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解釋貨幣需求的經濟含義
貨幣需求是指社會各部門在既定的收人或財富范圍內能夠而且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在現代高度貨幣化的經濟社會里,社會各部門需要持有一定的貨幣去媒介交換、支付費用、償還債務、從事投資或保存價值,因此便產生了貨幣需求。貨幣需求通常表現為一國在既定時間上社會各部門所持有的貨幣量。對於貨幣需求含義的理解,我們還需把握以下幾點: (1)貨幣需求是一個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某個時點和空間內(如:1997年底,中國),社會各部門在其擁有的全部資產中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或份額。而不是在某一段時間內(如:從1996年底到1997年底),各部門所持有的貨幣數額的變化量。因此,貨幣需求是個存量概念,而非流量概念。(2)貨幣需求量是有條件限制的,是一種能力與願望的統一。它以收入或財富的存在為前提,在具備獲得或持有貨幣的能力范圍之內願意持有的貨幣量。因此,構成貨幣需求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必須有能力獲得或持有貨幣;二是必須願意以貨幣形式保有其財產。二者缺一不可,有能力而不願意持有貨幣不會形成對貨幣的需求;有願望卻無能力獲得貨幣也只是一種不現實的幻想。(3)現實中的貨幣需求不僅包括對現金的需求,而且包括對存款貨幣的需求。因為貨幣需求是所有商品、勞務的流通以及有關一切貨幣支付所提出的需求。這種需求不僅現金可以滿足,存款貨幣也同樣可以滿足。如果把貨幣需求僅僅局限於現金,顯然是片面的。(4)人們對貨幣的需求既包括了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的貨幣需求,也包括了執行價值貯藏手段職能的貨幣需求。二者差別只在於持有貨幣的動機不同或貨幣發揮職能作用的不同,但都在貨幣需求的范疇之內。
2. 什麼是貨幣需求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貨幣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派生於人們對商品的需求。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定商品,具有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貯藏手段等職能,能夠滿足商品生產和交換的需求,以及以貨幣形式持有財富的需求等。
影響因素:
1、收入水平:收入狀況是決定貨幣需求的主要因素之一。這一因素又可以分解為收入水平和收入間隔兩個方面。在一般情況下,貨幣需求量與收入水平成正比,當居民,企業等經濟主體的收入增加時,他們對貨幣的需求也會增加。
2、消費傾向:是指消費支出在收入中所佔的比重,可分為平均消費傾向和邊際消費傾向。平均消費傾向是指消費總額在收入總額中的比例,而邊際消費傾向是指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在一般情況下,消費傾向與貨幣需求變動的方向一致。
3、利息率水平:在市場經濟中,利息率是調節經濟活動的重要杠桿。在正常情況下,利息率上升,貨幣需求減少;利息率下降,貨幣需求增加,利息率與貨幣需求成負相關關系。
4、信用的發達程度:如果一個社會信用發達,信用制度健全,人們在需要貨幣的時候能很容易地獲得現金或貸款,那麼整個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相對於信用不發達,信用制度不健全的社會所必需的貨幣量就少些。
其他影響貨幣需求的因素
公眾的預期和偏好:貨幣需求在相當程度上受到人們的主觀意志和心理活動的影響。一般地說,人們的心理活動與貨幣需求有如下關系:
1、當利息率上升幅度較大時,人們往往預期利息率將下降,而有價證券價格將上升,於是人們將減少手持現金,增加有價證券的持有量,以期日後取得資本溢價收益;反之亦然。
2、預期物價水平上升,則貨幣需求減少;預期物價水平下降,則貨幣需求增加。
3、人們偏好貨幣,則貨幣需求增加,人們偏好其他金融資產,則貨幣需求減少。
3. 貨幣需求名詞解釋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
人們對貨幣有需求的原因是貨幣是最具方便性、靈活性、流動性的資產。持有貨幣能滿足人們對貨幣的流動性偏好liquidity 。人們對貨幣的偏好叫貨幣的流動性偏好。
(3)貨幣需求為什麼是經濟需求擴展閱讀:
貨幣需求量特點:
貨幣需要量是一個內生變數,形成於國民經濟運行系統內部。它屬於存量指標,可在一定時期內的若干時點上加以預測和把握。
