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商對於中國經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為什麼
近年來電商快速發展,迅速崛起,給國民經濟及人民生活帶來很多弊端也帶來很多好處,總的來說還是弊大於利的。
總體來說,電商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雖然打擊了實體經濟,減少就業崗位,但也創造了新的崗位需求,如美工、攝影、物流等,而電商對資源的集約利用和對經濟效率的提升卻是實體店無法做到的。先進產能淘汰落後產能是必定的,而先進的產能必定是越來越高效的,在這一點上,電商的發展是符合發展的方向的,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也是利大於弊的。
⑵ 電商毀滅中國經濟,是正常經濟秩序的害群之馬!
電商和重房地產敗壞經濟,這二者功不可沒。這十多年電商的發展並沒有帶來產業升級和結構轉型。相反電商把品牌上升的梯子抽走了,把產業上升的通道毀掉了。電商更多的只是作為搶錢工具模式,只是來搶錢的。並沒有給中國帶來有質量的工業化。相反電商作為劣幣正在驅逐正常經濟這個良幣。電商假貨,劣質,低質,高仿充斥,刷單,先漲價後打折欺詐行為正在敗壞正常經濟。其所謂的方便,去中介化,去中間環節,真實感,體驗感,創造就業,全都是偽命題,都是電商為了發展對實體的污名化。
⑶ 電子商務之所以不能迅速取代當前經濟模式是因為什麼
對於商業而言,互聯網只是手段與工具,所以,網店與實體店不存在取代,更多的是走向融合。馬雲提出「新零售」之後,這幾年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物流充分應用到實體店。尤其是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業態的崛起,將大數據與實體店的體驗完美結合在一起。但很顯然,被互聯網賦能了的實體店,已經告別了傳統模式。倉店一體,半個小時送貨到家等,將效率提高到了極致,成本大幅下降,便捷購物體驗,都是傳統實體店所不具備的。
⑷ 越發達的國家,越不扶持「電商」,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不同於我國電商發展迅猛的現狀,國際社會對「電商」興趣不高,發達國家為何不願大力發展電商?為什麼越發達的國家,越不扶持「電商」?
歐美發達國家的人員階層相對固定,人們需要走進企業工作。以消費者的消費方式為導向,電商使消費模式升級,與此同時,產品的開發、生產等環節必然隨之轉變,對人員分工需求自然不同。
其實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本土文化背景,背景不同,做出的選擇也不同,發達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的發展,有效降低失業率,側重實體經濟的經營似乎更為合理。
⑸ 深度剖析:摧毀「實體經濟」的是電商還是高額的房租
時不時可以在網上看到有些人抨擊電商是阻礙國家發展的,是有害的,是隱患,弊遠大於利。而這些人反駁的論點無非這幾類,沒有一個站得住腳。
1. 如果電商那麼好,為什麼國外不發展電商?
2. 電商摧毀了實體經濟,阻礙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3. 網上假冒偽劣產品多。
4. 使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裡。
對於第一點,相信很多人所謂的國外,對標的都是美國,那就從中美兩國最具代表性的電商公司來看,首先看看亞馬遜和阿里分別是什麼樣的公司。
亞馬遜公司(Amazon,簡稱亞馬遜),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網路電子商務公司,已成為全球商品品種最多的網上零售商和全球第二大互聯網企業。
2016年10月,亞馬遜排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第8名。
2017年2月,Brand Finance發布2017年度全球500強品牌榜單,亞馬遜排名第三。
2017年6月7日,發布的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十二。
2017年6月,《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亞馬遜名列第4位。
2018年12月18日,世界品牌實驗室編制的《2018世界品牌500強》揭曉,亞馬遜排名第1位。
2019年7月,全球上市互聯網30強榜單發布,亞馬遜排名第1位。
2019年8月,美國知識產權所有者協會(IPO)公布了2018年美國實用新型專利授予機構的300強名單,亞馬遜名列第16。
2019年10月,2019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位列6位。 Interbrand發布的全球品牌百強第三位。
2019年10月23日, 2019《財富》未來50強榜單公布,亞馬遜(Amazon.com)排名第31。
2019年12月11日,2019年度《世界品牌500強》公布,亞馬遜排名第二。
2020年1月22日,名列2020年《財富》全球最受贊賞公司榜單第2位。
2020年1月,2020年全球最具價值500大品牌榜發布,亞馬遜排名第1位。
2020年2月20日,入選福布斯區塊鏈50強榜單(第2期)。
