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清朝的GDP是世界第一嗎
近十年來,中國在全球GDP的排名和比例一路飈升:2003年時還只排在世界第七位,隨後就大舉發力,2004年超過義大利,2005年超過英國,2006年超過法國,2007年超過德國(調整後數據),2010年超過日本上升到世界第二,2012年雖然排名未變,但卻首次超過了美國的一半——這個排名在二戰後,只有日本在泡沫經濟時期,藉助日元的巨幅升值才達到過。而在同期,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比例,也從不到4%上升到10%多。
中國崛起,因此被證明再不是一種假說或者希望,而是不爭的客觀事實。但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許多人不僅不願意公開承認這一事實,並且指望通過指鹿為馬的手段,繼續攪亂大眾的思想。
清末上海街景圖
於是同樣在這幾年,一種「清朝直到末期,GDP仍然居於世界前列」的說法在媒體和網路上被廣泛傳播。其內容主要是宣稱,清朝時中國的GDP長期是世界第一,在1820年左右達到最高峰,佔世界的33%,哪怕到了晚清末年,佔世界GDP的比重也仍在11%左右,與當代中國佔世界的經濟比重基本相當。
而緊接著這種論調的評論,有的還似意在提醒,切莫因為已有的成績就沾沾自喜,國大並不一定就必強,但另一些卻是公開借著「11%、33%」之類的數字大肆發揮,把今日中國比作晚清,鼓吹(中國)GDP無用論,字里行間全是對當代中國成就的貶低與不屑。
雖然大多數人第一感覺都會驚訝於這種說法與通常的歷史記憶完全不符,但由於此說聲稱,其數據都是出自於英國著名經濟史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相關權威著作,因此仍然很有迷惑性。有的讀者甚至真被他們嚇到了,擔心中國如今的經濟是不是也和晚清類似,外表雖然龐大,內里卻沒有多少意義。
實際上,這是一件通過剪裁資料、歪曲原意的方法,有意誤導讀者的典型事例。
麥迪森的數據如何被歪曲原意
筆者查證,麥迪森在其著作《世界經濟千年史》中,確實提出過中國在1820年和1900年,佔世界經濟比重大約為33%和11%的觀點(注1)。
但是,麥迪森在書中同時明確聲明,因為他認為用匯率換算方式,將各國各地區的GDP轉換為同一種基準貨幣,並不能令人滿意的衡量實際價值,所以他採取的轉換方式是購買力平價轉換系數(PPPs)(是一種根據各國不同的價格水平計算出來的貨幣之間的等值系數,以對各國GDP進行合理比較。《經濟學人》雜志用「巨無霸指數」做了形象說明:如果一個麥當勞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但是,這種理論匯率與實際匯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觀察者網)。
也就是說,雖然麥迪森在書中為了方便起見,在估測近代以前的各地區經濟總量時,也使用了「GDP」作為指代的名稱,但此「GDP」與現在使用的GDP完全不是同一個意義。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二者之間的區別,如同東海帶魚和非洲帶魚,除了都叫「帶魚」也都能吃外,根本就不該,也不能混為一談。
例如,作為《世界經濟千年史》全書中最重要的基準年份,根據麥迪森的計算,1990年中國和日本的GDP,分別為2.1萬億、2.32萬億國際元(注2),相差不足10%,而中日按匯率換算方式的1990年GDP,其實分別是0.39萬億美元和3.03萬億美元。兩種換算方式的差距高達近八倍。
又例如,按《世界經濟千年史》的換算結果,1998年,中國、日本佔全球GDP的比例分別為11.5%和7.7%(注3),中國GDP已經是日本的1.5倍之多。但眾所周知,以當今通用的匯率換算方法計算,中國直到2010年,GDP才超過了日本。1998年時,中國與日本的GDP實際分別是10195億和38570億,中國僅為日本的26.4%。與麥迪森的估計相比,相差有六倍之多。