貨幣需要量具有替代性特徵,在信用和金融市場比較發達的條件下,如有價證券等金融資產都具有迅速變為現金的能力,由此可以作為第二准備來替代現金需求,替代性的大小取決於金融資產的流動性、收益性和風險性等因素。
4. 什麼是貨幣需求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
在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
現代經濟理論認為,居民、企業等持有貨幣是出於不同的動機,它包括交易性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等。與此相對應,貨幣需求也可以分為交易性貨幣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投機性貨幣需求和安全需求等。
交易性貨幣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預防性貨幣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投機性貨幣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
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4)貨幣需求為什麼是經濟需求擴展閱讀
宏觀層面
從宏觀把握經濟社會對貨幣總量的需求,即一定時期社會對貨幣的需要量及其決定因素。
這里,人們注重三個原則:第一是客觀性原則,即需要量由社會經濟過程客觀地決定;第二是商品流通原則,即貨幣量主要由流通中商品量決定;第三是貨幣媒介原則,即所需貨幣主要為了媒介商品,貨幣過多或不足將直接影響價格水平。在英國劍橋學派提出現金余額說之前,學者們大多持上述觀點。
微觀層面
從微觀把握持幣者對貨幣的需求。這種觀點源於劍橋學派的A.馬歇爾和A.C.庇古等人。他們強調持幣者的主觀動機,著重從人的利益與行為方式上來解釋貨幣需求。
這種觀點認為貨幣在經濟生活中主要不是一種媒介物而是一種資產,人們之所以願意持有貨幣,是因為這種資產較其他任何資產有更高的流動性,能滿足人們在資產持有上的一些特殊動機,建立起對未來的某種安全感。
因此,與前者注重貨幣的媒介功能比較,這種觀點更注重貨幣的貯藏功能。盡管存在著上述區別,但當代經濟學家已傾向於將兩種方法結合起來,較全面地觀察和分析貨幣需求。這一方法論上的演進,在很大程度上得力於英國經濟學家J.M.凱恩斯的流動偏好說。
5. 什麼是貨幣需求人們需要貨幣的動機有哪些
貨幣需求量(monetary demand)指經濟主體(如居民、企業和單位等)在特定利率下能夠並願意以貨幣形式(現金或存款) 持有的金融資產的數量。
貨幣的動機:
1、交易動機(Transaction motive)
交易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貨幣的動機。他把交易動機又分為所得動機和業務動機二種。所得動機主要是指個人而言,業務動機主要是指企業而言。基於所得動機與業務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凱恩斯稱之為貨幣的交易需求。
2、預防動機(Precautionary motive)
預防動機是指人們為了應付不測之需而持有貨幣的動機。凱恩斯認為,出於交易動機而在手中保存的貨幣,其支出的時間、金額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確定。
但是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未曾預料的、不確定的支出和購物機會。為此,人們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貨幣在手中,這類貨幣需求可稱為貨幣的預防需求。
3、投機動機(Speculative motive)
投機動機是指人們根據對市場利率變化的預測,需要持有貨幣以便滿足從中投機獲利的動機。因為貨幣是最靈活的流動性資產,具有周轉靈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隨時進行金融投機。出於這種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稱之為貨幣的投機需求。
由於交易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加上出於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而產生的貨幣需求,構成了貨幣總需求。
(5)貨幣需求為什麼是經濟需求擴展閱讀
貨幣四種需求
1、交易性貨幣
交易性貨幣需求是居民和企業為了交易的目的而形成的對貨幣的需求,居民和企業為了順利進行交易活動就必須持一定的貨幣量,交易性貨幣需求是由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共同作用的。