2020年5月13日,亞馬遜名列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22位。
2020年5月18日,亞馬遜位列2020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第2位。
2020年6月,《2020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公布,亞馬遜排名第1位。
2020年7月,福布斯2020全球品牌價值100強發布,亞馬遜排名第4位。
2020年8月10日,亞馬遜(AMAZON.COM)名列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9位。
阿里巴巴集團經營多項業務,另外也從關聯公司的業務和服務中取得經營商業生態系統上的支援。業務和關聯公司的業務包括:淘寶網、天貓、聚劃算、全球速賣通、阿里巴巴國際交易市場、1688、阿里媽媽、阿里雲、螞蟻金服、菜鳥網路等。
2017年BrandZ最具價值全球品牌100強第14位
2018世界品牌500強第85位。
2018年《財富》「改變世界」的企業榜單第五
2019年度《世界品牌500強》第75名。
2019福布斯全球數字經濟100強榜位列10位。
2019《財富》「改變世界的企業」第37位
2019《財富》未來50強榜單排名第11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第132位 。
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第31位。
2020年全球最具價值500大品牌榜第93位。
其次看幾組數據:
美國人口約3.26億,從2018年2月到2019年1月,訪問亞馬遜網站(包括桌面和移動)的總人數為26.3億。根據Statista的數據,在2019年3月,亞馬遜應用程序成為美國主要購物應用程序,擁有1.452億活躍的移動用戶。僅Amazon.com就有超過3億的活躍用戶。
中國人口約14億, 截至2020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團和螞蟻集團年度中國用戶數量為10.7億。
無論從營業收入還是GDP佔比,阿里大概只相當於亞馬遜2014年的水平,這就是你們所說的國外不發展電商嗎?而且這跟國外發不發展什麼並沒有太大關系,各國有各國的國情,文化屬性、人文環境不同,並不是國外大力發展的,我們就一定要大力發展,更不是國外沒有的東西我們就不能有,或者我們就不能創新,永遠跟在別人的後面轉,那就永遠只能受制於人。
關於第二點,在這些人眼裡,所謂的實體經濟就是實體店,把實體店當成是實體經濟,實在沒什麼好說的。實體店也不過是跟網路一樣,僅僅是商品的一種銷售渠道,除了高額的房租和運營成本,並不能代表什麼。這就讓商品不得不以更高的價格出售,而實體店的價格一般會是進貨價的300%,甚至更高,低於這個價格應該是很難賺到錢。
為什麼電商出現以後發展會越來越壯大,為什麼網路購物出現以後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網上購物,因為這是消費者的選擇,網路只不過是增加一個商品銷售渠道,讓消費者多一個選擇而已。好比一個地方以前只有一家飯館,大家都去這家店吃飯,現在旁邊新開一家面館,大家發現面也挺好吃,更多的人選擇吃面,結果開飯館的人不願意了,拉了一夥人要去砸別人的面館,這是什麼流氓邏輯。
關於第三點,首先要了解假冒偽劣產品是怎麼來的,假冒偽劣產品並不是電商之後的產物,以前並不會比現在少,村裡的政策,市場大環境,人文背景等才是決定因素,而不是銷售渠道。三鹿奶粉、白酒塑化劑、注水豬肉、40天出欄的鴨子,哪一件是因為電商產生的?只有嚴格的市場監管,通過法律手段約束生產源頭,讓投機取巧,為了利益不擇手段的人有所畏懼,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關於第四點,有人說實體店能解決更多人就業,或者實體店的增加個體工商戶的數量,從而會增加一批中等收入人群。但中等收入的人數並不會因為實體店的減少而減少,這些人一樣會在別的行業以別的形式存在。以前的國企改革同樣有很多人反對,但時間證明了它的正確性。至於貧富差距,或者財富集中度問題,這是任何人為的經濟制度或 社會 法則都無法改變的,因為這是自然規律,草原上獅子的數量永遠不會超過羊的數量。
據2000年、2003年的《中國統計年鑒》記載,1995-1997年國有單位職工人數變化不大,分別為10955萬人、10949萬人,10766萬人。但從1998年開始,人數就開始暴跌:1998年,8809萬人;1999年,8336萬人;到2002年,這項數據已經滑落至6924萬人。6年間,國有單位職工減少將近4000萬,其中大部分是因為下崗潮。與此同時,城鎮集體單位職工人數也呈大幅下降之勢,從1995年的3076萬人變為2002年的1071萬人,減少2000萬。這些人當中應該絕大部分人都是比以前過得更好,而不是更差。
古今中外,時代進步,每一次重大變革,總會有遇到一些阻力,必然會有一部分人持反對意見,這其中無非是由三種人組成:
第一類 利益即得者,受益於以前的 社會 規則,當然不希望有人打破這種平衡,奪取他們的勝利果實,不能適應新的 游戲 規則的人必然會落後於人。
第二類 保守派,由於對變革不確定,出於對未來的恐懼,只希望在當下的環境中過著安穩的生活。
第三類 無思想者,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總喜歡在別人的煽動鼓舞之下,為人搖旗吶喊,可能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做。