顯而易見,兩種換算方式導致的統計差距之大,使得互相間的直接比較,完全失去了意義。而用麥迪森的購買力平價轉換系數,計算出的中國經濟規模,遠遠大於按匯率換算方式的結果。
所謂「清朝GDP佔世界比例比現在高多了」,就是利用了一般人不了解,引用麥迪斯的相關研究結論,必須同時使用特定的前提與條件,而故意將其與平常使用的匯率換算方式相混淆,才編造出這種似是而非的謠傳。
麥迪森如果知道他的數據被人利用,作為否認中國現代經濟成就的武器,一定會非常懊惱。事實上,他在多部著作中都熱情贊揚了中國經濟在當代的復興。
自然經濟的GDP沒有實際意義
確實,中國在歷史上長期占據了世界最大經濟體的位置,這一點在歷史學中早就是個常識。但在工業革命之前,全球幾乎都是以自然經濟為主的,各地區在遙遠的地理距離分隔下,所有產品,甚至包括金銀這種天然貨幣,價值都完全不同,很難進行有意義的比較。西方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後,其它地區就更失去了與之直接比較的基礎。
按麥迪森換算,在1820年時,中國和英國各佔世界經濟的32.9%和5.2%(注4),中國是英國的6倍多,但同期,清朝的年財政收入在4000萬兩白銀上下,而英國則有5000萬英磅以上,摺合白銀約1.5億兩(注5),英國反超中國近4倍。可見自然經濟與工業化的商品經濟,實在是毫無可比性可言.
因此麥迪森等經濟史學家的相關研究,目的在於:考察世界收入與人口的長期變化,解釋導致富國成功和阻礙落後地區進步的主要因素。使用GDP等現代經濟術語,主要是為了更直觀的向讀者進行闡述觀點,而不是為了編制一份GDP歷史排名表,供某些人意淫或者影射。
回首過往,筆者還清楚的記得,僅僅在十多年前,海內外的許多媒體和精英們,三天兩頭拿著西方大國的GDP數字,來嘲笑中國的進步猶如井底之蛙。現在也許還是這些人,又開始激烈的批判起「GDP崇拜症」,甚至不惜以吹捧晚清為代價。不但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且見不得中國的月亮也能圓了。
但是,無論有些人如何擅長把握媒體輿論,操縱流行談資,事實最終仍然是無法掩蓋的:
中國的GDP登頂世界第一,曾經是大多數西方學者不屑於討論的空想。而現在,大多數經濟學家都相信,只要不出現全球性的意外大事,這已經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這個歷史性的時刻甚至有可能在今後十年內就會到來。而它意味著自工業革命,西方成為世界主導者以來,全球最大的力量轉移事件就在我們這代人眼前發生了。對比1949年前中國陷入的歷史低谷,這個客觀事實確鑿無疑的證明了,自那時起,中國選擇的現代化道路,不僅是成功的,而且是極其成功的。
② 清朝時中國經濟發展狀況
康乾盛世是我國清王朝統治下的盛世。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盛世。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始終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自然經濟,其實,抑制資本主義萌芽也全是是統治者的意思,受中國地理文化影響,而中國小農經濟的長期存在是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的根本原因,而西方因地理文化的影響,支持商業發展,促進資本主義發展
但無可置疑的是,康乾盛世是的大清國經濟總值佔世界3/10以上,國家空前繁榮,政治尚好, 但,相對來說,仍然是走下坡路的,因為此時封建時代已經沒落,封建社會已經不能適應先進的政治體制所以,作為中國最後的封建王朝,能有這樣的迴光返照似的盛世,已經很證明清朝不錯了!