2、預防性貨幣
預防性貨幣需求是指人們為了應付意外事故而形成對貨幣的需求。預防性貨幣需求與利息率有密切的關系,當利率低,人們持有的成本低,人們就會持有較多的貨幣以預防意外事件的發生;
當市場利率足夠高,人們可能試圖承擔預防性貨幣減少的風險,將這種貨幣的一部分變為生息資本,以期獲得較高的利息。
3、投機性貨幣
投機性貨幣需求是由於未來利息率的不確定,人們為了避免資本損失或增加資本利息,及時調整資產結構而形成的貨幣需求。貨幣需求分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下的名義貨幣需求和剔除價格影響下的實際貨幣需求等兩種形式。
凱恩斯在凱恩斯總模型中指貨幣是為了交易目的(lt)和保值目的(ls)。貨幣的「投機需求」(ls)並非是為了投機的資產,而是為了降低損失風險而以貨幣形式保值的資產。貨幣的「投機需求」有機會成本。
4、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指非銀行金融機構為了進行不可預知的交易而需要的流動性。這是必須的,因為經濟主體對未來的狀況是不確定,不能准確預知。
收入越高,安全需求的實際范圍就越大,即可預見的交易數額越大。另一方面,必須的更新購買和維修的不確定性也需要貨幣的「安全需求」。「安全需求」在模型中一般不是獨立的,一般被簡化歸入了「交易需求」。
6. 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是由什麼決定的
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是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願望)決定的。
(6)貨幣需求為什麼是經濟需求擴展閱讀:
一、舉一反三類題
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是由( )共同決定。
A.貨幣需求能力 B.貨幣價值
C.貨幣需求願望 D.貨幣供應數量
E.貨幣供應能力
正確答案:AC
二、貨幣需求
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在產品經濟以及半貨幣化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貨幣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的程度,貨幣與經濟的聯系即在經濟社會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社會公眾對持有貨幣的要求程度)較低;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需求強度較高。
7. 如何理解貨幣需求的經濟含義
貨幣需求最經典的理論有《弗里德曼貨幣需求理論》和《凱恩斯貨幣需求理論》。在此簡單作介紹:
弗里德曼的著名公式:MV=PY,M為貨幣需求、V為平均貨幣流通速度、P為商品價格、Y為總產出。他的理論假設是貨幣流通速度是穩定的,因此為常數。那麼貨幣需求受到商品產出和價格因素的影響,即人們對貨幣的需求為純粹的交易需求,人們用錢僅僅為了購買商品。但問題是,為什麼有些時候M1、M2和利率都上升了,但GDP和CPI並沒有顯著上漲呢?
凱恩斯對貨幣的需求進行的補充,增加了投機需求和預防需求。凱恩斯認為,人們持有貨幣不僅僅是為了購買商品,他們還要儲蓄和投資。儲蓄是為了預防疾病、兒女教育和養老;投資可以產生未來的財富。
讓我們用實際情況來進行分析一下:03年-07年。我國的CPI基本控制在5%以下,GDP增加值在13%左右,但貨幣供給和需求增加飛快。M1和M2大幅增加,銀行存款余額大幅上升,盡管貨幣供給因此增加了,但利率仍然不斷創新高,說明貨幣的需求增加幅度要超過貨幣供給。可見在P和Y較為穩定的情況下,投機和預防需求產生了主導的作用。
以上是鄙人對貨幣需求的淺顯理解。
8. 為什麼說貨幣需求是經濟主體意願和實力的統一
貨幣需求是經濟主體意願和實力的統一,只有人們真正需要了購買了產生了購需關系才有經濟
9. 貨幣需求的名詞解釋 365自考
貨幣需求指經濟主體(如居民、企業和單位等)在特定利率下能夠並願意以貨幣形式持有的數量,作為一種經濟需求,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願望共同決定的有效需求。貨幣需求是一個商業經濟的范疇,發端於商品交換,隨商品經濟及信用化的發展而發展。
10. 「貨幣需求的含義」是什麼意思
貨幣需求指經濟主體在既定的收入和財富范圍內能夠並願意持有貨幣的行為。
貨幣需求作為一種經濟需求,是由貨幣需求能力和貨幣需求願望共同決定的有效需求。
貨幣需求是一種派生需求,派生於人們對商品的需求。