數碼相機的出現,膠卷退出了 歷史 舞台;手機的出現,BP機退出了市場;智能手機的出現,功能機完成了它的使命,蘋果手機的興起,見證了諾基亞的衰落,同時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歷史 無數次證明,試圖阻擋 歷史 車輪前進的人,最後都倒在了 歷史 前進的滾滾車輪之下。
⑹ 為什麼發達國家不願意扶持電商電商為何在發展國家卻發展不起來呢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我們互聯網電商平台也隨之應運而生,很多的朋友們,會在刷手機的時候看到有主播在直播帶貨,這其實就屬於電商。這些年來我們國家,也在大力的推行各式的電商服務,甚至說我們有"雙11"這種電商節,鼓勵網民去消費。很多網友也表示奇怪,為什麼在國外的發達國家沒有見到如此大規模的電商平台。其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就以上問題,小編接下來為大家深入的分析一下。
總的來說,一些發達國家雖然說對於。線上銷售的電商不願意扶持,但是我們也不能過於苛求,因為各個國家的行情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所做的跨境電商,也是根據國家的特點,進行合作。這樣的話才能促進我們全球的經濟大融合,把我們特色的產品輸出出去,把國外的商品吸引進來。
⑺ 電商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利大於弊嗎為什麼呢
國民經濟發展是繁雜的系統工程,並不會因為單一經濟模式的快速發展而受到實質性的影響,但電商經濟在過去十多年的發展成果的確是有目共睹的,也從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只不過長遠來看還談不上利大於弊,甚至會對製造業為代表的實體經濟造成沉重打擊。不可否認,電商的發展對商品銷售業績的提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即便是偏遠地區的三農產品,也藉助成熟的電商模式取得了突飛猛進般的發展,這個角度的電商經濟是值得肯定的。
總而言之,任何經濟形勢的非常規發展,對於國民經濟來說都可能會產生弊大於利的結局,因此如今的電商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僅沒有起到利大於弊的作用,而且在某些領域還產生了弊大於利的結果。既然已經對電商發展的現狀和趨勢有了客觀理性的認知,未來的發展軌跡就有必要加以規范,才能逐步形成各種經濟模式互為激勵的發展趨勢。
⑻ 你對電商和實體經濟的沖突關系,都有哪些見解
電商讓很多人賺錢,為少數家電企業賺錢,而且越來越導致壟斷,很多人沒有話語權,利潤還是全部由電商吸收剩餘價值,這就是為什麼你現在比以前辛苦,但生活越來越差的根本原因,雖然國家目前在控制,然而短時間內還是很難撼動幾個電商寡頭。電商銷售的每一件商品都是由實體工廠生產的,由實體農業種植的。
電商並沒有打敗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工業和農業實體經濟。實體店不是實體經濟,而是流通領域。電商取代實體店是一件好事。80%的實體店被淘汰後,中國的實體店經營可以減少3000萬人,中國的產品和商品流通可以減少3000萬人。關閉實體店騰出的3000萬人將去工廠工作,並在農村地區擴大農田,增加糧食產量。工業產品會更貴,而糧食會更多、更便宜。這對社會是有好處的。
小編針對問題做得詳細解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還有什麼問題可以在評論區給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評論,如果哪裡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可以多多和我互動交流,如果大家喜歡作者,大家也可以關注我哦,您的點贊是對我最大的幫助,謝謝大家了。
⑼ 實體經濟被電商平台擠垮,實體還能迎來第二個春天嗎
現如今實體經濟被電商平台擠垮,因為互聯網行業是非常的發達,尤其很多電商平台出現,使得實體經濟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很多人都期盼著實體還能迎來第二春,其實這樣的想法是不可能的,電商平台要取代實體。
在之前實體是非常的歡迎,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在實體店裡面購買,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的不方便。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在選擇東西的時候會存在著很多困難,有的東西買不到,也給生活帶來了很多困擾。直到互聯網的出現,網上購物逐漸流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網上購物。因為網上的東西不僅便宜,而且應有盡有,只要想買的東西網上基本都有,所以人們逐漸的接受網上購物,從而忽略了實體店。
對於電商平台的崛起,我們應該理智的對待,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加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