(本人寫這些好累的,支持一下吧)
③ 清朝的鼎盛時期, GDP是多少是世界第一嗎
清朝的鼎盛時期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白銀,高居世界第一。
清朝曾占據世界GDP總量的1/3。最早提出這一觀點的似乎是英國學者麥迪森,他的一項推測稱,1820年中國GDP佔全球總量的33%(當時強盛的英國為5.2%)。
千百年來中國對外貿易的主要貨源是陶瓷,茶葉,絲綢。你看看這些東西,用現在的話說全是高附加值的產品,土燒一燒就流光溢彩,樹葉摘下來炒一炒味道神秘,最神奇的絲綢,外國人簡直無法想像是如何製造出來的。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康雍乾之治、康乾之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一個盛世,同時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迴光返照。
該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一百三十四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在此期間,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
康乾時期國庫財政儲備充足,最高的年份達到8000萬兩,常年保持在6000到7000餘萬兩。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恢復到世界的三分之一,大規模蠲免錢糧,康熙、乾隆兩朝曾五次全免全國農業錢糧近3億兩白銀。 當時中國的工業產量,佔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 即使是工業革命之後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技藝雖落後,但似乎並不比歐洲任何國家落後多少。
④ 清朝當時的GDP這么強,為何還會被西方世界看不起
清朝的GDP雖然很強,但是仍然不被西方世界所瞧得起,這就是因為當年的清朝除了在經濟實力上面很強之外,在其他地方都是遠遠不如歐洲的。就是中國最有優勢的GDP,也是在歐洲的工業革命進行當中不斷被縮小差距,而這縮小差距的速度更是越來越快。
而社會結構的構成遠比GDP的佔比重要,清朝當時是一個農業大國,它的GDP都是由農業所產生的,而清朝與西方列國的交鋒也是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的交鋒,所以最後誰可以勝利也是不用我多說的。
⑤ 清朝時期中國gdp真的佔世界GDP的百分之八十嗎
清代我國的經濟總量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大概只有百分之三十左右,不可能有百分之八十,早期在廣州十三行與西方通商,白銀大量湧入中國,貿易處於出超地位。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瘋狂掠奪我國,我國經濟總量佔有率稍微下降,以我國當時的生產總值8000萬兩白銀計算,在鼎盛時期為百分之三十左右,1900年我國經濟總量為世界百分之十左右。因此應該是百分之八的誤寫,庚子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相當於我國六年的財政總收入,人均分攤一兩白銀,西方列強想滅亡我國,徹底控制我國經濟命脈。
⑥ 清朝時期gdp是世界第一,為何還被西方列強打的很慘
清朝末年經濟已經在走下坡路,而且國防力量以及軍事武裝力量實在是太差,自然無法抵抗西方列強的入侵。
更恐怖的是,清朝貴族還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洋人的船堅炮利都是奇技淫巧,根本打不過他們的刀槍劍戟,所以不屑於去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原地踏步的清朝,根本不可能抵擋日益進步的西方列強的入侵!
⑦ 有很多人說清朝時期中國的GDP世界第一,有數據能證明嗎
根據荷蘭經濟史學家麥迪遜《世界經濟千年史》研究成果,在清朝中期的1820年,其GDP佔了全球的33%,即使到了晚清依舊佔全球GDP的11%。
所以雖然在經濟規模上,清朝和英國不是在一個量級,由於清朝是完全的農業國家,而英國已經是一個工業國家,因此英國的動員能力和戰爭能力遠高於清朝。最終在第1次鴉片戰爭中萬里之外的英國,竟然擊敗了坐擁80萬常備軍隊的清朝。
⑧ 清朝前期 中國的經濟實力居第幾位
清朝前期中國的GDP總量大約佔全世界的32.6%,穩居第一。
⑨ 甲午戰爭前清朝GDP遠超日本,是其5倍,為什麼還會戰敗
我們從甲午戰爭前中日經濟的對比來看,清朝經濟總量是日本的數倍,為什麼清朝仍會輸掉這場國運之戰。
影響戰爭的絕對因素並不是單純的GDP,經濟規模的龐大與經濟實力的強大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兩國對決,工業質量遠重於數量,這個道理放在現在也尤其重要,日本最終取得了對本國發展無比重要的這場國運之戰的勝利。
