就可以了
Ⅶ 如何理解經濟制度和經濟體制的關系
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關系。
1.經濟制度。經濟制度是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它規定著該社會生產、分配和交換的基本原則,規定著該社會生產關系的性質,是該社會的基本制度。
2.經濟體制。經濟體制是一定經濟制度所採取的具體組織形式和管理體系,是生產關系的具體實現形式,它反映社會經濟在組織生產、交換、分配過程中採取的資源配置方式。
3.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聯系。一方面,經濟制度是經濟體制的基礎,決定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質和主要特點,規定著它的發展方向,無論選擇何種經濟體制,都不能背離經濟制度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制度也要通過與之相適應的經濟體制反映出來,通過經濟體制的運作和改革使經濟制度得以鞏固、發展和完善。
4.經濟制度與經濟體制的區別。經濟制度反映一個社會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而經濟體製作為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經濟運行的基本特點和具體形態。由於經濟體制不反映該社會經濟制度的性質,因此,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可以實行類似的經濟體制,相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也可以實行不同的經濟體制。而且,一定的經濟制度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也可以有不同的經濟體制。
Ⅷ 社會主義改革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制度的根本變革
不是。
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里,應 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從根本上改變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社會發展的具體制度、管 理方式和思想觀念,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和文明的社會主義 現代化國家。 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束縛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以及與此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和其他體制,鄧小 平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認真研究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和發展 要求,同時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領導全國人民「 摸著石頭過河」,開始了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也就是說,當代中國的改革不是枝節的、修修 補補式的,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的經濟體制,不是僅僅限於某一方面,而是「全方位」的,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各個方面,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 產力。 社會主義改革是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統一。
它的對象不是社會根本制度,而是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社會主義優越性發揮的各種體制和觀念。其中心問題不是政權問題,而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改革完 善了社會主義制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改革的對象來看。鄧小平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改革的對象作了十分明 確的論述。他指出:在我國的經濟體制中,在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以及科技,教育等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的弊端。這些弊端嚴重阻礙生產力的發展,我們改革不是改革 社會主義根本制度,而是改革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具體體制。
第二,從改革的目的來看。鄧小平指出,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最終鞏固社會 主義制度。因此,我們必須對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等進行改革。
第三,從改革的原則來看。鄧小平指出,改革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必須堅持兩個重要的 原則: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二是共同富裕。可見,改革不可能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Ⅸ 基本經濟制度,根本經濟制度,經濟制度的區別
基本經濟制度與經濟制度的區別:這里的區別要抓住「基本」二字。以聽嬋釋禪先生的經濟理論來解釋:「基本經濟制度」就是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組合形態」,也即是「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為主,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為輔」的「分配方式組合形態」,還是「以按資分配和以公權力謀取私利分配方式為主,以按勞分配和按公權力分配方式為為輔」的「分配方式組合形態」。這就是「基本經濟制度」。其決定一個社會的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是社會主義的,還是資本主義的等的決定性的問題。
而「經濟制度」是包括「基本經濟制度」在內的所有「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經濟制度。是個比「基本經濟制度」這個概念含蓋性更大的概念。
Ⅹ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可以說成是根本經濟制度嗎
深刻認識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首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生產力水平決定的。眾所周知,盡管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總的來說,生產力不發達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各個部門、各個地區生產力發展極不平衡,仍然存在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生產與十分落後的手工勞動並存的情況,單一的所有制形式同多層次的大跨度的生產力水平顯然是不相適應的。特別是我國還存在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勞動就業壓力大等因素,也使得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難以包攬一切。所有這些,決定了只有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才能適應我國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狀況。
其次,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國民經濟的主體必須是公有制,這一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是必須堅持的。對公有制為主體要正確理解。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及股份制經濟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主要體現在:第一,公有財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技術含量高,在轉變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中起帶頭和示範作用。第二,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這種主導作用,應當主要體現在它對經濟發展全局的控制力上。
