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人假設是否就是理性人假設
不是經濟人就是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人都希望以盡可能少的付出,獲得最大限度的收獲,並為此可不擇手段。 "經濟人"意思為理性經濟人,也可稱"實利人"。這是古典管理理論對人的看法,即把人當作"經濟動物"來看待,認為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最大限度滿足自己的私利,工作目的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報酬。「理性人」假設(hypothesis of rational man)是指作為經濟決策的主體都是充滿理智的, 既不會感情用事, 也不會盲從, 而是精於判斷和計算, 其行為是理性的。在經濟活動中, 主體所追求的惟一目標是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優化。如消費者追求的滿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產者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理性人」假設實際是對亞當·斯密「經濟人」假設的延續。 在經濟學里,「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通常簡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 「理性人」是對經濟生活中的一般人的抽象, 一是自私。即人們的行為動機是趨利避害,是利己的。 二是完全理性。即每個人都能夠通過成本—收益或趨利避害原則來對其所面臨的一切機會和目標及實現目標的手段進行優化選擇。 具體而言,在信息充分的前提條件下: 第一,理性人具有關於他所處環境的完備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即使不是絕對完備的,至少也相當豐富,相當透徹; 第二,理性人有穩定的和條理清楚的偏好; 第三,理性人有很強的計算能力,能算出每種選擇的後果; 第四,理性人能使其選中的方案自然達到其偏好尺度上的最高點,即理性人總是選擇最優。用程式化的語言說,就是由於具備完全的信息和理性,理性人能夠找到實現目標的所有備選方案,預見這些方案的實施後果,並依據某種價值標准在這些方案中做出最優選擇。所以,所謂「理性人」就是會計算、有創造性、能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人。李嘉圖將數理方法運用到經濟分析中,用抽象的邏輯演繹系統代替現實經濟運動。由於引入了邊際的概念,「理性人」的理性性質就有了量的表示,即個人追求財富最大化就可以直觀地表示為對經濟變數求極值。至此,「理性人」假說的內容被轉化為「理性人的最大化」:就是消費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生產者追求產出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此後,瓦爾拉斯和帕累托分別發明了基數效用論和序數效用論,量化了「理性人」的價值目標;希克斯解決了效用與貨幣收入之間的聯系,並且用預算線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確定最優消費組合,避免了可能涉及道德的價值判定。 20世紀50年代,「理性人」假說發展到了極至,獲得了純粹工具主義的屬性,徹底放棄了任何道德倫理觀。阿爾欽提出完全「自利性」作為一種工具主義假設,放棄任何利他考慮;弗里得曼認為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受到現實檢驗,但一定要有猜測能力,假如理論的假設能夠用來猜測未來,那麼從理論導出的各種命題就是對世界的正確描述。一切命題只要推導邏輯正確,都是現實世界一部分,只不過有的命題尚未從現實可能轉變為現實。
『貳』 如何對待經濟學家們的不同觀點
概括的講,對待經濟學家的觀點應該抱一種理性、學習、借鑒的態度。
理性是對經濟學家的觀點不盲從、客觀對待。
學習和借鑒是把經濟學家們的觀點當做一種信息、知識和能力鍛煉的機會。
首先,理性對待的原因:
1、不是所有的經濟學家的觀點都是客觀、科學、合理的。
媒體的發達,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的速度,也促使了經濟學家們的觀點很容易到達公眾的視野。所以有理性對待這些觀點的必要。從媒體的角度講,媒體有時候為了吸引眼球,對經濟發展形態的描述往往帶有「眼球」現象,就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寫觀點和文章,所以偏激、狹隘、不負責任的文章也不少。
比如,2015年股市處在牛市風口的時候,某大學教授預報了一篇文章,《股市萬點不是夢》,中國的股市到沒到萬點,顯然,事實證明了這種觀點的不科學性,盲目性,到現在股市還在2900多點左右。更有經濟學家認為現在的財政政策,或者說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引流是一種錯誤的做法,那麼這種觀點怎麼看,現在中國經濟下行壓力這么大,如果鼓勵資金進入資產領域,除了帶來資產價格暴漲和泡沫以及更大的經濟系統性風險外,沒什麼太大的價值,等於從本質上架空中國經濟發展的根基。那麼,怎麼看這種觀點,我想除了「噴」一下,已經沒有太多的閱讀價值了。
2、經濟學家需要文化底蘊的。