⑩ 清朝的經濟怎麼樣
一,入關後到乾隆時期。入關後,清朝的經濟一度困難。這主要是因為南明政權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為了一片廢墟。清朝統治者又實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將無主的荒田分給諸王,勛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時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許各旗招收貧民役使。滿族貴族任意逼迫漢人為奴。逃人法指對逃跑奴隸實施嚴懲。「揚州十日」,「嘉定三屠」讓這些地區變為廢墟。這些政策惠及了滿人,也大大破壞了經濟。順治親政後,逐步廢除了這些政策。 /{EP*,/*
到康熙時,三藩被平定,統一了台灣。他又徹底廢除上述政策,獎勵墾荒,多次普免錢糧。康熙帝還下令治理黃河水患。這些措施使國內經濟開始迅速發展。康熙帝還下令在廣州,漳州,寧波和雲台山(連雲港)開放對外貿易。當時,歐洲工業革命尚未開始,產品難以與清朝競爭。於是,清朝的對外貿易一直處於出超的地位。出口產品主要有絲綢,茶葉,瓷器,棉布等。進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於外國每年要向中國購買大量產品,而中國進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銷售量不多。所以對外貿易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產業。對外貿易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這使得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 ud63f` W]4
到雍正時,又進行賦稅改革。清王朝建立後,國賦征納仍遵行一條鞭法,按明朝歷年間的則例徵收,地賦和丁賦發別征課。但隨著土地兼並的日益嚴重,地銀和丁銀分別徵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於人口增長快於土地面積的增加,土地又不斷集中到大地主手裡,農民不斷喪失土地,又要承擔沉重的丁賦,所以無地農民被迫逃隱,既影響了國家稅收,又造成社會不穩。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針對「戶口日增,地未加廣」的情況,規定固定丁銀數量,此後所生人丁,不再征賦。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將固定的丁銀首先在廣東攤入田畝徵收,並逐漸推行於全國。雍正元年,徹底實施「地丁合一」。地稅從此稱為「地丁」,這就是清朝「攤丁入畝」的賦稅改革。地丁完全按田畝徵收,不論豪紳富戶還是一般農民,田多則賦多,無田則無稅,使賦稅負擔趨於合理。攤丁入畝,不僅是明朝一條鞭法以來賦役內容的繼續簡化,更重要的是全國賦役制度的一次再統一,不僅有利於國家財稅制度的貫徹,而且促進了各地社會經濟的發展。 @Y?#Sl*
到乾隆時,政府又下大力氣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區免受海潮襲擊。乾隆皇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松政策.他規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銷售糧食,可以免關榷米稅,允許百姓販運少量食鹽.金融機構(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由於生產的發展,國家財政收入開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並拓廣了領土.這使得國家耕地面積擴大.雍正二年,全國可耕面積683萬余頃,乾隆31年擴大到741萬余頃.明朝時從國外引進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廣到全國各地。但是,清朝的經濟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後期開始出現。如乾隆皇帝推行閉關鎖國,就限制了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而他的「十全戰功」也耗費了許多錢。再加上貪官污吏不斷出現。乾隆末年自然災害又頻發。 goLL;AL