正視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過深化改革,逐步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毋庸置疑,還存在一些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首先,壟斷現象十分嚴重。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在市場經濟前提下實行的。有市場就必然有競爭。只有競爭,才能體現出各種經濟成分的優越性;但是我國壟斷過度,例如,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這些具有自然壟斷特徵的行業,電力、鐵路、民航、電信、郵政、天然氣等行業,基本是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由於長期的行業壟斷,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第一,由於沒有競爭壓力,一些壟斷行業長期虧損,使國有經濟的優越性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第二,由於不合理的壟斷價格壓抑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的提高和規模的擴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擴大內需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第三,壟斷行業對其他行業的發展產生了不良影響。以鐵路為例,長期的壟斷不但沒有使價格下降,反而引起價格不斷上漲,這樣很不利於社會經濟的發展,還影響了民生。
其次,分配領域存在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分配是由所有制決定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說明廣大人民群眾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他們的收入理應不斷增長,但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一是我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卻大幅度提高。資料顯示,1997—2007年,我國GDP增長234%,財政收入增長490%,同期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增長167%和98%。再如2007年,國家財政收入增長了32.4%,企業利潤增長了36.7%,而城鎮居民收入只增長了12.2%,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僅為9.5%。居民收入增長緩慢,社會保障不完善,低收入群體數量巨大而實際購買力低下,這都是造成我國多年來消費低迷,消費市場啟而不動的症結所在。二是貧富差距過大。資料顯示,表示貧富差距的基尼系數中國高達0.47,超過了0.4的國際黃色警戒線。政府若不採取有效措施縮小貧富差距,到2010年,中國的貧富差距將進入危險區。中國擁有1000萬美元以上的富人約有24萬人,但是中國尚有2.1億人每天收入低於1美元。中國的貧富差距在「連年惡化」,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與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相對應的分配製度是,以按勞分配為主體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方式。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否實現,主要在於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者的收入是否增加。目前我國廣大勞動者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份額不夠,收入差距拉大說明我們必須通過提高勞動者的收入,以體現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完善。
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優越性體現在科學發展上
一種制度的優越性歸根結底體現在是否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今天,進一步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和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制度,具體體現在科學發展上,即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上。為此,仍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突破:
轉變觀念。多年來,經濟增長方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思想觀念是一個重要原因。首先要從單純依靠資源投入,向立足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方面轉變。其次,要轉變「非公即資」的觀念。長期以來形成的資本主義恐懼症曾經禁錮了人們的思想,現在仍需進一步打破這種觀念,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再次,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要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轉移,打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科技瓶頸和人才瓶頸。最後,國家要轉變對國有經濟的「父愛」觀念。計劃經濟時期,國家對國有經濟像父親對兒子一樣關愛,造成了不少國有經濟缺乏活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積極性,對待所有經濟形式要一視同仁。
深化改革。進行打破行業壟斷的改革,創立更加合理的競爭機制。首先,對國有經濟的布局進行戰略性調整,在一般的競爭行業和企業,國有經濟要適當收縮甚至部分退出,要把國有經濟的力量適當集中於那些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行業、企業,發揮其主導地位和資產優勢,從而更好地實現國有經濟對經濟發展全局的控制力,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其次,對一些自然壟斷行業,也可以通過股份制方式,吸取其他經濟成分進入,以增強其活力。再次,積極推進國民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提高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通過稅制改革,實現合理分配。第四,盡快推進資源環境價格改革,努力轉變發展方式。最後,加快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加強管理。發揮基本經濟制度的優越性,無論哪種經濟成分,都必須加強管理。首先,要切實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向管理要效益。我國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沒有輕巧的道路可走,必須老老實實地改善和加強經營管理,建立一套現代企業制度,使企業經濟效益得以提高。其次,要突出抓好財經管理,建設節約型社會。主要包括:堅持依法治稅,維護稅法的統一性和權威性;加強預算外資金管理,規范企事業單位的各種支出,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建設節約型企事業單位。再次,進一步整頓、規范流通和建築領域秩序,強化市場監管。要依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走私販私和其他商業欺詐等違法活動,絕不手軟。同時,堅決制止各種分割、封鎖市場的地方保護主義和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證正常的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促進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
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只有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才能實現持續的經濟增長。在影響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學技術進步是第一位的。中國一方面資源短缺,另一方面卻由於技術落後和管理粗放造成資源嚴重浪費。解決我國經濟發展與資源利用的矛盾,已經成為當前國家、地方、企業和個人迫在眉睫的任務,也關系著未來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全和整體國力提升及基本經濟制度優越性的發揮等。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重視科技創新,使科學技術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