眾所周知,經濟學是研究資源和勞務的合理、有效率分配的學科,本質上是研究經濟現象,研究經濟發展本質的學科。不論宏觀還是微觀經濟總會有一種描述用來指導、指引經濟發展的形勢和趨勢。這就要求用一種科學的態度來對待經濟。這種科學的態度是理論知識的儲備,經濟研究實踐的結果。所以註定的了經濟學家的層次是以知識、經驗為劃分依據的。越是有能力的經濟學家,其觀點能左右經濟,比如國家宏觀設計層面的經濟學家,都是以顧問的形勢存在的,他們表達和描述宏觀經濟形勢總是謹慎的,慎之又慎的。反而,一些膚淺的經濟學家,往往觀點帶有偏激、片面性,對待他們就要有選擇的看。
3、引用一個觀點,引用一個觀點,「讀破書萬卷不如讀經典一卷」,所以對待經濟學家的觀點要理性,要能區分出經濟學家的底蘊和其觀點的深度。
其次,學習和借鑒的原因:
1、經濟學家的觀點是一種信息,既然是信息就有助於我們了解經濟發展的方方面。所以,讀一讀這些信息,會好一點。
2、經濟學家的觀點,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眾說紛壇,說法不一。都要讀,就要抱學習的態度,不先天帶有抵觸抵觸情緒讀文章,也就是說我們之所以讀他們的觀點,是為了發散思維。這種情況反而更容易樹立對待經濟學家觀點的正能量。比如說萬科事件,很多人讀到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故事。那麼,如果我們從經濟管理,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去研究萬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反而希望讀到越多的觀點,去總結避免出現萬科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案。
3、我們學習經濟學是從學院派的理論學起的。
就是很多經濟學家的觀點就是我們學習的書本,比如曼昆的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張維迎、厲以寧的經濟理論等等,所以學習和借鑒會幫助我們成長。
最後,總結一句話,媒體上的經濟學家的觀點雜亂,需要理性,也需要正能量。學習經濟學、了解經濟世界需要抱有學習和借鑒的態度。保證自己客觀、公正、抱一種科學的態度,反而自己會成長。
『叄』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西方經濟學的邏輯基礎
就是整個西方經濟學都預設了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是理性的,來研究這些理性的人的行為
因為人們的心血來潮、洗腦等非理性狀態無法量化,無法進行准確的研究
『肆』 為什麼經濟學上人是絕對理性的,而管理學上人是相對理性的
如果在經濟學中人的理性不是絕對的,那麼經濟學分析就不能繼續進行。這是一個假設性的前提,這個假設性的前提,導致了經濟學是無用的空頭理論。
在一般經濟學中,A人是絕對理性的,B信息的得來是免費而直接可獲取的,C交易是沒有成本和費用的,這3個假設性的前提,導致經濟學成為無用的空頭理論,在實踐中失去了使用價值,僅僅成為坐而論道的工具。
管理學上的假設補充了經濟學的傻帽假設,但也不否認人的理性,如果否認了人的相對理性,那麼管理學的研究也無法持續進行。實際工作也無法繼續進行了。
『伍』 經濟學怎麼解決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問題
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常用作經濟學和某些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假設。西方古典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認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讓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西蒙修正了這一假設,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認為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狀態。
『陸』 為什麼經濟學中會出現經濟人就是理性人
經濟學假設的理性人,就是能夠合理利用自己的有限資源為自己取得最大的效用、利潤或社會效益的個人、企業、社會團體和政府機構。
理性人概念的形成與經濟學的發展密不可分,它是理性主義與經濟學的產物。這種人不但是有理性的,同時也是經濟人,即能夠認識並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人。在尋求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同時,這個人又受「無形之手」的影響。「各個人都不斷地努力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資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
古典經濟學的集大成者亞當·斯密發展了理性人的觀點。這種觀點認為,法律上的人總是屬於一定身份的。如果不擁有一種身份,那麼就幾乎不可能擁有任何財產。在這種情形下,私法自治就無法作為一種基本理念存在。因而在私法自治中,一個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作為能夠認識自己私權利的人,也就是理性人。
但經濟人最大化行為假設是以完全理性為條件的,也就是說「理性人假設」把經濟利益作為人的唯一需要,而事實上人類追求的利益目標是一個多元的效用函數,所以「理性人假設」是脫離現實的,這也是經濟學理論常常不能解決經濟領域實際問題的原因。
『柒』 什麼是理性人假定為什麼要把它作為經濟學的分析前提