在這一時期,清朝的經濟逐步恢復與發展。商業和內河運輸發達。商業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原來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寧(南京),更加繁華。以鹽業為主的揚州,絲織為主的蘇杭,外貿為主的的廣州發展很快。資本主義開始緩慢發展。江蘇,浙江的絲織業,廣東的煉鐵,雲南的煉銅,江西的制瓷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這樣有利於手工業的發展。但清朝的經濟也在乾隆後期開始走下坡路。這主要是因為閉關鎖國,土地兼並和吏治腐敗。 _PPy44r2
二,嘉慶至鴉片戰爭前。嘉慶元年,爆發了幾十萬人參與,歷時九年的白蓮教起義。這使得戶部存銀下降。大官僚和地主拚命兼並土地,導致農民逃亡,淪為佃戶和流民,耕地面積銳減.清朝政府一向不注意制約土地兼並。而企圖通過加強墾荒來解決土地問題。然而,在當時,人口增長與耕地面積擴大的矛盾已經出現了。而且並非所有農民都願意背井離鄉去各地墾荒。這些人又不想淪為佃戶。於是只能起來造反。嘉慶帝又重農抑商,壓制各地工礦業。由於政府過高的征課,商人虧本。抑商政策在以前恐怕還有些用。但在手工業發達的時候,這使得手工業開始萎縮。再加上閉關鎖國政策,結果資本主義難以發展。因為商人使貨物在各地流通。沒有了他們,貨就難以售出。結果清朝經濟開始步入衰落階段. C=-=_>Q,L<
三,鴉片戰爭後到清朝滅亡。鴉片戰爭後,從香港和五口輸入的外國商品,開始沖擊中國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幾千年來中國傳統的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變化。棉紡織是中國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也是農村家庭手工業的根基。它因洋布,洋紗等大量進口而逐漸受到破壞。其它手工業部門,如冶鐵,制針等行業,也受到進口工業品的排擠。廣大農民和手工業者蒙受了破產失業的痛苦,加劇了社會的矛盾和危機。從商路上說,鴉片戰爭前江浙的絲茶都由陸路經江西,過梅嶺到兩廣,再由廣州的洋行賣給外國人。五口通商後,江浙絲茶改由上海出口,這條商路就斷了。原先在那裡挑但搬運的,拉纖引渡的,開客店的,都失了業,生計無著。這就引發了多次農民起義。後來又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遭遇財政危機。清政府為了籌集軍費鎮壓太平天國起義,什麼辦法都想到了。結果是人民吃盡了苦頭。預征錢糧,錢糧津貼,浮收大大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生活無法過下去;鑄大錢,發行大額鈔票引發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並引發私鑄之風;厘金苛重,危害商民,大大地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G `+T+
同治初年至光緒朝中期(60年至90年代),以奕 欣與曾國藩為首的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旨在「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開始創辦的是一系列的軍事工業,後來又創辦了一系列的農用共礦業和交通運輸業。商辦企業即民族資本企業也開始出現,到甲午戰爭時已有170家,集中在繅絲,麵粉,機器修造等企業。洋務運動和資本主義的產生促進了中國近代工業的發展。清朝經濟略微恢復。 Qd)q([
甲午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全面展開。它們由商品輸出發展到資本輸出。光緒28年(1902),帝國主義國家在華投資就達8.127億美元。它們採取四種方式向中國輸出資本:(-)政治貸款:為償還日本賠款的光緒21年(1895)「俄法洋款」(4億法郎),22年的「英德洋款」(1600萬英鎊),24年的「英德洋款」(1600萬英鎊),數額巨大,利息很高,都附有政治條件。(二)向鐵路投資:甲午戰爭後,英,俄,德,美在中國爭奪得19000餘里的鐵路投資權和修建權。(三)投資礦山:從光緒25年(1899),美國和中國合辦門頭溝煤礦開始,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紛紛效尤,攫取多個礦山投資和開采權。(四)開設工廠。甲午戰爭後,屬於外國資本家的有900多家。帝國主義的投資控制著中國的經濟部門,還控制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危機日益加深。中國人民為了晚救民族危機,在甲午戰爭後幾年裡興起了興辦資本主義企業的高潮。在上海,江蘇,湖北和浙江一帶,官僚,地主和商人紛紛創辦紡織,繅絲,麵粉,火柴,制葯,印刷等企業和采礦業。但清政府限制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經濟發展緩慢。 R$v[!A+:'
到了1901年,清政府實施新政,獎勵工礦業。這次新政加強了民族資本主義的力量。清朝經濟開始好轉。然而清朝滅亡的時候也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