「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設條件也被稱為「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條件。西方經濟學家指出,所謂「理性人」或者「經紀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抽象的基本特徵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
而經濟學研究需求,研究供給,研究均衡,就是為了找到利益最大點,在經濟學會中各種理論只為獲得利益最大化,不考慮別的東西。
所以把理性人假設作為經濟學的分析前提
『捌』 經濟學 人們為什麼會非理性消費
在經濟學中,關於「人們為什麼會非理性消費」,主要影響因素有有限理性、社會偏好、缺乏自控力等因素。
傳統的經濟學有一個重要的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我們會把各種因素全部算進來,得出一個最有利的結果。而行為經濟學家塞勒則認為完全理性的經濟人不可能存在,人們的各種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各種「非理性」的影響。「非理性」消費的因素主要包括有限理性、社會偏好、缺乏自控力等因素。
人們為何選擇「非理性」的消費,因為人只具備有限的理性。
人們做決策時,往往會建立不同的「心理賬戶」。所謂心理賬戶,就是人們在心裡無意識地把財產分為不同的賬戶,不同的心理賬戶有不同的記賬方式。打個比方,阿華家存了20萬准備買新房,他們打算在3年後購買,錢存在銀行的利率是3%;而最近阿華家又貸了10萬准備買車,新車貸款3年的利率是5%,為什麼他們不用自己的20萬去買車呢?因為他們心裡有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一個是買房的,一個是買車的。個體在做決策時,往往會違背一些簡單的經濟運演算法則,從而做出許多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在熊市可以長期持股,而在牛市卻不能。因為炒股時,人心中有兩個賬戶,一個是實際賬戶,一個是賬面賬戶。牛市時,我們更希望落袋為安,這個時候實際賬戶的價值,似乎大於賬面賬戶。熊市時,人們有厭惡損失的心理,不把股拋出去,賬面賬戶所帶來的損失似乎小於實際賬戶,盡管兩者都是一樣的。人建立心理賬戶,說明人的頭腦是分別性的,賺錢的時候,我們的頭腦在分辨價值的大或小,而在損失面前,我們的頭腦在分辨損失的重或輕。人的分別心所產生的美與丑、大與小、重與輕,其實是統一的整體。就像在心理學上,愛與恨共用了頭腦同一塊區域,所以愛恨同源。
我們的頭腦有分別性,所以將總體決策分開來看,於是只能做到有限理性,而有限理性本質上還是非理性。人們在做出消費等經濟決策時,往往還帶有社會偏好的因素。在社會偏好中,有一個關於「公平」的理論,認為所謂公平偏好是人們有減少自己與別人的收益差異的動機,當我們領先別人時,我們會做出一點犧牲去幫助他人。當我們落後別人時,我們會去損害別人。塞勒設計的「獨裁者博弈」,這個實驗被廣泛應用,用於衡量世界各地的群體對於公平的態度。這個實驗也很具思辨性,探討了理性與非理性。獨裁者博弈的結論:最後一個獨裁者,如果按照理性人的假設,自私自利的獨裁者一定是獨吞這筆財富。
人對公平的態度,也顯示了人心是矛盾的,TA可以同時具備同情心和嫉妒心。我們可能會因為同情心,而捐助困難的人群。但有時我們懷有強烈的嫉妒心,因為別人擁有的比自己多。
有時我們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卻被短期的誘惑所吸引,從而影響消費選擇,比如我們想報一個健身班,卻抵不住名牌包的誘惑。
我們經常定下新的目標,比如說:考幾個資格證,存多少錢,報一個興趣班等。但往往很難實施,因為我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通過「計劃者-實施者」模型,塞勒分析了長遠計劃和短期實施之間的矛盾。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塞勒提出了「助推理論」。行為經濟學家做了一項實驗:向路人派發帶有包裝紙的糖果。
第一次實驗: 在糖果派發點附近的煙灰桶和自行車車筐等處,組織者發現了不少糖紙。
第二次實驗:組織者在派發點的地上,標示了一串綠色腳印,腳印末端是一個垃圾桶。這一行為減少了公共設施中46%的糖紙。
「助推理論」不是強迫人們去做事情,而是引導人們作出正確的決定,以期達到長遠的計劃。這個方法可幫助我們更好地自控。
長遠目標就像一個理性人,而短期的誘惑則像一個非理性的人。所以在消費時,我們並不一定會做出有效的選擇,而是更偏向感性的慾望。
基於有限理性,社會偏好和缺乏自控這三點,塞勒認為人的經濟行為必然會受到「非理性」的影響。
在心理動力學上,消費是一種自我認同的行為,以情緒驅使為主,注重產品的象徵意義。將心理學引進經濟學,使得經濟學更人性化,而選擇非理性消費,也更符合人的本質天性。
『玖』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怎麼理解
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徵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這個被抽象出來的基本特徵就是: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也可以說,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西方經濟學家認為,在任何經濟活動中,只有這樣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則,就是非理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